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精简版汇总

时间:2019-05-13 22:0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精简版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精简版汇总》。

第一篇: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精简版汇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

● 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由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

●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曲记谱法。

● 曲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被称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 鼓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说唱形式。

● 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弹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又称《阳关曲》、《渭城曲》。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

● 《流水》是我国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首古琴曲,约产生于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是一首以叙事见长的大型琴曲。

● 《花木兰》取材于南北朝时五言体长诗《木兰辞》。

第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与名作欣赏 ● 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由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带头,在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学院”。(1927年创立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

★《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品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答:《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真实地反映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坚不可摧的力量,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具有非常严谨的内在联系,感情的发展也一浪高过一浪。八个乐章的音乐都各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通过朗诵和乐队又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部作品以《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为基本主题。

这部气势磅礴、感人至深、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性大合唱,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鼓舞了亿万人民的斗志,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名称: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百鸟朝凤》(唢呐曲)原是流行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 《喜相逢》原是一首流行于内蒙的民间小曲,后被吸收入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过场的音乐,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

第三单元 中国当代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 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通常以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 咏叹调是一种旋律性强、优美动听、突出声乐演唱技巧、抒发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歌曲,常出现在歌剧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伴奏丰富,音域比较宽广,篇幅较大)

● 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一种速度自由、伴奏简单、建立在语言音调基础上的吟诵性独唱曲,在歌剧中用以代替对白。(音乐性不如咏叹调,具有语言特点)

第五单元 欧洲早期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 格里高利圣歌是“单音音乐”,专用拉丁文,只用人声演唱,不要乐器伴奏,不用任何变化音与装饰音。《格里高利圣歌(lntroit)》是在圣母玛利亚升天节时演唱的一首优美曲调。● 什么是格里高利圣歌?

答:格里高利圣歌是用拉丁语演唱、不带乐器伴奏、旋律为单声部的宗教歌曲。其旋律吸取了古代东方及古希腊的音调和当时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其歌词内容大多从《圣经》的诗篇中选取。● 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派。“新艺术”派是采用新式作曲法的作曲家们,他们以法国音乐家菲.德.维特里音乐理论著作《新艺术》的题目命名自己。新作曲法实质是复调音乐艺术。

● 尼德兰乐派——史称勃艮第-佛兰德斯乐派。勃艮第指现在的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荷兰一带;佛兰德斯指现在的比利时一带。尼德兰乐派的音乐家们大多居住、活跃在欧洲各地,他们发展了复调技巧,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声乐复调。创作了大量的弥撒曲、经文歌、歌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在音乐中突出体现者是拉索。

第六单元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 1600-1750年巴洛克时期,1750年巴赫去世,巴洛克时期结束。巴洛克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 巴洛克时期真正含义的歌剧诞生,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早完成的第一部歌剧作品是意大利诗人里努契尼和作曲家佩里与1594年写的《达芙妮》,由于原稿遗失,现在公认他们1600年创作的《尤丽狄茜》为最早。● 意大利有威尼斯乐派,拿波里乐派等。意大利歌剧成就的代表是17世纪威尼斯歌剧乐派领袖是蒙泰威尔第的创作,其代表作是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 合奏曲的体裁分为三类:组曲、奏鸣曲、变奏曲。

● 17世纪末期(80至90年代)产生了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合奏形式——协奏曲。托莱里是最早写协奏曲的作曲家。协奏曲分为: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是三人一组和小乐队组合完成的,听起来像个乐队,没有哪个乐器特别突出,如《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两个竖笛加小提琴完成的)

●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与之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影响下,形成其独特的结构宏大、精美华丽、夸张任意、端庄稳定的风格。首先是体裁的多样化:有反映宗教内容的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有世俗特征的歌剧;还有从声乐与舞蹈音乐伴奏地位中挣脱而出的独立完整的器乐奏鸣曲体裁形式。第二,创作技巧得以丰富和发展。主调音乐发展迅速,大小调体系得到巩固,和声理论开始建立。复调音乐在保持其原有魅力的基础上地位开始弱化,数字低音(或称通奏低音)的写法成为多声部旋律和声思维的必经道路,其技巧极为时尚流行(巴洛克也被称为数字低音或通奏低音时期)。第三,各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被人们充分认识并广泛使用,加强了音乐的表情功能。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优秀音乐家有:蒙泰威尔第、拉莫、吕利、斯卡拉蒂、维瓦尔第、塔蒂尼、库普兰、巴赫、亨德尔。●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一般指1750-1820年,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壮大,掀起了主张民主、自由,反封建主义,争取个性解放的法国“启蒙运动”、德国“狂飙运动”。启蒙主义思想在观念上直接影响和极大程度上支配着当时的音乐行为、音乐创作、审美标准。音乐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风格上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其人文内涵丰富与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精神相关联的英雄性题材也不断出现。在体裁上,交响乐与奏鸣曲的确立和定型是古典主义时期极重要的艺术成就。

● 奏鸣曲式:不同于奏鸣曲,分三个部分组成: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一般奏鸣曲3乐章,交响曲4乐章,大型套曲必须有一个乐章以上,由奏鸣曲式写成。

● 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均定型,主调音乐占了统治地位,主调和声风格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并产生意大利与法国喜歌剧体裁。●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贝多芬。

● 清唱剧: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声乐套曲。与康塔塔、歌剧等几乎同时起源于16~17世纪之交。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由演员化装演出。之后,其题材大多脱离宗教范围。17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合唱居于重要地位。举世公认的杰作是亨德尔的《弥赛亚》。(独唱一般用咏叹调,宣叙调写)

● 交响曲:是一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套曲作品。音乐结构庞大、复杂、完整,用奏鸣曲套曲形式写成,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交响曲通常包括四个乐章,每个乐章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又有内在联系。(一定要有一个乐章以上用奏鸣曲式)

● 海顿:交响乐之父,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代表作有交响曲104首,钢琴奏鸣曲52首,弦乐四重奏83首,神剧、歌剧24部,还有弥撒曲、清唱剧、康塔塔等多种作品,其中以清唱剧《创世纪》,交响曲《惊愕》、《告别》等最为著名。

● 《费加罗的婚礼》剧本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撰写,莫扎特1786年创作歌剧并首演于维也纳。莫扎特:被誉为天才,历史上第一个独立音乐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奥地利作曲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又被称作“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博大精深,通过两个对立的音乐形象(命运的挑战、人对命运的抗争)之间矛盾的戏剧性冲突,刻画出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体现出作者“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作品深刻的哲理性,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二百多年来一直鼓舞人民不懈地坚定信念,坚定理想,去战胜黑暗势力,取得胜利,迎接光明!★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乐圣”。在艺术上勇于创造革新,确立了奏鸣曲形式结构的新原则,扩展了交响乐队的规模与表现力。代表作9部交响曲: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

第七单元 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 强力集团: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管弦乐队:又称交响乐队,一般是指大型的器乐演奏团体,由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弦乐器组四个部分组成。木管乐器组: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铜管乐器组:圆号、小号、大号、长号。打击乐器组:可分为有固定的打击乐器(用五线谱记谱)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用一线记谱)。(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定音鼓、钟琴、木琴、排钟、钢片琴。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大鼓、小军鼓、鈸、铃鼓、三角铁、响板。)

● 《自由射手》韦伯作于1820年,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表现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与黑暗。(韦伯—德国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德国民族歌剧创始人,其作品《邀舞》最著名)

● 狂想曲:起源于19世纪初,带有幻想性质的器乐曲。多为钢琴独奏曲,技术复杂艰深。以民间叙事诗等为题材,以民歌和民间曲调为创作素材,形式不拒。狂想曲大多由慢速的歌曲和快速的民间舞曲相结合,通过主题发展和变奏手法达到高潮。● 《塞维利亚理发师》:罗西尼曲。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巨著《费加罗三部曲》曾被两位伟大作曲家谱为歌剧。1786年莫扎特先用《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事隔三十年后的1815年,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又用《费加罗三部曲》第一部中的故事,创作出《塞维利亚理发师》

● 组曲:是器乐套曲体裁之一,由各具相对独立性的若干乐曲或乐章组成,可分为古典组曲与现代组曲。古典组曲(17、18世纪)由四首乐曲组成,其速度、节拍相互形成对比。即:阿勒曼德(德国)-三拍子;库朗(16世纪意大利、法国)-三拍子、稍快;塞拉班德(西班牙、南美)-三拍子、慢速;基格(英国)-快速。

第二篇: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

● 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由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

●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曲记谱法。

● 曲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曲调被称为“曲子”。歌词被称为“曲子词”,简称“词”。● 鼓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说唱形式。

● 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弹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形式。

● 说唱音乐,又叫曲艺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具有以叙述性为主,兼有抒情性,并有语言密切结合的有说有唱的音乐特征。说唱音乐包括唱腔和器乐两部分。唱腔的结构基本上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

●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大类:民歌、曲艺、戏曲、民间乐器、民族歌舞。

● 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发展。● 中国戏曲经历了:元杂剧——昆曲——京剧 三大高峰。元杂剧是第一个戏曲高峰,昆曲是第二个戏曲高峰,京剧是第三个戏曲高峰。

● 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开始形成,尔后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京剧的音乐体式属板腔体,声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其中,称为“三鼎甲”的三位杰出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誉为“四大名旦”的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又称《阳关曲》、《渭城曲》。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

● 《流水》是我国流传最为久远的一首古琴曲,约产生于春秋时期。(俞伯牙和钟子期)●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是一首以叙事见长的大型琴曲。

● 《花木兰》取材于南北朝时五言体长诗《木兰辞》。

第二单元 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与名作欣赏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可上溯到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办新式学堂开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学堂里开设了“乐歌课”,教唱新的歌曲,称为“乐歌”。随着学堂乐歌的流行发展,出现了西洋乐器组成的军乐队,风琴、钢琴也开始流行,五线谱、简谱也传入我国。学堂乐歌的流行与西洋音乐的传入,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开端。

●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起各种新型的音乐社团。创建了一批我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由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带头,在上海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学院”。(1927年创立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后,全国抗日救国,群众性的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发展,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音乐团体。●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 麦新《大刀进行曲》是第一首向日本喊出抗战的歌曲。● 贺禄订的《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秋水伊人》、《四季歌》。● 洗星海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和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黄河大合唱》。

● 中国秧歌剧是歌剧的基础。● 萧友梅代表作: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从军歌》。● 黄自代表作:《思乡》、《玫瑰三愿》、《花非花》、《西风的话》、清唱剧《长恨歌》。

★《黄河大合唱》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品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答:《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真实地反映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坚不可摧的力量,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具有非常严谨的内在联系,感情的发展也一浪高过一浪。八个乐章的音乐都各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通过朗诵和乐队又把它们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部作品以《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为基本主题。

这部气势磅礴、感人至深、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性大合唱,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鼓舞了亿万人民的斗志,是我国音乐创作中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名称: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百鸟朝凤》(唢呐曲)原是流行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 《喜相逢》原是一首流行于内蒙的民间小曲,后被吸收入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过场的音乐,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

第三单元 中国当代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当代音乐开始)

● 20世纪50、60年代,社会主义音乐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的歌曲同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群众性。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占据了相当的数量。● 合唱音乐:《祖国颂》、《辛福河大合唱》、《长征组歌》 ● 突出的民族器乐作品:黄海怀的二胡曲《赛马》、王惠然的琵琶曲《黎族舞曲》 ● 比较突出的钢琴作品:汪立三《蓝花花》 ● 小提琴作品:秦咏诚《海滨音诗》、陈钢《苗岭的早晨》 ● 交响乐:辛沪光《嘎达梅林》

● 此时期被奉为艺术上最高典范的是“革命样板戏”,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 刘炽代表作品:歌剧《阿诗玛》、大合唱《祖国颂》、歌曲《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

● 《长征组歌》作于1965年。歌词是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将军为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的一部长诗。

● 《祝酒歌》词:韩伟 曲:施光南 ● 施光南代表作:《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洁白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 《我爱你,中国》词:瞿琮 cóng、曲:郑秋枫 ●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词:张枚同 曲:谷建芬 ● 谷建芬主要作品:《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兰花与蝴蝶》、《采蘑菇的小姑娘》、《思念》、《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

● 辛沪光主要作品:交响诗《嘎达梅林》、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清唱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 ●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

● “风、雅、颂”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诗经》总集中的三个部分总称。作品选取了《梅花三弄》、《幽兰》等著名古琴曲和古老民歌的音调素材,并吸收近现代作曲手法,乐曲由风、雅、颂三个乐章组成,谭盾曲。● 张千一主要作品:交响音画《北方森林》、《A大调弦乐四重奏》、歌曲《青藏高原》

● 歌剧是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要素,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通常以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 咏叹调是一种旋律性强、优美动听、突出声乐演唱技巧、抒发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歌曲,常出现在歌剧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伴奏丰富,音域比较宽广,篇幅较大)

● 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一种速度自由、伴奏简单、建立在语言音调基础上的吟诵性独唱曲,在歌剧中用以代替对白。(音乐性不如咏叹调,具有语言特点)

第五单元 欧洲早期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 格里高利圣歌是“单音音乐”,专用拉丁文,只用人声演唱,不要乐器伴奏,不用任何变化音与装饰音。《格里高利圣歌(lntroit)》是在圣母玛利亚升天节时演唱的一首优美曲调。● 什么是格里高利圣歌?

答:格里高利圣歌是用拉丁语演唱、不带乐器伴奏、旋律为单声部的宗教歌曲。其旋律吸取了古代东方及古希腊的音调和当时民间音乐的特点而形成,其歌词内容大多从《圣经》的诗篇中选取。

● 文艺复兴——意为再生、复活。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提倡的是人类的智慧,人的力量,人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以人为核心。● 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派。“新艺术”派是采用新式作曲法的作曲家们,他们以法国音乐家菲.德.维特里音乐理论著作《新艺术》的题目命名自己。新作曲法实质是复调音乐艺术。

● 尼德兰乐派——史称勃艮第-佛兰德斯乐派。勃艮第指现在的法国北部和比利时、荷兰一带;佛兰德斯指现在的比利时一带。尼德兰乐派的音乐家们大多居住、活跃在欧洲各地,他们发展了复调技巧,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声乐复调。创作了大量的弥撒曲、经文歌、歌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在音乐中突出体现者是拉索。

第六单元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 1600-1750年巴洛克时期,1750年巴赫去世,巴洛克时期结束。巴洛克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 巴洛克时期真正含义的歌剧诞生,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早完成的第一部歌剧作品是意大利诗人里努契尼和作曲家佩里与1594年写的《达芙妮》,由于原稿遗失,现在公认他们1600年创作的《尤丽狄茜》为最早。● 意大利有威尼斯乐派,拿波里乐派等。意大利歌剧成就的代表是17世纪威尼斯歌剧乐派领袖是蒙泰威尔第的创作,其代表作是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 合奏曲的体裁分为三类:组曲、奏鸣曲、变奏曲。

● 17世纪末期(80至90年代)产生了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合奏形式——协奏曲。托莱里是最早写协奏曲的作曲家。协奏曲分为: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大协奏曲是三人一组和小乐队组合完成的,听起来像个乐队,没有哪个乐器特别突出,如《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两个竖笛加小提琴完成的)

●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与之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影响下,形成其独特的结构宏大、精美华丽、夸张任意、端庄稳定的风格。首先是体裁的多样化:有反映宗教内容的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有世俗特征的歌剧;还有从声乐与舞蹈音乐伴奏地位中挣脱而出的独立完整的器乐奏鸣曲体裁形式。第二,创作技巧得以丰富和发展。主调音乐发展迅速,大小调体系得到巩固,和声理论开始建立。复调音乐在保持其原有魅力的基础上地位开始弱化,数字低音(或称通奏低音)的写法成为多声部旋律和声思维的必经道路,其技巧极为时尚流行(巴洛克也被称为数字低音或通奏低音时期)。第三,各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被人们充分认识并广泛使用,加强了音乐的表情功能。

巴洛克时期出现的优秀音乐家有:蒙泰威尔第、拉莫、吕利、斯卡拉蒂、维瓦尔第、塔蒂尼、库普兰、巴赫、亨德尔。●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

古典主义时期一般指1750-1820年,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壮大,掀起了主张民主、自由,反封建主义,争取个性解放的法国“启蒙运动”、德国“狂飙运动”。启蒙主义思想在观念上直接影响和极大程度上支配着当时的音乐行为、音乐创作、审美标准。音乐在题材、内容、形式、技巧、风格上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其人文内涵丰富与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精神相关联的英雄性题材也不断出现。在体裁上,交响乐与奏鸣曲的确立和定型是古典主义时期极重要的艺术成就。

● 奏鸣曲式:不同于奏鸣曲,分三个部分组成:显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一般奏鸣曲3乐章,交响曲4乐章,大型套曲必须有一个乐章以上,由奏鸣曲式写成。

● 典范的4个乐章的交响曲形式,到18世纪古典主义中期,在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中确立。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之后将古典主义交响音乐创作推向顶峰。他扩大了奏鸣曲式结构中的展开部和尾声,扩大了乐队编制,确立了现代管弦乐队的编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交响曲体裁的表现力,为奏鸣交响套曲的发展、创新作出极重要的贡献。

● 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均定型,主调音乐占了统治地位,主调和声风格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并产生意大利与法国喜歌剧体裁。● 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交响乐之父)、莫扎特、贝多芬。

● 清唱剧: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声乐套曲。与康塔塔、歌剧等几乎同时起源于16~17世纪之交。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由演员化装演出。之后,其题材大多脱离宗教范围。17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音乐会中演出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合唱居于重要地位。举世公认的杰作是亨德尔的《弥赛亚》。(独唱一般用咏叹调,宣叙调写)

● 巴赫:1685~1750年,巴洛克音乐时期著名代表人物,德国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代表作:《平均律钢琴集》、《创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 ● 交响曲:是一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套曲作品。音乐结构庞大、复杂、完整,用奏鸣曲套曲形式写成,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交响曲通常包括四个乐章,每个乐章各自独立,相互之间又有内在联系。(一定要有一个乐章以上用奏鸣曲式)

● 海顿:交响乐之父,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代表作有交响曲104首,钢琴奏鸣曲52首,弦乐四重奏83首,神剧、歌剧24部,还有弥撒曲、清唱剧、康塔塔等多种作品,其中以清唱剧《创世纪》,交响曲《惊愕》、《告别》等最为著名。

● 《费加罗的婚礼》剧本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撰写,莫扎特1786年创作歌剧并首演于维也纳。莫扎特:被誉为天才,历史上第一个独立音乐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奥地利作曲家。

●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形式,包括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要素,是以歌唱为主的舞台艺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又被称作“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博大精深,通过两个对立的音乐形象(命运的挑战、人对命运的抗争)之间矛盾的戏剧性冲突,刻画出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体现出作者“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坚定信念。作品深刻的哲理性,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二百多年来一直鼓舞人民不懈地坚定信念,坚定理想,去战胜黑暗势力,取得胜利,迎接光明!★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乐圣”。在艺术上勇于创造革新,确立了奏鸣曲形式结构的新原则,扩展了交响乐队的规模与表现力。代表作9部交响曲: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

第七单元 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文化与名作赏析

●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内容风格、艺术技法、民族性等方面。在内容风格上,作品淡漠社会性重大题材及启蒙运动时代崇高的“理性”,强调个人的情感和幻想。

● 舒伯特:艺术歌曲之王,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作品:《未完成交响曲》、《“鳟鱼”五重奏》、歌曲《魔王》、《野玫瑰》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

● 强力集团: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管弦乐队:又称交响乐队,一般是指大型的器乐演奏团体,由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弦乐器组四个部分组成。木管乐器组: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铜管乐器组:圆号、小号、大号、长号。打击乐器组:可分为有固定的打击乐器(用五线谱记谱)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用一线记谱)。(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定音鼓、钟琴、木琴、排钟、钢片琴。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大鼓、小军鼓、鈸、铃鼓、三角铁、响板。)

● 《自由射手》韦伯作于1820年,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表现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与黑暗。(韦伯—德国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德国民族歌剧创始人,其作品《邀舞》最著名)

● 门德尔松:德国浪漫乐派作曲家,生于银行家之家。主要贡献:①重新认识巴赫。1829年以独有的胆识和目光,倡导、组织、演出巴赫作品,让世人重新认识其艺术价值。②1843年于莱比锡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③以交响曲标题性序曲成就最高。如:浪漫主义特性的钢琴曲《无词歌》,代表作《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芬格尔山洞》。● 三B:巴赫(音乐之父、出生于有50多位音乐家的音乐世家)、贝多芬(乐圣)、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其创作发扬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又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极重视民间音乐素材。)。

● 肖邦:音乐诗人。波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有强烈的民族情结和爱国热忱,作品有深刻的民族性和思想性。有马祖卡舞曲52首,对推动钢琴艺术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 马祖卡:18世纪波兰舞曲之一,节奏明显,三拍子。● 狂想曲:起源于19世纪初,带有幻想性质的器乐曲。多为钢琴独奏曲,技术复杂艰深。以民间叙事诗等为题材,以民歌和民间曲调为创作素材,形式不拒。狂想曲大多由慢速的歌曲和快速的民间舞曲相结合,通过主题发展和变奏手法达到高潮。

● 李斯特: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首创交响诗体裁(交响诗-单乐章的带标题的管弦乐体裁,又称“音画”、“交响音画”、“交响素描”,李斯特1850年首创,并写有《玛捷帊》等13部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描写性。交响诗常用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三部曲式等。),代表作《匈牙利狂想曲》(第一部分“拉索”主题,情绪伤感。第二部分“费里斯”主题,速度急迫,展现活泼性格。)● 瓦格纳:《婚礼进行曲》 ●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一生写了21首匈牙利舞曲。● 比才:《卡门》

● 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父,奥地利著名轻音乐家。498首圆舞曲,以《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为著名。歌剧17部,以《蝙蝠》、《吉卜赛男爵》著称。(圆舞曲又称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的民间舞曲,三拍子。)● 柴可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天鹅湖》、《睡美人》 ● 《塞维利亚理发师》:罗西尼曲。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巨著《费加罗三部曲》曾被两位伟大作曲家谱为歌剧。1786年莫扎特先用《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写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事隔三十年后的1815年,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又用《费加罗三部曲》第一部中的故事,创作出《塞维利亚理发师》

● 罗西尼: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塞维利亚理发师》、《威廉.退尔》最为著名。

● 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歌剧大师,被誉为“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奥赛罗》 ● 格林卡:俄罗斯乐派奠基人。《卡马林斯卡亚幻想曲》俄罗斯第一部民族交响乐作品。

● 组曲:是器乐套曲体裁之一,由各具相对独立性的若干乐曲或乐章组成,可分为古典组曲与现代组曲。古典组曲(17、18世纪)由四首乐曲组成,其速度、节拍相互形成对比。即:阿勒曼德(德国)-三拍子;库朗(16世纪意大利、法国)-三拍子、稍快;塞拉班德(西班牙、南美)-三拍子、慢速;基格(英国)-快速。

● 斯美塔那: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创办捷克第一所音乐学校,交响诗《我的祖国》(6首交响诗组合成,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伏尔塔瓦河》)● 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创立者,《挪威舞曲》、《培尔.金特》第一、二组曲。● 西贝柳斯:交响诗《芬兰颂》

第三篇: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课程教学综述

《中外经典名曲赏析》是一门针对成人脱产本科学生的层次特点,进行新的课程整合之后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由于该层次学生的特点是:一部分由本分院培养的音乐教育专科学生升本构成,一部分是来自全疆的需要再深造的音乐专科人才构成,因此,将《中国音乐史》与《西方音乐史》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中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为主,相关时期的音乐文化知识讲授为辅。针对学生未来就业需要,通过该门课程的开设,教授学生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工作。注重方法掌握,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下面就对该门课程教学特点、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做详细论述。

一、教材分析

该门课程开设学期是在第一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6课时,每周两课时,除去最后两周的复习及考试的4课时,中外音乐史理论知识与经典名曲的赏析内容要压缩在16周完成。针对有限的课时数,及庞杂的课程内容,在教材方面,选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田明俊主编的《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该本教材是适合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选修音乐方向的学生、参加职后继续教育(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以及高职、高专音乐专业的学生。因此,就教材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适合目前培养的学生层次特点。该本教材内容包括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两大部分。贯穿以中外史学教授为主线,以中外经典作品赏析为主体,做到古今中外名曲兼容并包的特点。在编写体例上采用“欣赏导引”、“信息点击”、“拓展与探讨”三大板块

学科知识的传授与基础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启迪相结合。在中外经典名曲赏析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既要关注音乐史学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教授,又要关注基础教育中的中外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和学院对于分院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注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贯穿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的音乐课程改革实践奠定基础。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与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相结合。在对中外各历史时期、各民族、各地域音乐的鉴赏、演奏、演唱和即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音乐艺术规律和文化内涵的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利用本地音乐资源,邀请当地音乐史学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未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当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学宗旨应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赋予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符合现实需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课堂中,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繁杂、艰深的音乐史学知识与轻松简单的音乐作品鉴赏灵活紧密地结合,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结构,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及事件,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灵活掌握powerpoint制作技巧,利用鲜活的幻灯片制作技巧,将文字、动态图片及动画设计技巧巧妙结合,使理论知识讲授更加生动,之后选择播放一些较为经典的作品视频片段,边观看边分析,将鉴赏与理论知识讲授紧密结合,将课时时间安排紧凑,这样就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提供的视听资料也可以作为学生未来的教学资料进行储备,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真正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的考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课堂问答、讨论和课外视听感受,艺术实践;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阶段性考查、期终考试。最后,要将教师与学生的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学生可以从学习过程、学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的纵向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师生之间可就以上各方面开展互评及他评。考试形式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笔试、口试以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以及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应包含作业、提问、口头分析、写作小论文等;期末成绩含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平时(包括:考勤、上课提问、作业与期中考试等)30%;期末理论考试70%。

第四篇:西方音乐名作赏析

《音乐基础及鉴赏》知识点

音的 4 个基本属性

1、音的高低,简称音高。

2、音的长短,简称音值。

3、音的强弱,简称音量。

4、音的色彩,简称音色。

音乐的 12 个表现要素

音乐表现要素所涵盖的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2.对人声(童声、女声、男声等)和乐器声(常见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的 感受与听辨。3.对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聆听与体验。4.对音乐结构的感知。

节奏、曲调、和声、旋律、音色,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交响乐队由哪些乐器组组成?列举每组的乐器。

交响乐队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队。交响乐队大约定型于 19 世纪 20 年代,并开始 在欧洲及全世界流行。交响乐队一般包括四组乐器,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 和打击乐组。弦乐组是一个提琴的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 琴;木管组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等;铜管组包括圆 号、小号、长号、大号等;打击乐组则有定音鼓、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锣、排钟等。

列举、介绍几部歌剧、舞剧、音乐剧作品。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 1874 年秋,也是当今 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 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 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 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 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 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 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 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 A 大调,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 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 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 独演奏的曲目。四幕芭蕾舞剧,作品作于 1876 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 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原编导在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缺乏经验,致使 1877 年 2 月 20 日首演失败。直到 1895 年,在 彼得堡的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从此成为世界芭蕾舞的经典名著。《天鹅湖》 至今仍是舞蹈家们所遵循的楷模,同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舞剧的 典范。剧情大致是: 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奥杰塔公主,在湖边与王子 齐格弗里德相遇,倾诉自己的不幸,告诉他:

只有忠诚的爱情才能使她摆脱魔法 师的统治,王子发誓永远爱她。在为王子挑选新娘的舞会上,魔法师化成武士,以外貌与奥杰塔相似的女儿奥吉莉雅欺骗了王子。王子发觉受骗,激动地奔向湖 岸,在奥杰塔和群天鹅的帮助和鼓舞下,战胜了魔法师。天鹅们都恢复了人形,奥杰塔和王子终于结合在一起。《天鹅湖》的音乐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篇,每一场的音乐都极出色 地完成了对场景的抒写和对戏剧矛盾的推动以及对各个角色性格和内心的刻划,具有深刻的交响性。这些充满诗情画意和戏剧力量,并有高度交响性发展原则的 舞剧音乐,是作者对芭蕾音乐进行重大改革的结果,从而成为舞剧发展史上一部 划时代的作品。其中许多音乐都是流芳百世佳作,这里只能选择其中著名的几首 加以介绍。舞剧的序曲一开始,双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调引出故事的线索,这是天鹅主题 的变体,它概略地勾划了被邪术变为天鹅的姑娘那动人而凄惨的图景(片段 1)。全曲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结束时的音乐。这一幕是庆祝王子成年礼的盛 大舞会,音乐主要由各种华丽明朗和热情奔放的舞曲组成。在第一幕结束时,夜 空出现一群天鹅,这是乐曲第一次出现天鹅的主题,它充满了温柔的美和伤感,在竖琴和提琴颤音的伴随下,由双簧管和弦乐先后奏出(片段 2)《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间的《查尔达什舞》。音乐的前半段舒缓而伤感,如舞蹈前的准备(片段 3),音乐后半段节奏强烈,显示出舞蹈者的粗犷,是一首狂热的舞曲(片 段 4)《西班牙舞》。,音乐富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族风味,西班牙响板的伴奏色 彩明亮,更加重了音乐的民族特色。音乐前半部分热情奔放,气氛热烈(片段 5),后半部分则充满了歌唱性和旋律性(片段 6)《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风格的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奏,音乐活泼,前半段平稳,后半段 则节奏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是一首塔兰泰拉风俗舞曲(片段 7)《四。小天鹅舞》也是该舞剧中最受人们欢迎的舞曲之一,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 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质朴动人而又富于田园般的诗意(片段 8)。

当鲍伯利和勋伯格以《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与《西贡小姐》(Miss Saigon)造成轰动,来自法国的作品逐渐获得世人的喜爱。近年一部来自法国的音乐剧新作品,改编自雨果名著 的《巴黎圣母院》,又在国际上引领瞩目的风潮。雨果这位被誉为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文豪,除了《悲惨世界》之外,还创作了《巴 黎圣母院》、《克伦威尔》等文坛名著,他的一生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当时法国 文坛正处于古典及浪漫主义冲突之际,他力主浪漫风格,以磅礴的气魄、丰富的想象力、华 丽的词藻傲视文坛,更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撼动读者心弦。《巴黎圣母院》讲述了这样的一个 故事:担任全剧“主述”的游唱诗人葛林果,是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Esmeralda)有名无实 的丈夫,艾斯梅拉达出于同情心,为了让他免于被族人处死才允诺和他结婚。天生畸形、被 巴黎圣母院收容而担任敲钟人的加西莫多(Quasimodo),以及圣母院的副主教弗侯洛(Frollo)与侍卫队的队长腓比斯(Phoebus),都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美丽的艾斯梅拉达。一生侍奉天主 的弗侯洛,明知男女之爱是神职人员的禁忌,仍然难以自拔。而腓比斯虽然已有娇美的未婚 妻百合(Fleur-de-Lys)为伴,却因为生性风流而意图染指艾斯梅拉达。他们三个人共同合唱 的“Belle”,在法国单曲市场创下了 300 万张的傲人成绩。加西莫多自惭形秽,只敢把爱意 深埋心中。艾斯梅拉达爱上了腓比斯,引起弗侯洛的妒恨,他趁着艾斯梅拉达与腓比斯幽会 时,刺伤了腓比斯,然后嫁祸给艾斯梅拉达,要胁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她拒绝 服从,被送上了绞刑台。加西莫多奋不顾身到法场劫人,把她藏在圣母院中。不久,吉普赛 人的领袖克娄潘率众攻打圣母院,意图解救艾斯梅拉达。腓比斯率领卫队击溃了吉普赛群众,克数潘被杀,葛林果取代了领导人的地位。自知无力对抗军队的加西莫多,让弗侯洛把艾斯 梅拉达交给腓比斯,因为他以为腓比斯是来解救她的。未料及腓比斯由于不敢再触怒未婚妻,而宣布将艾斯梅拉达处死。悲愤之中,加西莫多把弗侯洛从钟楼顶端推下,然后去解救艾斯 梅拉达,只可惜为为时已晚。他哀求刽子手的同意,抱走了艾斯梅拉达的遗体,躲藏在巴黎 公墓的地窖里,为艾斯梅拉达以死殉情。

常见音乐曲式:变奏曲 回旋曲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 源出拉丁语 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 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 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回旋曲,西洋音乐曲式结构之一。其基本原则是:主要主题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在其重复之间,插以对比性格的‘插部’(副题),在回旋曲中,主要主题至少要呈现 3 次。奏鸣 曲、交响曲、四重奏等套曲结构中的末乐章常采用这一曲式。回旋曲式(rondo)属于“循环曲式”范畴,其原则是:在一首乐曲中,有一个主题至少 出现两次,在它的前后有与之形成对比的材料。前面介绍的带再现单二部、三部以及带再现 复二部、复三部曲式,都具有“循环”的特点,因为它们的第一主题都出现了不止一次,中间 也都插有不同的材料。但更加典型的循环结构是回旋曲式。回旋曲式: A+B+A+C+A+D+A+E+A„„

其中的 A 是多次出现的回旋曲主要主题,B、C、D、E 是新材料,专用名词是“插部”。一首回旋曲至少要有两个插部。上例共有四个插部,分别称作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插部。回旋曲可分为:单式回旋曲(各部分以乐段为单位)和复式回旋曲(各部分以乐部为单 位)。按时期可分为:古回旋曲(巴洛克时期),古典回旋曲(古典与浪漫中早期)和浪漫 回旋曲(浪漫派末期)再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小曲《致爱丽丝》,它的曲式结构是 A+B+A+C+A。

爵士音乐的形成爵士乐成形时间是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公认的发祥地是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 州的一个亚热带城市―新奥尔良。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响较广的一个乐种,爵 士乐实际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 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姆”和“民间 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乐。从 17-18 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那里白人的奴 隶之后,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 们怀念故乡 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这种音乐也渗透在一些宗教 歌曲中。由于蓝色在美国人民中,被看作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也就 统称之为 Blues(蓝色)。中国音译之为“布鲁斯”。我们常常从美国音乐作品中发 现带有 Blues 的曲名,如《蓝色狂想曲》、《蓝色的探戈》、《蓝色的爱情》等。

巴洛克音乐风格 巴赫的历史地位

巴洛克音乐 大致从 17 世纪初到 18 世纪中叶(约 1600—1750 年)‘巴洛克”一 词是葡萄牙语“Barroco”的译音,原意为“畸形的珍珠”,引申为不规范、不完美。通常所说的巴洛克时期是指欧洲文艺复兴后的一段历史时期,特征:这时的西方文化艺术风格较文艺复兴时期有了很大变化,文艺复兴时期 的庄严、明净、均衡、和谐已不再取悦于人,而崇尚富丽堂皇、精雕细琢,注重 精巧而华丽的装饰风格,即称“巴洛克风格”(因最初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艺术的变 质现象,故贬称为“巴洛克”,后来德国史学家韦尔夫林研究了这种风格特点,认 为这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潮流,遂给予了肯定评价。现称“巴洛克”仅是一 种名称而已,不再合贬义),它最早主要体现在建筑、绘画。雕刻等方面,后来 由美籍德国音乐学家萨克斯首次引用到音乐领域,我们就把它称为“巴洛克音 乐”。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我们熟悉的巴赫和亨德尔。

巴赫是一位复调音乐大师,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巴洛克的复调音乐才发展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他所著的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中的四十八首前奏曲 和赋格由,就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品,其各声部的对位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

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维也纳古典乐派 贝多芬的历史地位世纪下半叶“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三位音乐 大师,先后以维也纳为生活、创作的中心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维 也纳古典乐派”。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 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这三位作曲家既存在共同的艺术理想和艺术 风格,同时又保持着传承关系。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 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 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 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 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 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他集古典乐派之大成, 同时开创浪漫主义之先河!

浪漫乐派 民族乐派 电子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 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 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 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 受,因而抒发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

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肖邦、门德尔松、李斯特、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 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 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 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 封建和外族统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代表作,如: 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代表人物: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1884)是捷克民族艺术音乐的奠基人。著名 的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代表人物:挪威——·格里格(Edward Grieg,1843—1907)是北欧民族乐派中最有影响的 作曲家之一。著名代表作幻想诗剧《培尔.金特》。

从广义 广义上来说,电子乐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得越来越普遍 广义 电子乐 了,而且很多 80 年代后期的跳舞音乐 跳舞音乐都是电子乐。广义而言,只要是使用电子设备所创造 跳舞音乐 的音乐,都可称为电子乐。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drummachine)鼓机 效果器 电脑音乐 等乐器所产生 产生的电子声响,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乐。广义电音的范围相当广泛,电影配乐、产生 广告配乐,甚至某些流行歌、摇滚乐中都会出现,只是常人不易发觉。以狭义而言,电子音乐指涉科技(Techno)、出神(Trance)等种类的乐曲。然而事实上,狭 只要是使用电子设备所创造的音乐,包括浩室 浩室(House)、鼓打贝斯 鼓打贝斯(DrumandBass)等音乐类 浩室 鼓打贝斯 型,甚至是只是使用电子放大器(amplifier)的爵士乐与民歌,也可以是电音。其实电子乐 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的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多 80 年代 后期的跳舞音乐都是电子的。电子音乐,其范围相当广泛 广泛,电影配乐、广告配乐,甚至某些 广泛 流行歌、摇滚乐中都会出现,只是常人不易发觉。

介绍西方浪漫乐派中著名的一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1810 年 3 月 1 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 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 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 岁登台演出,不足 20 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 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 19 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 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 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 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 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 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肖邦的 《夜曲》 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 bE 大 《 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 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 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 “黑夜”心在 “白昼”了。经过 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

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 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 终没有消失。

介绍 20 世纪一位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 法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 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 1918 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可以认为,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因而此曲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 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从这个标题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 诗篇启发而写的《牧神午后》。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 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 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这首乐曲带有些神秘和虚幻的气氛,内容是: 烈日当空,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树荫下休息。他似睡非睡,胡思乱想,感到自己模模糊 糊地进入了埃特纳山仙境。在那里,他见到仙女在舞蹈,并且和爱神维纳斯度过了魂消魄散 的时刻。正当他因为亵渎神明要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又昏昏沉沉睡着了。德彪西解释这个作 品时说:“我不是用音乐来作为马拉美这首诗的姊妹篇,它可能只是这首诗的背景,为了把 人们带到和诗相似的意境之中”。马拉美听到德彪西的这首音乐之后说:“德彪西的音乐,大 大地丰富了和超过了我的诗意”。

第五篇:《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

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0909201009教

21浅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本文将从佛教对茶文化,中国文人的影响和佛教伦理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佛教茶文化中国文人佛教伦理

一、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与佛教, 亦可谓因缘深长, 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西汉末年, 佛教传入我国, 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 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本意是佛陀的教诫,因而非常重视戒律,禁止僧侣饮酒,但对于具有清心作用的茶不但不排斥,而且大力提倡世人饮用,有香客来朝圣,都会请香客品茶,加之大的寺院多建于山上,山上适合种茶,因而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发和发扬有非常大的贡献。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

第一, 僧侣大量饮茶、植茶, 为普及饮茶、推动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要使茶成为社会文化现象, 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唐代佛教发达, 僧人云游天下, 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载: “南人好饮茶, 北人初不饮。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皆许饮茶, 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僧人饮茶,获清心保健之功效, 故其多长寿。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 年)时,东郡进一僧年120岁, 唐宣宗召问其长寿之秘,僧对曰: “臣少也贱, 素不知药, 性本好茶, 到处唯茶是求, 或出亦日过百余碗, 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佛教寺院多建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 那里生态条件优越, 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这就为爱饮茶的僧侣们植茶提供了条件。《庐山志》记载, 早在晋代, 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僧人植茶十分讲究精耕细作, 故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 如“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 僧人们种植相传不断。“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 反映了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 缘。

第二,“茶禅一味”, 创造了饮茶意境, 佛教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贡献。僧侣们饮茶如果只停留在养生提神、清思助谈的阶段上, 则佛教远谈不上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随着禅宗及中国茶文化的兴起, 僧侣们饮茶开始由茶的养生医疗物质功能向佛理与茶道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功能过渡, 通过对饮茶意境的营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道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茶禅一味。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工于茶艺、乐言茶道的高僧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 一生爱茶, 作有许多茶诗。他特别推崇其十世祖谢灵运, 中年参谒诸禅师, 得“心地法门”, 把禅学、诗学、儒学三位一体来理解。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咏道: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清尘;三碗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所谓道者,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也。得道, 即把握本质规律。皎然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在饮茶中求美妙的韵律, 精神爽朗。这与禅宗的“静心”、“顿悟”思想相一致。在饮茶中得到一种精神寄托, 也是一种“悟”,故言饮茶者可以得道, 茶中有道, 佛理与茶道即合二为一。宋代的南屏禅师, 深通茶事, 自称对茶“得之于心, 应之于手, 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能对茶“得心应手”者, 必是精于茶道之人。因为饮茶成了寺院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所以, 到唐宋时期, 我国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在僧侣多达千人的茶宴上, 要坐谈佛经, 也谈茶道, 并赋诗。茶宴有一定程式, 先由主持僧“调茶”, 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僧人一一献给宾客, 称“献茶”。宾客受茶后闻香品尝, 再评茶,称赞茶叶好, 主人品德高。这样把佛教清规、饮茶礼仪与佛学哲理人生观皆融为一体, 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途径。

第三, 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茶文化在唐宋以后不仅占领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而且在15 世纪以后逐渐传到欧洲, 传向世界各地。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并把茶种带回日本的是唐朝时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个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回日本的又是日本僧人荣西。其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础。元明时期, 日本僧人仍不断来华, 继续将中国植茶、制茶、饮茶技术和茶道精神等方面引进, 并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加以改造, 形成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约在公元7 世纪的新罗时期, 在朝廷的宗庙祭祀与佛教礼仪中运用了茶礼。

二、佛教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佛教是最能体现东方文化虚静尚柔的宗教。它将现实世界的“无常”之苦归纳为人的主观“业”、“惑”所致,而摆脱苦难唯有依据佛法进行修炼,以达到最高目标即“涅槃之境”。佛教弥补了中国文化中过于世俗的一面,使汉魏以来士人在信仰深处找到归宿,纷纷信奉钻研;唐宋以来士大夫又能在中国化的禅宗中感受到世俗乐趣和心境超越。儒学修理,道教炼形,佛教炼神;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佛教对于中国士大夫的心灵铸造较之于传统的儒

道其实更为深邃。早在魏晋时期玄学的兴盛中即可一窥佛教对中国文化渗透之端倪。

首先,所谓玄学之“玄”就取自《老子》,《老子》、《庄子》、《周易》在当时合称“三玄”。而佛教刚一传入中国,它就在老庄哲学中找到了知音,依附于道家黄老神仙方术使自己得以流布。所以当玄学一兴起,佛教就自然与玄学声气相通。于是士族与有高深理论的佛教相结合,造成了这一时期士大夫时代奉佛不辍的现象。这一时代的佛教兴行般若之学,名士们又尚清谈祟玄理,般若学与玄学的某些相通之处,又造成了士大夫们以玄学释般若、僧侣们以般若附玄学的风气。由于士族与佛教的结合,般若与玄学的相融,使得这一时期的名士如支道林、谢灵运等多奉佛教参佛理,且世代相袭成风。当时思想界把般若学看作玄学,特别是在上层门阀士族中,名士如不懂得一点般若学,就被认为不够名士的派头;名僧如不能谈玄说理,也有失名僧的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宗派,但是有些作品中已经充满了对禅理的思考。如晋人王康琚《反招隐》诗中就有“推分得天和,矫情失至理;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更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之句。诗中明显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若要隐逸超脱,遁迹于山林只能是表面的肉体上的“小隐”,真正的超脱隐逸是一种心境,是即使身居“朝市”仍能神思高妙、清心寡欲,这才是“大隐”。这与禅宗“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的主张本质是一致的。而陶渊明则更是深悟禅理,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正合“释祖拈花,迦叶微笑”之神韵吗?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所反映的心理中国文人在此时已可谓与状态是何等的虚静圆融,顺应自然!中国文人可谓与禅佛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从一种形式的结合渗入到血脉、到灵魂,从此再也化解不开。

唐朝为了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主张儒道释三教并重,故李唐士大夫与僧人交游甚众。虽然如此,但他们的交往多在诗文相投,甚至出现了如王维、白居易那样真正奉佛且深体佛义者。还有些作家如杜甫,虽然受儒家熏陶最著,但还是抵制不住禅的诱惑,说“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杜甫《宿赞公房》)。所以,禅佛情结已成了中国文人内心深处一个不解的结。

中国佛教到宋代之际走入以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宋元两代统治者仍然支持和利用佛教,但主要是禅宗的天下。进人明清以后,佛教进一步加深与儒学的融合,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民俗进一步调和,从而某些教义更加深人人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三、佛教伦理的影响

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 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本文将主要阐释佛教因果思想中善有善报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人本性伦理, 从世俗的善恶伦理关系中,提出“ 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教义。认为现实生活的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在业力与果报的关系上, 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力图以此来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佛教用业报来表达德性与命运的因果关联性, 过去的业决定现在的人生, 现在的业决定着未来的命运。业的理念起到重要的警告作用: 那些功德圆满者将进入极乐之境, 那些不修德而作恶的人将来必遭报应。从伦理教化的功能方面说, 中土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起了既安顿人心, 又策励人心的作用,成为中土道德教化的主要理论武器。善恶因果报应把行为善恶与其祸福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 即使不愿意为善者也会在这种强大的道德压力面前产生道德自觉和行善的动力。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现了德福一致的原则, 对形成一种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德与福”、“恶与祸”本有的善恶因果链被割裂, 造成“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 善良成为善良者的墓志铭”, 那么, 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便不可避免。“善应当有善报, 恶应当有恶报”, 善恶因果律是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 正是这一规律确保了道德的有效性和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 一旦人们行为善恶与其福祸的因果链条长期中断或错乱乃至颠倒, 善行贬值、善者罹祸, 恶行增值、恶者得福, 人们必然弃善从恶、趋恶避善。这就是不幸的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的典型征候。

因果报应思想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而发, 都是前世善恶的因果, 而现世的一切善业、恶业, 也必然会在来世中表现, 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总是给一切善良的人以心灵的期望和诱导, 永远向着善。所谓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业力果报学说与因果轮回联系在一起, 在生与死的轮回之中, 是以爱欲为本源。达不到欲望的要求, 因而生起憎怨的妒忌, 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言行, 成为报应后生于地狱和饿鬼、旁生的原因。知道了欲望的可厌之处,在爱欲这个根本原因上, 舍弃恶念乐为善行, 就可以进入天界与人间。佛教认为面对轮回是一切众生平等, 轮回到何处, 由现在之因, 得未来之果,从而在道德上有预告、预示的作用, 因人的身心活动而引起能力的潜在业因, 势必会招致未来苦乐的人生。是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最大恩人也是自己, 自己可以开创人生光明美好的一面, 亦可把自己推堕苦恼的深渊。佛教与一般宗教的不同, 即在否定外在的主宰神, 重视自己的净化。把生命的层面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 把这些层面与人的善恶行为联系到一起, 督促人们去改恶从善。

季羡林先生曾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已有漫长的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可以说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特别是在港澳台三地,西藏青海,佛教依然相当兴盛,可见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并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曼涛.《佛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

[2] 黄德贤.中国茶道的本质及茶文化的发展[J].茶业通报, 1996(18): 46-49.[3] 茶人之家.《茶与文化》[M],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0

[4] 赖永海, 王月清.宗教与道德劝善[ 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5] 魏道儒, 国学精华读本·坛经[M].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6:

下载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精简版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精简版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

    第三章 上帝至高无上——中世纪音乐文化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格里高利圣咏及复调音乐的发展 2.理解中世纪的世俗音乐 3.掌握中世纪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历史文化......

    中外音乐赏析课心得体会

    中外音乐赏析课心得体会姓名:李嘉威学号:2013124031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的中外音乐鉴赏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发现自己真......

    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大全五篇)

    中外经典电影音乐赏析作业 题目: 一、 说出感动你的一部电影中的音乐及原因(课内外均可) 二、 结合自己的体会浅析电影音乐欣赏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产生的影响与意义(分若干......

    中外音乐审美复习讲义

    普罗科菲耶夫 Sergey Prokofiev (1891.4.23-1953.3.5 )苏联作曲家、钢琴家,20岁举行首次个人交响乐音乐会。1918-1936年旅居美国、法国,从事创作和演出,36年回国定居,继续从事音乐......

    中外电影赏析与比较[推荐5篇]

    中外电影之比较 看电影我想是当今众多人选择的娱乐方式之一,那么面对中外铺天盖地的电影,有些人喜欢中国化的电影;有些人则亲莱外国式的电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爱好呢?我想归......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案 (完整版)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21年) (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周代统治阶级的音乐发展 2.理解周代的民间音乐与乐器乐律 3.掌握周代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世界音乐赏析期末复习题(范文)

    填空题1、发明了达拉布卡鼓鼓谱的著名埃及音乐家是哈利姆·埃尔·达巴。2、哈利姆·埃尔·达巴是埃及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学家。3、非洲的音乐与舞蹈......

    “中外行政改革比较”课程期末复习指导(范文模版)

    “中外行政改革比较”课程期末复习指导广西电大文经教学部韦玲云第一部分 考核说明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广西电大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