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安遐思(赵竹帛)
延安遐思
2015年5月15日,我作为哈尔滨市直机关党组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的学员,从北京南苑机场乘坐中联航KN5631航班,经过一小时又一刻钟的飞行抵达延安。一种难言的激动涌上心头。当年,大诗人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不时在耳畔鸣响:“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就在这里。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国的摇篮。延河之上,数座铁桥飞架,宝塔山下,高楼新厦林立,道路平展宽阔,山峁已见浓绿,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惊喜和激动。延安,我又来了!
一
2005年10月,经栗战书同志多次游说和陕西省委几届主要领导的邀请,原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维本一行,对陕西省进行了参观考察。我时为维本书记的秘书,亦忝列其行。维本书记最为高兴的是到了延安,遂圆了当了一辈子共产党人而未到过延安的一个愿望。栗战书同志亲自拟定参观考察路线,还跟法门寺和大唐芙蓉园参观景点负责人打电话,关照做好接待工作。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国(现为政治局委员、副委员长、总工会主席)、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现为中 1 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陕西省委常委、秘书长李希(现为辽宁省委书记)、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王侠(女,现任全国供销社主任)专门设宴招待维本书记一行。原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勃兴见到维本书记这一老友特别高兴,不仅设家宴款待维本书记一行,更是与黑龙江老乡,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杨永茂一起全程陪同维本书记赴延安参观。
巍巍宝塔山,不尽延河水。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每一处革命旧址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引发了人们奔淌的激情、向往和感叹!人们在品评毛泽东和他一大批战友: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彭真的豪情逸事和丰功伟绩时,不禁感叹,党中央在陕北的十三年,那时的延安,群雄聚集,灿如星河。
孙维本与张勃兴这两位老省委书记几次强调:陕北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所构成的延安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
时光已过去十多年了,两位老书记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依然在关注着延安,以及被延安精神洗礼的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
二 站在凤凰山上,远眺沟壑纵横的黄土山峁,一幅幅历史画卷映入眼帘。
我想起了370多年前的李自成。这位出生于陕北米脂县的驿卒被裁撤后,加入由数十万叛兵、饥民组成的造反大军,“饥寒势极,法无所施”,面对兵民相煽而动的声势,崇祯皇帝行事推诿又互相抵牾的应对之策,又为农民起义的火焰添了一大把干柴,致使其熊熊燃烧起来。先后成为“闯将”、“闯王”的李自成高喊“均田免粮”的口号,攻凤阳、焚皇陵,克洛阳、杀福王,占西安、建大顺,经韩城禹门渡黄河,发讨明檄文,直逼北京。
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杂色黑马,在数百名骑兵的护卫下,威风凛凛,开进京城,经过承天门进驻皇宫。李自成给由朱元璋开国的明朝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也给中国的历史画上了个大大的惊叹号。崇祯皇帝(朱由检)得知北京内城已落入大顺军之手,亲自到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往常百官云集之地,如今却无一人到来。他与宦官王承恩登上煤山寿皇亭,脱下皇袍在衣襟上写下“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明史》卷24《庄烈帝记》)随后,他赤足轻衣,乱发盖脸,与大太监王承恩相对上吊自杀。朱由检做梦也不会想到存续276年之久的大明江山会葬送在这个陕北失业驿卒之手。
李自成入据京师后,骄傲情绪迅速增长,群臣亦忙于劝进,将官们急于享乐,招降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为己有的计划又失败。吴三桂乞师而降清。满清的多尔衮迅速入关,借助于亡明的力量建起对全国的统治。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带来了一些消极的东西,阻滞了明末逐步成长起来的商品经济发展,但很快的适应了较高级的文明形态,管理和控制着这个大帝国,确立了全国今日版图的格局。
一些残明势力或向南方转移继续拥立明室,或向东北清政权靠拢,成为新朝的马前卒。4月30日李自成败走北京,最后在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被地方武装所杀。(一说在石门夹山寺消发为僧)农民战争最惊心动魄的一幕随之落下。
三百年后,郭沫若先生写下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读后,心潮难平,决心以李自成为鉴,共产党人绝不当李自成。
历史就在延安枣园的窑洞里透过的光亮照耀下发生了大的转向……
三
巍巍的延安宝塔,依然矗立在山顶。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矗立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型铜像。每逢节日,延安人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都会自发地在铜像前献上鲜花、花圈以及苹果、红枣,表达他们对人民领袖的爱戴和崇敬之情,对当年延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清风岁月的怀念……
渐行渐远的岁月,把人物的荣辱成败积酿成或苦或甜的老 酒,供人们品评论读。正是在这里,这位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的瘦高湖南人率领一伙颠沛流离的疲惫之师有了立足点和出发点。得以承担领导全民族抗战和解放全国的历史重任。
在陕北高原这块贫瘠的黄土窑洞里,他开始更为艰苦的理论行军,当年他在延安窑洞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盏办公的煤油灯,就在这灯下,他研读历史兴衰,谋划着克敌制胜的方略,描绘着解放开国的蓝图。在灯下,他写下了卷卷雄文。收入他的选集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他在延安和陕北的窑洞里写下的。使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群接受了他的精神洗礼,他预言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仅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亲自按照他写出的剧本,导演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史剧,他领导站起来的中国重振山河,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在战火烧到国门口时,他毅然决然地让儿子参军上前线,打了一场足以让国人扬眉吐气,使国家承平日久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激情燃烧凯歌高唱频传的岁月里,他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开创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探索之路,确立了一个使人民当家作主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他始终关注着世界的风云变幻,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崛起,他警觉祖国的独立和民族尊严。并在迟暮之年,一手推动中美建交接触交流,开创了崭新外交格局,使中国走向了世界。这就是曾在延安和陕北窑洞生活了十三年,从陕北走出的毛泽东。
作为中国人民意志和愿望的集大成表达者,作为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守望捍卫者,作为推动历史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开拓领航者,谁能淡化他的影响?他将与他所创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共荣辱。中国的历史航船不会停止不前,会沿着他开创的航路,沿着他确立的航标奔向未来。
四
来到延安,翻拾展思中共党史,总也绕不开一个人,即出生于陕北,曾为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曾任西北局书记、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岗。1954年,高岗自杀身亡,隔年3月份,中央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并作出决议,将他与曾任过新四军政委、华东局第一书记、中组部长的饶漱石一道定性为“反党联盟”,开除高岗、饶漱石的党籍。高岗、饶漱石的部下张秀山(时为东北局第二副书记)、张明远(时为东北局第三副书记)、郭峰(时为东北局组织部长)、马洪(时为东北局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国家计委秘书长)、赵德尊(时为东北局秘书长)、向明(山东分局第二书记)、潘汉年(上海市副市长)、杨帆(上海市公安局长)均受到整肃。
高岗与饶漱石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关于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处理结局究竟如何,却总是语焉不详。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经验教训,又总是显得直白而粗略。时光荏苒,1979年,中央恢复了高岗“五虎上将”(张、张、郭、马、赵)的工作。他们陆续被安排省部级重要岗位予以重用。张秀山出任国家农委副主任,张明远出任国家机械委副主任,郭峰出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马洪出任中国社科院长,赵德尊出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此外,当年曾任东北局组织部副部长也受高岗一案牵连的陈伯村也被安排到国家电力部任副部长。虽然他们也重新焕发了青春,以加倍的努力来弥补失去的时光,但他们仍希望党中央能够对当年的那段公案有个正式的说法。1992年,张秀山向中央递交了“我的申诉”,并在其回忆录《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详细列举了被冤事实。1997年2月,张明远向中央递交了申诉材料;赵德尊在其回忆录中就他与高岗的关系作了申明;马洪也曾就高饶事件向胡耀邦同志作过口头陈述,高岗的遗孀李力群也曾向中央申诉过。郭峰同志在2004年11月,向中央递交了关于高岗问题的见证材料。在郭峰病重之时,曾在辽宁省任职受郭峰赏识、知心、倚重的维本书记,数次回辽宁探望郭峰同志。郭峰同志弥留之际尚清醒时,在沈阳金秋医院4楼病房,郑重向维本书记袒露其心事,希望维本书记向中央反映他的愿望,高岗一案是冤案,能为其平反。
2005年4月,郭峰同志逝世,享年90岁。4月13日,辽宁省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举行郭峰同志悼念仪式。在悼念仪式前,维本书记向其中央党校同班同学,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同志转述了郭峰同志的这一愿望和要求。以后,维本书记也曾 在不同场合向多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转报了郭峰同志这一遗愿。2013年3月2日,中央在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高岗遗孀李力群及其儿子高燕生受邀参加,且座次安排在高岗当年对手刘少奇的小儿子刘源旁边。在中央领导介绍习仲勋同志生平事迹时,将高岗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并列。充分肯定了高岗的历史功绩。最近新建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展览馆大幅度介绍了高岗事迹。高岗虽然未能获得平反,但“高岗”不再是禁忌词……
高饶事件归结为“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利”的阴谋活动。今天看来,仅是权力斗争这一原有结论可能把事件背景简单化了,事实上它不是单一的权力之争,更有政见相争的背景,它是一系列理念的分歧,体制变动之后的紧张,再叠加被激活的历史恩怨纠葛之后的冲突。重纠往事和恩怨,不一定最好,绝对的对错往往是事件当时或靠近当时的价值评价方式,它未必是后人看到的价值轮廓。
往事如烟,时间会冲刷一切。面对延安的千沟万壑,只能一声长叹……
五
来到了西北局旧址,来到了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使我们又想到了习仲勋、习近平父子。
作为由农家后代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习仲勋,1913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城西南十五华里处的习家庄。1900年,时值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挣扎在饥饿线上的习氏一家,在困苦中终于盼来了一丝福音,习仲勋大伯习老虎在甘肃提督董福祥部当兵。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董福祥调防北京,后又充当随扈大臣率兵抵陕。已任“廷卫”(下级军官)的习老虎顺道回到家中,并留下六十两白银,再走后即音讯皆无了。习家用这笔钱置办房屋田产,亦使习仲勋得以开蒙就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并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否则,他也必将泯然众人矣,将不会出现一个32岁即为西北局书记、46岁即任国务院副总理、65岁即主政广东省、把守中国改革开放的“南大门”,后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常务书记的职业革命家。习仲勋同志说他一辈子没有整过人,一辈子没有犯过“左”的错误。这两句听起来很平淡的话,其实分量该有多重,非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是难以想象的。
作为习仲勋的儿子,我们尊敬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15岁(1969年1月)即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下乡。与老区人民同吃同劳,不仅成为了习近平品格的精神滋养,也奠定他报答乡亲为民办事的宏志伟愿。“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后生”,就是父老乡亲对习近平知青经历的充分肯定。习近平深情地说“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梁家河是我的第二故乡”。2015年2月13 日,习近平来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他到的就是梁家河村。他将曾经的知青身份劳动过的梁家河村作为首站,更有重返故地,感恩父老乡亲,向老区人民拜年的意味。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老乡亲的最好报答。拜人民群众为老师,把黎民百姓当亲人,就能不断汲取成才报国的智慧和力量,也才会始终不改权为民用的执政理念。总书记以实际行动阐释了如何发扬延安精神,为我们全国党员干部树立感恩亲民的榜样。
延安,令人遐想,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过去需要发扬延安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的今天,同样需要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底,延安精神也应永远绽放在中华儿女的身上……
5月19日,乘坐海航HU7390航班离开延安返回,在飞机上俯瞰陕北大地,心潮澎湃,衷心祝福这块黄土地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我默问自己:延安,我何时再来?
第二篇:清明遐思
清明遐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漫漫哀思,悠悠伤怀,在这凄冷的节日里,迷惘的思绪如缕缕凉风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后,定是一片荒凉的坟墓,那里屹立着民族的魂魄。缥缈如烟的细雨,为这凄清的节日披上一层伤感而又销魂的挽衣。
思绪纷飞,抵达汨罗江畔不朽的堤岸,听屈大夫低沉地哀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不悔!”世态炎凉,统治黑暗,污浊的现实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躯,只有汨罗江滔滔巨浪才能读懂屈大夫千疮百孔的心灵。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人们用端午节祭奠屈原,然而在这清明落寞的节日里,又有谁去听听屈原跳动的心?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迈,不是激情,是悲壮,是哀恸,是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而奏响的挽歌。端午佳节,喜庆不是人们的过错。汨罗江畔,龙舟拂水而过,人们的呐喊与助威却与屈原投江的苍凉悲壮形成强烈的反差。喜庆不属于屈原,只有这清明的萧瑟才足以抚慰逝去的灵魂。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这是清明的装束,是忠贞的色彩。没有春节的声声爆竹,没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没有元宵佳节的张灯结彩。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的是燃灰,是香熏,是泪水,是面对深邃苍穹最真挚、最诚恳的缅怀和祈祷。
清明,属于精忠报国的岳飞,属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属于赤血丹心的文天祥——八百里路,开拓与进取是不尽的动力;三十功名,国家与民族是不灭的情怀。
收回思绪,站在列祖列宗的墓前,我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烧一柱香。清明节,你们就是不朽的忠魂!
第三篇:《书于竹帛》读后感
《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作者依据大量的传世文献和考古文物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向读者娓娓讲述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的演变史。书中的一些真知灼见:甲骨文字汇、文字书写的传统顺序等论断,都给予一种新鲜的观念。而不断增补的新的考古资料,又使此书在学术上一直处于研究前沿。
读后感:这本书是钱存训先生依据大量的传世文献和考古文物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向读者娓娓讲述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的演变史。多角度地观照中国古代文字载体的源远流长和多姿多彩,对于研究中国文物学、考古学、文化史等都有一定的帮助。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是汉字为主的文化,而汉字的载体,正是始于书籍。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是这样一路传承,从甲骨到青铜,到缣帛,到竹简再到纸张,如今的信息社会,信息以网络数据方式不停的更新,以后还会有更加先进的方式来记录,传播人类文明。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竹帛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贡献。
钱先生在书中说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最初是依赖竹帛得以传承至今。在这最早的时期中,不仅今日通用的文字和书籍的一些性质渊源于此,而且影响后世的哲学思想,生活习惯和伟大着述,也都是在这一时期中孕育而成。”它承载了博大的中华文明,在其演变过程中,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在今天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中,抽出一些时间,看一看那些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
日本文学家、史学家平岗武夫对中国汉字大力推崇,他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最多人使用的文字,是汉字!在最广大地域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被使用最长久的文字,是汉字!表现最多种语言的文字,是汉字!蕴藏书籍最丰富的文字,也是汉字!”
一个其他民族的人都能对我们的汉字如此大力的欣赏和推崇,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是不是更应该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抱以尊重、赞赏、传承和发扬的态度呢?去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和各个地方卫视都举行汉字听写大会或者汉字英雄的活动,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在写的时候却写不出来或者是出现错误,这种“提笔忘字”的现象不得不说令人堪忧。
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关注我们的文明吧,看它在泱泱大风,滂滂大潮中如何屹立传承,给予今天的我们精神力量。
第四篇:赴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赵巧珍
参加延安市教育局举行专题培训加强教室
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心得体会
南教场小学赵巧珍
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大规模、常规化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让更多的教师认识、了解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延安市教育局举办中小学教师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培训会。我有幸5月17日参加了本次培训,这次培训分初中和小学组,培训包括示范课观摩和专家点评两个环节。来自浙江宁波、江苏兴化、陕西汉中和陕西咸阳的教师分别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讲授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去年的树》、《三峡》4节现场示范课,汉中市电教馆资源中心主任刘静分别对示范课进行了精彩、专业的点评,并以《创新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向参训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开班仪式上,延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贺光前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各级教育信息化工作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与责任,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入学校,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工作;二是各县区要建立健全激励、考核、评价、督导等制度体系,把教师学习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与考核、评优表彰等工作结合起来;
三是要抓好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重点要做好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能力的培训,充分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和省市县各级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一
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微课”等教育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特别是汉中师范附属小学王红老师,展示四年级《去年的树》,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突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个人素质,课题的出示,白版和黑板的结合,给课堂增添不少色彩,书写课题,抓住细节,白板配乐,读中悟,悟中读,悟中悦,增加学生词汇量,关注了全体学生。使我受益匪浅,也感受了电子白板在教学中不可估量的作用。浙江省沈淑蓉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沈老师思维活跃,语言活泼,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课上的生生参与,台下老师各个专注,整个课堂笑声不断,掌声不停。沈老师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感悟,形成自己的新知,这是本节课亮点,也使我平时欠缺的地方。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了解和应用,大部分老师还不熟练,如何制作、开发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及如何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科学的、有效的深度融合等,成为困扰广大教师的突出问题。市教育局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媒体应用培训会”,通过专家讲座、技术培训、示范课观摩、专家引领等形式,对我们参加培训教师起到了更新观念、学习技术、掌握方法和融合应用等目的。
2014.5.26
第五篇:午夜遐思散文
无情岁月似流沙,缱绻年华一梦遐。
愿携清风明月伴,尽游海角并天涯。
倚窗而望,绵绵的秋雨,又一次淋湿记忆,那些年,那些事,依旧如昨。转眼之间,已经不再年少,青春的誓言,早已被岁月抹去……
背起简单的行囊,徒行千山万水之间,与清风为舞,邀明月对酌……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黄昏独倚栏,一帘风月闲。东篱把酒,人比黄花瘦,此去经年,应时良辰美景虚设,总有万种风情,更待与何人说”……
那些怅然不尽的人生经典,如一幅幅的画面,在脑海浮现。也许历经沧桑,才能超越自己……
而我们只是一粒浮尘,镜中见生涯,梦里一繁华。鬓角的浅纹,满头的霜华,无一不在诠释着岁月的无情,生活中的琐碎,让我们无瑕顾及左右,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候,去翻阅逝去的曾经……
不由长出一口气,心中的压抑感,却无处释怀。现实与理想的的差异,太多的牵念,太多的羁绊,梦想却是那样遥不可及……
不得不承认,岁月怎么变迁,骨子里的东西,依然如旧,多愁善感的我,还是喜欢一个人,倚窗遐思,望月感慨……
昨天顶着秋风暮雨,一揽京城风光,瞬时的陶醉,让我沉淀在幸福之中……
站在天安门前,望着千古绝胜,心中顿然开阔,思绪如满天的秋雨飞扬。临风一笔,尽抒情怀……
百世沧桑百世梦,江山依旧展雄风。
昔时岁月悠悠去,今日中华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