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教育名著赏析作业
民主主义与学校道德教育
10级教育学号:2010014751姓名:杨华平
摘要:杜威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来源于其道德教育的民主主义评价标准。所以,只有民主主义精神在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才会成为其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目标。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具体目标必须紧紧围绕“民主主义教育”这个本质,在“民主主义”道德教育实践中实现其道德价值取向。
关键词:道德教育民主主义知行统一
一、以理想的民主社会和民主主义精神为前提和核心
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的构建以其心中理想的民主社会为前提,核心是民主主义精神。民主主义就成为一切学校道德教育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民主主义精神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杜威曾指出,民主主义的理想要求学校把:“学问与社会应用,理论和实际,工作和对所做工作意义的认识,从头就融为一体,并且大家都一样。”他主张将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做到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对社会的认知在校外生活也能够得到应用。
杜威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理想的民主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不应受到外部压力,都是充分自由的,学生的天性应该成为其道德增长的动力,而不是成为模式化教育的绊脚石。所以在施教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不被提倡的。而教材的设计应以儿童本身的社会经验和活动能力为出发点,增进他们以新态度和新兴趣去发展,而与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构造与贡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杜威认为只有通过构造与贡献的教学方法来形成能改造现时社会的积极参与者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民主主义社会。
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民主主义社会公民品格为目的道德教育作为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工具,在杜威理想的社会形态中,学校道德教育成为其实现民主主义理想的重要工具。民主主义也在其德育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杜威非常重视学生的天性及个性,把其作 1
为学生道德生长的动力,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与社会现实情况相背离,学生的天性和个性因过多的受到千篇一律模式化的道德说教而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传统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学生的本能被强制的教育习惯和模式束缚,这种德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天赋也造成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
能否使学生的可能性充分发展是判断杜威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的重要标准,杜威主张尊重学生的本能,认为学生在遇到新环境时的创造精神需要得到尊重,反对将教学等同于食品的灌装过程。杜威也曾说:“民主主义有许多意义,但是,如果它有一个道德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在于决意做到:一切政治制度和工业安排的最高的检验标准,应该是它们对社会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所以说,如果忽视了对儿童本能、兴趣和习惯的探索,那么从民主主义角度来看,这样的道德教育是不道德的。杜威认为社会是许多现实个人的有机结合,个人是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民主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是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形成民主主义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品格。进而实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是否自觉追求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民主主义社会的实现,这是判断杜威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价值的基本依据。
三、知行合一的民主主义道德教育
知识和行为的关系是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行为实践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知行统一的间接道德教育模式。杜威认为要想克服知与行分离,学校生活就要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与校外各种形式的经验相互联系。所以,办学者需要从学校的社会地位及其功能为出发点,来设计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这样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很自然的被看做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份子,学校在其施教过程中也有意识的使用有效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就是说,杜威理想的中的学校是一个能把学生培训成他理想中民主社会公民的社会培训机构,学生在实现其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间接受到道德教育。归根到底,杜威认为,“只有在一个有社会目的、而且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作业中所学到的和加以应用的知识,才是道德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能养成社会兴趣,并且授与必需的智慧,使这种兴趣在实践中生效。”
杜威之所以主张解放儿童、促进儿童生长的教育思路,恰恰是由于束缚儿童的传统教育不利于个体成长为社会的良好公民,而解放儿童的教育思路能够发展儿童并维护、促进社会的发展。杜威理想中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同于狭隘说教式的传统道德教育,而期望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来直接获得知识,增进个体德性的过程,是促进个体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
参考文献:
杜威著 《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
杜威著 《道德教育原理》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84.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92,210.
第二篇:西方教育名著参考书目
《西方教育名著导读》参考书目
一、西方教育名著:
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2、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洛克:《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
6、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8、福禄倍尔:《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9、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华东师大、浙江大学选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任钟印主编:《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王承绪、赵祥林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明德、金锵主编:《教育名著评介》(外国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5、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单中惠、杨汉麟主编:《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7、单中惠、朱镜人主编:《外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9、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1-4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003。
10、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10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11、张斌贤等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12、王天
一、方晓东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13、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14、张斌贤主编:《外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周采编著:《外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周采、杨汉麟主编:《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滕大春著:《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8、单中惠著:《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9、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0、[美]理查德·塔纳斯著:《西方思想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1、[英]博伊德、金合著:《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2、[美]《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
23、[英]A.E.泰勒著:《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4、[美]纳坦.塔科夫著,邓文正译:《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三联书店,2001。
25、[美]罗伯特·B.塔利斯著:《杜威》,中华书局,2002。
26、[美]萨利·肖尔茨著:《卢梭》,中华书局,2002。
27、[德]恩斯特·卡西勒著:《卢梭问题》,译林出版社,2007。
28、[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8。
第三篇:西方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
西方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2-16 08:45:19
一、单选题
1.(5分)《无名女郎》的作者是()。
得分:5 知识点:21 俄罗斯巡回画派风俗画与历史画赏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A.克拉姆斯柯依 B.伦勃朗 C.列宾 D.苏里柯夫
2.(5分)下列不属于彼罗夫作品的是()。
A.《送葬》 B.《不相称的婚姻》 C.《贵族的早餐》
得分:5 D.《少校求婚》
知识点:20 俄罗斯巡回画派前的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3.(5分)不属于梵高作品的是()。
得分:5 知识点:19 后印象派艺术赏析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A.《桔子和苹果》 B.《向日葵》 C.《阿尔的卧室》 D.《星夜空》
4.(5分)下面哪一幅不是勃鲁盖尔的作品?()
A.《盲人的寓言》 B.《农民的婚礼》 C.《绞刑架下的舞蹈》
得分:5 D.《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知识点:11 北欧文艺复兴艺术赏析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5.(5分)修拉借鉴了埃及艺术创造出的作品是()。
得分:5 知识点:18 新印象派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A.《大湾岛的一个星期日的下午》 B.《女模特》 C.《向日葵》 D.《舞蹈》
6.(5分)《格尔尼卡》的作者是()。
A.康定斯基 B.毕加索 C.马蒂斯
得分:5 D.蒙克
知识点:23 西方现代派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7.(5分)《1808年5月3日的枪杀》的作者是()。
得分:5 知识点:15 浪漫主义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A.透纳 B.德拉克罗瓦 C.戈雅 D.热里柯
8.(5分)安格尔的代表作中被称为古典美的典范是()。
A.《劫夺萨宾妇女》
B.《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特》 C.《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得分:5 D.《泉》
知识点:14 古典主义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9.(5分)与浪漫主义相对的是()。
得分:0 知识点:15 浪漫主义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A.后现代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由主义
10.(5分)绘画题材大多选取动物的原因是()。
A.因为是神让他们画动物 B.因为当时只有动物
C.因为当时是狩猎社会,狩猎的对象是动物
得分:5 D.因为动物很渺小
知识点:3 史前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11.(5分)下面不是达维特的作品的是()。
得分:5 知识点:14 古典主义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A.《贺拉斯兄弟的誓言》 B.《劫夺萨宾妇女》 C.《马拉之死》
D.《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特》
12.(5分)下列不属于现实主义主要特征的是()。
A.重想象 B.重批判 C.重典型
得分:5 D.重现实
知识点:16 现实主义艺术赏析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13.(5分)毕加索属于现代派艺术中的()。
得分:0 知识点:23 西方现代派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A.立体主义 B.超现实主义 C.野兽派 D.表现主义
14.(5分)乔托的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 B.《圣三位一体》 C.《犹大之吻》
得分:5 D.《胜利女神》
知识点:6 文艺复兴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15.(5分)《发舟西苔岛》的作者是()。
得分:5 知识点:13 洛可可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A.华托 B.委拉斯开兹 C.弗拉戈纳尔 D.鲁本斯
16.(5分)拉斐尔画的圣母像真实反映了()。
A.艺术家的想象 B.现实生活 C.统治阶级
得分:5 D.宗教故事
知识点:9 拉斐尔与文艺复兴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17.(5分)《夜巡》作者是()。
得分:5 知识点:12 巴洛克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 A.鲁本斯 B.卡拉瓦乔 C.贝里尼 D.伦勃朗
18.(5分)下面哪幅是中世纪的作品()。
A.《拉奥孔》 B.《胜利女神》
C.《蒂奥多拉皇后和她的侍从》
得分:5 D.《西斯廷圣母》
知识点:5 中世纪艺术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
19.(5分)达芬奇跟他的老师委罗基奥第一次合作也是最后一次合作的作品是()。
得分:5 知识点:7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 A.《带花的圣母》 B.《基督受洗》 C.《大卫》 D.《蒙娜丽莎》
20.(5分)印象派最根本的特征是()。
A.表现自然界中的光和色 B.表现人物的神情与姿态 C.求真写实
得分:5 D.反对求真写实
知识点:17 印象派艺术欣赏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
第四篇:教育名著导读作业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一直很喜欢看书、读书,而且喜欢自己买书看。偶尔会借别人的书看,总觉得看借的书看得不尽兴,没法在书上边看边写边画,还要随时记得还书的日期,就会加快看的速度,以致看得没那么认真仔细。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而我是书非买不能读也。
学校里每周末都会有小书摊,每周我都会去淘几本书,有时看到好多喜欢的书都想买,但资金有限,只能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大学四年买了不少的书,有的看过了也受益了。比如《窗边的小豆豆》、《遇见未知的自己》、《拆掉思维的墙》、《追风筝的人》、《群山回唱》、《偷影子的人》、《孤儿列车》、《萤火虫小巷》、《岛》、《白说》、《看见》、《向着光亮那方》、《小王子》、《明朝那些事儿》、《平凡的世界》、《我们仨》、《伊斯坦布尔的假期》、《我的前半生》、《福尔摩斯探案集》······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窗边的小豆豆》、《遇见未知的自己》。
《窗边的小豆豆》是大二的时候听同学说起的,她有一本,我借来看了,但仍觉得不满足,周末的时候去小书摊也买了一本。书中的小豆豆因为淘气、“怪”被学校劝退,来到了巴学园,遇到了小林校长,从此,她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仿佛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这影子中,有我自己,有我的同学,我的老师。好像很多人都曾是小豆豆,有的老师好像小林校长,也有的老师特别像小豆豆以前学校的老师。我想起我自己,上幼儿园的时候比较笨、不开窍,每天只想着玩,老师找我妈妈谈过好几次,意思就是我太笨了,教什么都学不会。回家之后妈妈就教我,可我就是记不住,最后妈妈大概也觉得我笨不再教我了。后来上小学之后,不知怎的,突然开窍了,老师讲的东西都能记住了,考试成绩还挺不错。好羡慕小豆豆这么幸运可以遇见小林校长,听她讲四个小时的话而不厌烦,有耐心地对她,鼓励她,把她当成朋友对待。好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才告诉她被学校退学的事情。想起曾经的同学,有很多很调皮、特别的,但同时又很有某种才能或天赋的同学,在当时的教育环境里,被认为不听话、怪、差学生,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以致有的很早就辍学或被退学回家。如果,我们有像小林校长那样的老师,有像巴学园那样的学校,也许,就会减少很多离开学校的学生。巴学园就像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也许,即使存在也会很少很少吧。
当我读完《窗边的小豆豆》时,内心有个声音在呐喊:以后一定要做像小林校长那样的老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耐心守护他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当我读《遇见未知的自己》的时候,一直以为读该类书便是需要人生指导的人。终究,事实并非如此。生活在喧嚣匆忙世界中的我们,需要这样一股心灵归于静谧的清流。总在想,我是否也能有机会遇见住在我心中的那位智慧老者,穿越迷茫,遇见未知的自己。该故事的主角若菱,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高新白领工作,但心中却不时自问: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如此不幸?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在一个下雨的寒冷冬夜,若菱巧遇一位智慧老者,在与智慧老者的数次交谈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重新面对自己,寻找回最真实勇敢的自己。
我想,书中的那位智慧老者应该是我们心中另一个自己,我们永远都难以知道自己真正该怎么活,真正渴望的是什么,所以一次次我们错过了隐身于思想深处的另一个自己。人生其实很简单,最终追求的莫过于“真我、喜悦、和平”罢了。最喜欢书中的这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们内心透射出来的结果。
我觉得读书的过程就是遇见别人的思想,进而碰撞出自己的思想,最后遇见未知的、全新的自己的过程。我喜欢读书,读书让我觉得很快乐,我可以从书中看到外面的风景,看见别人的喜怒哀乐,看见世界的美丽,也可以看见平常匆忙生活忽略的自己的内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一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读书,就是遇见未知自己的过程。
第五篇:教育名著导读作业
1.佐藤学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入门的以课堂为讲述对象的教育理论书籍,分析了课堂中发生的种种现象,用作者佐藤学的话:“我想揭示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所采用的素材是在哪个教室里都能看得见的日常小事。通过解读这些小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果实。”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所谓学习,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和对话,是与新自我的接触和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人际交往和完善自我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作者把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学习的特性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
活动的、合作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这个反思的学习又该如何体现呢?在新课标中建议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回顾自己思考过程的习惯,能在回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得和失,并总结经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问一些: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你为什么没有能够得到问题的答案?你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回想起自己的教学,更多地是追求那种热闹的,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上一时的沉默,总是担心因此会浪费时间,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觉得这样的课一定是在设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参与面寥寥无几便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最大失败。于是,便总是追求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响应的热闹气氛,全然忽视了相互间地用心倾听。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大多老师也是如此,好像课堂气氛是否热闹便是一节课成败的标志。于是,往往一个问题的设计造成课堂上的暂时沉默,教师就会很急躁地给予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给出答案,随后在一连串的“知道了
吗?”“明白了吗?”的询问声,在学生频频地附和声中,满意地继续去上自己的课。如今“主体性”神话的提出,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仔细回味佐藤学教授的话。是的,从表面上看,课堂显得异常活跃,气氛相当热闹,学生是在积极地配合,实际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假象。教师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创新的机会。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佐藤学的教学理论决定了他对“倾听”的理解,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及其同伴)、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而“主体性”神话却只关注了学生这一个变量,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导致了“单向度”的教学。“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
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
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2.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
伤心最大的益处,”梅林回答说„„“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这是绝对灵验的。你可能衰老到全身在颤抖,你可能彻夜不眠,静听你紊乱失调的脉络„„
你可能看到你周围的世界被邪恶的疯子蹂躏得面目全非,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对付它——学。
学习为何人世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
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也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
——怀特(white,T.H.),《永恒的国王》
在这个学期选择了读这本书《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常引起心灵的共鸣。在书中我看到:“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与导师的故事,让我也想起了在初中学习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王老师,正是他的言行在引导我成为一个老师。当时我最爱上的一门课是英语,王老师无论人生经验还是知识的广博,都令我深深拜服!他在课堂上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伴随着喜乐声!所有学生的眼光在与他交流,所有学生的心灵在与他随行。他的课堂就是我所梦想的课堂。
对于不同教师,不存在可以普遍适用的优质方法,对你而言,最好的方法,是由你的本性生成出来的那一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形成自己,然后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稳定的动态结构,加入到教学共同体中,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接纳一些意见,谢绝另一些意见。什么都听,就什么都不是——学生对教师是有很强适应力的,那种过分谦虚,忽东忽西,总在变动中的教师,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学无所得。
教育在改革,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寻找自己的心灵。那曾经热爱教育的心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琐碎的工作中,在传统的认可与奖赏中逐渐迷失。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忠诚地栖身于此。
3.大学四年读书生活的回顾与反思
首先,很惭愧的是我在读书上走了太多的弯路,少年时期看得最多的书是武侠和爱情小说(虽然父亲不喜欢我看这些,却没教我要看什么书,所以都是偷偷地看),现在想想,真是疯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是看这种书而成才的?但从我和一位同村的小时候高材生的发小的经历来看,看太多或者只看武侠爱情小说对自己的知识结构 是非常有害的,那很容易让人沉醉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当中,而我的那发小后来也只能高中勉强毕业,我也因为贫瘠的知识结构不能读自己理想的大学,当我意识到这些后,我才开始恶补我的阅读,至今才找到一点点读书的感觉。读书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我们在读书中体会到深深的快乐。读书所获,也许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那种内在的影响却是无价的。当一颗心走进书中的时候,这颗心便会很安静,心安静了,才会去思,去想。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使我进步,使我学会思考。读多了,读久了,慢慢地我学会了从书本中寻找智慧。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书,像长者,谆谆教诲;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读书多了,眼界和思想自然也会开拓很多。大学四年,我读了《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做最好的老师》《细节决定成败》等这些能开启我心灵的书籍,每每细细品味,字字咀嚼,书籍总能让我展开无尽的想象,引领我索求真知,我徜徉在博大精深、宽广深远的书的海洋里,感悟着这既让我熟悉又让我陌生的 美丽新世界,“书路慢慢,岂止容易,!”无数次,我暗暗地在心底这样告诫着自己,也许现在的我还未尽善尽美,但我也无怨无悔,因为当我悄然回眸自己的读书生涯,又是那样的精彩无限,释怀情意。
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读书,磨练了我的性格;读书,陶冶了我的情操;读书,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