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娣《鹬蚌相争

时间:2019-05-15 09:2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陆娣《鹬蚌相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陆娣《鹬蚌相争》。

第一篇:陆娣《鹬蚌相争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曝”、“喙”、“鹬”、“蚌”、“箝”“禽”六个生字,并理解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丰富大胆的想象,体会鹬蚌相争的情景,懂得当发生冲突时,学会权衡得失,懂得谦让。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并运用到生活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战国七雄中, 秦国最强。它总想一统天下, 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 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 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 赵王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气, 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 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苏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游说家苏秦的弟弟), 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巧舌如簧,他只给赵王讲了 一个故事, 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 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

2、板书课题,强调“鹬”、“蚌”的写法、记忆字形的方法。

3、认识“鹬蚌” 学生谈自己的认识 师出示幻灯片

二、介绍《战国策》

1、学生汇报《战国策》资料

2、师小结:《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亡羊补牢》都出自这部书。

三、复习、交流:学习文言文寓言的方法

1、学生自主汇报

我们今年学的是文言文的寓言,大家想一想怎样才算学好了这则寓言?

2、师小结方法:

(1)读通顺----(2)解文意-----(3)明寓理

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跟现在的白话文差别很大,所以要先读准确读通顺,意思也比较深奥,所以我们还要结合课文注释理清重点词语和每个句子的意思,这就是解文意。那么对于寓言而言,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才是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所以最后还要明寓理。

四、学习课文(一)读通顺

1、初读课文:读准确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适当及时点评

读重难点生字:曝 箝 喙 舍 禽

2、再读课文:读通顺 男生读、女生读

(二)解文意

1、读译文(自由读)

2、给古文重点词语加注释。(学生汇报后幻灯出示)

3、古今对读(师生对读、小组对读)

4、复述故事(指名2位学生)

5、概括主要内容

鹬(啄)蚌(肉),蚌(夹)鹬(嘴),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渔翁得利)。

(三)明寓理

1、带着问题,深入朗读。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它们为什么挣?怎么争?结果怎样?

2、同桌互相交流

3、读想结合(环境、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师:“蚌方出曝”,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鹬啄其肉”想象“鹬”辛辛苦苦找到食物的情境? 师:“蚌合而箝其喙”这句中的“啄、合、箝”3个动作时,如果你是蚌,你会怎样合和箝”

4、讨论交流:鹬蚌是怎么挣的?

同桌互相朗读文中鹬蚌的语言,老师及时点评,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和感情。

◆鹬被蚌紧紧地夹住了,如果你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说?

◆蚌被鹬紧紧地啄住了,如果你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说? 续写练习

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蚌: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鹬()地说: 蚌()地说: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鹬蚌相争的语言

A、师:鹬和蚌谁也不肯放过对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在沙滩上,岸边树上的叶子耷拉着脑袋。鹬饥肠辘辘,可是还是使尽全力,死死啄住蚌肉,恶狠狠地说:“!”

蚌也不甘示弱,恶狠狠地回应道:“!” B、师:渐渐地,太阳落山了,鸟儿都陆陆续续飞回自己那温馨的小窝里。蚌累得气喘吁吁,身体也越来越干,仍然紧紧地夹住鹬嘴,不肯放松,怒气冲冲地说:“!” 鹬也毫不客气地说:“!”

6、讨论交流:鹬蚌挣得的结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想象此时此刻,渔翁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7、深入探究:(同桌交流)

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样做呢? 如果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结果又会怎样呢?

8、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凡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否则第三方得利。

五、回归原文《战国策.燕策》

1、当赵国要出兵攻打燕国时,苏代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是在拐弯抹角地向赵王提出建议。同学们想想在这里面,谁是鹬?谁是蚌?谁是渔翁?

2、理解原文最后一部分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六、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生活中当你和家人、同学、朋友、陌生人发生冲突的话,你会怎样做?

(和为贵,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理解,学会谦让,学会包容,学会权衡利弊,分析得失,退一步海阔天空。)

七、课堂作业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许多年之后,鹬和蚌的子孙在河边相遇了,这一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注意尝试使用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里活动描写)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赵燕相争)鹬啄蚌 蚌夹鹬

渔翁得利

(秦国得利)

权衡得失 互相谦让

第二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余彩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一课为国标本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教学一课时。《鹬蚌相争》,讲的是一个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理解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里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历史故事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一)根据课题导入:

1、出示鹬的图片识“鹬”,鹬字是形声字,“矞”字怎么读呢?(利用形声字来识“矞”)

2、再识“冏”字,出示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图片,“囧”与“冏”是形近字。(利用生活常识来识字)

3、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字?(字典,网络等)

4、看图,引出课题,读课题,提醒读二类字“蚌”。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词语:啄肉威胁夹住不禁

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筋疲力尽喜笑颜开

3、学写生字:

(1)再读四个词语,挑出生字“弱”和“疲”。

(2)观察生字,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预设:“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

“疲”字是疾病头,形声字。

(3)观察生字,仔细看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范写。

“弱”左右笔画一样,但身材不一样,要遵循左收右放的原则。

“疲”半包围结构,两竖撇较长,横撇较弯,捺舒展。

(5)背写字歌。

(6)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7)展示。

4、请生分别读课文。

(1)、鹬和蚌为什么争起来了呢?请生读第一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啄”的字义:鸟类用嘴叩击或夹住东西。

(2)、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呢?请生读第二三自然段。

(3)、鹬和蚌相争的结果是怎样的?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大屏幕出示: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分组读鹬和蚌,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2、同位之间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神情,动作。

3、请三组同学朗读,听好老师的提示。

第一组,刚刚开始争得面红耳赤;

第二组,已经争了三个小时了;

第三组,已经争了一天一夜了。

时间一长,鹬和蚌精神都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这就是“筋疲力尽”。双方就这样坚持对立,互不相让,这就叫“相持”。

4、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预设: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自取灭亡;不肯互相谦让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5、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鹬和蚌也许被渔夫装进了网里还不明白呢,那我们就送给它们几句话,告诉它们这个做人的道理。

你这只傻鹬,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个傻蚌,今天,明天,你们就会。你这对傻瓜,今天,明天,你们就会。展示交流。

(四)回顾历史故事,体会寓言的魅力。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

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六)小结:本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则寓言故事,理解《鹬蚌相争》的意义,学会了本课的几个生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阅读另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如果想要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可以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伊索寓言》。

(七)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和意见;

2、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们蕴含的道理。

(八)板书设计:

寓言疲

鹬蚌相争

鹬蚌

↘↙

相持

渔夫得利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主讲教师:黄婷

教学内容:课本110页—1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2、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玉蚌相争中受到的启

发。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设疑自探

(一)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介绍鹬和蚌。

2、教师补充完整课题。

3、导:《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我们一起读一读原文《鹬蚌相争》。

4、学生自读课文链接部分的文言文。

(二)绕题质疑

1、齐读课题,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鹬鸟和河蚌为什么相争?(2)、它们相争的过程是怎样的?(3)、这个寓言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自学提示:

(1)阳光明媚的时候鹬和蚌在干什么?(2)时间慢慢溜走的时候它们又在干什么?(3)太阳渐渐投入大山的怀抱时它们怎么了?(4)这则寓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默读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2)做好批注,在问题的答案后面标上问题的序号。

(3)第4个问题可与同桌交流交流,可将体会写在课本的空白处

二、解疑合探:

(一)感悟鹬蚌相争的原因

故事的起因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上你找的词语说一说?

(生找出“阳光明媚”、“心旷神怡”等词语)

1、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出示: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指名读,评价,再读)

2、这么安逸的环境让人陶醉,河蚌感受到了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河蚌的“心旷神怡”?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贝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的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生读,评读,齐读)

3、美景让河蚌忘乎所以,但鹬鸟和它不一样,课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从“一嘴”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用家当的四字词语来概括一下。(迫不及待、急不可耐)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鹬鸟的心理?

(生读,师评价,再读)

请用“阳光明媚、心旷神怡、口水直流”这三个词语来概括故事的起因?(生回答)

(二)感悟“鹬蚌相争”的经过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

1、鹬鸟的嘴那么长,河蚌是怎么做的让它无计可施?

河蚌正在做美梦,一阵钻心的疼,那他是怎么想的?

一切徒劳之后,鹬鸟会怎样?河蚌会怎样?

出示:河蚌既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生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的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它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只河蚌。

2、鹬鸟无计可施,一番挣扎再加上好久没有吃东西,它已经饥肠辘辘,同时又

暗自得意,为什么?

假如你是鹬鸟,你会对河蚌说什么?

挖苦的语气: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河蚌肉吃。威胁的语气: 得意的语气:

河蚌是如何反驳的呢? 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3、河蚌和鹬鸟就这样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请三位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

4、请看大屏幕,你能用上面的这些成语来概括故事的经过吗?(生说并评价)

(三)故事的结果如何

你想用哪个词语说出故事的结果? 轻而易举

(四)体会故事的寓意

你有什么启示?

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前面提出的问题你都 解决了吗?

四、运用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老师送你们一副对联

上联:忍一时风平浪静

下联:退一步海阔天空

横批:宽容谦让

课堂小结: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老师希望同学们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教训牢记在心间,“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凡事“以和为贵”。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吃蚌肉

蚌夹鹬嘴

渔人得利

第四篇: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让学生明白遇事一味互相争斗,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会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要学会宽容和忍让,要学会及时化解危机。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鹬蚌相争”“毫不费力”等词语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懂得“鹬蚌相争”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鹬蚌相争”的实际意义。

4、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故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2.大家认识鹬和蚌吗?看看图,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了解了鹬和蚌,再来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3.学生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4.通过初读课文,能了解这么多问题的答案,真了不起。相信这些词语一定难不倒你们。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啄、弱”这两个生词,读音读得很准,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

(2)“弱”是生字,发现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可双胞胎也有不同的地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师范写。

(3)通过课前的预习,理解了这些词,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指名读。

(4)听了他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我和同学们合作,读左边一串词,你们读右边的。交换读。

现在我们将词放回课文中,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感觉呢?

三、读中感悟,理解寓意

(一)知起因,入情境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刚才通过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看到鹬怎样想吃到河蚌的肉?(猛地)河蚌怎么做的?(急忙、紧紧地)为什么这样做?

3.所以我们读这一小节时,要注意这些词,让我们把这一小节完整地读一读。4.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

(二)悟过程,体情感

1.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呢?同桌两人分角色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把它们心里的想法读出来,待会儿老师要采访大家的。2.出示2、3自然段,同桌分角色读。

3.指名一组读,其余同学读旁白。老师来采访你了:你这只鹬,你被河蚌夹住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你心里怎么想的?

4.还有哪一组来读?请问你这只鹬,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这只河蚌,它威胁你,你害怕吗?你怎么想呢?

5.那其他的鹬,其他的蚌,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呢?

6.同学们,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情感,现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鹬和蚌的对话。

出示去掉提示语的对话,指名读。

你们觉得这只鹬和蚌读得怎么样?让我们感觉他们争得怎样?下面老师请男同

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再一起来争一争吧。7.听了鹬和蚌的争斗,你们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

8.如果鹬和蚌就这样互不相让,一直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呢?(鹬会怎样?蚌会怎样?)

这就叫(两败俱伤或同归于尽)9.但是事情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三)晓结果,明道理

1.出示第4小节,引读。最后它们都被渔夫捉住了。这真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板书)

2.齐读,读好这八字成语。

3.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4.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想一想:渔夫此时会说些什么?鹬和蚌在渔夫的鱼篓里,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5.我们劝劝它们吧。

6.揭示寓意: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教师讲述故事。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有没有发现鹬和蚌的影子?赵王为什么打消攻打燕国的念头?谁是鹬和蚌?谁是渔夫?

3.《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虽短小,却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五、阅读主题丛书1第158页《蚂蚁和蟋蟀》。

自由朗读主题丛书1第158页《蚂蚁和蟋蟀》,读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六、课后乐园

1、把《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说给家长听。

2、阅读丛书1第147-198页的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 蚌

(啄)(和上 夹住)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第五篇:《鹬蚌相争》读后感

《鹬蚌相争》读后感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

这一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在我的生活中也常见相互退一步,双方都开心的事。有一次我在散步时看见一个小伙子闯红灯。一辆车来不及刹车,车头轻轻的碰了他一下,小伙子连忙躺在地上装骨折大喊道:“我本来受伤的骨头就受了伤,被你折磨一撞,还不骨折了。”司机连忙下车说:“骨折?那我送你去医院吧。”司机的语气十分亲切,顿时,小伙子眼里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就把自己没有受伤得实话说了出来,事情就很快就解决了。如果,这位刺激下车就打人,说小伙子装病,事情也许会一发不可收拾。

以后的生活,我们肯定会遇到冲突,而在这时一定要做一个懂得宽容、谦让的人。这种人才是伟大的人。才是令别人尊敬的人,才是心胸宽阔的人。才是一位品德优良、出类拔萃的好人。

河南省虞城县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薛晓飞

下载陆娣《鹬蚌相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陆娣《鹬蚌相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阅读......

    鹬蚌相争读后感

    鹬蚌相争读后感 鹬蚌相争读后感1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古文,叫《鹬蚌相争》。内容主要是蚌在海边晒太阳,鹬来啄它的肉,蚌合上了壳夹住了鹬的嘴。蚌和鹬互不相让,僵持不下。这个......

    鹬蚌相争教案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2014年12月12日 五年级上册《鹬蚌相争》第一课时教案 马蹬镇第一中心小学 李 剑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

    鹬蚌相争教案

    教学内容:第24课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读绿线里的2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生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寓意......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教案 一、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

    鹬蚌相争教案

    鹬蚌相争 贾红杰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 秦国最强了。它总想......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鹬蚌相争-《鹬蚌相争》课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

    《鹬蚌相争》读后感

    《鹬蚌相争》读后感 《鹬蚌相争》读后感1 这段时间,我们学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我深受启发。《鹬蚌相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河蚌出来晒太阳,一些鹬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