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

时间:2019-05-15 09:4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第一篇: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

引 言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她是现代文艺界的才女。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却又常常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人情练达,但生活上却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她前半生都在努力生活,最终却因战争而耽误了许多重要的事情,这与《半生缘》中的情感纠葛中张爱玲的情感有类似点,《半生缘》中有许多因为战事而耽搁的事,最终随着流年似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去;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张爱玲用她一贯的冷色调画出来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还是无缘?有缘相见,无缘结果,有情人在时间的海洋内未曾冲淡彼此的爱,而是选择了尘封这一刻骨铭心的感情。生命必死更可怕,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都慢慢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人们都忙于赚钱,忙于事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默然,人们也没有时间闲下来去好好谈一场恋爱。即便有恋爱的人也因为时间、空间、彼此的原因而没有那么刻骨铭心的恋情。就因为如此,人们才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爱情,但世事无常,我们所珍惜的,往往最后都是无疾而终,最后都逃不过时间的消磨。从这篇小说中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体验上世纪的爱恨情仇。1

第一章 顾曼桢和沈世钧无疾而终的爱

1.1相知相爱

他们的相爱并不离奇,属于日久生情的那种,用现在时髦点的话是办公室恋情。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共同的朋友——许叔惠。叔惠与曼桢是同一办公室的,世钧与叔惠是大学同学,起初叔惠比世钧大几届先毕业,世钧毕业后,叔惠便把他也介绍到厂里来作实习生。小说中有写到世钧第一次在饭店正式认识曼桢的感觉:世钧判断一个女人的容貌以及体态衣着,本来是没有分析性的,他只是笼统地觉得她很好。可见,世钧对曼桢第一次的正式见面感觉很好。之所以说是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因为世钧总去找叔惠,总是能看到曼桢,可是他却没有多大的印象,是世钧认为不该多看女人的,见到女人总是不自在,大概是害羞的缘故。他们真正认识是除夕那天,世钧是请叔惠出去看电影,看完电影,他们一起去吃饭,巧遇到曼桢,自这次吃饭后,两人才渐渐熟悉了起来。自此他们三个人一起吃饭。在一天天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便产生了情愫。本来世钧就是老实,不善言语的,这正是曼桢喜欢的,曼桢看惯了她姐姐那些客人的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她便明白作为人老实是好的。

世间上的人都说: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世钧觉得曼桢有些地方很奇怪,羞涩起来很羞涩,天真起来又很天真——而她并不是一个一味天真的人,也并不是一个怕羞的人。她这种矛盾的地方,实在很让人费解。世钧对曼桢表白是从南京回来以后,两个人只有几天没见,可两人却觉得是十年八年没见,世钧刚下火车就直接去厂里了,想尽快的见到曼桢,而曼桢也很想他、担心他。世钧说:“我有话对你说,我有很多话对你说。”这样,他也算对曼桢表白了,而他看得出曼桢很高兴。正在这时,工厂里其他同事来了,两人怕其他的同事知道,便分开了。曼桢叫世钧晚上带她家,两人方便讲清楚。就在这天晚上,他们两个人确定了关系。

1.2相守相离

自从两个人确定了爱情关系以后世钧便总去曼桢家找曼桢,曼桢的家人同样也十分高兴,认为不久以后就有一场婚礼要忙,而曼桢却与世钧商量,不要尽早地结婚,家里还需要她。世钧因执拗不过她而同意了。两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一点而吵架,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

直到张豫谨来了,世钧吃了张豫谨的醋,两个人便吵架了。从这一方面表现了世钧有点小心眼,而且对爱情不坚定。曼桢对豫谨的感情更像是亲哥哥,同样也为儿时对他的作弄作一点补偿,这便让世钧误会了。同时,世钧不小心偷听到曼桢的奶奶和妈妈都想要曼桢代替曼璐的位置嫁给豫谨,也说世钧是在耽误曼桢,有了这样的想法,曼桢的妈妈对世钧的态度便冷淡了起来,世钧便觉得无限委屈,也不怎么去曼桢家了,而曼桢也奇怪了,世钧怎么这么快转变了对她的态度。直到豫谨临走前跟她表白,她才明白是因为豫谨的原因,她变得非常的生气,他这么不信任她,认为她很容易就变

心,一旦第三者出现了他便退出,一句话都没有。这表明了曼桢在一方面比世钧坚强,曼桢是个表面柔弱内心坚强的人,她倔强执着。世钧别扭了几天,又觉得要和曼桢说清楚,便又去了曼桢家,两个人把误会说清楚了。不过世钧提起豫谨的时候还是酸溜溜的。经过这一次的事件,世钧觉得还是先结婚好,总是不结婚,容易发生误会。而曼桢最初是因为怕自己耽误世钧的事业,不愿结婚,但时间长了,误会总是会发生的,曼桢心里想要不要先结婚呢,心里也在动摇。

然而就在这时,世钧的父亲生病了,让世钧赶紧回家。这使世钧觉得家里也需要他,和曼桢结婚也需要一大笔钱,于是。世钧辞去了在上海的工作。他所考虑的这些问题并没有告诉曼桢,曼桢只觉得他没有事业心,向家庭妥协了。在不久又出了一件事,曼桢去南京找世钧,见世钧爸爸的时候,世钧的爸爸说她长得像一位故人,并认出她和曼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这又怎么会让曼桢当他家的儿媳妇呢。曼桢回去以后,世钧向她说了这件事,并说让她与姐姐避避嫌。两人因为这件事大吵一架。

此时,两人已经缘尽,再见面就已经物是人非了,两人的爱情最终是被曼璐破坏了,最亲的亲人破坏了曼桢原本可以得到的幸福,曼桢也同样是个可怜的人。那日,曼璐谎称自己病危,将妹妹留到了自家,她老公回来时便把曼桢强暴了,经过这件事后,曼桢便把曼璐关了起来,这一关便是一年多。其中,曼桢她妈来找过曼桢,被曼璐搪塞了回去,最后也只好吃个哑巴亏,世钧也来找过曼桢,而曼璐却称妹妹要与世钧解除婚约,又把订婚戒指还给了他,又说妹妹不忍与他再见面,他却认为曼桢是变了心,嫁给了豫谨。这样想想世钧也太不信任曼桢了,就这样轻易放弃了寻找曼桢的决心,所以说世钧的性格不够坚强,他最后很快地与翠芝结了婚,而被关着的曼桢却想将来见到世钧一定要与他说说自己不幸的遭遇。而再见的时候,曼桢心中有千言万语,而世钧的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他之后久久才说到:我只要你幸福。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两个人默然,深沉的爱在时间这慢慢沉淀,之后,一个向南,一个向北,任由缘尽,留下的只有痛。

第二章 许叔惠和石翠芝妙不可言的缘

2.1相识相爱

叔惠与翠芝的相识也算是缘分,一位是世钧的挚友,一位是儿时的玩伴。缘,妙不可言,用在他们身上在合适不过了。他们在南京相遇,两个人一见钟情,而她是千金小姐,他是一介寒儒。他初到南京,翠芝提议他去逛逛南京城,此时,两人便相互有了好感。

2.2相离相念

文中有这几句是写两人分别时的情节:叔惠见她脸上竟是泪痕狼藉,也呆住了,一时竟忘了他要说些什么话。翠芝却本能的往后退了一步,站在暗影里,拿手帕捂住

脸擤鼻子。叔惠见她来不及遮掩的样子,也只有索性装看不见„„然后他头也不回的走了。这段话就说明了他们之间是有真感情的,叔惠也是个知趣的人,他明白两个人是没有结果的,所以头也不回的走了。我却觉得有点惋惜,为什么两个人不能为将来努力一下呢,在老年的时候回忆起来,也是曾经努力过。之后,翠芝与他人订婚,他就暗自不爽。又一次的相遇,让她为了他悔婚,叔惠是个知趣的人,他明白家庭对翠芝有多深的影响,也明白像翠芝家那样的家庭不会把翠芝嫁给他的。就这样,即便翠芝为他悔婚,他们也没能如愿的结合在一起。由于家人的阻扰,彼此的沉默,将爱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翠芝与世钧草草结婚,他赌气留学美国。叔惠在美国也娶了一个老婆,最后也离婚了。或许他并不爱她,只因为她是翠芝的影子,同翠芝一样,富小姐,漂亮。

第三章 顾曼璐和张豫谨无缘结果的情

曼璐原有一个未婚夫,当初是因为父亲死了,曼璐承担了一家子的生活重担,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她只能当舞女。她主动把婚退了,但她是爱他的,他把她当作生命中美好的回忆,豫谨当初也是爱她的。曼璐从一个单纯少女到妖艳舞女,最后沦落到无耻毒妇。悲剧的开始源于为了家庭的生计开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爱的还是那个与她从小结亲的张豫谨,最不能辜负的最后还是辜负的张豫谨,她选择了离开,默然地离开,钻进了灯红酒绿。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让她抓住了祝鸿才——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为会就此平静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缘开始了,面对情变,她变得愈加的泼辣,甚至残忍,面对未能添丁而失宠的境地她顿生毒计,不惜将自己的亲生妹妹葬送给祝鸿才这头“禽兽”,而张豫谨在此时选择了死心,明智地找来个女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曼璐走了,张豫谨的女人也在六安沦陷时丧生。当初的有情人,一个堕落、离世,一个选择离开故土„„

第四章 张爱玲的爱情观以及家庭对她的影响

4.1张爱玲的爱情观

张爱玲出生于名门,其祖父张佩伦为清末“清流派”的代表人物。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在乎他汉奸的身份。多年后,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同时凋谢的也是张爱玲的心。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推的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话,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富小姐,却骄傲 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是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他的内心。

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

对于张爱玲来说,爱情只要欢娱静好即可。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4.2 张爱玲的家庭对其的影响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伦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藕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这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她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他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爱好,同时她也受母亲的影响,向往西方文化,生活情趣及艺术品位。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来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在作品中,张爱玲的文字能力是出人意料的早熟,描写微妙尴尬的局面是其拿手好戏。时代阶级,教育程度,厉害观念完全不同的人们相处在一起时的那种含糊暧昧的情景,各种心理相互揣摩,进攻,摩擦,互相闪避,显得那么自然而且风趣。她从不进行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和冗长的心理独白,而是巧妙地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同时,把自身对音乐,绘画的良好感觉,全部移植到文字里,使她的字里行间拨采流声。以安稳的和谐与诗意的自我作为价值的归宿。因此,看张爱玲的作品要带着尘世的眼光,以凡夫俗子的渴求和心事来看。

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他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一天天间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心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对人性的剖析,也是她的擅长,人们总在她的书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缺乏爱,是她的缺点,也是她的特点,这正是家庭对她的影响。她的家庭里是缺乏爱的。

张爱玲的作品取材于世俗生活,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风格富丽堂皇而且充满丰富的意象。她选择了静寂封闭的生活,因为热闹对于她来说早已是过眼烟云。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一次复苏。这位沉没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间有浮上水面来,而且是前所谓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为张爱玲孤独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苍凉与无尽叹息化成玻璃灵柩,守护着她过去的灿烂。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玻璃墙望回去,越光辉的成就也越凄凉。

结 语

《半生缘》是张爱玲写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她用略带感伤的笔调把几个平凡男女并不离奇的痴情怨爱,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同时又加上一点点**的色彩,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夏志清,《现代中国小说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 [3]陈思和,《记忆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4]李振声,张新颖,《张爱玲作品欣赏》,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5]淳子,《张爱玲地图》,台湾商务印书馆,2004 8

第二篇:张爱玲《半生缘》

浅析《半生缘》的爱情悲剧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作为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把张爱玲那种精妙绝伦,回味无穷的语言表露无疑。十八年,流年似江水滔滔逝去,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慢慢淡去;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痛,已然远了;而那些曾经摧肝裂胆的恨,也变得轻如飞絮,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将那十八年的惆怅和哀伤弥漫开来,久久不散。小说《半生缘》与张爱玲其他作品一样,展现了苍凉的风格,作者仍然以一种冷漠但不失怜悯的情怀来看待芸芸众生,并直击他们孤独无望的人生境地和爱情挣扎。小说以世钧和曼桢感情的悲欢离合为发展线索,并穿插曼璐与豫瑾、叔惠与翠芝等人的情感纠葛,反思了特定历史时期人物的情感悲剧。

关键字:张爱玲半生缘悲剧

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芸芸众生之中一个普通的但又曲折的爱情故事。主要是以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石翠芝等几对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凉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迈的奶奶单薄的母亲和几个幼小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只得落在长女顾曼璐身上。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给了一个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可是时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厌倦了,开始不断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实更是给他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邪恶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最后她终于成功拆散了这对苦苦相恋的痴男怨女,亲手毁了同胞妹妹的一生。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桢的亲情从此决裂。曼桢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沈世钧。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而曼璐因痨病在自责和悔恨中痛苦绝望地死去„„ 小说的最后,当经历重重磨难的顾曼桢与早已结婚生子的沈世钧重逢时,一句“我们回不去了”道尽了这半世荒凉。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正的策划者,真正的策划者是曼桢亲姐姐,想借妹妹拴住自己丈夫的曼璐,这是整个悲剧故事的开端,而当曼祯被囚禁后,整个小说中的人物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出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首先是并不相爱且互相排斥的世钧与翠芝结婚,然后是爱着翠芝却又远走他乡的叔惠,另外曼璐也没有通过曼桢留住丈夫,并且在疾病与深深的自我谴责中死去,而曼桢虽然嫁给了祝鸿才却完全是因为母爱,虽然祝鸿才得到了曼桢,但同样压抑苦闷,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的分手,给人一种对人世的无奈,这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而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而这样的开头又恰恰使人深深陷入悲凉的格调里。带着哀伤的情愫开始,自然意味着结局也必然是悲伤而终。顾曼桢是整个剧中最为悲情的人物。我总是在感叹她的悲剧人生,感叹她的软弱无能。她才是让人真正同情的一个人,所有的悲剧都在她的身上体验。如花的年纪,本该有的是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她所承受的却是家人的背叛,爱人的误解,被人安排好的下半生。她的姐姐是毁掉她幸福的直接缔造者,但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她的优秀,她的美丽大方、善解人意使得周遭所有的男人都喜欢她,为她而倾倒,因而遭到了姐姐的羡慕和嫉妒。而她的软弱无能也就间接造成了自己的悲剧,如果她不那样随便的将沈世钧给的戒指轻易当着他的面脱下来,也许他就不会这样轻易放弃她的爱,放弃他们曾今的海誓山盟。我认为,曼桢和世均应该多加沟通,才不会造成互相误解的局面,也不会在最后造成两个人一生的伤痛。其实两条交叉线的悲哀在于,他们曾今有过交集,却在最后只能渐行渐远,最终不再有任何的交集。看到曼桢和世均的故事,想必会让每个读者无不为之落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便是两个相爱的人,在命运的蹂躏和折磨下,却不能在一起。待到再重逢时,我已为人母,你已为人夫,爱情的美好,即使仍然存在,但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她是一个让人喜爱,让人怜,让人哀的可人儿,但是却在命运的安排中与自己的真爱错过,就这样两人消失在彼此的世界中。如果当时再多坚持一点,再多沟通一点···但是这所有的,都只是如果而已。发生过的亦无法改变,人只能选择在现实面前低头,在命运下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宿命面前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只能让心麻木,强颜欢笑,把眼泪和心碎留给别人看不到的自己,用所有爱的回忆去祭奠这一场爱的盛宴!沈世均的人生在一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悲哀。他放弃了自己的真爱,却选择了自己毫无任何感觉的翠芝,而翠芝的心中藏着的却是他的好朋友——叔惠。突然感觉到一种可笑的无奈,似乎剧中的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一种无奈的可笑,选择的都不是自己的心中所爱,却只能在错误的选择中继续寻找短暂的光明。沈世均的性格中隐藏着软弱的一面,否则他不会对待爱情如此的不够坚持和执着,也不会只听到了曼璐的只言片语就很傻的相信她的话,即使他真的相信了,他也应该坚持要求曼桢自己出来把事情解决了而不是借自己姐姐的口诉说。可惜他就是这样放弃了,他的放弃即意味着曼桢后半生悲剧的形成,也给自己的爱情画上了一个永远不能继续的休止号。曾今的海誓山盟,如今却都不复存在,人去楼空。当不再倔强和不再固执的时候,便是向现实和生活中的无奈低头的时候。

张爱玲的小说里的爱情是那么苍凉,没有完美。正如她自己说的,生命是一袭完美的袍,上面爬满蚤子。她不相信生命完美、上进,也不相信天长地久、海誓出盟的爱情。她用一种完全旁观者的超脱漠然冷眼看自己笔下的人物随命运辗转沉浮,她笔下的爱情破碎却别有

韵味,荡气回肠又充满绝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让人看得真真切切,难过却又不得不认同,因为生活本就是如此。

《半生缘》是苦涩的,纵使是爱情也苦涩得让人落泪,在字里行间留下淡淡阴暗的影子,婚姻更是让人连喜爱的勇气都没有。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以悲剧示人,残忍,却真实。

第三篇: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

张爱玲半生缘读书笔记

《半生缘》主要讲述的是曼桢和世钧从认识到分手的十四年间所发生的一切故事。最初世钧和许叔惠是好朋友,曼桢和叔惠同事,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谈笑,吃午饭。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曼桢将自己的情况说给了世钧听:为了照顾家里的祖母、母亲和弟弟妹妹们,姐姐曼璐出去做了舞女。这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家庭隐私却对世钧讲了,后来他们成了恋人。曼桢是一个表面上比较柔弱可是内心却又是非常坚强的女人。贫困的生活环境把她磨练得有些倔强,又有些执着。当姐姐曼璐出嫁后,她主动担起了照顾一家老老小小的重任,这时让我们对曼桢肃然起敬,为她的坚强和无私!每天忙忙碌碌,但曼桢又是充实的,因为有世钧的陪伴。她与世钧平淡而又真实的爱着。说她们平淡,我感觉她们虽然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但通过几件小事却足以证明他们的爱情。例如:世钧冒雨去野外找曼桢的红手套;世钧为曼桢买的不是非常昂贵的戒指,但却是世钧用自己的钱给曼桢买的。还有每周末不长时间的相聚。当出嫁的曼璐在祝鸿才跟前渐渐地失宠,为了死死地将祝鸿才拉在自己的身连,她竟然起了私心,采取了卑鄙的手段设下了陷阱,促成了祝鸿才对自己亲生妹妹曼桢实施了强暴。(我认为张豫谨对她妹妹曼桢钦佩,而对于她的冷淡,她迁怒于妹妹身上,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她想要拴住祝鸿才这个人。想法实在是荒唐可笑)随后曼璐成为主谋对曼桢实施长达9个多月的囚禁,直至曼桢的这次遭强暴竟怀孕生下孩子后,曼桢在病房在病友的帮助下逃离出祝家这个火坑,但这一段悲惨遭遇却永久地留在了她的记忆深处。她一直在心里呼唤世钧,她从医院出来后的每一件事情是给世钧写信,派人去叔惠家送信。阴错阳差,世钧这次住在舅舅家,不在叔惠家;而她的信被世钧母亲给私自扣留。当时如果没有这些插曲,她们有可能见面的,如果世钧不计较太多,他依然爱曼桢的话,她们也许会走到一起的,因为那时侯世钧还没有和那个他不爱,对方也不爱他的人------翠芝结婚。但是,世钧的性格会冲破重重阻力,包括曼璐曾经是舞女,这时候曼桢已经和祝鸿才生了一个小孩,世钧和曼桢结合吗?)她逃离出来后四处工作,居无定所。当她从叔惠的口中得知,世钧已经和石小姐结婚的消息时,简直觉得天地变色,她最想见到的人,当初深爱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结婚了。她远离了一切,她简单地生活着。母亲来找她回去嫁给祝鸿才,姐姐也来找她看在孩子的面上,让她回去。都被她冷淡地拒绝了。她后来想到弟弟刚工作,照顾不上母亲,将母亲对她的种种不好(曼桢在祝家被囚禁,母亲被姐姐收买住,举家搬走,音信皆无)都不计较,仍然从自己微薄收入中拿出钱不留姓名地寄给母亲。足见曼桢的大度和对亲人的责任感。本以为曼桢静静地生活下去,但作为母亲的他,为了自己的亲骨肉,为了孩子,她毅然选择了回到自己的仇人,自己深恶痛疾的祝鸿才身边,过上并不幸福的生活。(当时也许是她做了恶梦,招弟的死,自己儿子的病,都给了她相当大的触动,为了留下儿子的生命,为了让儿子少受委屈,她做出了具大的牺牲。究竟是不是世钧结婚的消息对于她此次的选择也是一很重要的原因呢?以前在她的心目中,对世钧有一份寄托,有一份希望,但一切都成幻想,她对什么都没有信心,但她对自己的孩子却实在放不下,她选择了牺牲自己。)她的内心除了儿子,什么都不再有。

而世钧则是两次到祝找曼桢,都无准确结果,受了曼璐的误导,单纯地以为曼桢真的变心和张豫瑾结婚后就走了。也难怪世钧相信这样的说法,谁又能想得到一个亲生的姐姐对妹妹施了恶毒的手段,而后又编谎言让世钧相信是曼桢变心。这其中比较曲折,比较有说服力的就是佣人阿宝为了讨好曼璐,将曼桢托她给曼桢家人送信,曼桢实在拿不出什么,将世钧送给她的戒指作为抵押给了阿宝。这个戒指转手阿宝送给了曼璐,曼璐给了阿宝一大笔钱。曼璐将戒指给了世钧,又说了一些话,把过错都归在曼桢的“变心”上。

叔惠与翠芝之间,也本是感情极深的。但当初由于翠芝是富人家的阔小姐,而叔惠又有了自卑,识趣地没有和翠芝恋爱。初次去南京,他们玩到很晚,翠芝给叔惠写信,写到与一鹏辞婚,还有翠芝婚礼上,叔惠喝多了酒拉着翠芝的手不放,后叔惠赌气出国(算不算是叔惠由于没有和翠芝恋爱,结合,而赌气出国的?)出国多年后回国,偏巧世钧身体不适,由翠芝单独陪叔惠出去吃饭,翠芝在叔惠面前落泪;后来在世钧见到曼桢的那天晚上,叔惠向翠芝讲了他的结婚和离婚;他结婚晚,以前当然也有过艳遇,不过生来也还是对翠芝最有知己之感,也憧憬得最久。翠芝对叔惠详的:“我想你不久就什再结婚的。”叔惠的:“我给你害的,仿佛这辈子只好吃这碗饭了,除非真是老得没人要。”在一片笑声中,翠芝却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说翠芝感到一丝凄凉的胜利与满足,是不是因为叔惠对她说叔惠是让翠芝给害的?

张豫瑾与曼璐的恋爱。豫瑾与曼璐进行了几年纯真的恋爱,当时为了家庭的原因,她为了照顾家里的老老小小,曼璐这个人由单纯的少女沦落为红尘女子,而又成为了恶毒的妇人,上演了一场家庭悲剧,她是幕后导演,她的自私和狭隘毒害了曼桢的一生,一生终不得轻松。其实曼桢被困在祝家,时间也不是很短,在那个封闭的房间,曼桢一个人孤孤零零,曼璐却派佣人们严加看视,生怕曼桢逃跑,曼桢为了出去能够见到世钧,有这个坚强的信念在支持着她,她在祝家惨淡地生活着,曼璐终将不得好下场,过早离开了人世。曼璐的变化,也是当时社会原因所造成的,用曼桢和世钧争执时的话说:“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

小说写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曼桢周围的同事不仅仅是叔惠和世钧,性格有些懦弱的世钧虽然喜欢曼桢,如果不是曼桢对他表示主动热情,他能够鼓足勇气,去大胆地追求曼桢吗?我感觉世钧性格中有些唯唯诺诺,比如他家里父母不想让他与曼桢交往,他对曼璐就是曼桢的姐姐,却有意思隐瞒,并且让曼桢家搬家,暂不与姐姐来往,说明他还是比较在意家里人的看法;当世钧父亲去世后,家里和姨太太那边分家产的时候,他也不强争。这些性格特点,我认为与他的家庭出身有极大的关系,他的父亲和母亲感情那么不好,父亲长年在姨太太那边,他母亲孤独、压抑的性格也在影响着他,形成了他后来的性格。

虽然叔惠能说会道,人很活泼,但他也有自己的自卑之处。如果翠芝不是出身优越,叔惠也许不会有什么顾虑,会和翠芝走到一起。

故事的巧妙在于曼桢遭遇不幸,恰巧怀孕的事情。凭她的刚烈的性格,她宁愿死在祝家,也不会屈从于祝鸿才的。如果没有怀孕这件事情,还不知道曼桢要等多久才能见到、听到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包括世钧的结婚、叔惠的出国、母亲携带一家搬走)。

曼桢不幸发生时间恰是豫瑾结婚的头天夜里,所以后来世钧听说张豫瑾结婚,太太是上海人,结婚后就回了六安,恰巧世钧听了曼璐和顾太太也是这样说的,他就对曼桢对他的“变心”也就没有了怀疑,这些都很巧妙,这些事情连起来,又非常符合事实。所以说张爱玲的这篇长篇小说构思很好,为读者设下悬念。

祝鸿才的性格:与曼璐结婚前,虽然在乡下有老婆,冒着犯重婚罪的危险与曼璐结婚。起初曼璐还能拿得住他的脾气,后来随着生意做得好,发了财,便不把曼璐放在眼里。不经常回家,即使回家,说起话来也是恶言恶语,连他的孩子叫了曼璐:“妈,妈妈”时他都要插上难听的话来侮辱曼璐:“他妈的什么东西,你管她叫妈!她也配?”在与曼璐结婚前以至结婚后一直对曼桢钦佩不已,只是曼桢没有过多理会他,使得他非常失望。当曼璐受了母亲的话的影响,以及她听到了豫瑾对妹妹热情,对自己却是那么冷漠的时候,嫉妒和自私心理表现出来,用生病假意把曼桢骗来晚上陪她,夜半让祝鸿才的魔爪伸向了曼桢,当时祝鸿才面对曼桢的抵抗,简直用了好大的力气,要置曼桢于死地一样,真是残忍至极!当他对自己“犯的错”感到后怕的时候,曼璐给他出了好主意的时候,他那笑容,仿佛让读者看到了他那奸笑,令人作呕的笑容。而当曼桢在医院住院,他和曼璐去医院看曼桢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花,露出很局促的样子。一会儿又是嫌房间不好,看到孩子又是喜欢得不得了;曼桢去看望生病的孩子时候,正好是招弟死了埋葬的当天,首先从外表上就看到他贫困潦倒的样子,他所表现出来的局促不安的态度,以及他对曼璐在世时候没有好好对待曼璐而深感歉疚的样子。当曼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为了照顾自己的孩子,他选择与祝鸿才结婚,婚后,祝鸿才对她的态度,以及拿孩子出气的种种表现;当他带何太太及何太太的孩子去看病恰巧与曼桢相遇,所表现出来的心虚的样子。让我们不能不痛恨祝鸿才的狠毒、自私冷漠、势利、虚伪。

曼桢妈顾太太的性格:前半部分写顾太太与老太太相依为命,写得比较细致,也比较贴近生活。但当曼璐结婚后,曼璐总是要偷摸给妈妈钱,这时候顾太太接,但回去却不敢告诉曼桢,这些曼桢心里都是清楚的,反复叮嘱顾太太不要接曼璐的钱,说明曼桢非常有志气的。当曼桢惨遭遇强暴后,曼璐想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服顾太太,给了顾太太一大笔钱,还说等大弟弟毕业,也别忙着叫他去找事,让他多念两年书,赶明儿让鸿才送他出洋留学还说今后让顾太太和她一起过,享享福,也为弟弟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顾太太接了曼璐的钱回去的时候恰巧世钧来找曼桢,如果顾太太这时候把实际情况告诉给世钧,曼桢就不会在那里受那许多苦和罪。顾太太半天也开不开门,她触到了曼璐给的一大叠钞票,厚墩墩的一大叠,钱这东西,的确是有一种微妙的力量,她这时候就觉得如果告诉世钧真-相,又对不起曼璐。后来还是世钧帮助她把门打开。她这时候没有说出真话,却说谎称曼桢病了,并且也没有告诉世钧祝家的地址。(当世钧寻着找到祝家的时候,却被告知:“顾小姐不在此。”当世钧要见曼璐,男仆却以:“太太不舒服,躺着呢。”回绝了世钧。)耽误了世钧对曼桢的救助。给世钧徒增误导。在后来的日子里,她一家老小举家搬出上海。她的二女儿被困在祝家,她的良心会得安宁吗?她会如何对自己的行为作解释呢?曼桢在曼璐出嫁后不辞辛苦地为撑起这个家而到处奔波,难道顾太太忘记了吗?难道她这样做仅仅是因为家庭贫穷、孩子们上学需要钱吗?或许在她那个年代的老人心目当中受“家丑不可外扬”思想束缚严重,生怕会惊动其他人的原因吗?我感觉顾太太的良知似乎泯灭,做母亲的明知曼桢的处境不好,如在火坑之中,却坐视不管,让人读了深感愤慨和不平!

读过张爱玲的《半生缘》最大的感觉就是小说中曼桢和世钧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写得细腻,往往也比当代那些迅速发展的爱情要清新醇朴许多,世钧的“我只要你幸福。”还有曼桢在给世钧的信中:“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他们最热情的表白也就这些諆称是“经典”了。符合当时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切。我想也许这就是张爱玲作品深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篇:张爱玲《半生缘》书评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我看《半生缘》的“情深缘浅”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之一。主要是以顾曼璐、顾曼桢、沈世钧、许叔惠、石翠芝等几对男友的半世恩怨情仇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凉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旧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家里的男主人死得早,只剩年迈的奶奶单薄的母亲和几个幼小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只得落在长女顾曼璐身上。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后来她年老色衰想要金盆洗手了,便嫁给了一个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

可是时间长了,祝鸿才对她厌倦了,开始不断在外面找女人,曼璐不能生育的事实更是给它们的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挽留住自己的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邪恶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最后她终于成功拆散了这对苦苦相恋的痴男怨女,亲手毁了同胞妹妹的一生。

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曼璐和曼桢的亲情从此决裂。曼桢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她离开了一切,包括深爱着的沈世钧。世均则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而曼璐因痨病在自责和悔恨中痛苦绝望地死去……

小说的最后,当经历重重磨难的顾曼桢与早已结婚生子的沈世钧重逢时,一句“我们回不去了”道尽了这半世荒凉。另外一条脉络中,石翠芝与许叔惠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脉脉温情;顾曼璐与张豫谨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痴怨委屈也成为小说浓墨重彩的一笔亮色。

且不说小说纠缠不清的故事情节与曲折晦涩的人物关系,但是小说中人物性格本身,就使读者在心酸纠结中生出一股别样的酣畅淋漓来。

一、人物

1、顾曼璐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我想这用来形容顾曼璐是再合适不过的。一路读下来,发现顾曼璐无疑是小说中最丰满的人物了。她有一个泼辣张扬但不失善良纯真的开端,却注定了以悲凉凄惨家破人亡而告终的结局。曼璐是矛盾的,她一面为家庭甘于牺牲自己的幸福,一面又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牺牲掉自己的亲妹妹。这其间当然有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至于是谁造成了这样尴尬的结局,恐怕我们能够诘问的,只有旧上海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现实!从抗争到妥协,从善良到恶毒,再从邪恶到最后追悔当初……我们是在难以评说曼璐这一形象的是非善恶,也许,功与过,是与非,本身就没什么强烈的明显的界限吧!

2、顾曼桢

作为小说最为悲情的女主角,顾曼桢的出现毫无悬念的使读者在悲凉的色调里窥探到了些许明亮的味道。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内心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倔强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然而,命运却并未因为她的执著善良而放过她——当被姐姐陷害,被姐夫凌辱,被生活彻底抛弃后,她绝望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沉溺过。感谢张爱玲,她终究没让我们失望,小说的最后,我们见到的还是坚韧的顾曼桢——尽管,也许她曾经单纯善良的眸子不再。

3、沈世钧

总觉得沈世钧过于软弱。就如同冬季里寒冰下埋伏的沼泽,表面也许是坚硬的刚烈的,但坚冰再冷再硬终究掩盖不了沼泽泥泞软弱的实质。他与顾曼桢的爱情是真实的不掺杂质的,他对心上人火热的心是明朗的不可比拟的。然而他的天真他的门第观念他的“虚荣心”毕竟不容许他就这样简简单单与顾曼桢这样一个背景复杂的女孩平凡相守一生。不可否认地说,曼桢的悲剧绝大部分是姐姐曼璐和姐夫祝鸿才造成的,但我们谁又能说这里面没有沈世钧的“不谙世故”在作怪呢?

4、石翠芝。

石翠芝的出场,其实有点“欲扬先抑”的味道。她是一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富贵的生活让她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因此她桀骜,自负,冰冷,以及非常传统的,矜持。但同时她又与她的环境极其不协调,她有传统的概念,传统的气息。但更多的,她想追求新的生活。她高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传统作不明显的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的抗争。这一切,由于许叔惠的出现而一一浮出水面。她不喜欢世钧,因为在她的世界里世钧和其他的纨绔子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叔惠,他身上有朝气,至少有新鲜的味道,人长得也漂亮,这在他以前的生活环境中是没有的,符合了翠芝叛逆的味道。于是,她爱上了叔惠。

5、许叔惠

与他的名字一样,许叔惠其实是个狡黠的男子。他察觉到了石翠芝对自己的脉脉深情,并且内心也不知不觉沦陷在这片温情里。然而那个时代是不允许有这种真情存在的。于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叔惠去了后方,翠芝对叔惠情深几许,却是“汉之广矣,谁可泳之?”的绝唱,从此零落成泥。

二、评论 首先,小说是以倒叙的手法作为开端的:“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这种倒叙的手法使悲剧过程本身首先成为我们阅读接受时的焦点。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情绪的宣泄远远高于情节的起伏,这就奠定了整个小说的悲剧基调而弱化了故事的情节,并使我们对于故事结果的关注进一步减弱,而把小说悲剧过程作为小说的第一看点。

其次,在《半生缘》里,作者很善于运用巧合和误会,设置戏剧化的情景和编织曲折的情节。虽然我们很痛惜有这么多误会发生,但这正是残缺的完美,让你领略到文章的可读性。当小说最后,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故事中原本迷途了的人们终于恍然大悟。然而恍然大悟之后,也只能抚着胸膛感叹一句“我们终归回不去了”。

张爱玲的小说中从来没有轰轰烈烈的呐喊与抗争,更没有出现过勇往无前的斗士或英雄,就如同《半生缘》。《半生缘》整部小说并无多大的曲折和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曼桢、曼璐、世钧、叔惠、翠芝、顾太太乃至祝鸿才全都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小人。他们既不猖狂,又经受不了打击,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只因普通的人性更真实,更具有永恒的意味,因而也更富有启发性。但从这些人物身上构成了整部小说的悲剧特征,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体现出了整部小说的悲剧艺术风格。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每个人都体现出悲剧人物的色彩。整个故事无幸福的爱情与婚姻,一切都充满了悲剧的因素,表现了人生历程的艰辛与悲哀,让人禁不住感叹人生的无常。尤其是故事中曼桢和世钧分手的情节,给人一种对人世无奈到荒凉冷落的凄然。这大概是因为他们相识的时机不对,其中也许还掺杂着猜疑与误会、他人的刻意阻挠以及对对方的不信任。幸福的人总是一样幸福,而痛苦的人,则各有各的苦楚。也许张爱玲本身给人的感觉就是灰暗的冰凉的高高在上的,所以《半生缘》的文字所透露出的空气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荒凉冷落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于是当白驹过隙,流转多年之后回头看,我们终究,只回的了过去,却回不到当初。

第五篇: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这是一句调侃。按《半生缘》的描述,曼桢和世均的故事应该是从1931年左右开始的,一直到1946年左右才收尾。这十四年的历史里有很多事件,可真正被张爱玲提及的只有抗战——在沦陷后的上海,曼桢匆匆地看见了世均来去的影。

从另一个侧面这可以说明,抗战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的。回到故事本身,这样的一个情节匆匆闪过或许意味着: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故事也是这么演绎的。常看见有人评论:最喜欢看前半部分曼桢和世均慢慢好起来的情节,而对于后半部分的疏离则跳过为好。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似乎故事里面的情节正在现实里栩栩如生地上演着:到了一定年纪的男女都被长辈催着结婚;同样的,许许多多的人并没能坚持自己的爱与理想,而与现实选择了妥协。有时候,我们只是以为一小步的妥协,却是往现实迈进了一大步。

这并不是说向现实妥协真的就是什么坏事。只是到头来才真心发现了曼桢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么一般的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往往是国人最大的信仰。这倒可以再一次联系起抗战的话题:战争的硝烟从中国蔓延向世界,而上海和重庆依然能够车水马龙、歌舞升平。

所以,我觉得后半部分的情节更有回味的价值。曼璐也不是坏人,至少她还是曼桢的姐姐,最终还能体谅这血缘里面的情感;世均也非无情,只是在现实压下来的时候无力抗拒;至于曼桢本人,倒更是太多的感慨。她本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女子,却在滚滚红尘中被风吹得飘荡,最后只留下一句“回不去了”的感慨。与之类似的还有叔惠。现实里的时间匆匆流过,没有公主王子一般的童话。

应该说,目前为止,在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没有一本能像这本小说给予我如此的震撼。自以为可以与时事隔离的人们,以为自己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寻求完满,却不知道现实与世界无声无息地压过来,到头来,空留下一句感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下载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文从半生缘分析张爱玲的爱情观(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爱玲的半生缘感想

    《半生缘》中看到的爱情与婚姻 可能是到了年纪,开始读一些与爱情婚姻有关的书,开始产生一些莫名的感触并且深信不疑。是浪漫抑或是现实?我不知道,只是一味的摸索,祈求以此为宝典......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

    张爱玲《半生缘》鉴赏五篇范文

    赏析《半生缘》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半生缘》中很少有人是真正幸福的,曼桢最后的发问,更让人感慨万千。祝鸿才是个好色的投机商,正是他的好色导致了整个故事的转折,但他并非真......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5则范文

    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我想书的魅力总是这样,初读时还未进入状态,总是觉得看不进去,就像你还没有融入进一个集体,所以受到排挤。渐渐地进入状态,也领会到了故事的精彩,就像你和他们已......

    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读后感

    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读后感。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

    《半生缘》单个作品分析

    《半生缘》单个作品分析中文系1009班 张浩 20100101399看完张爱玲的《半生缘》,又名《十八春》,主要是讲主人公认识了十八年的感情故事。沈世钧、顾曼桢两个普通人从逐渐的好......

    半生缘经典语录

    半生缘经典语录 半生缘经典语录1 1.日子过得真快,对于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逢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和世均从认识到离别,不过几......

    《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和《论语》的读书笔记 半生缘 蓝缎旗袍,步履摇曳,款款而来的她是上个世纪才华横溢的一代名媛-- 张爱玲。张爱玲给人的感觉是冷的,她的文字一如其人:冷漠、哀伤、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