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赏析
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中下期):18世纪70年代进入盛期。成熟的古典主义以海顿,莫扎特的中晚期,贝多芬的早中晚风格为代表。
1.古典主义音乐特点:所谓古典,原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艺作品。以和谐、均衡、明晰、严谨为特征。古典主义音乐讲究的是典雅、平衡、规范、严谨、有序。你很少能在古典主义的作品听出狂放、激情、震撼人心的东西。贝多芬是个过渡人物。
2.古典主义器乐主要在四种形式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交响曲成就最大,其次,奏鸣曲。古典协奏曲以及弦乐四重奏。
交响曲:典型的交响曲分四个乐章。
首乐章要有一定长度,速度一般是快板或中板。有时也会有个短小而严肃的引子。
第二乐章速度慢,情绪平稳。
第三乐章具有舞蹈节奏,通常是一首小步舞曲。
末乐章是快板,比第一乐章更快,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奏鸣曲:是指一首曲子。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首乐章是快板或中板,一般为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慢乐章,曲式不固定。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
末乐章是快板或很快,常常为回旋曲式。奏鸣曲式不同于奏鸣曲,(奏鸣曲式是用于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及其他器乐曲的第一乐章的曲式。)弦乐四重奏: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乐曲。分四个乐章,与交响曲很接近。
协奏曲:独奏乐器炫技为主要特征。一般为三个乐章。除去没有小步舞曲外,其余乐章和交响曲一样。
3.古典歌剧: 巴洛克时期的歌剧只有宣叙调和咏叹调。古典主义则出现了重唱和合唱。重唱和合唱可以同时表现几个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莫扎特的歌剧达到古典主义顶峰。4.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为德国人。
5.海顿:1732-----1809,他确立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的标准结构,有弦乐四重奏之父 交响曲之父的美名。性格乐观开朗,喜欢在生活中开一些小玩笑,他认为音乐就是拿来享受的。他不喜欢表现人类的阴暗复杂的一面。他的音乐纯净悠扬,他的音乐喜乐光明,令人如沐春风。他信仰坚定,幽默诙谐,亲切朴实,被亲切的称谓“海顿老爹”。他的一生一帆风顺,音乐生涯总是踏着稳健的脚步前进。
赏析作品:G大调94号交响曲《惊愕》,《告别交响曲》
弦乐四重奏《皇帝四重奏》,莫扎特:1756-------1791,个性纯真热情,爱情生活也多姿多彩。他的音乐吸收的来自不同地区的曲风融合而成,以最简单的音符,打动人的心扉。音乐纯净、优美、欢乐、灵巧。成就主要是歌剧。
赏析作品:1.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
2.安魂曲
3.21号钢协第二乐章
4.第11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
5.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贝多芬:1770---1827,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过渡 时期的人物。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古典主义的顶峰。此外他钢琴奏鸣曲一般二或四个乐章。,弦乐四重奏也是音乐艺术的巅峰。音乐风格:他的音乐基本情绪是乐观的,作品前半部分压抑、挫折、挣扎之后,在结尾处获得。他的作品是他呕心沥血的产物,一改再改,几乎无瑕疵。
赏析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
钢琴奏鸣曲《月光》 浪漫主义音乐:与18世纪古典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喜欢把眼光投向遥远的往昔和不可知的未来。作品更注重个人的情感描述。特征是饱含热情,孜孜不倦的追求,渴望综合一切艺术。1。分为A
19世纪标题音乐,将音乐以外的因素化为乐思,用文字来说明其思想内容。常由诗歌,绘画或某种事物激起灵感,但主观性更强。
B
民族主义,19世纪又是民族主义的世纪。在北欧,东欧搜集民歌,选民族的历史故事,自然风光,人民生活等题材,运用本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舞曲的音调节奏,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
C
后浪漫主义,19世纪的后30年,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和社会动荡,与19世纪中上叶相比,在音乐内容与风格上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德奥,作曲家更着重音乐表现,作品篇幅庞大,出现感情过剩和极度外溢的现象。
19世纪音乐体裁;
器乐:
A
交响曲分为纯音乐(舒伯特、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和标题的交响曲。
B
钢琴,仍然沿袭传统的体裁,回旋曲,变奏曲。幻想曲,赋格。
C
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体裁;各种特性乐曲(一般规模较小,也有长的)和标题小曲。
常见的体裁有前奏曲、夜曲、叙事曲、狂想曲、无词歌、间奏曲。它们的标题就标
出乐曲的基本情绪和气氛。
声乐:
A
艺术歌曲,是声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一种体裁,深受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喜爱。舒曼、舒伯特、勃拉姆斯。法德艺术歌曲造诣最高。
B
合唱仍然采用弥撒曲、安魂曲、清唱剧形式。
C
歌剧,民族思潮,综合艺术的思潮反映在歌剧创作中,从18世纪意大利一家独大的统治地位发展为意德法以及东欧都有各自特点并且相互影响的局面。
浪漫主义作曲家
舒伯特: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中心。他的艺术歌曲特点是第一,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第二,音乐是随着歌词的意义而改变。第三钢琴伴奏,在于为歌曲渲染气氛,营造意境,钢琴与歌曲互相应和,配合的天衣无缝。
舒伯特的音乐在感情深度,表现力度和悲剧感上,接近贝多芬,他比贝多芬更加敏感,具有更多诗人的气质。
赏析作品;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第二乐章。
《鳟鱼A大调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冬之旅》第一首晚安
《魔王》 《圣母颂》《野玫瑰》 韦伯:
1786---------1826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驱。
赏析作品:歌剧《自由射手》,钢琴独奏曲《邀舞》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
他的音乐评论具有革命性,批评守旧的音乐家,不做世俗的歌颂者。他本人多愁善感,音乐具有抒情美,他的想象力丰富,时常描绘梦境或梦想。音乐带有学究气,女性化,深度,厚度不足。作品短小,佳作大部分为钢琴曲。
赏析作品;器乐《蝴蝶》《梦幻曲》《狂欢节》
艺术歌曲《诗人之恋》
门德尔松:家境较好,贵族绅士。他的音乐富于诗意,曲式完美严谨,音乐抒情,优雅,恬静,伤感,与李斯特,柏辽兹,瓦格纳等人的热烈,狂放风格不同。也与肖邦的忧郁音乐有别。他的音乐保守,缺少趣味性。他坚持明晰的古典主义的形式,很少创新。旋律优美抒情。他的浪漫主义主要他现在作品中的情感和强烈的戏剧性。赏析作品:
《第四号交响曲意大利》、《无词歌》、《威尼斯船歌》、《乘着歌声的翅膀》 肖邦:波兰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音乐风格:一
他从不给自己的作品加标题。用体裁和编号来区分它们。
二
音乐灵感来源于生活经历和感受。
三
他是短小体裁的大师。几乎作品都为钢琴,他把钢琴的表现潜能发挥到极致
四
第一个用音乐作品表达民族主义的作曲家。他一生的创作没有离开波兰的民族音调。
五
作品体裁有,叙事曲,奏鸣曲、练习曲、夜曲、玛祖、波罗乃兹、幻想曲、协奏曲、回旋曲、室内乐、歌曲。
音乐特征:内敛、含蓄、清丽、婉约。赏析作品:《C小调革命练习曲》《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一分钟圆舞曲》 推荐曲目
《夜曲》21都为精品。玛祖卡
《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军队》
《A小调前奏曲》 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被誉为钢琴之王,创造了交响诗这一种音乐形式。
为狂想曲这种单乐章的体裁树立了典范。
音乐风格:多姿多彩,极富有想象力。外向,豪壮,绚丽,花哨火爆。赏析作品:《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 推荐曲目《B小调钢琴奏鸣曲》《浮士德交响曲》 交响曲《前奏曲之三》《爱之梦》
勃拉姆斯: 与贝多芬,巴赫称为3B,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是新古典主义的捍卫者。他的音乐复杂,严谨而高贵,有一些学究气。交响曲风格气势宏大,结构严谨、笔法细腻、表情变化多端。钢琴协奏曲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室内乐是他自省,内心的表现形式,他的室内乐忧郁而怀旧。
赏析作品: 《匈牙利舞曲》《作品49号第四首摇篮曲》 小约翰 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王):音乐总的说来肤浅,体裁与题材都显得狭隘同样是欢快的音乐莫扎特的音乐中听到的是对生命的赞颂,是发自灵魂的、天真的、童稚的乐观,而他的音乐是及时行乐主义的宣示。
圆舞曲的特点《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赏析作品:《闲聊波尔卡》轻歌剧《蝙蝠》《溜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老约翰 施特劳斯,《拉德斯基进行曲》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国作曲家,作品进入西方音乐正典的头一尾俄罗斯作曲家。
旋律大师。性格内向,敏感、情绪不稳定,长期抑郁。
音乐风格:旋律抒情、华丽,善于利用不同乐器,特别是管弦乐器的音色制造强烈的戏剧效果。音乐特点旋律优美婉转,配器艳丽,情感强烈。过于感性,女性化,音乐情绪忧郁。赏析作品:《斯拉夫进行曲》、《第六交响曲悲怆》《1812序曲》钢琴曲《四季六月船歌》 推荐曲目,歌剧共十部,《叶普盖尼 奥涅金 》、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19世纪民族乐派:
俄罗斯音乐,格林卡
强力集团
赏析作品:鲍罗丁管弦乐交响诗《在中亚西亚草原》 穆索尔斯基:管弦乐曲《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侏儒,漫步主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第一乐章 捷克民族乐派: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念故乡》
斯美塔那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挪威民族乐派:格里格管弦乐组曲《培尔 金特》索尔维格之歌 芬兰民族乐派:西贝柳斯交响诗《芬兰颂》 印象派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
巴洛克时期
维瓦尔第:1678-----1741 巴
赫:1685-------1750,音乐之父
亨 德 尔 ;1685------1759,清唱剧大师 古典主义
格
鲁 克;
1714----1787 海
顿;
1732---1809 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莫
扎 特: 1756----1791 音乐天才 贝多芬
:
1770---1791 乐圣 浪漫主义时期 早期浪漫主义;
韦伯1786-----1826 浪漫派的先锋 舒伯特1797---1828 歌曲之王 帕格尼尼
柏辽兹
1803---1869 永不停止的 音乐实验家 肖邦
1810---1849 钢琴诗人 李斯特
1811--1886
钢琴之王
舒曼
1810-----1856最具浪漫气质的作曲家 门德尔松
1809---1847 梦幻音乐的翘楚 比才
晚期浪漫主义
柴可夫斯基 1840-----1893俄罗斯音乐的集成大师 勃拉姆斯
1833-------1897 新古典主义的捍卫者 约翰施特劳斯 :1825-------1899 圆舞曲之王 瓦格纳
1813----1883引发热潮的歌剧院狂人 罗西尼
多尼采蒂
威尔第1813-----1901 复兴意大利音乐的歌剧之神
圣-桑斯
民族乐派印象派与后浪漫主义 格林卡
鲍罗丁
穆索尔斯基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1844-----1908 俄罗斯音乐革命家 拉赫玛尼诺夫
德沃夏克
1844-----1904 国民音乐的巨人 斯美塔那 格里格
西贝柳斯
1865---1957 芬兰爱国音乐的斗士
德彪西
1862-----1918 印象派的翘楚 拉威尔
1875---1937 普契尼 布鲁克纳
马勒
1862----1918 交响曲的巨人
理查德 施特劳斯
1864-----1949 浪漫派后期的前卫作曲家 20世纪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
勋伯格 巴托克
普罗科萨耶夫
肖斯塔诺维奇
1906-----1975 用音乐编织的苏联作曲家
第二篇:音乐赏析
《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剧团里的经典剧目,“喜儿”这实在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物角色了。全剧从喜儿到白毛女,贯穿出现了四位饰演者,但表演最精彩的莫过于首尾两位,代表了当前上芭的舞蹈水平。
前两幕出场的“喜儿”感觉瘦弱单薄,却在痛斥黄世仁时,竟能释放出那样咄咄逼人的惊人气场,特别是演员的软度与旋转,实在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动作更显干练稳重,把一段悲惨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技术表现到思想内涵,都更饱满了剧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剧中的复合转非常精彩,据说也是此剧的亮点。
确实,经典剧目的艺术成就无可厚非。但艺术毕竟是在发展的,用现在的眼光去评价将近四十年前的作品,相信很多前来观看的中年人都是借着《白毛女》去追忆过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的那些童年景象。看来艺术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上了,它更大的魅力应该源于沟通,一种跨越年代的心灵沟通。有人认为《白》剧是靠政治取胜,是靠阶级斗争的戏剧内容取胜。这显然带有贬低《白》剧艺术成就的意思。我认为,姑且放下(白》剧的艺术成就不论,单就艺术家们抓取的这个重大题材来说,也非同一般。1945年《白》刷诞生之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民族矛盾下降国内阶级矛盾上升的历史时期。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我党中央虽有估计,现实生活中也已提出,但国内军事政治形势都还没有发展到已经成为现实生活的那一步。而《白》剧却即时抓住了这一重大题材,体现了艺术家高度的政治及艺术的敏感。从这点上看,《白》剧及其艺术家们可以说是走在时代的前面。由此可见,重大题材并不总是清楚地摆在那儿任人随意拾取,没有艺术家们高度的政治敏感,想抓重大题材也不一定能抓得到。这里说的艺术家的政治敏感和政治家的政治敏感又有所不同,政治家敏感到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为了艺术,也不一定适合艺术表现。
《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华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并为我国歌剧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作品不仅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且对他后来的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白毛女观后感
白毛女的故事可能离我们这些成长在九零年代的大学生有点久远,但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毕竟是有它独特的时代意义。之前的我并没有兴趣去了解这样一个“过气”的老套故事,可在一次意外的“邂逅”之后,我很有兴趣表述一下自己对它的感想。或许这就是它与当今流行迥然不同的独特魅力吧。
故事很简洁,讲的就是喜儿父女遭受旧社会地主迫害,而后在新中国得到新生的老套经历。既然它老套,为何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呢?我想,是因为它的真实,这个故事太深动太形象,以至于让我入戏。其实,我注意的不是它真不真实,感不感人,我只是在想,我要是我是喜儿,会怎么样呢?我应该也会苦白头或者直接死掉,我不是那种能学会反抗命运的人,喜儿也不是。
这个故事让我想要反省,我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学了这么多东西,见了这么多人事,自以为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如果我是喜儿,我能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奋起反抗吗,我有这个觉悟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和喜儿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区别是她遇到了她的黄世仁,我没有。而这,也仅仅是因为旧社会和新中国的区别,于我,并无瓜葛。其实,我一直都是个同情着喜儿的现代版喜儿,我渺小,我无助,我软弱,我迷茫……
我明白,喜儿的悲剧是旧社会的残酷无情造成的,但也是人们不懂得反抗导致的。人们不知道如何破旧立新,循规蹈矩并“心安理得”的忍受着压迫,是因为他们的软弱和无知。所以,共产党站起来领导麻木的群众,用革命来推翻封建统治。谁也没有想到,原来旧社会可以变成新中国,地主老财的地可以归自己来种。这就是劳苦大众贫下中农普遍带有的,源自他们内心深处的悲情色彩。
他们没有意识,没有勇气,去想象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而我,同样没有那样一种觉悟,去想象和开创另外一番天地,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对我自己,感到深深地悲哀,喜儿,或许我从你身上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我自己。
我希望,我不是喜儿,不会干等着别人来拯救自己,我会自我完善,通过学习知识,学习生活。
管弦乐先声夺人,旋律一阵紧似一阵,一阵强似一阵,我仿佛看到了满天乌云,天越来越低,云越来越沉,强烈、浑重的强音震撼了我。在强烈低沉之中间或响起笛子短促的滑音,让我感到了凛冽的北风在呼号,大雪在漫天飞舞。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因过度劳累而佝偻的身影在风雪中踽踽独行。在充分营造了黑云压顶,寒风刺骨的氛围之后,忽然,音乐戛然而止,片刻寂静之后长笛吹奏出了明快、流畅的《北风吹》,音乐场景一下子转换到了喜儿的家。喜儿,这个“方圆百里数得着的”美丽少女,天真烂漫,盼着爹爹回家,与她一起“欢欢喜喜过个年”。我一下子从黑云压顶中解脱出来。啊,多么熟悉、多么优美的旋律啊,此时此刻,我感到十分的愉悦和惬意。紧接着,欢快的《窗花舞》奏起来,喜儿打扫完家,又忙着剪窗花,贴窗花,我的心也随着欢乐的旋律跳跃起来。这时,爹爹杨白劳推门而入。随即,明快的《红头绳》的旋律响起,把父女欢聚和过年的喜庆推向了高潮。忽然,音乐低沉、紧张,他们哪里知道,一场厄运在悄悄降临。债主黄世仁领着狗腿子上门逼债,抢走了他早已垂涎三尺的喜儿。杨白劳悲愤欲绝,舀了一瓢点豆腐的卤(毒)一饮而尽,中毒倒在雪地里,含恨而死。这时,音乐奏起了悲怆与控诉,喜儿的悲剧人生开始了。音乐低回、悲伤,也有抗争:她在地主家里遭到了奸污、**。几次反抗遭到毒打,几次逃脱都被抓回来。有一次,她终于逃脱了,被逼躲进了深山。这时,音乐里流淌着悲戚、苦痛,酝酿着仇恨。由于常年不食人间烟火,严重缺盐,喜儿满身污垢,黑发变白,全没了人样。她为了活命,有时去庙里偷食神龛上的供品,被人们误认作魔鬼,她成了人人惧怕的鬼。
一曲《盼望深山出太阳》响起,生发着怀念、希望。终于,家乡解放了,喜儿获得了重生,终于从“鬼”又复变成了人。漫天的乌云被驱散,《太阳出来了》的旋律回荡着解放的欢乐。
这就是著名的人变鬼,鬼变人的故事。音乐早已结束,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记得谁说过,万恶的旧社会,把人逼成了“鬼”。解放了,新社会把 “鬼”变作人。是啊,曾经
有多少坏人,甚至是反动派被改造成了有益于人民的人。可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法律在国家管理和市场管理中的缺失,许多人贪赃枉法、唯利是图,变成了见利忘义的魔鬼!他们人前一套,人后又是一套,好话说完,坏事做绝,变成了祸国殃民、害人害己的魔鬼。
我不由地想问:旧社会,是地主恶霸把人逼成了鬼,现在,是什么又把人变成了鬼? 至于前面提到的债主债户的话题,我想现如今,不是谁是债主债户的问题,而是谁强谁弱的问题。此“杨白劳”非彼杨白劳;此“黄世仁”亦非彼黄世仁了!
以前是债主逼死了债户,现在反过来了,是“杨白劳”要把“黄世仁”逼死了;黄世仁以前的剥削,在今天的“杨白劳”看来太小儿科了,太不痛不痒了,致富来得太慢了;现在的“黄世仁”什么都黄了,辛勤劳作一年,一无所获,真正白劳动;现在的“杨白劳”,可不是昔日的杨白劳,他们是白花花的大洋白白地捞到手的“洋白捞”。他们或者为官,或者经商,他们官商勾结,鱼肉国民。借国家政策肥自己腰包,企业改制,一夜暴富是他们的杰作;居高不下的房价,我们也是占了他们的光……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又响起了《盼望深山出太阳》的旋律。在人变鬼的黑
第三篇:音乐赏析
音乐赏析
今天在课堂上观看了《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是在2008年上映的。之前我没有完整的观看过这部电影,今天算是把他看完整了。
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了一些观后感。
一是相信别人是对别人最大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一个人潜能的最大的启发。浣熊不信任熊猫,认为他不是练武的料,但是乌龟大师坚持让浣熊去信任熊猫,并且把这个大的责任交给熊猫,浣熊真的去按照这个思路去做的,去信任熊猫,结果真的把他带成了绝世高手。二是相信权威浣熊坚持让大龙当“神龙大侠”,但是乌龟却坚持让熊猫阿宝当“神龙大侠”,后来乌龟大师告诉浣熊,大龙不是那块料,但是熊猫是。浣熊相信了师傅的话。有些时候,我们要敢于去服从比我们高的人,因为他们的年龄优势和他们的经验优势,都会做出比我们还准确的判断来的。李开复在《与未来同行》书里写到,一定身边要有个忘年交,他们会在一些你的生活问题和学识问题上直接给你解答,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的,要相信别人的经验,哪怕有些时候经验会犯错误的,但是经验犯错误的时候,要少于经验给你指点正确路的时候,不要因为经验可以犯错误,就去否定经验。
三是因材施教浣熊用培训他徒弟的套路去训练熊猫的时候,熊猫根本就跟不上节奏,而且连小孩玩的东西,都玩不了,所以让浣熊觉得很失望。但是当浣熊看到熊猫因为偷吃东西,而变的矫健的时候,他决定采取的就是诱惑式教育方式,就是你做好一件事,我就给你一点奖励,奖励就是给你饭吃。结果熊猫被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训练成了一个超级高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好的老师要把一个人的兴趣,引导到他的学习上去,做网络更是如此,并非每个项目都适合所有的人,网络上的路子太宽了,一定要去自己做喜欢的事情,然后再结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开拓市场,学习的是对网络的了解,而最终是去包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善于风水,就开风水站,善于法律就开法律站,并非说这些人走到网络上,都去做广告页去了,那就是浪费人才了。只有没有特长的人,才时候去做重复性的劳动,这些没有特长的人,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哪里,一个人的兴趣,就是自己的特长。《功夫熊猫》是部好电影,而且很好看,很好笑。这部电影是挺励志的。
第四篇:音乐赏析
流行与经典音乐赏析
今年我选择了“流行与经典音乐会集锦”这门课,我很喜欢。一方面由于我本身就很喜欢音乐,另一方面由于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老师很优秀,每次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趣的东西,每节课都那么生动有趣。虽然上这门课的时间不长,但我还是有很多体会的。
第一次老师就给我们带来了宋祖英的演唱会,一开始可能是由于不经常听那种民族歌曲,没有什么兴趣,可是真正听起来之后,我发现很多人都开始认真欣赏起来。宋祖英的歌曲很好听,我觉得她的唱功真的是没什么说的,很棒!虽然我们这一代不是经常听她的歌,但是她的《辣妹子》《好日子》《小背篓》等歌曲耳熟能详。《好日子》于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宋祖英演唱。该歌曲歌词喜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曲风欢快、明朗,受到民众的喜爱,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我觉得这首歌很能带动气氛,歌声一响,所有的同学都安静下来仔细的听。演唱会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宋祖英与周杰伦的合唱。虽然他们的风格不一样,但他们都很努力的配合对方,竭力演奏出最美的盛宴。虽然大家都很迷恋周杰伦,但我还是要说,我觉得宋祖英的演唱更为成功,不论是唱腔还是对歌曲的领悟,宋祖英明显要强过周杰伦。那种歌喉真的是无可挑剔。我想这与歌手本身的练习是密不可分的,再加上宋祖英一直是唱民族歌曲的,她对歌曲的把握显然驾轻就熟,相对于周杰伦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这是明显的优势。其中周杰伦还弹奏了古筝,虽然其中有一点瑕疵,但还是让我们很震惊,毕竟周杰伦没有学过古筝。一曲下来行云流水,直叫我们感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都不知道当年是怎么发明的古筝,如此优雅动听。
与之类似的演唱会我们还听了祖海香港演唱会。祖海也是著名民族唱法女歌手。虽然唱法很相似,但她还是与之前宋祖英的风格有所区别。其代表作有《为了谁》《我家在中国》《好运来》等。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那首《好运来》,我觉得歌词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期盼:愿善良的人们天天好运来,愿祖国的日月年年好运来,好运来,我们好运来,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
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带来了喜和爱,好运来,我们好运来,迎着好运天天笑开颜.不仅歌词写得好,祖海的唱功也是一流,整首歌唱的让人心里甜蜜蜜的,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对很多事情热切盼望着。在这场演唱会中祖海还挑战了粤语歌曲《千千阙歌》,虽然是老歌,但在她的演绎下又有了别样的味道,那种独特的嗓音独特的唱法,即使用于唱她不怎么擅长的粤语一样是惊艳四座。
之后我们还听了玛利亚·凯利的歌。我只能说我被震撼到了,那种
唱腔,让我记忆尤深。那经典的《hero》,长久存在于我的心里。略带嘶哑的嗓音,深情的演唱,偶尔还可以飚一个海豚音,真的是让我们很感动。突然觉得音乐不分国籍,不分语言,它能传达出很多语言不能表达的情感,只要你能读懂其中的深情,就可以感动很久,真的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我比较喜欢那种深情一点的,抒情的歌。对于那种动感的歌曲我可能不是很能接受。在这么多场音乐会的欣赏过程中,我觉得中华民族的歌真的是可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那种古
典音乐的美,笛声清脆,箫声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从这些中我都可以感受到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们实在是太伟大了。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加强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音乐更是发展历史上的一部丰满的史诗。即使现在年轻人很少听古典的歌曲了,但是就算是像周杰伦这样的现代音乐代表人的歌中,依然还有传统音乐元素的存在,比如《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处便是用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演奏而成。我只能说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
我觉得音乐是由人创作,表达的是一种自然地情感,音乐赏析者便是要在赏析音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与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音乐赏析
2010-12-27 12:16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数十年来再未出现,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再有佳作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争,为民族而牺牲的时候了!
黄河大合唱创作前,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颇具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评论|2
一、《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讨伐的文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
《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禹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
诗,曾极力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他市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 就产生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
《黄河大合唱》 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机器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 一.创作的时代背景 1。作者和作品简介
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2.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 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黄河大合唱》的结构介绍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
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三.歌曲部分解析
1.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
《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第3/6页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 3 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跟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四、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
《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第三、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控诉。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力度逐渐变强,还有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在音乐中,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高音字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它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听《黄河大合唱》时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当我们潜心聆听时,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
第3/4页 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
【摘要】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它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黄河大合唱》就产生在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个写“新体诗”的爱国诗人,他写的诗是中西融合的新诗体。他的诗歌意境大气磅礴、辽阔深邃、动人心魄,注意语言的大众化,易于上口。在艺术上采用朗诵与音乐并重,这是一个创新。歌词的感性色彩很浓,感染力强。诗人很懂音乐,许多句结尾用的韵母易于张口,共鸣强,效果好。展示了一幅幅如泣如诉的画面。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许多作品都是反映抗日救国的革命歌曲。他主张创造新形式来反映新内容。《黄河大合唱》就是一个典范。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要用歌曲来反映人民的呼声,用音乐来表达民族的苦难和奋斗精神。用音乐来反映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在艺术上音乐家有创新和发挥,他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体裁、不同调性,多层次对比陈述,集中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原始情绪。整首作品像黄河的怒吼,奔涌着一股阻挡不住的浪潮,爆发着、咆哮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创作中他善于用起伏的旋律进行音调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反映人民群众坚强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向人民指明方向,预示必将取得胜利的光明前景。作品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纵观历史,它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抗战时期它唤醒民族大团结,激发全民族的爱国热情。今天,他成为凝聚全世界华夏子孙、鼓舞民族大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动力所在。《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作品问世以后,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使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极其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黄河大合唱》像一把利剑,使侵略者闻风丧胆;它彰显出一种精神,使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使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永远心连着心;它是中国与各个友好国家的纽带,使世界各民族爱好和平的人们得到共鸣,有着共同的心声,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心愿。这部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已经超越了艺术的境界,在各个领域,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黄河大合唱; 历史意义; 时代精神; 音乐凝聚力量 【摘要】
音乐来源于生活,生活融于音乐。就如同调味剂一样,音乐的味道也是种种不
同的。音乐上的灵感不及物质,但他所表达的是人们内心所渴望的。往往人们爱音乐,则是因为音乐中表达的思想是人们情感上所没有的,以此来寻求安慰。它亦可以让人哭,或让人笑,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内心。所以每个听音乐的人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音乐上。因此,音乐有着人们不可得知的内在力量。因为有了音乐,枯燥的生活变得精彩活跃。然而,音乐也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每个时代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表达。同样,音乐也在不同时刻,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节奏”影响着我。【关键词】 音乐;音乐革命,精神力量,音乐改变我的生活。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旋律,其中的内涵也各有不同。音无非就是发声体的声音,但乐是美妙的,它亦可以有节奏地使人感同身受,又能激发人的情感与思维。所以说,音乐这种美妙绝伦的事物陶冶着我们高雅的情操。
音乐也是一种革命,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在音调,音色,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他不是异曲同工的一件作品,而是时代发展人们的心灵与思想上的改变推动着音乐的进程。要想音乐历程,无论是哪个年代,哪个时期的音乐作品,都各有特色。无非是生活条件的不同与时代问题。这就更加给音乐增添了一层朦胧感,显得诗情画意,音色正浓。那些唱出人们心声的歌,那些拿音乐作为抗衡武器的人有歌唱着怎样的感慨?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一无所有 我要做天下的主人 ”
法国作曲家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的最后一首歌。它的背景是巴黎公社运动,这首歌内容使人热血沸腾,这是艺术的魅力,受众的感化其实来源与艺术所表达的思想的美度和美感。所以说,音乐没有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够真挚,够深入人心。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歌》体现了让人们自觉站起来,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争取解放与不平等社会做顽强的抵抗。同时也反映了自由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向往的。音乐做思想武器,可以激发自信心和凝聚力,这是一场轰动的音乐变革,像暴风雨一样席卷了整个世界。所以说,音乐的魅力远不止仅有的旋律。
音乐的旋律深入人心,感触极深,淡淡清香,一缕阳光,闲适的坐在阳台欣赏美景,听着音乐,这又是怎样的难得?美妙的音乐总总勾勒得清幽迷人。感悟人生,用心去聆听,每一次的邂逅都曾有冲动,那些漂浮的旋律荡漾在脑海,回忆在心里,这样固然美好,但内心的精神境界是难以触发的,也许思想上的包袱会带给自己更好多的动力与奇迹,我只是凭感觉在空想,音乐的变革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固网中来的时代中,多少学者曾拿笔意志风发得抵制着战争,音乐无不亚于文学之作那高亢激昂的音调,充满多少人的共同理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识,是一手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之歌。
这是音乐灵魂的彰显,音乐精神的所在,没有理由不说音乐的力量是空前的变革,音乐革命,激发着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精神力量;音乐不仅仅是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现代社会的人们对音乐追求时,往往忘记自己的角色,是音乐消遣了枯燥的生活,它丰富着我们的内心 增强我们的情感,虽然音乐会随着年代变化,但其精神永远是时代的象征,音乐的进步也离不开历史年代中的气氛。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谈到;音乐有着无比有力的手段和最精致的语言,来表现心灵千丝万缕的情绪。””音乐有着无比有力的手段和最精致的语言来变现心灵千丝万缕的情绪。”由此可见,人的各种枪按时通过音乐的不同形式反映出来的。但音乐也引诱着我们的情感生活,好的音乐可以使人有积极动力,强化我们的情感,也可以是焦虑烦躁的认得到宣泄。
总而言之,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也同样感染着我的生活。我豪迈,因为我是少年派;我幻想,只因曾经憧憬;我自信,相信自己更相信实力。音乐给我最大的鼓舞就是学会了选择方向,不曾有一点携带,那阵阵旋律让我步履在如诗如画的世界,而那渴望的,又是多么温柔的追求,我亦可以做回属于与我自己,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如今我的已不在感到迷茫。因为 6 我知道;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 跟着希望在动”
《我的未来不是梦》再次让我坚定了前方路,勇拼勇博,拼凑人生梦,我自己奋斗。【结束语】 因为音乐给了我们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阁下烦恼,我们的心互相碰
撞,击出灿烂的火花,在你我心中永开不败。有的演讲者,是天生的励志家;他将平凡变成卓越,将等待变成追求。有的思想者,是天生的幻想家;他将沧海变成桑田,将历史变成现实。我们有的是年华,有的是意志,有的是那说一不二的斗志,我们要在少年时代将梦想变成现实,相信了,努力了,就成功了。
海伦凯勒说;是黑暗,我在孤独中勇敢的生活,黑暗是不屈,是奋发。哥伦布说;是冒险,我在航海中发现新航路,冒险是探索,是精神。
我说;是音乐,我的一生与快乐与快乐为伴,音乐是活力,是激情。所以,我爱生活,更爱音乐
浪潮
中国的奴化教育 纳粹独裁的摇篮 ——从浪潮中看中国教育问题
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
从一开始学生们并不配合,因为他们都是受独立开放教育观念而成长的,个性,随意,自由是他们的准则,个性就是上帝。到后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浪潮”成员用两条生命换来血的教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独裁。
警惕法西斯主义复辟,可里面的独裁教育和我国如出一辙。
一、家长的独裁教育
家长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希望早期教育能为将来服务,往往忽略了一个孩子的正常需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孩子学习,结果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疏远。
一方面,不少家长把识字、背诗、计算、拼音、学外语当做早期教育的主要课程,而且认为越早越好。另一方面,许多早教机构学习内容以技能技巧为主,罔顾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早教的重点并不在知识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家长更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一味用“知识”、“技能”占据了孩子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会减少他们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机会和能力。
二、学校的独裁教育
“独裁体制是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统治大部分的人。”
“源于希腊语,意为自我统治,独即自我、单独,裁即统治权力,独裁体制下,有个人或集体组成政府,拥有极大权利力,可以自由修改法律。”
现在独裁着中国教育的就是教育局。它们统治着学生,只有通过了应试教育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这从根本上就束缚了人的头脑。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想到了作弊,在他们眼中,道德抵不上优异的成绩,好似片中哪怕把曾经深受喜爱的同学揪出来作叛徒也毫不留情面。
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是强势管理部门,学校的各种资源都掌握在教育管理部门手里,中国教育行业的乱象也就随之而来。而教育公平,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只能是一个妄想!别的不说,不同地区考高分数线的差别,就可以说明这一切。
“纪律塑造力量,团结塑造力量,行动塑造力量。”
从我们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老师规定着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比如说上课不能说小话,发言要举右手。然后我们都照做了,这就是纪律的力量。我们有我们的团队名称——少先队,共青团;我们有团队的图标——队徽、团徽;我们也有团队的手势——敬礼;我们还有团队的服装——校服。
我们被老师教育道:团结就是力量,认识了集体的力量。我们也被老师教育道:任何事情都不能光说不做,行动胜于一切言语。
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的,甚至觉得这从根本上就是为着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
三、社会的独裁教育
“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在一起的目标。”
社会赋予的压力,使得人们无暇顾及周围的一切,渐渐地失去了自我,甚至于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追求名利金钱,从小就知道讨好老师,继而长大讨好有权有势的人。
全民学英语,12年换一张歪的4.6级证书!因为社会让我们明白要想成为上层社会上的人,必须要掌握好英语。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出国,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外国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就拿我们编导而言,若日后编出的剧本如《蜗居》
那样反应现实,唯一的结果就是被禁。我不明白中国这样做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无论社会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一定要将那一面最好的摆在人们面前,这不就是欺骗吗? 中国需要的是民主,而非独裁
影片中场景发生在民主制的德国,学生们习惯里自由意志,当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政权的威吓后,选择了集体的团结排外和对一切外界反对的吞噬。
同样的纪律、团结、行动在我们身上,为什么不可能出现浪潮?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过自由意志,我们一直深深的活在集体管制下,而我们似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习惯,从另一个方面看,其实我们整个国家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最大的浪潮,不是么? 浪潮》观后感
《浪潮》这是一部很让人深思的影片。我在上课看了后觉得深有体会,课后又看了1遍,体会又深刻了。我觉得在今后生活中也是获益匪浅。
《浪潮》中朴实的中学教师赖讷无奈之下选择了不擅长独裁政治。在实训周中,让学生称呼为文格尔先生。让发言的学生必须起立。开始专制集权,纪律铸造力量、让学生齐踏步体会。渐渐深入,提出穿着统一的制服、创造“浪潮”组织、使用同样的问候手势。不穿衬衫的卡罗受到排斥,发现关键问题,并向老师报告。有些得意忘形的老师并不认为这是问题,继续他的授课。疯狂的学生们,在城市到处喷绘及粘贴浪潮图案。最后上了报纸头条。帝姆在此全身心投入,无法接受浪潮结束,打伤同学,最后自杀。赖讷也被警方带走。
回想二战中的德国,因为高失业率、通货膨胀,导致走向纳粹帝国,最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要一听到独裁就唾弃,一听到民主就欢呼;纳粹不是希特勒一手造成的那是德国民众的选择;历史不是一个人的,如果历史上不出现希特勒,也许还会出现其他人在德国制造纳粹。只要适合的条件出现,纳粹还会出现。
这个影片是我印象最深的是集体的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只有合理、正确使用才能造福全人类。教育一个具有自由、读:10次 大小:2KB(共2页)民主的坚定理念,在任何情况下都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可能需要20年;而培养一个纳粹,却只需要5天,这是《浪潮》带给人们的警示。遏止强横、征服、专制的心魔,惟有靠培育自由、开放、宽容的心态和民主手段的训练,以及民主制度本身。浪潮似乎也在体现一个人的心理,人需要冷静的来思考、来做事,不能盲目跟从,老师并不是全部是对的。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影片中的马克尔值得我们学习,能及时发现和看清问题,并站出来帮助他人。
《浪潮》观后感
看完整部电影,总有种感觉,觉得不应该就这么结束了。可是想想,确实也没什么能再继续的了。剩下的,就由观众自己去想了。
这部电影讲述的事发生在校园里,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只是结局让人很难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获得更幸福的生活。可是电影最后却发生了那么惨痛的事,我想这也是赖纳老师没有想到的。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他才会有那么痛悔和迷茫的眼神。或许他到最后,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
在刚看完时,除了有一种震撼和难过,对赖纳老师也有些愤懑,觉得是他欺骗了学生。可是细想想,并不能完全怪他。那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回来后我又看了一遍。看第二遍的时候,我注意到学生们的话,像开始时丹尼斯说的“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所谓的价值观都不存在了,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把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我想电影作品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作者精雕细琢、想通过演员的口来转述出的一种社会现实。这句话反映所出来的,就是当今社会道德伦理与价值观的缺失。不光是在德国,哪里都一样,大到官员贪污腐败,小到公车抢座致伤,还有大学生空虚、迷茫以致成为愤青,这些都是道德缺失的结果,也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找不到信仰、理想,甚至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轻易就被“浪潮“席卷了。透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是怎样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由起始的抵触、反感、不可理解到试着参与并产生兴趣,再到认同这个小团体并开始群体思维,甚至有的同学把这次行动当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学生缺少家庭的关怀与温暖。蒂姆就是,他的父母看似给了他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从他们仅有一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父母根本没有耐心去听他说话,给他细心的指导。或许是德国和中国不同,他们并不重视家庭教育,甚至他们的家庭教育观都和我们的不同,就像卡罗的妈妈在对她顽劣的弟弟的教育问题时所说:要让他自己去发现他的底线,而不是靠教育。她觉得用纪律来铸造力量很可笑。可见家庭教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至少父母应该时常关心孩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赖纳老师就没有责任了,虽然有很多因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在这件事里,他还是应付最大的责任。虽然他的讲课方式很独
特,容易感染学生,但是他并没有去想后果,也没有完全顾及考虑到学生们的心理。作为一个老师要时刻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身心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电影里的学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平时无组织无纪律、个性十足、性格叛逆、自由散漫。
在赖纳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大部分人表现出的是反感或认为老师很无聊,但是在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试着参与进来的时候,他们一反常态,开始感觉这样的活动很新鲜刺激,很有趣。比如发言必须要起立、称呼要尊重、桌面整洁等,这些行为是在以前从未接触或尝试且从未被要求的;接下来学生们开始兴奋甚至开始为这个小团体着想、谋划。比如,步调一致的踩地板、统一服装、制作浪潮Logo、广泛招募成员、晚上一起行动将浪潮标志贴满城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学生们开始群体思维,有了归属感、荣誉感甚至把这个活动当成了他们生命的价值体现和全部。比如,保护同伴不受他人欺负、掏枪吓走黑社会、浪潮成员全部出现在看台上为水球队员呐喊助威、礼堂里群情激奋嚷着要惩办叛徒、Tim最后由于接受不了浪潮解散的现实而饮弹自尽。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学生们的心理与情感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可是赖纳老师却没有注意到这些,甚至在卡罗对他提出时也没有认真的去反思。或许他一开始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否定专制,可是他没有考虑到这会对学生有什么冲击,也难怪最后蒂姆会觉得赖纳欺骗了他们。连我也觉得他太草率了,至少他应该先去了解一下,他这一周的教学究竟对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那些不好的与法西斯太过相象的东西可以去指出否定,让学生认识到,并去避免。可是对于有益的部分,还是应该给与肯定,譬如他们变得更团结了,譬如很多人不再觉得自卑,觉得他们是一个团体,他们人人平等,譬如蒂姆变得勇敢了,对欺负他的人敢反抗了,也找到了自信与归属感。可是赖纳却把什么都一口否定了,那时学生们都一片迷茫与惊慌,可是赖纳并没有去解释或安慰,以至于蒂姆这样惯被欺负的胆小懦弱又自卑偏激的孩子开枪伤人并自杀。
我想这个教学实验之所以到最后超出老师的控制演变成一场悲剧,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其中也包括老师的细心关注。因此,一旦有这么一个团体出现,他们很容易被集体主义下的纪律、效率所产生的力量所吸引、感染从中找到失去许久的那种自豪、荣誉等等。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并不能只看分数,对于这些东西的关注与培养也很重要。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赵豪剑
我认为在学校里,自由是纪律约束下的自由,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那班里就会乱成一锅粥。限制自由的条件分为两种,一个是明文规定,如国家的宪法,昌平二中学生规章制度等。其中的内容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就好像天空宽阔的摸不着边,虽然可以盖住整个大地,却不可以顾及细小的角落。所以它对我们的约束作用并不是特别大,很容易遵守。另一个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如人们口口相传形成的习惯规矩,个人原则,口头下达的命令等,这些没有落实到笔头上,但我感觉比明文规定的作用大得多,而且涉及的都是生活中琐碎的,重要的事,这就是纪律。
那什么是自由呢?是无拘无束的作自己想要做的事,按理说应该是很快乐的。但是如果把自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就是错误的。这时,就要有为大局、为他人着想的心,适当的放弃自己的自由,为人为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其实放弃自由不一定是痛苦的,当你看到其他人因你的作为而快乐时,你也会高兴的。这应该就是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吧。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建立在不影响别人的基础上。
其实只要做到这一点,自由和纪律还是能够和睦相处的。毕竟自由是活的,纪律是死的,就让自由让着点纪律吧!
我们越是自觉严格遵守常规,便越能享受自由。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工人、农民、教师、医生„„谁有不受约束的自由?试想如果每个人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就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个人的自由保障还能得到保障吗?当然,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世界上任何约束都没有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和纪律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纪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没有这种强制性,自由也就无法实现。所以,自由只有在纪律的框架内,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讲,纪律只是约束违反纪律的人和行为,只要不违反纪律每个人都会有充分的自由。所以我们大家都要自觉遵章守纪,才能充分享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