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名作赏析

时间:2019-05-14 02: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音乐名作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音乐名作赏析》。

第一篇:西方音乐名作赏析

《音乐基础及鉴赏》知识点

音的 4 个基本属性

1、音的高低,简称音高。

2、音的长短,简称音值。

3、音的强弱,简称音量。

4、音的色彩,简称音色。

音乐的 12 个表现要素

音乐表现要素所涵盖的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2.对人声(童声、女声、男声等)和乐器声(常见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的 感受与听辨。3.对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聆听与体验。4.对音乐结构的感知。

节奏、曲调、和声、旋律、音色,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交响乐队由哪些乐器组组成?列举每组的乐器。

交响乐队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队。交响乐队大约定型于 19 世纪 20 年代,并开始 在欧洲及全世界流行。交响乐队一般包括四组乐器,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 和打击乐组。弦乐组是一个提琴的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 琴;木管组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等;铜管组包括圆 号、小号、长号、大号等;打击乐组则有定音鼓、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锣、排钟等。

列举、介绍几部歌剧、舞剧、音乐剧作品。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 1874 年秋,也是当今 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 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 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 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 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 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 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 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 A 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 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 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 独演奏的曲目。四幕芭蕾舞剧,作品作于 1876 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 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原编导在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缺乏经验,致使 1877 年 2 月 20 日首演失败。直到 1895 年,在 彼得堡的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从此成为世界芭蕾舞的经典名著。《天鹅湖》 至今仍是舞蹈家们所遵循的楷模,同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舞剧的 典范。剧情大致是: 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奥杰塔公主,在湖边与王子 齐格弗里德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告诉他:

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 师的统治,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化成武士,以外貌与奥杰塔相似的女儿奥吉莉雅欺骗了王子。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 岸,在奥杰塔和群天鹅的帮助和鼓舞下,战胜了魔法师。天鹅们都恢复了人形,奥杰塔和王子终于结合在一起。《天鹅湖》的音乐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出色 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 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 划时代的作品。其中许多音乐都是流芳百世佳作,这里只能选择其中著名的几首 加以介绍。舞剧的序曲一开始,双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调引出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 的变体,它概略地勾划了被邪术变为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片段 1)。全曲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结束时的音乐。这一幕是庆祝王子成年礼的盛 大舞会,音乐主要由各种华丽明朗和热情奔放的舞曲组成。在第一幕结束时,夜 空出现一群天鹅,这是乐曲第一次出现天鹅的主题,它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在竖琴和提琴颤音的伴随下,由双簧管和弦乐先后奏出(片段 2)《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间的《查尔达什舞》。音乐的前半段舒缓而伤感,如舞蹈前的准备(片段 3),音乐后半段节奏强烈,显示出舞蹈者的粗犷,是一首狂热的舞曲(片 段 4)《西班牙舞》。,音乐富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族风味,西班牙响板的伴奏色 彩明亮,更加重了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前半部分热情奔放,气氛热烈(片段 5),后半部分则充满了歌唱性和旋律性(片段 6)《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风格的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奏,音乐活泼,前半段平稳,后半段 则节奏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是一首塔兰泰拉风俗舞曲(片段 7)《四。小天鹅舞》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 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片段 8)。

当鲍伯利和勋伯格以《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与《西贡小姐》(Miss Saigon)造成轰动,来自法国的作品逐渐获得世人的喜爱。近年一部来自法国的音乐剧新作品,改编自雨果名著 的《巴黎圣母院》,又在国际上引领瞩目的风潮。雨果这位被誉为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文豪,除了《悲惨世界》之外,还创作了《巴 黎圣母院》、《克伦威尔》等文坛名著,他的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当时法国 文坛正处于古典及浪漫主义冲突之际,他力主浪漫风格,以磅礴的气魄、丰富的想象力、华 丽的词藻傲视文坛,更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撼动读者心弦。《巴黎圣母院》讲述了这样的一个 故事:担任全剧“主述”的游唱诗人葛林果,是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Esmeralda)有名无实 的丈夫,艾斯梅拉达出于同情心,为了让他免于被族人处死才允诺和他结婚。天生畸形、被 巴黎圣母院收容而担任敲钟人的加西莫多(Quasimodo),以及圣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Frollo)与侍卫队的队长腓比斯(Phoebus),都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美丽的艾斯梅拉达。一生侍奉天主 的弗侯洛,明知男女之爱是神职人员的禁忌,仍然难以自拔。而腓比斯虽然已有娇美的未婚 妻百合(Fleur-de-Lys)为伴,却因为生性风流而意图染指艾斯梅拉达。他们三个人共同合唱 的“Belle”,在法国单曲市场创下了 300 万张的傲人成绩。加西莫多自惭形秽,只敢把爱意 深埋心中。艾斯梅拉达爱上了腓比斯,引起弗侯洛的妒恨,他趁着艾斯梅拉达与腓比斯幽会 时,刺伤了腓比斯,然后嫁祸给艾斯梅拉达,要胁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她拒绝 服从,被送上了绞刑台。加西莫多奋不顾身到法场劫人,把她藏在圣母院中。不久,吉普赛 人的领袖克娄潘率众攻打圣母院,意图解救艾斯梅拉达。腓比斯率领卫队击溃了吉普赛群众,克数潘被杀,葛林果取代了领导人的地位。自知无力对抗军队的加西莫多,让弗侯洛把艾斯 梅拉达交给腓比斯,因为他以为腓比斯是来解救她的。未料及腓比斯由于不敢再触怒未婚妻,而宣布将艾斯梅拉达处死。悲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侯洛从钟楼顶端推下,然后去解救艾斯 梅拉达,只可惜为为时已晚。他哀求刽子手的同意,抱走了艾斯梅拉达的遗体,躲藏在巴黎 公墓的地窖里,为艾斯梅拉达以死殉情。

常见音乐曲式:变奏曲 回旋曲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 源出拉丁语 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 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 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回旋曲,西洋音乐曲式结构之一。其基本原则是:主要主题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在其重复之间,插以对比性格的‘插部’(副题),在回旋曲中,主要主题至少要呈现 3 次。奏鸣 曲、交响曲、四重奏等套曲结构中的末乐章常采用这一曲式。回旋曲式(rondo)属于“循环曲式”范畴,其原则是:在一首乐曲中,有一个主题至少 出现两次,在它的前后有与之形成对比的材料。前面介绍的带再现单二部、三部以及带再现 复二部、复三部曲式,都具有“循环”的特点,因为它们的第一主题都出现了不止一次,中间 也都插有不同的材料。但更加典型的循环结构是回旋曲式。回旋曲式: A+B+A+C+A+D+A+E+A„„

其中的 A 是多次出现的回旋曲主要主题,B、C、D、E 是新材料,专用名词是“插部”。一首回旋曲至少要有两个插部。上例共有四个插部,分别称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插部。回旋曲可分为:单式回旋曲(各部分以乐段为单位)和复式回旋曲(各部分以乐部为单 位)。按时期可分为:古回旋曲(巴洛克时期),古典回旋曲(古典与浪漫中早期)和浪漫 回旋曲(浪漫派末期)再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小曲《致爱丽丝》,它的曲式结构是 A+B+A+C+A。

爵士音乐的形成爵士乐成形时间是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公认的发祥地是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 州的一个亚热带城市―新奥尔良。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响较广的一个乐种,爵 士乐实际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 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姆”和“民间 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乐。从 17-18 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那里白人的奴 隶之后,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 们怀念故乡 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这种音乐也渗透在一些宗教 歌曲中。由于蓝色在美国人民中,被看作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也就 统称之为 Blues(蓝色)。中国音译之为“布鲁斯”。我们常常从美国音乐作品中发 现带有 Blues 的曲名,如《蓝色狂想曲》、《蓝色的探戈》、《蓝色的爱情》等。

巴洛克音乐风格 巴赫的历史地位

巴洛克音乐 大致从 17 世纪初到 18 世纪中叶(约 1600—1750 年)‘巴洛克”一 词是葡萄牙语“Barroco”的译音,原意为“畸形的珍珠”,引申为不规范、不完美。通常所说的巴洛克时期是指欧洲文艺复兴后的一段历史时期,特征:这时的西方文化艺术风格较文艺复兴时期有了很大变化,文艺复兴时期 的庄严、明净、均衡、和谐已不再取悦于人,而崇尚富丽堂皇、精雕细琢,注重 精巧而华丽的装饰风格,即称“巴洛克风格”(因最初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艺术的变 质现象,故贬称为“巴洛克”,后来德国史学家韦尔夫林研究了这种风格特点,认 为这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潮流,遂给予了肯定评价。现称“巴洛克”仅是一 种名称而已,不再合贬义),它最早主要体现在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后来 由美籍德国音乐学家萨克斯首次引用到音乐领域,我们就把它称为“巴洛克音 乐”。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我们熟悉的巴赫和亨德尔。

巴赫是一位复调音乐大师,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巴洛克的复调音乐才发展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他所著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中的四十八首前奏曲 和赋格由,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其各声部的对位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

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维也纳古典乐派 贝多芬的历史地位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 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 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 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 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 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 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 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 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 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他集古典乐派之大成, 同时开创浪漫主义之先河!

浪漫乐派 民族乐派 电子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 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 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 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 受,因而抒发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

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肖邦、门德尔松、李斯特、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 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 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 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 封建和外族统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代表作,如: 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代表人物: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是捷克民族艺术音乐的奠基人。著名 的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代表人物:挪威——·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是北欧民族乐派中最有影响的 作曲家之一。著名代表作幻想诗剧《培尔.金特》。

从广义 广义上来说,电子乐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 广义 电子乐 了,而且很多 80 年代后期的跳舞音乐 跳舞音乐都是电子乐。广义而言,只要是使用电子设备所创造 跳舞音乐 的音乐,都可称为电子乐。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drummachine)鼓机 效果器 电脑音乐 等乐器所产生 产生的电子声响,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乐。广义电音的范围相当广泛,电影配乐、产生 广告配乐,甚至某些流行歌、摇滚乐中都会出现,只是常人不易发觉。以狭义而言,电子音乐指涉科技(Techno)、出神(Trance)等种类的乐曲。然而事实上,狭 只要是使用电子设备所创造的音乐,包括浩室 浩室(House)、鼓打贝斯 鼓打贝斯(DrumandBass)等音乐类 浩室 鼓打贝斯 型,甚至是只是使用电子放大器(amplifier)的爵士乐与民歌,也可以是电音。其实电子乐 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的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多 80 年代 后期的跳舞音乐都是电子的。电子音乐,其范围相当广泛 广泛,电影配乐、广告配乐,甚至某些 广泛 流行歌、摇滚乐中都会出现,只是常人不易发觉。

介绍西方浪漫乐派中著名的一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1810 年 3 月 1 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 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 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 岁登台演出,不足 20 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 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 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 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 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 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 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 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肖邦的 《夜曲》 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 bE 大 《 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 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 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 “黑夜”心在 “白昼”了。经过 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

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 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 终没有消失。

介绍 20 世纪一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 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 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 1918 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 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 诗篇启发而写的《牧神午后》。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 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 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这首乐曲带有些神秘和虚幻的气氛,内容是: 烈日当空,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 糊地进入了埃特纳山仙境。在那里,他见到仙女在舞蹈,并且和爱神维纳斯度过了魂消魄散 的时刻。正当他因为亵渎神明要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又昏昏沉沉睡着了。德彪西解释这个作 品时说:“我不是用音乐来作为马拉美这首诗的姊妹篇,它可能只是这首诗的背景,为了把 人们带到和诗相似的意境之中”。马拉美听到德彪西的这首音乐之后说:“德彪西的音乐,大 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第二篇:音乐名作欣赏

音乐名作欣赏

——课程作业

姓名:王兰宝

班级:艺术设计1202班

学号:120910217 授课老师:赵志鹏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主要是些关于舒伯特的音乐——摇篮曲的认识。其中有作曲家创作这首歌的背景,其次在心灵寄托方面的叙述以及情感方面的概论。创作背景主要通过资料搜集;心灵寄托主要结合自己的一些记忆与音乐相结合,认识音乐,解读音乐;情感色彩是通过上课时老师的讲解,加上自己的认识得出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音乐创作、心灵寄托、情感色彩,回忆

论舒伯特《摇篮曲》

——音乐的心灵寄托与情感色彩

人们常说音乐是有色彩的它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心灵的寄托

——题记

正文: 创作背景:

从它被写出来那天起就一直被世界各国的母亲们和歌唱家们传唱着。我从书上了解到舒伯特创作这首动人的摇篮曲时,还有这样一段难忘的故事:

那个时候的舒伯特生活比较贫苦。一天晚上,他饿肚子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不是往哪走,希望可以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买些吃的好充饥。可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当他走到一家高档的酒店门前,便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随便的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在贫困中死去了„„这个是他创作时的背景,不知你有什么感想呢?

心灵寄托:或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这首歌,实话说我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每次听这首歌都会勾起我无限的回忆。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哼给我听,甚至我现在都还可以记住这首名作的每一个音符,因为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种心灵的寄托。记得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只有一台很旧很老的收音机,还可以

放磁带的那种。当我听这首歌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些噪音,但当时已经是我接触到最美丽的音符了,也是我接触音乐的启蒙阶段。

舒伯特的这首摇篮曲或许从我外婆的时候就给我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我每次去我外婆家,当夜晚来临我却不能入睡时,她总会拿着蒲扇为我驱蚊乘凉并不时地哼唱这首舒伯特的摇篮曲。摇篮曲曲调轻柔,尤其适合夜晚来临时静静地欣赏。在我的家族中不知从什么时候流传了这个西方经典之作,也正是这样的流传,让我喜欢上音乐,想要去了解音乐,还自学了笛子、箫,葫芦丝、陶笛等乐器,这些乐器不是那么昂贵所以才会选择它们,有时候借助这些小乐器还会进行创作,可能不够好,不够专业,但是能给自己一种寄托,不仅是思想上更是那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回忆。

在课堂上我理解了什么是主旋律,我最喜欢这首歌的主旋律,它并不冗长,甚至一直在循环播放那几个音符,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有种归属感

情感色彩:每首被创作的经典之作都会有它自己的情感色彩,都会有发生的背景,所以每首名作都是有色彩的。就拿舒伯特《摇篮曲》做例子,我自己理解的是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哼唱着摇篮曲长大的一定是淡蓝色的。因为母亲通过摇篮曲,把人生的哲理,未来的希望以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让他们心灵得到净化,让他们像淡蓝色一样。这只是我认真听事感受到的。

参考文献:专著:《音乐之门》 浙江文艺出版社 初海伦《音乐大师与经典名作》 上海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西洋歌剧名作赏析

西洋歌剧名作赏析

《普契尼与他的托斯卡》

姓名:

学号: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教师:张

这学期选择了歌剧这门选修课,开始时我对歌剧也没有什么了解,以为是音乐剧之类的,想上个轻松点的课程,就选了歌剧。上了一节课后才知道什么是歌剧,歌剧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陌生,在之前,能叫上名来的就只有《卡门》、《图兰朵》这两部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歌剧。上了歌剧课后,我才了解了更多关于歌剧的内容,给自己长了不少知识。与此同时,也看了不少歌剧,如:《阿依达》、《弄臣》、《丑角》、《卡门》、《托斯卡》等等。而我今天想说的就是普契尼与他的托斯卡。

1858年6月22日,普契尼出生在意大利的卢卡城,最初在他的故乡学习音乐,后来考进米兰皇家音乐学院。于1883年毕业,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获得好评。他的老师蓬基耶利觉得他的才华更适于舞台音乐的创作,于是请人根据《吉赛尔》的题材为他编写歌剧脚本,参加歌剧创作比赛。普契尼写成独幕剧《群妖围舞》,虽然最重还是落选,但在米兰上演时却获得好评。他的第二部歌剧《埃德加》由于脚本不佳,以失败告终。他由此认识到,歌剧的成功有赖于好的脚本,它应该吸引人、感动人。这种追求,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戏剧结构的重要特色。而普契尼的成名作是《曼侬·莱斯戈》,《曼侬·莱斯戈》的结构灵活,采用多变的朗诵调和管弦乐交织而成的贯串发展手段,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和地位,音乐的地方色彩浓郁。作者从此一举成名。

作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真实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普契尼在创作题材和内容方面,致力于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真实地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将满腔同情寄予那些心灵美好却遭遇悲惨的小人物。他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丰富,悲剧性的妇女形象。

普契尼一生创作了12部歌剧,其中有四部经久不衰——《艺术家的生涯》(又名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至今仍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经常演出。其中,《托斯卡》在1900年在罗马上映,普契尼以V.萨尔杜的剧本改编受到凯旋般的喝彩。这部歌剧是以法国大歌剧风格写的,它反映了历史英雄的题材。主导动机发展丰富,有充分展开的大段二重唱,和声复杂,终场写得很富于效果。此剧可以说是普契尼后期作品中典型的真实主义杰作。

《托斯卡》描述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如今依然存在,那是在1800年地罗马,剧情在刚刚超过一天的时间内发生,第一幕安排在圣安德烈•德拉•瓦利一座美丽的教堂里,第二幕发生在斯皮卡亚家中,最后的悲剧发生在圣安杰罗城堡的城墙上。画家卡瓦拉多西由于掩护了越狱的革命党人而被警察局逮捕监押。画家的恋人、歌剧演员托斯卡找到警察局局长斯卡皮亚求他宽容。斯卡皮亚早就垂涎托斯卡的美貌,于是便提出要托斯卡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卡瓦拉多西的生命与自由。如果托斯卡同意,他便可以执行一个假死刑,让卡瓦拉多西与托斯卡两人远走他乡。为了救出自己的恋人,托斯卡在斯卡皮亚的淫威之下只得同意了他的无耻要求,就在斯卡皮亚欲拥抱她时,托斯卡情急之下抓起了桌子上放着的一把匕首,猛然刺进了

斯卡皮亚的胸膛。斯卡皮亚就这样倒在了地上。凌晨,在楼顶平台的刑场上,托斯卡悄悄的告诉卡瓦拉多西这是一次假行刑,并特别叮嘱他在枪响之后千万要装死别动,等人群散去之后,他们俩就可以远走他乡。然而当行刑的枪声过后,卡瓦拉多西应声倒地,等人群散去之后,托斯卡才发现自己被欺骗了,真实的子弹打碎了一切美好的梦想。而正当托斯卡为失去恋人而悲痛时,斯卡皮亚的手下也发现了他们长官的尸体并前来捉拿托斯卡。警察和士兵们冲到托斯卡的面前,托斯卡猛然纵身跳下楼,追随爱人而去„„

《托斯卡》虽是一部爱情的悲剧,但作曲家普契尼却在其中写出了许多情意缠绵、音乐优美的咏叹调与重唱,如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多么奇妙、多么和谐”与“今夜星光灿烂”等。百年来这些不朽的旋律不仅经常在歌剧演出之外的音乐会舞台上被广为演唱,而且还成为了当今许多重要国际声乐比赛的参赛规定曲目,由此足见普契尼音乐的动人与美妙。尤其是经典咏叹“今夜星光灿烂”,成为歌唱家们炫技之作和歌剧入门者的必修之课。

从题材上看,普契尼总是选择三流的文学作品,着眼于渺小的题材,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倾注于刻画一些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充满浓厚的异国情调,倾向于真实主义风格;同时又大胆探索各种风格,他从不隶属于哪一个特定的流派,但又与那个时代各种音乐流派保持着联系;在歌剧音乐的表现上,他坚持歌唱在歌剧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发挥乐队的表现力,他的作品因旋律优美而广为流传。从美学

特征看,他的歌剧既充斥着悲剧之美又不乏喜剧成分,既彰显了和谐之美又伴随戏剧冲突。纵观普契尼的歌剧作品,虽然都与爱情相关,但是透过丰富的管弦乐法和音乐美学,再配合张力十足的戏剧情节,他塑造了歌剧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从温柔抒情的咪咪(《艺术家的生涯》)、柳儿(《图兰朵》)、巧巧桑(《蝴蝶夫人》)到个性刚烈的托斯卡、杜兰朵以及游戏爱情的穆塞塔(《艺术家的生涯》)、曼侬·莱斯戈等等,普契尼为歌剧舞台树立了一个个经典的女性角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普契尼领导歌剧进入了新的时代,他取得了国际性的成功。普契尼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大胆地将意大利传统中自由的旋律和现代音乐的新要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色彩丰富、细腻婉转的管弦乐。普契尼发展了威尔第晚期的艺术成就,不断探索革新艺术表现手法。他借鉴各民族乐派的成就,顺应时代的潮流,兼收并蓄了当代和声、管弦乐法、曲式等方面的新技巧,创造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形象性的朗诵和咏叙风格,乐队担负戏剧性布局的作用,积极参加到舞台情节的发展中去。他力求使歌剧的戏剧性布局动力化,其作品充满异国情调,剧情紧凑,题材罕见而又吸引观众,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普契尼的创作和艺术实践对20世纪的歌剧发展有巨大影响。在普契尼的推动下,意大利作曲家们创作出了大批以各地乡村生活为主题,具有新的演唱风格的真实主义作品。

在我看来,普契尼塑造的女性由其出色,他塑造的女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他用他的歌剧来塑造女性的,在《托斯卡》中,托斯

卡有着美若天仙、多疑善妒、思想单纯、用情专一和命运坎坷等特点,具有普契尼歌剧中女性人物的共性。咏叹调将托斯卡内心的极度矛盾和求告无门的绝望作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具有强烈的戏剧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从真实主义创作角度出发,以抒情和浪漫气质的音乐,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人说,《托斯卡》是需要带着手帕聆听的歌剧,这个评论并不为过,它感人,深入人心,确实有让人流泪的冲动。

歌剧是一种中国人大多都不了解并且听不懂得艺术,而中国的汉语又限定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而我能欣赏到这么多动人心弦的歌剧,得益于选修了西洋歌剧名作赏析这门可,或许这门可并没有叫会我什么让我学习成绩提高的技能方法,但是它陶冶了我的情操,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现在它不能看出有什么效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会给我带来意外的收获,这不会是无用功。

第四篇:文学名作赏析-双城记

论《双城记》

——激昂的时代

摘要:《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看到了社会矛盾,也非常希望被压迫人民能够摆脱压迫,但他反对暴力革命,寄希望于开明统治者的一些改革。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这反映了他思想的矛盾性。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不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领域,还是它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器。关键词:狄更斯;人道主义;法国大革命;矛盾性

梅里特医生已经在法国巴士底监狱被关了十八年,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不记得任何人了。不过幸好他女儿露西找到了他,他们和父亲以前的一个好友返回了英国。梅里特医生的病情渐渐好转,女儿也要和一个优秀的教师,代尔那,结婚了。似乎美好的未来向着他们靠近。然而,法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在进行,恐怖的死亡机器正等著人民的“仇人”。代尔那为了救管家卷入了法国大革命,因为他的父亲和叔父是臭名昭著的厄弗里蒙地侯爵。“复仇女神”得法热夫人发誓要杀光厄弗里蒙地侯爵一家人。人民的激怒将代尔那推上了断头台。此时卡尔基——一个爱慕露西却不敢表白的落魄律师甘愿代戴尔那而死。梅里特医生一家人逃离了英国。卡尔基临终时发出了这样的预言:“ 我看见„„由毁灭了的旧的压迫者而兴起的新的压迫者们都成排成对地被这报复器械(断头台)所毁灭,在这器械被废除不用之前。” 狄更斯在全书最后又回到了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着;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故事是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背景,革命将受苦受难的得法热太太变成了一个“复仇女神”;将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贵族的儿子代尔那推入了深渊;将聪敏却冷漠的律师卡尔登送上了断头台。革命本身就伴随着暴力,而作者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却始终对革命存在着矛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赞同改善人民处境的革命理想;另一方面有痛苦与革命带来的血腥暴力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革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下层的仇恨最终冲垮了旧的体制,暂时改善了社会不公平的现状,使社会短时间内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旧体制的新的气象。但由于阶级所限制,下层的仇恨缺乏构筑新的合理体制能力,一些社会赖以生存、维持人最基本尊严和权利的东西被当做旧体制的一部分被予以废除,这时新的体制与旧的体制就相差无远了,而各种人间惨剧也相应发生。法国大革命也不能避免,这就是作者抨击的地方(如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最终归于失败)。

所以作者评价社会、褒贬人物的标准不是他们所代表的阶级,而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它肯定了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与价值。符合人道主义的,他就爱;违

背人道主义的,他就憎。就这个方面来说,作者所赞同的人道主义是具有积极意

义的,但是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要求人自我牺牲,要求完全利他,这对于大多数

人来说只是理想境界,没有坚实的社会和现实基础,只能是空想,算作寒夜中的星光吧!就这个层次上来说,查尔斯的人道主义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这本书中具有两对贵族与平民的代表人物,并且每对中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

面人物,它们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

贵族中的理想人物是代尔那,他在全书中始终是被作者用歌颂笔调来刻画的。代尔那出身于罪恶的厄弗里蒙地侯爵之家,生于这样一个罪恶累累、注定受

到报应的家庭,他就像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不仅没有染上家族的一点恶

习,他憎恶并且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面对叔父侯爵说:“我们曾经胡作非

为”,“甚至在我父亲的时代,我们就已经犯下了许多罪恶,伤害了妨害我们享

乐的每一个人。”;他甚至主动放弃了爵位、财产、名誉,这些在别人看来是人

生追求目标的东西,反而隐姓埋名到英国当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师,自食其力,不因自己的享乐而伤害别人的自尊、轻贱别人的生命。在他心目中,人的价值不

是由身份地位、财富来衡量的,而是由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来评判的。但作者主

要是从自我道德修养上来美化代尔那,然而连同代尔那那些脱离家族、自食其力

也是缺乏牢固的社会和现实基础的;并且代尔那对这个明知不公平社会的反抗仅

仅是想叔、父大发牢骚,并未向社会、大众公开揭露贵族阶级迫害农民的真相。

他只能自救,不能救人,只能自己独立青山外,留世人于污浊之中,如中国的陶

渊明,但此举对整个社会没有多大改善。

与代尔那相对立的贵族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这是作者予以揭露、讽刺、鞭笞的人物。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颇有贵族气派,实际上灵魂极其肮脏、凶残。

像侯爵这样的贵族们,恣意挥霍人民的血汗,过着极度奢侈、荒淫的生活。一位

侯爵每天喝朱古力茶,没有四个壮士帮忙就不能下咽。他们生活腐化、治理国家

无能,残害百姓却是无以复加。他们草菅人命、荼毒生灵、残忍凶暴、灭绝人性。

小说中揭露:为了霸占一个农妇,他们可以满不在乎地逼死四条人命。他们“填

写一张空白谕旨,就可以把任何人无限期地埋在监狱里”。侯爵的马车横冲直撞,压死穷人的小孩,他一面破口大骂人们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一面从车里抛出一

枚金币。“好像偶然打破一件平常东西,已经陪过了钱就够抵偿了似的。”然而,即便如此,这位侯爵大人还不称心,他还念念不忘目前失去的许多特权,念念不

忘那碾死小孩连一个金币也不用赔的时代。他抱怨“法兰西现在越变越坏了。过

去不远,我们的祖先对于周围的贱民曾经掌握过生死之权。就从这房间里,许多

这样的狗被牵出去绞死„„”

作者树立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贵族形象,很明显,是想要展示两种典型形象,揭示两种不同前景。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人道主义是狭隘且没有现实基础的。

他希望建立一个平等,人的权利可以得到尊重、价值可以得到体现的社会,但又

不愿推翻旧的体制和社会,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他希望贵族都能像代尔那那

样主动放弃贵族阶级特权,废除不人道的暴政,这样将会缓和已经尖锐的社会矛

盾,避免一场浩劫;而不要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一样,滥用特权、暴虐无道、激化矛盾,导致人民革命的爆发。作者希望不通过流血和暴力的革命而是通过人

们内心的道德价值观使社会过渡到一个文明社会。这样的愿望多么荒谬,把一个

理想的新社会的希冀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觉悟、大发善心上,这只能是空想主义。

如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提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财产私有制,但他

却又不主张废除财产私有制,而是提倡富人应该自己自愿捐出自己的财产接济穷

人,同样的荒谬。旧的体制不被推翻,新的体制如何能在夹缝中求生?

平民中的代表是卡尔登和得法热太太。一个为心爱的人“微笑走向断头台”,一个则成为“坚决的复仇女神”。卡尔登聪敏有才华,而且思想敏锐,道德高尚,但却不被社会所欣赏,屈居于庸俗的皇家律师史曲勒俘手下做助手。正因为他有

敏感的政治头脑,所以他愈发对这个社会失望透顶,于是他变得懒散、冷漠、玩

世不恭,但这只是他的一副面具,事实上他仍具有善良、美丽的心灵。他深爱露

西,甘愿为露西爱的人而死。最终他代替代尔那微笑着走上了断头台,并预言大

革命最终会覆灭。我想卡尔登是查尔斯心中最理想的人物,他是一个完全的理他

主义者。但遗憾的是这是最不有真实性的人物,作者以卡尔登的死来作为对暴力

革命的控诉,恰恰暴露了作者思想的严重缺陷。

而得法热夫人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的父亲、姐姐、哥哥都被侯爵

逼死,她决定变为复仇女神,杀光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每个人。仇恨蒙蔽了她的双

眼,使她不再具有理性,连无辜的露西也要赶尽杀绝。这是作者所批判的暴虐、残忍、不具有人道主义的做法。当写到革命爆发后的那一部分时,作者出于对革

命暴力的恐惧和反对,也就怀着厌恶的情绪对她的形象进行丑化、这本来是一个

具有革命坚定性的妇女,但作者故意把她写过了头,要表现一种残酷的报复心理

如何使她达到了丧失人性的地步。这也是作者人道主义的另一个缺陷。作者的人

道主义仅停留在不流一滴血、不杀任何一人、维持社会秩序表面的和平上,对于

暴力是一概持否定态度。

这组平民形象的对比,其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他希望平民们都像卡尔登一

样宽宏大量、舍己救人,哪怕是贵族阶级的人;而不要象像得法热太太那样残酷

报复、毫不退让。

查尔斯狄更斯希望所有的人——不分阶级和民族,都能够自愿遵守社会秩

序,爱人,捐出自己的财产来帮助穷苦人民。他的愿望无疑是真诚的、美好的,然而,却是建立在空想基础上的,这导致了他笔下的正面人物苍白无力,不具有

真实感。这是由于狄更斯生活的历史时代的限制 ,看不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方

式 ,在作品中宣扬的也只能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他在同情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同

时 ,又反对人民进行暴力革命。这与他同时代的法国作家雨果的品《九三年 》 有

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们都是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两位作家出色地

描绘了人民起义的波澜壮阔的画面 ,都主张阶级调和 ,幻想以“ 爱 ” 战胜

“ 恨 ” ,虽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 ,但却是社会一个不缺少的精神支柱。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不仅仅局限于理论道德的范畴 ,还是他用来批判社会黑暗现实的武。卡屯在临刑前想到耶稣的话:“复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 ,虽然死了 ,也必复活;凡是活着信我的必永远不死。” 他还看到新的压迫者在旧的压迫者

毁灭的废墟上兴起 ,而他们也很快就会在惩罚工具的手消灭。经过反复的斗争、成功与失败 ,伟大的人民终将在深渊中升起 ,获得真正的自由。这表达了作者反

对种剥削制度替代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思想。总之 ,狄更斯在《双城记 》 中把自

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达到了彻底的利他主义 ,这是对资产阶级道德

准则的一次有力的冲击。

参考文献:

[ 1 ]薛鸿时.浪漫的现实主义-狄更斯评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 2 ]王佐良.英国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96

[ 3 ]朱维良 ,赵澧.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1998

[ 4 ]狄更斯 /孙法理译.双城记,南京:译林出版社 , 1996

[ 5 ]张玲.剥笋-《双城记 》 主题分层析,外国文学研究 , 1988

[ 6 ]王玉芝.从《双城记 》 看狄更斯思想的矛盾性.外国文学研究 , 1997

第五篇:歌剧名作赏析

《歌剧名作赏析》论文

当今,歌剧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为不同肤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喜爱。它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所散发出的艺术魅力值得去思考和回味。而我也不能落后于世人,在这个学期,在刘晖老师的带领下,我进入了这个陌生而又梦幻的歌剧世界。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下面说说我比较有感触的《茶花女》和《江姐》吧。

《茶花女》是一部三幕歌剧,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改编的,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首演于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女主人公薇奥莱塔是当时的一名名妓,沉醉于风华岁月中。直到阿尔弗莱德出现,并用真挚的爱情感动了她,她毅然抛弃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到巴黎近郊与阿尔弗莱德共同酿造爱情的蜜。可是,阿尔弗莱德的父亲乔治欧强烈反对,要求她和阿尔弗莱德分开。薇奥莱塔为了顾全阿尔弗莱德的家庭和幸福,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忍受着巨大的悲痛,重返风月场。阿尔弗莱德误会她,当中羞辱她,患有肺病的她最终承受不了这样大的打击倒下了。不久,乔治欧良心发现,把全部实情告诉了儿子。可是,等到阿尔弗莱德回到薇奥莱塔的身边时,她已经奄奄一息了,疾病和不公正的社会夺去了她的爱情和生命。爱情,是历代社会经久不衰的主题,是人类情感空间的释放。爱是不分等级的,人人都有爱的权力,并且真爱难寻。可是由于社会世俗的种种观念,爱情被无情的扼杀了、摧残了。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剧中多处唱段运用了咏叹调,更有利的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心理以及对现状的无奈。

《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反映的是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已经在工农联合武装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她突然接到与自己多年患难的革命伴侣——华蓥山中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止住自己内心的悲痛,毅然决然的走上华蓥山,及时传达了党的指示,并与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一起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但是后来,由于叛徒浦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之后被关押在重庆中美联合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叛徒的出卖,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节操和从崇高精神。而后,重庆解放在即,为了配合我军顺利进军重庆,粉碎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共产党人的血腥阴谋,江姐在集中营中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但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敌人要害死江姐,为了不暴露计划,保护同志,江姐毅然走向刑场„

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的吸收了川剧,越剧,杭滩,洋琴,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的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因此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都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艺术烙印。比如《绣红旗》中的唱段运用咏叹调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江姐心中对革命胜利的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剧中好多唱段中都运用了咏叹调。另外,歌剧中的歌词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被广为传唱的《红梅赞》,它的词中以红梅欲革命烈士,用红梅不畏严寒,傲然盛放的品质来抒发革命战士面对反动分子的打压不屈服,不畏惧的崇高精神。纵观整个剧本的词句,精简干练,朗朗上口,既符合了此歌剧要通俗易懂,面向广大受众,教育后人,缅怀先烈的要求,又不乏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是不可多得的弘扬革命精神的教材。

观看了这两部歌剧后我的感触极大,我明白了个人的力量是不能跟社会抗衡的,我为薇奥莱塔的爱情感到惋惜、痛心。我也明白了,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就像江姐,为了祖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她那种面对敌人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不得不佩服。

另外,我自己认为中国的歌剧和外国的歌剧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西方人对于感情的表达比较直白、炽烈,而中国的歌剧中对于人物感情的表达比较含蓄、委婉。由于歌剧发展历史不一样,在音乐体制上也有所不同,中国歌剧以简代繁,而西洋歌剧音乐则是流动多变、以繁呈丰的“ 多曲多用”的体制。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写意, 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写实;中国强调以少胜多, 强调传神, 西方注重以多映多, 注重逼真。

我认为最本质的不同还是因为“民族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欣赏歌剧的时候要注意民族性的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

下载西方音乐名作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音乐名作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音乐名曲赏析论文[最终版]

    西方音乐名曲赏析论文 周三2015293611赵忠胜 本学期我选修了《西方音乐名曲赏析》这门公选课,以下是我对课中观看的三部歌剧做的简要赏析 1.歌剧《卡门》观后感 《歌剧》大致......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 ● 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其中以《韶》的艺......

    音乐名作鉴赏心得(定稿)

    音乐名作选讲心得体会 姓 名: 吴 才 二 学 院: 化 学 与 化 工 学 院 专 业: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学 号: 1208110143 联系电话: *** 2014年12月21日 对音乐鉴赏的......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精简版汇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 ● 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其中以《韶》的艺......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综述《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

    第三章 上帝至高无上——中世纪音乐文化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格里高利圣咏及复调音乐的发展 2.理解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3.掌握中世纪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史文化......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

    西方文学经典赏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