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时间:2019-05-15 09:3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中的音乐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第一篇: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盛的现状。唐代诗人吸收了大自然之韵律美,社会生活之活力美,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格律化和音乐性。本文首先从乐器、弹唱方式、音乐效果分析入手,再展示不同诗人描写音乐的具体方式,发现和探究唐诗中古典音乐之美。

一、唐诗中的乐器

1、冷色调的羌笛

羌笛在唐代时期,是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在当时它只是边塞中所用的乐器。唐诗中,羌笛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代言人其冷色调充盈着几乎是所有的边塞诗。

唐诗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焕)将怨字用于“羌笛”和“杨柳”之间,使塞外的荒凉气氛更显悲壮,增添了凄冷的色彩。此时的羌笛是一个活物,借羌笛的悠怨之声,表现戍边将士的苦闷心情,苍茫悲凉中,表现了极其阔大的境界。

唐诗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高适)月明之夜,笛声萦绕在兵营上空,一曲《梅花落》飘荡在关溢山一整夜。西北不长梅花,而《梅花落》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念江南故乡之情。

2、风笛的离别愁

风笛,是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唐诗中的风笛,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口笛类的简易管乐器。

唐诗: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春意荡漾,杨柳飘拂起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凄清幽怨的风笛声中,表现出友人别离时的依依不舍。

3、万千变化的筚篥

筚篥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发音悲烈,因此得名。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

唐诗:《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筚篥声声,使邻人忍不住叹息,远在异地的游子闻之思乡,皆泪流满面。筚篥擅长表现冷色调的乐曲,但表现力又不局限于此,多彩而丰富。任乐曲徒只有在风中荡漾,仔细体味,才能发现音调旋律十分神奇。

4、冷艳之美的洞箫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的历史中,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昧给人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唐代诗人李白在《宫中行乐辞》中把箫比做“凤”,有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之说,故又有凤箫之称。唐代出现的“尺八”,亦属于箫类。

唐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将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的传说融入全诗,“青山”、“水”、“秋”、“草”、“桥”、“明月”、“夜”等突显出一份静态之美,加上一个“何处教吹箫”,使得全诗人透出一股冷艳的独特意境。唐诗三百首中的管乐器,以沉郁、低婉、愁苦等特点见长,皆属于冷

色调的特性。好多乐器不仅仅可以表现阴冷、柔和的一面,亦可表现阳刚、热烈、明亮的暖色调,只是由于在那种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愁闷的情绪更明显一些而已。

二、诗人音乐描述手法分析

诗人们用他那传神之笔,以五彩斑斓、变化多姿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音乐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音乐艺术主要是借助声音再现的。在唐诗中,其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描绘去领略。笙歌声从远处飘来,“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良士元《听邻家吹笙》)。在这里,诗人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触摸,变幻无穷的音乐声,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难以泯灭的记忆。

为了体现唐代音乐家演奏技艺之高超,诗人大多采用陪衬、烘托的手法从侧面进行渲染。如琵琶女的琵琶弹奏声停止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三、具体分析——以王维诗歌为例

众所周知,王维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他的诗和音乐的关系,可以说是水乳交融。可以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王维的诗中有乐,并不像李白、李贺、白居易那样,在诗歌中直接描写音乐活动,形容音乐的美妙甚至诠释音乐作品。王维的诗中有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所发现的并予以空灵的音乐和音乐美。

五言绝句《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这些诗,表现了从现实中提炼出了一种空山、夜静、林深、鸟鸣的意境,创造出一种蝉噪林愈静的效果。

王维诗中,如此捕捉大自然之音乐精灵者,可谓俯拾可见。

音乐诗人王维,正是这样,在对大自然的音乐精灵的感悟中,产生了诗的灵感,完成了诗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定势思维;而也正是在其诗作中出现了这些大自然的音乐精灵。才形成了王维式的诗中有乐的创作特色。

王维的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艺术特色,不仅对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且对其他的艺术创作来说,也会大有启发。

四、唐诗中音乐具体描写特点分析

唐代诗人用诗歌表现有声无形的音乐,都能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在艺术上各有创新,从《琵琶行》、《听颖师弹琴》等作品来看,可以概括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诗人善于应用各种音响来喻乐声,使读者通过喻体对乐曲有较具体的感受。盛唐诗人李颀在几首著名的描绘音乐的诗篇中,就以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来喻乐声,《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就以秋天自然界的各种音响,以及泉水汩汩声相互交织来比拟乐声,这一系列的以声喻乐贯注了诗人强烈的审美情感,同时喻体又十分切合乐声所含的感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段被誉为模写音乐的妙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把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水声等等,来比拟琵琶的“嘈嘈”“切切”声,从艺术表现上看,也是以声喻乐,从听觉到听觉,但是通过种种声响的比拟,使读者对于琵琶乐声的感

受不再抽象模糊,而变得具体清晰了。

其次,唐朝诗人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深透理解,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以形喻乐。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从听觉沟通视觉,使读者在审美意识上的印象更加鲜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可以说是把“听声类形”推向了极致,对琴声通过各种形象具体描摹。

再次,唐朝诗人还善于以典喻乐,用有关音乐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描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评为“摹写声音的至文”,诗中由众多关于音乐的典故,明显、隐僻、灵活多变,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李贺以典喻乐,是基于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所以诗篇饱含激情,扣人心弦。这些诗歌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乐声中所含的情感。

五、总结

唐朝诗人善于以极富诗意和情味的描写,渲染乐曲强烈的艺术力量。诗人根据自己听乐诗的心情、环境气氛,在诗歌里面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这样悲凉的环境里面,凄楚的芦管声随朔风而起,散满边关。勾起征人无限的乡思而尽望乡,可见其震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表现乐声的艺术感染力方面都不落俗套,诗味情韵俱佳。且唐代诗人在欣赏以表演为主的音乐时,最容易产生“物我同一”之感。

唐朝诗人对于音乐绝大多数都是知音,但是因为听乐时各有独自的心境,不同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心理,所以艺术风貌各不相同。但是诗篇都饱含激情,直抒胸臆。他们各自发挥了艺术上的独创性,用诗歌形式的语言艺术去描绘表演的音乐艺术,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对促进唐诗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功绩。

第二篇:唐诗赏析

唐诗赏析

月下独酌·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月下独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月下独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共四首。其中第一首最著名。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此诗充分表达了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原文】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1]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⑵。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饮,影徒⑸随我身。

暂伴月将⑹影,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⑼。

醒时同交欢⑽,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汉⒁。

【注解】:

⑴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⑵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⑶“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⑷既:且。不解饮:不会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的。徒:空。⑹将: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⑻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⑼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⑽交欢:一起欢乐。⑾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⑿相期:相约会。⒀邈:远 ⒁云汉:银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第三篇:冯唐诗赏析

冯唐诗赏析

1.冯唐简介:冯唐,男,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金牛座。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工商管理硕士。现居香港,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2011年10月,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

2.诗简介:

2.1成诗时间、出处:出自冯唐《三十六大》之二十四<大喜>里的“其三十”。《三十六大》原为2009年始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集结,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致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讲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2.2诗: 无题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3.简析:

3.1第一遍阅读:

第一次读这首诗肯定是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啦。这首诗就是说春天的时候,干枯的小溪、小河等等,都开始有了水流;花草树木开始由枯萎长出新枝,渐渐变绿,慢慢繁盛;一阵温暖柔和的春风轻轻的拂过十里长的距离;但是这一切的好,都不如你好。初初读这首诗,觉得也没什么稀奇,不过就是首情诗罢了,先写了一堆漂亮的景色,最后以一句“不如你”来反衬出“你”的漂亮。3.2第二遍阅读:

品位遣词造句。字数15字,4443;用字(都是春字开头)。后来读第二遍,开始有点细细品读它的意味。这首诗总共就15个字,以极少的字数表达了诗人想表达的感情,突然觉得这种极简主义的用法,不是寻常人能用好的。再看,诗人前三句都是四个字,最后一句只有三个字,前三句都以春字开头,最后一句偏偏就没有春字,始才意识到诗人行文不拘一格,真不是一般诗人敢这样来写的。前三句句式一致,描写的景象也属一类,最后一句突然改变句式,描写的对象也突然改变,于是在峰回路转间将诗推向了高潮。3,3第三遍阅读:

这个时候,忍不住又从头再来读这第三遍,再细细品味一遍。这一次就开始尝试去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描画诗中所述的场景,自己置身于一片森林中,身旁是潺潺的溪水,花草树木都焕发生机,情不自禁的就会听到鸟语,闻到花香,这时,一阵温柔的微风拂过我的脸庞,我知道这一定是春风,因为夏天的风太过炙热,秋天的风太过无情,冬天的风太过冷酷,只有这春天的风会是如此的温柔,如此的温暖人心。就在我沉浸在这一片美好的景象中时,诗人峰回路转,突然告诉我,这一切温暖的美好的事物,都不如那一个女子美,都不如那一个诗人心中爱慕的女子美。一句“不如你”犹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一瞬间清醒了,明白了,原来先前的一切,都不过是诗人在为了最后这一刻做铺垫,为了最后赞美那个女子而做的铺垫。这一瞬间,诗的感情被推向高潮,而我的心情也跌到了谷底,因为,我不是那个女子,不是诗人爱慕的那个女子,所以,没有人为我写诗,更没有人能为我写出如此好的诗。此时,只能放下书卷,心中萦绕着一丝忧伤,出去散散步,以求能缓解一下。3.4第四遍阅读:

散步归来,又情难自禁的开始想这首诗,这时拿起书来,又读一遍这首诗,这次有点感觉诗人似乎想表达的不是这么简单,并不只是想像那些情种诗人一样写首诗表达一下爱慕之意就算了,似乎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挖掘。于是又开始再次品读起这首诗来。这一次读完,发觉诗人原来前三句以自然之美来进行铺垫,最后一句以人来收尾,其实真正想赞美的既不是自然之美,更不是这个女子的美,其实诗人想赞美的是爱情,是诗人真挚的爱情,不得不说诗人可能还是有点自恋的一个人。但谁又能说真挚的爱情不是最美的呢?这样的爱情,既是自然的,天性使然,同时又是人类的心理效应,既和自然有关,又和人有关。这时候,才明白诗人的立意原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一点春色难入诗人法眼,一个女子也难入诗人心田,原来是男女之爱,真挚的爱情,才是诗人在赞美的、在歌颂的。3.5第五遍阅读:

待到读至第五遍时,渐入佳境,深入诗的内涵,开始探究其本质。最后才发觉,诗人真正想说的不是春色,不是女子,不是男女之爱,而是:爱没有分别,只要是爱,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也只有是爱,才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这个时候可以和前段时间的热映电影《西游 降魔篇》进行一个对比,相信大家应该都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有很多评论认为,这是周星驰近年来最好的作品,也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品。那么我们看到,在电影结尾处,唐僧提到,世间的爱没有大小之分,男女之爱也是大爱,跟此诗的深沉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处就不得不再提到作者冯唐,是一个对于佛学有较深入研究的人,所以,才会提出如此和佛教理念基本一致的理念。个人感觉这首诗表达这种“爱没有区别,就是最美”的观念,所使用的方法比《西游 降魔篇》更加的自然与巧妙。大家最终都只是想表达出爱不分大小、种类,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电影花了大量绚丽的画面,再加上一个悲伤至极的男女情爱的故事,作为铺垫,最后在结局处,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导演、编剧想表达的思想内涵;而冯唐在这首诗中用的字词常见得不能再常见,整首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总共就15个字,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冯唐巧妙就巧妙于此,用了最朴实的语言,最简单的词语,最精炼的字句,描画出的不过只是一副春天的景色和一个美人而已,根本只字未提什么爱不爱,什么爱美好不美好的问题,初看之下,不过是首普通的情诗罢了。但是不能细细去品位呀,一品位就会发觉越来冯唐此诗是顾左右而言他,本意根本不是在写一个女人,更不是为了赞美什么春天的自然景色,在不用一个“爱”字的情况下,便将爱的最高意境和爱的本质,诉说得如此贴切,不得不惊叹其用心的巧妙,也恰恰是这种简单的表现更好的暗示着爱其实是简单的,简朴而纯粹的才是最美的,这也就是天工造物,大巧不工的意思了吧!

同时,冯唐还通过此诗,将读者很自然的分了类,有些人读着就只是首情诗,有些人看到了其中美好的爱情,有些人则看到了其中的爱的本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读者本身的素质不同,(当然,这种素质,既有后天学习到的素质,也有天赋在其中,)当读者读了几遍,品位到了什么,体会到多少,都尘埃落定之后,不同世人之间的素质,便立刻高低立判,浮夸和沉稳立分,一览无余。虽然冯唐这一手是有点残忍,但也不失机灵之感。一首短短的小诗,便可将人们划分出三六九等,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聪明呀!

4.结语:通过对于这首诗的阅读及细细品味,最后小结一下我个人的感悟,那就是:爱,不应该有分别心,最简单最质朴的,便是最美的。

第四篇:中国风音乐赏析

音乐鉴赏课结课论文:

中国风音乐赏析

学院:****学院 班级:**级测控*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徐熳 首先感谢徐老师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教诲。

我感觉音乐鉴赏是一门需要用心来学习与体会的课程。最近几年,人们常说人心不古。新一代年轻人甚至整个社会中都弥漫着一种浮躁的风气。以我的拙见,社会风气的演变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变革。而西方文化井喷式的涌入,一种不“淡定”的风气就此形成。人人急功近利,然而收获的与自己内心的焦灼却成正比。音乐,尤其是中国文化那种淡然忘我、幽静恬淡境界的音乐也许是缓解内心焦躁与现实压力的一杯清茶。

可喜的是中国音乐在世纪之初有了革命式的进步,这种进步是我们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亲切自然,并且我们自己有意无意的正被这种潮流所影响。听到这种乐曲就会联想到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这些东西深深打动着我们。我们爱并喜欢着,喜欢着那一首首“搀杂”着京剧、黄梅戏,唢呐、二胡,琵琶,笛的中国风。昨天,它们似乎刚刚离我们远去;今晨一觉醒来,又仿佛赫然站立我们身边„„

带给我们这种感受的正是中国风歌曲,她的亲切与自然,是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的。因为她的取材、唱腔、她的旋律都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说到中国风,就不能不提周杰伦。这是一位出道初期争议很大,但是多年以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带来革命性影响的艺术家。他“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周杰伦的出现打破了亚洲流行乐坛长年停滞不前的局面,为亚洲流行乐坛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百度百科对他的评价。不管怎样,就中国风的定义来说——即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古代一些典故作为创作背景,用现代的音乐唱出古典的味道,唱法多样。曲风偏向传统的东方演奏,加入的是一些东方乐器,通曲音调婉转,回环,有一种传统东方的美感。周杰伦的《东风破》是现代流行乐纯粹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因为它完全符合“三古三新”标准,此外还有《发如雪》,《菊花台》。其他之前产生的作品,还是一种近似中国风形态,一种探索怀旧的尝试(如,后窗,十面埋伏,双节棍,等);中国风词风注重语言的简洁,精炼及语境的意用,用一些诗词文的化用,通过汉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来以表现曲的意境,如《千里之外》、《青花瓷》等。

中国风兴起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如:《发如雪》等歌曲曾被各国歌手翻唱、外国驻华领事馆官员曾经献唱《东风破》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周杰伦的中国风融入戏曲和民族等元素,加上娴熟运用各种乐器加以配合,也造就了他多样的音乐曲风。传统的中国风带出了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产生含蓄、优雅、轻快、忧愁等歌曲风格,如《菊花台》、《青花瓷》等。歌词内容上,主要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有中国武术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国瓷文化等,正如周杰伦在访谈中一直强调的,“我们不要崇洋媚外,我们老祖先的辛苦不能白费,我们要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周杰伦希望通过音乐传播中华文化,其中弘扬中华瓷文化的《青花瓷》最赋有韵味,在外国人看来“China“即是瓷器又代表中国,歌词中无不透入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所在。在唱腔方面,周杰伦不再像任何人一样以伴奏修饰人声,恰恰相反的以人声来修饰旋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弥补某些押韵的缺陷,如中国古诗般给听众以朦胧的美,像一种乐器一样融入歌曲中多样的表现出来。

而这种“返祖”式的创新,不仅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更多的是巧妙的文化心理使得中国风音乐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

以下列出周杰伦中国风的一些作品与赏析。2003.7 专辑《叶惠美》

《东风破》:中国风的分水岭!奠定了中国风的标准!

《东风破》是中国风歌曲类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首标准的中国小调歌曲,是最标准最完整的中国风歌曲

代表作,浑然天成的旋律,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词风,仿佛真有首宋朝传世的词牌叫《东风破》!中国

风在周杰伦诠释下已独具特色!仿古小调曲风,辅以二胡与琵琶的融入,复古的曲风,听来让

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2005.11 专辑《十一月的萧邦》 《发如雪》

继“东风破”后再登巅峰靓作!歌中演绎中国传统色彩是短诗,继续走五音宫调路线,延续了《东风破》中式古典的哀怨婉约,RAP儿话音的加入使音乐层次更丰富

2006.9 专辑《依然范特西》 《千里之外》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是谁为尘世灰暗的色调铺上了一层面纱,让我们看不清世间的风雨?那沾满露水的风铃依旧发出响亮的碰撞声,却没有了年少时的清脆,那份炽热,都如秋风般萧瑟的逝去。

2006.9 专辑《依然范特西》 《菊花台》

凄凉婉转的意境,而感伤却不颓废的淡淡忧伤更是绝妙,一曲终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2007.11 专辑《我很忙》 《青花瓷》

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

2008.10 专辑《魔杰座》 《兰亭序》

因典于书圣王羲之的名作,很细腻,曲中透露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而这些幽静恬淡的中国风歌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词曲作者的灵感不必再囿于现代人的感情,歌词得以免于低俗化﹑口水化。并且中国风歌曲不仅向亚洲其他国家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更使得新一代年轻人对祖国产生了文化认同与崇拜,中国风歌曲第一次被中国年轻人广泛接受,也使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流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其创作思路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词曲原创人在华人音乐界的地位。

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音乐的变革与进步深刻的影响着身在地球村的每一个人。而中国风的开创,定会继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以上即我结合课上所学的切身体会。

最后再次感谢徐老师带给了我们横贯古今、纵穿中西的音乐之旅。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第五篇:唐诗《游子吟》及赏析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下载唐诗中的音乐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中的音乐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描写科举考试的唐诗赏析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300多年,它的许多重要特征都在诗歌中有所反映。 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正统的道貌岸然的儒士们说,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在一般读书人......

    杜甫唐诗赏析[共5篇]

    【杜甫唐诗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

    音乐赏析

    《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剧团里的经典剧目,“喜儿”这实在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物角色了。全剧从喜儿到白毛女,贯穿出现了四位饰演者,但表演最精彩的莫过于首尾两位,代表了当前上芭......

    音乐赏析

    音乐赏析 今天在课堂上观看了《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是在2008年上映的。之前我没有完整的观看过这部电影,今天算是把他看完整了。 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了一些观后感。 一是相......

    音乐赏析

    流行与经典音乐赏析今年我选择了“流行与经典音乐会集锦”这门课,我很喜欢。一方面由于我本身就很喜欢音乐,另一方面由于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老师很优秀,每次都......

    音乐赏析

    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中下期):18世纪70年代进入盛期。成熟的古典主义以海顿,莫扎特的中晚期,贝多芬的早中晚风格为代表。 1. 古典主义音乐特点:所谓古典,原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艺作......

    音乐赏析

    2010-12-27 12:16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

    影片《狮子王》中的音乐赏析

    影片《狮子王》中的音乐赏析作者:张诗滟任何电影都是由“视”、“听”这两个密不可分的元素组合而成。在电影中,音乐和音效是特殊的声音要素,与说白相比,它们抽象而性感。它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