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

时间:2019-05-15 09: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阶级有着各自不同的战争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军事领域,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都依托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创立、完善和发展出了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揭示战争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不仅在理论上是严谨的,而且经受了战争实践的考验,经受了时代转换变迁的考验,时致今日仍然是我们认识战争、把握战争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对于我军战斗精神的培育具有极大的指导和激励作用,我们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精神实质,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指导培育我军的战斗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内容

(一)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列宁和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对战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考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战争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同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对战争性质要做阶级分析;暴力革命在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运动中是不可避免的;消灭阶级是消灭战争的根本途径。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列宁科学的阐述了克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观点,指出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某个国家即该国政治的继续,深刻揭示了导致战争的政治的阶级涵义。列宁强调,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决定自己对战争的态度的必要前题,而要弄清战争的性质,首先必须确定该战争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是怎样的,将其致于它所发生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了帝国主义战争产生的根源,指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并强调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帝国主义战争,从而把战争与革命联系了起来。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他认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消灭战争的有效办法就是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单队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秒灭了国家,战争也将随之被消灭。马克思主义者研究革命战争规律,出于消灭一切战争的志愿。毛泽东认为,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和非正义的两类,一切革命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反对非正义战争,拥护正义战争。毛泽东还指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辨证地解决了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毛泽东对战争的诸因素做了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考查,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提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做出了突出贡献。

邓小平关于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进一步,在较场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观点,关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与和平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内容,是由于战争起源和消亡、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根源、战争与和平、战争于革命、战争的制胜因素、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构成的。它揭示了战争的基本规律为正确认识战争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1.关于战争的起源和消亡

战争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战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季节逐渐形成,原始社会逐步为奴隶社会所代替,原始社会的暴力冲突也随之发展为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战争成为经常的活动,进行战争的组织成为社会生活的正常职能。战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必将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消亡。消亡战争的首要条件就是消灭阶级和国家,而消灭阶级和国家要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必要的天体条件。同时,也有赖于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条件。只有消灭阶级和国家,人类才会永远消灭战争,实现永久和平。

2.关于战争的本质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因此,要认识战争的本质,就必须研究战争双方的政治,研究正在导致或已经导致战争的政治。但战争又不是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因此,战争就有一套特殊的组织,即军队及其附庸的一切东西;就有一套特殊的方法,即知道战争的战略战术;就有一种特殊的过程,即敌对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野鼠的社会活动形态。战争的政治本质,从根本上制约着战争中的军事目的及军事行动,是指定局势行动原则的基本依据。在实际的战争中,必须把战争的政治和军事目的结合起来,既要防止不顾军事力量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政治目的,又要防止不顾政治目的的单纯军事观点。

3.关于战争的性质

战争的性质是指战争的社会政治属性。战争双方的政治目的不同,战争的性质也就不同,有正义和非争议之分。凡对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的,就好似争议战争;凡对社会进步起阻碍作用的,就是非争议战争。一切为摆脱季节剥削和民族压迫,抵御外敌入侵而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战争;一切为了扼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斗争,奴役和掠夺他国人民而进行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一场具体战争中的敌对双方,一般说有争议和非正义之分,但也有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如帝国主义的争霸战争。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义一方,在进行战争过程中改变了政治目的,就可能变成非正义的一方;反之,原先非正义的一方也可能转变成正义的一方。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确定对战争的态度的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者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并不是笼统地否定战争。

4.关于战争的根源

战争的深刻根源,在于对抗性的经济利益冲突。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阶级与季节、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尽管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等复杂原因,但机警利益的尖锐冲突是根本原因。所有的战争都是由经济利益的尖锐冲突引发或派生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因为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是责备跟主义发展到垄断极端的产物,有着更为深刻的紧急利益矛盾。弄清战争的根源,对于正确分析战争形势,制止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5.关于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两种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社会状态。在人类社会有了战争以后,便有了战争与和平这两种交替出现的社会状态。将来人类消灭了战争,达到永久和平,就没有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了。战争与和平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异地功能条件下互相转化。当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不能用和平手段解决时,便爆发了战争。战争为实现一定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的服务。政治目的达到,战争结束,转化为和平。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极端,再也不能照旧前进时,又会爆发新的战争。在消灭战争以前的社会发展中,战争与和平是交替出现的。当代,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只要这种根源存在,就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但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就可以组织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阻止战争,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任务。

6.关于战争与革命

革命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社会活动。革命的最高形式是战争。维护旧制度的反动统治阶级从来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并常常对革命阶级的革命行动首先采取暴力,这时革命也就需要诉诸武力,于是爆发战争。战争是革命最权威的武器,是进步阶级用枪杆、大炮、刺刀强迫反动阶级接受自己意志的行动。战争能够引起革命。反动阶级所进行的以维护其统治或掠夺为目的的战争,激化其同压迫阶级、被压迫阶级的矛盾,往往会引起人民革命。革命能够制止战争。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所进行的革命,常常可以推迟或制止反动阶级发动的战争。正确认识战争与革命的关系,对于革命政党正确估计革命形势,把握革命时机,正确地运用战争手段实现革命目的,或通过革命制止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7.关于战争的制胜因素

战争的胜负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环境、主观知道能力以及战争的性质和国际援助的多寡等因素。战争首先是战争双方的军力、政治组织力和经济力的较量。军力、政治组织力和经济力构成了战争双方力量的客观基础。军力、政治组织力和经济力强的一方占有优势,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有物质力量的对比,还有人心的向背。战争的性质决定着人心的向背,正义战争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普遍支持和国际社会的援助,非正义战争则必然遭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反对。战争又是战争双方主观指导能力的较量。在一定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正确的战争指导,是把胜利的可能变为胜利的现实关键。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集中地表现为人与武器装备两大因素。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是不是武器。武器要由人来使用,人的思想觉悟、军事素质、勇敢精神和聪明智慧,决定着武器效能的发挥程度。在革命战争中,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兵是胜利之本。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仅可以为革命军队奠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可以创造弥补武器装备不足等缺陷的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对战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在战争中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只有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才能科学的结论。

8.关于战争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战争会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使整个社会生活脱离正常轨道。但是,战争在历史上也可以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战争为胜利者提供了大量奴隶,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误解和阶级、国家的形成。在阶级社会中,先进阶级推翻衰落阶级的政治统治,用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社会制度取代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往往需要经过革命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无产阶级革命以彻底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目的,为此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这个过程中,阶级斗争会采取异常尖锐的形式,暴力革命难以避免。

马克思之一战争观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战争观的根本变革,为人们正确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前,中国正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防止和避免世界大战、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新的战争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也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对培育战斗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军事技术的变革及在战场的广泛运用,一些人受“技术决定论”及“和平麻痹”思想的影响,对战斗精神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的作用发挥产生质疑。有的认为,现代高技术战争是非接触式战争,军人不一定直面血淋淋的厮杀场面,战斗精神的强若与否已不是决定因素;还有的人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忧患意识和战争观念淡漠,对战斗精神的培育重视不够。因此,在广大官兵中构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清战争的性质和规律,科学对比敌我双方优势,认清正义战争必胜的客观规律,坚定为祖国为人民而战的崇高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根本因素

马克思主义根据战争的政治性质极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把战争区分为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凡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推进社会历史进步的战争就是正义战争;反之则是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非正义战争必然遭到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战争的道义力量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根本因素,也是战斗精神重要源泉。为正义而站,人的战斗精神必然充沛而恒久;反之,战斗精神就会衰退,战斗力随之减弱。战争的道义力量,是任何人都不敢忽视的力量。法西斯军队由于受战争发动者的蛊惑丧失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沦为为冷酷的杀人工具,虽然作战也很凶猛,但反人性、反人类的性质使其依然逃不出灭亡的命运。被法西斯侵略揉虐的国家、人民和军队,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顽强战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信息化战争逐步走上历史舞台,尽管战争的形态、作战样式、作战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仍然没有改变战争的性质,正义的战争依然能够激发军人团结奋斗、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排除万难去夺取胜利的精神,道义的力量仍然是决定战争革命命运的根本因素。当然,在战争双方都装备优劣悬殊的情况下,道义力量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将会表现得非常复杂曲折,大门终究会表现出来,而反道义的非正义战争终究会应为官兵缺乏张都精神和失去民众基础而难以为继。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担负新的历史使命。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确保我国领海、领空和边境不受侵犯。要坚决反对和揭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我们是为祖国的统一,为民族的利益而战,我军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也会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正义、法理和人心属于我们,正义战争必胜。

(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争依然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与政治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社会本质,认为战争是由政治产生,受政治支配,是从属于政治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是战争指导的根本规律。

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尽管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作战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本质,政治对战争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愈加突出。近年来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现代战争的政治意图更强,政治色彩更浓,贯穿于战争过程,渗透于军事行动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胜负。有效地开展政治斗争,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已成为战争指导的主要任务。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要作好准备,必须引导广大官兵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思考问题,重视研究和把握未来军事斗争的正组织背景、政治因素,掌握政治制胜之道,更好地凝聚军心民心,并将其转化为培育战斗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信息化辩证条件下,战争的优势与劣势仍然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认为,战争的优势与劣势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互转化性。未来信息化张正将是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军事理论、体制编制、经济实力等因素的总体对抗。当前,我军与西方军事强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整体差距。但是,只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优势与劣势,依靠整体优势,也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首先,优势与劣势具有相对性,总体处于优势的一方不可能一切都优劣势的一方也不可能一切都劣。不仅如此,即使是总体上处于优势一方的强项,也并非是绝对的强,其中必然会有弱的构成。在未来战场上,技术装备是敌方的强项,但即使是最先进的装备,也还有它的局限性,完全可以找出应对的方法。

其次,优势与劣势具有相互转化性。战争力量的优势与劣势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力,真正把对手的长处和弱点搞清楚,扬己之长、击敌之短,就可以实现优劣的转化。

再次,要辩证看待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目前,我军不仅引进了部分国防建设紧缺的关键技术,而且积极寻求军事高技术的交流和合作,着力研制开发自己的“撒手锏”。在未来战争中,我们还拥有雄厚的国力支持,有亿万命中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有长期的作战准备,完全能够战胜一切强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我军技术装备的现状来看,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强敌”相比,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那么,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从政治之道、思想教育、舆论支持等方面为“打的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将变得更加重要。为了取得未来高科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胜利,我们必须大力激发官兵强大的进身动力,挖掘蕴藏在官兵身上的巨大精神能量,使之转换为作战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实现优劣转化,保持我军综合优势。

三、坚持利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指导战斗精神培育

(一)开发利用我未来战争的正义性资源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战争的正义性,仍然是培育我军战斗精神的基础。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证,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供安全保障,为国家利益提供安全支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军的性质以及对外政策的基点,决定了我军未来所进行的战争必然是正义战争。从我国安全环境和我军未来可能执行的作战任务看,我们所进行的战争一定会得到我国各民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会最终赢得世界人民包括地方群众的认同。但这绝不会自然而然地得来,而是需要经过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开发利用我未来战争的正义性资源。从我军事斗争春被考虑,要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和军事斗争春被的需要,加强对安全环境和可能的作战对象的研究,针对可能遇到的领土争议、国际干涉、民族纠纷、周边关系等问题拿出对策,在国际上树立我未来战争是正义战争的正面形象。

(二)加快促进人民战争与高科技的结合

人民战争思想,是我党我军,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基本战略思想。我国的国情军情决定了人民战争是我们必然的战略选择。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战争在鲁论和实践上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加快促进高技术与人民战争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人民战争这一“法宝”,变成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撒手锏”。

我国有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更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强大的国防力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的科技实力。在未来战争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领导方式、组织形式等特有优势,把各方面的资源的力量调动起来,是国家的战争潜力迅速转化为战争的实力,使人民战争的优势转化为树立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在信息条件下,还要不要发扬战斗精神?

3、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去培养战斗精神?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观念到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观念到理论形态

作者:赖大仁 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7期

摘要:以历史的、开放的而不是教条化的观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将其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具体转化,它既指这种理论形态转化及其实践探索的历史过程,也包括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种理论成果又可具体区分为原典性“译介话语”、“领袖话语”、“学术话语”等三种基本理论(话语)形态来认识,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资源加以借鉴,至少可以在“学术话语”的意义上为我们提供某种理论参照。

在我国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在各学科领域都展开了广泛探讨。然而,关于究竟怎样理解这个理论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哪些理论形态,学界实际上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反映了不同的理论观念。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此略加探讨。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说法虽早已普遍流行,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往往见仁见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因为根据毛泽东的说法,所谓“化”者,乃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马克思主义完全是外国的理论学说,怎么能做到完全“中国化”呢?既然做不到,那么这个命题就是不能成立的。

上述看法实际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毛泽东的说法偷换了命题。查阅毛泽东的有关著作,他的确说过上面这样的话,但并不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的,而是另有其意。上个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接连作了几次动员报告,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毛泽东针对一些现象指出:“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所以我劝这些同志先办‘少许’,再去办‘化’,不然,仍旧脱离不了教条主义和党八股,这叫做眼高手低,志大才疏,没有结果的。”[1]可见这里是针对一些人言不由衷提倡“大众化”等空头口号而言,将毛泽东在特定语境中所讲的这段话移用过来,用以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由此推断这个命题如何不能成立,这种偷换命题移花接木式的“归谬法”推断显然是不严肃不科学的。第二,某些论者的这种借题发挥,与其说是为了阐述毛泽东的论断,不如说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见解,即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么就必须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化”过来:如果全盘“化”过来实际上不可能,那么这个命题就不能成立。由此反映出来的,一方面是这种推论方式的简单武断,另一方面则是其中所包含的基本观点与理念,实际上与“全盘西化”论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再回到毛泽东本身的立场上来,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什么看法呢?从毛泽东的有关著作看,他并没有直接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而是表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他一再阐述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3]“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4]很显然,毛泽东的这些阐述,是偏重从实践论的原则,即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二者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是一样的。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仅仅从实践过程来看,还应落到具体的理论成果来看待。从这个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比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就是这样的理论成果,是一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这样的理解显然也有一定的道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完整的命题来理解,可以说它是指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语境中的具体转化,也就是将其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及其实践探索的过

程。这个“化”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彻头彻尾原封不动照搬到中国来,也不是像盐和糖溶进水里那样无形地被“化解”,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转化”,就像我们用创造性的方式手段,把太阳巨大无限的能量转化成为我们的现实资源,用以解决现实问题,满足我们的现实发展要求一样。这个转化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其一,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即把马克思主义转化成为中国化的理论话语及其实践探索的过程;其二,它也指一种理论形态,即在上述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看,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过程。从20世纪初以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艾思奇等许多早期革命知识分子,都曾致力于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这种译介传播更是不断得到普及。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探索过程,即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过程。三是在上述实践探索基础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这个历史进程显然还远没有结束,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5],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将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的过程。

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来看,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原典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阐释,使其转化成为中国语境中的理论话语;另一种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运用于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在此实践探索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学说,这是创造性地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在这个意义上,人们通常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归入其中,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我以为,如果仅限于此,显然又是不够的。倘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成是一种全民普遍性的理论创造与实践追求,而不仅仅是某个政党及其领袖人物的个别行为,那么就应当说,它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就是多样性的,所形成的具体理论(话语)形态及其意义也是多样性的,值得进一步区分探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话语)形态

按笔者的粗浅看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全面的、开放性的发展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也许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理论(话语)形态来认识。

第一种理论(话语)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译介阐释,也许可简称为原典性“译介话语”。马克思主义原本是产生于欧洲的理论学说,是一种西方话语形态。作为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立场观点与思想方法,无疑具有普遍真理性,但它作为一种西方话语,又显然需要经过一定的译介阐释即话语转化,才能成为中国人所容易理解接受的东西。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过译介阐释,将其转化成为中国式的理论话语,并使其逐渐得到传播推广。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来看,这种译介阐释性的理论形态,经历了一个从比较零散到比较系统的过程。从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一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如同鲁迅所形容的“盗天火”那样,从各种途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将其翻译介绍进来。当时的《新青年》等一批进步杂志报刊,成为最早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当然,这种译介传播在当时还是比较零散的,究其原因,一是当时我国理论界还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且处于乱世也还不具备系统译介的时代条件;二是当时人们往往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带着一定的实用目的性,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加以译介阐释以解决现实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现实需要,后来有更多的理论家以更大热情和自觉性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与传播。瞿秋白曾把1929年称之为“社会科学翻译年”,马克思主义的许多重要著作如《资本论》、《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等都有了中文全译本[6];与此同时,分学科类型的各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辑也不断编译出版,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逐渐走向系统化。到延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编译整理更得到重视,无疑也更为系统,因而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普及传播。建国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进入全新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全集和选集相继编译出版,分学科类型的各种马克思主义论著也不断整理出版。特别是随着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各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律、新闻、文艺等学科的马克思主义论著选讲之类教材层出不穷,影响更加广泛。如果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早期阶段,这种译介性的理论形态还是比较零散和功利化的,甚至是断章取义式的,那么如今显然更为全

面系统准确,围绕原典所进行的研究阐释也更切合其基本精神,因而更有助于中国读者的理解接受。这种原典性“译介话语”,在早期阶段无疑起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作用,如今则为人们更好地学习接受和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学说提供了坚实基础。

第二种理论(话语)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如毛泽东、邓小平等所创建的思想理论,我们姑且称之为“领袖话语”。这种理论形态,从根本上说来,正如毛泽东所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的简单转述,而是中国本土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理论形态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立足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历来的指导思想,就是倡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曾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将其运用到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中去。毛泽东是这样主张的,也是这样努力践行的。从他早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照搬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析和城市工人斗争的理论,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和人民革命的思想方法,对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阐明中国革命的敌、我、友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由工人阶级领导,依靠农民阶级和其他进步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思想,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到延安时期的《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乃至建国后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等大量著作,都是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和指导社会实践,进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总结概括,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性文献。同样,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秉承毛泽东所开创的思想理论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运用于研究和解决新时期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二是这种理论形态虽往往以某个领袖人物的名字命名,但它并不仅仅是某个领袖人物个人的思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里的“集体智慧”,既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探索,是群众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同时也包括共产党人整个领袖群体的共同创造,具有自身的完整性与体系性。这无论是对于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可作如是观。三是这种理论形态主要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领袖人物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理论观念,必然要把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纳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宏观结构系统中,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变革进步的现实立场来加以论述阐释,因此就成为政治色彩很浓的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从理论方面来说,它所致力于研究和回答的,是一些带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普遍的理论意义;而从实践方面来说,则是要解决一定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保障国家民族的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这在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实践精神的有机统一。

第三种理论(话语)形态,是我国各学科领域的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对哲学、经济学等各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问题所进行的学理性探讨,我们姑且称之为“学术话语”。其中又大致有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典入手,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落到某种学科原理的层面来进行学术化的研究阐释;另一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照研究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学理性探索,从而形成各门学科富有创新性和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

例如,我国理论界一直致力于阐发马克思主义唯物反映论的哲学观,并将其作为哲学基本原理贯穿在各门学科中,以此解释各种人类社会现象。虽然从理论形态来说,哲学基本原理及各门学科的理论建构应属于学术话语,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学术话语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制约,因而其学理性研究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存在简单化、教条化等种种偏向。新时期以来这种偏向逐渐得到克服和纠正,一方面,对于唯物反映论哲学原理本身,更为注重人们认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本所具有的辩证思想,也更有利于对实践活动的解释与指导;另一方面,各门学科运用唯物反映论基本原理研究事物的基本规律,更为注重从事物本身的特性出发,致力于揭示和阐明这种反映与认

识活动的特殊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进一步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广泛探讨。在哲学观念上,人们已不限于用唯物反映论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现象,而是进一步寻求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观点来研究人类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类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是“合规律性”的,另一方面则是“合目的性”的,因此人们的一切认识与实践活动,都不只是一种直观的反映活动,而是主体积极能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如果说人们的反映与认识活动,只有放到实践活动关系中才能得到更清楚的认识说明,那么人们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只有进一步放到人学的整体系统中,把人们的实践活动与人的主体精神及其生存意义价值联系起来进行探讨,才能得到更透彻的理解阐释。具体来说,这种研究探讨大致是在两个向度上展开:一是关于主体论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强调,对对象、现实应当从实践去理解,特别是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7],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主体论思想。随着实践论哲学讨论的深化,主体性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新时期以来各学科领域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取得了许多积极的学术成果。二是关于人学价值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看,一切所谓反映、认识和实践等等,都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实现方式,归根到底都可以落到人学价值论基础上来理解,都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合乎人性的生活为价值尺度。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有非常丰富的理论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研究阐发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我国理论界一个时期以来的研究探索,包括近期围绕“以人为本”命题所进行的理论探讨,也无不显示了这种广阔的研究前景。

综上所述,如果说“领袖话语”是更直接地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那么“学术话语”则更多寻求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资源,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方法落实在各门学科基本问题的研究中,探讨事物的基本规律和阐明学科的基本原理,形成贯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的富有学理性的学科理论,为人们进行具体实践活动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应当说不同的理论形态各有不同的特点和意义,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

通常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显然是指经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实践探索,而并不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在内。然而实际上,无论从理论逻辑还是实际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都必然关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问题,对此同样值得加以探讨。

具体而言,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探讨:一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应如何认识,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否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加以研究探讨,以及从什么样意义和层面上将其纳入进来加以研究探讨,而这两者又是彼此相关的。

首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如何认识,理论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西马”非马,它实质上属于西方现代派理论学说的范畴,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有本质的不同;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现代发展,应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加以研究。依笔者浅见,也许不能简单作非此即彼的判断,就是说既不能简单地断言“西马”非马,同样也不能笼统地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归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而需要进行具体分析。应当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有的理论学说,的确是努力寻求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资源进行开掘,并将其引入自身的理论研究,从而对当下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进行观照批判;也有的力图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观点,对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及意识形态进行剖析,对当下现实关系中的种种社会生活异化与人的异化现象加以审视批判,对现实条件下人类社会与人的健全发展前景进行探讨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发展。当然也有一些自称新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实质上未必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其理论学说也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实际上不过是借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来推销自己的理论而已,这显然又当别论,不在本命题讨论范围之内。

其次,按笔者的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自有其特定的理论命题、观点方法和思想内涵,已成为一种宝贵的思想理论资源。它的生命力正在于它的开放性,既向历史开放,更向现实和未来开放。如果我们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发展,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还有马克思主义在其它国家的探索与发展)就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横向移植和拓展。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发展,还是在世界其它地方的移植拓展,应当说都缘自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资源的深入研究与开掘,并且运用于对各自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探讨。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借鉴:一是在如何开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资源并进行现代阐释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研究思路与阐释方法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值得研究借鉴;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对当代社会发展及其现实问题的批判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扩展,不同社会形态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并且还有很多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性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共同关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无论东、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现代发展,都会有更多的相互启发借鉴。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一种开放性而不是封闭性的发展,那么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纳入我们的观照视野,把它作为一种学术资源加以借鉴,至少可以在“学术话语”的意义上提供某种理论参照,从而对我们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注释:

[1][3][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1、795、796页。[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页。[6]参见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68页。[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全球化依附性难题的破解(2014-01-07 10:53)主体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3-12-19 15:28)从中国市场化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2013-10-21 15: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论纲(2013-08-19 13:4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演绎历程(2013-08-19 13:39)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邮编:100032 京ICP证1103938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026号

第三篇: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

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能否真正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江泽民同志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就成了区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假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水岭。

在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大转折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也经常出现这样三种情况:一种是面对新事物新问题,不能与时俱进,而是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甚至走向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二种是面对新时期新现象,也不能与时俱进,而是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条条,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还要到处点名打棍子,搞“左”的一套;第三种是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与时俱进,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从邓小平到江泽民,从来都主张要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开拓前进。

邓小平曾经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能够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两种基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第一种形式,是后人与时俱进,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等等。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进行这样的理论创新时,后人总是面临着来自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左倾”教条主义。根据我们党的经验,破除这个障碍的最好武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种形式,是本人与时俱进,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丰富、完善、修正和发展。我们可以重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7篇序言。比如,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经典著作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至于列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实行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审时度势,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并不断改变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政策;邓小平20世纪70年代末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到80年代中期对时代主题看法的改变;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本人改变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的事例。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错误思想的干扰,而且需要自身高度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从上述哪一种形式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根据这一重要思想改变个别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进行理论创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

文章标题: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

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曾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得票高居榜首者是马克思。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这个评选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

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多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多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多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历经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许许多多先进分子不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可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他们把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都拿来试过,却无一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前途命运,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引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100多年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和我们的民族就有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它的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上的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今天,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更加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当代中国,观察当代世界,来解决我们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

伦敦的海格特公墓,是马克思长眠的地方。在马克思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它用简练的语言向世人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为已任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所以创立他们的学说,不是为了把它束之高阁、藏之名山,而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使之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就在于它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动力之源。

省委孟书记说过: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跨越。推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就必须发扬务实创新、坚忍不拔、信誉兴业的精神。把创业精神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说实话、鼓实劲、干实事、出实招;推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就必须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着力营造一个激励民众创业的社会氛围;推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就必须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提高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水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形成亲民、为民、富民的深厚氛围;牢固树立“成就创业有功、败坏创业是过”的理念,形成尊重创业、服务创业、保护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创业创新机制。我们一定要立足本职岗位,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上来,共同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人事人才目标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

第五篇: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是:(D)

A、刘少奇B、朱德C、邓小平D、王稼祥、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的著作是:(A)

A、《〈共产党人〉发刊词》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目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D、《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D)

A、中共六届六中全会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D、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D)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C)

A、辛亥革命中 B、新文化运动中 C、五四运动中 D、国民革命运动中

6、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是:(C)

A、学习毛泽东著作B、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C、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D、铭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7、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B)

A、三民主义B、毛泽东思想 C、新三民主义D、邓小平理论

8、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是经过了:(C)

A、遵义会议以后B、红军长征胜利以后

C、延安整风运动以后D、中共七大以后

9、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是在什么时期:(B)

A、党成立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战时期D、建国以后

10、毛泽东思想成熟是在什么时期:(C)

A、党成立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战时期D、建国以后

11、中国共产党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运动是(D

A、国民革命运动B、土地革命运动

C、农民革命运动D、延安整风运动

12、在中共党的七大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概括和全面概述的是(D)

A、周恩来B、王稼祥

C、朱德D、刘少奇13、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是(C)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B)

A、和平与发展B、战争与革命

C、自由竞争D、世界多极化15、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是(C)

A、帝国主义的寿命不太长了B、得人心者得天下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D、正义的事业必定会胜利

1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A)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

17、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出了进一步的更为完整和准确概括的文件是(D)

A、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B、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

C、《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8、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B)

A、《民众的大联合》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D、《新民主主义论》

19、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其成熟时期的起点是(D)

A、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B、1927年8月南昌起义

C、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D、1935年1月遵义会议

20、毛泽东思想得到全面恢复和重大发展是在(A)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后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D、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后

21、毛泽东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所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C)

A、投降主义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D、宗派主义

22、中国先进分子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在(C)

A、辛亥革命之后B、新文化运动之后

C、俄国十月革命之后D、五四运动之后

23、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根本政治保证是(B)

A、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B、毛泽东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C、党的思想路线的端正D、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

24、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基本因子的著作是(A)

A、《反对本本主义》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D、《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25、最早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B)

A、陈独秀B、李大钊

C、毛泽东D、蔡和森

26、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是在(A)

A、《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中B、《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中

C、《清算党内的孟什维克主义思想》中D、《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27、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关于(D)

A、农民土地问题政策的提出B、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

C、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方针的提出D、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提出

28、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马克思列宁主义

C、新民主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29、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评价,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完成的会议是(C)

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30、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初步提出了关于(A)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C、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D、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具体表现为:(CDE)

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

B、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C、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D、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E、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ABCDE)

A、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B、新的社会生产力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的人民革命

E、20 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著作是:(ABCDE)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E、《反对本本主义》、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倾向是:(AB)

A、教条主义B、经验主义C、主观主义D、自由主义E、宗派主义、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主要表现在:(ABCDE)

A、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B、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

C、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 E、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6、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有:(ACD)

A、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是毛泽东等人主观创造出来的C、是在同错误的理论和实践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D、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

E、是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全部理论成果程

7、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ABC)

A、科学性B、独创性C、完整性D、发展性E、实践性

8、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内容,它除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外,还包括:(ABCDE)

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C、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D、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E、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三、名词解释、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反对本本主义》

答:毛泽东在1930年5月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初步阐述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以及从对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正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

四、辨析题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自发的产物。

第1题:错误。(1)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2)具体地说,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它产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为它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

壤和丰富的源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它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为它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3)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中国革命自发的产物,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既是中国的,又不完全是中国的。

第2题:正确(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3)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又是中国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片面肯定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定或忽视另一方面,都是错误的。

3、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第3题:错误。(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2)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天经地义的。(3)但毛泽东思想又并不只是毛泽东的个人独创,党的许多领导人和党的许多文献都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4)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

4、毛泽东晚年的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

第4题:错误。(1)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正确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范畴,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很显然,那些被实践证明的错误理论和观点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体系之内的。(2)毛泽东晚年的思想是指毛泽东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思想和理论。实践证明,这些思想和理论基本上是脱离中国实际的,因而是错误的,但其中也包含某些正确的思想。(3)毛泽东晚年思想中那些正确的部分仍属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而那些错误的理论则应排除于其科学体系之外。

五、简答题、简述延安整风运动。

答:1942年至1945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其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风运动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内容。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也就是通过团结——批评——团结,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也是破除党内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这 场整风运动,全党对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统一的毛泽东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七大”中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是毛泽东的科学著作,这些著作反映了全党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同时也体现于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著作中,毛泽东思想还体现在党的许多历史文献和重要决议中,这些都凝聚了全党的智慧。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是新中国建国立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六、论述题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总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一方面,马列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前提,另一方面,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具体实际这个初中基

础。毛泽东思想正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客观规律,去回答和说明中国革命和理论和政策,并总结这些斗争的经验,加以科学,上升到理论形态,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下载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战斗精神的理论根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