第一篇:赤壁之战第一课时译文
赤壁之战
司马光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状语后置)曰: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死,就对孙权说: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荆州与我国相邻接壤,江山险要、坚固,肥沃的土地方圆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连词,表顺承)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有地位的人和百姓殷实富裕,如果占据它然后拥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
现在刘表刚死,他(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不和,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状语后置句),表恶其能而(连词,表因果)不能用也。刘备是天下的豪杰,跟曹操有感情上的裂痕,在刘表那里寄居,因为刘表嫉妒他的才能所以不重用(他)。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如果刘备同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我们)就应该安抚他们,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连词,来)济大事。
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有所背离(指刘表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我们)就该另外打算这件事情,来成就(我们的)大业。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我请求奉您之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慰劳(他们)军中掌权的人,及说备使(之)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一定)喜而(连词,表修饰)从命。以及劝说刘备使他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一定会高兴地听从我们的意见。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为……所表示被动)。”
如果这件事能成功,天下就可以安定下来了。现在不赶快前往,恐怕就被曹操抢先。” 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孙权立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军,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连词,表转折,却)琮已降,(曹操)日夜赶路,等(鲁肃)到了南郡,但是(刘表的二儿子)刘琮已投降曹操,备南(名作状,向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状语后置)。刘备向南逃跑,鲁肃直接去迎接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鲁肃传达孙权的旨意,(和刘备)谈论天下大事和当前行势,表达恳切慰问的心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 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想到哪里?”
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想去投奔他。”
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形作名)礼(名作动)士,鲁肃说:“孙讨虏(孙权,曹操曾以汉献帝的名义授给他讨虏将军的名号)将军聪明仁义,敬重贤能的人,以礼相待贤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多,足以(连词,来)立(使动用法,使……成功)事。兵器精良粮食众多,足够来使大业成功。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连词,表目的,来)共济世业。
现在为您打算,不如派遣最亲信的人,自己和东边吴国结盟,来共同成就一番世代相传的事业。
而(连词,表转折)欲投吴巨,巨是(判断词)凡人,偏在远郡,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偏居在远处的的州郡,行将为人(别人)所(为……所,表被动)并,岂足托乎!”备甚悦。将要被别人吞并了,难道可以托身吗?”刘备(听了)很高兴。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就同刘备等共同定下盟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为孙权长史。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现在)做孙权的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刘备采纳了鲁肃的建议,(率兵)前进驻扎鄂县的樊口。
第二篇:赤壁之战第二课时译文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名词作状语)下,诸葛亮谓刘备曰: 曹操从江陵将要顺着长江向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
“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
遂与鲁肃俱诣(yi到……去,引申为拜见)孙权。亮见权于柴桑(状语后置),说权曰: 于是同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会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水以南招收兵马,同曹操共同争夺天下。今操芟夷(削平)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就(南下)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都是逃的意思)至此,愿将军量力而(连词,表修饰)处之!
英雄没有施展武力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力量来处理这个局面!
若能以(介词,凭借)吴、越之众与中国(古今异义词)抗衡,不如早(名词作状语)与之绝;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吴、越的军队同中原(指曹操)对抗,不如早早地同他断绝关系;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古今异义词,面向北)而事(侍奉,引申为投降)之!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曹操)投降(向北朝拜称臣)呢!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连词,表转折)内怀犹豫之计,现在将军表面上假托服从(曹操)的名义,然而,内心里却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事急而(连词表转折)不断,祸至无日矣!”
事情紧迫却又不能决断,灾祸到来没有多少时候了!”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孙权说:“假如像您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就投降曹操呢?”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肯受辱;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归海。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当世,众人仰慕敬重他,像水流入大海一样。
若事之(主谓之间)不济(成功),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如果大事不能成功,这是天意,怎么能又做曹操的部下呢?”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孙权激怒的说:“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之(1,的2,衬音助词)众,受制于(受……于,表被动)人,吾计决矣!十多万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主意已经决定了!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除了刘豫州就没有人可以抵挡曹操的了,然而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抵挡这个大的灾难
呢?”
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今战士/还者(定语后置)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回来的士兵以及关羽率领的水军精兵有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刘琦集合江夏的士兵也不少于一万人。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疲劳不堪,听说追赶刘豫州时,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要行军三百多里,此所谓‘强弩之(的)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这就所说的„强弓的末端到了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 所以兵法很忌讳这种情况
曰‘必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说‘(这种情况)一定会使主帅受挫折(遭到失败)。’况且北方的士兵,不习惯水上作战; 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逼(于,表被动,省略了被动词的被动句)兵势耳,非心服也。三个句式:加判断句
加上,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是被兵势逼迫罢了,并不是真心降服。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定语后置句,古代的数词放在名词的后面),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现在将军果真能够命令勇猛的大将统帅数万军队,同时刘豫州协同规划,同心合力,击败曹操的军队是必然的了。
操军破,必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古今异义词,形势形成)矣。
曹操的军队被打败,一定会向北方撤退,像这样的话那么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增强,三国分立的形势就形成了。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了非常高兴,和他下面的官员谋划这件事。
是时曹操遗(wei,送给)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方位名词作状语)指,刘琮束手。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说:‚近来我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指(指大军南下),刘琮投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状语后置句)。”
现在部署水军八十万多,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一同会战。‛
权以(介词,拿)(之)示(给……看)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孙权拿这封信给下面大臣看,没有人不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的。
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判断句)挟天子以(连词,表目的,来)征四方,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的人,他挟持皇帝来征伐四方,动以朝廷为(做)辞(说辞,借口),今日拒之,事更不顺。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做说辞(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不顺情理。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长江也;(判断句)
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优势(主要凭借)是长江;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现在曹操取得到荆州,完全占有了那个地方,刘表训练的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之)沿江,兼有步兵,各种战船甚至用千来计,曹操全部(都)把(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再加上还有陆军,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复指代词,指长江之险)矣。水陆两军一起下,这是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拥有了。
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然而(双方)优势与力量的多少又不能相提并论。我认为万全的计策不如投降他。‛ 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古今异义词),肃追于宇下。
鲁肃独自沉默不说话。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孙权知他的意思,拉着鲁肃的手说:‚您想要说什么?‛
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之)图大事。
鲁肃说:‚我刚才观察大家的议论,(他们)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同(他们)谋划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什么)/以(凭)言之(状语后置)?
现在(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像将军您就不可以。凭什么说这些呢?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现在我鲁肃投降曹操,曹操会把我鲁肃送回乡里,评定我的名位,犹不失下曹(低级官职)从事,乘犊车,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我可以)坐牛车,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吏卒,交游士林,累(积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使吏卒跟从,和士大夫们交往,多次升官,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一类的)长官。
将军迎操,欲安所(哪里)/归(宾语前置)乎?
将军您投降曹操,想要回到哪里呢?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张昭)的意见!‛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使动用法,使……失望)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孙权感叹的说:‚这些人提出的主张,很使我失望。现在你阐明了大计,正同我的想法一样。‛
第三篇: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19、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案)
1、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示课题。(板书3万&80万)(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
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3、自由读课文。
要求:
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检查自读情况
1、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投影出示:
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归纳: 随机板书:(起因1--2)(经过3--10)(结果11)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 两军黄盖写信草船火烧上岸 相对献计诈降冲寨敌船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6、我们看这句话:鸡蛋指的是谁?(周瑜的力量)石头呢?(曹操的力量)
为什么说周瑜的力量是鸡蛋,曹操的力量是石头?
2、我们从谁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指名回答)分析黄盖的话:(指导朗读)。
所以周瑜认为火攻是个好办法,值得可行。事实也证明周瑜采纳黄盖的意见是正确的。所以周瑜也可以称得上是英雄。而黄盖的计策对周瑜来说真是及时雨,对曹操来讲真是一把利斧。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应该对全文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1、先来看一下,一首诗:(投影出示:清明(杜牧))赤壁战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改后为:三国时期乱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曹操率军欲灭吴。借问酒家何处有,黄盖献计用火攻,牧童遥指杏花村。以小胜多定大局。
2、指导讲评。
7、综合总结
8、拓展延伸:
1、出示本校王保华老师的书法作品《赤壁怀古》,让学生鉴赏。
2、赠送此作品,教育学生更努力的学习知识,研究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9、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起因1--2)(经过3--10)(结果11)大军犯境妙计歼敌大获全胜 两军黄盖写信草船火烧上岸 相对献计诈降冲寨敌船追击
第四篇:《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王丽萍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学会自学。
2、初步学会10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
3、初步读懂课文,理清思路。
4、分段,学懂一、二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课文。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双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万兵力打败80万曹军。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3、理清课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提导入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这几句是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最开头的几句词?《三国演义》。
3、《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同学都看过电视,并课前查阅过许多资料,请同学说说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国演义》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学生上来介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我国著名的小说中的第49、50回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作好标记。
(2)、通读课文,哪些一学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学情况,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有些暂不解答,以便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以下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2)曹操是一个很聪明的将领,他能想出把战船连起来对付东吴,为什么就没有觉察出东吴的计策?
(3)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上来写在黑板上)
三、讨论分段,沥青课文条理。
1、再读课文,课文按什么来写得?可分几段,说明理由。
四、深入学习,理解第一段。
1、自学互学,讨论思考。
自读,齐读,抓住哪些词句,读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出示句子: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调兵遣将”和“隔江相对”并按照地图标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两军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败的原因。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话示意图。)
板书:隔江相对
3、读,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深入学习,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对江南的东吴虎视眈眈,蓄谋已久,这次他认为时机成熟,终于挑起了这场战争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段。
1、自学第二段,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思考: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出示句子:(1)周瑜说:“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板书:80万3万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a、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须)
b、坐不惯船,却还要坐船,曹操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连接战船)
c、书上是怎样写曹操兵士连战船的?
d、如有录象,就看一下连船后战船是怎样的及曹操当时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轻敌,不可一世)
“火攻“是东吴将领黄盖分析形势后,精心制定的,(板书:火攻)可是周瑜说这一仗怎么大还得想个计策这说明什么?(周瑜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到)。
2、读课文这段重点写了什么?(战斗准备)
六: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同学通过自查资料掌握了许多《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内容。为我们学习《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在学文时,我们主要是同学自学,讨论,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整体到局部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节课我们还具体学习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黄盖如何实施他们的“火攻”计划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篇: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三、教学步骤
一、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二、再读课文,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