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个经典教育故事
10个经典教育故事(转)
来源: 孙秀颖的日志
1.润物细无声
有一天晚上,老禅师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比平时多放了一张椅子。借着灯光,老禅师发现椅子上还留有一对小脚印,再仔细一看,院墙上还有清晰的攀爬的痕迹,老禅师心里立刻明白了八九分,心想肯定有人翻墙出去了,“偷出山门者面壁三天”这规矩才宣布,看来有人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但老禅师没有声张,只是平静地走到墙边,把椅子移开,就地蹲下。不到一会儿,墙外果真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发落。可是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声嘶力竭的斥责他,而是以很平和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外出要多穿件衣服。时间不早了,快去歇息吧。”
这是南风效应的另一个版本,它说明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的温馨过程,而不是严厉训斥的矫正。常看到一些老师将不听话的学生罚站,或者大声吼叫,甚至拍桌子、长时间的生气也不见得学生就此止步、马上改正;有的小学生被罚站了好半天,听老师狂吼得满脸是口水,而当访问学生为什么挨罚、挨批时,他们往往一脸茫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所以学生罚着罚着又犯新的错误、批着批着走了神,因为他们的心思早已经随着注意转移了,只留下老师独自在生气,更有甚者还让老师的生气升了级。学习老禅师将教育变得润物细无声,既需要热爱教育的情结,还需要教育的智慧,那些常拿学生生气的老师,缺的正是这些。
2.言传不如身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张伯苓说到做到,打那以后,他果真再也不吸烟了。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一些师长在生活细节上的随意,丧失的是在孩子面前的尊严。有的人说粗话不忌儿童,打牌赌博不避小孩,夫妻吵架罔顾孩子,有教师上课接听手机无视等待上课的学生,有教师在学生面前坐姿不端、语言不雅、抠脚板挖鼻孔等,不经意中糟蹋了师长的风范,导致日后对孩子的教育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被孩子倒戈一击,自己的不检点成了孩子哂笑的材料。要知道,“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富于敏感的,即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对小学生的教育,这首先是教师在课堂里的一举一动,是教师对学生们所采取的态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张伯苓戒烟以身教替代言传,并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说到做到,展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语言无法比拟的。
3.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
“我一看你这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又从教室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语重心长的说了上面的那句话。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奶奶说他将来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就连穿衣服、走路、说话等都是如此。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有人认为皮尔·保罗校长的话可谓金玉良言,有妙手回春、话到人变的奇效。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是一个混沌体系,很难判断其成功的原因就是某人一句话的作用,促成其成功应有诸多因素的合成。保罗校长的话令罗尔斯走上纽约州长的岗位有其偶然性,但校长的话具有罗森塔尔效应,它充满着师长的期望,象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同时还具有凡勃伦效应,设若保罗的话改为“你将是贫民窟里最糟糕的孩子”,其结果又将会是怎样呢?这就是人生定位的问题,那标杆架得高,人生有了追求的目标,他才会矢志不渝的为之奋斗,标杆太低,他有可能丧失信心或者自暴自弃。一千句保罗这样的话不一定对一个学生带来改变,但为了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得变着法子将同一句话说上一万遍。
4.宽容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住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没有训斥,没有惩罚,相反还有表扬,犯错的孩子依然知错能改,教育效果竟然出奇的好,这就是宽容的力量。记得有句外国民谚:“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这句话放在老师和学生身上同样也有道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做人的应该要做到的。然而一些老师,往往只记得“严”字当头,却没有寸骨柔肠。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似乎是深恶痛绝、势不两立,一旦揪住犯错的同学好像要弄得对方体无完肤才肯罢休,所以有人在谈如何面对“挠头”的学生时竟然亮出“斗智斗勇”的“经验之谈”。一个“斗”字,足以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敌对态度。平心而论,学生犯错,一般也就是吵吵闹闹而已,无需上纲上线,无需批倒批臭。“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战场上还有优待俘虏的政策,还何况是在自己可爱的学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陶先生的四颗糖果变批评为表扬,起到了比直接批评还要好的效果,先是以一种宽大的胸怀包容孩子,再是用教育的智慧来爱孩子。当我们的教师有了宽容和爱,又怎会因为与学生撞个满怀人家道歉后还大声呵斥呢?又怎会因为学生知道欠交作业不应该而不得不用撒谎来掩饰时还将其驱逐出教室呢?读完这则故事,我们的老师当摸摸自己的口袋了,我们的“四颗糖果”在哪里呢?
5.赞美是暗室中的烛光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盯着女儿的眼睛和善地问。“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上次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重要的话:“孩子,在妈妈的心中,你永远是天使!”
赞美是暗室中的烛光,赏识是一个人向上的力量。当每个人都认为拿破仑·希尔是个坏孩子时,母牛丢了、树木莫名其妙地倒了,大家责备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就连父亲再婚时向继母介绍他时都说:“这是全家最坏的孩子!”“最坏的孩子?”继母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在继母的赞美声中,拿破仑·希尔先是放下交叉在胸前的双手,再是将冷漠的眼光换成了感激的泪光,从排斥后妈到接受继母,再沐浴在母亲的赏识中成为举世瞩目的巨人,再次说明赞美是冬天里的一抹暖阳,是沙漠里一湾绿色的希望。
但不同的是,赏识不是溺爱,不是无端的恭维、说假话。前者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信心的添加剂;后者是对下一代体验学习的掠夺和生活角色的谋害。同时,赞美的时间和频度,是需要适度掌握的,不能够为赞美而赞美、为赏识而赏识,这也是眼下中国父母亲在独生子女面前更要注意的问题。
6.开花的佛桌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悉数传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没想到小和尚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迷住了他,从此花街柳巷,他放浪形骸地过活着。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历经沧桑的原来那个小和尚的掌心。他忽然后悔了,几经斗争之后,还是想再度皈依佛门。小和尚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并说:“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回头的浪子满怀希望而来只得无比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刚踏进佛堂,一眼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可是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淫糜烂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就好比昙花一现。当天夜里,方丈圆寂,临终他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在学校里,面对一些初次犯错、知错能改的学生教师一般会原谅并给以机会,但对于那些“惯犯”屡教不改者,在多次挽救之后,最后还是放弃,一旦对青少年放弃,矛盾就抛向了社会且让矛盾升级、进一步复杂化。具体地说,某些中学对于一些比较顽劣的学生动不动就是开除或者送工读等特殊学校,这是个涉及到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从道德上讲,对于处于犯罪边缘的学生我们是力挽一把为社会减少一名罪犯还是推他一把、落井下石呢?学校草率的态度是对学生和社会极不负责,所以在处理顽劣学生时一定要慎言“开除”,挽救为上;从法律上讲开除学生更要慎重,义务教育段的学生是不能开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工读学校是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中学生进行特殊教育的半工半读学校,是普通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在“教育、感化、挽救”的指导下,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这种学校的特殊性体现在其强制性和封闭性,学生出来后与社会不适应,人们看他们时总会戴上有色眼镜,他们最需要的是社会的包容和接纳,但在遭受白眼后有的又死灰复燃、重蹈覆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戴上一定帽子后,即便取下了,但那个心理上的帽子是无法摘掉的。与其戴上帽子后再取,还不如当初就别轻易的给人家戴上。
浪子回头金不换,人们都知道这话的分量,却不知道如何给浪子回头的机会,老方丈也是其中的一个,直到临终时才幡然醒悟,可是,迟到的醒悟又有何用呢?
7.正人先正己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问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学生家长的质素重要地影响着孩子的前途。很多做父母的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做父母管吃管穿就行了。这种观念拖住了家庭教育的后腿,也严重的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城市的泛化,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这本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发展的趋向。但在对农民工进城后的生活教育方面很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以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城市生活。以走路来说吧,在乡下,地是自己的,要怎么弄就怎么弄;路是自己的,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所以进城后他们依然故我,他们依然按照原来的方式走路;所以车祸死亡人数在上升,而死亡者的身份大多为外来工和低文化者。当学校教育其子女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时,他们的孩子听得很认真,但他们在孩子们面前做得很糟糕,甚至带头违章,让教育遭遇“5+2=0”的正是这部分学生家长。
女主人的不良嗜好教会了鹦鹉咳嗽,一些人不会走路教会了孩子违章,那么,人们还有哪些坏毛病每时每刻在将我们的孩子教坏呢?
8.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便匆匆地上了路。
多年后人熊偶然相遇,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是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不堪入耳的话:“你怎么这么笨?全世界恐怕只有你最笨的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你脑子是不是进水了?”“看你这字写的!你这辈子也就这么点出息了!”……作为教师,遇到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次教育后依然没有起色,心里难免有点着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讲无异于一根根钢针刺向幼小的心灵。恶语相向六月寒,听到师长这般评价自己,就连成人都是无法接受的,还何况孩子!
也许言者无意,但听者有心。教师对学生的这种伤害有时候是不经意的,但一个鄙视的眼神,一声随意的讥笑,足可以让一个人伤痛一辈子。近闻某学校在校内推行《教师教育教学语言规范指南》,将教师工作语言划分为禁忌语和文明语两大类,旨在规范教师的工作语言,让学生远离伤害。但愿此举能够为学生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但愿教师美丽的语言像一群大雁飞过孩子们童话般的蓝天,像久旱的甘霖包含无比爱意洒向孩子们的心田。
9.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便请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
“这是腊兰,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
“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人们只知道对供奉起来的经典的敬崇,却不知道经典诞生与发现过程的艰辛。腊兰终于被发现了,是历经曲折后的发现,它的价值依然不菲,它并没有因为多次被拔掉而放弃花开,并没有因为被当作杂草般忽视而消亡。而这种曲折竟然来自于它生长的不是地方和不是时候,它的出现总是被人家当作另类而铲除,即便是被发现也是人家的一种错误之后的意外,并非是有意栽花。
而我们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是培育,缺少的却是发现,所以因材施教只能是一种盲目。培育是发现之后的有的放矢,是一种常规模式;发现是让所有生灵都有均等的机会,但又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不是凭借单一的标准去生产产品。所以爱因斯坦常被他人视为笨孩子,陈景润被人称为怪人。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总是被常规排除在外,只有当他成功后才被世人发现,才能赢来惊叹。而那些没有浮出水面者,要么他出头的机会被剥夺,要么在重挫下他的意志被摧毁。那么我们可以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是否应当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花草的个性呢?是否应该给每一株野草花开的时间、让其个性得以张扬呢?
10.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
在中国,也有“百行孝为先”、“孝感动天”的说法。小女孩为了孝敬重病的奶奶,不惜违反纪律摘了学校花园的玫瑰花。这事对于社会规范来说,小女孩之举不可取,偷摘花朵,破坏环境;对于情商教育来说,小女孩的举动却又是十分可贵的。二者比较,玫瑰花败了还有再开的时候,只有心灵上的玫瑰开了,那才是永恒的一朵芬芳,权衡之下,利大于弊。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用两朵玫瑰感恩于感恩教育的成功。世界是复杂的,很多地方总呈现其多元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多维度、多角度来设置评价指标,当指标之间出现冲突时要权衡利弊,不能够只有“一根筋”,不对即错、不好即坏,这是看不到问题的实际和复杂性的表现。所以教师心里始终要有一杆秤,时时能掂量出自己言行的斤两,处处要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判断,看每一件事是否有利于或者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得到真正的落实,让每一朵玫瑰开得鲜艳、开得弥香。
第二篇:教育故事
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教育故事之一
有一道测试题,从下面3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位能造福人类的,你会选谁?第一个,他信巫医和占,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个,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来,读大学时曾经吸过毒,每晚都要喝许多白兰地;第三个,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保持着素食习惯,从不吸烟,也不喝酒,年轻时没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个,但没想到却是错的。有史料记载: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二个是丘吉尔,第三个是希特勒。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没有想到,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样的大好人,身上还有这样的缺点;而希特勒,这个杀人的魔鬼,他的身竟还有如此多的闪光点。由此我们想到了孩子,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成功者,如后来的罗斯福和丘吉尔,他们所谓的一些缺点怎么也比不过早先的罗丘两人吧。所以孩子一时错误,不代表会什么,我们对孩子要增加信任和期待,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
教育故事之二教育从尊重开始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颇有启示。一个星期天,她领5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只“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件事使母亲大吃一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 美分,而这辆小汽车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开始她以为儿子说谎,当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德国小孩的妈妈时,这位德**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一些、艺术一些。
教育故事之三让教育多份选择和智慧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在处理4个放学后贪玩抓虾的“小调皮”时,用了如下方法:袁老师事先对他们捉虾的地点做了了解,发现了那个“清浅的小溪”是没有危险的。于是当4个“小调皮”耷拉着脑袋,站在办公室里等着挨批时,袁老师只是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喜欢虾子,这好啊!大科学家达尔文、法布尔从小不都是昆虫迷吗?你们谁能告诉我,虾子喜欢歇在什么地方?你是怎么抓着的?抓虾用什么办法最好?虾子到底是什么模样、什么颜色的,头上有什么?脚有多少只?尾巴呢……”小调皮们傻了眼,只顾着抓,谁会注意到底是什么模样?看到孩子们傻了眼,袁老师又拍拍他们的肩膀说:“我本想让你们明天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的,可是你们……这样吧,你们再去抓一次,抓的时候,认真看看,好好想想,回来再讲给我听听,好不好?”孩子们相互望望便撒腿去了。
孩子放学回家忙着捉虾,这事若落在我们手里可能会把他们的家长传来!左一个“不遵守纪律”,右一个“不注意安全”,通常会把孩子说得眼泪汪汪!因为我们所关注、所思考的只是“放学不回家捉虾”这个事情的性质,至于孩子们捉虾的危险大不大,坏事能不能变成好事,我们很少会去关心和注意的。在这一点上,袁老师做了有心人。他通过孩子们对虾的特殊“情结”,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探索、教孩子们如何玩得更有意义。教育就是这样,有时只要我们的多些了解和思考,就可能多份选择和智慧。
教育故事之四两种思维的碰撞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一样。
今天要想真正走进新课程,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思维方式。知道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和教师是不同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学生已有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特征,认识学生思维,学生才能带着教科书走进教师,这样课堂教学中两种思维的碰撞才能会如“水”如“潮”,心灵对话才会撞击出生命的浪花。在那流淌轻松活力、润泽生命的课堂里快乐、健康、和谐地成长。
教育故事之五 潜能
传说苏格兰北部的古城堡和蓦地经常闹鬼。有一个人因为公务繁忙半夜时分才回家,而他又必须经过蓦地。蓦地里有偶尔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号叫,蝙蝠幽灵一样无声地飞来飞去,枯枝像鬼怪的手爪伸向暗黑的天空。走着走着,他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新挖的墓坑里。这个坑太深太大了,人高马大的他几经努力还是爬不出去。他索性坐在那里,等天亮再说吧。这时,又有一个人经过这里,也不小心掉了下去,这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爬不出去。先掉下来的人实在看不过去,开口说:“别费力气了,你是爬不出去的。”那人忽然听到说话声以为是遇到了鬼,吓得魂不附体,手脚并用,没想到三两下竟然爬了上去,然后惨叫着逃得无影无踪。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深不可测的,我们没有理由给任何人妄下断语-------“你是庸者,你是天才”。谁知道一个人的潜能在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值得思考的是,平常的生活里,“平庸”的人很少爆发自己潜能因而显得平庸,“聪明”的人则会让自己的潜能像山泉一样长流常新地表现出来,因而不同凡响。其实,我们全部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事,因为我们的潜能就像埋藏起来的石油,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作这种“潜能”的挖掘者、激发者,使每一名学生身体里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整个教育的成功。 教育故事之六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他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它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饿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前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无缘。
现在的青少年就需要这种磨练,他们惧怕那黑黑的隧道,总是渴望有一双援助的手将他们一路护送;现在的家长也多是“怀了爱怜之心”的父母,总是怕孩子吃苦受累,于是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现在的老师也大有“怀了恻隐之心”的,他们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读给学生!这样下去,将来的社会上,会有多少能够展翅飞翔的“帝王蛾”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的青少年吃点苦不算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给他们锻炼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占据一席之地,这样他们才能用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
教育故事之七头鱼
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鱼儿,很瘦小孤单。 主人喂食时它总也抢不到,最多只能吃些别的鱼剩下的残渣碎末。平时它常孤零零地在鱼外游荡,似乎谁都可以欺负它。万幸的是,终于有一天主人发现它是如此可怜,打那以后喂食时都先在它身边撒些饵料。不想这一些微不足道的举动,竟改变了小鱼的命运,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因为聪明的鱼儿们渐渐地发现:只要在小鱼的周边就一定能得到食物。于是一星期以后一个颇为壮观的场面出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鱼,领着一个偌大的鱼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条小鱼儿竟然成了“头鱼”。从此它再也不会以自卑的神色黯然地徘徊在池边、角落,而是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地做着“领头鱼”,俨然开始统帅起整个鱼群。
主人不是教育学家,他完全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把任何一条鱼都培养成“头鱼”“统帅”。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对学生多一些关注,哪怕他是一个“差生”,也很有可能让他走出困境、窘界。能否创造出更大奇迹,在孩子本身,更在于你我的关注。
教育故事之八习惯的力量
有兄弟俩,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的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过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正在伤心地哭泣,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受父母责骂。
当他们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那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马粪铲干净。看到进来的父母,那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的嚷到:“爸爸,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走上总统的宝座,乐观一直伴随着他。
著名心理学家维纳第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的情感归因模式所决定。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学生的各种习惯是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多次重复而产生的,许多有益的好习惯,往往比坏习惯更难形成。我们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因为形成良好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教育故事之九 造句与“造人”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好孩子”,可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已哄堂大笑。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是好孩子?”“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同学尴尬的样子,张老师示意他坐下。谁知刘涛却站在那儿不愿意坐下。于是,张老师便鼓励他想一个更“合适”的句子。果然,刘涛开口说:“我是个坏……”正当大家等他说自己是个“坏孩子”的时候,他却突然停了下来,脸涨通红。很显然,他不甘心承认自己是“坏孩子”。此时,张老师又满怀柔情地鼓励他再来一次。小刘涛从老师的目光中获得了动力,他内心深处发出一个响亮的声音说:“我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时,张老师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而小刘涛的眼里已噙满了泪水。下课后,张老师把小刘涛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心。张老师还没开口,刘涛却主动地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做个好孩子。” 我们可以想象小刘涛以后的发展变化。人最重要的是自尊,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赖。即使是后进生,也同样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独立和完整的人格,首要的是营造一个平等、友善、祥和的生活环境。在这里,小刘涛“灵活”运用“是”字的造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我价值的体现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否定之否定中,肯定了自我,这不仅表现了他的勇气,也显示了他的机敏。而张老师更是慧眼识珠,通过热情的鼓励、善意的引导使小刘涛最终从“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
一次寻常的造句,演绎成非同寻常的“造人”,这便是师者的爱心和育人的艺术,令人叫好。
教育故事之十上帝施舍的天堂
曾经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心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但是看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不禁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惭愧。一日课间休息时,一个平日比较调皮但很聪明的小男孩,跑到我跟前仰着头好奇地问:"老师,太阳会生小孩吗?人会生小孩,小猫、小狗会生小孩,那么太阳会不会生小孩呢?"我一时语塞,本想胡乱地搪塞过去,转念一想,不由计上心来,于是对他说:"老师明天回答你好吗?"第二天的文体课上,我给他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专门介绍太阳。下课后,我问那个小朋友:"你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吗?"他会心地朝我点了点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的孩子突然指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高声喊道:"谁、找、你!"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回应,拽了一下妈妈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妈妈,你看呀,谁、找、你!"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孩子的嘴。原来孩子所谓的"谁找你"是"雅戈尔"的误读。其实那位妈妈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在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
在这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教育故事之十一不可能有有答案的“答案”
德国著名数字高斯在上中学时,有一次在数学课上打瞌睡,下课铃声响起时,他醒了过来,抬头发现黑板上有一道数学题,以为是当天的家庭作业,便匆匆地抄到练习本上。回家后,他埋头演算,就是算不出来,但他不气馁,不妥协,锲而不舍,终于求得了答案。他把答案带到课堂,老师见了大吃一惊,瞠目结舌,原来那是一道一直被认为“无解”的数学题。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又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会感悟到;如果高斯真的知道此题“无解”,他还会去如此“劳神”吗?“答案”恐怕仍为“千古之谜”。一件事,如果在一个人的意识中被认为“不可能”,在行动上自然不会去做,“结果”也就真的“不可能”。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自然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
中小学生正处在发育期和成长期,他们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维意识是完全可塑的,是有充分潜力可挖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去发现、去挖潜、去设计、去雕琢。我们要牢牢记住,千万不可犯“盲人摸象”这一令世人耻笑的错误。
教育故事之十二孩子的答案
这是一道重在考查三年级小学生思想品德的题:“在书店里买书,营业员阿姨多找你10元钱,你会怎么办?”此题的成人格式化的答案是:退回给营业员阿姨!否则,答题的小学生便思想品德有问题。可是孩子的答案却丰富多彩:我退给营业员阿姨3元,剩下7元再过买一本书;我回家交给我妈妈,因为妈妈下岗了;我去交给警察叔叔,可警察叔叔自己买糖吃怎么办?我还给营业员阿姨,但阿姨必须给我买一支冰淇淋;我用钱去玩儿游戏机……事实上,10元钱检验不出一个孩子的思想与品德。但如果用10元钱来检验一个成人的思想与品德却应该很有效。我想,如果让“河北第一秘”李真来回答,他肯定会说“退还给营业员阿姨”,如果让胡长清、张二江之流来答,也必定是“退还给营业员阿姨”。在10元钱的砝码面前,伪君子恰恰在“正确”的答案里暴露出自己灵魂的阴影、道德的败坏;而孩子们同样暴露的是童年的天真烂漫、心无杂念。当然了,也许这种对比缺乏说服力。可是当我看到孩子“我回家交给妈妈,因为妈妈下岗了”这一答案时,我的心为这个孩子对母亲的关爱而震动!我想,这个孩子的思想品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另外一个老掉牙的脑筋急转弯:树上有3只鸟,一枪打死1只,树上还剩几只鸟?所有成人及所有被成人误导的孩子们都会哈哈一笑:笨死了,当然一只也没剩!“"树上还剩两只鸟。”这是一个二年级小女孩的答案。面对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小女孩说:“树上3只鸟分别是鸟爸爸、鸟妈妈和鸟宝宝。鸟爸爸被坏蛋一枪打死了,鸟妈妈吓飞了;鸟宝宝还不知道害怕,所以没有飞,飞走后的鸟妈妈看到鸟宝宝没有跟过来,就飞回来救鸟宝宝。所以说,树上还剩下2只鸟,鸟妈妈和鸟宝宝。”值得庆幸的是,小女孩碰到了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的老师,在全班同学的哄笑中,老师认真地鼓励了小女孩:“你真是有爱心的孩子,你回答得太好了!”。
在程式化的答案面前,我们都在渐渐适应机器的习惯,而忘记了我们本身,忘记我们是一个会思考的真真正正的人。并且在这可怕的循环里,一批批成人正在复制着一批批同样的孩子。当个别孩子用残存的想象力去突破成人钢筋水泥般的思想限制时,他们获得的往往是讥讽与嘲笑,而不是认可与鼓励!所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渐渐退化、消失,连同同情与爱心一起,最终变得麻木无知,仅仅剩下一副毫无生气的思想品德僵化的躯体。
教育故事之十三批评,原来可以如此幽默
这是一节自习课,学生们都在座位上专心地阅读、写字,我站在讲桌前批改他们的练习册,当改到小康的作业时,我不禁皱起了眉头:字又宽又大,格子塞得满满的。于是,便随口说了一句:"小康啊,你的字该减肥了。"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我丝毫没想到的是,下课后,几个平素快嘴的孩子将我围住了:"老师,你今天批评小康真幽默,我们喜欢你这样说话。"体育委员帅帅说道:"老师,我们犯错误时,你要能像今天批判小康那样,我们肯定喜欢你了。真的,我们喜欢这样的批评。"
幽默,创设了和谐融洽的教育情境,它让本来难堪的批评变得友好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幽默传达了监督对学生的尊长和信任,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幽默的老师不仅不认为学生的过错行为是出自恶劣的动机,有时还假设动机是善良的,这种"文过饰非"的假设,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更能激发起学生改过向善的强烈愿望。
教育故事之十四批评与鼓励
上小学时,我很淘气、很好动,成绩也不好。记得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许多数学作业。放学后,比我高两年级的姐姐为了能多和我玩一会儿,就帮我把作业都写好了。第二天交出作业以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地等着结果。熬到数学课,老师将作业本发到了每一位同学手里,惟独没有发给我和另一位成绩很好的同学。只记得当时我脸色通红,觉得肯定被老师发现了。于是,我低着头,紧张地等着老师的“判决”。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我和那位同学的作业本展示出来,并且说:“同学们,这是老师批改时遇到的最工整、最准确的两本作业,希望大家以后多向这两同学学习!”然后说出了我和那位同学的名字。在同学们羡慕和怀疑目光的注视下,我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下课后,老师单独将作业本交给我,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希望以后你能够自己将作业完成得像今天这么好。”那天以后,每次写作业时,我都格外认真,甚至超过了姐姐的笔记,成绩也不断得到了提高,甚至其他学科也都有了起色。
中学时,有一次英语老师点名让我朗读一节课文。那节课文是我花了很大心思预习过的。读后,当我满怀期待地等着老师的肯定与赞扬时,得到的却是这样的一句话:“你读的这是什么?是英语还是念经,你的口语太差了,以后要多锻炼……“伤心的我从那次起就不再喜欢英语了,直到现在英语仍然是我最最弱的一项。
事隔十几年了,对那位曾经鼓励我的数学老师仍心存感激,而那位英语老师的话我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育工作者,忆起往事,实在无意指责谁,只是想敬告我的同仁们:您的肯定与鼓励,您漫不经心随口而出的一句批评,对您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后果是多么大癌…
教育故事之十五生命中最初的痛
那一年他刚刚满7岁,读小学二年级。一天下午,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园地里采摘还未成熟的青青豆荚,他个子最矮也最卖力。孩子天生好馋,何况又是饥饿年代,劳动过程中,全班同学几乎都私下偷偷往嘴里塞了几枚青豆,惟有他,咽回去一次又一次溢出的涎水,任凭饥肠辘辘,任凭胃壁痉挛,始终不曾让自己吞下一枚豆子。
放学时,老师逐一盘诘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胆怯怯地默认了,惟有他挺胸、抬头、干脆爽朗答道:”没有,一颗都没有。“老师死死地盯着他,再次厉声责问,他的声音明显低沉了下去。”一点不老实,小小年纪就撒谎。“他被牵着耳朵推搡,其他同学回家了,惟有他被留下了,流着泪…… 诚实的语言需要有信任的耳朵来倾听,更需要量有善良的心来领会。
教育故事之十六你的眼神它能察觉到
春秋时期,一位有名的智者路过一片稻田。他看到一个农夫赶着两头牛奋力地耕田,就随意地问道:你的哪头牛干活更好一些?老农没有答话,等到了田边他给两头牛拴好、喂上料,才来到智者身边,背对着牛小声对智者说:就那头正摇尾巴的家伙,干起活来特卖力。智者大为不解:我方才问你,你怎么不说呢?现在又为什么这么小声对我讲?难道怕谁听到吗?老农一脸正色道:不错,就怕旁边的那头牛听到我夸别人而冷落它,你的眼神它能察觉到,而后这家伙就会闹情绪、不好好干活了,其实牲口和人一样,都愿意被别人夸、被大伙称赞。 我们在为人师、为人父母时,是否也能像老农那样,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呢?试想一句:”同学们,这次考试平时咱班最差的李某某都考了70多分,看来咱班的确是有了进步“,真能激励他们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刻又在挫伤谁呢?愿我们用真心去赞赏,激扬起更多孩子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在无意中制造一份不必要的伤痛与苦楚。 教育故事之十七神秘的礼物
这是发生在小男孩初中三年时的故事。小男孩的班级刚换了一位新班主任,这对有点玩世不恭的他并不感到新鲜。第一次开班会,老师没有说太多,只是反复强调一点:凡是月考成绩好的,或者进步幅度大的,都会得到一分他送的神秘礼物。起初,小男孩以为这又是一位爱发神经的班主任在搞什么花样,所以不是很在意。第一次月考结束,老师果然拿出5份包裹严密的礼物,赠给了5名表现优秀者。大家都很想知道是什么,就怂恿获奖者打开,可是,被老师阻止了。他要求获奖者必须到家后再打开,且只能一个人看。
第二天,满以为礼物之谜会立即揭开,可是,不管管怎么问,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他们都不说。而且,与以往不同,看上去他们各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两次、三次,每次月考过后都重复着相同的故事。”神秘的礼物“就这样成为这个班每个人心中一份沉甸甸的渴望。但大家都清楚,要想得到它,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了得到这份”神秘的礼物“,几乎是名列班级最后的小男孩也在默默地努力着。
天道酬勤。终于,在中考前一个月的模拟考试上,小男孩力压群芳,位居班级第一。拿到了老师那份”神秘的礼物“,他欣喜若狂。回到家,他迫不急待地打开层层包裹,看到 一个精致的小瓶,里面有一张小纸条,拿出来一看,上面写着:我知道你很优秀,所以相信会努力改变自己,并能严守”礼物“的秘密,对吗?看完礼物,小男孩会心地笑了。
中考时,带着纸条上的那句话,小男孩顺利地考上了县内重点高中。再后来,他成为一名著名的律师。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让他做“和”他要做",其最终的结果会截然不同。教育者更多的时候应该把精力放在二者的转化上。只有这样,教育的效能才能最大化。
第三篇:教育故事
10个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教育故事之一
有一道测试题,从下面3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位能造福人类的,你会选谁?第一个,他信巫医和占卜,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第二个,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肯起来,读大学时曾经吸过毒,每晚都要喝许多白兰地;第三个,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保持着素食习惯,从不吸烟,也不喝酒,年轻时没做过什么违法的事情。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三个,但没想到却是错的。有史料记载:第一个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二个是丘吉尔,第三个是希特勒。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没有想到,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样的大好人,身上还有这样的缺点;而希特勒,这个杀人的魔鬼,他的身竟还有如此多的闪光点。由此我们想到了孩子,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成功者,如后来的罗斯福和丘吉尔,他们所谓的一些缺点怎么也比不过早先的罗丘两人吧。所以孩子一时错误,不代表会什么,我们对孩子要增加信任和期待,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 教育故事之二教育从尊重开始
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女士谈及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颇有启示。一个星期天,她领5岁的儿子到公园玩。儿子用一只“纸飞机”换回了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件事使母亲大吃一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 美分,而这辆小汽车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开始她以为儿子说谎,当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德国小孩的妈妈时,这位德**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但他们毕竟还小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和粗野,多一份理智和科学,把爱变得更深沉一些、艺术一些。教育故事之三让教育多份选择和智慧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在处理4个放学后贪玩抓虾的“小调皮”时,用了如下方法:袁老师事先对他们捉虾的地点做了了解,发现了那个“清浅的小溪”是没有危险的。于是当4个“小调皮”耷拉着脑袋,站在办公室里等着挨批时,袁老师只是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喜欢虾子,这好啊!大科学家达尔文、法布尔从小不都是昆虫迷吗?你们谁能告诉我,虾子喜欢歇在什么地方?你是怎么抓着的?抓虾用什么办法最好?虾子到底是什么模样、什么颜色的,头上有什么?脚有多少只?尾巴呢……”小调皮们傻了眼,只顾着抓,谁会注意到底是什么模样?看到孩子们傻了眼,袁老师又拍拍他们的肩膀说:“我本想让你们明天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的,可是你们……这样吧,你们再去抓一次,抓的时候,认真看看,好好想想,回来再讲给我听听,好不好?”孩子们相互望望便撒腿去了。
孩子放学回家忙着捉虾,这事若落在我们手里可能会把他们的家长传来!左一个“不遵守纪律”,右一个“不注意安全”,通常会把孩子说得眼泪汪汪!因为我们所关注、所思考的只是“放学不回家捉虾”这个事情的性质,至于孩子们捉虾的危险大不大,坏事能不能变成好事,我们很少会去关心和注意的。在这一点上,袁老师做了有心人。他通过孩子们对虾的特殊“情结”,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探索、教孩子们如何玩得更有意义。教育就是这样,有时只要我们的多些了解和思考,就可能多份选择和智慧。 教育故事之四两种思维的碰撞
一天,富有的父亲带着儿子从城里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见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农场一户最穷的人家里,他们度过了一天一夜。旅行结束后,父亲问儿子:“旅行怎样?”“好极了!”“这回你应该知道穷人是什么样了吧?”儿子回答:“是的,我知道了”。“你能描述一下富人和穷人的区别吗?”儿子想了想说:“我们家里只有一条狗,可是他们家里却有4条狗;咱家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他们竟有一条望不到边的小河;夜里我们的花园里只能看见几盏灯,可他们的花园上面却有千万颗星星;还有,我们院子里只能停几辆小汽车,可他们院子里却能容得下几百头奶牛。”儿子说完,父亲哑口无言。接着儿子又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孩子心中富有和成人心中的富有是不同的,正像孩子心中的快乐和成人心中的快乐不同一样。
今天要想真正走进新课程,教师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思维方式。知道学生的理解与想象和教师是不同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研究学生已有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特征,认识学生思维,学生才能带着教科书走进教师,这样课堂教学中两种思维的碰撞才能会如“水”如“潮”,心灵对话才会撞击出生命的浪花。在那流淌轻松活力、润泽生命的课堂里快乐、健康、和谐地成长。教育故事之五 潜能
传说苏格兰北部的古城堡和蓦地经常闹鬼。有一个人因为公务繁忙半夜时分才回家,而他又必须经过墓地。墓地里有偶尔传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号叫,蝙蝠幽灵一样无声地飞来飞去,枯枝像鬼怪的手爪伸向暗黑的天空。走着走着,他一不小心掉进一个新挖的墓坑里。这个坑太深太大了,人高马大的他几经努力还是爬不出去。他索性坐在那里,等天亮再说吧。这时,又有一个人经过这里,也不小心掉了下去,这个人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爬不出去。先掉下来的人实在看不过去,开口说:“别费力气了,你是爬不出去的。”那人忽然听到说话声以为是遇到了鬼,吓得魂不附体,手脚并用,没想到三两下竟然爬了上去,然后惨叫着逃得无影无踪。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深不可测的,我们没有理由给任何人妄下断语-------“你是庸者,你是天才”。谁知道一个人的潜能在什么时候爆发出来?值得思考的是,平常的生活里,“平庸”的人很少爆发自己潜能因而显得平庸,“聪明”的人则会让自己的潜能像山泉一样长流常新地表现出来,因而不同凡响。其实,我们全部可以做出不同凡响的事,因为我们的潜能就像埋藏起来的石油,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作这种“潜能”的挖掘者、激发者,使每一名学生身体里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整个教育的成功。
教育故事之六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他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它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饿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前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无缘。
现在的青少年就需要这种磨练,他们惧怕那黑黑的隧道,总是渴望有一双援助的手将他们一路护送;现在的家长也多是“怀了爱怜之心”的父母,总是怕孩子吃苦受累,于是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现在的老师也大有“怀了恻隐之心”的,他们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读给学生!这样下去,将来的社会上,会有多少能够展翅飞翔的“帝王蛾”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的青少年吃点苦不算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给他们锻炼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占据一席之地,这样他们才能用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教育故事之七头鱼
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小鱼儿,很瘦小孤单。
主人喂食时它总也抢不到,最多只能吃些别的鱼剩下的残渣碎末。平时它常孤零零地在鱼外游荡,似乎谁都可以欺负它。万幸的是,终于有一天主人发现它是如此可怜,打那以后喂食时都先在它身边撒些饵料。不想这一些微不足道的举动,竟改变了小鱼的命运,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因为聪明的鱼儿们渐渐地发现:只要在小鱼的周边就一定能得到食物。于是一星期以后一个颇为壮观的场面出现了:一条不起眼的小鱼,领着一个偌大的鱼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条小鱼儿竟然成了“头鱼”。从此它再也不会以自卑的神色黯然地徘徊在池边、角落,而是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地做着“领头鱼”,俨然开始统帅起整个鱼群。 主人不是教育学家,他完全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把任何一条鱼都培养成“头鱼”“统帅”。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对学生多一些关注,哪怕他是一个“差生”,也很有可能让他走出困境、窘界。能否创造出更大奇迹,在孩子本身,更在于你我的关注。 教育故事之八习惯的力量
有兄弟俩,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的悲观。他们的父母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过了一个小时,当他们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正在伤心地哭泣,原来他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受父母责骂。 当他们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时,发现那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并不断地把散乱到门口的马粪铲干净。看到进来的父母,那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的嚷到:“爸爸,看!这儿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这个乐观的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从报童到好莱坞明星,再到州长直至走上总统的宝座,乐观一直伴随着他。 著名心理学家维纳第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的情感归因模式所决定。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学生的各种习惯是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多次重复而产生的,许多有益的好习惯,往往比坏习惯更难形成。我们的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习惯,因为形成良好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教育故事之九 造句与“造人”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说话练习课,练习用“是”字说话造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爸爸是老师”。“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孩子们纷纷发表“见解”。就在这时,有个叫刘涛的孩子站了起来,他是个有名的捣蛋鬼,班上的女孩子见了他就赶紧躲开。“我是好……”听得出,他想说“我是好孩子”,可是没等他说完,同学们已哄堂大笑。不少学生在窃窃私语:“哼,他也能是好孩子?”“他还有脸说!”……看着刘涛同学尴尬的样子,张老师示意他坐下。谁知刘涛却站在那儿不愿意坐下。于是,张老师便鼓励他想一个更“合适”的句子。果然,刘涛开口说:“我是个坏……”正当大家等他说自己是个“坏孩子”的时候,他却突然停了下来,脸涨通红。很显然,他不甘心承认自己是“坏孩子”。此时,张老师又满怀柔情地鼓励他再来一次。小刘涛从老师的目光中获得了动力,他内心深处发出一个响亮的声音说:“我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时,张老师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而小刘涛的眼里已噙满了泪水。下课后,张老师把小刘涛叫到办公室跟他谈心。张老师还没开口,刘涛却主动地说:“老师,我以后一定做个好孩子。” 我们可以想象小刘涛以后的发展变化。人最重要的是自尊,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赖。即使是后进生,也同样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培养学生独立和完整的人格,首要的是营造一个平等、友善、祥和的生活环境。在这里,小刘涛“灵活”运用“是”字的造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我价值的体现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否定之否定中,肯定了自我,这不仅表现了他的勇气,也显示了他的机敏。而张老师更是慧眼识珠,通过热情的鼓励、善意的引导使小刘涛最终从“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
一次寻常的造句,演绎成非同寻常的“造人”,这便是师者的爱心和育人的艺术,令人叫好。教育故事之十上帝施舍的天堂
曾经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心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但是看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不禁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惭愧。一日课间休息时,一个平日比较调皮但很聪明的小男孩,跑到我跟前仰着头好奇地问:"老师,太阳会生小孩吗?人会生小孩,小猫、小狗会生小孩,那么太阳会不会生小孩呢?"我一时语塞,本想胡乱地搪塞过去,转念一想,不由计上心来,于是对他说:"老师明天回答你好吗?"第二天的文体课上,我给他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专门介绍太阳。下课后,我问那个小朋友:"你心中的疑团解开了吗?"他会心地朝我点了点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上的孩子突然指着一幅巨大的广告牌高声喊道:"谁、找、你!"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回应,拽了一下妈妈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妈妈,你看呀,谁、找、你!"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孩子的嘴。原来孩子所谓的"谁找你"是"雅戈尔"的误读。其实那位妈妈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在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
在这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我们眼看着自己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流行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第四篇:教育故事
2018年6月28日上午,新河镇华侨中学举行了题为“我的教育故事”青年教师工作交流汇报活动。王校长,苗校长,李主任,徐主任,和全体青年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由苗校长主持,七位青年教师交流了“我的教育故事”。
“ 我的教育故事--青年教师工作交流汇报”
01
—
代金秀老师
代金秀老师在分享故事
“给学生一个机会,可以让学生创造辉煌,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奇迹的发生。老师的一份童心、爱心与耐心,可以使铁树开花,顽石说话。”
代金秀老师,数学教师,是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成绩优异。代老师以自己所带班级的一个内向学生的成长转变过程,讲述了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注学生,如何与家长交流,如何通过一次次的班会帮助孩子逐渐成长树立信心。
02
—
张平心老师
张平
心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张平心老师,语文教师,我校优秀青年教师。
张老师的故事中讲述了她是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班级凝聚力,如何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故事。
03
—
邵磊老师
磊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优良的种子,只要我们把水浇到了,他们都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
邵磊老师,化学教师,2017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邵老师讲述了自己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过程,以教学中和学生相处的几个故事,道出了自己刚工作这一年的快乐和委屈。让我们看到了他是如何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成长起来的。
04
—
苗红红老师
苗红红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应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能够反思的东西。我想我会终生受用。”“有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
苗红红老师,语文教师,我校优秀青年教师。
苗老师用一则笑话开始了她的教育故事。她在一个班上完课,反思后在另一个班时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认识到了“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应该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能够反思的东西。”这样一个道理。
05
—
王亚楠老师
王亚楠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微笑就是学生生活中的阳光,只要我们给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微笑就会成为他们生命腾飞的翅膀。”
王亚楠老师,英语教师,我校优秀青年教师。
王老师讲述了自己如何接近学生,如何了解和理解学生。通过和学生的一件件事,让自己从挫败到看到希望,从迷茫到信心坚定,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
06
—
彭玲玲老师
彭玲玲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陪伴,是获得幸福的过程。”
彭玲玲老师,英语教师,我校优秀青年教师。
彭老师做了《爱和陪伴》的汇报,汇报从开学第一课讲起,他有自己细腻的心灵,记录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班孩子的成长过程。
07
—
卢亚丽老师
卢亚丽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教育故事
“十年后,我成了你,跨过千山万水,只为遇见相差一轮的你” 卢亚丽老师,数学教师,2017年新教师。
卢老师做了题为《我和ta们遇见》的汇报。汇报中卢老师从毕业相遇,相识,相知到最后的相守。讲述了自己和“猴孩子”们的故事。
结束语
—
活动的最后王校长作了总结发言。王校长首先肯定了我校的青年教师们的工作,认为我们青年教师队伍是我们新河镇华侨中学的生力军。王校长还拿出自己年轻时候的教育故事来和我们分享。同时也对我们青年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我们不要做教书匠,要有所追求,要努力成为专家型教师。王校长还鼓励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奉献精神,要向老教师学习优良传统,要有方法,要想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学功底扎实的教师学习。
“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后,各有两个思想。”
通过这次活动交流,我们青年教师感觉收获巨大,通过学习别人的事迹来让自己更快地成长。
愿新河镇华侨中学的明天更美好,更辉煌!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第五篇:教育故事
偶然相遇
杜晓晓
这是一次偶然,马上就要修完产假又恰逢学校缺一位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学校让我担任,就这样阴差阳错的开始了一位低年级语文教师的高年级之旅……
双脚刚刚踏进六年级二班这个教室,顿时教室先是一静,接着传来的是小声的嘀咕,“我先自我介绍一下”顿了顿嗓子,我说: “我是你们新来的语文老师”,“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我们会共同学习语文”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惊讶!“啊”?“我们又换语文老师了”!“怎么又换了”抱怨的,开心的,失落的……各种声音交织在教室,久久未息。调转话题后才稍微稳定了一下同学们的情绪。
且不要说学生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作为一名一直在低年级看惯了小娃娃老师的我,心情也是五味杂陈的。映入眼帘的一排排身高与心智不符的大儿童,脸上又有成熟,又有天真。见惯了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对于一下无防备的接受他们,倒是束手无策了。也不知为何时间过得如此之慢,可算是第一节课终于过完了。回到办公室就开始沉思起来,怎么教,如何教。课本是陌生的,学生是陌生的,班级情况也是陌生的。但时间又如此之少。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心情也是低落极了,心里想关键是上好课吧,先把要学的东西学明白。从此每天下午下班,我把小包换成了大包,就像小学生一样背起书包回家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对六年级的语文稍有了解,也是经过这段时间与孩子们的共同学习,对这个班级的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个班级并不喜欢语文,这对于我教语文和开展语文课堂就更难了,就别说分数提高了,紧接着几天后迎来了一次期中考试,以惨烈告终。我的心情呀,是参加工作以来最失落的一次了,虽然自己接手一周但总想着自己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心里有无数迈不出去的坎。期中考试刚过,也与学生相处一周多,心里有许多想说的话跟孩子们说说。这天我像以前一样走入教室,几个顽皮的学生说:“老师,看你样子,我们又考杂了吧”。“没事老师,我们语文本来就不好,不该您的事”。然后继续有说有笑起来。放下试卷,我没说话,孩子们见我不说话,一个接一个的也都安静下来。见他们都静下来,我顿了顿说:“孩子们,你的老师从来没有教过高年级的语文,对于六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在学习阶段。但孩子们,我又跟你们不一样啊,你们过完两个月后面临的是小升初的考试,掌握好语文知识这是很关键的,刚才有同学说你们语文本来不好,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不好,因为你们对语文就从来没有用心过。你听听你们读书时,你看看你们写字时,你瞧瞧你们说话时,你有爱过语文吗?你们可以回想”。停了停,我又说:“孩子们学好这一学科我并没奢求立刻分数高高,这很难,语文知识是需要长期积淀的,说到长期,往后看你们浪费了太多时间,但往前看,你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现在爱上语文,一切都还来得及……”一下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了,我的心情是舒畅的,可是看看这帮孩子们,有的懂了,有的不懂,懂了与不懂看似也就是这节课的差距,但我知道这个班的孩子心里的语文书已变成了“啰嗦、麻烦、无聊、默写”等这些代名词,取代这些错误的名词,润活孩子们心里的语文,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时间就这样匆匆的过着,一周又一周,来不及留神的又过完了一周,最近学校的活动特别多,搞得班级里学生的心情躁动不安,我的语文课往前赶敢不动,停下复习学生会找出各种理由完不成,总之一句话,前期心理动员课又凉了,现在他们这帮孩子一心想的是校园里的各项活动呢!怎么办呢?我的语文课要怎样继续。
从接手六年级的语文,每天临睡觉前我都会看一看明天要上的课程,这天我翻开课本里《凡卡》这一课,读着读着把自己给读哭了,就在自己万般难受时也就生出了主意,从明天开始,我要带他们读书,多年以前一位前辈就曾跟我说,好的语文要读,好的课文要不断的品读。又是一个自习课,我早早走进教室,从刚学的部分开始读,小说找重点的段落读,优秀的部分找感情丰富的同学读,就这样在学校活动多的这个月里,我们通读了我们的语文书,一本读下来,课堂也开始稍见成效,记得开始时班级里的同学尤其是男生对字词的感知几乎是零,问到汉字了,问到词语啦,啥也不会,一开始他们是被动的跟着我们读,再后来呀是主动的举手读,慢慢的问到课本里出现的字呀词呀,也开始能通过自己的感知大体理解出意思来了,慢慢的读着读着也就有了一定的语文意境。
就这样匆匆忙忙的与他们相处了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正准备下一步继续往下走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六个多月的宝宝病了不得不请假一周,又是匆匆忙忙的一周回校。走进教室,孩子们惊讶极了,我也正惊讶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惊讶我回来。有同学发声了: “老师,你怎么才回来啊,老师,我们还以为你不要我们了呢。”我的眼泪啊忍不住的在眼框框里打转转,我可爱的孩子们,我单纯的孩子们,我怎么会不回来,不要你们呢。由此事件我知道孩子们开始依赖我了,信任我了,接受我了。故作镇定,委婉表达歉意与感谢后开始了我与他们最后几周的课程。
我自己深知对于自己这个新手来说提高这帮孩子们的成绩很难,保持现状分数不易,但我想比起提高目前的成绩我还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让他们爱上语文。纵观现在的教育大环境“得语文者得高考”不是一句空话。目前对这个班的了解不再是语文基础薄弱这样笼统的概括了,然而变成了:小古文基本不会翻译理解,古诗懒于背诵理解,普通文章不喜欢阅读理解,热爱套公式,只要一做阅读理解,有的同学甚至不阅读,直接就会写一些冠冕堂皇的书面话,什么激动之情,感激之情等等,我要做的是要把孩子们所谓的套路打破。
轰轰烈烈的复习就从最硬的小古文开始了,课本上的两篇小古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从课外书里找小古文,一点点的讲,然后把它们编出用现代语言说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或续写一句话,或编写一段话。当然,背诵部分词语也是少不了的。小古文课堂上孩子们或仰天长诵,或掩面大笑,在它们的一颦一笑中我知道他们觉得了语文的“意思”。趁势追击,小古文完成后,我们开始复习古诗,有了小古文做基础古诗就显得轻而易举了,背诵也就尤为简单了,最后我们复习书中的其他文章,虽然我知道孩子们开始喜欢上了语文,但时间呀它不会停留,期末考试临近,我们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那时真想时间啊,你慢点走,让我好跟这些孩子们再说说语文里的话,读读语文里的字,但时间怎会停留。
就要毕业了,孩子们兴奋极了,有的准备考试的有的静等毕业的,有的同学择校考完后回来激动地跟我说,老师哪些题我们上课讲过,古诗翻译不难。最后一周了,六年级的走廊里教室里好不热闹,这天临近放学跟同学们聊天谈心,我们又谈语文,好多同学都积极踊跃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个班里特别调皮的男孩说:“老师你知道吗,虽然我平时不爱学啊,但你知道吗?你教的语文啊,把我们平时学得那死气沉沉的语文教活了,有意思多了。我苦笑说,那你们成绩为啥还是一如既往呀,他又说:“分数提高需要做大量的题呀,但我们觉得语文有意思了,那就快考好了”。他说完,孩子们一个劲说:“是啊、是”。平静表情下的内心是澎湃的,再看看眼前的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想老师虽与你们相处两月有余,但你们将是老师职业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你让老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你让老师对教授学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共同学习、探索、老师尽自己所能在你们的心底种下爱语文的种子,虽然种子大小饱贬不一,但它却在静等阳光雨露的润泽,在你们的心中让热爱语文的种子生根发芽!
建议问题:
(1)是否应发展全年能型教师,培养老师1-6年级教学能力,深入了解各年级课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