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名作鉴赏心得(定稿)
音乐名作选讲心得体
会
姓 名: 吴 才 二
学 院: 化 学 与 化 工 学 院
专 业: 化 学 工 程 与 工 艺
学 号: 1208110143
联系电话: ***
2014年12月21日
对音乐鉴赏的感悟
摘要:当我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音乐可以使我们感到快乐;当我们想静下心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音乐却会使我们感到烦躁。因此,音乐是一把双刃剑。然而,学习一些美好的音乐我们将会获益匪浅。
关键字:音乐鉴赏 感悟 正文:
音乐,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也能够触动我们的心弦。音乐是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我们要想要感知音乐艺术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就需要有欣赏音乐艺术的语言的能力。正好,《音乐名作选讲》这门课给了我学习这种能力的机会。通过认识各种乐器,聆听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特别是聆听那些被遗弃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大潮外的中国传统的音乐,让我在音乐审美上得到启发,产生了一种别样的审美方式。同时,也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欣赏音乐对我们的情感、思想、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为我们缓解压力、宣泄情感,培养和提升我们的审美观。其实,一直以来,我所接触的都是流行音乐,它们或直接或通俗地表达着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感情。这些流行音乐或喜或忧、或浪漫或美好、或充满憧憬或展望未来。直到我选择了这门课,倾听着老师为我们介绍的音乐家们用各种各样乐器通过不同方式弹奏出来的曲子时,我才发现音乐其实可以这样感知:用你的心去聆听,去感知,你就会发现音乐家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如老师上课时播放的《海上钢琴师》,黑人钢琴师和主角PK的第二局,主角用心聆听并且听懂了黑人钢琴师所要表达的心声,从主角流泪了可以察觉出来。如果我没有选择这门课程,我将无法用太细的语言去解说这种感受,但我深刻的感受到音乐除了能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和生活之外,它还能够帮助我们宣泄情感,能够缓解生活各个方面带给我们的压力。自此,我明白了:音乐与人是相互联系的,没有音乐,人的情感将会失去寄托,就会感觉人生一片茫然。
音乐是通过什么发出来的呢?是乐器。还没有上这门课程以前,我对乐器的了解远远没有上完这门课程之后多。因为我以前只是笼统的知道琴、笛子和鼓这三类乐器。看得多的要数吉他,自己在初中时候也只是学过吹竖笛。现在呢?我知道了乐器可以分为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和全体乐器。而这些乐器下面也还分成了许多种类。比如,弦乐器分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大提琴。其中,拉小提琴的人是一个很牛X的人物。还有木管乐器分为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和低音管。了解乐器,对于我们欣赏好一首音乐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知道音乐无处不在。早上是什么把你从睡梦中惊醒?是烦人的闹铃声。饿了的时候是什么催促你去吃饭?是肚皮的鼓声。晚上睡不着觉又是什么情况呢?是别人的呼噜声。如果你太在意某一种声音,你将会觉得音乐很是无趣。感觉自己所说的话也有一点深奥了。原先,我说不出这么深奥的话,只是上了《音乐名作选讲》后,就感触颇多。因为是老师课上循循诱导着我对某些音乐做一些深深地理解才会这样的。
通过上课,在这里,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音乐家。有浪漫主义音乐家圣 桑,他的代表作《动物狂欢节》通过生动形象的模仿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声音,其中钢琴家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我理解他,是因为他的音乐让我感觉更加接近自然。也有古典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其中,耳熟能详的有史称“交响乐之父”的海顿,有“乐圣”之称的贝多芬和被誉为“音乐天才”的莫扎特等等。我喜欢有“乐圣”之称的贝多芬,因为他的音乐反映了他坚强不屈的人格。他的代表作《英雄》、《命运》、《田园》和《合唱》这几部交响曲的倾听让很多人深深地爱上了贝多芬。贝多芬虽然人生不怎么样,但是他的交响曲却使人耐人寻味,其中就有《欢乐颂》这首,从初中以来我就会唱了。现在细细回想,简直堪称神作。不说它的内涵,只说它重复的旋律,就让我陶醉不已。如果结合内涵,他表达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只能用神作来称赞它。然而,被誉为“音乐天才”的莫扎特也不能忽视,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音乐天才,他更是一位歌剧大师。莫扎特的音乐特点是舒适、优雅、自然、平衡、严谨、和谐和对称的。他的名作《g小调第40号交响曲》通过悲伤的基调,却表达出一种激昂的色彩。在那个时代竟然能够这么作曲,怪不得说他是一位天才。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天才,正是由于这些著名的音乐天才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使不同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音乐。或许某一天我们也成为天才了。
感受了外国音乐作曲家所表达出来的深刻意义之后,老师带领我们走向了中国的民歌。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中国的民歌与人的思想情感相结合,都是有感而发的。《花腰新娘》这部作品就是杰出的民歌。主人公凤美和阿龙最终以‘志同道合,幸福美满’来演绎了这段‘龙凤呈祥’的爱情。他们的故事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龙精神。要想我国的悠久的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就要用民歌这样的形式去表达,去传播。更需要我们这些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去传播和去记载这些艺术,留给后人深思。
总的来说,《音乐名作选讲》这门课,使我获得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引起了我对多姿多彩的音乐,特别是对意义深刻的乐曲的好奇,更使我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感觉到音乐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因为我的生活就像音乐一样正在有节奏的进行着。
第二篇:歌剧名作鉴赏
歌剧鉴赏-----西方经典《托斯卡》与东方名作《木兰诗篇》
歌剧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歌剧(opera)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是1607年由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从此,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歌剧的唱腔,根据歌手所扮演的角色依照他们各自不同的音域(tessitura)、敏捷度、力量和音色(timbre)来分类。男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音、男中低音、男中音、男高音、假声男高音(sopranist/countertenor)。女性歌手由音域低至高分为:女低音、次女高音以及女高音。女高音也可细分为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不同种类。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世界著名的歌剧有《卡门》《图兰朵》《茶花女》等等,中国的歌剧有《江姐》《木兰诗篇》等等。
《托斯卡》(Tosca)是G.普契尼在1900年创作的3幕歌剧,于1900年1月14日在罗马科斯坦兹剧院作首次演出。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瓦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安格洛蒂而被捕受刑,歌剧托斯卡女演员托斯卡正热恋着他。警察总监斯卡皮亚被托斯卡迷住,答应使她的恋人获得自由。作为回报,她得委身于他。托斯卡被迫假意顺从,在警察总监刚写完假处决的命令后,趁其不备用刀刺死了他。黎明时,马里奥被带到刑场,托斯卡告诉他这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监耍的花招,马里奥真的被处决了。这时刺死总监一事已经被人发现,并认定斯卡尔皮亚是托斯卡所杀。托斯卡发现斯卡皮亚被谋杀的卫兵赶来逮捕托斯卡,托斯卡对卡瓦拉多希告别后跳下行刑台自杀,普契尼在此以(今夜星光燦爛)來當終曲。剧中的咏叹调十分著名。这里选用的是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和卡伐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其中《星光灿烂》是剧中最著名的咏叹调,是卡伐拉多西在第三幕中所唱。卡伐拉多西深情唱到:“……甜蜜的亲吻,和那多情的拥抱,使我多么惊慌,她面纱下美丽的面容和身材……”正是因为作者把最丰富的感情融汇于完美的形式中,使这首咏叹调永传后世。看完这部歌剧,心里都充满了感动。我感受到托斯卡这位柔弱的女子因为爱情而有了那么大的勇气,她的骨子里充满了坚强,而且她心地善良,诚实,所以他相信警察总监不会骗他。当士兵们要逮捕她时,他没有甘愿被俘获,而是选择自杀,可见她不屈的精神,不畏牺牲的胆量。看了托斯卡,真是为她的精神鼓舞,为她的结局惋惜。
与《托斯卡》不同的是,中国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本土原创、展示英雄主义精神、集中国妇女美德于一身的优秀作品。该剧以交响乐和情景歌剧的崭新形式弘扬伟大的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精神境界。该作品取材于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古老故事,这个中国传说中的动人故事也为世界人民所熟知和喜爱。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由作曲家关峡作曲,剧作家刘麟编剧,以《木兰辞》为主要框架,又在古辞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引申。《木兰诗篇》以交响乐为主体,吸纳和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舞蹈等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为其注入新的内涵,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演奏、演唱,使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出演花木兰一角是这部剧作的最大亮点,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民族声乐女高音的深厚艺术功底和造诣,极为生动的凸现了花木兰这一中国古代巾帼女英雄的艺术形象。全剧之中除了为营造第四乐章“安魂曲”的音乐氛围使用了一段诗剧般的独立韵白之外,没有一句脱离音乐的语言与对白,音乐真正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主体。作曲家将人物内心世界感情的抒发,放在由音乐铺成的戏剧性支点上,因此,大段的咏叹调与重唱都写得极富
光彩与感染力。整台演出具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部经典之作。欣赏完这两部歌剧,真是大饱眼福。一个是西方经典代表,一个纯粹的东方名作。《托斯卡》。他们也有共同点:都有着宏大、辉煌的场景,有着演员真情的流露,将心里活动用艺术的形式表演的淋漓尽致,和欣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都是将音乐、喜剧、文学、美术、舞蹈完美的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都很有表现力。这两部歌剧也有明显的不同,《托斯卡》,在这部歌剧中,注重音乐的感情渲染和戏剧性效果,全剧始终强调声乐的重要性,有许多精彩唱段。例如第二幕托斯卡的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情。第三幕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很深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木兰诗篇》该剧融汇了交响音乐、歌剧、音乐剧、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独具风采。生动表现了花木兰的对父母的孝顺,对国家的忠贞,对士兵的关心,还有勇猛杀敌、不畏牺牲的巾帼英雄的豪迈气概。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规模宏大,而且舞台效果形象逼真,欣赏歌剧是一种很好的提高艺术素养的方式。本学期我们欣赏了《卡门》《托斯卡》《茶花女》等世界经典,也欣赏了新发展的中国歌剧《江姐》《木兰诗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更加喜欢艺术了,也喜欢歌剧!
第三篇:音乐鉴赏心得
音乐鉴赏心得
以前的我,不懂音乐,也不喜欢听音乐。觉得音乐只是一种娱乐消遣,只关乎风花雪月,与生活无关。
也许是上天在捉弄我吧,竟让我选上了音乐鉴赏这门课。不过,我不得不感谢老天,没有让我一直愚昧下去。
首先震撼到我的是音乐老师,她是那么的优雅,一瞥一笑都充满魅力。我开始思考,音乐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让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这么优雅吗,我真的有点怀疑。
于是,每节音乐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对音乐魅力的探索,或者更该说是欣赏吧。
我迷上了那流动的旋律。我开始对音乐,动了情。
欣赏着《神话》的唯美,《小夜曲》的凄凉,《命运交响曲》的磅礴……一首首一曲曲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我喜欢那似断未断的细腻;喜欢音调不断升高的淋漓尽致;喜欢相似中却又不断改变的新颖。
如果说一曲音乐是一个生命,那么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一个年龄段的生活,充满色彩且不可遗失。
曾以为音乐就是流行歌曲,直到听到贝多芬的交响曲才懂得没有歌词的音乐更动人。一直以为交响乐的时代只属于贝多芬他们,我真是错了,这么美的东西如果遗失了那真是遗憾。希望大家有点时间的时候欣赏一下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相信你会和像我一样迷上音乐,迷上他们。
虽然学了好几周的音乐鉴赏了,但是当你问我怎么鉴赏音乐时我还是无法回答你,挺失败的。如果你想要的只是这个答案,那么百度上都有,不需要浪费十周的时间。我不想要这样的结果,所以我是带着耳朵和心去听课的,尽管我记不得那些作曲家的生平,但我感受到了他们为音乐的付出;尽管我不能说出某段乐曲是G调还是F调,但乐符起起落落中传递的喜怒哀乐我感觉到了。
因为有提高,所以可以自信的说自己曾经选学过“音乐鉴赏”.
第四篇:音乐鉴赏心得
音乐鉴赏心得
对于学习不学音乐的学生来说,我们学习音乐就像天方夜谭一样。事实是,我们大三这一年竟然有音乐鉴赏这门功课,内心欣喜万分,终于可以近距离的接近音乐了,这个高深难测的神秘学科。通过学习音乐鉴赏这门课,我们都学到了很多知识,提升了个人的音乐素养,精神世界。下面是个人的心得,与大家共勉!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其实在欣赏音乐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是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我们更是在透过音乐深思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仅欣赏各个歌星的美妙歌声,更是在分析歌手本身。在歌手身上我们需要学习些什么和反思些什么。
如今的社会跟从前相比,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我们的精神境界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也许我们更应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能净化人的心灵。让我们将音乐发扬光大,共同构建我们和谐美好的明天吧
虽然音乐欣赏课是在每个周一的下午,但仅有的几次课上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乐曲。过去听歌曲的时候,往往需要反反复复的听好几遍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精华,而且听完了之后印象不深刻。现在,学会了用节奏、结构去解析音乐,能融入到音乐优美的意境中去,真正的去欣赏。这样,音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对音乐的了解也更进了一层。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很庆幸自己能对音乐做一番了解,我想它会帮助我调节自己的心情!为更好的人生提供一些帮助。如果有机会再让我选课的话,我还会选音乐欣赏类的科目的。因为在课上能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轻松愉快和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面就针对新教材谈几点心得;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二、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映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二、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首先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回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诚然,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五篇:音乐鉴赏心得
经过上音乐鉴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谈一下这学期所听音乐给我的一点感受。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扬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穿越岁月沧桑,破空而来,在一片深邃苍莽的林海中升腾,升腾。那些擎天的枝干亘古孑遗,那些震颤的叶片蓬勃顽强,那些繁茂的果实乐观坚忍,风撼不动,雷劈不倒,时而豪气干云,时而阴柔宛转,于百转千回中传递着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是什么,能够像音乐一样如此畅通地沟通人类与自然?是哪种生命,能够点燃人内心抗争的欲望,铮铮铁骨,生生不息?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而如今,当世人面对着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又人多少人能像贝多芬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到长城非好汉”呢?许多人无奈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诱惑,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最终把最初的理想长埋于岁月的流逝中,或平平淡淡走过一生,或碌碌无为迷失自我,有迷失的世界里无目的的继续漂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是的,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于是,我又重整一下了疲倦的心情,重新踏上追求理想,挑战命运的长征。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乐者见心,乐如其人。你看看W.A.MOZART生平就比较好理解了吧。早年意气风发,所以旋律轻快,明亮动人。晚年,有些悲凉,所以也会在曲上表现,如安魂曲。但其实在他中年遇到困难重重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听到他明亮,轻快的声音,因为他的内心也是纯美而坚强的。他的天赋,不仅表现在钢琴上面,协奏曲也是值得一听,如此清新,阳光如此明媚,旋律如此轻快,世上再无第二人能有此旋律。可以说,L.V.Beethoven是悲壮,不朽的代名词,而W.A.MOZART则是欢愉,纯美的代表,当然只属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