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文化

时间:2019-05-14 14:2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方音乐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方音乐文化》。

第一篇:西方音乐文化

西方音乐文化

〃音乐: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2、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3、音乐是表现的艺术

4、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乐音,音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

〃西方音乐的形式组织方式:旋律,和声,复调,织体,配器,曲式 古代音乐 中世纪的音乐

〃教会音乐的统一与规范:

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欧中世纪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是欧洲复调产生之前艺术性最高的、保存至今的唯一宗教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是男生用拉丁文唱的单声部旋律,无伴奏。由自然音阶构成,没有固定节奏,律动自由。音乐客观、平静、安详。在单纯和简朴的基础上以洗练的技法来表现超越世俗感官的精神世界。

〃中世纪后期艺术风格的转变:

“哥特式”教堂的兴建;宗教思想有了一定的人性化的转变;音乐上复调音乐渐渐走进了教会音乐的视野。

〃复调音乐的产生及发展: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康都克特、经文歌 〃中世纪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教会对中世纪音乐的特点影响极为直接。一方面,教会的思想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教会的体制、思想又从另一方面为音乐传统的沿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教会是中世纪文化的垄断者。

二、复调音乐的诞生,是中世纪音乐最大的跨越性特征之一。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同记谱法的完善(尤其是节奏记谱)、键盘乐器的发明密不可分。这两样发明使得音乐艺术由即兴创作向作曲创作过渡。

三、作曲家的诞生。个人的创造力 巴洛克音乐(17世纪)

源于葡萄牙语barrocco,意思为奇形怪状的珍珠。通常把1600年(歌剧的诞生)到1750年(JS巴赫的去世)称为巴洛克音乐时期。

〃巴洛克音乐的基本特点:情绪一致;节奏型具有持续性;旋律的连贯统一;力度层次的一致性;模仿性的复调织体;和弦的地位日趋重要;声乐体裁演唱技巧复杂

〃歌剧:是一种将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器乐的繁荣:维尔瓦第《四季》《荣耀经》《圣母颂歌》 巴赫——现代音乐之父。《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 亨德尔《弥赛亚》《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崇尚理性,侧重于表现形式和技巧,注重形式的纯洁和明晰和结构的严谨。作品中的感情表达服从于形式的完美。〃“古典主义”音乐: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也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崇尚理性,音乐语言的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及主调和声风格的美学特征 〃交响曲:“Symphony”是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套曲。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调性的对比,主题的对比

〃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海顿 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的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创世纪》《惊愕》

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歌剧)贝多芬 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费黛里奥》——歌剧,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因素:自我意识,个人主义,严肃性和思考性,道德感化作用

〃浪漫主义音乐基本观念:侧重于音乐中的情感、诗意;个性,个人主义观念;民族风格;各门艺术交融;自然界;社会伦理作用

〃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作品以反映本民族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代表人物:捷克的斯美塔纳〃德沃扎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国的格林卡 20世纪音乐

〃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文化特征:非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广泛影响;新技术催生了很多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观念;艺术表现了工业化以来人类的异化和精神危机,艺术传统主题和价值被消解,突出不同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的探索;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面对人类的情爱和内心精神领域;美国文化强有力的影响了20世纪艺术的发展 爵士乐

〃两个重要源头:布鲁斯,拉格泰姆

〃布鲁斯(blues)(蓝调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灵魂乐、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圣歌。)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在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它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劳动时集体合唱的无伴奏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布鲁斯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圣歌、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颂歌。布鲁斯中使用的“蓝调之音”和启应的演唱方式都显示了它的西非来源。

第二篇:音乐赞助人与西方音乐文化

内容 摘要 :文章拟对 历史 进程中的 音乐 赞助人制度加以概括性描述,以说明其与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 键 词 :音乐赞助人 西方音乐文化

当我们审视西方音乐历史的时候,通常会以音乐创作史作为基本视角,而往往忽略了音乐赞助人制度等与创作史同步同行的 社会 音乐文化环境。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开始对这一 问题 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目光,如美国音乐学家帕里斯卡(claude v.palisca,1921-2001)在《美国音乐学的跨学科倾向》一文中,强调了音乐赞助人制度的作用及 研究 意义:“音乐学家很有理由进行对保护人制度的研究„„保护人的个人趣味无疑促进了某些风格、手段和体裁的 发展。关于受到赞助的音乐家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得到的乐器,以及音乐演奏的地点等信息,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乐谱上所不能揭示的东西。除了这些与音乐有关的事情,对保护人制度的研究有助于提供一幅当地生活与文化的生动画卷,有时甚至还启发历史学家对统治者的 政治 活动、教育、消遣和出游的动机的认识。”①因而,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将通过对古罗马到古典主义时期历史进程中音乐赞助人制度的概括性描述,来力图进一步印证它与音乐体裁的发展、作曲家的创作以及写作技法的革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究其历史,音乐赞助人制度可谓由来已久。早在古罗马时期,当音乐作为一种供王公贵族们享受的娱乐品而被艺奴表演时,赞助人制度便已悄然“兴起”了。第一位音乐赞助人可被认为是尼禄——一位酷爱声乐表演的古罗马皇帝,他推崇音乐并定期举办以音乐比赛为中心的“神圣节日”竞技会(如公元60年和公元86年,他分别在罗马、多米提安举办的音乐比赛),带动了古罗马音乐的发展。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世界步入了中世纪。从这一时期开始,基督教成为了深刻 影响 着西方人道德观念、行为系统和价值准则的文化中心,而附属于宗教礼拜仪式的基督教音乐几乎成为音乐 艺术 的唯一“主宰”。这时,教皇被看作是音乐艺术的主要赞助人,音乐家们均供职于各地教堂,应约写作各种类型的宗教音乐,奥尔加农、第斯康特、经文歌等复调音乐类型就是在此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世纪时期,西方的封建贵族特别是骑士阶层孕育了世俗游吟诗人的音乐艺术。法国南部的阿奎丹公爵、威廉九世和英王理查作为热爱游吟歌曲的赞助人,扶植了大批才华横溢的游吟诗人。在他们的庇护下,世俗音乐在这里悄然于宗教音乐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了下来。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宫廷文化的兴起,王侯贵族跃升为西方音乐的另一重要赞助人。音乐家们或服务于宫廷或任职于教堂,遵照赞助人的意愿进行创作和表演。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写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如经文歌、弥撒曲)及世俗音乐作品(如牧歌、歌谣曲)。在西方各国的赞助人中,意大利的赞助人(包括佛罗伦萨的梅迪契家族、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费拉拉的埃斯特家族、曼图亚的贡扎加家族等)恐怕是最为慷慨的了。他们不惜重金从法国、荷兰等地请来了富于才华的音乐家任职于意大利各城市。如斯福尔扎家族就在1474年前后聘请了18位室内乐乐手和22位唱诗班歌手,若斯坎等多位作曲家就曾受聘于此。意大利的“慷慨之举”换来的是其在音乐艺术上的繁盛及显著地位。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成为西方音乐的中心。1600年,歌剧于意大利诞生,这一具有划 时代 意义的音乐事件是意大利的有识之士为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艺术而促成的。出身于古老银行家族的佛罗伦萨贵族乔瓦尼·巴尔弟,就是其中一位提倡文艺复兴新思想的赞助人,他曾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致力于“复兴”之事,常召集佛罗伦萨的音乐人士在自己家中讨论有关艺术 理论 和复兴改革的细节问题,最终,他们将讨论结果付诸实践——由佩里作曲完成了西方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是西方音乐历史上重要的赞助人。他执政之后,主要致力于推动艺术的持久发展(1661年创建皇家舞蹈学会,1669年和1671年创建 科学 研究学会和音乐学会),并颁布法令强调舞蹈艺术的至善至美②。在他的引领下,路易十四的宫廷乐长——作曲家吕里开始尝试将豪华壮观的芭蕾场面与戏剧因素融合在一起,进而创造了具有法国民族传统的歌剧形式——抒情悲剧。1741年的巴洛克晚期,亨德尔开始了清唱剧《弥塞亚》的创作,这正值其一生中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他经营的歌剧院再次破产,负债累累,亨德尔一度中风和精神崩溃。正当他想挥泪离开英国返回故乡时,爱尔兰总督挽留了他,并邀请亨德尔前往都柏林,在他的赞助下创作。在那里,亨德尔以巨大的创作热情仅用14天便完成了这部旷世奇作,此剧一经上演,便场场爆满,获得空前成功。那宏伟壮丽的音乐风格不仅深深印入了人们的心灵,也直接影响到海顿、莫扎特及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爱尔兰总督的慧眼识英才,奠定了亨德尔在清唱剧创作领域中的重要地位。18世纪下半叶,正值交响曲这一体裁开始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此时出现了一位富有音乐修养的赞助人——卡尔·泰奥多公爵。他在曼海姆修建了歌剧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培育出德国最好的管弦乐队,世称曼海姆乐派,这个乐派在套曲形式方面为交响曲体裁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海顿最终确立古典交响曲四个乐章的典型套曲结构做了实践上的准备。酷爱音乐的匈牙利赞助人——埃思特哈齐家族赞助了海顿,其中的尼古拉斯·埃思特哈齐公爵酷爱音乐,他频繁举行各种音乐活动,并严格要求要不断地出新作、改善演奏方式。海顿在他手下工作30年,创作出108首交响曲,并做了各种改革的尝试,这促使其作品从结构到配器上日益走向成熟,正如海顿所述:“亲王欣赏我的每一项工作,表扬我。作为乐队指挥,我可以进行试验,观察是什么乐器加强或减弱了效果,从而改进、替换、省略或试用新的东西。我与世隔绝,周围没有人干扰我、把我引入歧途,因此,我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③最终,海顿以其对交响曲套曲结构和乐队编制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被后人誉为“交响曲之父”。

第三篇: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

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

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 文化

[摘 要] 纵观西方电影中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它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人们的婚礼葬礼、日常的休闲娱乐,手风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在西方电影的配乐使用和剧情的背景中,不难理解它在西方诸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分量之重。本文试图通过解析欧洲国家部分电影中出现手风琴演奏的画面或是以手风琴音乐作为主要配乐的生活场景,对西方电影中的手风琴音乐文化进行初探,希望对我国的手风琴音乐文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 西方电影;手风琴;音乐;文化

在西方电影里,总能看到手风琴音乐渗透在各个角落。印象中的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德国、希腊、南斯拉夫、拉美诸国等……他们的手风琴音乐似乎与生活无法分割。从电影里,我们能看到手风琴音乐文化在西方世界里是通俗化、习俗化的。相比之下,手风琴在中国、亚洲的消沉与在西方世界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希 腊

(一)《哭泣的草原》——希腊流亡史诗三部曲之首部曲:悲

提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这是一个离不开手风琴音乐为其配乐的导演。

从最近的电影创作说起,安哲罗普洛斯有一位御用作曲家,最叫人惊讶的是那位作曲家是女性。在男性作曲家主导全球音乐界的今天,虽然女性作曲家渐渐锋芒初露,但不得不承认在电影音乐界,女作曲家真是少之又少。作曲家爱莲妮•卡兰德卓的手风琴配乐早已成为安哲罗普洛斯的标志之一,凡是她为安氏电影配乐,极少不用到手风琴音色。

该片取材自古希腊神话Oedipus Rex and Seven against Thebes,以一对年轻音乐家夫妻相爱与分离的多舛命运为主轴的爱情悲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便是由“缪斯”演化而来,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影片的时代背景始于1919年俄国内战奥德萨红军的入侵,经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军、德军入侵,止于1949年希腊自身的内战。电影中女主角艾莲妮(Eleni)的美梦则结束在死去的丈夫(手风琴艺人)于1945年从南太平洋战场寄来的最后一封信:“你抱怨说我忘了你,那怎么可能呢?……我渴望离开冲绳这个地狱……我昨晚梦到你,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老人说这片草原就是河的源头……”

影片开始3分14秒时,手风琴就以双音的形式奏出忧伤的旋律,随后是大提琴的拨奏作为节奏点和深沉的弦乐器拉奏长音,紧接着圆号吹出了田园般的广袤,中提琴和手风琴交替演奏主旋律,把人们带回了那个灰色的希腊。

此时,随着配乐的音响增大和乐器的数量增多,和声层加厚了,观影者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早知这会是一出悲剧,却不曾想手风琴也要奏出这般哀伤的曲调,实在与普遍印象不符。接着不久的夜里,流浪的艺人们在小房间里饮酒,白发的手风琴手拉着黑色的琴伴奏,他们唱起希腊民谣,十分动情。

在这部长达2小时45分钟的电影中,出现电影音乐的片段大约有19次,而由剧中人手风琴现场演奏(Source Music)、留声机中播放的歌曲伴奏、聚会上的手风琴表演、沙滩上的舞蹈伴奏、葬礼上的手风琴哀乐、洪水过后一派凄凉的场景配乐、劫后逢生的以乐会友等电影音乐片段,手风琴音乐出现的频率就高达14次。

正如片中的舞会上,老人这样夸赞男主角(手风琴艺人)的表演:“这位小伙子能让树都跳起舞来。”

(二)《流浪艺人》——希腊当代史三部曲之一

安氏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流浪艺人》,更是用手风琴道尽了数不清的乡愁。这种“乡愁”不是背井离乡的思念,而是导演本人对祖 国文化纯度的深深忧虑。

影片以流浪剧团的巡演为背景,通过长镜头的叠加讲述了希腊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专制统治到1952年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 政治 事件的发生被打断,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同时又成为剧团的素材为下一场的演出增加现实内容。

手风琴在剧中是对人物命运百转千回地承接和情绪烘托。在不少段落中,它陪伴长镜头奏响,它蔓延着岁月的回声,又仿佛一种深度的留白。影片的开头部分就是一首用手风琴独奏的东欧民谣,在本片中用于历史剧表演前类似于“序曲”的作用。影片中的手风琴音乐,仿佛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倾诉的力量,剧团里的老乐手不论在演出时拉手风琴,还是为谋生在舞厅乐队里参演,都仿佛以音乐牵动出历史的烙印,其中8个剧团成员在雪后的山路上下山时,和着手风琴声,边唱边跳地行进,将底层人们于逆境中的倔强与乐观尽显,那首具有浓郁东欧民族风情的民谣,令人心绪难平。

其中,最值得让人深思的一幕戏是“婚礼”:希腊女孩和美国大兵(解放者)的婚礼,当老人为他们唱起希腊传统祝福歌而翩翩起舞时,美国人的小乐队却将曲风转换成了踢踏舞的节奏,导演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只以新娘的儿子拉掉桌布、无言前进的镜头表达了美国文化对希腊本土文化入侵的看法,这是忧心和无奈,这组镜头有着难以言表的痛楚。

个体在历史长河里只是标签,而个人的命运只是为了定位历史本身。流浪 艺术 家在极权统治下的处境能更鲜明地反映真实的民众史:如艺人们的历史剧,其实在整部影片中自始至终只有在沙滩上有一场完整的演出,还是出于为美国人好奇心而进行的表演。这种历史剧的落寞和如今的中国手风琴音乐有着类似的情形——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看他们的戏了。笔者甚至听闻音乐学院的学子们因为手风琴史为必修课而怨声载道,并向学院提议取消该门课程,难道非战争年代手风琴真的一无是处?的确,时代变了,强势的外来文化在飞机大炮的支持下以一种看似温和的姿态慢慢地侵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腊这个古老的国度也躲不掉。本土文化的沦丧,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出现于希腊,甚至中国、印度这些文明古国都在不吭声地陷入外来文化的泥潭。

电影《流浪艺人》的音乐中,全部采用手风琴音乐作为希腊文化的代表,而且大多是现场音乐,由剧中人演奏。我们可以透过导演的眼睛看着借手风琴哀鸣着的希腊,美丽的希腊神话里也掺杂了苦难和哀伤,在美国军乐队的喧闹里,希腊陷入一片寂静和绝望。

尽然如此,人们还是忍不住猜想手风琴对于希腊来说,究竟代表了一种什么感情,而在这两部影片中几乎能看到它出现在任何场合。

手风琴是一种气动压力的乐器,属于簧管乐器类。尽管传说手风琴的诞生与中国的乐器“笙”传入欧洲有关,但且看手风琴诞生地德国,其德语Phisharmonika分明取源于希腊语Phisamantice(风箱)和Karmonikos(口琴)。虽说古希腊被古罗马占领后,其音乐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紧密相连,但其音乐的地位在西方音乐史中仍不可忽视。我想,不是导演刻意使用,而是希腊人本身一定热爱手风琴音乐,手风琴也是希腊的民族音乐文化代表之一。

二、意大利

(一)San Gernnaro——那不勒斯的盛典

看《CSI NY》第二季的时候,有一幕让我 体会 到了纽约和意大利融合的混合文化:San Gennaro狂欢节。背景音乐是用手风琴演奏的歌谣——意大利著名歌曲《啊,我的太阳》(O Sole Mio),这是一首创作于1898年的那不勒斯歌曲。

纽约城在秋天的街道活动(Street Fair)十分多,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最大规模Street Fair——San Gennaro是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庆祝那不勒斯保护神的 节日 ,从1926年9月19日开始的第一届起,每年九月举行,一年一度,为期十天。六角手风琴上的三种颜色红绿白就让人直接想起了意大利国旗,且街头随处可见抱着手风琴为游客演奏的手风琴手,不能不说手风琴音乐是意大利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这一点,在电影《邮差》中可见一斑。

(二)《邮差》——充满拉美情调的意大利文艺片

《邮差》,从智利诗人身上开始的意大利电影。聂鲁达,因为共产主义思想被流放到萨利纳小岛上。这位备受人民爱戴的共产主义诗人每天都收到很多邮件,于是邮差便成了他每天都会见到的人,故事由此展开。

多次出现在影片中的音乐主题,标题为“Bicycle”,每当邮差骑着自行车去给聂鲁达送信,这段旋律就会响起。聂鲁达说“我们诗人都是胖子”,与此相对的就是瘦削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的石子路上磕磕碰碰、摇摇摆摆,和这段旋律一样富有动感、轻盈跳跃,邮差的形象和班多纽颗粒状的单音旋律那么贴合。

《邮差》的电影音乐中有多处体现出了拉美情调,如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一种源自阿根廷的民间乐器,在拉丁美洲广为流传,主要演奏探戈等节奏感强的拉美音乐,它是一种用发单音的钮键取代了键盘的手风琴。)在影片《邮差》里它成了一件富有特色的主奏乐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中,如西班牙吉他和班多钮手风琴的二重奏音乐,班多纽手风琴主奏、钢琴和小提琴伴奏的音乐等。

由于班多纽手风琴音乐的出现,这种无和声手风琴所发出的明晰朴素的声音时,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它和国际共运史上来自拉美的那位集 政治 家和 艺术 家于一身、时刻关怀世界劳苦大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者聂鲁达 联系 起来。

影片中现场演奏的手风琴音乐并不常见,基本上是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但是手风琴音乐给观影者的印象依然深刻,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诗人的妻子马蒂尔德(Matilde)偶然发现一叠唱片,她选出一张放在了唱机上,顷刻间,屋子里飘荡起一首熟悉亲切的歌——《塞尔瓦母亲》[著名的阿根廷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Gardel)演唱]。乡音感召下,诗人和妻子相拥起舞,跳起了热情四溢的探戈。

在这部电影里,手风琴也是一种乡愁,是一种蕴涵着忧郁的情思、亲切的温情和天涯沦落人对故土的眷恋,也许正是手风琴音乐这种朴素动人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使该片荣获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手风琴在意大利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的诞生就与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伊特(Amiot)有关。位于意大利Stradella城甚至设有专门的手风琴博物馆,定期举办免费的手风琴音乐会。手风琴作为意大利传统的民间乐器可能源于马里奥•德拉普(Mariano Dallapé)于1876年在Stradella城设计了“stradella bass”系统,他被认为是手风琴 发展 史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博物馆收藏有Dallapé于1876年设计的“stradella bass”手风琴以及各个年代、不同种类的手风琴。

三、中欧:法国

(一)《天使爱美丽》——法式浪漫手风琴

《天使爱美丽》褒誉繁多,其电影音乐以简约、古典闻名于世。影片从始至终,都有浓郁的法兰西手风琴声萦绕耳际,把观众带进了天使爱美丽的世界。这部电影中大约有15次音乐出现的片段使用了手风琴,时而伴有钢琴和八音盒的音色,听起来显得“小资”味道十足。手风琴的右手旋律加左手的和声伴奏,一部手风琴就让人感受到了巴黎街头和煦的阳光。

在欧洲,中西欧手风琴以法国手风琴为主,法国手风琴音乐就像浪漫的法国,很多法国香颂选择手风琴作为主要乐器演奏。而在港台地区,法国手风琴也是十分流行的,因为人们向往巴黎,而有手风琴的地方就充斥着法式的浪漫和气氛,不需要大型管弦乐队,只需要一部手风琴、一把吉他、一个口琴就能把快乐送给人们。

(二)《北郊1936》(Faubourg 36,2006)——1936年的法国音乐庆典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轰动一时的电影大家并不陌生,《北郊1936》便是同一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沉寂3年后的力作。该片颇有政治寓意,却用法国手风琴这种轻松的音乐承载了它的沉重,音乐和场景充满了怀旧的情绪,而历史大背景[在1935年至1937年的法国,当时正是法国“人民前线”运动高峰时期,法国国际工会(SFIO)第一次带领工人阶级取得了国家的合法政权]下,用小人物的经历讲述了音乐的救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片中男主人公的儿子由于父亲的剧院濒临破产而被迫在街头拉手风琴卖艺为生,其中有一幕是小男孩背靠火车站口的桥栏,怀抱手风琴,面无表情地拉奏着曲调哀伤的音乐,随即搭档招呼“游客来了”,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踱步到楼梯的顶端,弹奏起了听起来十分欢快的手风琴音乐。街头艺人并不容易讨生活,他们有时依靠愚弄自己来娱乐别人,从小男孩面无喜色的脸,似乎能看到他内心的不满和怨怼。或许艺人和艺术家的界限在于,艺术家能在人民大众挣扎于苦难时用艺术启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生活过于安逸的时候给世人以警示;而艺人在娱乐别人的同时,总是无法跳脱出自身被生活所累的桎梏。然而恰是这些小人物,才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片中有一段由小男孩用手风琴伴奏的男声演唱,歌词道:“当上了手风琴演奏家,在他的乐器上闪烁着他的名字。在朱利安大街上,他的演奏让 建筑 物都感到悲恸……”

手风琴的琴声似乎把人们带回到法国战前的金色年华,电影音乐的作用亦可圈可点,《北郊1936》竖立了一座法国式平民音乐电影的丰碑,正如20世纪30年代巴黎北郊那场成功的庆典——当年的法国“人民前线”运动在今天虽然名声不大,但是今日普通的 工作 者所享受的许多福利,如带薪休假以及双休日等都是源自于它。而手风琴在法国,正是工人、老百姓抒发内心最好的乐器之一,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听到,工人们总是伴着手风琴音乐在下班后翩翩起舞,华尔兹、圆舞曲、狐步舞……花都之名,名副其实。

法国的手风琴音乐,追根溯源,是由意大利移民把手风琴带到了法国,手风琴又被法国人传唱给了世界。从菲利克斯•佩格里(意大利移民)在巴黎开的第一家手风琴制造商店,从餐馆里用全音阶手风琴为客人表演的音乐,从舞厅里用风笛式手风琴表演的音乐开始,法国手风琴音乐打上了流行的烙印:它总是不太复杂,一般的人都能听懂,没有太多的炫技。很多年轻的法国人被手风琴吸引,加入了学习者的行列,然而正是这种流行、这种“玩”的态度,抛开了考级、学习的压力,手风琴音乐被法国人演绎出一番愉悦而纯朴的感觉,这正是中国手风琴音乐所匮乏的。

四、西欧:英国

由著名英国小说《苔丝》改编的电影《黛西姑娘》(1998 BBC出品

中的开场有一场英国乡村庆祝五月跳舞节的戏,村民们用小提琴、六角手风琴、手鼓、双簧管、小风笛等为姑娘们伴奏,影片和音乐的节奏一样轻松活泼。英国六角手风琴主要用来演奏舞会上的民谣、舞曲,多以快节奏的踢踏舞、里尔舞、剑舞等英伦传统舞蹈。

五、东欧:俄罗斯

(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犹记得希腊的葬礼上,站在木筏上拉琴的手风琴手,那种无法拒绝的忧伤透过手风琴的哀鸣袭来……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看去,观众可以在俄罗斯的婚礼上看到欢快的手风琴手。前苏联影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让我们看到了这么愉快的一幕。

手风琴在其诞生后不久就传入了俄罗斯。它最早在1820年左右传入俄罗斯时,还只是小巧的六角形,然而短短10年后的1830年,俄罗斯就在图拉(Tulle)诞生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手风琴,史称“图拉开合音箱式的五键、七键、八键式手风琴”。从简单的“图拉手风琴”到众所周知的“巴扬手风琴(俄语баян)”,手风琴在俄罗斯历经20余次改进,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总把巴扬手风琴视为俄罗斯的传统民间乐器。从影片中不仅可以看到,用于俄罗斯传统婚礼上的手风琴既有键盘手风琴又有巴扬手风琴,还可以听出巴扬手风琴和键盘手风琴的音色有所区别:巴扬饱含了俄罗斯民族内敛的激情,在音色上更有金属般坚强的气质,低音雄厚并富有穿透力。它在演奏婚礼上的音乐时可以模仿出管风琴的音色,我们都知道《婚礼进行曲》就是要用在教堂才有的管风琴演奏才显得庄严而宁静。片中还有一幕是女孩收看当时的热门电视节目,黑白电视里能清楚地看到表演者用吉他和六角手风琴自弹自唱,很受观众喜爱。连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都曾在1883年的作品《第二管弦乐组曲C大调 OP.53》中使用了四个六角手风琴,由此可见手风琴在俄罗斯受重视的程度。

(二)《两个人的车站》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对片尾那一幕记忆深刻——男女主角在赶回劳改营报到的时候,因筋疲力尽坐在离劳改营不远的雪地里拉响手风琴,用琴声通知劳改营内的军官们“我们回来了”。这一幕让人欢笑不已,在笑声之余又 体会 到生活丝丝的苦涩和艰辛。

六、结 语

手风琴在西方世界里,就像一个受欢迎的流浪者,无以为家又四海为家。它融入各国的 文化 里,形成了有各国特色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在那些国家里,民族民间音乐是手风琴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正因为这种相互渗透,手风琴才得以称之为它们的传统民间乐器。

从电影里看到,手风琴在西方世界里遍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婚礼葬礼,它的音乐时而深沉忧郁,时而热情华美,适用于各种场合。人们热爱手风琴音乐而不是功利性的在短时间内追捧。如果对音乐艺术过河拆桥,有用时奉承,不需要时漠然以对,那么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在一个国家内都无法长存和进步,只有销声匿迹这最后一条路。

而具有生命力的手风琴音乐,就应该如同电影中看到的简朴生活,而不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昂贵奢侈品,愿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文化现象对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 世界手风琴史、中国手风琴史[J/DB].乐器,134期.[作者简介] 凌茜(1985—),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视唱练耳;凌志权(1951—),男,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手风琴教学。

第四篇:西方礼仪文化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课 程 任 课 学 生 学 生 班 成名 称: 西方礼仪文化

教 师: 周伯亮

姓 名: 梅焕文

学 号: 31403120125 级: 14物流管理(1)班 绩:

题目1:《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日常交流有着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1餐具摆放的差异

从餐具摆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以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局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右,餐具靠左“,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放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杯酒,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2座次安排的差异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双方搜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是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因为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在西方,通常,卓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3上菜顺序的差异

从中西方上菜顺序方面差异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顺序:首先是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等。最后则是水果。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以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四类。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咖啡或茶是西餐的最后一道上饮料。4就餐氛围的差异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发出声音,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说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说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到的程度。5餐桌话语的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餐桌上的菜花样繁多,五花八门。如果是盛宴,主菜则会更多,越丰盛、越昂贵方能显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在宴请结束时,主人往往会说“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菜做得不好,请多包涵”,“怠慢了您”等等的话语。而西方盛宴一般只有四到五个菜,以恰好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如果在家里,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女主人会很高兴,认为这样是大家喜欢她做的菜,对她烹饪手艺的一种认可。面对丰盛的宴席,主人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对中西方主人的话语进行推敲,不难看出,中国人遵循“贬已尊人”的原则,而西方人强调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实际中十分注重自身面子的需要。

结语:探究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礼仪差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误解,同时这必将在我们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度,饮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礼仪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将是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剂。

第五篇:西方音乐读书笔记

《西方音乐史》读书笔记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但几乎是不可能聆听与欣赏。有资料统计这一阶段残存下来的乐谱还不到10件,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雕塑等诸多文化遗产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这被后人视为西方音乐之源。

在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阿埃德”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在比赛时常伴有音乐,后来产生了音乐比赛。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斯巴达把音乐作为国事活动与教育的重要手段,使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前146年后,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

1.希腊音乐的主要特征?在古希腊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音乐现象出现?(1)主要特征:单声部旋律,朴素大方,并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大部分都是即兴表演,且形成了音乐、舞蹈与诗歌的“三位一体”;重世俗与现实性,大部分作品直接反映了古希腊人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民族历史。尽管古希腊音乐篇章极少保留了下来,但它的意义不在具体的作品的流传,而在于激励了后世纪音乐的繁荣。

(2)音乐现象:神话音乐、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2.简述古希腊时期对音乐社会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可以三种方式对意志产生明显影响”:它能激励行动;它能强健体魄和心灵,犹如它破坏头脑的平衡,最后它可以中断政党的意志力量,令人无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因此,不仅在年轻人和普通公众的教育科目中应该建立有规律,受监督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平时的音乐演出中应倡导秩序、尊严、果敢和生机。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应象柏拉图所言的“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和激情的中和”。

古希腊理论家比较强调音乐的理论价值取向,认为音乐直接影响人的品格。

随着音乐生活的繁荣发展,面对新情况,有人认为音乐应该推陈出新,不断向前进,而当时占主导思想的还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们的“心灵净化论”,认为音乐不能太音乐不能太复杂和追求创新,应简朴,才能起到净化心灵作用。

可是,古希腊音乐观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对音乐的评价并非是纯粹审美体验,而是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但是,他们认为音乐应该符合规则,提供均衡、庄重、简朴的音乐,这无疑给后世的西方音乐以重大影响。

二、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Medieval(476年至1450年左右)从公元476年,Goth人入侵意大利,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间的长长一千年被称为中世纪.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把这一时期称为歌特(Gothic)时期.宗教音乐是这一时期的主体,并确定了根据八个调式系统对曲调进行的分类,及从纽姆谱(neumes)逐渐发展为精确的音高记谱法(Pitch notation).另外,从原始的单音音乐过渡到复调音乐的尚松(chanson)大量出现,乐器的发明与制作的进展也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名词解释:复调 两个或几个旋律的同时结合。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3.简述格里高利圣咏的使用情况,基本特征。

答: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是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同意规范和最高权威。基本特征:①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②以拉丁文为歌词。③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④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⑤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⑥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为主。⑦音域狭窄。4.简述经文歌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

经文歌的产生可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在一定程度,经文歌的歌词特点也成了它最重要的特征,并预示着它的发展方向,13世纪最经典的经文歌为3个声部,起初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还是拉丁语,与宗教有关。后来,上方声部歌词开始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上方两声部都用法文填词),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不同声部演唱不同的歌词。两段法文歌词通常为舞蹈歌曲和爱情歌曲之类。由于歌词各具特色,经文歌的各个声部在节奏模式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节奏的运动在复调音乐具有了空前的紧张度,只有在各声部发出协和音程中还能感受到一定的统一性。经文歌的复调结构是高度理性化的。经文歌体现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歌词往往是宗教与世俗内容相混合甚至完全世俗化的。

5.新艺术音乐有些什么重要特点?简述法国新音乐代表人物马肖的创作及特点。

特点:14世纪法国音乐的新风格,代表了一种在新世纪出现的音乐创作上的新趋势(1)新的记谱体系(2)等节奏技术的运用(3)变化音的终止式。马肖:(1300—1377),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音乐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音乐家。他的创作几乎涉及14世纪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包括经文歌、弥撒及大量世俗歌曲。共创作经文歌23首,主要为3声部;在弥撒仪式中,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经常被视为一套乐曲组合在一起,后来从礼拜中独立出来而形成。

三、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1430年至1600年)非宗教的人文主义兴起,明确摆脱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枷锁,欧洲音乐文化趋于统一,声乐、器乐表演艺术水平大为进步。复调音乐开始步入黄金期.记谱法已由字母法和符号法转为二线谱、四线谱直至五线谱.16世纪后期,在意大利诞生了最早的歌剧。

6.14世纪意大利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有哪些?代表人物是谁? 牧歌、狩猎曲、巴拉塔。

代表人物:弗朗切斯科·兰第尼

7.早期文艺复兴音乐在英国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是谁?布艮第乐派的最重要代表是谁,简述其创作特点。

1特点:教少抽象理论的约束,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自然的联系,倾向大调性、主调风格,常自由运用三度、六度音程,以此产生出和谐丰满的音响。代表人物:利奥纳尔·鲍罗、约翰·邓斯泰布尔、法伯顿。2布艮第乐派代表人物是:迪费和班舒瓦

布艮第地区的音乐作品主要是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以三个声部为主,声部之间为对比音色。在英国音乐影响下,布艮第音乐的主调加强,上声部突出,多采用三和弦,但各声部仍然保持着对位的独立性。作品多用大调性,主要为三拍子,两拍子用于大型作品的对比部分。8.众赞歌有什么特点,它对德国音乐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一路德众赞歌,新教教会的一种音乐形式。最初是单声部、分节歌形成。后逐渐增添了和声、对位,并扩大成四部合唱。

意义:对康塔塔、圣诞音乐、受难乐、清唱剧等的形成充实,使新教音乐逐步成熟、强大,并为巴洛克时期的大型声乐或器乐创作开辟了道路。

9.帕特斯特里纳创作的特征。帕特斯特里纳(1529—1594):因出生在罗马附近的帕特斯特里纳小镇,人们习惯以他的出生地称谓他。

他以毕生的经历献身于宗教音乐,他的音乐具有一定保守倾向,然而他能在反宗教改革精神观念的限制下,顺应文艺复兴音乐发展方向,对复调音乐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发展。他的创作主要是宗教音乐作品,有104部弥撒曲,250首经文歌。50多首宗教牧歌和100多首世俗牧歌。他的音乐风格是一种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

10.16世纪法国尚松有什么特点?代表人物是谁?

特点:在写作方法上,既有和声式的,还有含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的。代表人物:塞米西,雅纳坎。附:歌剧小常识

序曲(sinfonia)在歌剧一开始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作曲家常常在这里采用歌剧中重要咏叹调的旋律素材,并给以观众剧情暗示。

间奏曲(intermezzo)在歌剧各场间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

咏叹调(aria)歌剧中的独唱段落,用来抒发人物情感、表现演唱技巧。是歌剧中最为重要的歌唱形式。

宣叙调(recitative)又译作朗诵调,是歌剧中用来对话和叙述剧情的、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

谣唱曲(cavatina)也译作卡瓦蒂那,是咏叹调的一种,它较为短小,结构上是单段性质的(咏叹调 aria常常是带有返始的三段体)。重唱分为二重唱(duet)、三重唱(trio)、四重唱(quartet)、五重唱(quintet)、六重唱(sextet)、七重唱(septet)、八重唱(octet)。重唱在歌剧中是十分有效的手法,它可以使几个人同时用各自的特性音调歌唱,或表现同一内容,或表现完全不同的内容,造成生动的戏剧性和立体化的效果。

合唱(chorus)歌剧中的合唱往往能够造成戏剧高潮,烘托出宏伟的热烈的气氛,并与细腻抒情的独唱造成对比效果。

主导动机(leitmotiv)在歌剧中作为某一人物、某种事件、观念或者象征某种物件的音乐动机,它是鲜明的“标签”,作曲家通过它的反复出现来昭示剧情的发展。

舞曲(dance)在歌剧中常有舞蹈场面插入,这些舞曲有些是独立完整的。在早期歌剧中(尤其是法国歌剧),为了迎合人们的趣味,常常加入与剧情并无多大关联的舞蹈场面,后来通过改革,舞蹈场面和剧情有了紧密的联系,它成为歌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许多歌剧没有舞蹈场面)。

四、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Baroque(1600年至1750年)巴洛克[源自葡萄牙语barroco]时期的音乐一改文艺复兴时期的简单朴素,变得浮华、复杂,富有感性的吸引力.歌剧发展成熟.当时歌剧的序曲必须分为三部分: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快速终结,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分别以意大利、法国、德国为中心,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互相影响。并产生了音乐史上第一批最伟大的音乐家.名词解释:

协奏曲(concerto)音乐体裁的一种,指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多由三乐章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

交响乐(symphony)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11.★★★简述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主要脉络。

(1)音乐史上的第一部歌剧:16世纪末,在意大利佛罗萨的巴尔第伯爵家经常聚着一皮文人研究古希腊文化,试图恢复古希腊戏剧音乐的本色,于是作曲家培利与诗人努契尔合作写出了第一部歌剧《达夫尼》,但乐谱失传已久,现仅留传下来的只是他们俩写的歌剧《犹丽狄西》。以古钢琴伴奏,配以简单的和声。(2)罗马的歌剧:在佛罗萨歌剧的影响下,罗马于17世纪前半叶产生了歌剧,多用宗教题材,常加进合唱,抒情性和朗诵性的段落分明,剧种时常插入喜剧性的仆人角色。(3)威尼斯歌剧:17世纪前半叶第一座歌剧园—圣卡西亚诺的出现迅速加强了威尼斯歌剧的发展。代表作曲家蒙泰威尔弟在歌剧《奥菲尔》中大量采用独唱的咏叹调和二重唱,合唱浑厚,第一个使用管弦乐队伴奏并首创颤音、拨弦等技法,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他的歌剧克服了旋律的枯燥性,运用了牧歌式、歌唱性较强的朗诵调。代表作还有《阿里安娜》等。(4)那不勒斯歌剧:18世纪初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注重发挥歌剧中的人声美,使声乐独唱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加强了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区别。他创作了100多部歌剧,并首创了“快—慢—快”三种速度的意大利式序曲,同时使弦乐四部成问管弦乐中心。12.巴洛克时期法国古钢琴音乐概述。

古钢琴包括两类型: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另一种是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在14或15世纪就存在了,有大小不同的各种样式,但都是用键盘通过固定在一个装置上的羽毛或皮革的舌状物拨而发声的,应而这种乐器也叫淤灌键琴。击弦古钢琴更为古老,在2世纪就有记载。形状是长方形的,按下键盘时,通过固定在另一端的固制叶片击弦而发声,应此也叫木契木追钢琴,起音色柔和,音量较小,更适合在家内演奏。

古钢琴音乐体裁在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主要有以下:拖卡塔、幻想曲、前奏曲、赋格曲、变奏曲、主题与、奏鸣曲、组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变奏和组曲这两种。

五、古典主义时期

古典主义(Classical),在近代音乐著作里遇到这个复合专门名词而且又没有进一层明确其范围时,通常指的是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形成的“维也纳古典派”.特点为形式严谨,又具有高超技巧,能轻而易举地随机应变以适应情况,而又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常规中,至少不偏离它太远,也就是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

六、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Romantic(1790至1910年)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音乐有了从共性到个性的明显转变.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作品更是丰富多采,大师人才辈出.七、近现代时期

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一个时期象二十世纪那样风云变幻。两次大战改变了各国的边界和人们的思想方法,科学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把我们推向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未来。在反时代精神的策动下,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和音乐,正在冲破着各种旧的形式,试图表现新的生活方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先锋派作曲家们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价值,追求艺术表现的绝对自由,因而他们音乐的那种深奥玄秘的特点使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为之瞠目。这是音乐史上的新现象。从来没出现过像现代作曲家与公众之间这样宽的鸿沟。在某种意义上,绘画和雕塑领域里在某种程度上有与此相平行发展起来的现象,但文学和戏剧领域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不仅形式体系与和声体系被摒弃,连整个旋律的概念都完全改变了,虽然旋律只是音乐的要素之一,但却是直接影响听众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旋律概念的改变,新的音乐作品使听众困惑不解,与听众疏远了。更麻烦的情况是,现在没有一种统一的风格,也没有几种占统治地位的风格,现在的状况是有多少作曲家就有多少种风格。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被许多作曲家所采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发展了这种体系,即使反对这个体系的人也赞同体系中包含有的观念即音乐的调性概念已经完成了使命,再也没有效用了。

抱着这种现念,作曲家们试验一些胡乱堆砌而成的音乐,在他们的创作和独奏中发挥作用的是一些偶然因素;他们还试验所谓“具体音乐”,也就是模仿各种各样的声响。从音乐声响到交通噪音,把这些声音录制下来再巧妙地加以处理。还有其它许多作曲方式。现在还不可能预言这些试验会有什么结果,因为:

第一,我们距离它们太近,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其次,这些作品的作曲家随时都在改变他们的方向以追求新的东西。而且任何新作曲系统的成型都需要时间。很多作曲家现在所做的不过是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语言,创造了一些新的声响,打一个粗略的比喻,就像作家发明了新的词汇,但还没能把它们组合成能向读者表达清楚意思的句子。

当然,也有部分作曲家成功地写出了易于为大众接受的先锋音乐,他们是欣德米特(P·Hindemith,1895-1963)、梅西昂(O·Messiaen,1908-1992)、卡特(E·Carter,1908-)、卢托斯瓦夫斯基(W·Lutoslawski,1913-)、亨策(W·Henze,1926-)以及彭德雷茨基(K·Penderecki,1933-),他们的音乐日见频繁地在音乐厅里演出。其他一些作曲家,像施托克豪森(K· Stockhausen,1928-),有极强的个性,虽然他们的音乐一直面向专门的听众,他们的创作和音乐活动还是给了音乐界以猛烈的冲击。只有让时间来评判这些作曲家是为后人披荆斩棘开拓新道路的先锋呢,还是在传统崩析、缺乏方向的历史时期里出现的过眼烟云。13.J·S·巴赫他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哪些?简述他的创作情况。巴赫,德国作曲家、复调大师。

他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声乐和器乐 声乐:(主要是宗教作品)康塔塔、受难乐、弥撒曲、清唱剧、经文歌等 器乐:管风琴、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管弦乐队作品 创作情况:

(1)他的声乐作品以宗教内容为主,有丰富的形象和情感体验,在写法上趋向器乐风格。代表作有清唱剧《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和200多首康塔塔。(2)管风琴音乐是他的创作基础与核心。在以复调风格为主的乐曲《帕萨卡里亚》、《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d小调拖卡塔与赋格》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展示出的宏伟壮丽与戏剧性风格是前所未有的。

(3)钢琴音乐中《平均律钢琴曲集》占有主要地位,其中的每首作品都采用前奏曲与赋格的组合形式,并以大小调和半音的顺序排列。

(4)他吸收法国、意大利、德国的音乐因素写了6首《法国组曲》、6首《帕塔塔》、6首《英国组曲》,晚年作品《赋格的艺术》对复调进行了全面的总结。(5)他的室内乐作品有《音乐的奉献》和《布兰登堡协奏曲》。14.简述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情况。

清唱剧是亨德尔最重要的创作领域。它是一种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包括独唱、重唱以及合唱,有管弦乐队伴奏。

亨德尔创作的清唱剧大都取材于圣经中的英雄故事,多数是音乐戏剧作品,用英语演唱,主要用于音乐会舞台演出,从创作意大利风格的割据转向大众化的清唱剧,是亨德尔一生中顺应历史潮流的一次重要抉择。

他的清唱剧有着强烈的史诗性风格,主要表现了强大的集体感情和史诗般的宏伟场面,其表现方法最值得注意是合唱的运用。他一生创作的25部清唱剧,最著名的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犹太·马加比》等。15.格鲁克歌剧改革简述。

他是德国剧作曲家。面对日益僵化衰退的正歌剧,于18世纪中叶警醒割据改革。改革的主旨是:

①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没的伟大原则。②歌剧中音乐应与诗配合,加强情感。改革的手段为:

①宣叙调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了旋律。②精练戏剧结构,删去咏叹调中的玄技段,追求自然的真情流露。③序曲成为于是剧情的有机部分。④废弃数字低音,代之以具有明确声部的近代写法。改革的产物:《阿尔切斯特》

16.喜歌剧是如何兴起的,它在意大利,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情况如何?

答:18世纪20-30年代,随着意大利正歌剧发展的衰退,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些带有戏剧风格的新型歌剧。这些割据称谓繁多,有“喜歌剧”、“谐歌剧”、“趣歌剧”、“滑稽剧”和“轻歌剧”等。

1意大利喜歌剧:从17世纪中叶开始,意大利正歌剧的三幕演出之经常穿插一些小型的表演和歌唱。这些间插性的演出被称为“幕间剧”。

2法国喜歌剧:17世纪末,法国巴黎的集市上流行一种兼有歌舞、说话和器乐伴奏的戏剧形式。它的音乐大多采用民间流行的曲调填写新词而成,戏剧中充满了市民阶层对社会生活的描述和讥评。

3德奥歌唱剧:18世纪中叶,流行与德国和奥地利民间的“歌唱剧”逐渐兴盛起来。它的剧本多从英国的民谣剧移植过来。

4英国民谣剧:它是用英语对白再加上通俗的曲调结合而成。民谣剧的曲调大多来自民歌、城市小调,甚至包括意大利或法国歌剧中的旋律。

17.前古典注意器乐主要在哪些领域对历史做出贡献,介绍它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1)古典钢琴奏鸣曲:较早的键盘乐器创作作曲家萨帕尔托和库瑙;更重要的作曲家是多米尼科*斯卡拉蒂、CPE巴赫、阿尔贝蒂等人。(2)古典交响曲:

“曼海姆乐派”:以乐队指挥约翰·斯塔米茨 “北德乐派”:以CPE巴赫为首

18.概述海顿在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上的贡献。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交响曲之父。

功绩:(1)创作了108部交响曲,其中《惊愕》、《军队》、《时钟》等交响曲很著名,12首<<伦敦交响曲>>达到艺术顶峰。

(2)确定了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采用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抒情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第四乐章为快板舞曲风格的回旋曲式。(3)创作了68部弦乐四重奏等器乐乐曲,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明确四个声部和交响曲相同的四个乐章结构。作品有〈〈云雀〉〉、〈〈皇帝〉〉等。(4)写有〈〈创世纪〉〉、《四季》两部清唱剧。19.莫扎特音乐创作简述。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

①歌剧是他最重要的成就。他的歌剧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常吸收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和德国民间歌唱剧的因素。最出色的四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魔笛》,尤以《费加罗的婚礼》最为重要。在这部作品里,莫扎特将喜歌剧漫画式的角色与正歌剧严肃的人物和揭示社会矛盾、道德问题情节场面融合在一起。作品无情地揭露、讽刺了贵族的无能与堕落,热情地歌颂了第三等级的机智。《魔笛》则采用德语对白,蕴含着德国文化传统的哲理性,成为第一部德国歌剧。他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因此,他的歌剧善于用不同的音乐塑造不同的人物,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宣叙调极富歌唱性。他把重唱形式作为戏剧性冲突,造成高潮的重要手段。加强了序曲的预示和渲染戏剧范围氛围和剧情的作用。②莫扎特创作了40多部交响曲,在结构形式、和声、配器等方面追求清晰、单纯、严格的逻辑性和均衡和谐,形成古典乐派的典型风格。《降E大调第39交响曲》明快,富有诗意;《g小调第40交响曲》在抒情的音流中流露出一股悲凉;《C大调第41交响曲》宏伟壮观。这三部交响曲被归于古典主义最杰出交响曲之列。③在室内作品中以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比较著名,舒展性地旋律与多层次的复调手法相结合,高水平地巩固了主调音乐的主导地位。

④在钢琴协奏曲方面,他运用古典音乐形式原则,对巴洛克三乐章协奏曲进行了发展,将双呈示部以及华彩乐段的结构固定下来,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形式原则。

名词解释:

1.奥加农:是圣咏的一种即兴演唱方式,即在演唱同时唱两个不同声部。

2.布艮第乐派:15世纪文艺复兴音乐中最重要的艺术家是来自欧洲北方的作曲家。他们大

都集中在布艮第地区活动,所以被音乐史学家们成为布艮第乐派。

3.法国尚松:16世纪20年代,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特性的从词到曲都是典型法国风格的歌谣曲,他们被称为“法国尚松”或“巴黎尚松”。

4.清唱剧:是17世纪产生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以抒情性或戏剧性叙事诗为基础,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以及合唱组成。规模较小,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

5.经文歌:带着一种中世纪普遍具有的装饰热情诞生的音乐体裁,产生有必然性,填有歌词的替换克劳苏拉,实现了从礼仪音乐到具有世俗音乐特征的转变。"

下载西方音乐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方音乐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音乐鉴赏

    一、比较巴赫与亨德尔的音乐风格: @巴赫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最大的成功是创立了平均律和对位法。 1.巴赫以创作宗教音乐为主,而亨德尔的音乐以宫廷内的世俗音乐为主。 2.巴......

    西方音乐简史

    1. 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那时唯一合法的、......

    西方音乐博物馆

    西方音乐博物馆 外在:外观看,它应该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架钢琴,黑色亮金属外壳,追求神似,可以写意一点,但是给予参观者的感觉必须是钢琴。下部,全黑色亮色长方体,作为钢琴的......

    西方音乐鉴赏作业

    学号:20110130928 姓名:余俊 弗里德里克·肖邦 - 著名的波兰音乐家 人物简介: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1849),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20世纪西方音乐回顾 作者:钟子林 字体: 【大 中 小】 人类已经迈入一个新的世纪。回顾过去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

    西方音乐与欣赏

    西方音乐与欣赏主讲周丽佳序言 音乐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相似乃至神似的方面 音乐与文学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相同的 巴赫贝多芬 歌德《浮士德》 《佩利亚斯......

    西方音乐鉴赏感想(范文大全)

    西方音乐鉴赏感想 经济与贸易学院 08金融1班 何茵 200836650237 西方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来了解和欣赏一下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和优秀作品,而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自觉......

    西方音乐名作赏析

    《音乐基础及鉴赏》知识点音的 4 个基本属性 1、音的高低,简称音高。 2、音的长短,简称音值。 3、音的强弱,简称音量。 4、音的色彩,简称音色。音乐的 12 个表现要素 音乐表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