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津灌区调研提纲
调研提纲
——石津灌区管理局灌溉用水管理系统一、组织机构调研
二、背景
1、生产现状背景及要求(重点工程管理和灌溉用水)
2、人员背景
3、信息化背景及要求
4、办公自动化背景及要求
5、应用系统状况(有什么,谁用,干什么,状态,存在的问题,是否有需求)
6、硬件应用状态(有什么,谁用,干什么,状态,存在的问题,是否有需求)
三、业务流调研
四、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和业务流调研
1、组织机构
2、业务流
3、元数据
4、业务数据
5、重点业务调研:
a)内部业务(采购管理、工程分包与分项、工程进度管理、验收管理、回款管理、欠款管理、废品管理、合同管理、用料管理及协作)b)对外业务(售前管理、采购管理、工程分包与分项、工程进度管理、验收管理、回款管理、欠款管理、废品管理、合同管理、用料管理及协作)
五、灌溉用水组织机构和业务流调研
一、组织机构
二、业务流
三、元数据
四、业务数据
五、重点业务调研:
a)基本信息(基础建设)
(气候、雨量、墒情、水库蓄水量、土壤改良与恶化、地下水)
田地类型:大棚、地膜、明地(亩、区域)
灌溉类型:喷灌、滴灌、漫灌(亩、区域)
灌溉设施(固定、移动、天每亩)
组织机构:设备与资金(一队、二队)
种植类型(亩、区域)
(地形)b)计划内业务
用水计划
用水情况
调水计划
实际调水 配水计划 实际配水
停水管理(审批、原因、停水率)水效率 c)计划外业务
客户信誉 用水审批 退水审核 回款管理 欠款管理 合同管理
计费管理(补偿、减免等)d)维修
六、防洪、防涝
七、土水监测
八、防风固沙与水土流失
第二篇:石津灌区测流量水工作60年
石津灌区测流量水工作60年
郭宗信
2009年,石津灌区运行60年了。60年风雨,灌区测流量水工作伴随着灌区用水管理经历了从弱小到壮大,从起步到完善的历程。
测流量水工作是灌区科学管理、合理调度灌溉水源的重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用水的必要手段,也是运用经济规律管理灌区和制定水费政策的基础,在灌区用水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1949年,当时的石津运河灌区在京广铁路以西正式开灌,灌溉黄壁庄、上京、赵陵铺、振头等地的农田面积12.7万亩。1953年石津运河管理处与铁路以东的晋藁渠管理处合并,称为石津渠管理处,灌溉面积18.5万亩。至1957年初,实际灌溉面积33万亩,干渠引水流量22m3/s。
运行初期,石津灌区农业灌溉水费实行以亩征费,供水量不作精细计量。原河北省水利局1950年制定的《河北省灌溉渠道管理暂行章程草案》中规定,“水文测验,以原设计相印证,并注意研究输水损耗、用水经济、及安定流速之问题。”
1958年兴建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同期灌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总干渠引水流量100m3/s,工程控制面积4144km2,耕地面积435万亩,受益范围包括石家庄、邢台、衡水3个市,14个县(市、区),设计灌溉面积250万亩。灌区扩建,工程配套逐步完整,量水设施逐步完善。1960年农业用水开始实行以量征费。工程的完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农业水价逐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灌区测流量水工作的开展。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为满足灌溉管理的要求,石津灌区加强了测流量水工作,建立了测流站网,制定了测流量水技术规章和制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制定了“准、精、简”的灌区量水原则,在提高测流精度、简化测流方法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目前,灌区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水情观测体系,规范的观测方法和制度,拥有一支专业的测流队伍。测流量水工作成为了灌区转换经营机制的支撑,并在改革中提高和发展。
1、合理设置测站,加强测站管理
1986年,为了准确掌握灌区渠首的引水流量,为灌区配水提供可靠的流量数据,新建了总干渠一支测站,校核黄壁庄水文站的流量数据。至此,完整构成了灌区的三级测站体系。包括一级测站7处,共11个测流断面;二级测站26处,共48个测流断面;三级测站2249处。一级测站分布在总干渠的各配水枢纽,负责各干渠的水量调度与平衡,是管理所的分水点,其任务是适时对总干渠、干渠进口的过水量进行观测,及时向管理局反馈信息,并根据管理局的调度指令及时调闸配水;二级测站主要分布在干渠、分干渠上,负责管理所(站)内部各灌溉站间的水量调度与平衡,是灌溉站(用水户协会)的分水点,其任务是适时对干渠、分干渠和支渠进水口的过水量进行观测,及时向管理所反馈信息,并根据管理所的调度指令及时调闸配水。三级测站设在支、斗渠口,负责向支、斗渠配水,是用水村(用水小组)的分水点,其任务是适时对斗渠进口的过水量进行观测,及时向灌溉站反馈信息,根据灌溉站的调度指令及时调闸配水,并为按水量征费提供依据。
1989年灌区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以来,为适应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对测站实行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管理局负责全灌区的测站统一管理工作,并直接负责一级测站的技术管理。二级测站和三级测站根据行政隶属关系,由管理所(站)和灌溉站实行分级管理。确定一级测站为各单位的配 水点,其水量是考核各单位用水管理的基本依据。
测站人员实行岗位定员制度,一级测站配备管理工2名,二级测站配备管理工1~2名,三级测站由水管员负责,根据工作量大小,实行一人一站或一人多站的管理办法。测站人员保持相对稳定,不允许频繁调动。
2、引进先进设备,推广高新技术
本着“准、精、简”的量水原则,灌区各级测站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不同的测流方法和设备。常用的测流方法有:流速仪测流法、水工建筑物量水法、标准断面水位流量关系法、浮标测流法、特设量水设备法等。为了准确掌握渠道流量变化,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石津灌区注重了解国内量水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信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灌区内一、二级测站使用的量水仪器有LS-25型流速仪、LS-68型流速仪、LS-2型便携式流速仪等。1980年主要测站安装了 SW-40型自记水位计,DS-3型电传水位计,较完整地掌握了有关测流断面的水位流量变化过程。
2002年开始的石津灌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开发建设了灌区水情监测系统、灌区计算机通讯网络系统、灌区数据中心系统、灌区基础数据库及GIS工程管理系统、灌区水信息管理系统、水费征收和水务公开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灌区水情监测系统包括总干渠、总干渠深州段、军齐干渠、四干渠和一干渠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总干主要枢纽及水电站闸门视频监测系统、杜童电站闸门自动控制系统等。建设水情监测中心站1处,水情监测分中心站9处,水情遥测站29处,视频监测站8处,闸门自动控制站1处,超声波流量监测系统1处,包括水位测点76个、闸位测点18个、视频监测点13个、雨量观测点4个、超声波流量监测断面1处。
灌区水情监测系统是提供全面反映全灌区的动态水情的基础设施。通过水 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灌区水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与上报,为灌溉用水管理辅助决策提供支持;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实现管理局水情调度中心实时察看总干渠枢纽工程及水电站远程现场的运行状态,达到统一调度决策的管理目的。
3、建立规章制度,制定技术规范
为满足灌溉管理要求,做到渠道水量“稳、准、清”,灌区在建立测流站网的同时制定并完善了流量观测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在规章制度方面,制定了“测站管理与人员配备制度”、“管闸测流人员工作细则”、“测流人员岗位职责”等,对测流准备、闸门运用、流量观测、资料整编等工作做了具体规定和要求,建立了测站人员岗位责任制;在技术规范方面,根据灌区量水的特点,制定了适于灌溉渠系量水的“流速仪测流操作规程”、“浮标测流操作规程”、“水工建筑物量水率定方法”、“标准断面水位流量关系率定方法”等技术规则,提出了适于灌溉渠系中不同测验方法的内控精度指标和误差检验标准。
4、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灌区每年举办一、二期业务培训班,对全灌区各测站的业务骨干进行轮训。1981年以来,根据职工队伍的新老交替,新职工业务生疏、素质偏低的情况,灌区自编教材,采用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测流人员分期分批分层次地进行了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测流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得到提高。在思想上,树立以渠为家的思想,热爱水利工作,正确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和规定,做到遵纪守法,不谋私利,文明管水,科学配水。在业务上,学习并掌握有关技术规章规范,掌握灌区量水技术,对于常用的流速仪测流法、浮标测流法、建筑物量水方法等,每个测流人员都能做到熟练操作。并掌握了量水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修保养。
在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灌区定期开展评选测流量水工作先进活动,鼓励 职工搞小革新、小创造。通过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激发测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测流量水技术水平。1994年,总结石津灌区有关量水技术成果的学术论文“渠系量水建筑物流量公式的逐步图解法”参加了第一次国际水利量测技术学术交流会并荣获1997年全国水利系统首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在2006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由石津灌区选派的2名选手组成河北省渠道维护工代表队参加了在山西运城举行的决赛。通过理论笔试和四项操作技能的角逐,两名选手分别获得了第八名和第九名的好成绩,被水利部授予为“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称号。
5、整编测流资料,确保成果质量
1990年以来,随着灌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行和水费价格的调整,对流量数据的精度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灌区量水工作中,注意加强实测过程的规范化操作,开展了提高量水精度的实验研究,如提高流速仪测流精度的试验,提高建筑物量水精度的试验等,开发研制了“石津灌区测流量水数据整编系统”软件,大大提高了资料整编技术水平。建立了测站测流资料整编工作制度,在灌溉结束后,组织有关人员统一进行资料整编。资料整编既是对测流量水数据的处理,又是对测站工作质量的检验。通过整编,客观科学地反映渠系流量过程,为灌区的内部经营管理考核办法的落实提供了考核依据,对提高灌区水的利用率、增加灌区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
6、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技术水平
1993年5月,石津灌区参与筹建了中国水利学会灌区量测技术学组。作为副组长单位组织开展灌区量水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与交流推广工作,先后组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市金水科技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完成简易量水槛、智能型旋杯式流速仪、U渠道抛物线 型量水槽、LM-1明渠流量计等量水仪器设备的的研制攻关;组织全国性灌区量水技术研讨会、培训班等学术活动,组织出版论文集,编辑刊发学组内部刊物《灌区量测技术通讯》,交流和推广先进的量水技术和设备,促进了我国灌区量水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2000年开始,石津灌区管理局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农田灌溉量水的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灌区多年积累的流速仪量水方法、水工建筑物量水方法、标准断面量水方法的操作规程和误差控制标准大部分收录进了《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范》(GB/T 21303—2007),该规范于2008年3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为我国灌区量水技术的规范化及其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60年弹指一挥间,灌区测流量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亿往昔,看未来,石津灌区人有信心乘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信息化建设的东风,把灌区测流量水工作做得更好,使量水技术向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为把石津灌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的文明灌区、现代化灌区而努力。
第三篇:调研提纲
附件:
调研提纲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重点是研究如何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式和途径,如何构建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重点研究如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何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如何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提高内源性发展能力;如何加快农业“六化”(机械化、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如何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如何加强泛珠三角农业合作,推广农业外源性扩展能力;如何强化农业保护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安全保障能力;如何加大山区扶贫开发力度,提高山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等。
三、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问题。重点是研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制度性措施,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如:研究如何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转移机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如何大力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建立完善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机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如何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缩小
城乡收入差距;如何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
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问题。重点是研究如何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本地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如何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要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促进我省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
五、广东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重点是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模式和途径;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相互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等。
六、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问题。重点是研究如何落实好法律政策关于增加农业投入的各项规定;研究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按照“两个趋向”要求,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研究如何进一步调整完善现有的政策措施,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研究如何开辟新的投入渠道, 更好地从财政、基建、金融等各方面支持农业的发展;研究如何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七、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重点是研究在入世后过渡期,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和策略,趋利避害,确保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我省外向型农业比较发达,还要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消除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
第四篇:调研提纲
职称改革调研提纲
一、总的原则
职称改革既要顺应山东省关于职称政策的新要求,又要符合我市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创新;既要在全市范围内有个大的杠杠,又要允许学校有补充意见,进而逐步转变到由学校按岗评审、实标推荐上来。计分标准要与烟台市评审规定接轨。
二、具体内容
1、您认为现行学历、资历计分的分值是否需要调整?怎样调整?依据是什么?
2、您认为学历和资历分别计分是否可行?分值多少合适?
3、您认为学历的分值是否可以规定上限?若是,多少合适?
4、烟台市规定荣誉证书(指综合表彰、政府部门单项表彰、辅导类表彰、科技成果、发明专利等)总数不超过5件,并在此5件内计分,优质课证书不超过4件计分,您怎么看?
5、您对综合表彰的计分政策(包括分值、第二个综合表彰按20%计分等)有什么看法?
6、您认为我市教育领域有无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含金量怎样?对我市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起到过促进作用?
7、您认为结题类的东西是否可以视为通过鉴定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应该通过哪些部门来鉴定?
8、您对优质课的计分政策有什么看法?
9、上级对提供论文呈淡化趋势,您对论文计分政策有什么看法?是否应该弱化?
10、您怎么看《中国体卫艺教育》?
11、您对考核的计分政策(包括计分的、分值、次个优秀、良好按20%计分等)有什么看法?
12、您对继续教育的计分政策有什么看法?
13、教师每年要参加若干次由不同级别和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您是否赞同对在继续教育培训中获得“优秀学员”之类的荣誉计分?
14、您对现行的地域计分政策(分每年0.5、0.3、0分三种,至多10年)有什么意见?
15、您对给普通高中任教教师加分有什么意见?
16、您对给班主任加分有什么意见?
17、您对给参与创建规范化学校领导加分有什么意见?
18、您对给支教(含援外和龙口市内支教)教师加分有什么意见?
19、您对在同样情况下,职称晋升向任职期内业绩突出的教师、一线教师、偏远地带学校任教的教师、老教师优先有什么看法?
20、您对为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争取优惠政策有什么看法?
21、您对为争夺荣誉、考核优秀等而不择手段有什么看法?
22、您对在职称评审中提供假证件、假材料有什么看法?
23、您对职称材料的推荐上报程序有什么意见?
24、您对我市的职称政策还有什么新的意见和建议?
25、即使以后由学校按岗评审,实标推荐,推谁不推谁,学校也应该有个推荐标准和排列顺序,这个标准和顺序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
2013年4月
第五篇:调研提纲
调研提纲:青海海东事业单位改革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相关背景资料:
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政策
2、青海海东事业单位的相关政策支持
二、研究目的1、通过调研了解事业单位的改革现状,具体在那些方面做了改革。
2、在了解改革现状中发现事业单位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针对事业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调研提纲
一、对海东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摸清总量、结构、供需情况
1、调查了解本区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和在职人员构成情况
2、调查了解本区所属事业单位结构分布情况
3、调查了解本区单位资产总量及分布情况
4、调查了解本区社会事业发展与事业编制配置比例有关情况
二、对青海海东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情况、改革方向的调研
1、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方向
①承担行政职能类
②社会公益类
③生产经营类
2、产权结构变动状况
①社会公益类的竞争机制引入状况
②生产经营类的民间资本引入状况
③行政职能类的社会服务职能转向
3、人事制度改革状况
4、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状况
①生产经营类的改企改制后的薪酬状况
②生产经营类和行政职能类的聘用制薪酬实施状况
5、社会保险状况
三、青海海东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效评价及其指标
1、机构编制是否精简、是否更加合理
2、财政支出压力是否切实减轻
3、相应机构的运行是否更加灵活、高效,是否能更加充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事业
4、相关改革政策落实情况
5、所涉及人员对改革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6、社会对此项改革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四、进一步推进青海海东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
1、观念的转变方面
2、事业单位自身完善方面
3、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方面
(根据所调研的第二三项的内容再做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