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三境界
课堂教学三境界
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三种不同境界,并且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一堂课45分钟,让教学渐入佳境应该是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教育变革应该是发生在课堂里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我们落实新课程所有理念和目标的主渠道。在此,我想借用一下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有关词学研究的“境界”一词,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点粗浅看法。
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第一“境界”,也是第一追求应该是“有效”的,这应该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期望和底线要求。如果不能保证这个底线,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被视作是失败的,甚至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因为“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只能是对学生青春的一种伤害,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那种把推进新课程与教育效果、教学效率相对立起来的观点,我觉得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校园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这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的。因而,“上课”是学生主要的校园生活方式,“课”是莘莘学子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这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历程;构成了学生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然而,遗憾的是,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5分钟,学生一学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只有那么短短的20周左右,具体到某一学科,课堂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既然如此,我们能够无视“课”的效果和效率吗?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无视学生的生命存在,能够无视学生的人生体悟,能够无视学生的人格磨练,能够无视学生的能力生成,能够无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吗?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广度和高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提出,并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放松了质量期望,而恰恰是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质量要求。这些目标和任务,都需要各学科在具体而又数量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去贯彻和落实。所以,我们在“课”中能没有课堂教学的效率观念,能不考虑课堂教学的效果吗?
我们强调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低效”和“无效”等有悖于我们的教育追求和教学规律的行为和做法,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和进步,保证使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提高和收益。
所谓“高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就是“高效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
但是,“高效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增进,而且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其显性标志应该是:课堂教学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
“魅力教学”一定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而且它还不仅仅是从效率和效果层面上值得肯定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有“人格”、“个性”、“艺术”、“科学”、“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追求和体现。所以说,“魅力教学”的魅力首先在于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其次在于课堂教学彰显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的课堂迸发力;“魅力教学”的魅力再次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向心力。
总之,“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这三种课堂教学境界是一个渐次递升的系列层次。我们的广大教师应该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和反思,切实抓住、抓紧、抓好课堂45分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精神,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登堂入室,渐至教学之佳境
第二篇:管理者三境界
管理者三境界
卓越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思想。张瑞敏、任正非、王石也好,洛克菲勒、福特、韦尔奇也罢,他们有的内敛而善于分析,有的具有很强的魄力和胆识。但他们都凭借自己独有的智慧,使得所在的企业在经历逆境中重生,在竞争近乎残酷的市场中一路领跑,成为整个行 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标杆企业。
笔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一切优秀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拥有一种超越了IQ及EQ的智慧存在-------境界。根据某权威调研机构对几百家大型、全球性的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境界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高层管理者来说是成就卓越的必要条件。一个人拥有再高的智商、情商,但如果他的境界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样无法成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他所经营的企业亦是如此,成功只是短暂的成功,除非他在境界上再次突破。
境界狭义上来讲可以称之为我们常说的高度,从广义上来讲则是一个人在处理某种问题所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装扮出的做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它的意义则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当企业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作为管理者所自然流露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态度。
管理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团队、部门及公司的运营效率,甚至涉及企业存亡。可以这样说,大境界带来大心胸,大心胸带来大的成功。当一个人以“天”来自居的时候,那世间的一切在他的眼中都不过是一粒灰尘,什么金钱、荣誉等等都微不足道。这就是大境界。
真正卓越的管理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三种境界---自我境界、社会境界、自然境界,当企业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境界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当然结果也就不同。
第一重境界---自我境界
诗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佛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道曰:有为而妄为。
这一境界的管理者初涉职场不久,因工作业绩突出或其某种原因而被放在了管理岗位上,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经验,在管理的世界中,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管理的过程的中更多依靠别人的经验、自己的简单判断、学识来进行工作,管理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当遇到挫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制度不完善,于是通过增加新的管理制度,以约束企业员工。由于受制于自身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意识,许多制度规定显得不尽合理,往往脱离不了“妄为”。如果此时他们能够认真的学习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并认真的反思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就会很快的进入管理第二境界;而如果他们不思进取,则会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甚至发展成为权术管理、关系管理的傀儡。
在这一阶段的管理者,他们管理员工时往往走两个极端强权管理和关系管理。靠强权来管理的人,在上级面前他们往往低头哈腰,一口是是是;在下属面前却耀武扬威,满口不行不行不行;而靠关系管理的管理者,他们管理员工、升迁更多的靠的是关系学,在他们这些人的眼中相信关系学,关系好才会有好的发展,他们经常和员工称兄道弟,因此他们工作的重点是拉帮结派,搞搞办公室政治,甚至踩着下属的肩膀往上攀登。
第一重境界的管理者处于企业管理的最低境界,管理上毫无章法可循,基本处于混乱、原始状态。员工处于完全地被动地位,没有丝毫的积极性及创造性,没有任何归属感,企业的绩效较低。
第二重境界------社会境界
诗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佛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道曰:有所为有所不为
随着管理经历的增长,遭遇的管理问题越来越多,就会发现管理越来越复杂,进入这个阶段,管理者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这个阶段的管理者可能会学习领导力、管理技巧的课程,经常会倾听别人的管理经验之谈,但是他们已不再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管理理论,他们明白书本上的理论基本上在企业处于真空的纯净状态下才会有效;也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的管理经验与技巧,因为他们明白经验是在特定环境下成功的典范,而那个环境已经不在了。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理论也好,经验也罢,离开了特定时间和空间,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技巧与方法,管理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在管理的道路上辛苦的奔波着,面对着问题与疑惑。他们开始懂得领导的艺术,开始懂得应该信任员工,应该对于员工给予一定授权并开始试行,员工在工作中有了一定的积极性,在某些事情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管理者的意愿去处理事情,但由于本身境界的限制,他们仍然带这有色眼镜来看待员工,隐藏着怀疑去信任员工。
很多人许多人到了管理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他们大部分会做出一定的成绩,甚至被称为“优秀”的管理者,但是他们管理的企业、部门却无法进一步的成就卓越,辉煌的历史总是很短暂,他们发现自己再也无法突破管理的瓶颈,于是抱恨终生。
一味停留在第二境界的管理者,因为找不到进一步提升的途径抑或满足于现状,他们往往会走入“执行力误区”。当公司业绩不佳的时候,他们往往认为是公司的员工不够努力,做工作不够细致,执行力不到位。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一方面通过制定更加细致的制度与规范来督促员工,重新收回对员工的信任,企图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员工执行力来获得业绩上的提升;另一方面他们逐步收回各种授权,过多的干预员工的日常工作,总是过于频繁的为员工挑毛病,并通过自己的亲力亲为来为员工做示范,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做,结果员工的积极性没有了,自己的身体累垮了,公司的业绩也与日俱下。
相对于第一重管理境界,处在第二重管理境界中,员工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管理者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的绩效较高。
第三重境界----自然境界
诗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佛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不断修炼,终于将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自然境界。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管理”,他们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不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管理”当然也不是不管,而是有所管有所不管。
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丰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一部分管理者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们把管理理论、管理经验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PDCA循环过程;他们重新回到理论的世界,重新重视与众人交流管理经验,他们开始涉足哲学,希望从哲学中寻找管理的本源。他们的管理思路逐渐清晰,终有一日,他们茅塞顿开,回归自然。原来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是“无所为无所不为”的无为境界,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与睿智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管理境界。他们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这个时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暮然回首,自己一直寻求的管理之道原本就在身边。
“无为而治”的基础是“有为”,达到第三境界的人,他们更加专注的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更加清楚并致力于满足员工的各项需求,他们相信“没有失败的员工,只有失败的管理”;他们更加清楚文化对于企业的巨大推动力,他们致力于企业文化以及公司的制度建设,但又不死板的去督察员工;他们懂得如何用一个团队而不是利用一群男人和女人去做工作;相比员工的工作业绩,他们更关注员工的成长;相比于自己或企业的利益,他们总是考虑员工利益更多一点;在他的公司(部门)管理者是轻松的,员工快乐并忙碌着。他们是彻底的无私管理者,但是他们却依靠“无私成就大私”,最终成就了企业的卓越。
第三重境界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合理授权,管理者和员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和智慧,成员的自由和尊严得到充分的尊重,成员的个人意愿能与组织的目标一致,从而达到一种既能实现成员个人需求又能实现组织目标的和谐状态。
万科企业领袖王石,一年到头到处登山,是典型的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看似对企业运营漠不关心,实际上他只关心他该关心的大事,日常运营是其他人的事,企业真正形成了协调运转的机制,企业业绩也持续增长、屡创新高。
知识可以学,能力可以练,但是要成就大的境界,在管理上达到自然境界,就必须通过不断的修身、修德来实现,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的否定自我,最终真正认识自我,认识管理的真谛。
娥的茧我相信大家都应该见过,起码对它的形状应该有所了解,就是一端是一条细管,另一短是个球形的囊。当蛾出茧的时候,它必须从球形囊爬过那条极细的管,然后脱身休息片刻,继而振翅高飞。
蛾那样肥大的身体,而要从那条狭窄的管子里面爬出来,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气力才做到的。这样做当然也有它的道理,当然也有蛾死在管子中,但是这是他们生命中必须走过的历程。
曾经有人很善良在蛾穿过管子的过程中,把茧子上的丝剪薄了一些,以为这样一来它就可以顺利一些爬出来。结果天蛾是顺利的出来,可是却不能飞,在不到半个小时的工夫却死了……
管理境界学得提升亦是如此,必须修身、修心、修德,在管理中方能化游行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化实境为虚境。才能拥有超越于语言、文字制度、权利利害之上的自然之境,才能让自己变成卓越的管理者,才能让企业基业长青。
第三篇:师德三境界
师德三境界-开展师德学习经验交流材料
开展师德学习的基础上,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
教学效果。
一、第一境界:热爱学生。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师德范畴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是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有的花木一样。
曾经有一位学生,贪玩成性,厌学生,常拖欠作业,还迷上电脑,玩游戏等等。为了引导帮助这个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我通过家访谈心,得知这孩子仍是家中的“小太阳”。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全都溺爱他,在家中是“老子天下第一”不听长辈的教导,在学校老是惹事生非。看到听到一切,我心里很不好受。我想:问题是出现在学生身上,可责任却是在家长和教师身上,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为此,我通过家长联系,给家长作了一次恳谈,并赠送他们一本《家长学校》读本,使他们感触很深。经家庭、学校一起抓,以表扬为主,坚持正确教育,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后来他的学习有了明显进步,我鼓励他再加一把劲。从这个案例,我感到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学生,熟悉他们,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的真诚和依赖,犹如父母亲就在身边的温暖。
二、第二境界:尊重家长。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我定期把学校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等情况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家长,然后,请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反馈意见。每次的《致家长一封信》都是我利用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完成的。信中要对全班的各项工作做全面总结,并要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列出在最近时期各个方面表现较好同学的名单。
这一做法,使家长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很关心。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我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学校行为录》的行式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在校的纪律、学习、劳动等各方面的表现,再请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家庭品德表》的行式及时反馈给我。这一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通过《家庭品德表》,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在家的各种表现,为我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我长期坚持这种信息交换,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优化育人环境。我将自己这一做法,总结。
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三、第三境界:乐教勤业。
通过师德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
屈指算来,我已教了十二年书了,教过的学生累计也有一千多人。当我看到同学们有的成了技术熟练的会计,有的成了独当一面的厂长,有的成了给农民们排忧解难的农业技术员,有的成了医术不凡的年轻医生,有的和我一样踏上了教育岗位……我渐渐从内心体会到了桃李满天下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了我乐教勤业的巨大动力。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
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学形式。为了制作出一个
适合学生使用的识字课件,我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夜,不会的就翻书,感觉不理想再重做。一遍又一遍的尝试,终于成功了。第二天,在课堂上展示这个课件,同学们欢欣鼓舞,非常喜欢,为激励他们多识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指导同学们写好起步作文,我利用课余时间,从全班同学的暑假日记中选取了三十多篇优秀日记加以修改,又在每一篇日记后面加上了详细的批语,在自家的电脑上打印了25页。接着,我又自己花钱到外面的复印店给每个同学复印了一本。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幼稚的日记被打印成铅字时,每一张小脸上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他们练习写日记的劲头更足了。
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寻找科学的育人规律,是勤业乐教的重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第四篇:管理者三境界
管理者三境界
卓越管理者他们管理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一套管理思想。张瑞敏、任正非、王石也好,洛克菲勒、福特、韦尔奇也罢,他们有内敛而善于分析,有具有很强魄力胆识。但他们都凭借自己独有智慧,使得所企业经历逆境重生,竞争近乎残酷市场一路领跑,成为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标杆企业。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一切优秀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他们拥有一种超越了IQ及EQ智慧存-------境界。根据某权威调研机构对几百家大型、全球性公司所做调查显示,境界对于一个人特别对于一个高层管理者来说成就卓越必要条件。一个人拥有再高智商、情商,但如果他境界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同样无法成为一个卓越管理者。他所经营企业亦如此,成功只短暂成功,除非他境界上再次突破。
境界狭义上来讲可以称之为我们常说高度,从广义上来讲则一个人处理某种问题所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装扮出做法。从管理学角度来阐述它意义则,企业运营过程,当企业面临各种问题时候,作为管理者所自然流露处理问题方法与态度。
管理境界高低直接影响到团队、部门及公司运营效率,甚至涉及企业存亡。可以这样说,大境界带来大心胸,大心胸带来大成功。当一个人以“天”来自居时候,那世间一切他眼都不过一粒灰尘,什么金钱、荣誉等等都微不足道。这就大境界。
真正卓越管理者,成长过程都经历了三种境界---自我境界、社会境界、自然境界,当企业面临各种问题时候,境界不同,处理方式不同,当然结果也就不同。第一重境界---自我境界
诗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佛曰:看山山,看水水。
道曰:有为而妄为。
这一境界管理者初涉职场不久,因工作业绩突出或其某种原因而被放了管理岗位上,由于缺乏相关管理知识、经验,管理世界,一切都新鲜,眼睛看见什么就什么,人家告诉他这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水,他就认识了水。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管理风格,管理过程更多依靠别人经验、自己简单判断、学识来进行工作,管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当遇到挫折时,他们首先想到公司制度不完善,于通过增加新管理制度,以约束企业员工。由于受制于自身管理水平及管理意识,许多制度规定显得不尽合理,往往脱离不了“妄为”。如果此时他们能够认真学习管理学相关知识并认真反思应对所面临问题,他们就会很快进入管理第二境界;而如果他们不思进取,则会永远停留这个阶段,甚至发展成为权术管理、关系管理傀儡。
这一阶段管理者,他们管理员工时往往走两个极端强权管理关系管理。靠强权来管理人,上级面前他们往往低头哈腰,一口;下属面前却耀武扬威,满口不行不行不行;而靠关系管理管理者,他们管理员工、升迁更多靠关系学,他们这些人眼相信关系学,关系好才会有好发展,他们经常员工称兄道弟,因此他们工作重点拉帮结派,搞搞办公室政治,甚至踩着下属肩膀往上攀登。
第一重境界管理者处于企业管理最低境界,管理上毫无章法可循,基本处于混乱、原始状态。员工处于完全地被动地位,没有丝毫积极性及创造性,没有任何归属感,企业绩效较低。
第二重境界------社会境界
诗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佛曰:看山不山,看水不水
道曰:有所为有所不为
随着管理经历增长,遭遇管理问题越来越多,就会发现管理越来越复杂,进入这个阶段,管理者激情,不平,忧虑,疑问,警惕,复杂。这个阶段管理者可能会学习领导力、管理技巧课程,经常会倾听别人管理经验之谈,但他们已不再生搬硬套书本上管理理论,他们明白书本上理论基本上企业处于真空纯净状态下才会有效;也不再轻易相信别人管理经验与技巧,因为他们明白经验特定环境下成功典范,而那个环境已经不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自然不再单纯山,水自然不再单纯水。理论也好,经验也罢,离开了特定时间空间,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管理过程也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管理技巧与方法,管理都人主观意志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管理道路上辛苦奔波着,面对着问题与疑惑。他们开始懂得领导艺术,开始懂得应该信任员工,应该对于员工给予一定授权并开始试行,员工工作有了一定积极性,某些事情上可以按照自己意愿而不管理者意愿去处理事情,但由于本身境界限制,他们仍然带这有色眼镜来看待员工,隐藏着怀疑去信任员工。
很多人许多人到了管理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他们大部分会做出一定成绩,甚至被称为“优秀”管理者,但他们管理企业、部门却无法进一步成就卓越,辉煌历史总很短暂,他们发现自己再也无法突破管理瓶颈,于抱恨终生。
一味停留第二境界管理者,因为找不到进一步提升途径抑或满足于现状,他们往往会走入“执行力误区”。当公司业绩不佳时候,他们往往认为公司员工不够努力,做工作不够细致,执行力不到位。面对这样情况,他们一方面通过制定更加细致制度与规范来督促员工,重新收回对员工信任,企图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提升员工执行力来获得业绩上提升;另一方面他们逐步收回各种授权,过多干预员工日常工作,总过于频繁为员工挑毛病,并通过自己亲力亲为来为员工做示范,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做,结果员工积极性没有了,自己身体累垮了,公司业绩也与日俱下。
相对于第一重管理境界,处第二重管理境界,员工拥有一定自主权,管理者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企业绩效较高。
第三重境界----自然境界
诗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灯火阑珊处
佛曰:看山还山,看水还水
道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只有很少一部分管理者通过自身不断修炼,终于将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自然境界。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最高境界无管理”,他们管理基本方法“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不为,而有所为有所不为;“无管理”当然也不不管,而有所管有所不管。
随着管理理论不断丰富,管理经验不断积累,一部分管理者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眼前成绩,他们把管理理论、管理经验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PDCA循环过程;他们重新回到理论世界,重新重视与众人交流管理经验,他们开始涉足哲学,希望从哲学寻找管理本源。他们管理思路逐渐清晰,终有一日,他们茅塞顿开,回归自然。原来管理最高境界不”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无所为无所不为”无为境界,他们依靠自己努力与睿智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管理境界。他们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这个时候看山又山,看水又水了。暮然回首,自己一直寻求管理之道原本就身边。
“无为而治”基础“有为”,达到第三境界人,他们更加专注去做自己应该做事,他们更加清楚并致力于满足员工各项需求,他们相信“没有失败员工,只有失败管理”;他们更加清楚文化对于企业巨大推动力,他们致力于企业文化以及公司制度建设,但又不死板去督察员工;他们懂得如何用一个团队而不利用一群男人女人去做工作;相比员工工作业绩,他们更关注员工成长;相比于自己或企业利益,他们总考虑员工利益更多一点;他公司(部门)管理者轻松,员工快乐并忙碌着。他们彻底无私管理者,但他们却依靠“无私成就大私”,最终成就了企业卓越。
第三重境界管理者,管理者通过合理授权,管理者员工各司其职,各行其事,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智慧,成员自由尊严得到充分尊重,成员个人意愿能与组织目标一致,从而达到一种既能实现成员个人需求又能实现组织目标谐状态。
万科企业领袖王石,一年到头到处登山,典型无为而治思想体现。看似对企业运营漠不关心,实际上他只关心他该关心大事,日常运营其他人事,企业真正形成了协调运转机制,企业业绩也持续增长、屡创新高。
知识可以学,能力可以练,但要成就大境界,管理上达到自然境界,就必须通过不断修身、修德来实现,而这个过程痛苦,因为这个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否定自我,最终真正认识自我,认识管理真谛。
娥茧我相信大家都应该见过,起码对它形状应该有所了解,就一端一条细管,另一短个球形囊。当蛾出茧时候,它必须从球形囊爬过那条极细管,然后脱身休息片刻,继而振翅高飞。
蛾那样肥大身体,而要从那条狭窄管子里面爬出来,这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气力才做到。这样做当然也有它道理,当然也有蛾死管子,但这他们生命必须走过历程。曾经有人很善良蛾穿过管子过程,把茧子上丝剪薄了一些,以为这样一来它就可以顺利一些爬出来。结果天蛾顺利出来,可却不能飞,不到半个小时工夫却死了„„管理境界学得提升亦如此,必须修身、修心、修德,管理方能化游行为无限,化瞬间为永恒,化实境为虚境。才能拥有超越于语言、文字制度、权利利害之上自然之境,才能让自己变成卓越管理者,才能让企业基业长青。
第五篇: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一段很著名的词话。作者用具象的画面相当深刻地描述了做事业的学问的三个
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又是层层递进的,以“无意而得之”的境界为最高。
我读宋人笔记,久而发现,读书有三境界。
第一境是“开卷有益”。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
“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宋太祖读“御览”,无非为了经邦纬国,要从书中参考政之得失、国之兴亡。功利目的,皎然可察。
第二境是“厕上读书”。欧阳修的《归田录》云: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谢绛)亦言:“宋公垂(宋绶)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这一境界已超脱功利,读书纯属嗜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高于“开卷有益”。三人中,钱惟演的读书习惯稍嫌刻板,欧阳修的“三上”仍未脱功利之形迹,惟宋绶的厕上读书最为有趣,憨态可掬,品位最高。
第三境是:“以诵佐酒”。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云:
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美(苏舜钦)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杜衍)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沛,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将读书当作下酒的菜肴,无怪乎其岳丈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苏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美的读书不只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已化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到了思与神接、物我两忘的地步,这种境界自然要更高于“厕上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