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小说的审美意象特征(含5篇)

时间:2019-05-15 09:2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贾平凹小说的审美意象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贾平凹小说的审美意象特征》。

第一篇:论贾平凹小说的审美意象特征

论贾平凹小说的审美意象特征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贾平凹及其创作的特异性,始终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进行着锲而不舍的艺术探询。他说:“穿过云层都是阳光。文学在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不同的是追求这种最高境界的方式、路径各不相同”[①]在艺术的创造上,他选择文学意象的建构作为切入点,为人们奉献出一个独特的审美艺术世界。我认为贾平凹自《浮躁》《满月儿》开始不断探索意象世界的建构直到《废都》《土门》《怀念狼》等一系列小说的出现,贾平凹的意象世界的建构也愈发丰富、丰满起来。贾平凹的意象创作模式,是以天人感应、物我合一的思维为其艺术思维方式,以客观现实世界为其意象建构的基础,以其精神活动为其主体世界,以其哲学思考为超越现实与自我的理性世界。因此,从审美意象角度去解读贾平凹作品,对于我们重新理解贾平凹的作品很有必要。

意象是古今中外作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理论纬度。“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在汉代以前,意象说已经名实具备,十分成熟:把意象理解为“表意之象”,理解为象征。而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康德也有类似的看法。他提出的最高审美范畴叫“Asthetische”,朱光潜根据这个概念的希腊文本意,翻译为“审美意象”,并把它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一种暗示超越感性境界的示意图”。这并不是一般的观念意象,而是一种“借助于想象,追踪理性”表现力已达到“最高度”即“最高范本”、“最高理想”境地的意象。[②]显然作家艺术家追求的已不是普通的观念意象,而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荒诞性。此外,在解读抽象思维的意象时也是一个审美求解的过程,对于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因此审美意象也具有多解性。

审美意象的哲理性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正像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一样,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艺术的许多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他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如英国诗人艾略特说:“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③]他的《荒原》就是这种哲学的诗意表达。现代文学公认的先驱卡夫卡也说:“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④]他的小说《变形记》,通过商品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大甲虫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哲理思考。贾平凹的作品里也是充满了对于人性、生命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一、对生命本源、生存意义的探讨。

贾平凹有一篇作品《烟》,是很明显的对于生命本源问题的探讨。《烟》以一支烟斗作为联结的意象,将人物的前世-土匪,现世-军人,来世-小偷,扭结在一起。这篇小说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意识和宗教思想,带有明显的人生轮回转世色彩,因而不为人所接受。但是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作为一种生命载体的象征性符号,将其前世、现世和后世作为生命的延续,那么这一意象符号在不同的人世就具有不同的生命形态和意义。石祥的存在只是一种生命的符号,三种不同的身份也只是生命符号所依存的生命形式。前世的石祥的生命形态是土匪,现世是战士,而来世就变成了小偷,这是不同生命形态延续的生命方式。这三种不同生命形态的生命之中有没有一种超具体生命形态的东西呢?作品告诉我们是存在的,这就是古赖耶识(梵语“佛”),即生命的本源。而这种对于生命本源的探讨在《白夜》《高老庄》里面仍然有所表现。《白夜》里再生人的出现,再生人可以说清楚与老太太每件事情,甚至是身上还有着那把能开门的钥匙。那么再生人现象究竟是人生命的延续还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呢?这些都是对于生命存在与生命本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疑问、探讨。

如果说对于生命本源问题的探讨在贾平凹的作品中还不够明显和深刻,那么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生存的困惑等问题的探讨,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就极为明显、普遍。

《白朗》这部作品所叙述的是另一种生命状态和方式。白朗也是一个侠义之士,他的生命按照道德准则运转,虽然是王中王,但却能洁身自爱。他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一种生命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在他的身上表现出人强大的意志力,可以说这是生命意志的象征,凭借着这种强大的意志力,他打败了黑老七,作上了王中王。但是这种胜利是用两千余条生命换来的,他对这种胜利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生命追求,生活信条发出了疑问:“我胜利了吗?我是王中王吗?”他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理解,生命发生了一次顿悟。

《废都》同样深刻的表现了当代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于生命存在的焦虑与困惑,提出了对于生命意义的质疑。庄之蝶作为传统文化培养的知识分子,鲜明地体现并承载了当代人复杂的矛盾特征。他是西京城的文化名人,又是舞文弄墨的儒雅之士,同时有和市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等等。这既成就了庄之蝶的存在,同时也是毁灭他的原因所在。一方面他不仅要和一帮文坛老友见面、谈论,但这帮文友已经不是纯粹的文友了,都被市场化、世俗化腐蚀掉了。画家汪希眠大量炮制赝品,书法家龚靖元沉溺赌海,戏剧家阮知非世俗爱财。另一方面,庄之蝶还要混迹于政要,左右为难;同时还代人受过,撰写不符事实的文章,到处招摇撞骗„„庄之蝶在获得声名的同时丧失自我。当庄之蝶意识到所有的这一切时,他想逃脱出来,但是却无能为力了。此时庄之蝶发现了通过性的刺激可以带来灵魂暂时的安歇,获得生命的灵感。庄之蝶陷入性的狂欢中,他要以原始的方式——近乎动物本能的冲动来安慰自己,因此他与唐宛儿有了这些灵与肉的纠葛,并且发展到柳月、阿灿等人身上。这些纠葛使他一步步越发陷入泥淖之中„„他在心里一次次企图忘却她们,一次次却在怀念,明明认定面前是一杯鸩酒,但那美艳的色泽,浓烈的香味,又诱得他不得不去渴饮了。抱薪救火,饮鸩止渴,庄之蝶已经是难以自拔了,最后却毁灭了自己。庄之蝶曾得意地谈起他倾听城头埙声时的感受:“你感到了一种恐惧,一种神秘,又抑不住地涌动出要探究的热情;你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你看到了一疙瘩一疙瘩涌起的瘴气,又看到了阳光透过树枝和瘴气乍长乍短的芒刺,但是,你却怎么也寻不着返回的路线„„”。埙声很凄凉压抑,但是庄之蝶只能从这种压抑的状态寻求一丝丝生命的解脱,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庄之蝶的生活心态,以及必然走向崩溃的命运。同时也看出他对于生存意义的迷失。

这种表现生命的焦虑与浮躁,以及生命在无根状态下的漂浮,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叩问在贾平凹的其他长篇小说《白夜》《土门》,短篇小说《阿吉》中也有所表现。《白夜》中夜郎

从农村到城市无以附着的精神游荡,简直就是这个城市的“多余人”。尽管夜郎在城市中挣扎,当图书管理员、追求严铭和虞白、找机会扳倒宫长兴,但是对于夜郎来说,在城市里他只是一个游荡者,甚至可以说他生命的存在是无根无意义的。《阿吉》里阿吉(阿鸡)进城打工,不能适应,又回到农村,但却看不起农民。他的生存离不开农村,可也不能与农村相融合,似乎比别人更高一等;而进城又受人鄙视。他陷入城乡的孤立与茫然之间,找不到精神的归宿。生命陷入了迷失状态。

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贾平凹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时,他虽然还未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更为深刻的寓意,但己感觉到了这一问题。更多的他是从历史文化、生命意义等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是在90年代初。长篇小说《废都》中,就通过牛这一文学意象表现了他对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文明、高科技等问题的思考,到《怀念狼》的出现,他己将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基木问题进行探讨。《废都》中牛对于这个世界的反思,特别是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比如人性的磨灭,人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等等。同样,在《高老庄》中提到了人种的退化。西夏从高家的家谱发现,高家是附近唯一的汉族家族,坚持不娶外族女为妻,世世代代保存着汉族纯粹的血统,所以高老庄的人又矮又丑,表现了明显的人种退化现象。了路与菊娃在高老庄生的儿了石头,怪异残疾,子路回到高老庄就性功能减退。他听说村坦里有些人性功能丧失要靠“借种” 而感到一种恐惧:“再过十年,二十年,高老庄的人最大的困境倒不是温饱,而是生育了”。很明显,高老庄己不是远离城市的高家家族村落了,而是汉族的象征。民族的自我封闭,内部生息繁衍,格守世代相袭的文化传统形成的恶果是民族的败落,生命力的衰退。在《高老庄》里唯一有点血性的蔡老黑却不是高老庄的人,这不禁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到《怀念狼》里更加突出。《怀念狼》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探讨人类生存的状态、生存观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狼的关系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的生存关系。贾平凹从人类存在的哲学角度,真实地揭示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对于生存环境的破坏。在解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对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提出了质疑。

小说以“我”的视角,一个省城的记者,在专员的委派下负责调查州城里最后几只狼的下落,并且编号拍照。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自己的“舅舅”,曾经的打狼英雄。但是,此时的猎人英雄却失去了往昔的英姿,这里主要的原因就是禁止打狼了。傅山是猎人,猎人的使命就是打猎,正如他说的那样“我就是为狼而生的啊”,“如果不能从猎还算是什么猎人?若要穿上西服或中山装,整日坐在办公室里吸烟喝茶,翻看文件,那还算是什么样子的猎人身份?”[⑤]傅山只是所有猎人的一个缩影,其余的猎人都因为不能再打猎而在家生病,软手软脚。小说的结尾以“我”“声嘶力竭”的呐喊“我需要狼,我需要狼„„”来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警示。小说不仅用对“狼”的怀念来呼唤人们对于自然的关注,同时也写到了大熊猫繁衍的失败。“我”用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大熊猫难产而死的悲怆情景。大熊猫的意象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这是人类最珍贵的野生动物,因为它逐渐失去了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缺少情欲,发情期极短,难以怀孕,怀孕又90%难产”。现在人类付出极大的代价来保护大熊猫,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一种嘲讽。而对于大熊猫人工生育的失败也让我们看到科技文明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时也是无可奈何,无力回天。

在人与自然对抗,征服自然的时候,是以人为中心的――打狼;后来当人类认识到了对自然的征服已经破坏到了人自身的生存的时候,才开始保护狼,这仍然是以人为中心的措施。

人类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行为的,这样行吗?大熊猫繁殖基地的建设与最终的失败,给人类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作品的最后没有明确的指向,只是把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但是其警示意义却是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杰姆逊宣称:“现代主义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⑥]因为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对于象征,黑格尔有过严格的界定,他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⑦]但“显现于感性观照”的只能有一个因素,即“意义的表现”。这种“意义的表现”或者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如金字塔、陵园或纪念碑等等,或者是一种形象,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

从宏观上看,贾平凹小说的象征性早在他的《鬼城》里就有了初步的体现。《鬼城》是一个有较为厚重象征意味的作品。“鬼城”作为作品的标题,则有着明显的结构意义,作品围绕鬼城而展开,指向了死亡地的象征。“鬼城”作为一种意象,它的意义显然指向对“文革”的反思和批判,进而引申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社会历史的思考。但《鬼城》仅仅停留在局部意象的探索。到《天狗》时已经具有了整体意象的象征,这个意象就是天狗,及其天狗吞月的历史传说。特别是《古堡》的出现,这部作品曾被有的论者视为贾平凹这几年艺术探索集大成式的作品[⑧]它标志着贾平凹的艺术创作,从象征走向意象的一个飞跃。《古堡》里出现大量的象征意象,塔、未明湖、古堡,特别是麝的意象,象征着旧的封建的思想在现在社会农村依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废都》《高老庄》《怀念狼》等意象在贾平凹的作品越来越具有象征性,并且由局部意象发展到整体意象,甚至有时把作品的整个情节故事作为意象处理。贾平凹在《怀念狼·后记》中说:“局部意象已不为我所看重,而是直接将情节处理成意象”。由此可见,贾平凹在意象的象征方面处理的越来越纯熟,意象的象征性也越来越丰富。

从微观上也可以把贾平凹的象征意象分为物和形象象征两个方面。在贾平凹的作品里物的象征随处可见,道观、寺院、塔、祠庙、石碑、石牌楼、坟地、阴阳手、尾骨、佛石„„贾平凹随手拈来都可以作为象征意象。《废都》孕璜寺,《故里》的庆元寺,《古堡》里的塔,《土门》中的牌楼,《高老庄》里的石碑这些建筑物不仅仅作为文化象征物出现在作品中,而且还作为民间的观念的象征物出现的。它们往往是老百姓对自然,人类社会特别是生命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认识,更确切的说是民间的一种文化心里积淀的象征物。《故里》中的玄虎山及其山上的石洞,《瘪家沟》中的瘪家沟,《古堡》的白皮松,《火纸》中的竹子,《古堡》中的未名湖,《高老庄》里的白云湫、稷甲岭,等等。它们不仅是作为一个自然物的存在,而且还寄寓了民间意识,文化意识或者是象征着一种时代情绪的转变。在贾平凹作品里还有另一种象征,即自然天体或者是天体现象。也许是贾平凹受到中国传统思想“天人感应”的影响,但是这种自然天体或天体现象已经为民间普遍接受。《废都》中的四个太阳的出现,一方面是对中国古典神话中关于太阳原型的改造,另一方面,也喻示着人类现代现实生存过程中的反常状态。《天狗》中的月亮也是含有中国神话的意味,选择的是月食这一天体自然现象,象征着新旧接替的转变。《龙卷风》以一场龙卷风的席卷来喻示社会变革如龙卷风一样把落后的思想彻底的清除出去。《晚雨》以雨作为象征意象。《古堡》中的以雷电作为象征意象等等。

形象象征方面贾平凹在作品里也表现的相当丰富。《古堡》中的麝,作为象征着封建落后的思想在农村依然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浮躁》中金狗在演绎自己的人生奋斗和社会命运,而实际上,则是在象征着具有抽象意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心理结构的演变。因此,天狗成了一种时代浮躁情绪象征的符号。《废都》里的牛,就像是一个哲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眼光来反思这个世界。这个由人类文明创造的世界在牛的眼里就不但不是人类的进步,反而是人类退化的世界。高科技在给人类带来快捷便利的时候同时带来了人类的精神上的危机,人与人交流的困难,人心灵的衰竭。《白夜》里的大蜥蜴、蚕,象征着人类在自身和精神上的退化,特别是宽哥这一形象。宽哥是《白夜》里唯一的亮点,象征着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这种精神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合时宜了。原本正常的精神却被视为非常态的精神,价值观念完全被颠倒了。他身上那厚厚的甲壳,刮落的鳞片以及最终去外看病等等,都是一种象征,且不论究竟是宽哥病了,还是世人病了。它的意义象征一个时代,一种观念,一种价值取向的结束,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土门》里的狗、云林爷,《高老庄》里的大宛马、石头和他的画,《怀念狼》狼、金丝猴,《秦腔》里的蜘蛛,老鼠等等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贾平凹作品里除了这些有具象的象征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象征。如《废都》的“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抽象意义的“废都”,“废都”里的人是“废人”事是“废事”,“废都”作为一个抽象整体象征着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失却与颓废。还有《土门》里的“神和塬”,虽然贾平凹在作品中是这样描述“神和塬”:“神和塬是城区文安县的一个乡„„它是城市,有完整的城市功能,却没有西京的这样那样的弊害,它是农村,但更没有农村的种种落后,那里交通娱乐方便,通讯方便,贸易方便,生活方便,文化娱乐方便,但环境优美,水不污染,空气新鲜„„”作为一种乡村农耕文化的意象,实质上是一种理想的象征。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精神追求之中。《高老庄》更具有象征意义,“高老庄”是猪八戒的家,而猪八戒是丑陋贪婪的象征,而这些暗含着高老庄里的人。高老庄人矮小丑陋自私,甚至出现了人种的退化。子路虽然做起了城里人,但是当他回到高老庄之后就完全暴露了高老庄人的种种缺陷。这象征着乡土文化中的劣根性虽然经历过与城市文明的融合,但是依然很深刻的存在生活之中。

审美意象不是直接就它本身来看,所以一定会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贾平凹作品的象征意义比较多而且多样,正如贾平凹在《怀念狼·后记》中说:“局部意象已不为我所看重,而是直接将情节处理成意象”。贾平凹在意象的象征方面处理的越来越纯熟,意象的象征性也越来越丰富。

审美意象的荒诞性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荒诞性的“荒诞”的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比如中国古代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脐为口继续战斗;埃及狮身人面兽的嫁接;华沙美女与鱼的合成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笔下一个小镇上的人都变成了犀牛的故事,也具有这个层面上的荒诞性。其二是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地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望的等待的荒谬悲剧,以示人生的荒诞性。贾平凹的小说在荒诞性的表现上尤为突出,这也他区别于其他作家最明显的特征,因此解读贾平凹小说的荒诞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贾平凹作品里形象的荒诞性往往是为故事的荒诞性而设定的,因此把形象的荒诞性和故事情节的荒诞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则能更加全面深刻的去解读贾平凹小说里出现的荒诞性。《太白山记》中的《村祖》是一篇颇怪的小说,主人公“爷”,开篇已经八十九岁,过了十年,又过十年,过了汉又十年,又又又十年,又过了八十年,村里一茬茬的人,头发山黑变白,一茬茬的人老而死去,唯有“爷”似乎不受时间流逝的影响,他的生命是超时间的。直到二百多岁以后,一次与村中顽童赌博,赌输被迫来到一临产孕妇家,待孕妇临产时,他从窗户一头扎进去,房内随即传来了婴儿的哭声。作为“爷”投胎转世的明证,“爷”生前有一颗金牙,婴儿出生时,嘴里也吐出一颗金牙。这篇小说在时间设置上有两个比较特殊之处,其一,小说中的“爷”和普通人似乎是处在不同的时间系统中,“爷”的生命是超时间”的。其二,“爷”的投胎,说明了轮回时间的存在。《太白山记》中有好几篇都表现了现实之外的灵异世界。《阿离》中的阿离终年在太自山上打猎,忽一口他脱离阳世,进入了幽冥世界,在鬼市上买了一副眼镜,又回到阳界;当他发现自己受了欺骗—原说的“好石头镜”,其实是有机玻璃片的—他决定自己也去骗鬼。于是是带了有机玻璃片镜上山去卖,经历了小的波折后,他的假货都卖掉了,赚了麻袋的钞票。转回阳世_,当他连夜清点钱数时,发现所有钱币上都有“冥国银行”的印章。《寡妇》中儿子看到母亲与已故的父亲的交合;《挖人》中妇人所看到镜中的情形;《鬼市》中人与鬼的交易;《猎手》中猎人与狼搏斗,掉下悬崖后发现搏斗的狼是个人;《公公》中公爹与儿媳似乎彼此只是“意淫”,但儿媳却生下一个个酷肖公公的孩子。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试验了一种宿命时间,几乎所有重人事件事前都有预兆,不同时间中出现的事情总是有着不可思议的联系,时间被按照神秘的逻斩组织起来。在奥宙良诺上校自杀之前,他的母亲乌苏拉看到了许多预兆,像牛奶久煮不开,牛奶中出现很多小虫子,她死去多时的丈夫布恩地亚的出现,奥宙良诺上校一自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预见过父亲死,凭自觉躲过了四次暗杀。这种宿命时间贾平凹进行吸收并加以改造,他的小说有一个大的生命系统。共处于这个大的生命系统之中,天人相感应,生命社会相贯通。宇宙、地球、社会和人,事先都会有一种神秘的现象赖表明。而这种神秘现象的形象特征就表现了故事的荒诞性。《废都》中老太太的阴阳通说就具有一定的荒诞性。如她看见庄之蝶岳丈的出现,并且说他的住处在“漏雨”,果然庄之蝶在他岳丈的坟墓周围发现一个老鼠洞。《高老庄》中小石头的无师自通的怪诞图画,西夏的匪夷所思的奇特梦境,白云湫的神秘莫测的传说,高老庄人的扑朔迷离的历史,迷糊叔的“深意藏焉”的歌谣,以至关于再生人的显形„„凡此荒诞种种,都被作家以随意的即兴的方式融入了写实的生活细节之中,给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开拓了作品的形而上境界。特别是在《怀念狼》中,狼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形象。狼报恩送来金香玉,狼幻化成人去偷猪。甚至金丝猴变成金发女郎来向傅山答谢。另一个故事讲的是,雄耳川的五丰载母猪去配种场配种,不想母猪竟因配种而愈发产生了情欲,最后竟主动披上雨衣坐到摩托车后座上,以期待着再去配种。就连傅山随身携带的狼皮,也都具有某种神秘的未卜先知的功能。常常在有狼出现时耸起,以至于所见的动物都发生了畸变。鼠成了鼠精,猫则丧失了捕鼠的功能,狼也成了精,竟鬼使神差让鸡顺从地“站在灰狼的背上,双爪紧紧地抓着狼背”,蠢笨的猪竟能跳过篱笆,甘愿地跟着狼走,像是它被解救似的,所有的神奇怪异之象仿佛都在预告着重大灾难性的结局。

贾平凹小说里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荒诞性的形象或情节呢?我认为,第一,贾平凹受中国传统思想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响。这里既包括他从小对商洛文化荒诞故事传说的吸取,也包括后来在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对其中荒诞神秘主义的吸收借鉴。美国著名的文化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每一个人,从他诞生的那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了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他所从属的那种文化的小小造物了。待孩子长大成人了,能参与各种活动时,该社会的习惯就成了他的习惯,该社会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该社会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⑨]贾平凹,这位来自商洛山地的作家,不仅仅在于生活习惯方面,保留着家乡的习性,在进行文学创作中也体现了商州的文化思维方式。即商州地区的神秘民间文化﹑民间意识、民间传说等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贾平凹被认为是最具有传统意识的文人,这不仅表现在他的小说方面,也表现在散文、绘画、书法等方面。而传统文化中原本就有一些神秘荒诞的成分在于其中。从上古神话、《世说新语》、《搜神记》,一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红楼梦》,贾平凹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对这些神秘荒诞的因素一并吸收,溶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去。

第二,贾平凹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贾平凹曾明确说过:我特别喜欢拉美文学,喜欢那个马尔克斯还有略萨„„我首先震惊的是拉美作家在玩热了欧洲那些现代派的东西之后,又回到了他们的拉美,创造了他们伟人的艺术,这给我们多人的启示啊!再是,他们创造的那些形式,是多么人胆,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什么都可以拿来写小说,这对我的小家子气简自是当头一个轰隆隆的响雷。”[⑩]1984年左右,正是中国大陆文坛大兴拉美魔幻之风的时候。贾平凹说:“在整个民族振兴之时振兴民族文学,我是崇拜大汉之风而鄙视清末景泰蓝一类的玩意儿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读拉丁美洲的文学,就特别合心境,而又悟出许多东西。”(《〈腊月·正月〉后记》)也许,那时候他悟出的是民族形式之类的东西。但他对拉美文学的理解绝对不会只局限在这一点上。有传统的地方就有神秘,传统愈悠久,深入现实也就愈深远,而神秘之气也必愈浓郁、深厚。这一点,拉丁美洲和东方是一致的。

贾平凹小说里种种特异的荒诞性是他与一般作家的显著区别之一,这也是他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形象或情节上的荒诞性表现的是某种象征性的哲思,因此,审美意象的哲理性、象征性和荒诞性三者密不可分,互相渗透。

审美意象的多解性

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由于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表象之意”,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而对审美意象鉴赏时的思维则是由具象到抽象,即从具体形象的揣摩、思考到哲理观念的领悟。所以,审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在“求解”,即审美求解。黑格尔说,象征到了极至就变成了谜语。由于意象形态的不合常情,不合常理,常使人在“求解”的过程中产生疑惑,甚至误解、曲解。贾平凹小说审美意象比较丰富,意象的多解性也是他创造的一个追求。而我们读者或评论家在对贾平凹小说解读的时候,也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贾平凹作品里的审美意象的“求解”也是一个多解性“求解”的过程。

贾平凹在谈到他对于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时,曾经多次谈到,要“表现人间宇宙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11]。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是一种美的创造,不仅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更要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写作出来,要有读者去读,为此,作家在创作时,必须要考虑读者。考虑读者、想着读者并不是说就是迎合读者。他曾说,文学艺术是要靠征服而存在的。征服的力量就是艺术上的审美创造。而他的文学创作,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最重要的也正是在于他艺术上的不断追求和创新。可是,90年代以后,贾平凹的小说反情节性表现非常突出,并不是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采用生活流式的结构,叙述的是琐碎的生活细事,很易给人造成冗长沉闷的感觉。他说:“小说是一种说话,说平平常常的生活事,是不需要技巧的。生活本身就是故事,故事里有它本身的技巧”他所追求的是生活本身自然的原生态,“无序而来苍茫而去,汤汤水水又粘黏糊糊,是一种生活自然的流动”[12]但是为什么在阅读时人们不但不会感觉到冗长沉闷反而更能容易沉浸在作品里面呢?这就在于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情趣,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的快感。贾平凹也多次说过,他进行创作时,常常考虑到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多层次性,多解性,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审美需求。贾平凹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企图将作品写的混沌,模糊,多义性,故事很简单,但不是简单的主题。作品得有维度呀,维度越多越好。这方面得试验是慢慢来的,意识也是慢慢清晰和自觉的。比如写《废都》时,我想几个人同时对待某一件事,并且佛道怎么看,动物界怎么看,灵性界怎么看„„”[13],这正是他现在写作所追求的一个目的。

我认为贾平凹对于主题多义性的试验开始于《废都》。《废都》从牛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剧;从庄之蝶的角度来说这是他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破灭之路,从女性主义来看这是一部对女性的一种误读,或者还可以说是以男性的眼光曲解女性心理的小说。有评论家说:“《废都》是一个多重的,超级的,开放的文本,它可以在任何一个位置上来解读: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一部现实主义的心里自传,一部现代主义式的精神病史,一部后现代主义的赝品总结„„它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焦虑;有个人的白日梦;有对欲望的革命性放纵;有最古雅的文化活动和最时髦的投机倒把;有对床第的迷恋和对字画的品位;有吸毒和打油诗;有对古籍的模仿和对现代政治学的愚弄„„《废都》把这些混乱不堪,奇形怪状的东西强制而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制作了我们时代最快乐的文本――后现代式的狂欢节传奇。”[14] 《废都》的意义并不在于性,但是为何会出现那么多关于性的争论呢?问题就出现在文本多义性建构与歧义性的解读上。贾平凹在这部作品中进行着意象建构的新探索,它在建构着多重意义的复合结构,以非常实的具象化的实境去表现虚境的精神追求,将自己的理性思考渗透于原生态的实写之中。人们只看到显示生命裂变中的贾平凹,而未去认真探索这现实生命存在更深层的文化人格,审美意象追求等层面的贾平凹,自然也就无法看到贾平凹精神裂变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人类生存困境以及更深的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在此后《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等作品都是贯穿始终如一的。

《高老庄》与其说表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如说是贾平凹对于人类在文明进展过程中所引起的生命焦虑的思考。这种思考既可以说是对于人类退化的焦虑,也可以理解对人类本身劣根性的思考,更可以理解为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道德上退化。贾平凹在《怀念狼》后记中说:“我热衷于意象,总想使小说有多义性,或者说使现实生活进入诗意,或者说如火对于焰,如珠玉对于宝气的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贾平凹对于作品主题多解性的探求是贯穿于作品整个过程之中的,这是一种理念,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所以理解贾平凹作品审美意象的意义就不仅要着眼于意象本身,更要对意象所具有的指向意义进行解读。这也是对贾平凹作品解读的正确方法。

正如贾平凹对于川端康成的一段评价说:“没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是站不起的文学,没有相通于世界意识的文学同样是站不起的文学。用民族传统的美表现现代人的意识﹑心境﹑认识世界的见解,所以,川端康成成功了。”在具体的作品内容上,他从城市-乡村的角度,探索当代变革期中国人的情绪、心态、生存状态。在艺术追求上,贾平凹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精髓,选择文学意象的建构作为切入点,为人们奉献出一个独特的审美艺术世界。

第二篇:读贾平凹小说

读贾平凹小说《高兴》

读贾平凹小说《高兴》,我看到了一个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也看到了一个腐败遍地,有法无力的社会,看到了人民有更多自由、民生大改善的社会,也看到了贫富差别日益扩大,道德人性日益下滑的社会。觉得书中发生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可信,这让我十分感动和钦佩,好的作家,就是思想家。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反映当代社会现实,让读者能从作品中更深刻、更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激励和教育人们去追求真善美,鞭策假恶丑,促进和谐文明,推动社会进步。这应该是作家的责任,也应该是对作品的要求。作为山西省作协主席的贾平凹,他的勇气和能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本书的后记中有一段话清楚地说明他写作的指导思想:“我的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掂量过我自己,我可能不是射日的后羿,不是舞干戚的刑天,但我也绝不是为了迎合和消费去舞笔弄墨。而在这个年代的写作普遍缺乏大精神和大技巧,文学作品不可能经典,那么,就不妨把自己的作品写成一份社会记录而留给历史。”

和小孙女谈“水浒”

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孙女期末考试结束了,一身轻松。晚饭后,她陪我去李沧文化公园散步。我们手牵手漫步在林荫道上,清风拂面,神清气爽,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小孙女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爷爷,六一儿童节你去给我买的四大古典名著(儿童版),我最喜欢《红楼梦》,已经读了两遍,《水浒传》刚读完。还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我准备暑假读”。我听了非常高兴地说:“很好,你有什么读不懂的要问爷爷吗?”她想了一下说:

“为什么水浒里梁山好汉都有绰号?如九纹龙史进,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等”。

我说:“因为梁山好汉闯荡江湖,各有特点,人们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就形成了他们的别号,比如你说的林冲,武艺高强,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如虎豹一般威猛无敌,所以人称“豹子头”;吴用定智多谋,是梁山上的军师,所以人称“智多星”;宋江替天行道,为民解难,所以人称“及时雨”,而史进因为身上画有九条青龙,所以叫“九纹龙”。他们都是江湖豪侠,这些称呼更增加了他的名气,反映的是他个人的特点,这和我们常说的“绰号”是不同的。生活中的绰号大多是贬义,反映的一个人的缺点,想想你们日常生活中同学的绰号,不是吗?”

不料,她想了一下,反驳我说:“为什么《红楼楚》中的人物也有绰号呢?比如贾宝玉叫„富贵闲人‟,林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燕君‟。我笑了笑说:”哎呀,你读书很认真,而且记得,真棒!我告诉你,那不是绰号,而是他们在海棠诗社写

诗时的专用名字,这个名字只用在诗作上,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笔名’。你去过绍兴,参观过鲁迅故居,其实鲁迅不是他的本名——“

“他的本名叫周树人!”小孙女抢着说。我兴奋地摸了一下她的头说:“你真行,看来多走些地方对扩大知识面有好处,以后,你还会学到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

我们从大圣阁下山看翠湖,走到李沧科技馆门口,小孙女又向我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爷爷,我再问你,武松打死一只老虎,从古到今全国人都知道他是英雄,为什么李逵杀死四只虎却没有多少人说呢?”

这真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想了一会儿,给她讲了我的看法,有这样几个原因:

1、武松打虎是为公,因为这只猛虎经常出来伤人,景阳岗一带的老百姓深受其害,武松打死它是为民取害,李逵杀虎是因为那虎吃了他妈妈,他是报私仇。对为大家办好事的人,肯定受到人们的爱戴和传颂。

2、武松打死的那只虎是名虎,官府和猎人们都把它没办法,而武松一人就把它打死了,了不得,李逵杀死的是一只母虎,三只小虎,都默默无闻,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名人效应‟你看,我们国家这么多人,天天有人生病住院,有人恋爱结婚,有人生儿育女,有人离婚分手,可是谁知道呢?但这些事发生在“明星”身上,可就热闹了,报纸、电视天天没完没了,家喻户晓。武松打死就是这样一只明星虎,所以说唱、评书,戏曲、电影、电视,从古到今,一直传扬,3、武松打死的是一只猛虎,用的是一根哨棒,当时还喝醉

了酒,而李逵杀虎用的是刀,而且利用了山洞的地势,可见李逵的本领大不如武松,人们歌颂的打虎英雄当然应该是武松了。

4、作者的描写给人们的印象完全不同。作者施耐庵写武松打虎前有很多铺垫,如当地人的劝告,官府的“告示”,武松的大量喝酒等,遇到猛虎后,作者对人虎双方的描写都很具体生动,你看那虎的动作——“纵”、“扑”、“掀”、“剪”、“蹿”、“吼”、“竖”,你再看武松的动作——“闪”、“抢”、“劈”、“揪”、“按”、“抓”、“打”,这些动词把人虎搏斗的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惊心动魄。可是作者对李逵打虎的描写就非常简单了,你读的儿童版更简单,只用了八个字;‚手起刀落,连杀四虎”。这样,怎么能让读者震撼、记住传扬呢?

小孙女听得津津有味,于是我见机进行作文指导:“从《水浒传》作者写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的不同,我们要学习写作方法,对我们要突出的人、事,物都要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逼真,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包括改卷老师)感动,才能得到好评和高分。

2010年7月

悼谢家浩同志

二月二十三日,京山县绀弩诗社和老年书画研究会在县老干局大会室召开新年的第一次全大会。正月还未过,到处都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气氛,可是,走进会场,我惊呆了,主席台上没有鲜花,没有水果,只见台前挂着一幅很大的黄底黑字的挽联:

一个噩耗传来:原县政协主席,诗书画两团体的首席顾问谢家浩同志二月八日病逝了!大会的第一项仪程就是沉痛悼念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诗书画两团体的好领导谢家浩同志去世!

整个会场都沉浸在悲痛中,全场默哀三分钟,许多老同志都摘下了御寒的帽子。诗社社长左其义代表大家宣读了悼词,原县人大主任常隆千发表了讲话,许多诗友、画友在会上宣读了悼词、挽联,可惜我之前不知消息,没来得及去表达我的心情。

我认识谢家浩是在1970年7月,地点是县学习班(文化馆),他是当时县学习班的负责人,我是被审查的阶下囚。当时杨集的派情严重,是全县闻名的。有人利用这个机会精心泡制冤假案,其中最耸人听闻的就是“打死陈德山案”,一时蒙了许多人。在落实这个案件,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县领导发现其中疑点甚多,杨集上报的材料虽然靠逼、供、讯,虽然诱、骗、造,但假的总是假的,漏洞百出,很难自圆其说,于是县领导毅然排除了杨集的办案人员,由县委管政法的副书记王荣庆,公安局长郭厚宽,县学习负责人谢家浩组成三人领导小组亲自抓这个案件落实。

谢家浩同志第一次找我谈话的空气非常紧张,只见他浓浓的络腮胡,冷冷的面容,严厉的问话语气,不紧不慢地摇着芭蕉扇,让人见了不寒而栗,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谢家浩的印象。

后来,将近一个月的“专案”,所谓涉案人人都隔离审查。他

亲自深入到杨集山区调查半个多月,追根索源了解这个案的来龙去脉,询问了大量有关人员,查了死者病历,终于戳穿了某些人用心策划的这个假案,避免了又一宗人命关天的冤案。挽救了几个受害人,更挽回了党的形象和法律的尊严。

1970年8月7日,他在学习班的公开宣布了调查结论,他的声音仍犹在耳:

“为了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死者负责,也对你们负责,我们对涉案的有关人员和群众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现在有了结论:所谓”打死陈德山案是一个假案”。

当时,我兴奋不已,散会后,我上街买了一本精装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党是英明的,毛主席是伟大的!以此抒发我当时的心情,这本书珍藏至今。

唉,谢家浩同志走了!党少了一个好干部,人民少了一个清官。我心甚戚戚,夜不能寐,躺在床上,写了一首小诗:

悼谢家浩同志

惊闻谢老赴仙宫,老泪纵横忆寒冬。四十年前遭陷害,生死关头遇包公。摒弃派性查真相,察访案情顶雨风。水落石出驱迷雾,澄清冤案又一宗。一身正气口啤在,百代楷模耀长空。愧疚知恩无馈报,片言只语送谢公。

第三篇: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枣 庄 学 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教学点:

继续教育学院 年 月 日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摘 要:贾平凹是当代受到普遍关注的地域性作家,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乡村、现蛰居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乡土情结始终是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也成为读者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乡土和作者早已融为一体,即使在描写现代都市的小说作品中也渗透着作者深重的乡土情结。从写作之初直到近期,贾平凹始终以农民的身份、民间的立场作为自己写作的出发点,坚定、执着地书写着乡村的隐秘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给乡村带来各种隐秘的变化,贾平凹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他的小说中,乡土情结由单纯到成熟,也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热情地讴歌到绝望地沉沦,再到凄凉地找寻、无望地抗争,最后只能无奈地建构,通过贾平凹的作品读者可以看出他乡土情感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出贾平凹作为一名当代作家对时下中国的关怀和忧患。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乡土情结;嬗变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By Jia Pingwa novel local compex

Abstract: Jia Pingwa is a popular concerned regional writer, as a professional young live in rural, now during the modern city, local complex is a group of novels of an important spiritual clues, also become readers interpret his novels of a key.Native and author have been fused into one, even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odern city of novels also played author unalloyed knot.From the beginning of writing until recently, Jia has always been to farmers of identity, folk's posi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your own writing, firm, relentlessly writing at the village of kubu changes.As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to bring various secret change, a group of roots of emotion through a complex process, in his novels, local complex from simple to sophisticated,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transmutation.From the passionate singing praises to despair, before dipping into the dreary finding, hopelessly struggle, finally forced to construction, by Jia works readers can see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his local changes, or you can see a group as a contemporary writers today China care and concern.Key words: Jia Pingwa;Novel;Local complex;Evolution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目 录

引 论.................................................................1

一、乡土情结的起源和发展...............................................1

(一)乡土情结的内涵...............................................1

(二)乡土情结的起源与发展.........................................2

二、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的表现.........................................2

(一)热情地讴歌...................................................3

(二)绝望地沉沦...................................................4

(三)凄凉地找寻...................................................6

(四)无望地抗争...................................................7

(五)无奈地建构..................................................10

三、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11 结 论................................................................11 参考文献..............................................................12 谢 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引 论

贾平凹是当代颇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当今文坛集名望和作品的畅销于一体。他的每一部作品的面市都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时至今日,贾平凹的作品写作风格经历了几次转变和不断探索,但作为一个蛰居现代都市的乡村知识分子,浓厚的乡土情结却始终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他的乡土情结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次次的嬗变过程。随着贾平凹作品的畅销与推广,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及文学爱好者把探究的眼光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而对其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探索,无疑便成为读者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并且,乡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中国人民身上,研究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情结,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一、乡土情结的起源和发展

(一)乡土情结的内涵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菩萨蛮》 韦庄

中国的乡土情结源来已久,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思乡,是一个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心目中念念不忘的温暖港湾,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将他们的思乡恋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那么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著名散文家柯灵有过这样的阐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亦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都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好不容易能够回家了,偏又会忐忑不安。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简言之,乡土情结就是指集结在心

[1]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里不会因空间变化而变化、消退的对故乡的感情,这种感情比其他感情要更持久,更坚固。

(二)乡土情结的起源与发展

自然经济在我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土地很自然的就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只要农耕文明还有一席之地,农民就会不可避免地把土地当作生存的保障,即使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而暂时“抛弃”了土地,但土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永远是精神的避风港,如果在城市中无法立足,他们至少还可以回到故乡,守着土地终老,土地是他们手里的底牌。

所以,乡土情结最初的表现对象,就是土地。土地,被中国人视若生命,那里埋着祖宗的根,长着生命的源,是“最不亏人”的东西,历史上多次战争也都是因争夺土地而发动的。远走他乡的游子们在离家之前常常会鞠一捧故乡的泥土小心的包好带在身上,国人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这种心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人类诞生在土地之上,吃靠土地,穿靠土地,处处受到土地的束缚,生于斯死于斯,久而久之,便再也脱离不了土地,再也割不断与故乡的联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个中滋味,有过离家经历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

时至今日,温情脉脉的农耕文明正在消失,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市,然而,他们的情感与乡土仍存在着不可切断的精神联系,而乡土情结历经几十代人的演变发展,它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故乡的眷恋,更表现在对故乡命运前途的一种深沉思索与牵挂。从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到沈从文、废名、汪曾祺、孙犁,再到贾平凹、莫言等当代文学的大师,那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就始终被他们痴情地关注着,并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抒发他们浓浓的乡土之情。

二、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的表现

贾平凹是当代作家中的一名杰出代表,作为山地的儿子,他尽管寓居都市多年,仍时常称自己是个“乡下人”,他厌倦都市的喧嚣与堕落,只能回望故乡,一次次回归乡土,去寻求精神的抚慰。他不仅仅“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更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秉承了农民忠厚、质朴的品质而深感欣慰。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贾平凹的早期作品大多描述西北农村生活,因此,他被冠以乡土作家之誉。既是乡土作家,自然有其乡土情结。贾平凹的乡土情结是厚重的,从他初入文坛开始,以《商州三录》为发端,棣花街、清风镇、商州,就成了他永恒的文学回归地。作家把自己最温暖的笔触始终投射在商州,献给自己心灵最温暖的那一片地域,乡土情结始终弥漫在他的字里行间。商州之于贾平凹,如乌镇之于茅盾、绍兴之于鲁迅,那里发生的一切事件,都成为作家最永恒的记忆。

贾平凹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乡土和都市两种。前者如《浮躁》、《商州》、《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秦腔》等,后者如《废都》、《白夜》、《土门》等。虽然贾平凹乡土小说写的是作家对乡土爱恨交织的深深眷恋,而他的都市小说则写城市的病态文明,写城市文化对乡村文明的侵袭,但渗透其中的仍是作家“剪不断,理还乱”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结。由此可见,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贾平凹全部小说创作、透视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蕴的最为重要的精神线索。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乡土情结不断地经历着嬗变。而作家思想的趋向成熟,又使贾平凹小说中呈现出的对故土爱恨交织的乡土情结也在发展变化,不同时期,他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乡土情结具有着不同的内涵与主题。

(一)热情地讴歌

一九七八年,贾平凹以《满月儿》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去西安求学之前,贾平凹在家乡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时光,他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家乡商山丹水的陪伴下度过的,直至一九七二年去西北大学求学,始才离开故乡的山山水水。所以在这个时期,贾平凹还是一个刚刚远离乡下的“乡下人”,他的眼里看到的只有故乡人的单纯。他用一种清纯、欢欣的眼光看取欣欣向荣的社会生活,在作品中着重抒发的是明朗、欢快的内心感受。入世时对生活的感受和愿望,纯真的爱情,朴素的向往,鲜明的是非,动情的追求,都浓缩在其小说所营造的那田园牧歌似的明丽画面里。[2]在当时的文学界普遍控诉人性的罪恶时,初登文坛的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生命中的美好因素,唱出了一曲曲清丽明朗的美与善的生命赞歌,他这时的一批作品文字轻灵飘动,字里行间洋溢着诗情画意,对商州山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地风俗的古朴、美好,民性的纯真善良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与礼赞。但是,这些早期作品也暴露了贾平凹初登文坛时的不足,即对社会体察不够深刻、浮光掠影,未能触及生活的底蕴。

在贾平凹眼里,乡土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可爱和美好,以至于蛮荒闭塞也被纯朴敦厚所掩盖。他曾这样说过:“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山地了。就象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就活了。我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又说:“但真正要写出这个地方,似乎中国的三千个方块字拼成形容词是太少了,太少了。我只能这么说:这个地方是多么好啊!”[3]可见,贾平凹是怎样地深恋着商山商水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深深地打动着他,在他眼中都是有灵有魂之物。带着浓厚的乡恋情结,贾平凹以充满真挚与热情的孩子般清澈的眼光回望滋育他成长的苦难而饱含温情的故乡母亲,用散淡纡缦的笔调创造了温情脉脉的田园诗般的商州乡土氛围,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朴素、温馨的故事。如《曳断绳》写了一个干活不惜力气的木讷憨厚的农民,在队里西沟打坝时被选为突击队长,带领大家日夜奋战在工地的故事;《姚生枝》写了一个给队里种菜的老头的恪尽职守,不但菜种得好,而且账目清白的故事;《纺车声声》更是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坚韧顽强的伟大乡村母亲形象。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柔弱的母亲,而是使她更加坚强,对丈夫与儿女的爱更加深沉。在作家内心,小说中母亲对丈夫、子女深沉的关爱即是乡土对它所哺育、滋养的儿女的深沉爱的幻化。在小说中,乡土与母亲已融为一体:母亲就是乡土,乡土就是母亲。乡土意识已开始化为一股浓郁深厚的情结,纠缠、扭集在作家内心深处。

贾平凹清新明丽的乡土小说犹如清新的春风向文坛迎面扑来,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然而,当贾平凹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生活,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时,他很快便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

(二)绝望地沉沦

随着贾平凹生活经验的增长,对生命感悟的渐深,其早期创作的着眼点开始变化,眼光也日益犀利尖锐,作品的色调也由明丽一变而为晦暗、沉郁、悲哀。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作家用自己理性的眼光,审视乡土社会、人生,逐渐发现了乡村生活中一些丑恶、愚昧的现象与阴暗面,感受到了乡村生活并不是那样的单纯美好。因而作品的基调也由前一阶段的明快转为滞重,明朗转为灰暗;欢快的笑声为低沉的叹息所代替,对乡土由衷的赞美,让位于深沉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变为对龌龊现实的失望与痛惜。贾平凹吮吸了故土的奶汁而长大,因而当他回忆它的时候,就不可能冷眼旁观。心痛之余,作家开始效法鲁迅揭示国民性的笔法,对乡土文化中愚昧、落后、麻木等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这种基调的代表作品有一九八一年的《二月杏》、《年关夜景》、《厦屋婆悼文》等。《二月杏》写女青年二月杏从城里到乡村插队,被权势者奸污,不但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反而遭到了鄙视、中伤和污蔑,在一团污泥般的生活环境中进行艰苦的抗争,揭示了“文革”给一代青年造成的心灵创伤。《年关夜景》通过一个具体场景对贫苦农民自私、麻木、愚昧的根性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而《厦屋婆悼文》则对贫困育出的种种人性之恶进行深入反思。[4]在以上几篇作品中,作家明显流露了他的消沉情绪。

贾平凹尊重故乡的所有智慧和情感,因为是它们激发了他的自省自悟的心智,而最终成就了他在文学天地中的充分舒展。但无疑,深爱着故土的作家内心已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感伤与困惑。他在《高老庄》后记中曾坦诚地说过:“我无论写的什么题材,都是我营建我虚构世界的一种载体,载体之上的虚构世界才是我的本真。我终生要感激的是我生活在商州和西安两地,具有典型的商州民间传统文化和西安官方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作为作家的素养,而在传统文化的其中浸淫愈久,愈知传统文化带给我的痛苦,愈对其中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5]莫言对此也深有同感,对于自己的家乡,尽管他骂那个地方,恨那个地方,但是他没有办法割断与那个地方的联系。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尽管他非常恨它,但在潜意识里恐怕对它还是有一种眷恋。这种对故乡又爱又恨的情绪深深困扰着作家,甚至让他感到了一些绝望。

贾平凹越是对家乡故土满怀深情,当发现他热爱着的纯朴善良的乡亲竟也充溢着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时,内心越是感到痛惜。他曾说过,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对故土因为爱得太深,所以会神经质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生活里有一点污秽,而变态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慌恐,迫切的嫉恨,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故土乡民的残缺,使作家内心深处感到极为失望,但必须注意的是,作家并没有改变对乡土的深情。对乡土愚昧、落后的痼疾的痛恨与批判,正是作家对其乡土满溢着深爱的体现——作家恨得愈是深切,对乡土的爱愈是浓郁、炽烈。在这一阶段,贾平凹的乡土情结经历了一个感伤与焦灼的阵痛,忧患意识是这一时期贾平凹乡土意识与乡土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作家的乡土意识由单纯开始走向成熟。

然而,由于这一阶段的作品“消沉”情绪过重,贾平凹及其作品一度受到批评和质疑,这迫使作家不得不返回故乡,开始构建他心目中的“商州世界”。

(三)凄凉地找寻

一九八二年,陕西评论家们指出了贾平凹以往作品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即生活阅历不足、对故乡记忆理想化、消沉情绪太过明显等,这使贾平凹深受震动,大约有一年的时间,他没有再写小说。在这一年中,他冷静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决定回到商州,沉淀到社会底层丰富自己。

“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去吗?作为人,既要享受快乐,也要享受苦难。”[6]贾平凹如是说。他出身乡下,喜怒哀乐的根源在乡下,也许只有回到乡下故土,他的真实情感才得以尽情抒发和释放。

于是,一年的沉寂期后,贾平凹写出了《商州初录》,随后又写了《商州又录》、《商州再录》。“商州三录”一起构筑了一个诗情洋溢的乡土风情世界,作品中把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随手记下,文字里弥漫着让人陶醉的儒风乡情。贾平凹是商州的贾平凹,商州亦是贾平凹的商州,贾平凹对商州的感情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基于少年时代的记忆,他对故乡的山水人民满怀热情,尽情讴歌;另一方面,又对故乡愚昧落后的一面感到忧郁、痛心。这种矛盾的心情并未使贾平凹停止乡土小说的创作,而是进一步埋头商州故乡,流连于乡镇与山地之间,并在作品中有意消解人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们在荒山野岭的恶劣环境中求生存的沉重,把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命之重化解为诗意之轻。

在长篇小说《商州》、中篇《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这些作品中,贾平凹对商州山地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伦理、文化心理、心态情绪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的俯瞰和审视。一方面,描绘了七十年代末以来在改革开放洪流冲击下商州乡村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的具体而又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作家也流露出对现代物质文明给传统乡土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忧虑。由于贾平凹对商州乡土文化的全景式描绘,他理所当然地被奉为刚刚兴起的“寻根文学”的先锋。所谓“寻根”就是寻中华民族之根,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在贾平凹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无疑存在于中国广袤的乡土,存在于他的家乡——商州。这时的商州,在真正意义上已成为贾平凹创作上心灵的“根据地”,也标志着在乡土情感上,作家已找到精神的家园,在关于乡土的记忆中,作家不再流浪。这时的贾平凹,对乡土的认识已不再是初登文坛时单纯的咏唱与后来的一味的感伤,而是带着一种理性的成熟的眼光,闪现着坚定、自信和豁达,这标志着作家乡土情感的成熟。

然而,当现代文明的浪潮汹涌而来,乡村是应该顺应潮流而变革还是继续墨守传统,对作家来说却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四)无望地抗争

对现代文明,贾平凹是热诚呼唤的,但同时他又常常困惑和担忧。他说:“历史的进步是否会带来人的道德水准的下降,而浮虚之风的繁衍呢?诚挚的人情是否还适应于闭塞的自然经济环境呢?社会朝现代的推行,是否会导致古老而美好的伦理观念的解体或趋向实利世风的萌芽呢?”因此,贾平凹的作品在开掘历史发展的同时,又想尽力挽留传统文明中古朴淳厚的美德。对商州的一切,他都保持着这种感情。一方面是一种生命之根维系于此的挚念,他直接生活在他们里面,吸收它们,回忆它们,而不仅仅是冷眼旁观一番,他尊重这里所有的智慧和感情。所以他对世风和时尚的大幅度变迁,有时会身不由己地采取一种谨慎的目光,担心衍化流贯在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这块山地上的人的纯真厚道,人性的信念和诚实的生活态度以及充满原始生命本性的民俗风物,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分解消融,或者被外来力量冲撞的支离破碎、不伦不类。另一方面,贾平凹则在他的“商州系列”中汇聚起他心智和感情的绝大部分,向世人表明,传统生活秩序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被人们自觉地汲取、整合到新的生活结构中,才能不断地保有它的美质,并继续发展它的内在机能。而这只有当商州顺应山地之外的现代社会进程,物质上摆脱了贫困落后和宗法观念以及旧有伦理道德的束缚之后才可望做到。

贾平凹从一开始创作就默默地体察着一种平静的乡土生活氛围,追求着一种静达、清朗的意境。其中虽不乏对时代动律的描摹速写,但更多的还是在平和旷远之中积淀了富于传统音韵的日常情趣。“拙厚、古朴、旷远”是他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无疑是沈从文“湘西世界”审美意蕴地发展与延续,因为他把这种“拙厚、古朴、旷远”的美学追求与对中国农业文化的优美之处紧密地联系起来,表现了对乡风民习的挚爱和对淳朴人性的赞美,由此给人以强烈的情感熏染和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商州》、《商州初录》中除了色彩浓郁的民俗活动外,还有因人迹罕至而保留着原始形态的山岩林水,以及叫人摸不透的古老宗教意识,这使商州的厚重、朴拙更显得特异。在《古堡》、《天狗》等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大量的古老形象,大量的未经开垦的原始地貌,仿佛使人回到农业国度的初民年代。而《浮躁》中的那群男人,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褐黄色的皮肤如同褐黄色的土地。他们恪守祖宗的遗训,骨子里是重农主义;信奉传统的人伦,崇尚薄利厚义的古风,既膜拜权力又痛恨权力,既眷恋家园又厌恶家园,既信命又反抗着命„„还有那群女人,她们姣好善良,却得在生理上更得在心理上承受比男人重得多的负荷,在封建的、以小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农业文化中,她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尽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理结构是稳固的,有自己的行动准则和伦理规范,他们也许不无麻木、不无迟钝、不无愚昧,但对任何异己的新的事物却有让人诧异的敏感。他们以一种封闭的姿态保存自身,表现出巨大的排斥力量。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商州土地和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一样,正在经历着一场艰难的蜕变,正在慢慢地脱去她古老的外

[7]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衣。改革时代的浪潮,正在冲刷着商州的每一块土地,在这里,农业文化与现代文化杂陈,乡土意识与开放观念并存。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爱情、婚姻、家庭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都在或隐或显的发生变动。构成这些变动的中心则是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大山外面的喧哗世界已透过它厚重的壁障,闪烁着,诱惑着人们。曾经为世世代代庄稼人所向往的夫耕妇织、丰衣足食的生活模式,忽然在他们眼中失去了迷人的色彩,传统生活的价值观念由此而贬值了。

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的弊端和改革带来的现代文明对乡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家感到,现代文明的侵袭不仅打破了平静的乡村生活,更破坏了乡村古老而美好的温情世界,引起了乡土社会文化心理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失衡。贾平凹在作品中极力张扬商州乡土文化中美好的道德,淳朴的民性与高尚的情操,试图以对传统乡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赞颂来对抗现代文明的侵袭。他的价值立场非常坚定:我自己的价值、我笔下人物的价值都必须与乡土同在。他也认识到乡土的贫穷、愚昧,但在最终决定人物命运和灵魂归宿的时候,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乡土价值取向。但是这种对抗只能让作家更加无望:《土门》中城市对乡村的吞噬,是对乡村社会都市化的形象表述。“土门”意指乡土之门,家园之门,也是农民的生命之门。然而,城市的发展毫无温情可言,巨大的推土机在村口徘徊,就要开进来了,“乡村”只能节节败退,最终被步步紧逼的城市吞没。《秦腔》也是一曲乡村文化的挽歌,表达了贾平凹对中国当下乡土文化衰败深深的绝望。但它也可能是作者真正意义写本土文化的一个结点,也是对故乡深情的回忆,但主要是无可奈何的告别。现代文明改变了农村新一代农民的观念,他们不再那么热爱土地,这使贾平凹感到悲哀。在《秦腔》后记中他说:“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8]《秦腔》是作家为故乡树的一块碑,在树这块碑期间,矛盾、痛苦、挣扎,种种情绪充满了他的头脑,而到最后,却只有“无奈”二字。

城市里已没有作家心中的净土,而现代城市文明又粉碎了他的乡村家园美梦,作家又到何处去安歇他的灵魂呢?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五)无奈地建构

离开家乡之后,贾平凹在西安城里生活了近三十年,久居西安的城市生活,虽然改变了贾平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然而,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生活的怀疑,使他永远处于城乡矛盾中。他对城市和乡村都表示了失望,城市和乡村无论哪一个,都不是他心目中的乐土和净土。“既然城市里没有真正的家而且这种无家的状态正从城市扩展到周边的乡村,那么就回到纯粹的、没有遭受任何污染的、远离城市的家乡,也许那儿才能找到安妥自己灵魂的精神家园。”可是哪儿才是真正纯粹的家乡呢?

农裔作家进入城市后,虽也曾醉心于都市的繁华与富足,但是都市内人情淡漠、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精神世界空虚,这种种的丑恶又使他们对城市深存戒心。一方面,他们不能也不想融入都市的精神生活,心中永存的最熟悉最动情的记忆仍然是关于乡村的。而另一方面,这些作家又不愿放弃都市的富足生活而返回农村,那么,只有试图从精神上构筑一个家园,这便是所谓的“精神还乡”。这在长篇小说《高老庄》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作者用孔子的弟子子路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命名,子路走出故土高老庄进城做了大学教授,他代表的是维系中国几千年伦理纲常的儒家文化,而他抛弃农村妻子菊娃之后再娶的城市妻子西夏代表着城市文化中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一面,因为她漂亮、刚健、修长如大宛马且又胸襟开阔。其他人物如利用青春堕落卖笑又回到农村的苏红,敢作敢为、亦侠亦盗的蔡老黑,他们之间的交往暗示着几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重组。西夏是贾平凹绝望之中的理想人物,她身上具有的城市优质文化在跟子路还乡之后很快与乡村的本土文化融合,从而生长出一种有生命力的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文化。在作者的意向里,西夏的留下就意味着会有一个新的高老庄出现。可是,这也不过是作家一厢情愿的安排,这种对家园重建的期望其实是他很无奈的选择。

对精神家园有意识的建构,表明作家的乡土意识与情感,在这时已不再单纯地以传统乡土文化立场去审视、判断以都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这显示了贾平凹对乡土中国的由衷的关怀,也标志着作家乡土情感与乡土意识的超越。

[9]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三、贾平凹小说中乡土情结的现实意义

贾平凹具有鲜明的平民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现实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密切地关注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他的乡土小说往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立足于社会,从各个角度关注着社会,关注着农村的改革,关注着人在社会冲突中的选择与困惑,始终贯穿着忧患意识,纠集着作家对社会、对农民现实命运的关怀,既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村、农民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毫不客气的批判了农民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和国民劣根性,像鲁迅一样,他对农民也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创作,源于他浓厚的乡土情结。而乡土情结的根源又在于对故土和农民真挚的热爱。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中国农村的改革现状和农民当前心理的变化,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通过他的作品,读者也能够感受到改革时代的浪潮对乡土传统文明的冲击。所以,在众多乡土小说作家齐头并进之时,贾平凹能够如此突出,在当代文学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 论

贾平凹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乡土情结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乡土情结内涵说明随着社会转型给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带来的深刻变化和作家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贾平凹乡土思想与情感不断走向深入,其小说呈现的乡土情结也由浅入深,由单纯走向成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嬗变过程。然而,无论怎样发展,作家对社会转折时期中国乡土社会与传统乡土文化由衷诚挚的忧患与关怀是不会变化的,正如贾平凹自己所说:“我的情结始终在现当代。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的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10]贾平凹先生将永远是一位出色的“农民作家”。

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参考文献:

[1]柯灵.乡土情结[J].香港文学,1991.12.23.[2]李自国.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家园意识[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304.[3]贾平凹.溪流[M].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68.[4]王庆生.当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5.[5]贾平凹.高老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60.[6]贾平凹.我是农民[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7]赵学勇.“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C].贾平凹研究资料.雷达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01.[8]贾平凹.秦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64.[9]於曼.无奈的精神还乡[J].小说评论,1999.1.[10]贾平凹.高老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359.论贾平凹小说的乡土情结

本论文在杨晓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从论文课题选择到开题报告,再到具体的写作过程,从初稿的成形到最终定稿,都凝聚着张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杨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严谨求实、一丝不苟,让我真正见识到了一名学问家应有的风采。在此,我向杨晓红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毕业在即,我想借此机会向三年学习中所有给过我教导和帮助的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劳付出,我才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且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我还要感谢三年来给我帮助的同学们,我们情同兄弟姐妹,互帮互助,因为有你们我的学习生活才会如此精彩,谢谢大家!

第四篇:贾平凹

贾平凹

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写作特征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

贾平凹的名人心态对他创作的正面效应持久而宽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名前的争强好胜,或者说为了出名而焕发的巨大的创作动力;二是成名后的永不满足,亦即为了固名而导致的在创作领域的大胆试验和开拓。

获奖情况

《满月儿》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腊月·正月》1984年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浮躁》1987年获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爱的踪迹》1989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废都》1997年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 200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2005年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OO五杰出作家;

《秦腔》2006年获“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杰出作家; 《古炉》2011年获施耐庵文学奖[2] 散文《月迹》获得了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当今书坛之怪现状

作家学者中不乏书法高手,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家学者将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在书法上名利心很淡。贾平凹与这些前辈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名利心过重。有了文学上的名声,还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主要是利益驱动。贾平凹曾得意地对走走说:“其实我写字画画挣的钱比稿费多。”现今贾平凹的字已是一幅四尺整张2万元了。

评价

比如陈传席,贾平凹在2003年给陈传席的一本薄书(不到300个页码)《悔晚斋臆语》写了一篇评论,倍加赞扬:“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才子的书。它得意,元气淋漓,爆发有力,控制得当,在平常里悟出的是常人悟不到的东西,又能有常人不可有的说法。可谓: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不禁感慨: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鲸鱼在海中游着,我们仅看到的是鲸鱼的背鳍,而正因为海洋中有着鲸身,这背鳍才为此而与众不同。”后来在中华书局出《悔晚斋臆语》增补修订版时,陈传席将贾平凹这篇吹喇叭的文章作为《后记》。2004年,贾平凹给陈传席寄画约稿,陈传席就写了一篇《一超直入如来境》,刊登在《中国艺术报·画苑·中国书画家》专刊上。文中说:“贾平凹的书法浑厚逋峭,一派西北气象,比当代很多著名书法家好得多。”“贾平凹的画生拙、古淡、高逸,而且浑厚、朴实、大气,金冬心之后,画界无此格也。今之画人,无此天才也。” 读者:贾平凹的书 喜欢没道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写的不错,值得一看 老贾的书一定是要看的。

作品摘要 外地人——尤其是自夸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评说得婉转的是:唱的有劲;说的直率的是:大喊大叫。于是,便有柔弱女子,常在戏台下以绒堵耳,又在平日教训某人:你要不怎么怎么样,今晚别让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惩罚的代名词。所以,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为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部开窝:可能孩子啊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摘自《秦腔》

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摘自《品茶》

作品<高兴>赏析

贾平凹的《高兴》是一部揭示底层人真实生活的作品贾平凹以自己中学同学为原型其主角刘高兴真有其人。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作者坦言他写《高兴》的想法比《秦腔》还早只因条件不成熟而搁浅“为写这部小说我多次到西安郊区的‘拾荒村’探访和那些‘破烂王’们拉家常、同吃同喝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创作期间五易其稿是创作以来修改次数最多、最费劲的一部长篇。” 坦率地讲贾平凹的《高兴》要比《秦腔》好读多了。首先于情节结构和人物设置上《高兴》要比《秦腔》简洁明了得多。但是如果读进去却发现《高兴》所引发或者蕴含的问题依然是那么的多那么的沉重。比如说乡土叙事城市叙事尤其是介于城乡之间的叙事等等问题。《高兴》所叙写的用现在一种说法就是“乡下人进城”的生活。① “乡下人进城”叙事自然不能再继续称之为乡村或者乡土叙事但是它是城市叙事吗如果是又何必将其如此麻烦地加以限定或者区别呢显然《高兴》与其它叙写“乡下人进城”作品一样其笔下的人与事既是城市中的又是游离于城市之外的既是乡下人的又是离开土地的。这是一种城市化背景下的乡土叙事但又非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叙事它看似城市叙事其实并非典型意义上的城市叙事。那么。它是什么样的叙事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叙事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贾平凹的《秦腔》是一种经典意义上的乡土文学叙事形态建构那么《高兴》则是于生活上承续《秦腔》而在叙事上却是对于乡土文学叙事进行着某种解构。贾平凹在他的《秦腔•后记》中宣称“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强大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需要活得儒雅我以清风街的故事为碑了行将过去的棣花街故乡啊从此失去记忆。” ②其间就意味着他下一部作品将转向城市或者说他将创作的视野转向离开土地之后的生活——城市生活。但是城市对于他来说依然是个陌生的生命情感地带。

作品<废都><浮躁>赏析

贾平凹写了很多小说出名的也很多我认为其中有两部足以称为经典。一部当然就是《废都》了。这部书以大胆的性描写而引起轰动甚至成为禁书至今余响未绝。相信很多人知道贾平凹都是从这部书开始的。另外一部就是《浮躁》。我之所以推崇这部书因为它实在称得上是同一个题材中的佳作比之《平凡的世界》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我现在想写的不是它的优点我是特意来寻它的缺点的。表面上看这部书的调子和沈从文的《边城》很相似不过细看又不像。因为书里写了太多的权力角逐金钱斗争《边城》里虽然也写到地位、贫富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东西所以多了一种自然淳朴的气息。相比之下《浮躁》就显得现实了许多或者说是俗了许多。这也是作家的内心使然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书这句话大概没有说错。可以看得出来贾平凹作了很大的努力使自己显得不俗。所以《浮躁》里面写了一个和尚一个阴阳师。感觉和尚虽然有点罗嗦或者说是故弄玄虚但总体上还可以接受。阴阳师就显得有些突兀了仿佛是作者为了讲述那一方水土特有的民俗而故意加进去的一个人物。最喜欢开头那一段文字。“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镇街在河的北岸长虫的尻子没深没浅的长且七折八折全乱了规矩。屋舍皆高瘦,却讲究黑漆门面吊两柄铁打的门环二道接檐滚槽瓦当脊顶耸起白灰勾勒而两角斜斜飞翘俨然是翼于水上的形势。”这样抄下去就有很长的一段了大家最好还是自己找书看。

第五篇:贾平凹

贾平凹贾平凹(wa),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贾平凹《浮躁》简介

《浮躁》是“商周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本关于作者故乡商州的书,记述了一条河上的故事。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笔精妙,故事情节曲折。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文学大奖。

《浮躁》-简介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

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个现实世界的商州,而是存在于作者心里的,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描画出来的商州,半虚半实的,饱蕴陕西的风物人情,时时有秦腔回响的商州。“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这就是小说里的舞台,时间是在80年代,各色*人物们便在这州河和州河两岸的小村镇里忙活起各自的生计和谋划来。

金狗是两岔镇穷画匠的儿子,参过军,复员后便在州河上放排为生,胆子大,志气大,又有些文化,却生活在一个拳脚施展不开的地方。“两岔镇的穷在商州出了名,但谁也得说这地方好风水,因为这里的两个大姓巩家和田家,都产生了极有头脸的人物。”也正是因为有两大姓里掌权人物的存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裙带关系催生了特权人群,他们的家人亲信们把持关键职位,享受种种不正当的便利,升迁则自己人升迁,发财则自己人发财,普通老百姓们是没有机会的,敢怒而不敢言,即便敢言也无处告诉,只得苦守着一份贫穷度日。

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金狗-阴-差阳错地得了个机会,去州城报社当记者,代价是离开和他彼此爱慕的恋人小水,去与田书记的侄女英英结婚。他渴望这个机会,当了记者就可以和巩家、田家相抗衡,虽是无官无职,却可以通过报纸为乡亲们谋得公平和申述冤屈,然而对小水又是难以割舍的。正犹豫间,英英找上门来,将生米煮成熟饭并大肆张扬,这便由不得金狗选择,带着对小水的愧疚踏上了去州城的路。

《浮躁》-作品鉴赏

这是一部把写实性*的具体描写和象征性*的总体构思成功地统一起来的长篇巨着。它通过州河上小小的静虚村、两岔镇,写出了中国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情绪(或称作“民族心态”),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浮躁”这个词,就是对时代情绪的总体概括。小说展示的是具有封闭性*、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艰难而又不可逆转地发生某种深刻变化的乡镇社会生活图景。这个社会确实是很古老的。不静岗上的佛寺,渡口与渡船,矮子画匠的画笔,麻子铁匠的铁匠铺,小水对传统爱情方式的恪守,等等,都是传统乡镇社会的生活面貌。甚至巩宝山、田有善、田中正这些党员干部,在本质上也还是传统社会宗法势力的代表。然而,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具有一定现代意识的金狗出现了,欺诈而又愤世嫉俗的雷大空出现了。他们像投到湖面上的石头,在传统乡镇社会的一潭死水中激起了一层一层的波浪。他们既动摇着封建宗法势力的顽固统治,也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田有善和田中正不得不利用他们,甚至被他们斗败;那些在巩、田两大家族的统治下小心翼翼生活了许多年的人们开始寻求经济上的富裕和人格的自由。当然,这种变化中充满了痛苦、挫折、混乱乃至荒诞。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的金狗有那么多的障碍和陷阱;在欺诈中不失真纯与正直的雷大空死于非命;小水保持着传统的质朴与纯洁,被金狗称作“干净的神”,但与英英和石华相比,她又显得不合时宜,没有竞争力;矮子画匠对世事的变化又迷惘又胆怯;求神问卜中新中国的领袖成了-阴-阳师供奉的大神,插在香炉里的是“大前门”牌香烟;等等,都说明了这个变化过程的曲折、复杂。不过,无论过程怎样曲折、复杂,最后生活还是前进了:金狗走出了监狱,并且在州河上发展自己的事业,形成了一股势力。由于作家熟悉商州山地生活,所以小说对以静虚村和两岔镇为主的乡镇生活的描写细致而逼真,充满乡土气息。但是,只看到上述这些,尚未认识这部小说的全部价值。小说描写的是州河边上小小的乡镇社会,但力图揭示的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文化变迁轨迹、心态特征。所以小说追求总体构思上的象征性*。在小说的序言中,作家声称:小说中的商州是“虚构的商州,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小说中的州河是一条“太年青”的河,“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小说力求写出民族文化“令人振奋又令人痛苦的裂变过程”。所以设计一个考察者对州河进行考察,从哲学的高度思考州河的性*格、命运,并结合州河谈民族心态。小说中那条既连接着州城、两岔镇、静虚村、白石寨,又贯串整个故事情节、与人物命运密切相关的州河,决不仅仅是一条蜿蜒于群山之中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河,而是具有很大象征性*。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文化、一种历史、或者曲折动荡的现实生活。所以在作品中州河被赋予了与金狗、与时代、与小说作者同样的品格——浮躁。小说最后预言州河将爆发有始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实际上是暗示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即将到来。正是这种象征性*使《浮躁》这部以乡镇生活为主要描写内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蕴含,成为民族心态的活标本。作家在小说序言中明确表示这篇小说追求“更多混茫,更多蕴藉”,这一目的的确达到了。上面分析的那些,大约只是这部小说思想蕴含的一部分而已。象征性*追求还给这部以写实为基本内容和主要风格的作品抹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色*彩。比如小说写到的金狗神奇的出生,看山狗古怪的习性*,和尚玄妙的高论,-阴-阳师的装神弄鬼,自杀的寡妇和死去的老铁匠将-阴-魂附在一个病女人身上,等等,都神秘而又耐人寻味。

《浮躁》不是一个温馨而浪漫的故事,看完之后没有值得我们愉快回忆的情节。但 4 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必须得承认,它是一部好书。真实的暴露,太真实了。虽然真实往往是人们刻意回避的,但它的美丽却又就在真实。

《浮躁》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尽管他后来写出了《废都》等一大批有影响、有争议、风格各异的长篇,但我总认为还是他的《浮躁》耐读。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三十五岁以前最大的一部”,就份量而言,可以称得上“重量级”。

在这里他写的还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然而,出现在《浮躁》里的商州,不再是贾平凹轻车熟路、笔底生花的那个田园牧歌式的商州,这个商州,是贾平凹有意识对整个中国改革的现状作焦点透视和宏观把握的商州,是“作为一个载体的商州”。作为一个把现实关怀和人文思考逐步自觉化的走向成熟的作家,贾平凹写出了一个超越俚俗风情与自然景观意义上的大商州。

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一切都处在如箭在弦、一触即发、极其活跃奔放的情势中。然而,是不是就可以任情惬意地 “一路奔腾一路歌”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改革是新与旧的痛苦的裂变,它需要人们付出代价,如同凤凰涅盘必须经受烈火的焚烧。

于是,便伴生出一种特有的时代心态:浮躁。面对商州经济新的课题,既渴望置身其中又无弄潮之力,面对种种非正常因素,既深恶痛绝又不愿挺身干预。“觉得怎么也不合适,怎么也不舒服”,牢骚怪话,羡慕嫉妒,或者放下肉碗骂娘,或者任尔东南西北风只管“跟着感觉走”。人的主体意识的高扬和低文明层次的不谐和形成了当时普遍的浮躁情绪。那么,对于这么一个时期的心态,该如何评价呢?贾下凹设计了一条河。这便是他家乡的河,一条他认为是全中国最浮躁不安的河。“浮躁当然不是州河的美德,但它是州河不同别河的特点。这如同它翻洞过峡吼声价天喜欢悲壮声势一样,只说明它太年轻„„州河毕竟是这条河流经商州地面的一段上游,它还要流过几个省,走上千里上万里的路往长江去,往大海去,它的前途是越走越深沉,越走越有力量的”。这真是一种着眼宏观、意义深远的概括,既形象,又准确,令人回味。

浮躁当然有害,但绝不可怕。历史的大河总是在流动中淘汰泥沙而滔滔东去。无论如何,社会在进步,板块错动里新的传奇将不断形成。而奔腾的又何止江河?还有时代,还有永远高扬的民族精神。它必将摈弃浮躁再度涅盘,成为主宰我们这块土地这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大概,这就是贾平凹当时在小说文本之外想要揭示的。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在给予读者阅读的快感的同时,还能给人以深层次的思索。今天来看,他的上述寓意,也许是真诚的祈祷,也许是善良的愿望,也许是过于乐观的自信;也许在激扬之外还有冷 5 峻,在高亢的背后还有苍凉。也许,还有更多。

浮躁的对应是沉静。那是一种自省,亦是一番彻悟;是柔韧的力,是洞明人生与命运的智慧。以沉静的态度读《浮躁》,我想,当可读出些许现实的启迪和新意来:

时至今日,我们真的克服浮躁了吗?

下载论贾平凹小说的审美意象特征(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贾平凹小说的审美意象特征(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贾平凹散文(合集)

    论贾平凹散文 陈兴龙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散文创作以来,贾平凹这位文坛怪杰便开始打破散文界的平静。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语言拙扑感人,淡蕴哲理;风格自然淡雅,追求着......

    论贾平凹的散文

    贾平凹是以写小说而闻名于世的,但他的散文更为他赢得了广泛赞誉。贾平凹的散文受到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2和1984年,他的一些分散发表于全国各地刊物上的散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

    读贾平凹小说后感

    读贾平凹小说《秦腔》后感 我出生在西北,黄土高原成就了陕北地区这一带人。《秦腔》是北方西区的一种,其唱风浑厚有力,苍凉引起了老百姓,甚至仕途之人的喜爱不已。就痒贾平凹先......

    论贾平凹小说《老生》中唱师的叙事功能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论贾平凹小说《老生》中唱师的叙事功能 闫刚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3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费团结 [摘 要]《老生》是当代......

    论贾平凹散文创作个性特征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44891022220004 2012春 :论贾平凹散文创作个性特征 :陈少华 :杨丽灵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言......

    论贾平凹散文(精选5篇)

    江西教育学院自学考试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目录 引 言 ......................................................................... 1 1 丰富坎坷的生活经历是其散文......

    全国高考小说1贾平凹《玻璃》

    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部分 编写人:高三语文组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百元几千元了!”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

    贾平凹获奖

    贾平凹获奖 报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于27日11时公布,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blog)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四部作品获此殊荣。这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