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饮食男女 影评
提纲
一、故事梗概
二、主题思想
1.爱在心口难开 2.人生就像一道菜 3.中西文化的对碰
三、视听语言分析
1.蒙太奇的运用——生命历程的剪切 2.音乐——中国风的蔓延
3.镜头——我们的角色我们的心 4.特写——看,那一张张脸
5.悬念的设置——福尔摩斯的细品
四、结语
题目:
人生就像一道菜
————试评《饮食男女》
一、故事梗概
老父亲老朱与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家宁一家四口,靠的是父亲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维系着和睦,吃晚餐也就成为了一家人团聚交流的唯一时刻。而在每一次的晚餐相聚中,三个女儿与父亲的例行宣布自己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也让每顿饭都充满了意外。小女儿的未婚先孕,老大的闪电结婚,二女儿买房被骗,父亲的续弦娶妻等等。故事的最后,一个完整的家,因为每个人的先后离去,也就像肥皂般的破碎了,反而是最想要逃离开家的二女儿一个人独自的守着旧,继续着父亲以前曾繁忙的厨房,把家凝固起来。
二、主题思想
1.爱在心口难开
就像老朱对着好友说的,饮食男女,人之所欲。所以,这部片子到处都充斥着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我甚至觉得这部影片就是在告诉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以及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作为一个单身父亲,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而老朱这个大厨房的“活菜谱”,兄弟眼中深藏对女儿的爱的犟老头,早已把对女儿们的爱化成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当女儿一个个离开他的爱护下的老屋时,他仍然精心的做着他的菜,准备着一大圆桌四个人根本吃不完的佳肴,要好好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上一大顿。或许父爱比母爱更难开口,对于这样一个一个父亲三个女儿的特殊家庭来说,父亲的压力该有多大,他会希望女儿们幸福,愁女儿老不嫁,愁女儿嫁了就走了,既当妈又当爸的。那么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爸爸,父亲的脊背是不是又弯了些呢,父亲的鬓角是不是也有些发白了呢。没错,父爱如山,沉稳而宽阔;父爱如海,浩瀚而无边;父爱如那一桌丰富菜肴,美到心田,刻在永恒的记忆之中。回家后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夹上那父亲做的菜肴,在他的汤勺之中,对着父亲,说一句谢谢呢?而家倩,应该是老朱最爱的一个女儿,因为她长得最想过世的母亲,因为她的脾气也跟老朱一样像一头犟驴。一心想逃开这个家,逃开父亲的她,在温伯伯的大病去世之后,突然间就看到了父亲的脆弱与孤寂。工作痴狂的她辞去了升职远洋的工作,仅仅为的是陪在父亲的身边。她开始试着与父亲沟通,开始去理解父亲。最后的一刻,在父亲味觉恢复的时候,父女俩紧握着的手,也终于消融了两代人的心结。一句“女儿”和“爸”,我想这便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吧,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去关心身边的人。晚辈对长辈的理解与关怀,或许才是他们真正所需要的。
爱情在这部影片中的出现总是有点荒诞,或者说是不可思议。老父亲的老少恋,家珍的闪电结婚,家倩所谓的情人全成为了“朋友”,以及家宁的未婚先孕。在我看来,这些看似矛盾却也合情理的爱情,或许就是导演想要像我们所述说的,在城市的快节奏文化里,人来人往的世界中,简简单单的爱情,或者不仅仅是爱情,就是亲情的简单沟通,似乎也都成为了奢望。
2.人生就像是一道菜
老朱在最后一次把大家聚起来的晚餐中说了这么一句话,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是的,饮食男女,影片中处处不离饮食,也处处不离生活。老朱的不服老,家珍的自卑孤傲,家倩的聪慧要强,家宁的天真乖巧,锦荣的平俗谈定,梁伯母的呱噪。酸甜苦辣,嬉笑怒骂,错综复杂,这就是生活。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现在,而不能等到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才开始动工。朱家父女四人不愿被社会观念所束缚,对爱情的突破,皆表现了这一点。影片的最后,所有人都有了近似圆满的结局,父女和睦,爱情的归宿,也是导演对生活的一种期望吧。
3.中西文化的对碰
总觉得,其实父女的隔阂,也是有着中西文化的对碰的可能。父亲是操着中国传统食谱的大厨,三个女儿分别是基督教徒的老师,航空公司的副处长,快餐店的员工,这里都有体现。而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则是通过锦荣母亲梁伯母的行动和嘴巴体现出来的。一个中国湖南老太太,在美国极度不适应,和美国女婿的僵死的关系,无一处不体现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尴尬与无奈。
三、视听语言分析
1.蒙太奇的运用——生命历程的剪切
本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镜头。一开始,导演就用了蒙太奇剪辑来表现出老父亲在厨艺上的精湛,将父亲毕生的手艺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既表明了他的身份,也表现了老朱作为一个父亲对三个女儿以及这顿晚餐的重视。而在介绍三个女儿时,则是用的平行蒙太奇,镜头与镜头的切换,使它们相互补充衬托对比,又突出重点。还有一段比较经典的,是发生在家珍身上。当她一遍一遍的看着那一封封情书的时候,片中关于她的内心和行动变化是很缓慢的;而在两个音箱的下一个镜头后,突然出现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红艳艳的口红被迅速的打开了,我们也可以猜到她将会有重大的变化。于是剧情的发展速度被大大的加快了,也进入高潮,家珍迅速地走向嘈杂的校园中心扩音喇叭前,厉声指责暗地里给她写情书的人,要他们做事敢当,勇敢地站出来,面对自己暗恋的排球教练周明道,她则用热烈地索吻掀开了两人新的未来。在家人面前态度坚决地宣布了自己的婚事,甚至直接将丈夫带入厅堂。这一切均是在很短地时间内发生,让人的眼睛目不暇接,让我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凡事不多问,有事不外露的虔诚的基督徒所能作的出来的。可以这么说,一个小小的节奏蒙太奇,人物生命历程变换的速度被大大的提高了。
声音蒙太奇的运用也是收放自如。在大姐坐在公交上听着磁带时,耳边出现了哈利路亚的教堂音乐,这便是大姐所听到的,音乐突然纠结,这既是磁带出现了问题,也是她内心的烦闷与焦躁。
2.音乐——中国风的蔓延
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就像给这盘大餐画龙点睛。在影片的开头,随着老父亲的厨艺展示,耳边也出现了极富有中国风的音乐,这也给这部影片定了位,将是一部洋溢着浓厚的中国风格的影片。在老朱晨跑时,音乐则变为了动感又具有节奏感,充满了活力,将他不服老刚毅的性格也展现了出来。梁伯母出场时,音乐更是变成了极有喜剧色彩的曲风,这也暗示了她将是一个具有喜剧性色彩的人物。当家倩发现父亲在医院进行心脏检查时,舒缓悲伤的音乐缓缓飘出,将家倩此刻矛盾难过的心情表现了出来。温伯伯死后,则是用低沉的古筝乐来体现老朱心中的悲哀。
总之,片中音乐十分丰富,而且都是浓浓的中国风,也是导演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吧。
3.镜头——我们的角色我们的心
镜头的运用也是匠心独出。当大厨房出了乱子,请老朱镇场的时候,导演用广角镜头追踪,后厨烈火烹油,所有人都大汗淋漓,锅碗交错,让人迎接不暇,而老朱虎型健步,镇定自如,就如同踏入战壕的将军,他一出现,镜头马上回复平稳,暗示厨房将恢复秩序,也将老朱这个掌厨多年的大厨风范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当家珍第一次收到情书时,则是采用主观镜头,观察身边老师的形态,此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她内心的不安、紧张与疑惑。而到最后晚餐时,先是用一个全镜头将所有人都拍摄进来,之后镜头则是用到特别有趣的三人一组,也暗示后来的人物关系。在老朱要宣布事情之前,导演则运用了一个长镜头,让我们有种旁观者的心理看待朱家的家事,就像看邻家的家事一样。当他宣布事情时用了一个小仰拍,表现父亲一家之主的地位,在这个老屋的这个时候他依然是老大。在李凯出场时的镜头也很有意思,原先本是拍摄的家倩老总的儿子,而在他愤怒的离去时,身后的李凯也就自然而然的凸显出来了,并没有镜头的转换。
4.特写——看,那一张张脸
影片中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色,大量的运用了人物面部特写:老朱一人在家努力认真做菜而又充满落寞的脸,梁伯母在搬家爬到一半时满头大汗充满喜剧色彩的脸,家珍在校门口等着体育老师来搭讪时满怀希望又有点无措的脸,锦荣在老朱要宣布自己的事时不安紧张的脸,还有家倩在发现父亲在医院偷偷检查身体时难受的流出眼泪却又要忍住不失声哭出来的脸„„在这1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张张不同表情而都具有内涵的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当时各自的心理变化,也展示了自己高超的演技。
另外,导演还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描写做菜时的场景,有老朱的,餐厅厨房里普通厨师的,还有家倩的,那种灵活、快捷、细致与认真,加上许多经过细致研究反复练习后才能掌握的技术,不仅仅表现了他们自身的厨艺的高超与喜爱,还有导演自己对中国这个东方古老饮食文化内涵的理解力和概括力。5.悬念的设置——福尔摩斯的细品
影片中最成功的悬念,想必就是老朱和锦荣的恋爱。一开始,不仔细观察,还会以为导演这么把两个人放在一块十分的牵强,可是细细品味,却又觉得言之有理,拍案叫绝。导演故意大篇幅的拍摄梁伯母和老朱在一起的画面,不仅仅是观众,就连他的三个女儿也以为最后这个梁伯母会成为她们的妈妈。可是,为什么导演要将老朱吃锦荣做给女儿难吃的午饭,其实他完全可以倒掉;为什么会故意拍出锦荣跟老朱说不用送午饭的镜头,而且俩人都是神神秘秘的;以及为什么老朱自己会偷偷的跑去做心脏检查,为什么当女儿们提到他身体不行了的时候大发脾气。一开始,我觉得奇怪却没有细想,等到最后晚餐的时候,老朱宣布这个决定时才恍然大悟,不禁为一开始导演这么多悬念的布局叫绝。
四、结语
老实说,在我看来,很难想象这是一部九几年拍的影片,里面的手法与情节,都是如今生活的真实体现。真正好的电影,是不会在时间的流逝中而消失的。导演虽然只是围绕着“家”的这个主题来拍摄,却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情冷暖。在最后,导演也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暖暖的斜阳落在老朱与挺着大肚子的锦荣身上,家倩与老朱感动的握住双手,消逝了他们多年的隔阂。这些都是导演留给我们对生活美好的期望。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生活就如这一道道的美食,每一份经历,每一份感情与每一份过往,到有着各自的美味,要我们来细细品尝,甜也好,辣也好。最后,终将沉淀下来,化成像“你的汤,我尝到了”一样的这份感动。
第二篇:饮食男女影评作业
A Comment on the FilmEat Drink Man Woman
Confucius ever said: “The desire for food and sex is part of human nature”.food and sex are necessary parts of family life.It‟s univerally true that people‟s family life would be less happy without these two basic factors.If you consider this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eople, you will find our culture has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uisine which favored and complemented by world people.You can taste it , learn how to cook it, and even watch it.Now I would like to analyse the film Eat Drink Man Woman directed by the world famous Taiwan director Ang Lee, and you can not deny that it is a classic film about Chinese food and family life.The Chinese value „family-oriented” can be found in some episodes.Every Sunday evening, three daughters would gather together and eat father‟s sumptuous and delicious dinner.It's a family rule of the widower father Zhu as an excellent chef and of other family members.Although the dinner is well-prepared and delicate, the atmosphere of eating is oppressive.Daughters have their own concerns, but they keep silent untill the last moment.The eldest daughter annouced that she already flashily married ,which surprised all the listeners;The youngest daughter told that she would moved out for she was pregnant which also shocked the father.They sat around the same table but hid their concerns and problems deep inside.They were obviously lack of communications.As for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ather and three daughters, they all loved each other but they did no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better.Father was strict in daughters‟ eyes;the daughters did not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father.The eldest daughter was a christian, she was fragile and faithful, before each dinner, she would pray;she put belief highly, whenever she felt sad, lonely or happy, she listened to or sang a christian song.She had no close friend, she shut herself off but was eager for true love.She did not tell her love affair to her sisters.As an adult single woman, she was very sensitive to her age and topic of marriage.She was a typical ordinary woman among her colleages.She followed a routine of life untill she met her Mr.Right.She changed from stubborn to passionate after she fell in love with him.The second eldest daughter was a sharp contrast with her elder sister.She was independent, open and charming.She had a lover and regarded him as her confident.She did not have much common language with the family members.She did not think they understand her esp.the father.But she loved the father very much, she even gave up the golden opportunity to work abroad after she found that the father was sick and needed her care.The loyalty of family can be seen here.From the film, you can also see that this woman was successful in a musculine company.I think
the director wants to tell us that women could be as excellent as men in a changing and fast-developing chinese society.The daughter was successful in her career but a looser in family relationship.At the end of the film, she sold out her own house and stayed in the old house and began to cook, for cooking was her hobby and childhood dream.The father was strict with the second daughter, he had great hope on her.He expressed love in a sterning way.He lost wife early , he played roles of both mother and father.His best way to tell the daughters his love was not verbal but from cooking delicious dishes even though he lost taste sense.As an old man and a widower, he wanted to marry a yong divorced woman but was worried about his daughters‟ attitudes.At the last dinner, he got up the courage to tell the daughters about his marriage.The protest from them was as expected but the father was decisive this time and finally moved out with new wife.The father was lonely before this marriage.He cooked for the three daughters but they took it for granted.He could find the satisfaction of being a father from the new wife and her little daughter.The old family was seperated at last.Each member got his or her own life except the second daughter.I think the film conveyed a perspective of a deep-rooted family problem and then a question lingered in my mind: What is the most indispensable factor for a perfect family ?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Ang Lee brought us into the parent-child problems that may exist in every chinese family.Aware it or not, it is there.In the society, family is the smallest uni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It is glamorous only if each member of it cherishes the role he or she plays in it and does his or her best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A country would be more prosperous with theharmonious family relationship.So how to achieve a bette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 you love best is a lifelong profound lesson for every individual.
第三篇:电影《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影评
饮食男女,这部看似是关于美食的影片,完整的看完,更愿意把它理解为取材家庭的生活片。三女一父,让我们看到在普通的台湾本土家庭可能发生的故事。老朱是某饭店退休的大厨,每个星期他都会做一桌好吃的饭菜等着三个女儿的归来。周末晚宴似乎成了他们家的惯例,然而就在这看似温馨融洽的饭桌上,总有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二女儿投资房产要搬出去住,三女儿未婚先孕第一个走出家门,大女儿在那只叫化鸡前,急急吼出,我等不及了,要结婚!最后是老朱,微醺之下说,我还年轻,请成全我和锦荣……
老朱厨艺精湛,味觉却丧失,他把深沉的父爱融化在为三个女儿制作精美的“周日晚餐”。这每周一次的家庭聚餐丰盛得近乎奢侈,如同一个特别的节日。是啊,在老朱的内心,何尝没有把这一天当作节日呢?剁肉馅,切鱼片,杀鸡烤鸭,煎炒蒸炸...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动作,对于观看者的我们是多么大的诱惑,想着有这样的老头做父亲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大女儿家珍,她的最后归属是我最最希望的。迷恋于宗教,藏匿于自己编造的一场虚无的爱情之中,自认为最了解父亲,矜持,固执,容不得妹妹们开一句玩笑。她的爱情是一出悲喜剧,让她从这场假爱情中逃离的居然是自己的几个调皮学生给她写情书而起的。当她由此感情表达而在操场喇叭大声质问是谁给她写情书才使得她吻了体育老师而促成了爱情。
二女儿家倩是让我既感慨又心疼的一个,也是最难说的一个,可能是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吧。最像父亲,厨艺亦好,但被逼学了管理,于是心中难免怨恨。其实父母对儿女,心中都有着偏爱的吧,爱那个最像自己的,也爱那个最不像自己的。家倩是前者,所以老父爱她,但彼此都不自知,反而掩饰。家倩事业成功,个性自由,拥有现代般的新式爱情,嘲笑父母的爱情就只是争吵。她喜欢厨房里做菜,且喜欢做大菜,她在锅灶前,安静眉目,温婉身影,手指轻动,便是一道好菜出炉。老朱有传人,他却不想要。但他是爱这女儿的,逼她走开这厨房,远离这黑洞洞的油烟,使她有更美的路。做父母的大抵如此吧,一心要子女更好,却不知儿女或许,并不领情。家倩也真爱父亲,肯放弃阿姆斯特丹的机会,留在老屋,陪父亲终老。
三女儿家宁是我最欣赏的,也是最出我意料的。她在快餐店打工,想不到爱情也如此速食。抢了别人的爱,未婚先孕,第一个搬出家门。老父姐姐们站在老宅门前目送,看她绝尘而去,内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感叹。不想说她多么单纯,毕竟她与自己朋友的男友走到了一起,却很佩服她敢于争取自己幸福的勇气。
如果说电影里刻画的第二成功的人物是大女儿家珍(杨贵媚),沉默寡言的她刻板、信教,天生有一幅好嗓子。并有爱情妄想症,总以为自己大学是被男友抛弃,是个惧怕爱情的人。而当自己的爱情真正来的时候,她却彻底抛弃了自己以前的想法,勇敢面对并接受了这份爱情,而且闪电结婚。
家珍是电影里刻画的第二成功的人物,那么刻画的第一成功的人物是谁呢?那么应该是老朱莫属。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毅不服老的名厨形象,晚年的他虽然失去了味觉,但他却没有失去那份自信、沉稳。他那灵活、快捷,加上许多经过细致研究反复练习后才能掌握的技术,也表现出他对东方古老饮食文化内涵的理解力和概括力。其次,作为一个父亲,虽然女儿们在爱情上各有烦恼,都忽略了自己的父亲,但老朱对自己女儿的关心却一点也没有减弱。除了每个星期做好吃的饭菜犒劳自己的女儿,我们从细微的情节也可以观察到,例如每天早上老朱都会去叫女儿们起床,有一次他发现家倩是坐着睡觉的,还对她说医生说这样的习惯不好,要她改过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朱对女儿们的爱。最后,老朱作为一个男人,他也懂得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女儿们一心想凑和他及锦荣(张艾嘉)的母亲(归亚蕾),但老朱在餐桌上宣布要和自己结婚的人既然是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锦荣,把女儿们吓了一跳,锦荣的母亲更是气的晕死过去。
这部片中郎雄不仅是一个父亲,他也是一个男人,他也要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也贴紧了“男女”的主题。李安执导的电影在叙事上常常采取一种“隐蔽式风格”,即属于围绕中心冲突运转叙事的情节剧电影,在《饮食男女》中,朱师傅和二姐朱家倩、大姐朱家珍与二姐朱家倩的冲突,中式家庭亲情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中心矛盾,矛盾冲突也由此展开,戏剧性的情节放置也成为其影片构架的支点。整部戏平和之中透着紧张,当一家人围坐在老朱精心制作的饭桌上,感觉是多么温馨,然而家庭成员之间却缺少沟通,每次都是说“我有事要宣布”,而并没有商量的余地。(其实想想我们这一代和父母又何尝不是缺少沟通呢?)整部戏的故事情节通过表现父权的失败和内部家庭的解体,暗示了老一辈时代结束的惆怅以及新一代开始兴起的彷徨,这也是中国封建思想受到了西方新思想冲击的结果,反映了台湾家庭本土化的改变。
本片的结局,最后一聚餐中,家珍因为丈夫入教洗礼,家宁刚刚生完孩子,锦荣也有孕在身,都不能参加,只有老朱和家倩这对最有冲突的父女来相聚,而就在这一次试菜中,老朱的味觉突然恢复了,整个画面感伤惆怅、温馨感人,也寓示了父女之间开始有了沟通。
整部片子的角度摄取也很有特点,始终有人群在街头涌动的情景,感觉很贴近生活。开篇就是街头拥挤的场面,当信号灯改变以后车辆如同放了学的孩子背着书包向楼道飞奔似的,如滴滴水珠汇入大海。忙碌的城市更是感情迸发的表现。影片的整体基调是比较安宁的,无论是光线还是配乐的使用都以平缓为主。尤其影片有一处处朱师傅与家倩谈话时所拍的内景,打了一个侧光,模仿出夕阳余晖照进房间。映衬出当时父女二人矛盾已趋于缓和,家庭的温暖便呼之欲出。而比较有特色的配乐就是在一次次对人流的拍摄,由缓趋急,表现了情节发展逐渐紧凑。
总体说来影片的主题深刻,是以家庭与文化这两个大型内容为主题。从初看题目,到看完回味,感觉自己都不能对“饮食男女”做出恰当的理解。感觉李安导演这部影片名字取得好巧。
第四篇: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
中国饮食文化下的家庭哲学——《饮食男女》影评
【内容摘要】《饮食男女》以呈现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来折射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以及两代人的家庭观。以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为线索,展现出社会高速发展下,两代人对于家庭的不同理解。从而引发现代人对自己家庭的思考与反思。
【关键词】饮食文化 家庭观 人性欲望 中西文化
《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性中两大欲望:物欲和性欲。《饮食男女》看似简单描述一个家庭的家庭纠葛,但巧妙地呈现出每个人的欲望,对于家庭、事业、爱情、亲情的不同理解,从而产生家庭矛盾,营造出影片的高潮。本片是李安于1994年在台湾拍摄的,当时的台湾人有很多是在解放前夕赴台的大陆人,他们虽然当时处在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相对开放的台湾,但从小生活在大陆,早已被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所熏陶,保守且重礼,以和为贵,团圆意识强烈的家庭观是他们的家庭追求。这显然与他们的泛“西化”,崇尚自由的子女的价值观截然不同,这就是本片的主要矛盾之一。
《饮食男女》主要以台湾名厨老朱及其三个女儿为背景,来展示传统中国家庭面临的挑战,每个女儿都是个性鲜明,与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矛盾。首先矛盾最鲜明的是女儿们与父亲关于每周回家吃团圆饭的矛盾。正如经济学中的基本规律常常告诫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常常会使社会的分工更细化,社会压力愈加明显。这必然导致人们在家庭与工作的秤杆上失衡,从而引发家庭矛盾与隔阂。每个女儿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希望少些家庭束缚,而每天的家庭聚餐就是一项十分令他们头疼的“工作”。沉闷的吃饭气氛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女儿们的相继宣布离开家庭,和最终老朱意料之外的举动,这些都使观众惊叹不已。
片中在描述家庭矛盾的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所谓文化,其实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总和,也是人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总和。人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电影作品中的文化包括众多文化产品和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给观众带来深层次的体验。片中名厨老朱每《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天尽心竭力的做好每一道菜的同时,也寄托着对家庭的祝福和对团圆的渴望。这也是传统中国家庭亘古不变的家庭哲学,他们希望用胃拴住子女们的心,极度渴望团圆的欲望下是父母深沉的爱。这些常见的情感在李安的镜头下变得异常的无奈。这时候中国的饮食文化变得更人性化。
对于人性的理解,李安再次用《饮食男女》阐述了自己的认识,人性的欲望大于血浓于水的亲情?爱情,亲情与友情,孰轻孰重?这些都是我们一直思考的,却没有标准答案。李安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在最后一场戏中,老朱与二女儿家倩一起吃饭的时候,老朱意外的恢复了味觉,这就是亲情的力量。家倩最后为爸爸做的一顿丰盛的家宴证明女儿们没有忘记亲情,而是继续传承。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李安认为这没有轻重之分,人类本能的情感需求才是重点。这三种情感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是在老朱的身上。与女儿们的亲情,与老温的友情,还有与锦荣的爱情,这些都集中于老朱的身上,且十分融合。
《饮食男女》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是电影中的核心。电影的主题是关于人的生活和生产的主题,情节是人物命运演变的情节,视听语言为表现人物而服务。老朱的朴实踏实,对待女儿们深沉的爱,这些都为影片奠定了一个沉重的基调。他也是本片的核心人物。朱家珍是一个内心幽闭,保守,专情的大女儿,她一直生活在自己对爱情的幻想中,追求完美爱情但却不敢直面感情生活。导致迟迟没有结婚,但对父亲很是孝顺,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爱情来临时自己是如此疯狂,以至于都没有和家人郑重道别。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外表保守,内心狂热的特征。朱家倩是一位外表时尚,内心却很封闭的女儿,她在感情生活上如鱼得水,但没有一个可以真正理解她的人,最终她也是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的人。家倩强大的事业心和单薄的传统家庭观念使她成为第一个想要离开家庭的束缚的女儿,经历了投资房产失败、两个女儿的相继离去、父亲的另类爱情之后,家倩更加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最终用父亲的方式为父亲做了一顿看似不圆满的团圆饭。
《饮食男女》的视听语言也十分丰富,我会从画面、镜头语言、声音以及蒙太奇四个方面简要叙述。
影片画面分析是对作品中的人物、物体和环境的外在形式进行艺术解读。角色的形象如发型、服饰、脸、身体等都可以给人积极、消极、美感、丑感等感觉,从而呈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状态。影片中老朱一直身穿深色的衣服,头2012-2013学第一学期
Page 2 of 4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发中掺杂着些许白发,动作单调,但在做饭的时候游刃有余,神态沧桑,语言简短精炼,这些都看出老朱是一个有责任感,踏实稳重的父亲。朱家珍总是身着素白衣服,发型死板,妆容素雅,语言犀利,经常说一些不是很中听的话,外表保守但内心狂热,性格内向导致一直活在大学同学的恋爱中,并且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信仰宗教是为了寄托自己的希望和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老二朱家珍身着时尚靓衣,装束浓艳,性格外向开放,相貌美艳,性格十分像父亲,倔强、有主见,这些特点都按时最终她和父亲共进晚餐的影片结局。老三朱家宁是一个学生气十足的大学生,性格直爽、敢于寻求真爱,顺从下也有自己的主见,这些都预示她是三个女儿中最早离开家庭,意外的未婚先孕。锦荣显得十分职业化,每天焦头烂额的忙着推销保险的工作,还有照顾幼小的姗姗,再加上离婚的纠纷和泼辣母亲的到来,这些都使得她身心疲惫,而老朱的默默帮助和无形的安全感都使得两人产生纯洁的爱情。影片中人物的造型也为传情达意增加了途径,揭示了电影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
本片的色彩运用较为保守,没有像张艺谋电影中大块鲜艳的色调,但中规中矩的色彩正能表现影片从一个普通家庭看出大社会的内涵。在构图方面,主要是以台湾为背景,在拍摄街道,室内场景时画面显得特别拥挤,这些都是起到了对比的作用,虽然同处一室,身体间的距离很近,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很远,了解变得很重要。
在镜头语言方面,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近景及特写镜头在吃饭的场景,这都深刻的表达了人物的感情和各自的想法。看到人物的心理变化。脸部的表情是一门极为丰富的语言。据有关专家研究,人类面部表情有上万种之多。这些特写镜头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角色刹那间的表情,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特写镜头是联系人物的身体和精神的桥梁,阅读特写镜头最重要的是要读懂镜头中人物的情感。而在镜头的运动方面,梁伯母深夜造访时,镜头在不停的晃动,没有使用固定镜头,这都表现了造访的突然性。还有,观众印象深刻的长镜头的运用,李安在拍老厨师郎雄家居生活时,多采用固定镜头,但在郎雄到饭店救场段落,一个广角的长镜头跟着老厨师走进喧闹的大厨房。在他熟悉的地盘上,郎雄的脚步轻快有力,表情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这段生气勃勃的长镜头,一则和其他段落镜头处理的中规中矩形成视觉反差;二则形象地显示了郎雄生活2012-2013学第一学期
Page 3 of 4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作品观摩与研讨三》 的尴尬之处,虽然他在职业上游刃有余,但在处理家庭生活时却软弱无力。
在声音方面,电影声音分析是对电影作品中的声音元素及其表情达意功能进行解读。要深入把握声音的主题,体会声音的空间感、距离感、运动感、立体感,揭示声音的象征意义,欣赏声音的韵律、节奏、意境等审美元素。本片开场时交代了每个人物的时候,都运用了不同的声音,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的目的。在老朱做饭的时候,背景音乐是轻快,夹杂京剧韵味的传统音乐。而朱家珍出场时是用到了基督教音乐,表明她是一位虔诚的教徒。朱家倩出场时是伴随着急促的键盘声,说明她是一个繁忙的职业女性。朱家宁出场时与同伴一阵调侃的语言,间接说明她性格活泼,张扬。而梁伯母的出现是伴着雷声与雨声出现的,不速之客的意味更加浓郁。声音的运用为电影的阐述增光添彩。
影片在蒙太奇的运用方面也是有不少出彩之处,例如在老朱在为家人烹饪的时候主要以短镜头的快切为主,简短精炼地表现出老朱烹饪水平的高超。还有,在叙事时多用平行蒙太奇,一共四条线同时叙述,这样鲜明的表现出老朱家不同人之间的性格特征和生活背景。看似四条毫不相关的四个人,却被每周一顿饭紧紧拴在一起。在影片结尾处,运用了表现蒙太奇的手法,父女二人在饭桌面前双手相握,相互对视。这就引发观众对于家庭观的思考与反思。
《饮食男女》作为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呈现了李安对于中国台湾对于家庭的理解,以小见大,从普通家庭中的普通人来展现台湾社会发展的矛盾与尴尬。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剧中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参考书目】
1.彭菊华.《影视作品评析教程》 2.陆邵阳.《视听语言》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Page 4 of 4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第五篇:评电影《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观后感
拥挤的街头,随着信号灯的改变,车子如卸闸的洪水一般汹涌,好似压抑着的欲望迸发的一刹那,千滋万绪涌上心头……
这是<饮食男女>影片的开始,也是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片中隐忍的父亲,他的感情就如同被抑制的洪水,总是在严肃背后透露出一点点小小的深情.作为名厨的他事业成功但是家庭不幸,妻子早亡,他含辛茹苦地带大三个女儿,每周用”星期天的晚餐”来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却因一贯的严肃与压抑,与女儿间隔开了万水千山,每天花一大堆时间做出一桌的华丽,收获的却是惆怅与虚无:大女儿是虔诚的教徒,吃饭前总是不忘感谢上帝的赐予,却遗忘了父亲厨房忙碌的辛劳;二女儿因当初父亲的严格要求而功成名就,却说出了”为了离开那个家,一切都值得”这句令人寒心的话;三女儿生在集合中国饮食技艺一身的名厨之家,却在洋快餐打工,后来又跟女友的男朋友在路边摊吃得不亦乐乎,这不能不说是对父亲的讽刺.这无疑是中国大多数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缩影:缺乏包容和理解.确切的说,是子女缺乏对父母的包容和理解.父亲是隐忍的,就象第四次家宴上父亲讲的”不想因为个人的事情连累家人”,他虽然与女儿们的朋友锦荣相爱,却因为顾及女儿们的感受而一拖再拖,就象锦荣说的”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可是他很爱你们”因为爱,父亲可是压抑自己的感情,而相反,女儿们却个个不省心,不顾及父亲的感受:小女儿人小鬼大,不仅抢了女友的男朋友,还把肚子搞大,然后完全不考虑父亲的想法,搬离了父亲的”世界”,大女儿自以为最疼爱父亲,也明明知道”家是他的全部”,而且口口声声说要”照顾父亲一辈子”结果却是”等不及”地在神的面前把自己嫁了.而两个女儿的相继嫁人以及^搬离,只是跟父亲”宣布”一下,丝毫没有征求意见的那一份尊重.至于二女儿,她无疑是最想搬离那个家的人,从一开始的买房子,不惜投入所有积蓄,到后来工作升迁到阿姆斯特丹,可具有讽刺的是,她却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女儿的相继离开,如同信号灯的改变,使父亲积蓄的感情象火山爆发一样浓烈.终于说出了”不说,没对不起谁,说了,只是不想委曲求全”的话,小小地指责了自私的女儿们一下,同时对于锦荣的感情也做了交代,是整个影片的高潮所在.这由隐忍到迸发的感情是本影片最大亮点.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句孔老夫子的经典话语从父亲口中说出,着实代表了电影<饮食男女>的两个主题:食与色.从影片一开始那将近四分钟父亲的厨房忙碌,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隐喻的美食世界,看着那些活物在父亲手中从生到死,从不堪入目的血污到令人胃口大开,不免俗地想到美仑美奂的盛宴背后,是无尽的辛酸与支离破碎的一颗慈父之心.然而”食”这个主题的表现真是仅仅是李安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阐述吗?我想不尽然,饮食是民生问题没错,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光把”食”看做是生存必须那就有些狭隘了,为什么父亲的星期天晚餐是”不能不去”的呢,因为在这里,”食”已经成为了一件十分庄重的事情,是全家人得以聚在一起的纽带,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几世同堂的”堂”又不外乎饭堂,吃饭也由一件琐碎及必须的事情而转化为”宴”,——不得缺席的家宴,这”不得缺席”包含了女儿无尽的反感,也包含了父亲无法言说的无奈:爱女儿,想女儿,想聚会,想沟通.但结果却是女儿们的挑剔味道和匆忙宣告.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这个”食”对于他来说就是”菜上桌了,却一点胃口也没有”,也许对于他来说,失去”味觉”是最好的逃避.中国有句成语叫”秀色可餐”,可见饮食男女的重点还是在”男女”上,本片的情欲表现也十分切合人物特点:父亲隐忍,所以整部影片他与锦荣的情感表露仅仅是电话教做菜,帮姗姗做饭,听听未来丈母娘的唠叨来寻找情爱的出口,极为含蓄内敛又不失真实;大女儿是虔诚的教徒,保守刻板,却在学生与她开的情书玩笑后找到了长久情感宣泄的出口:向心仪的体育老师索吻;至于”他要,我又是教徒”之类的顾虑也合情合理,可圈可点.二女儿是新新人类,很现代地跟前男友保持”分手仍是朋友”的关系,而又与同事发生感情,所以她在片中的两段情欲情节很激烈,一如她的性格.三女儿在懵懵懂懂及对爱一知半解中,以一颗青春萌动的心与男友激烈碰撞, 在暗室里,两人看着显影的照片,扣住了对方的手,流露了人对于衰老、死亡的恐惧和哀伤。最后珠胎暗结,暗房情感交融的情景设置也确实符合她的心态---对于爱情的摸索仍是在黑暗中捉迷藏.片中这些恰倒好处的情欲描写使影片更具可看性却不失教化意义,实在是一顿情色拿捏得当的情感大餐.既然是情感大餐,自然情感的展现是这个影片的重头戏,爱情,友情,爱情这三种人世间最美的情感,在该片中也被渲染的淋漓尽致.父女之间的亲情是首当其冲,父亲爱女儿,这是无须质疑的,父亲的爱挥洒在那些花一天功夫的菜中,融化在每一次为女儿洗衣中,还有那一声声”起床”的呼唤中…然而他收获的是什么呢?菜被女儿挑剔地指出他味觉退化,洗衣却被女儿责怪搞错了彼此的衣服,叫起床面对的却是扭身的背影或是针锋相对的拌嘴…不过我想,也许父亲的乐趣就在于此吧?花一天工夫做的菜也许只是女儿生活的作料,但是它让大家聚在一起;为女儿洗衣即使是内衣也那么仔细,至于起床他更是享受那女儿沉睡的温馨,女儿一醒他就又变回了那个严肃木讷的父亲.也许女儿对于父亲的爱也就在于那些挑剔与苛求中吧?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二女儿与父亲的情感变化:父亲是最疼爱二女儿的,因为她模样最象亡妻,性格又是两人的结合,然而这种爱只能通过外人之口(温伯伯)点明,并且由外人作为中介,我想影片安排温伯伯这个人物就是为父亲和女儿揭开心结的,而温伯伯的逝去引起了两人对生命的思考,以及中介消失必须面对彼此的慌乱。女儿是父亲的克星,或者可以说,父亲是他的克星,她固执地认为父亲“看她不顺眼”,于是四处寻求出口,“把所有钱都丢下去了”只为逃离那个家,她可以在父亲看似严厉实则关怀的话语后反驳一句同样的,甚至可以在父亲好友温伯伯入院时毫不吝啬地给他一记香吻却忽视父亲“吃醋”的眼神。。这小小的手段多么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那种隐忍的情感宣泄:父母子女之间彼此深爱却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境遇。然而最后女儿亲自下厨使父亲恢复味觉的情节使本片获得了圆满,那一声“女儿”“爸”也使父女亲请得到了升华。其中有一个细节设置得巧妙生动,就是二女儿去医院看温伯伯,无意见看见父亲从心脏科检查出来,还和一个医生交谈着什么,这时她的心马上紧张起来,然后镜头一转,一个躺在病床,奄奄一息的人吸引了她的视线,她感受到了那个人渴求生命的目光,镜头再一转,父亲不见了,等她找到时,父亲已经进入了电梯,她所看到的,是父亲与她的相隔——电梯门的缓缓关上,也许她心中想到的还有阴阳永隔。
爱情无疑是亲情的催化剂,女儿们因“爱情”的相继离开是促成父亲下决心飞向新生的导火索,也是父女间亲情升华的工具,本片展示了八种爱情(或许更多),他们各具特色扣人心扉。
1.父亲与亡母的爱情:对于这种爱情,两个女儿有不同的见解,大女儿认为那是“老式相亲相爱的方式;二女儿则认为“吵吵闹闹算什么爱”只是“老式的战争”语气中充满不屑。其实父亲与亡母的爱正代表了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父母所呈现给子女的爱,没有浪漫与激情,只有琐碎与平淡,有时候,反而争吵是感情的升华。由几个片中细节可以看出父亲是爱亡母的:影片反复出现亡妻的照片,到最后搬家时,父亲把亡妻照片装入箱中,算是他对这段老式的爱的祭奠吧。
2.父亲与锦荣的忘年恋:两个人一个饱受婚变和唠叨母亲的折磨,孤苦伶仃带着孩子;一个早年丧偶,为自己的事业及三个女儿伤透了脑筋。这是段在常人眼中近乎传奇的爱,从一开始的压抑,“这次不说,何时说”的呼声,到最后父亲在餐桌上“说了,只是不想委曲求全”的豪迈,这中间经历了一些零碎的铺垫:一开始的电话,父亲在热情地教授别人做鱼,那么是谁的电话呢?后面姗姗的一句“妈妈今天把鱼煎糊了”给了观众提示,现在想来,父亲为姗姗不辞辛苦地送菜送饭与忍受梁伯母的唠叨与烟熏其实是“讨好”锦荣的“小花招”,到影片最后,锦荣挺着大肚子的一句“爱你”把这段来之不易的爱情渲染得十分到位。
3.梁伯母“理所当然”的爱情:也许对于梁伯母,这不能叫爱情,放在这谈也有些牵强,但是梁伯母这种盲目可笑却又想当然的爱情,确实代表了为数不少的中国式婚姻。梁伯母的出场是在二女儿对父亲归宿的调侃里,真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型,可见她的出场在世俗的眼光中注定要与年龄相仿又同样单身的父亲有关,梁伯母在女儿的“背叛”中,也一相情愿认为老朱“跟我蛮谈得来”,其实是屈于世俗的眼光,可见她表面是一个新派的人,抽烟,认为女子不要嫁人,但心中却是刻板与世俗的,至于结局老朱请求她把女儿嫁给她,她的反映说是对忘年恋的反对,不如说是对自己一相情愿的恼羞成怒。这种想当然是的爱情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而李安设置的结局出乎意料,也是对这种爱情的反击。
4.大女儿的臆想之爱:大女儿的形象在片中十分饱满枪眼,她的爱情是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剧。她生活在里自己编织的谎言里,把不曾存在的爱情作为心碎的理由。她像所有的老姑娘一样,固执,矜持,敏感,开不起玩笑,曾经那么痴情于自己女友的男朋友,可惜一直只是暗恋,看着别人结婚生子又离婚,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用宗教信仰麻醉自己,就象她最后爆发时的叫嚣:“打球也要有对手,为什么只让我自己对着空气谈情说爱。”在二女儿发现她的爱情“秘密”后,对于大姐不曾爱过的怜悯促使她们一对姐妹握手言和。老大这份执着的臆想之爱看似荒唐可笑,实则有她的必然:母亲早亡,自己作为老大,义无返顾地扮演母亲的角色,常年克制自己象个家长,于是保守刻板的她没有爱情也是自然而然的,臆想式爱情看似可笑,其实有它存在的必然以及让人辛酸的理由,也铸成了二女儿对于感情认识的飞跃,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5.大女儿的爆发之爱:由于一句“抛绣球”,老大开始了第二春,老爱端出曾经沧海的架子,但爱情来时,她一样心动如水,一样手足无措,一样慌张愚蠢得如同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女人。老大一脸素淡在校园里川行,可是,体育老师和情书叫她心思荡漾,终于穿红披绿,在广播台上高喊.她一遍一遍的看着那一封封情书的时候,片中关于她的内心和行动变化是很缓慢的,正当观众为她的出路而着急时,突然出现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支红艳艳的口红被迅速的打开了。从“叫嚣”“索吻”到结婚及充满泪水的离开,这一切情节发展之快使人目不暇接,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凡事不多问,有事不外露的虔诚的基督徒所能作的出来的,而她最后的突破自我,实在另人振奋。这样一个为段虚构的单恋执着了九年的女人却因为学生玩笑的情书和体育老师恰当好处的出现而一扫过去的阴霾,焕发第二春。而这个春天是以闪电结婚以及离去时释放的泪水结束。让人欣慰也让人感慨:爱情来时挡也挡不住。
6.二女儿自以为洒脱的后现代爱情:二女儿可以说是中西文化融合最彻底的一个形象,自以为洒脱,看不起“老式”的爱情,与前男友保持暧昧不清的关系,与此同时,又与上司不清不楚,看似很现代,实则骨子里的传统与克已在左右着她,于是现代的背后,是她无法忍受情人结婚后还要与她保持暧昧,是她在以为上司是姐姐前男友时的刹车,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原本风流自赏从来能全身而退的她只配享受旧情人咖啡后两个小时的空挡,本来有好感的上司也优雅从容说我们会是好朋友.其实这正是导演对于现代或者自以为现代那种不负责任的爱的讽刺,最后结局的惨淡也是导演对于世人的警示。
7.三女儿青春冲动的爱:最小的二女儿却最早结婚生子,且是未婚先孕,非法同居,且不论她是横刀夺爱枪个女友的男朋友是否道德,单就年龄来说也让人感慨: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来得太急,走得也匆忙。
8.三女儿女友的折磨之爱:三女儿的女友是作为一个炮灰形象出场的,她的出现是为了让三女儿的青春划上个问号,但是她的“爱他就要折磨他”的恋爱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她以为爱情禁得起等待,青春禁得起挥霍,于是频频耍些折磨人的小伎俩就以为追得辛苦才知道这珍惜,这种折磨最后让她错失了爱情。这也是对现代青年的警示。
光有亲请和爱情,未免过于险隘,于是老哥俩的友情点缀其中,同时也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友情是深刻的,从一开始,老朱坚称“我的味觉好得很”到温伯伯去世后老朱一句“我的味觉死了”……此诚高山流水知音稀,伯牙断琴伤子期的经典台词。这样的友情让人向往也让人感慨。
影片在整体节奏上是温和的,然而这种温和却无法阻挡感情汹涌的暗流,例如戏中反复出现的雨景,就是欲望所代表的镜头语言,那一幕幕或狂热或温和的雨景,代表了父亲心中澎湃的感情,也代表了饮食男女的欲望之流。路口也是时常出现的场景之一,然而总是有阻隔的,前几次是指示灯,后几次是交通警在维持秩序,然而在这秩序的背后,是无法抑制的感情洪流,使得父亲慌乱的心通过镜头来抒发了“谁来维持我世界的秩序”这种心理期待。又如父亲得知小女儿未婚先孕时在澡堂里用湿手巾蒙住了头,则代表他现在的一头雾水及千头万绪。而反复出现的推拿镜头则是隐喻父女关系犹如推拿,看上去是折磨,很痛苦,实则是享受。关于此类抒发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头的把握,李安可谓是得心应手,再如大姐朱家珍在一次一次的收到骚扰情书的时刻,其内心紧张,疑惑,甚至有一点儿愤怒,在她看到“深秋”字样,知道情书不是那个新来的体育老师所为后,她环顾四周,看看办公室里其他老师的形态,此刻,一个主观镜头准确地反映了她当时的心理状态,使我们就站在家珍的角色去体验这种复杂的内心感受。当家珍鼓起极大的勇气,走向学校的扩音喇叭前时,也是以家珍的视角来观察学校里闹哄哄的打扫卫生的场面。镜头有一些晃动,这表示家珍的情绪比较冲动;镜头前的人样子也不是很清楚,体现出此时家珍早已心无旁骛,决心要抓住作恶作剧的家伙,而静止的人群,则反衬她的心难以平静。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不想也难。”影片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出发,由饮食的五湖三江汇流入海的“一个味儿”到男女情感的“多味”。由“味觉丧失”到“味觉恢复”的功德圆满,体现了儒生李安对于“和为贵”的理解。他总是能反应时代,至少能把他所表现的那个时代表现及至,出国热,房产热,性的解放等,各种观念上新旧的冲突汇集起来也就成为了东方传统人伦观念与西方新进思潮的冲突,或者也是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电影,即使现在来看,因为其冲突的仍然存在而电影也同样具有时代意义。拥有帝国一切,皆有可能。
先看名字,饮食男女,人之所大欲。开宗明义的说明,影片要讨论的是男女关系,是情欲,如同饮食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纵观李安三部曲的其他两部,都能发现吃饭的场景,这里的吃饭不是平时家里吃饭,而是宴,许多人聚在一起吃。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人人都必须的琐碎事情,却又得慎重的一起吃,因为是宴,自然就容易制造冲突。而且吃饭并不只是吃饭,还得开口,得说些什么,不能相对无言,不能冷场,这就能有戏。红楼梦里,也经常写吃饭,单刘姥姥那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云云,个人笑倒,就各个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场面描写。饮食男女里吃过几次,记得清的是开头那一次,吴倩莲挑剔肉变味了,然后郎雄出去了,三姐妹吃,吴宣布要住出去,因为投资了房产,第二次,妹妹说怀孕了,第三次,姐姐说要结婚了,第四次,朗雄说要结婚,这个应该是全剧的高潮,因为人都聚齐了,面对父亲要跟比自己年纪小许多的张艾嘉结婚,个人的反映云云。最后一次吴跟父亲一起吃饭。其中还穿插了一次吴在男友家吃饭。这么多次吃饭,去比较,可以看出,首先,朱家人吃饭话都不多,有什么事情要通知其他人,总是在吃饭时候“我有事情要宣布一下”可见家庭成员之间本就无沟通,不商量,嘛事都只是宣布。再比较一下,第一次吃饭是吴挑剔父亲,说父亲味觉退化,最后一次是父亲挑剔吴姜放得太多,味觉又回来了,不说是一个起点终点的圆满,从中也就可以看到,其实吴所扮演的老二跟父亲的冲突是最重要的条主线。从其他方面也能看出这一点,母亲跟父亲的合照里母亲俨然就是吴的样子,吴是被父亲赶出厨房的,三姐妹中也就她能烧一手好菜,继承父亲,老翁嘴里言出,吴又是继承了父亲与母亲性格脾气的大全等等。就因为这么重要,我们得用一条线索来分析吴与父亲的冲突。
似乎两个人要么不开口,要开口就是在争吵,第一次吴吃饭时候宣布要搬出去,最终又因为投资失败,以及为了父亲放弃出国机会而一直住在老屋子,而后来父亲吃饭时候宣布自己要搬出去,此一条。吴是三姐妹中开始时候情感生活最丰富最自由的,而最终其他两个姐妹都结婚了且父亲也结婚了,而吴仍然一个人此第二条。影片开头就是父亲在做饭,之后退休,不做了,到最后吴在那里做饭,此第三条,不难看出,影片中吴不仅仅继承了父亲的脾气性格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也继承了父亲的宿命。记得父亲退休时候说的那段话,现在人吃得都粗了,还细什么,什么中国菜到台湾三十年早就改良得失去了原来的正宗等等云云,也许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一种冲突,父亲如果不退休,继续选择保留传统,就注定一直落寞,不合世事,而吴继承了父亲的传统,也就等于继承了落寞,因此才有最后许多人称为讽刺的结果。
其他两个女儿,戏份不重,故事也算完整,其中以杨贵媚较出彩,总觉得杨贵媚就是能把那种情欲压抑了许久而面对感情张皇失措最终又打破一切彻底融入情欲这样的角色演绎出色。整个影片都是大腕,归亚蕾,郎雄,赵文喧,吴倩莲,张艾嘉,陈劭荣似乎都得过金马奖,也都是浸淫了几十年的在艺术里,说句题外的话,以前的电影,即使选择的角色在当时是青涩的,但毕竟也不选那些很有名的新人明星,而现
在的电影,动则就选一些新人明星来保证票房,其实也糟蹋了电影原本的质量。
李安总是能反应时代,至少能把他所表现的那个时代表现及至,这三部曲里点滴的都有时代的特色,出国热,房产热,性的解放等等,各种观念上新旧的冲突汇集起来也就成为了东方传统人伦观念与西方新进思潮的冲突,或者也是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电影,即使现在来看,因为其冲突的仍然存在而电影也同样具有时代意义。
在朱家,朱家珍笃信的基督教教义和赞美诗、朱家倩的国际航线和whisky还有朱家宁工作的炸鸡店等等诸如此类,硬是敌不过朱爸的火腿鱼翅、紫炭火锅和蟹粉汤包。中国菜是这样的:一旦上了桌,美食家们虽尽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指出种种不是,但菜终究是做得的,咸点淡点是既成事实,是不吃也得吃的,比不得那西餐上桌只是半成品,食客自己再深加工,任凭餐桌上打翻五味瓶,主随客便。
因而,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肴就知道“火腿耗了”或“没打虾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亦未逃过中国菜的文化劫数,各自在设置了满汉全席级的要求后最终也只能臣服于未婚先孕、被遗弃和被玩弄这些既成实,走进过咸或过淡的生活。倒是朱先生,看似传统守旧,却是这一大家子中最懂得追求真爱和幸福的一个。这是一个反讽,就象当朱先生宣布要和锦荣结婚,原本满心欢喜的梁伯母昏厥倒地,后大骂老朱,如同死活都要回那个煎荷包蛋都要响警报器的美国一样,讽刺得可以。
朱老先生(郎雄)是精通各帮菜系的台北头等饭店退休首席厨师,只有饭店厨房有拿不下的急事时才出马坐镇。朱先生的妻子早逝,他一个人把三个女儿拉扯大,殊是不易。
太精美的菜肴惯坏了三个女儿的嘴,也造就了她们各自的生活态度:大女儿家珍(杨贵媚)大学时经历了一次感情挫折,从此对爱情心无旁骛,畈依了基督教,对两个妹妹以家长自居,性格乖戾;二女儿家倩(吴倩莲)是航空公司的高级主管,事业有成,有很现代的爱情观,与这个守旧的家庭似乎格格不入;三女儿家宁(王渝文)是个高中生,业余时间在快餐店打工,对爱情很懵懂。虽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但四个人相聚的时间少得可怜,只有每周一次美食汇聚的“星期日晚餐”才是联络感情的唯一时机,却又往往以争吵散席。家珍同学的姐姐锦荣(张艾嘉)就住在朱家左近,一个人带着女儿正应付着焦头烂额的离婚官司。她不善烹饪,常到朱家搭伙,和朱家三姐妹感情甚好。而其母梁伯母(归亚蕾)一住到锦荣家就有心要和朱先生续上一段黄昏恋。
日子慢慢流逝,看起来就是那么平淡,但其实暗涌处处。家宁爱上了同学的男友,怀了孕,第一个离开了朱家。家珍最终向学校的体育老师打开了心扉,坐在机车后座一路绝尘而去。而家倩,在经历了投资和感情的双重失败后,蓦然惊觉,其实她心里最记挂的,还是这个家﹑这份烹饪的手艺和这个其实也很爱自己的老朽的父亲。
在最后一次“星期天晚餐”上,朱先生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将和一直默默爱着的锦荣结婚……
《饮食男女》是李安在台湾拍摄的“My Father Knows Best”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是《推手》(1991)和《喜宴》(1993)]。和前两部一样,李安在《饮食男女》中热烈地讨论着中国人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的撞击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藉由片中无处不在的中国美食,观众嗅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今日中国人社会的另类解释。
在朱家,朱家珍笃信的基督教教义和赞美诗﹑朱家倩的国际航线和whisky还有朱家宁工作的炸鸡店等等诸如此类,硬是敌不过朱爸的火腿鱼翅﹑紫炭火锅和蟹粉汤包。中国菜是这样的:一旦上了桌,美食
家们虽尽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指出种种不是,但菜终究是做得的,咸点淡点是既成事实,是不吃也得吃的,比不得那西餐上桌只是半成品,食客自己再深加工,任凭餐桌上打翻五味瓶,主随客便。
因而,朱家这几个浅尝一口菜肴就知道“火腿耗了”或“没打虾浆”的女儿们,在感情上亦未逃过中国菜的文化劫数,各自在设置了满汉全席级的要求后最终也只能臣服于未婚先孕﹑被遗弃和被玩弄这些既成事实,走进过咸或过淡的生活。倒是朱先生,看似传统守旧,却是这一大家子中最懂得追求真爱和幸福的一个。这是一个反讽,就象当朱先生宣布要和锦荣结婚,原本满心欢喜的梁伯母昏厥倒地,后大骂老朱,死活要回那个煎荷包蛋都要响警报器的美国一样,讽刺得可以。
李安是生在台湾的中国人,又往美国深造,深谙其中之味,因而在其编导的本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矛盾冲突随着中国菜的浓汁重酱泼洒开来,再凭借郎雄﹑杨贵媚﹑吴倩莲﹑赵文暄﹑归亚蕾和张艾嘉这些台湾资深艺人的出色演绎,《饮食男女》当之无愧是台湾乃至华人影史上不可忽视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