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音乐简史
1.475年至1450年--中世纪
中世纪(即从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开始,至文艺复兴以前的一段“黑暗”时代)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和一切艺术的是基督教。那时唯一合法的、正统的音乐形式是起源于四、五世纪的圣咏(chant),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格里高利圣咏和更古老的安布罗西圣咏(后者至今仍在米兰的教堂中使用)。这种纯粹宗教用途的音乐只限于在教堂中由唱诗班演唱,没有乐器伴奏,是纯粹的单音音乐(不分声部,大家都唱一样的旋律),分为利底亚、弗里几亚等四种调式及其变格调式。一开始欧洲还没有合适的记谱法,只能采取口耳相传的方法记录流传音乐文献。后来最早的记谱法“纽姆谱”发展出来,但只能用简单的线条暗示音的长短高低。总的来说,中世纪欧洲音乐除了宗教音乐与其它艺术一样遭到压制,但在虔诚的宗教信仰激励下音乐家们(那时都是教士)创造了不少优秀的圣咏精品,难怪前几年有一张圣咏唱片(由西班牙一个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数月之久。单声的声咏后来开始在旋律线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线,形成了最早的和声。
2.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 十四、十五世纪罗马教庭在与世俗君主的政治斗争中多次被挫败,威信与势开始衰落;同时欧洲一些地区如意大利日益繁荣的贸易和手工业造就了最早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批的市民。他们迫切要求有为自服务的艺术形式,反对教会的束缚,宣扬以人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人文主义,在文学、建筑、美术也包括音乐 域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
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起始于1450年左右。那时一批有才华的音乐家云集在勃艮第(相当于今天法国北部、比利时一代)宫廷,显示出一派歌乐升平的气象,被称为“法兰德斯乐派”。此时音乐家们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进的弦乐器如诗琴,音乐内容开始涉及世俗生活,记谱已经使用点线组合的形式,称的上是今天五线谱的鼻祖,到十六世纪中后期开始使用四线、五线谱记谱,教会调式逐步解体,大-小调体系逐渐形成。
宗教音乐也继续发展。一个重大事件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人人皆可凭借虔诚信仰与上帝相通。路德创造了众赞歌这一群众化的音乐形式,由教徒在礼拜仪式上自行演唱。同时,罗马教庭为了对抗宗教改革,力图强化圣咏在宗教音乐中的统治地位。帕莱斯特里那发展了织体复杂的多声部圣咏,把这一体裁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在16世纪后期,中世纪的调式音乐逐渐进化成以大小调为基础的调性音乐;人文主义者也发出了“与对位法战斗”的呼喊,单声音乐随著古希腊和罗马衰亡而消失1000年后再次回到了历史舞台上。
3.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
巴罗克时代是欧洲音乐大发展的时代。在这150年的历程中,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精华区在下的拙作《巴罗克实况》,在此不加赘述。.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
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即由多个并行发展的旋律线交织成复杂的织体作曲手法)后继无人,早在此二十年前欧洲乐风就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这个时代大显身手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交响乐之父)、莫 扎特(音乐神童)、贝多芬(乐圣)。在欧洲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的洗礼中,欧洲音乐的主题从延续近千年对神的虔诚转移到对理性的崇尚上来,使得古典时期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5.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
1827年贝多芬的逝世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此时的欧洲文化正经受浪主义潮流的洗礼。这一时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为抒发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现出他们内心中丰富复杂的感情。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李斯特等,多以辉煌的炫技手法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冲击。十九世纪中后期随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民族国家开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乐语言进行创的音乐家如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罗斯的强力集团等,可称之为族乐派。
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
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与绘画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处--都十分注重色彩(尽管音色彩和颜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艺术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尔此派的代表人物。
7.20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方向多元化。影响较大的有本世纪初勋伯格的十二音体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等。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彻底废弃了统治欧洲 音乐近400年的调性体系,十二个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体系为他的弟子贝尔格所继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崇尚复调和对位法,在调性方面采用多调,并不象勋伯格的无调性走的那样远。
20世纪特别是战后西方音乐发展流派众多,如无声音乐、噪声音乐、微分音乐等,电子合成器等新的技术手段更为标新立异的音乐家们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乐发展潮流日益多元化,不象以前可以冠以“xx时代”。
也许叙述过去的一千年音乐的发展容易,预测这一千年音乐的发展趋势确实困难。人类的听觉艺术--音乐将何去何从?我们所能做的,不仅只有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也许我们的某种思潮,会将音乐的潮流引向一个新的地方„„
第二篇:西方美术简史
《西方美术简史》
一、史前时代
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二、奴隶社会时代
进入奴隶社会,那些文明古国谱写了人类美术史的辉煌篇章。
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
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
三、封建社会时代
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庭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
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位代表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其杰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水平的典范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拉斐尔则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圣母形象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五、17世纪时期
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佛兰德斯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
六、18世纪时期
18世纪罗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罗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的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强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领导着人们》等。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
七、19世纪时期
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法国画家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而《石工》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勤劳朴实的农民画家米勒,以醇厚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政治讽刺画家杜米埃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夸张的石版画和油画。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了反映工人运动和农民革命的系列铜版画和石版画。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列宾、苏里科夫等杰出画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品质。
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此派绘画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等。继印象派之后还出现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而实际上后印象派与印象派在艺术主张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凡?高的绘画着力于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线条奔放。高更的画多具有象征性的寓意和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塞尚绘画则追求几何性的形体结构,他因而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
八、20世纪时期至今
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1905年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将自然
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而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此派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大约于1910年前后产生,其代表画家有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和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而两人又分别代表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须,并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便是达达主义思想的体现。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画家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其绘画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代表画家有恩斯特、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米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性和自动性。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和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代表人物有美国画家约翰斯、劳生柏、沃霍尔等。
而70年代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代表画家有克洛斯、佩尔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汉森最为著名。除上述之外,可以归入现代艺术范畴的还有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等。其许多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畴。
一,具象艺术的概念
较写实,有形象可辨美术作品,具象艺术是比较宽泛的概念。
二,具象艺术的特点:
1,视觉的真实性、客观性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3,情节性,又称叙事性
三,典型具象艺术形式
古典油画、中国工笔画、写实雕塑
四,具象艺术的典型----照相写实主义
代表画家:克洛斯(美国)
五,具象艺术的极端----超级写实主义
代表画家:冷军(中国)
六,具象艺术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1,当记录作用,特别在没有照像机之前
2,具有社会干预的作用,如中国革命时期,起宣传作用,因为是大众能够理解的艺术形式
3,现代,具象艺术并非最前卫,但它仍然是主流
抽象艺术
抽象,是指一些艺术家们,从自然的诸形态,渐进升华至抽象,而达到的一种非具象的观念。
两种抽象艺术
(一)冷抽象
蒙得里安(187--1944),荷兰抽象主义画家,其艺术被称为“冷抽象艺术”或“几何抽象”。1913年后的绘画以几何性符号式的绘画为主,他在平面上把横线与竖线相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及灰色。这些新造型主义的抽象艺术及其理论,不仅影响了西方抽象绘画和雕塑,还对现代广告、家具、服装设计、印刷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热抽象
康定斯基(1866--1944),俄国抽象主义画家,“抽象艺术之父”,其艺术被称为“抽象艺术”或“抒情抽象”。康定斯基擅长油画、水彩画和版画。早期作品采取印象主义技法,1910年开始采用音乐名称,形象几乎是用色彩的块面和线条图案暗示出来,如《即兴曲》等。以后则是纯抽象的绘画,后又转向几何的抽象,其画风充满着幻想、幽默的趣味。
印象主义
早期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impressionl9n)在19世纪60一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缅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从而据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在印象主义内部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画家群。一是以莫奈为代表,一是以德加为代表。莫奈
1840年在巴黎出生,少年时代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城市拉·阿布尔度过。1874年4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莫里索、基约曼等青年画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Na—dar)的工作室举办展览,他们自称为“无名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在展品中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的标题被一位保守的记者路易·勒鲁瓦在文章中借用作为嘲讽,称这次展览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
他一直是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直到1926年以86岁高龄去世。
新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了被称之为“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思潮和派别。
新印象主义的发起人为修拉和西涅克,他们试图用光学科学的实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
原来学建筑的西涅克,与修拉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分割色彩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造点彩派的体系。
后印象主义
被称作后印象主义的画家有,塞尚、高更、凡高、雷东等。这些画家经常在一起参加展览,但从未组成过团体,即使象印象主义那样松也没有。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才被普遍使用的。它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在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的艺术潮流。
“后印象主义”画家曾一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但又不满足于印象主义的法则,试图另辟蹊径,他们从各个角度探讨艺术表现的本质。
印象主义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人类艺术进入20世纪以前,无论从观念还是形态上,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后印象主义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观念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三篇:《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人文光芒
——《西方美术简史》读后感
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后扩展至西欧各国,于十六世纪盛行于欧洲。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的运动,被称作文艺复兴。这场文化运动对近代早期欧洲的学术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遍及文学、哲学、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知识探索的各个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的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西方美术简史》中,提及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至于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兴起于意大利,大致有以下原因:首先,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其次,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14-17世纪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最后,意大利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能很好的利用造纸术和印刷术等。
当时意大利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除了“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外,还有波提切利、曼坦尼亚、乔尔乔内等等。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传世名作,《西方美术简史》都有介绍。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了一些顶级大师的旷世杰作。
《圣母、圣子和两位天使》陈列于佛罗伦萨乌菲兹博物馆,是菲利波·利比的作品。利比修士是安吉利科修士的弟子,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师的抒情诗的优美画风并与马萨乔的雄伟的写实主义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与他的老师不同的是,利比的绘画中很难寻到“天使般的”安吉利科所传达的那种坚定的虔诚,而是充满了人间情趣。画中美丽而温情脉脉的圣母,是利比以自己的妻子为模特创作的,圣子的模特则是它们的儿子。利比经常用美丽的女性来作为圣母的模特,他笔下的圣母优美而温柔,充满女性的丰姿,是文艺复兴时期圣母形象的典范。
安东尼奥·波拉约洛的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现陈列于伦敦国家美术馆。这是一个凄美而绝望的爱情故事: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山林女神达芙妮,遭到拒绝以后,仍然热情不减地追求她。达芙妮向她的父亲河神求救,于是在阿波罗追上达芙妮那一瞬间,河神把达芙妮变成了一颗月桂树。这也是阿波罗一直戴着月桂花环的来由。波拉约洛所要表现的就是那一刻,阿波罗惊异而绝望,达芙妮脸上则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波拉约洛是最早进行人体结构研究的画家之一,我们从阿波罗健壮的身体就可以看出他的研究成果。
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维纳斯优雅地站在贝克上,在西风神的吹送之下,伴着周围的包着金心的玫瑰,徐徐漂向幽暗的海岸,宛如海上飘送到人间的礼物。岸边是手持一袭华美长袍迎接她的四季女神。这些身材修长、轮廓清晰、线条柔韧起伏的全新人物造型几乎为波提切利所独有。这个维纳斯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但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这个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裸体,并不象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过剩的妇女,而面容却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生于一个低层的贵族家庭,生活较为富裕,他鄙视绘画,宣称自己一生所使用的工具只有凿子。他迫于教皇的压力才提起画笔绘制的西斯廷天顶画,却成为美术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画面上美妙绝伦的人物涌动着近乎绝望的力量。与天顶画中心形象的热情、有力、大气相比,米开朗琪罗对天顶的横槽与支架上的构图则处理得比较压抑、宁静。安排在模槽里的人物身上,占压倒优势的是宁静、超然物外、淡淡的哀愁的气氛;但是安排在支架里的人物身上,则是不安、焦虑、呆滞的情绪。
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博物馆的《雪中猎户》是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因为他喜爱表现农民生活而被称为“农民勃鲁盖尔”,其实他是一个见多识广,很有教养的画家。勃鲁盖尔十分明白什么才可以被看作是土地的精髓,在这幅画中,彻骨的寒意是如此的真切,广袤的雪原又令人心境开阔,画面上众多的人物全然没有妨碍画家展现这样一个恢宏的场面。疲倦的猎户带着沮丧的狗,蹒跚地走过雪地。他们身后的一户人专注于烧烤一头猪,滑雪嬉戏的人们都在各行其是,没有人注意到这美丽而惊人的景色,只有观者在分享画家辉煌的意象。
《西方美术简史》这本书囊括了160位世界美术史上的顶级大师的160幅旷世杰作,我阅读后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文艺复兴不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也与绘画、雕刻和建筑艺术一样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四篇:西方语言学简史读书笔记1
《西方语言学简史》相关文献读书笔记
姚小平老师给与我们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不仅了解了除“语言学史”之外,还有“语言学史学”、“语言学史学史”这样多层次的划分。也让我们了解了中外关于语言学史的历史进程和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姚老师对中西方的语言学著作都了解的很全面,整合起来再用他独特的笔触帮助我们理清脉络,给予了我们很多的知识。
下面是我在姚老师在著作中所读到觉得深有感触的话:
1、“每一门科学都是自身历史的产物,语言学当然也不例外,认识过去,为的是能够正视现在,‘一门科学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把现在至于广阔的远景之中’(Robins,1967:7)。不问语言学史,固然也可以研究语言,就好比一个现代剧作家不知道莎士比亚是谁,照旧可以写剧本。但那样,我们的研究和作品就会因缺乏历史的底蕴儿苍白无力。不论是否有所意识,后人或多或少总是处在前人的影响之下。”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笔记:这段话虽然是从语言学科的研究发展开来,但是却适用于所有的研究与创作中,没有历史底蕴的东西是站不住脚,没有令人信服的厚重感的。我们总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在历史的车轮中步步向前。
2、“历史告诉我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从来就很少,而无谓的重复劳动却很多。“
——《语言学史研究诸方面_罗宾斯_语言学简史_1997_读后》
笔记:因为我们总是站在前人研究的肩膀上向远处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更需要推陈出新,不能只是无谓的重复语言学史的研究。
3、史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史料的搜集和取舍,本身就涉及方法、视角。涉及述史的框架。
——《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再思考_西方语言学派》
笔记:几篇文章中多次提到了真实的史料的重要性,第一手资料或者是最接近的资料往往对研究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那便于我们最清晰的认识到语言学史的发展阶段再对其进行解读。
4、我们对中国语言学史的观察一直是以本国为中心,这样一种视角用于明末以前或许尚可,对于明末以后却不适宜。自16世纪末叶利玛窦等传教士入华起,汉语汉字
已不再是中国人独自研究的对象;要想对那时以来中国语言学史的得失作出全面的认识和客观的评判,不能置西方人的大量研究于不顾。“
——《语言学史研究诸方面_罗宾斯_语言学简史_1997_读后》
笔记:任何国家的语言史的研究都应该是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不能只是守着自己国家所拥有的文献而不去与世界交流,那样的话最终会走向死胡同的。
5、任何一门学科,但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地位,其研究者便会生成自觉的历史意识,便会感到全面总结过去的必要。任何一门学科史(例如哲学史),一旦成为本学科领域里的一门比较专门的学问,就需要解决自身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西方的语言学史学研究》
笔记: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必经之路。
6、所以,现在决不是急于端出一部又一部通史的时候,而是应该投身于各种专题研究,把我们的语言学史学架子充实起来。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笔记:我们本来就落后与西方国家很多关于语言的研究和方法,所以一旦掌握了方法,搭建起架子后,首先以及最重要的就是充实其内在,不然没有内在的通史是经不起推敲的。
不认同的话:
1、“然而,有没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和是否经常举办专题研讨会,正是一个领域的研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关于语言学史学研究》
读书笔记:可能是没有正确理解到学术研究的真谛,总觉得现在有些研讨会并没有其实际价值以及阅读刊物的鱼龙混杂,市面上发行的并不都是有水准的文章。所以不了解以学术刊物和研讨会作为标志是否合理。
2、世界上其他民族几乎都有关于语言起源的神话故事,而中国却没有。再者,中国古代哲人也不关心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多样性问题,其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世界图景中向来没有异族异国的地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关于[人类]差异的宗教历史思维,通常也不会去认真地思考语言和民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缘何而来”
(Borst,1957:57)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言学史》
读书笔记:历史上也有仓颉造字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事件,我认为中国也不是完全不关系自己语言的民族。
不是很理解的话:
1、“英国人普利斯特莱在1762年的《语言理论和普遍语法教程》中就已经指出:语言不是哲学家创造的产品,所以,不能指望为语言简历一套严格的规则;“普遍语法”的目的就在于根据使用者的一般用法,“对所有具体的言语方式作出描写”。
——《西方语言学史研究再思考_西方语言学派》
查阅资料:尚无查到有关资料。
2、这种“语言学”,似乎已经显现出从古老而强劲的语文学传统中独立出来的趋向。
——《西方的语言学史学研究》 查阅资料: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王力说:“大家知道,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itecs)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文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面的语言理论。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言研究,大致是属于语文学范围的。”(《中国语言学史》前言,《王力文集》卷十二,4页)“语文学在中国语言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共历两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这方面的学者。”(6页)
吕叔湘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专论《语言和语言研究》中肯定了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分之后,以《走向语言学》为小标题,总结说:“从语文学发展到语言学,有几个方面的变化。①研究重点从古代转向现代,从文字转向语言。——②研究的范围从少数语言扩展到多种语言。——③零散的知识得到了系统化——。④语言的研究完全摆脱为文学、哲学、历史研究服务的羁绊。中国的语言研究也不再是作为经学的附庸的‘小学’了。”(2页)
语文学(传统语言学),在现代西方又被称为“科学前时期”的语言学。同语文学相对的是语言学——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时期”的语言学。西方和苏联学者以19世纪头25年为分水岭,把语言学划分为“科学前时期”和“科学时期”。[3]
所谓科学的语言学主要指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岑麒祥在《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8年)中说:“语言科学成立于十九世纪初。它一方面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历史比较研究又产生了普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就是把各种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的结果加以概况化系统化而成的。”(232页)两者的区别在于,语言学是把语言自身当作自己的唯一研究对象的科学,就是索绪尔所说的,为语言就语言而研究语言的学问。而语文学则往往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对语言现象的研究,例如为了解读古代文献。
3、我想可以举荀子为例。荀子的语言观,包括他的“约定速成”说,有合理的成分,但现代有些学者给予绝对肯定,则叫人难以接受。
查阅资料:约定俗成【词语解释】 约定:共同制定;俗成:大家都这样,习惯上一直沿用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成语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1),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1)固实:固定不变的事物名称没有本来就合适的,而是由人们共同约定来命名,约定俗成,这个名称就合适了,反之,这个名称就是不合适的了。名称并不是生来就表示某种事物,而是由于约定俗成,人们用这个名称称呼这种事物,习惯了,就成为这种事物的名称了。有本来就好的名称,简单明了而又不互相矛盾,这就叫做好的名称。
感悟:读完了文献及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后,虽不能说是对语言学有了多么深刻的认识,但是受益匪浅。姚老师以其深厚的知识为我们展开了中西语言学著作的一副脉络图,并且十分有思想的表达了自己一些独到的观点。因为自己知之甚少,所以很多文章只能读得一知半解,所摘录的自己认为有用的话也只是一些笼统的部分,因为自己并不是很了解语言学发展史的内容。我想应该要在阅读此类文献的基础上,寻找文章中所提到的罗宾斯等人的原著来品读,多多查阅资料,学习关于语言学,语言学史更多的知识。
第五篇:公选课——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与作品赏析
教 案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姜 可
第一讲 爵士乐
教学目标:学习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爵士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的发展脉络、爵士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爵士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一、爵士乐的起源
1.爵士乐的来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布鲁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即兴——专门作曲;农村——城市
音阶:自然大调音阶增加降Ⅲ级和降Ⅶ级音 1 2 b3 3 4 5 6 b7 7 节奏:三连音
拉格泰姆:最初是一种钢琴音乐,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音乐特点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复杂的切分。2.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
二、早期爵士乐 1.新奥尔良爵士乐
杰利·莫顿
2.芝加哥爵士乐
与新奥尔良爵士乐的区别:⑴增加了萨克斯管(后来成为爵士乐队标配),用吉他代替班卓琴;⑵音乐更加紧张、激烈,更有驱动力,常用2/4拍代替4/4拍;⑶单独的乐器独奏更为突出,引子和尾奏应用普遍。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三、摇摆乐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演奏的,具有黑人音乐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开始在纽约兴起。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整个国家呈现经济大萧条景象,银行倒闭、工厂停工、铁路公司破产、失业工人剧增,与音乐有关的唱片业衰落,爵士音乐家录制唱片的机会锐减,这时,只有在纽约的舞厅里仍然活跃着大型伴舞乐队,而且雇佣爵士乐师,于是,很多爵士音乐家从芝加哥来到纽约,开始了30年代纽约大型爵士乐队的新时期(又称“大乐队”时期)。
艾林顿公爵
四、比波普
大型乐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衰落,主要原因在于大 型乐队演奏的摇摆乐已经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特别是有些年轻的黑
人音乐家觉得,爵士乐为了取悦白人听众,已成了大众娱乐的工具,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于是,他们企图创新,追求一种
新的风格,这种新风格就是“比博普”(Bebop),简称“博普”(Bop)
比博普音乐让人听起来好像是随意的、神经质的,但是它充满了
激情和紧张的动力,是演奏家精心设计、全心投入的创作,是自我陶
醉的产物,它又回到了小乐队形式,通常由3至6人组成。他们强调
个人的即兴演奏,并且演奏时不用乐谱,这一点正是他们用来抗衡摇
摆乐按谱演奏的一大举措。
五、冷爵士和硬波普 1.冷爵士
20世纪40年代末,作为对比博普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柔美的,更温馨、更舒缓放松的爵士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冷爵士” 它主要由白人音乐家组成,并集中在美国西海岸,故又称“西海岸爵
士”。
音调轻柔淡雅,音质柔和干爽,常体现出一种松弛感,演奏
更舒缓平滑。有人认为,冷爵士是为亲密爱人和浪漫风景线而准备的音乐。至今成千上万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仍然播放着冷爵士。
迈克尔·戴维斯
戴夫·布鲁贝克 2.硬博普
20世纪50年代,冷爵士几乎领导者整个爵士乐坛,但是并非
人人都喜欢“冷”,与此相对的,60年代爵士乐的另一半江山由硬
博普所统辖。
硬博普于50年代末在纽约黑人乐师中兴起,他们不满于冷爵士
那种深受古典音乐影响的风格,力图复兴比博普,并强调黑人音乐
原有的强劲节奏,突出激昂、热烈和持续的特征;旋律中的间歇处
添以华彩、激进的古典。
六、自由爵士
20世纪60年代,爵士乐创作飞速发展,创作者想尽一切办法
来进行创新,他们打破了一切传统的创作规律,试图破坏结构和调性的感觉,引进意外因素。
特点:1.自由调性
2.全新的节奏概念,将节拍与对称性统统打乱 3.从世界各地的音乐中汲取素材 4.把乐音概念扩展,使其延伸至噪音。
七、现代爵士乐 1.摇滚爵士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尝试将摇滚乐
和爵士乐融合起来。开始,他们只是在摇滚乐队中增加管乐声部来演 奏间奏等,后来慢慢有了更多的发展,代表乐队“血、汗和泪”、“芝
加哥”。2.拉丁爵士
拉丁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拉丁爵士
真正的盛行则是在60、70年代以后。拉丁爵士的特点是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同时也将复杂的拉丁节奏渗入到
爵士乐之中。其中以兴起于巴西的波萨诺瓦最为典型。3。波萨诺瓦
波萨诺瓦是曼波音乐与冷爵士相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吸取了一
些桑巴音乐的特点,它的音响效果不喧闹,给人的直觉像是歌手与
听众聊天时的窃窃私语。波萨诺瓦旋律性不强,而且有很多的变化
音,它不像曼波那样仅注重旋律和节奏型,而是强调和声、节奏、旋律的整体效果,4.酸爵士
酸爵士兴起于80年代末,它将爵士乐与嬉蹦乐(hip-hop)结
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商业化。酸爵士经常采用嬉蹦乐的编曲模式,DJ的“刮擦”技术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嬉蹦乐的乐队基础上萨克斯、小号等爵士乐中常见的乐器以音乐背景的形
式作即兴演奏。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爵士乐的个性。
第二讲 乡村音乐
教学目标:学习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乡村音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音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乡村音乐的起源、乡村音乐的发展脉络、乡村音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乡村音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乡村音乐的起源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收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与城市里的伤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带有教浓的乡土气息。山区音乐的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有时也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乡村音乐乐队里没有鼓)为代表。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有时也参加地区性的巡回演出。它与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离,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0世纪20年代,有些电台为了迎合农村听众的口味,开始播放山区音乐,如芝加哥的“民族谷仓舞”节目(1924)、纳什维尔的“老式大剧院”节目(1925)等,这种节目一经推出很受欢迎。渐渐鼓励了山村音乐的乐师去电台录音,也激发了唱片公司去各地发掘人才、录制唱片。从此,乡村音乐开始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
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鲁斯、白人山区歌谣以及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被认为是乡村音乐的开创者,并冠以“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他的歌唱从容、悠然,并且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真假声来回转换的山区民间唱法。罗杰斯一生共录制一百一十首歌曲。
二、西部摇摆
20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东南部经济的不景气,是的唱片销量急剧下降,乡村音乐只能通过大量的广播节目而维持它的听众。此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原来的演唱组逐渐被个人演唱所替代。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克萨斯的鲍勃·韦尔斯(Bob Wills)在乡村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牛仔歌曲和摇摆乐的成分,创造了一种类似“大乐队”阵容的西部摇摆(Westen Swing)风格。1933年,鲍勃·韦尔斯将这种集合了舞蹈节奏、提琴音色、大乐队阵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他的新型风格成功推向了市场,从而使其获得了“西部摇摆之王”的称号。
三、蓝草音乐
20世纪40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区还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另一个分支,叫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它在乡村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古老的玉米脱粒晚会上的班卓音乐和提琴音乐,以及南部山区的叙事歌曲等因素发展而成。
蓝草音乐的演唱一般都是多声部的,除主旋律声部外,往往还在上方用假声叠置一个和声声部,有时还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两个低音声部。它的伴奏乐器以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有时还采用曼陀铃、低音提琴等民间乐器,传统乡村音乐没有架子鼓的特点也在蓝草音乐中得到保留。蓝草音乐的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每分钟160-30拍左右。
蓝草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受爵士乐的影响,常在乐器段落中加入比较华丽的即兴独奏。
四、纳什维尔之声
20世纪50年代,纳什维尔成了乡村音乐的集中营,著名的乡村音乐家大部分都来自这里。因此,“纳什维尔之声”(Nashville Sound)也成了乡村音乐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乡村音乐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总的来说,它仍是一个地区性的乐种。由于战争的缘故加速了人口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特别是很多南方农村青年,移居到北部和东西部城市。于是,乡村音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有全国影响的流行音乐形式,并被正式称为乡村音乐,有时也叫做乡村和西部音乐(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很多乡村音乐家对于把乡村音乐带出南部或中西部都做出了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汉克·威廉姆斯。
五、乡村音乐的叛逆时代
乡村布鲁斯:即乡村音乐与布鲁斯音乐的结合。代表人物有查理·里奇、罗伊·罗杰斯等。
流行乡村音乐:即在乡村音乐中融入较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更易被人接受和喜爱。代表人物有肯尼·罗杰斯、瑞芭·麦克英特尔等。
乡村摇滚:即乡村音乐与摇滚乐的结合。
六、乡村音乐歌手
乡村音乐经过不断地发展,呈现除了远比山区音乐复杂的局面,各种风格的融合更是促进了乡村音乐的繁荣。20世纪70年代以后,乡村音乐体现出了更加活跃的气氛,因此从风格上更是难以归类。
但是作为美国的“民族流行音乐”,它保留了山区音乐中的传统风格,如: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以及较浓的乡土气息;演唱
中使用较多的鼻音,有时还使用滑音等各种演唱技巧;伴奏以传统的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乡村音乐正是以这些鲜明的个性,使
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知名的乡村歌手有:
约翰·丹佛(John Denver)
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
乔治·斯雀特(George Strait)等。
第三讲 摇滚乐
教学目标:学习摇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摇滚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摇滚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摇滚乐的起源、摇滚乐的发展脉络、摇滚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摇滚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
一、摇滚乐的起源 1.产生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拖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 年战争才结束。而之后50年代的美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
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
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50年代,美国经济稳定,中产阶级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出生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定、富足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没有像父辈那
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备受家庭的宠爱,他们不愿意理解父
母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摇
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
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点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得问
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种三足鼎
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 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
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到了50年代中期,唱片市场出现了两
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导致了原来
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到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
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
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 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早饭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 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 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 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为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 个摇滚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美国。3.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的“种族唱片”的称呼。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摇滚乐,有很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
叮砰巷歌曲: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大多数人所听的流行音乐都是叮砰巷传统风格的延续。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摇摆乐的影响。叮砰巷十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从19世纪末起,那里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弹琴,吸引顾客。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沓,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是“叮砰巷”。叮砰巷不仅是流行音乐出版中心,也成为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创作,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各不相同,内容主要以爱情为主。
乡村音乐:详见乡村音乐一节
二、早期摇滚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是摇滚乐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 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多 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用的风格倾向。1.比尔·哈利(Bill Haley,1925-1981)
比尔·哈利是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 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 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 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父亲是一名卡车 司机,从小家境贫寒,生活在白人社会的底层,因此从小接触了很 多黑人文化,这导致了他的音乐很好地把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融合 在一起。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移居田纳西州孟菲斯,又使得他受到 节奏布鲁斯和乡村音乐的深刻影响。
1953年,中学毕业的普莱斯利被唱片公司发掘,次年发行第一 张唱片《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 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 喜爱。1955年,普莱斯利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 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截止到1960年10月,普莱斯利共录制唱片26张,其中23 张都是畅销金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是第一个使摇滚乐成为当 代流行音乐主流的歌手,也是第一个在表演时加上大幅度扭摆动作 的歌手。他的音域宽广、演唱轻快、抒情热烈,他录制的全部唱片、盒带销售达10亿多盘。3.三种风格倾向
主流摇滚: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温和摇滚: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作为主流摇滚的对立面,这种温和的摇滚风格被称为“温和摇滚”,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
山区摇滚:山区摇滚通常是具有乡村音乐背景的白人乐手,因受节奏布鲁斯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摇滚风格,它由摇滚乐与乡村音乐的前身——山区音乐相结合而成。山区摇滚于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
三、“披头士”与英国摇滚乐
摇滚乐在发展到60年代的时候逐渐失去了原先的光芒,主流摇滚让位于温和摇滚、波普、冲浪音乐等,一时间,围绕着60年代的摇滚乐将如何发展引来众说纷纭,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也正处于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属于美国的摇滚乐却让英国人闯了进来,在“披头士”(The Beatles)乐队的影响下,美国正趋消散的摇滚乐开始重获生机,由此掀起了摇滚乐历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
四、民谣摇滚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使得年轻人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离开加藤,来到郊区或乡下,组成社团,过着一种简朴的群体生活。他们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反对既有秩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方面也反其道行之,越古怪越好,而且还普遍服用致幻药物。因此他们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青年人。
在这种背景下,摇滚乐构成了60年代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感和愿望,说出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60年代的摇滚乐与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显然更进了一层。这些,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民谣摇滚之中。
五、迷幻摇滚
1963年约翰逊继任总统后,继续扩大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
陷于严重的分裂之中。有些青年人开始另找出路,他们离开家庭
和社会来到北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因为西海岸是“新美国”,代
表了新思想、新道路和另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旧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地区是嬉皮士经常出入的地方。这些地区的主要活动是
“吸毒”、自由的性生活、爱情-和平的哲学,以及音乐。据统计,当时约有500-1500个摇滚乐队在哪里演出。与此同时,在那里发
出了一种新的声音,他们通过耀眼的色彩、频闪的灯光、电子装
备、幻灯、电影、图画、油漆、招贴而产生致幻体验,以提高摇
滚乐的兴奋作用。
六、艺术摇滚
艺术摇滚于60年代末兴起于英国。其特征为:结构庞大,和声语言较为复杂,常借用古典音乐中的主题作为素材,并注重音乐的逻辑性和音乐素材的简练、统一。艺术摇滚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做法,在摇滚乐中引用古典音乐片段,或把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摇滚风格;另一种做法是将摇滚乐队和管弦乐队(或其他古典音乐合奏形式)混合而成,或者用摇滚乐语言按古典音乐的发展手法、结构形式进行创作而成。
最早进行艺术摇滚尝试的乐队是英国的“忧郁布鲁斯”乐队。
七、温和摇滚和乡村摇滚 1.温和摇滚
当摇滚乐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一种前景不明、失去方向的状态。70年代的美国社会已经基本得到稳定,但是
此时的摇滚乐却失去了衷心。风格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
还是延续过去的风格,只是进一步强调既有类型的某一种倾向,使它更加多样化而已,因此70年代的摇滚乐出现了两级分化的局面,即:柔的更柔,硬的更硬。其中温和摇滚便是前者的代表。
温和摇滚的主要特征是:“重旋律、轻节奏”,一般的温和摇
滚,都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和可唱性。有时温和摇滚和普通的流行
歌曲(POP)很难区别,这时,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摇滚乐的节奏形态或摇滚乐式的低音线条。
70年代温和摇滚的著名歌手有卡朋特兄妹、巴瑞·马尼洛、尼尔·戴蒙德等,其中以卡朋特兄妹最为突出。2.乡村摇滚
如前所述,乡村音乐是摇滚乐的三大来源之一,山区摇滚
是50年代早期摇滚乐风格的三种倾向之一。可是到了60年代,山区摇滚几近消失,直到60年代末,在一些民谣摇滚中又重新
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声音。正是受到这种启发,这是在加利福尼亚
发展起了一种“把乡村音乐的声音和题材与摇滚乐的节奏和乐
器法相结合的流行音乐风格”,它被称作乡村摇滚。
70年代初,乡村摇滚作为一场音乐运动受到很多音乐人的 高度重视,以“老鹰”乐队和琳达·龙斯塔特为首的乡村摇滚艺术
家取得了巨大成绩,他们成功地将乡村音乐和他们带有个人特征的轻摇滚和流行风格相结合。其实乡村摇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这种
音乐本身是否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在于这种音乐对于其
他音乐或艺人的影响。
八、重金属 1.重金属
60年代,以“滚石”乐队为代表的硬摇滚以它的粗犷、猛烈
为基础,发展了主流摇滚中的强劲风格。到了70年代,作为硬摇
滚的延续,出现了一种更为流行的硬摇滚风格,便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更“硬”的硬摇滚,被称作“重金属”。从音乐上看,如果
硬摇滚是简单的,有很多重复,那么,重金属更简单,有更多的重
复;如果硬摇滚歌手的演唱是呼喊似得,那么,重金属歌手是拼了
命的呼喊;如果硬摇滚乐队利用电子手段来实验音响失真和反馈,那么,重金属乐队则利用电子手段歪曲一切他们想歪曲的声音„
因此,重金属和一般摇滚乐相比,它缺少音乐性(特别是旋律很简
单),而带有更多的“戏剧性”(如演出时利用各种奇特的服装、灯
光及舞台效果等)。
由于重金属自身缺少文学价值,评论界对它的评价一直不高,但它却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华丽摇滚
与重金属有关的还有硬摇滚的另一个分支华丽摇滚。它的特点
主要不是在音乐上,而是在演员的化妆、服饰和舞台上的戏剧行为。
这方面的领头人是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他经常被人比作“变
色龙”,因为他的舞台形象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作为摇滚歌星,他
更像是一个借助摇滚乐与观众交流的戏剧演员,在音乐上并无太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