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 人生的境界 教学后记
三 人生的境界 教学后记:
《人生的境界》节选自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课本注明选自《冯友兰先生学术文化随笔》,应该不是最初的出处)最末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据说冯先生曾经说过,自己生平立说,其他什么都可丢,唯有天地境界说不能丢。可见此文在冯先生哲学中的重要性。
冯先生善于化艰涩为流畅,所以这篇文章,学生初读起来可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要深入理解,问题就多了。
文章首先提出论述的范围,即哲学的任务。关于哲学的任务,开头一段说得非常清楚:“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个人体会,冯先生对于哲学的定义和任务都说得非常简洁,非常通俗,但又非常有启发。按照一般的说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或者说理论化,系列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冯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所以哲学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冯先生定义哲学的角度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哲学,也可以由此看出为什么境界说会在冯先生的哲学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冯先生区分不同境界的尺度是一个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觉解。觉解从词义的角度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觉悟和了解的意思,冯友兰先生是一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说到这地方还有一个掌故。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冯友兰先生听了这话,便一直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
如果回归到冯先生的哲学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意义说起。什么是意义?意义不是事物的固有的性质,意义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或者说了解,同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事物,同一个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意义都不相同。在这里,主观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棵具体的树,对于一个工匠,一个画家,一个路人,他的意义就不一样,因为他们对这棵树有不同的了解。人生活在自然与社会当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当中的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构成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精神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可见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而这种不同与他们所作的事情没有绝对联系,更主要地是由他们对自己所处地位,所做事情的了解或者说觉悟决定的。有人说他曾经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在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别字,本来可以当做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这个人便代那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的回答:“这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这一段话很值得寻味,这就是说,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了解程度互异,可以有不同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冯先生所说的由不同觉解和不同意义而来的不同境界实质上就是各个人的不同意义世界。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意义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严格地说,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个人都是一个体,每个人的境界,都是一个个体底境界。没有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注)《人生的境界》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在天地境界的理解上。
什么叫天地境界?冯先生说得很简单:“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学生在理解这一段话提时候可能会有问题:是社会的一员与宇宙的一员有什么区别,难道在社会之外还有人类吗?什么叫天民?哪些人算是达到了天地境界?
要理解这些问题,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宇宙?按字面解释,宇宙者,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而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并不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宇宙。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是一个物质的宇宙,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哲学上的宇宙按冯先生的说法是“大全”,不仅包括物质世界,而且包括精神世界,理念世界。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只是哲学意义上的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处在天地境界的人,是一切皆以服务于宇宙为目的的。什么叫服务于宇宙?就是说他们已经彻底地参透了道德、生死、名利之类的东西,“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此身非我有”,本乎自然。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知悉天地万物,明乎生命意义。这有些近乎老庄思想,佛道境界了。但又有所不同。老庄佛道是出世的,而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却是“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出世而又入世,冯先生称其境界为“极高明而道中庸”,即以出世之精神觉解来从事入世之事业,虽然做的事情与别人并无不同,但因为自觉有一种与宇宙相关的责任,所以就具有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在我眼里,天地境界并不悬乎,它来源于人类对自身的追问,对宇宙的追问,来源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因为它是以出世之觉解来从事入世之事业,所以也并不消极。
《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本来一直是一个处在道德境界的人,但在华山论剑前,开始了对自身的追问,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这种追问已经超越了功利与道德,从某种意义上,他就是在朝天地境界发展,当然最终并没有达到天地境界,而是染上了佛道的色彩。
我们常常称孔孟等人为圣贤,圣不等于贤,圣人与贤人相比,圣人处在天地境界而贤人处在道德境界。孔子说:“贤哉回也!”是在道德境界评价颜回的。而圣人只所以为圣人,也并不是因为做了特别的事情,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他能够了解宇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赞化育,参天地”。(《中庸》:“圣人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草木陋民没有这个觉解,所以只能被动地适应,为天地所化育,而圣人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主动地顺天,遵循天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经常说:“迷则为凡,悟则为圣。”“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尧舜”。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一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觉解,最终使自己的境界(意义世界)拓展为宇宙(天或大全),这实际上类似于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解决,即天人合一,这种合,是靠对天道的觉解和主动顺应解决的。一旦天人合一,那么天与人之间就不再隔绝,我心即天心,理世界即现实世界,人的精神自然能够无限博大,齐天地万物而作逍遥之游。
以上的说法太抽象了,举一个例子。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比较一下这三个人的境界。在这件事情上,楚王无疑是达到了道德境界,而孔子的觉解程度虽然比楚王高,但依然是处在道德境界。而老子的觉解程度则要高得多,他意识到了人与天地万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自然宇宙中的一分子,人与天地是合一的。所以虽然他与楚王及孔子对待事物的态度相同,都认为不必找了,但他的境界却要高得多,可以说达到了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说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的进一步发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待宇宙的不同态度,一则是审美的,一则是科学的,一则注重规则,一则注重道德,注重个人修养,一则注重外部世界,一则注重内部世界,即人的心灵。
天地境界在艺术等各个领域乃至于做人上都有所体现。(我个人认为,天地境界是一种人生追求,我们可以说哪些人或者哪些觉解接近天地境界,但不能说哪个人已经处于天地境界。)
据说,成连教伯牙学琴三年后,对伯牙说:“我只能传授你弹琴的技巧,若要把琴真正弹好,须再请我的老师方子春来教你”。于是把伯牙带到蓬莱山上说:“你在此好好练琴,我去请方子春”。伯牙一人留在荒寂的海岛,海哮波涛,风云变幻,使伯牙顿悟:原来成连老师在教我“移情”。这种所谓的“移情”,实际上就是用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深刻理解来使艺术达到类似于天地境界的境界。这种境界强调天人合一,强调艺术或者说宇宙万物都应该高度和谐统一。
人生境界表现在心理状态上,古人称之为胸襟或者叫格局;而如果表现在人的言谈举止或者行为上称为气象。道学家们讲究气象,说程颢“„„视其色,其持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人也如时雨之润。胸怀洞然,彻视无间,测其蕴,则洪乎若沧溟之际,极其德,美言盖不足以形容。”这就是气象。在讲《人生的境界》的时候,要用天地境界启发学生,努力拓宽胸襟,涵养气象。
注:冯友兰在《新理学》中构造了一个客观而超验的理世界:“就存在说,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底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底意义,因此,在此公共底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底境界。”
第二篇:“人生三境界”新解
渑池县职业中专团委文稿
“人生三境界”新解
——渑池职专2012-2013第一学期第15周国旗下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他还借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分别加以说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后人多以“立志”、“追求”、“成功”概括这三个境界,勉励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努力实现人生目标,创造人生辉煌。
从正面引导、鼓励年轻一代积极上进的角度而言,这种理解无疑是十分正确而且必要的。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可以有新的理解。
我们大家都学过哲学,但也许并没有认识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唯物论和辩证法。正确理解“人生三境界”,同样也不能违背这两个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理解这个问题。
诚然,人生应该有所追求,但追求的目标因人而异,并不是越高越大就越好。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体力、智力、情感以及学识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人生目标不可能千篇一律。同时,日趋复杂的社会分工,也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各自不同的努
力方向。否则,整个社会就会因为各个行业的不协调而难以正常运行,更谈不上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辩证地看,胸无大志、碌碌无为固然应该唾弃,但好高骛远、耽于幻想也未必值得提倡。说到底,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辉煌人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如果以奉献社会为出发点,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自然是崇高而伟大的;反之,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自身价值,把奉献社会作为幌子,则是十分危险的。古往今来,无数古圣先贤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又有多少贪官污吏、民族败类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鼓励青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正确的,而以穿皮鞋还是穿草鞋作为对学生的鞭策是不值得提倡的。
立志如此,追求的过程也是这样。尽其所能,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是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我们既不能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那样,做一个“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也不能为了实现理想而心力交瘁,甚至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世界如此美丽,人生处处精彩。我们不能只陶醉于生活的美景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更不能只盯着目标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必不可少,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也同样重要。天随人愿,顺利实现人生目标固然可喜可贺;命途多舛,难以感受成功的快乐也不必黯然神伤。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努力了、拼搏了,你的一生就应该了无遗憾。就像保尔·柯察金所说的那样,在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就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叱咤风云诚可贵,平平淡淡也是真。年轻的朋友们,人生的辩证法,简单而又复杂。重新解读“人生三境界”,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赏析: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第四篇:人生感悟三境界
人生感悟三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作点浅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第五篇:人生三境界作文
人生三境界作文
人生三境界作文
(一)“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是王羲之的休悟自我;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屈原的识人知世;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的兼济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王国,“体悟自我,识人知世,兼济天下”是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都会怀揣着梦想去塑造人生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味自己,去认识人生的初步境界与价值。站在历史的河岸,我在求索的河川里,惊醒地看到,这里既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也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迷茫与失落;既有李乐薇式的闲适高雅的人生探索,也有鲁迅的一夜白头般的苦思冥想。人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人格定位、人生目标,体悟自我---人生的宏图从此铺开,人生的境界由此升华。
孔子曰:“吾七十六方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识人知世,放宽眼界,心怀他人。西北的朔风吹开泛黄的历史画卷,这里有陶渊明面对黑暗官场的毅然转身;有范蠡面对“福贵不能与共”的暗然神伤;既有梁启超的“吾国之责任则全在我少年”,也有周恩来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伟人们旋转于时俗之上,苦心求索着民族振兴之路,诘问着人生的价值取向。迈上识人知世的阶梯,确定人生轨迹沿续的方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达则兼济天下”,人生最大的舞台是整个人类的事业。孟子不拘于独善己身,亲自游说诸候,力图创造一个“仁”的社会;陆游不顾多病之躯仍然寻求报国之路;杜甫不惧一己之寒而欲大庇天下之寒士。先哲们走出世俗的羁伴,在人生遭遇中无法施展拳脚的时候,仍然以兼济天下为怀,这里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又会是怎样一种情怀?问语山川,扣问苍穹,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不得而知。
看世事沧海桑田,品人生多样境界。体悟自我,故能深思探索;识人知世,故能友爱他人;兼济天下,故能成青史之芳名。
人生便是从“小我”走向“大我”,由平凡上升为高尚的过程。闲庭落花风自扫,执壶问道亦相宜。品人生就如品酒,需要慢慢体味,慢慢熏陶。坐看庭前花开花落,遥观天上云卷云舒,人生的境界自然为之高远。
人生三境界作文
(二)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作点浅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人生三境界作文
(三)古往今来,多少人渴望成功,却终究一事无成;多少人接近成功,却终究没有成功。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之成大事者必达到三重境界——理想、奋斗、成功。——题记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理想。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人士不是立下豪云壮志,才有成功的希望。青莲居士曾赋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等豪情,何以比拟?正是因为这份自信,这份理想,这份壮志,李白才登上诗仙的宝座。昔日魏武帝东征袁绍,凯旋之时,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雄心,正因为这份雄心,他才可以,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剿灭袁绍一统中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门应从小树立理想,不管它是暗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古往今来,多少人原本可以成功,却失败一生;多少人已经接近成功,却失之交臂。人生应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日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用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用心达到人生之第二境界。
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功。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成功的季节。这一篇金黄色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记得老师说过初三是炼狱,经过了锤炼,你们就可以轻松了。还记得老师说过,没有上过高中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好多人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奋斗着,想起课堂上老师卖力讲课的时候,想起堆满课桌的课本,想起我们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决战中考。现在,我们终于到了拮取成功果实的时候了,且不论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守护属于自己的金色麦田,努力达到人生之第三境界。
成功是房子,理想便是砖瓦,奋斗便是沙石;成功是大海,理想便是汇聚小溪,奋斗便是滴滴雨水;成功是乐章,理想便是音符,奋斗便是曲谱。>我的理想不是供赏玩的清泉,不是随季节变幻的轻风,更不是任由东西的白云。我的奋斗是水流击石的声响,是守候黎明的星辰,是在严冬里展示傲骨的松柏。人生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成功让它有一片款款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