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准确的选题——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人物通讯是新闻通讯中的一种,讲的是新闻人物的故事,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首先要做好选题,选择好新闻人物和报道定位。人物通讯一般有三种人物,一是英雄人物、二是杰出人物、三是特色人物,这篇通讯是把陈忠良作为一个特色人物来写的。特色人物首先都是“平凡者”,平凡者值得报道是因为平凡者在自己平凡的生活道路或追求中体现出的某种精神素质令人尊重。这类平凡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具有“平民性”,更加容易为人所接受,避免了“高大全”人物的说教性,常为现在的报道所青睐。我们常说,不简单就是重复地把简单的事做好,不平凡就是反复把平凡的事做好,这一观念也与陈忠良的实际工作相契合。从这点上看,通讯选择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报道陈忠良的事迹,更加诚恳、真实,是合适的。
人物通讯具有传递正能量、宣传身边榜样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在选题时做好安排,要问问自己:我要报道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特别之处在哪?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做到的?他有过挫折吗?他为什么这样做?他最不寻常的、最令人感兴趣的心灵上的东西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就为通讯的写作找到了方向。在这篇通讯中,陈忠良承担着特殊的一份工作:“陈忠良在监狱医院的检验科上班,负责筛查初入监服刑人员的血样,并检查他们是否携带HIV病毒抗体。”他是监狱工作人员,而且是专门检查HIV这一令人闻之色变的病毒的人,而且他在监狱一干就是28年,这28年他是怎样度过的?有没有遇到过危险?他为难过吗?他是怎么做到的?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已经初具规模了。
精当的标题——清晰的结构引领写作发展
写通讯的人都知道,给稿件取一个好的标题能起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用,在稿件中合理设置小标题可以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吸引人阅读。
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标题是《狱医陈忠良:刀锋上行走28年》,这个标题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狱医陈忠良,介绍的是他的职业,监狱在当前仍然是一个相对神秘的行业,狱医这一工作容易引起人的兴趣;第二,刀锋上行走28年,说的是他28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而且是危险性极高的工作,犹如在刀锋上行走,非常形象生动。
整篇通讯除了开头的铺垫介绍,另外使用了三个小标题:28年如一日、手指意外划破、痛快哭一场。虽然没有达到三个小标题格式上统一和语言上的押韵,不过对于各个部分要表达的效果来看,基本已经起到了引领文字内容的作用。28年如一日写的是陈忠良28年来的工作,手指意外划破引出了他工作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而痛快哭一场则让读者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领着读者完成了整篇阅读,起承转合,安然谢幕。
细节的描写——逼真传神的细节成就震撼
通过通讯,要逼真、传神地把搜集到的材料“再现”给读者,起到直达肺腑的效果,关键看细节的描写。它要求特色、具体、清晰、生动,让读者透过文字,“看到”当时的情景画面和状态,感受到气氛和人物个性。
如通讯的第一部分,描写陈忠良的工作状态,由于读者对监狱工作,特别是HIV检测工作的不了解,作者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他的工作。转折出现在他要站起来时“记者吃了一惊: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显得很吃力,脸色略微蜡黄。”这为接下来的讲解做了铺垫。下文是通过同事的口说出陈忠良的不易:他是革命伤残军人,右腿高位截肢,前年又被查出肝癌,可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样的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了他精神的可贵。
28年如一日的工作,怎样写出特别来?通讯列举了一个非常感人的事例:在一次例行检查中,试管破裂,陈忠良的手指被沾染了HIV病犯血液的玻璃渣刺破。这是血液检查最忌讳的,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作者是用陈忠良本人的话语来进行描述的,开始时“嗡”的一下头大了,是情景再现的经典,接下来正常的处理程序是比较平缓的叙述,而最让人揪心的则是在最后加上的一句——老陈说:“我当时直感到不计其数的小虫子正顺着大拇指往我身体里钻„„”说话时,老陈一直紧握着拳头。正是这句“往里钻”逼真、传神地还原了当时的状态,一下把读者的心抓住了,让人感同身受。
人物通讯近年呈现出一种平凡化的趋势,即表现人物内心真实的一面,让人感觉到新闻人物也是普通人,也有平凡的一面,如果一味表现人物的无畏无惧无私奉献就显得失真了。在这篇通讯中,我们也能看到陈忠良真实的一面,他也害怕,在那次事故之后,陈忠良一年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我最担心的倒不是个人安危,主要是家庭责任啊,当时女儿又小,老婆一个人拉扯太难了„„”说到这时,老陈有些哽咽了。这样的人是真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真正能打动人的人。附:
狱医陈忠良:刀锋上行走28年
省十里丰监狱从前年开始开展了“十佳忠诚卫士”、“十佳青年之星”、“十佳文明职工”的“三十佳”评选活动。
昨天晚上,省十里丰监狱为“三十佳”举办了颁奖晚会,获得“十佳文明职工”称号的陈忠良就是其中一位。
28年如一日
他干这份工作已有28年了。
陈忠良在监狱医院的检验科上班,负责筛查初入监服刑人员的血样,并检查他们是否携带HIV病毒抗体。
见到陈忠良时,他正在医务检验室内的仪器前给服刑人员做HIV血样检测,一边调试仪器,一边又迅速在电脑上作着记录。当他站起来要把检测记录报告放到桌上的档案袋时,记者吃了一惊: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显得很吃力,脸色略微蜡黄。
同科室的同事童建国说:“老陈可是我们监狱职工的楷模,他是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右腿高位截肢,20多年来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监狱医检工作。虽然前年又被查出患有肝癌,监狱领导也都劝他多休息,但他就是放不下手里的工作。”
手指意外划破
2006年10月的一天,老陈像往常一样戴着橡皮手套,用左手正要打开装有血样的玻璃试管橡皮塞。“没想到存放血样的玻璃试管意外破碎了,尖锐的玻璃碎片一下就刺入我左手大拇指。我拔出碎片,当场就流血了。”老陈说:“当时脑袋‘嗡’一下大了,头脑里一片空白。”提起那次HIV血样检测的意外,老陈至今仍心有余悸。
“还好,边上同事看到后,立刻帮我脱掉手套,并且用手捏紧我的大拇指,一边用力挤压污血流出,一边拼命地甩我手指上的血,随后又赶紧往手指上倒酒精反复清洗伤口„„”讲述时,老陈表情激动,右手紧捏左手大拇指用力甩动,试图还原当时的紧张场景。
老陈说:“我当时直感到不计其数的小虫子正顺着大拇指往我身体里钻„„”说话时,老陈一直紧握着拳头。
痛快哭一场
一连几天,等待初次化验报告的老陈都在痛苦煎熬中度过,吃不下饭,又睡不着觉,一下憔悴了许多。“我最担心的倒不是个人安危,主要是家庭责任啊,当时女儿又小,老婆一个人拉扯太难了„„”说到这时,老陈有些哽咽了。
老陈说,他连去医院拿检测报告的勇气都没有,是让老婆去取的。“那天,看到‘阴性’的《HIV抗体初筛表》,我抱着他们母女俩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这只是初期检查,艾滋病潜伏观察期至少得一年时间,最后一次检验才真正决定命运。”接下来,老陈先后接受过4次血液化验,直到看到最后一次检测报告,心中悬了一年的巨石终于落地了,紧绷了一年的神经终于放松了。
老陈说,他和老婆约定好了,自己患肝癌的消息直到现在也没告诉在外地读书的女儿;老陈说,他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十里丰监狱这个大家,并且愿意用有限的生命去演绎十里丰人的情怀。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两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体到写这篇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我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你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份。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一辈子无偿给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题。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我把这种人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文革时受了什么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
四是学会用故事和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为,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五是人物报道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
比如采访有权有势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识的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点传奇栏目是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写有名望的人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点,这种东西往往最代表一个人的本质。
六是我们不要做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
他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我认为这是最偷懒的人物报道模式。我最厌恶的是“他说”,“他说”,“他又说”,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甚至连这人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并不是说访谈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访谈体,用的是够份儿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都是用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七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
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我最怕的是记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
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闻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你的报道很长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八是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江菲写过一个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钢笔铺里。
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一个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法律常识,他的举动很有象征意义。他平常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事情。这稿子我细讲一下,对大家以后会有启发。
我们把他贵州之行做为整篇文章的重轴。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情作为背景,在叙述贵州之行时不时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意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冰点大量尝试了这样一种报道手法。
九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
这看起来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确是在人物或其他报道中用得最烂而且是最不恰当的。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上下两段。
十和十一更小,我觉得在写人物方面要追求细节。
这里想说一下人物称谓的变化。写一个人物不要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称谓,让你的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称谓要灵活转换。
第十一就是引语后面一般会有“他说”或前面有“他说”。
“他说”这个讲究很多,这都是细节,但对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时会“津津乐道的说”,有时会“突然跳起来说”。这里有的会把称谓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这个变化要在采访过程中观察被采访对象,要细致观察。我认为这对提升你的写作很有用处。
十二是尽量少用小标题。
冰点写人物五六百字时,我不用小标题,小标题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当无法驾驭琐碎的材料把它变成整体时才会用。一个好记者会根据性格逻辑或其他因素组织材料,不是没办法把这几段融和起来时就用小标题。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缝制高手。
十三我认为很重要。采访一个人物要采访二十个人,最少应该采访十个人。
我们不可能设想写一个人,不采访他周围的人。被采访人经常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周围人提供的关于被采访者的印象才可能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当然冰点也很难做到这点。只能做到采访两三个人。
美联社记者为了写纽约市长,他首先把市长传记看了,所有报道这个市长的看了,然后根据材料采访市长底下的市政厅的人和他的竞争对手以及他的家人,他采访了六十多个人,然后他要求跟着市长走一个星期,一直把这个星期走完,他才坐下来跟市长谈。谈完后材料无限庞大,他自己觉得挺满足,开始整理材料,写出一个六千多字的报道,题目叫“抓住大树”。
冰点好多人物也做不到这点,但最少应该采访四五个人,不能采访一个人就开始写。很多东西写不到位,除了技巧大多都是采访不到位,问题就出在采访上。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但还是要说。好的记者要培养自己独特的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文体。
这只能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冰点给记者提供一个范围,提供十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报道,让他们根据这个东西来悟,究竟为什么好,讲不出来,只能揣摩它,这当中有叙事的节奏、语言等等,这种说不出来的东西只能靠悟。
当然,你把前面讲到的都做到了,好记者写完东西不署名大家都知道是你写的。新闻这种东西就是手工作坊,不是流水线,一对一。好,我就说这么多。
第二篇: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人物通讯写作技巧.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消息与通讯是新闻写作的两大主要文体。在消息之外,各种传媒采用最多的另一种体裁就是通讯。简单地说,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深刻、更详尽、更生动的新闻体裁,优秀的通讯作品可以在读者中产生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最早就是靠通讯这种文体广泛传播的。
第一节 通讯的含义、特点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同题消息和通讯的比较
项 目 消 息 通 讯 从内容上看 简略单纯 详细丰富 从形式上看 程式性强 创造性强
从写作技巧上看 手法简单 手法多样 从风格上看 朴实无华 富有文采 从时效上看 迅速及时 不追求时效
第三节 通讯的作用
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消息把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有价值的新闻都作了报道,保证了新闻的全面性。通讯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细节,以满足读者了解详情的要求。
二、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通讯和消息的本质区别在于消息是概括的实用性的反映,而通讯是详细的在实用的基础上还有些审美化的反映。通讯是有文学性的,一方面具有形象性,一方面具有情感性。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形象感强了,感染力强了,阅读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就某些题材而言,具有艺术品格的通讯要比消息更感人。
三、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题材,不适合写成消息。因为消息是以新闻事件为基本内容的,而有些新闻是非事件性新闻。
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第二节 人物通讯
通讯有许许多多名目,如:特写、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记者来信、新闻小故事等等。人物通讯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新闻载体尤其引人注目。
一、人物通讯的含义和类型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人物通讯的写作
(一)、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u 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u 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u 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u 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3.借他人之口刻划人 4.借景写人
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意义和原则
通讯的结构形态多种多样,不像消息那样有既成的模式。本章介绍通讯结构的意义和原则,通讯结构的常见形态,并分别阐述通讯结构的三个要件:标题、开头、结尾。通讯的主体,则在后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通讯写作,在结构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二、首尾圆合,文情畅达
结构的主要环节无非是开头、结尾;层次、段落;线索、脉络;主次、详略。所谓首尾圆合,文情畅达,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三、新颖活泼,不拘一格
通讯的结构要巧妙,要新鲜,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为此,作者“在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澹”。在通讯的写作中,结构的安排大概是通讯最具创造性的环节。
第三篇: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同题消息和通讯的比较
项 目 消 息 通 讯 从内容上看 简略单纯 详细丰富 从形式上看 程式性强 创造性强 从写作技巧上看 手法简单 手法多样 从风格上看 朴实无华 富有文采 从时效上看 迅速及时 不追求时效
第三节 通讯的作用
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消息把国内国外、各行各业的有价值的新闻都作了报道,保证了新闻的全面性。通讯提供更多、更详细的细节,以满足读者了解详情的要求。
二、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通讯和消息的本质区别在于消息是概括的实用性的反映,而通讯是详细的在实用的基础上还有些审美化的反映。通讯是有文学性的,一方面具有形象性,一方面具有情感性。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形象感强了,感染力强了,阅读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就某些题材而言,具有艺术品格的通讯要比消息更感人。
三、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题材,不适合写成消息。因为消息是以新闻事件为基本内容的,而有些新闻是非事件性新闻。
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第二节 人物通讯
通讯有许许多多名目,如:特写、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记者来信、新闻小故事等等。人物通讯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新闻载体尤其引人注目。
一、人物通讯的含义和类型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
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人物通讯的写作
(一)、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u 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u 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u 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u 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3.借他人之口刻划人 4.借景写人
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意义和原则
通讯的结构形态多种多样,不像消息那样有既成的模式。本章介绍通讯结构的意义和原则,通讯结构的常见形态,并分别阐述通讯结构的三个要件:标题、开头、结尾。通讯的主体,则在后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通讯写作,在结构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二、首尾圆合,文情畅达
结构的主要环节无非是开头、结尾;层次、段落;线索、脉络;主次、详略。所谓首尾圆合,文情畅达,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三、新颖活泼,不拘一格
通讯的结构要巧妙,要新鲜,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为此,作者“在落笔之先,必经营惨澹”。在通讯的写作中,结构的安排大概是通讯最具创造性的环节。
第四篇:人物通讯
倾情桃李 爱洒校园
——记我心目中的桑老师
桑侠珍,是郭庙乡宋集小学的一名老师,朴素的衣着,普通的外貌,平凡的生活,但了解桑老师的人,无一不对她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正直的人品由衷称赞!她是普通人,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又不普通,29年来,扎根农村、以校为家,毫无保留的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一、默默耕耘,严谨治学
传道授业是教师的天职,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教师的生命线。若不能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成绩,也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桑老师一直奉行着这个准则,她积极探索教学教学规律,不断更新理念,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每次听她的公开课,她都是精心制作教具,比如生字卡片、词语转盘、一面面字迹工整的小黑板,做到备教师、备教材、备学生,教法简约、灵活、实用、高效。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课余注重学生的纠错与辅导,作业批改和错题订正是教学工作的难点,但她总是精批细改,对班里所有学生的错题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订正,辅导功课,处处体现出桑老师刻苦严谨的教风和勤奋负责的精神。记得2012年秋季开学,一个三年级班由于种种原因,短短两年内便换了9位语文教师,学生底子差、纪律差,以致无人愿接。面对这个难题班,桑老师通过摸底,详细掌握全班44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备学生的差面,着重从拼音、识字、读书、写作等方面补差补缺。为了让孩子们早日跟上班赶上队,她更是以校为家,放弃对正读高三的儿子的照顾,利用每天下午放学时间给学生补课。她还利用多种方法激励引导孩子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等良好行为习惯。例如,选取认真读书的学生到讲台上读书做榜样,激活孩子们读书的欲望;让孩子走进生活,开展各种有趣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灵感,学会作文;开展“手拉手“、”追星大比拼“等活动,鼓励、表扬学生自觉遵守纪律,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知不觉间,在她的带领下,班风、学风变好了,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并在乡期末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也为学校争得荣誉。现在,这个班成为“团结向上、勤奋好学、朝气蓬勃”的班集体,“问题班”不再是问题!深受学校、家长、社会的好评!
二、热爱学生,陪伴留守
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是为师之本。桑老师无时无刻都以一颗慈母之心去热爱学生,关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各自与众不同的一面。对双优生不偏爱,鼓励他们做好同学们的领头雁,用他们良好的品行净化班风、学风,传递正能量;对后进生不讽刺、不歧视、不放弃,耐心辅导,用“放大镜”去发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和优点,以此来激励和引导他们。有的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她一面让他们与优生同桌从而得到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一面及时辅导,分层次布置作业,因材施教,从多方面进行帮助和激励。每到放学后,桑老师的小院儿里总会坐着一溜排的孩子在一起写作业、讲错题、问问题,直到天黑才慢慢散去。
对于留守孩子,她更是无微不至,不仅通过电话、家访、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家庭情况,帮他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坚定信念,有时还给与经济上的援助,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让他们过的快乐阳光。记得有个孩子叫张飞鹏,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他托给奶奶照顾。奶奶年纪大了,身体经常有病,除了给张飞鹏张罗吃穿外,什么也管不了。张飞鹏整天逃学,不是溜河沿儿,就是上树掏鸟,尽做些让人担心的事,成绩也变得一塌糊涂。桑老师察觉后,一次次一次次地耐心劝说、开导、教育,督促他的学习,利用课后时间帮他补课,还常常留他吃饭,有时还亲自送他回家,让他感受不是妈妈胜似妈妈的温暖。渐渐的,他不再逃学,坏习惯也不见了,成绩也不断提升,变得更加健康、快乐。后来,桑老师收到一条张飞鹏发来的短信,写道:桑老师,我有手机发第一个短信不是给我的父母、亲人,而是给您——我最敬爱的老师。试想,如果不是您用慈母般的师爱关心、爱护我;如果不是您用爱与责任教育我;如果不是您用爱心、诚心、耐心感化我,我的人生是可想而知的,桑老师是您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我永远忘不了您!类似的事情在桑老师那里还有很多,学生家长们都说,把孩子交给桑老师,非常放心。
三、献身教研,帮助教师成长
教师是教育的基石,是立校之本,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关注教师的发展至关重要。桑老师不仅自己献身教研,而且非常关心教师的成长,她从心里认为,教学相长之路,年轻教师是学校的后备力量,帮助年轻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中的行家里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桑老师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人梯”。在平时教学中,桑老师总是深入课堂,认真听课,辅导评讲,研究教学,取长补短。在教学中不断引领教师探索新的授课形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合作的伙伴,让课堂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让学生体验学习快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近年来,多位教师在桑老师的辅导下,教学成绩,教育科研,都结出了累累硕果。有的成为学校骨干教师,有的成为县级“教坛新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减少了学生流失,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四、冲出灾难,情系讲台
桑老师自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29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历年来,她任教的学科在乡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辅导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她自己也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等光荣称号。在工作中,她与爱人相知相守、志同道合,相互扶持。桑老师曾说,爱人是她专业成长的引路人,是她生活的全部。他们抱着一颗热心,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选择了坚守教学一线,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默默耕耘,这一来就是大半辈子,令人肃然起敬!但人有旦夕祸福,2013年8月,与她一直携手向前的爱人突然离她离去,这个噩耗对于桑老师来说犹如五雷轰顶,她陷入悲痛的深渊,食不下咽,精神一片迷茫,整个人竟像是要随之而去。领导和同事都劝她休息一段时间,暂时放下工作。但她拒绝了,她说,“我如果和孩子们也不能在一起,我是真的没有了追求和希望,也没有了生活的意义,我不能离开讲台。”新学期开始,桑老师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每天和孩子们形影不离,课堂上教授功课,课堂下辅导作业,一同做卫生,课后认真备课,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关爱留守学生……她每天上上下下、忙忙碌碌,一门心思琢磨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管理班级,怎样关爱学生。正如桑老师所说,孩子们不仅是她的工作,还是她的生活,更是她存在的价值!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这句话可谓是桑老师的真实写照,脚踏实地、默默耕耘。但当学生想感受一点温暖,她却给予夏天的炽热;当学生想收获一抹金色,她却给予秋天的硕果。她用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诠释了“倾情桃李 爱洒校园”这八个字的平凡,而永远追求践行的目标!
第五篇:如何写通讯(通讯写作技巧)
如何写通讯
1.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俗的说:通讯是一种新闻报道,叙述描写的对象是人或事。特点是客观真实,时效性强,就是说是写的刚刚发生的事。
2.常用通讯
(1)人物通讯 :报道先进人物为主,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
(2)事件通讯 :报道新闻事件。以事件为中心,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
(3)工作通讯: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旨是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
(4)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概貌通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通过具体事例来叙述和描写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一个点、一个方面的风貌,一般采取“巡礼”、“纪行”、“散记”、“侧记”等形式。
3.写通讯稿“三步走”法
1.时间、地点、事件、参与人物; 2.具体刻画事情的经过,突出重点,必要时要分点;
3.结束语,可写活动的发展趋势,或揭示活动的意义。
4、例文
事件通讯:琴瑟年华 音乐盛会——记初等教育学院器乐演奏会
为打造艺术校园,锻炼师范生教师技能,3月18日下午在艺术楼406举行了初等教育学院第五届“六艺节”之“琴瑟年华”器乐演奏会,担任此次活动的评委有丁星老师、来永娥老师,以及学生评委周美、张超群、骆苏清三位同学。
作为我院六艺活动之一的器乐演奏,它很好地为学院的乐器能手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参赛的每一位选手都可谓是身怀绝技,用不同的乐器传达着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12点30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选手们依次上场,个个技艺精湛,现场掌声不断。首先带来的是钢琴独奏——贝多芬的《悲怆》,随后的《南海小哨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二胡、钢琴合奏《葬花吟》哀怨忧伤、动情感人;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时而激进振奋、时而哀婉凄清,每一首都蕴涵着演奏者对乐曲的独到理解。此外活动中还包括竹笛、钢琴四手联弹、古筝等。每首曲毕,台下都是掌声雷鸣,着实给在场观众带来了一道华丽的音乐盛宴。
活动在一曲《解放区的天》的钢琴声中步入尾声,这一场音乐的盛会,给在场的观众带来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快乐。在羡慕之余,同学们也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也能在艺术学习方面有好的成绩。活动为学院的艺术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事件通讯:射洪县中医院举办“医生之心”演讲比赛
2012年5月10日,射洪县中医院举办了“医生之心”主题演讲比赛,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射洪县演讲与口才协会主席周为民,射洪县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国强,副院长李轩、杨继芳、牟文建,党委副书记张军荣,纪委书记覃钦友,党政办主任梁华莅临本次比赛并担任评委,全院医护人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经过激烈的初赛角逐,来自全院各科室的12名选手进入了最终决赛。各参赛选手围绕“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患沟通”,从社会角度、患者角度、医生角度分别表达了各自对医务工作、医患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选手们的演讲各具特色,有的豪情万丈;有的饱含深情、发人深思;有的才华横溢、自信洒脱??他们用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说着白衣天使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现代中医人与时俱进、发奋向上的风采面貌。选手们精彩的演讲感染着现场观众,不时赢得观众们热烈掌声,现场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由来自手术室的崔秀文带来的《医患鱼水情》夺得本次大赛冠军。各位评委为获奖选手颁奖。
最后,李国强院长对获得本次大赛奖励的选手表示了祝贺,他说,以后医院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以丰富同志们生活,鼓励大家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希望全院医护人员用心服务,努力为创建三级中医医院添砖加瓦。
通过本次演讲比赛,促进了医院内部医护人员交流,塑造射洪县中医院医护人员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当代中医人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
事件通讯:热烈庆祝中华慈善威海医院揭牌开业
2009年3月24 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中路188号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宾客云集。今天,中华慈善威海医院暨威海海大医院隆重举行了揭牌开业典礼。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先生,山东省慈善总会会长谢玉堂先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先生,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张剑先生,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建军先生,市区各部门领导,医院院长,企事业领导,村委会主任以及各方来宾出席开业庆典。
海大医院是经威海市卫生局批准设立的一座集医疗、急救、保健、康复、慈善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综合性医院,是中华慈善总会冠名的“中华慈善威海医院”,威海市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商业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经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山东省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定点单位。医院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开设床位132张,年门诊量10多万人次。这里拥有优秀的专家队伍,先进的医疗技术,高端的医疗设备,典雅的医疗环境,便捷的医疗流程,为广大公众提供着优质、高效、安全、温馨、满意的医疗服务。医院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20多人,其中硕士5人,副主任以上医师24人;设有急诊科、普外科、骨科、脊柱关节矫形外科、内科、儿科、妇科、产科、不孕不育专科、眼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理疗科、麻醉科、医技科室等20多个科室。其中脊柱外科、肢体伤残矫形外科、微创外科、妇产科、不孕不育专科、肝胆内科、眼耳鼻咽喉科等特色专科,在许多技术领域独树一帜。
作为民营医院,海大医院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在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倾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形象,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把自身医院的发展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把遵循医疗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共同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作为慈善医院,海大医院承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奉献爱心,共建和谐”的宗旨,将医院建设成为全省慈善事业的典范,为弱势人群创造良好的健康保障环境,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使每一位弱势人员都能拥有健康身体去迎接社会的挑战,为社会发展创造新的财富。
海大医院将在中华慈善总会、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正确领导下,踏踏实实行医,认认真真服务,为威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奉献微薄之力,为中国慈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事件通讯:八十三天的“打工梦”
——向明春外出沈阳遇难获救备忘录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外出打工归来时,却成了一个失去四肢、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眼前的他,年过40岁,是四川省广安县石笋镇文昌街居民向明春。提起他的不幸遭遇时,人们议论纷纷:“是沈阳人民救了他的命,外出打工真难啊!”今年3月1日,向明春带着挣钱的梦想,告别爱妻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去大连市打工。当他来到广安火车站时,突然改变主意,决定去沈阳。3月6日,当他抵达沈阳下车时,才发现自己那个装有衣服、身份证和100多元现金的行李包被扒手洗劫一空。3月7日,向明春拖着疲惫的身体,穿梭于沈阳北站附近,盲目找工无着落。当晚,他蹲在候车室里过夜,晚上没有衣服增添,没有被子盖,又无钱购买所需物品,冷得发抖,只好蜷缩在长条椅上。由于他没有身份证,无处住宿,一连几个晚上都被拒之于候车室和旅馆的大门外。不明真相的值班人员错把他当成流浪汉,他有口难言,欲哭无泪。就这样,他白天走街串巷,寻找四川老乡,晚上露宿沈阳街头。当时,春寒料峭,沈阳的气温零下10多度。日复一日,他忍饥受冻,双手双脚便不知不觉地冻伤了。3月13日,当他路过沈阳钢厂基建处时,这个身高1.65米的汉子终于倒下了,他的四肢已经冻僵了。此刻,幸好被队长王宏宽发现,询问情况后,王队长立即给他找住宿,并安排在这里打工的四川射洪县刘博给他端水、喂饭,扶他大小便。他在钢厂住了7天,伤情稍好,又回到车站等候家里人来接他。这期间,他靠乞讨度日,每晚躺在售票厅外面的石阶上,导致冻坏的手脚流出血水,周身麻木。一些好心人目睹此情此景,一方面洒下同情之泪,一方面请求新闻界为他呼吁。4月7日,在沈阳电视台记者赵阳、张吉顺等人的帮助下,要来救护车,把向明春送到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观察治疗,医院还专门雇请一位民工照顾他。赓即,沈阳电视台播放了向明春冻伤住院的新闻,引起当地群众的关注,沈阳市政府很快与广安县政府联系,通知其亲属火速赴沈。向明春之妻柏长余接到电报后,心急如焚,她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齐500元钱,去邮局电汇到向明春所住的医院。接着,柏长余又想方设法筹措路费,她怀揣着镇粮站、供销社、医院、学校等单位职工和乡亲们捐助的1100多元现金,在广安县石笋司法所律师李正法的陪同下,搭乘了驶向北国的列车,于4月18日抵达沈阳。当柏长余见到自己丈夫面黄肌瘦、双手双脚用布包裹着的模样,禁不住泪如泉涌。向明春见到亲人突然出现在病床前,顿时悲喜交加。不一会儿,李正法和柏长余查看了患者的病情,因冻伤严重,导致四肢腐烂,如不及时做四肢截除手术,将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医生说:“现在,患者的臭味熏人,污染了整个病房,住院的病人对此提出抗议。要救向明春的命,必须做截肢手术!”为了救人,李正法和柏长余请求医院立即给病人作截肢手术。然而,当柏长余得知手术、输血等费用大约要用1万多元时,急得六神无主。天啦,她哪里交得出这么多钱呢?为难之际,李正法陪他去找市长张荣茂求援,张市长当即表示:“先做手术。救人要紧!”沈阳电视台率先捐赠1000元,交给医院为向明春作手术,并拍摄电视新闻播出,再次呼吁各界人士为四川患者奉献爱心。4月21日,沈阳市政府、卫生局、医政处、民政局、红十字会的领导和同志们聚集医院现场办公,分别听取了患者病情、家庭经济状况的汇报,拍板解决了医疗费用。李正法和柏长余才如释重负。4月23日,医生们给向明春冻坏的四肢作了截除手术,当地广播、电视及报社作了报道。手术后,许多人从四面八方涌向医院,有的送来现金,有的送来糖果、馒头和面包……用爱点燃了他的希望之火!冻伤无情党有情,惨遭不幸遇恩人。经过43天的精心治疗和特殊护理,向明春终于痊愈了,1.5万多元医疗费,只交了1500元,其余费用全部由医院承担。5月20日,向明春在亲人的护理下出院启程回四川。临走时,辽宁森工地板实业公司余经理给他捐款1500元,沈阳市民政收容遣送站赠给他500元……
沈阳电视台记者摄下了人们为他送行时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从沈阳到北京直到广安,他沿途受到特殊照顾,一律免费乘车、吃饭。北京到重庆的9次特快列车全体乘务员给向明春捐款445元,并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一路上,不少乘客都给他送钱送物送水果……这一切的一切,向明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不知有多少感激的话儿要说啊!5月23日,向明春终于从遥远的北国回到了生养他的家乡。从出走到归来,整整83天,他历尽艰辛,饱受了人间的冷暖。连日来,乡亲们纷纷前去看望他,为他奉献一片爱心;县、镇、村的干部们也去安慰他,为他排忧解难。夜幕降临,向明春躺在他那睡了多年的床上,万感交集。正欲外出打工的人们,你能从向明春的遭遇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人物通讯: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吴建平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这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