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西方艺术赏析
2014年西方艺术赏析(下)(题目 1 of 25 1.0 得分
雕像《圣德列萨的幻觉》作者是:
A.卡拉瓦乔
B.贝里尼
C.鲁本斯
D.委拉斯开兹
答案关键: B
题目 2 of 25 1.0 得分
《侏儒赛巴斯蒂安》作者是:
A.卡拉瓦乔
B.贝里尼
C.鲁本斯
D.委拉斯开兹
答案关键: D
题目 3 of 25 1.0 得分
下面不是布歇的作品的是:
A.《蓬巴杜夫人像》
B.《浴后的狄安娜》
C.《任性的女人》
D.《中国组画》
答案关键: C
题目 4 of 25 1.0 得分
《荡秋千》的作者是:
A.华托
B.弗拉戈纳尔
C.鲁本斯
D.布歇
答案关键: B
题目 5 of 25 1.0 得分
下面不是达维特的作品的是:
A.《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B.《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特》
C.《马拉之死》
D.《劫夺萨宾妇女》
答案关键: D
题目 6 of 25 1.0 得分
达维特的一幅作品被人们叫做法国革命的艺术表现,那幅作品是:
A.《劫夺萨宾妇女》
B.《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特》
C.《马拉之死》
D.《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答案关键: C
题目 7 of 25 1.0 得分
《自由引导人民前进》的作者是:
A.热里柯
B.德拉克罗瓦
C.戈雅
D.透纳
答案关键: B
题目 8 of 25 1.0 得分
《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的作者是:
A.热里柯
B.德拉克罗瓦
C.戈雅
D.透纳
答案关键: C
题目 9 of 25 1.0 得分
下面哪一幅不是库尔贝的作品:
A.《打石工》
B.《筛麦的妇女》
C.《我的画室》
D.《播种者》
答案关键: D
题目 10 of 25 1.0 得分
米勒表现了三个妇女在麦收以后的原野上,在捡拾别人丢弃的麦穗的作品是:
A.《拾穗》
B.《倚锹的男子》
C.《晚钟》
D.《播种者》
答案关键: A
题目 11 of 25 1.0 得分
下面的人物不是印象派的是:
A.莫奈
B.德加
C.伦勃朗
D.马奈
答案关键: C
题目 12 of 25 1.0 得分
《印象日出》作者是:
A.莫奈
B.马奈
C.伦勃朗
D.德加
答案关键: A
题目 13 of 25 1.0 得分
《费里贝热尔酒吧间》作者是:
A.莫奈
B.马奈
C.德加
D.修拉
答案关键: B
题目 14 of 25 1.0 得分
新印象派就从哪幅作品开始,就慢慢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A.《大湾岛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
B.《安妮儿浴场》
C.《女模特》
D.《杂技团大汇演》
答案关键: B
题目 15 of 25 1.0 得分
哪一幅不是梵高的作品:
A.《向日葵》
B.《阿尔的卧室》
C.《桔子和苹果》
D.《星夜空》
答案关键: C
题目 16 of 25 1.0 得分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作者是
A.梵高
B.高更
C.塞尚
D.莫奈
答案关键: B
题目 17 of 25 1.0 得分
《不相称的婚姻》的作者是:
A.费多托夫
B.普基寥夫
C.彼罗夫
D.苏里科夫
答案关键: B
题目 18 of 25 1.0 得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幅是彼罗夫的作品:
A.《少校求婚》
B.《不相称的婚姻》
C.《贵族的早餐》
D.《送葬》
答案关键: D
题目 19 of 25 1.0 得分
《近卫军行刑的早晨》的作者是:
A.克拉姆斯柯依
B.列宾
C.伦勃朗
D.苏里柯夫
答案关键: D
题目 20 of 25 1.0 得分
《无名女郎》的作者是:
A.克拉姆斯柯依
B.列宾
C.伦勃朗
D.苏里柯夫
答案关键: A
题目 21 of 25 1.0 得分
下面不是列维坦的作品的是:
A.《深渊》
B.《晚钟》
C.《三月》
D.《第聂博河上的月夜》
答案关键: D
题目 22 of 25 1.0 得分
《禁卫军行刑的早晨》的作者是:
A.克拉姆斯柯依
B.列宾
C.列维坦
D.苏里科夫
答案关键: D
题目 23 of 25 1.0 得分
《舞蹈》的作者是:
题目 24 of 25 1.0 得分
《青春》的作者是:
A.达利
B.蒙克
C.马蒂斯
D.康定斯基
答案关键: B
题目 25 of 25 1.0 得分
《醒前一瞬间绕着一个石榴飞舞的野蜂引起的梦》的作者是:
A.达利
B.蒙克
C.马蒂斯
D.康定斯基
A.毕加索
B.蒙克
C.马蒂斯
D.康定斯基
答案关键: C
答案关键: A
第二篇:西方影视艺术赏析总结
西方影视艺术赏析总结
姓名:郑xx 学号:2009050431xx 系别:管理系 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西方电影是西方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一座光影声色的迷宫。如果您走进了西方电影的片库,扑面而来的印象一定是片目繁浩、纷红骇绿。在这座鱼龙混杂、光怪陆离、似梦非梦的迷宫中,就需要有人插上一些标识„„
其中我看过的最喜欢的电影有《肖申克的救赎》、《罗马假日》、《2012》、《简爱》、《埃及艳后》等。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未看这部片子之前,听朋友说这片子是《越狱》的电影版,看完后,感触颇深。我想,如果说《越狱》是对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便是对生的思考了。我想,朋友所认为的这部片子与《越狱》的关系,只是因为两者都是以越狱为主题罢。只是,作为两个多小时时长的电影,注定它给人咀嚼的蕴味要深刻得多,《越狱》是上学期看的连续剧,印象中,那时候对社会这个无形的监狱感触很大。有形的监狱与无形的监狱,到底哪个才能让人找到安全的归宿?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里,仿佛已找到了答案。当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获假释时,面对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欢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变化得直快,或许,监狱才能给人一种安全?对于监狱,“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博斯最终选择了解脱,当看到他上吊时画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给生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与无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觉了”——这是他离别前最后一句的感恩。或许,就像瑞德说的——“他应该死在这里(监狱)”。
影史上真正的无冕之王!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应该看《肖申克的救赎》。人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电影更能改变人的命运,特别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赎》公认是史上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电影,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许多无奈和困难,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无法自控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答案,让芸芸众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些真切的举动,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虽然它在奥斯卡败给了当时另外一部伟大的影片《阿甘正传》,但我依然认为它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电影,最能告诉我们如何活的快乐生活的勇气。它告诉我们,面临灾难,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
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是杀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凶手,尽管这些是强加在他身上的冤狱,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也从此开始了他漫漫的监狱生涯。故事一开始就将他定位在一个被飞来横祸强加于身的人,在监狱里面,安迪要面对变态的性骚扰,更要面对监狱长和狱警的残暴,他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仿佛很无力的承担着这一切。渐渐的他利用他银行家的特长帮监狱其他人做帐,以至于最后帮监狱长以及其他监狱的管理人员做帐,逃税,只道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节仿佛有些老套,但却表现如此有张力,情节安排紧凑,以至于倒最后当他成功越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每天用一个小锄头挖一点土,然后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里面,散步放风的时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会被发现。安迪要忍受怎样的煎熬,他也知道这样做太慢,他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意志让我为他叹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会不会因为太过于心切而导致失败呢? 除了这些,在获取图书馆经费问题上,让我看到了安迪的执着和乐观。他为了监狱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给州长写信,他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执着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电影对于生活习惯和人的惰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当老人离开监狱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会做,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是的,是社会造成了他的悲剧,但是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电影一次次的用一个普通人的执着和坚强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坚强,我们就会得到很多,尽管我们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对灾难,面对不公,坚强是最好的注解,勇气是最好的救赎。安迪最后把监狱长的钱骗光,监狱长的账本也被送到了检察官手里,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审判。生活存在于细节中,当最后安迪准备好一切的时候,我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带上监狱长的皮鞋,最后只倒他出现在银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装革履才能让他如此轻松的提走如此大额的现金而不被怀疑,安迪永远是安迪,冷静,执着,信心,乐观,只有他才能战胜生活,获得新生,我们何尝又不是呢?
每次当我沮丧无奈的时候,我都会看这部电影,每次看我总能从那里获取勇气,因为我知道,我没有面对安迪承受的那么多灾难,我没有理由放弃勇气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赎,就有希望。这部电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也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才是最大的救赎。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安迪,引用尼采的那句话说:那些不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有力量!
西方电影风靡全球,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值得人们去探讨它的魅力所在。这魅力既源干它的文化根源,又有人类的再创造,可以使人在看电影的同时也增加自我的内涵。
第三篇:西方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
西方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2-16 08:45:19
一、单选题
1.(5分)《无名女郎》的作者是()。
得分:5 知识点:21 俄罗斯巡回画派风俗画与历史画赏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A.克拉姆斯柯依 B.伦勃朗 C.列宾 D.苏里柯夫
2.(5分)下列不属于彼罗夫作品的是()。
A.《送葬》 B.《不相称的婚姻》 C.《贵族的早餐》
得分:5 D.《少校求婚》
知识点:20 俄罗斯巡回画派前的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3.(5分)不属于梵高作品的是()。
得分:5 知识点:19 后印象派艺术赏析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A.《桔子和苹果》 B.《向日葵》 C.《阿尔的卧室》 D.《星夜空》
4.(5分)下面哪一幅不是勃鲁盖尔的作品?()
A.《盲人的寓言》 B.《农民的婚礼》 C.《绞刑架下的舞蹈》
得分:5 D.《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知识点:11 北欧文艺复兴艺术赏析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5.(5分)修拉借鉴了埃及艺术创造出的作品是()。
得分:5 知识点:18 新印象派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A.《大湾岛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 B.《女模特》 C.《向日葵》 D.《舞蹈》
6.(5分)《格尔尼卡》的作者是()。
A.康定斯基 B.毕加索 C.马蒂斯
得分:5 D.蒙克
知识点:23 西方现代派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7.(5分)《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的作者是()。
得分:5 知识点:15 浪漫主义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A.透纳 B.德拉克罗瓦 C.戈雅 D.热里柯
8.(5分)安格尔的代表作中被称为古典美的典范是()。
A.《劫夺萨宾妇女》
B.《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特》 C.《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得分:5 D.《泉》
知识点:14 古典主义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9.(5分)与浪漫主义相对的是()。
得分:0 知识点:15 浪漫主义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A.后现代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由主义
10.(5分)绘画题材大多选取动物的原因是()。
A.因为是神让他们画动物 B.因为当时只有动物
C.因为当时是狩猎社会,狩猎的对象是动物
得分:5 D.因为动物很渺小
知识点:3 史前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11.(5分)下面不是达维特的作品的是()。
得分:5 知识点:14 古典主义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A.《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B.《劫夺萨宾妇女》 C.《马拉之死》
D.《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特》
12.(5分)下列不属于现实主义主要特征的是()。
A.重想象 B.重批判 C.重典型
得分:5 D.重现实
知识点:16 现实主义艺术赏析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13.(5分)毕加索属于现代派艺术中的()。
得分:0 知识点:23 西方现代派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A.立体主义 B.超现实主义 C.野兽派 D.表现主义
14.(5分)乔托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圣三位一体》 C.《犹大之吻》
得分:5 D.《胜利女神》
知识点:6 文艺复兴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15.(5分)《发舟西苔岛》的作者是()。
得分:5 知识点:13 洛可可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A.华托 B.委拉斯开兹 C.弗拉戈纳尔 D.鲁本斯
16.(5分)拉斐尔画的圣母像真实反映了()。
A.艺术家的想象 B.现实生活 C.统治阶级
得分:5 D.宗教故事
知识点:9 拉斐尔与文艺复兴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17.(5分)《夜巡》作者是()。
得分:5 知识点:12 巴洛克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A.鲁本斯 B.卡拉瓦乔 C.贝里尼 D.伦勃朗
18.(5分)下面哪幅是中世纪的作品()。
A.《拉奥孔》 B.《胜利女神》
C.《蒂奥多拉皇后和她的侍从》
得分:5 D.《西斯廷圣母》
知识点:5 中世纪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19.(5分)达芬奇跟他的老师委罗基奥第一次合作也是最后一次合作的作品是()。
得分:5 知识点:7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A.《带花的圣母》 B.《基督受洗》 C.《大卫》 D.《蒙娜丽莎》
20.(5分)印象派最根本的特征是()。
A.表现自然界中的光和色 B.表现人物的神情与姿态 C.求真写实
得分:5 D.反对求真写实
知识点:17 印象派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第四篇:漫谈西方油画艺术赏析的感想
漫谈西方油画艺术赏析的感想
在开始这篇感想之前,学生觉得应该向老师道歉,自从选了这门课以后,学生并没有经常去上课,算起来只有一半的时间吧------说来惭愧,学生大规模地逃课也是从本学期开始的------既然选了老师的课,不去上课便算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老师的不尊重。学生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可以想象自己站在讲台上面对着空空的教室内心会作何感想。但是作为大三的学生,有时确实是有点身不由己吧,希望老师能接受学生的歉意。也许老师会想,既然这么忙为什么还要选这门课呢?凑学分------这种答案无可厚非,然而当时选这门的初衷并不是仅仅为了学分,实际上学生早已完成了学校对人文学分的要求,只是更多地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吧------这几个学年下来自己的公选课好像都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所以当五月十六号那天晚上看到坐在前排的秦老师时学生确实有点微微的惊讶------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想了解西方文化的冲动。学生对绘画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喜好,只是一直觉得西方油画在学生所接触的范围内有种神秘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懂,所以当时自己才选了这门课,因此也就有了现在在灰暗的灯光下坐在电脑前敲着键盘的一幕。废话说得有点多了,现在就转入正题吧,虽然这也是学生选了这门课之后的一点感想。
------序 这学期去上课的时间不多,平时能接触到西方油画的机会也很少,然而通过那仅有的上课时间和老师对每一幅绘画的认真讲解,西方油画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很深的------那就是,不喜欢!也许是学生的审美品位还没有到达相应的档次而看不出油画里的玄机,抑或是自己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太过于深刻而产生了些许的排外。可是这些并不会影响到西方绘画作为西方文明的一种代表所应有的价值,学生也承认自己喜欢某些画家或是艺术风格的作品,尤其是当自己再一次看到梵高的作品听着老师的讲解时内心的震撼是很强烈的!
看每一幅油画,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绘画,各种裸体或者半裸体宗教人物,还有宗教事件,无论他们被描绘得多么仔细,几何透视或者光学原理被运用得多么巧妙,画家的手法多么高超,人物形象多么得惟妙惟肖,学生都没有看中国写意画时的那种共鸣,那种跃然于纸上的灵动。
对西方油画,学生的感觉就是很真实,就像是拍下来的照片一般。无论是豪华激情强调运动的“巴洛克风格”,清新优雅追求幸福的“洛可可风格”,还是色彩鲜明感情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也不管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新古典主义以致后来的印象主义,每一位画家好像都在描摹自然界真实的事物,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色彩光线、真实的或者想象中的人物等,而且都会努力追求真实与科学,像人物绘画中的血管、肌肉和骨骼,风景绘画中的背景选择与色彩或光线变化。似乎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是依葫芦画瓢,力求形式上的美,这也成为了不同画派共同追求的标准,只是实现这个标准的方式不同而已,就像印象派比较注重光线的变化,而写实派则注重每一个部分的清晰准确。
与西方油画追求真实的风格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绘画并怎么在乎对现实世界描绘的真实程度,而是用一条条或细或粗的线勾勒出大致的样子(除非是特殊场合下的工笔画),以突出作者对所描画对象的感觉,甚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采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下面几幅画的比较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东西方绘画的差别:
这两幅描绘的都是人物肖像,然而从图像中我们可以显著发现,左侧画面中的人物鼻子眼睛等五官特征很特殊,仅仅是很简单的几处明暗的变化再加上几处线条,这显然有点夸张,而且四肢并不明显。但最惹人注目的便是他的腹部很大,与脸部、四肢浑然一体,显得整个人慵懒而不失潇洒的神态;而右边的那个女孩,不仅五官明显、肤色可辨,连衣着和背景都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很像,而且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女孩的眼神与周围的颜色相辉映,突出了女孩的乐观和饱满的精神。同样是对人物的刻画,中国传统绘画省略了最基本的元素,相反,却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联想突出了人物的神态,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意”;而西方油画则试图将每一个细节做到真实,使人一眼便能看出画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趣与具体事件,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真”。
清明上河图(局部)
柯罗,杜埃的钟楼 以上两幅画所描绘的均是市井生活中的景象,从第一幅图中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每一处景物都是那么渺小,然而所有的景物合成在一起却呈现出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原来静态的事物仿佛具有了生命力,在画卷上欢呼腾跃;而下面的这幅图所描绘的景象很具体,就像地图一般,看到之后立即就会想起这是什么地方。虽然图像中出现了人和动物,尤其是选择灰蓝色的天空作为背景,但这些只是静止的,作者似乎想通过这些景象来反衬出建筑的高大。从这两幅描写景物的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绘画喜欢用以大观小的方式来突出绘画整体给人的感觉,而不是将每一处细微的景色都刻画得很逼真。相反,对于西方的风景画则不同,它总是试图突出某一部分在绘画中的作用,而这一部分则是整幅画的灵魂。
通过这几幅画的简单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绘画的基本差异:东方绘画注重写意,用线条勾勒出画作的主体,颜色多为黑白相衬,而且多忽略细节,往往是从绘画的整体上传达作者的意图;而西方绘画则是注重写实,通过严格的几何透视给人很强的空间感,一幅画中也往往有重点,也正是这些重点突出的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当然,要完整地概括出东西方绘画的差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的,这里只是就绘画的整体特征进行简单的综述而已。
绘画艺术本无高低优劣之分,她只是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与该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有关。
东方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中华民族世代生活在以平原为主的地理环境中,西边有高大的山脉和辽阔的沙漠,北边是彪悍的民族与广阔的草原、而南边和东边则是一片汪洋,这种环境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形成了他们“中国”、“天朝”等观念。在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执两用中”的文化模式。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东方文化里只有一个世界,而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物我两忘与天地融为一体则成了传统艺术的不懈追求。传统绘画对景物的刻画往往更加注重写意,而不是形式上的相似,正如画家所追求的是“胸中之竹”而非“眼中之竹”。
而西方文明则是一种海洋文明,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生活在岛屿或者半岛上的民族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与海洋作斗争,也不得不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换甚至是战争和掠夺。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在西方文明中征服自然哲学观念和两极分立的文化模式成为主导。这种文化模式促进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在这种思想传统里始终存在着两个世界,此岸世界的人就是为了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而孜孜以求。这种观念使人们能够站在自然界之外客观地研究自然,或者说西方绘画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描写景物,因此绘画的目的力求形式上的美与真实。
两种不同的文化孕育出迥然各异的绘画传统,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两种绘画类型有很大的互补空间,正如西方绘画中出现了写意的抽象主义,而东方油画中则充溢着水墨情结。前面已经提到,绘画本无高低优劣之分,有的只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艺术形式,令人期待。
写了这么多,学生自己也觉得有点空乏,立意太高而自己把握的又不是很好,而且谈到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文章很多,如果有什么不得体的地方,希望老师不要见笑啦!
年月日凌晨参考文献:
金元浦,薛永武,郭持华,李有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余谋昌,东西方两种哲学传统与两个文化世界,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月第8卷第1期
吴家跃,中西绘画艺术差异的文化比较,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14卷第2期
李宗梅,汉字构形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共性,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9月第27卷第3期
孙林,中国花鸟画之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总22卷第5期
第五篇: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西方经典音乐剧赏析
在这学期的西方经典音乐剧课程里,我们学习观看了很多部世界世界名剧。有《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等。在老师对这些戏剧的讲解后,使我对西方戏剧产生了兴趣,我们在不知觉间已经与音乐剧亲密接触了整整一个学期。从一开始的仅仅听过《猫》和《歌剧魅影》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对于音乐剧有了些更深入的了解,越是了解越发喜爱,西方音乐剧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以前从未深入涉猎,基本不曾了解的美妙世界。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人物性格鲜明,剧中不同人物的演唱曲调总有不同的音乐主题性,来突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与各自的命运。唱段刚开始,是芳汀的主题。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而当芳婷即将死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 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芳汀主题概括而言,就是被爱遗弃、渴望爱、为爱牺牲、将爱交讬。
在《悲惨世界》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以前有朋友曾经讨论过音乐与语言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音乐剧《悲惨世界》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在音乐的国度里,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民族的差异,更没有语言的障碍,这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体现吧。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有其出色的艺术功底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的,而《悲惨世界》则同时兼备了这两点。不可否认,《悲惨世界》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剧。
我最喜欢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歌剧魅影》,不仅给我以视觉的冲击,而且结构和音乐也给我记到的震撼和感动!
《歌剧魅影》的结尾处给我留有一个疑问,刚开始看到魅影从镜子中走后,我觉得魅影应该是死了,因为他不曾接触过这个世界,他除了歌剧院哪里都没去过,无法生活,可最后回到现实,墓碑前的花,那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信物”除了魅影不会是别人,真的挺让人迷惑的;再就是克莉斯汀到底爱没爱过魅影,劳尔把音乐盒放到克莉斯汀墓碑前,说明这对她很重要,但同时那又是魅影心爱的东西,给人一个可以想象的空间,让大家有不同的感受。天生的丑陋和残酷的现实使得魅影变得冷漠无情,用暴力来反抗这个世界,但其实他也渴望被大家接受、认可,在最后克莉斯汀对魅影说“你不是孤单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了魅影内心的恐惧,其实也就是说当时人们以貌取人,歧视他人的一种社会风气,不论他是否才华出众,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要事事激进,学会安慰、鼓励自己。对于我这样学音乐表演专业的来说,音乐剧给我的视觉冲击很强烈,我喜欢那种场面,佩服演员的唱功、表现力,有时那种华丽的场面、动人的故事,真的是会让我回味很长时间。其实仔细看来很多音乐剧中都极其注重舞蹈的表现,大多都运用芭蕾舞、现代舞,用舞蹈的形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想法,不再仅仅用歌唱的形式。用芭蕾舞展现音乐剧的时候,往往都是那种皇家贵族的场面,给人高贵、典雅的视觉;用现代舞是,多用来展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内心,动作较为自由、夸张。随着舞蹈的深入发展,音乐剧中更多的加入群舞场面,来烘托当时的社会场景,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在逐步完整化。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以为音乐剧和歌剧只是叫法不一样,现在才知道原来两只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音乐剧和歌剧都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力都很大的戏剧样式。它们之间虽然是相对独立,但又可以看两者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联系 歌剧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最早的歌剧是以古希腊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在表现形式上比较简陋。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终于相对定型为正歌剧,19世纪是歌剧最丰硕的收获时代,当今歌剧舞台上的名剧大多出现于这一时期。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在“ 歌剧”词采释义中说“:综合音乐、戏剧、诗歌、舞 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音乐戏剧形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音乐剧等类型。” 音乐剧这种诞生于20世纪的大众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综合性、通俗性、娱乐性、多元性、灵活性、现代性和商业操作性等特征。舞台呈现形式的通俗和完美,给予当代观众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和愉悦,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观众的欢迎和戏剧艺术家的青睐,成为20世纪最重要、发展最快的文化成果。
音乐剧与歌剧两者之间存在某些相同点。首先,从综合成分来剖析:歌剧与音乐剧都是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同时容纳了文学、诗歌、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其他成分。它们在音乐上很丰富,包含了声乐、器乐,声乐中又包含了独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尤其是音乐剧,它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近代的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其次,从音乐剧多元化的发展源流来追溯:早期的音乐剧确实是从欧洲古典歌剧中吸取了大量的艺术养分,从中借鉴了它的情节、独特的展开方式以及音乐的喜剧风格与创作手法等等。不可否认,音乐剧在很多方面都与歌剧存在着某种关系,但它又因独立的艺术品位和个性而区别于歌剧,尤其是传统歌剧。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歌剧具有典雅性,音乐剧则具有世俗性。歌剧一向追求高贵、华丽、壮观、严肃、厚重的艺术品格,所以歌剧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以前大多在宫廷表演,属于“贵族化”的艺术。现在歌剧一般也是在有权威的华丽的剧院演出,观众着装要特别讲究。音乐剧则以现代、通俗、灵活、新颖、精美为追求目标,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商业性。它的观众主要都是都市市民,属于“平民化”、“大众化”的艺术。音乐剧一般都是在百老汇或伦敦西区的商业剧院上演,观赏音乐剧是都市市民一种休闲方式,这与观看歌剧有所不同。音乐剧紧跟时代潮流,引导着时代时尚和流行风潮,灵活吸收各种艺术元素,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综观音乐剧与歌剧,两者虽然存在异同,但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所包含的艺术魅力。
在选修这门西方经典音乐剧课之前,对音乐剧的认识可以说只是表面的,就只知道音乐剧是在舞台上的,看过的少之又少。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音乐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每次上完课都好想把一节课讲的那部完整的看完,总觉得意犹未尽。现在闲暇的时候喜欢上上网搜音乐剧看了,不再是电影电视剧的看了;没事喜欢听听那些音乐剧的音乐,不再只是流行歌曲了。
我想音乐剧带给我们不会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多的是给我们以心灵的触动,让我们得到的远不止是音乐、舞蹈上的,最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到了不同领域的不同知识,对我们的成长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以前练琴真的是单纯性的把技术拉好,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情去演绎,现在我觉得每一个曲子都是一个故事,都有生命,每一部作品都应该让人有震撼的感觉,就像音乐剧一样,应该把这首曲子所想表达的带给试听的人,让他们也真真切切能感受得到相同的感情,音乐剧真的给我触动很大,对我以后对音乐与演奏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