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2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第一课时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38、39、例
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准备:
情景图,剪刀、吸管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2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P40页的1、2、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
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课本P42、43页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角和直角的把握。教学难点:
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方格纸、正方体和长方体盒子、直尺、三角板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完成第42页练习八的第2题。出示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指名汇报。学生观察图形并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和直角。[设计意图]:情境学习,进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1、完成第42页练习八第3。
要求观察区分出题中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说说理由。学生观察题中的图形然后判断,汇报说明理由。
如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完成第42练习八第3题。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或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他们重叠起来验证。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从而验证角的大小。指名汇报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42练习八第4题。
教师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来检查题里的角是不是直角。学生先独立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检验。指名汇报,并说明理由。
4、完成第42练习八第5题。
教师用钉子板或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照样子画出两个图形,然后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一下是否是直角。学生活动。
5、完成第43练习八第6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教科书上的样子画。观察这两个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三角形,观察图形、思考、汇报。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都有直角。学生充分感受到角和直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3练习八第7题。
左图中有3个角,中图中有7个角,右图中有8个角。做题时教师要先让学生找,教师作必要的指点。
2、完成第43练习八第8题。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盒子上各面共有24个角。教师指导学生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角。学生活动。
指名汇报并演示数法。
[设计意图]:变式练习加强学生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
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两个纸条的优势,巧妙突破。
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直角和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直角。教学时从寻找周围物体表面中形如课桌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没有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例题中的重点词句,导致学生交流时发言不够踊跃。
第三课时 角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在这两天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二、梳理知识,自主练习
1.回顾梳理角。
谈话:什么是角?(学生回忆)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且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记法。(学生画、说)
谈话:用你手中的纸随便折出一个角,跟你的同桌比较一下你的角大小。互相说说怎样比的。(学生活动)
2.自主练习。
《同步》P30 第1题
第5题
谈话:对于一个三角板同学们了解这么多知识。两只三角板你又能得到哪些角的知识?
3、画角
4、回顾梳理直角。
三、综合巩固,拓展应用。《同步》P30--32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表扬,同时提出要求借助已经掌握角的知识,继续寻找生活中与角有关的知识为我们学习今后的知识打下基础。
第三篇: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P39例
1、例2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2、学生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用纸创造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学情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角”,但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样图形是“角”。因此教学时要结合生活情景及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板、直尺、活动角、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平台。
学生准备:直尺或三角板、长方形纸片、活动角模型、剪刀。
教学预设:
一、引入角,了解起点
1、直接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角)
2、了解起点 关于角你知道了什么?
方案一 如果学生说的是人民币的单位,就从生活中的角引入,建立角的概念。
方案二 如果学生已经能从生活中例举出角或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角是怎么样的,哪就让学生用纸把所知道的角折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找角的原型
刚才小朋友说的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角,它是一种平面图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我们校园的一角。(做操的小朋友改为在旁边观看球赛的小朋友,并且其中有一个小朋友手中拿着饮料在喝)你能从这里找到角吗?请在学习小组内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学习伙伴看。2)、出示三角板 :你能找出角吗? 3)、用纸折出你找到的任意一个角,展示所折的角并评价(分别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同时注意让学生感受角是边与边围成的那一部分;并掌握正确指角的方法。)4)、现在请你想一想,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呢?
2、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这尖尖的一点叫顶点。直直的线叫角的边。这就是数学中的角。
3、闭上眼睛,把角记在脑中。
4、折角、指角(展示----比划(这里着重关注比划角的方法)------判断)
5、练习八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6、找生活中的角。
三、画角
1、介绍正确的画角方法
2、自己画角,指出顶点、边。(同桌互评,选学生的若干作品展示)
四、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
1、做一个活动角(拉动角的一边,另一边不动,形成一个角。)
2、玩一玩:角的两边拉开、合拢,你想说什么 ?
五、创造角——用长方形创造角
如果用剪刀剪一刀,猜测一下,长方形角的个数会有什么变化?
六、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七、机动
用小棒摆角
八、课后作业
观察你周围物体的表面是否有角,并把它画下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利用学生熟悉的三角尺、红领巾、钟面等生活中的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充满数学思考的情境,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这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习的积极情感。
经历在生活中找角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喜欢数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在图形中找角,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起来,并通过辨认作出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分析、判断能力。
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贯穿数学过程的始终。设计了指角、摸角、画角、表示角、读角、找角、做角、比较角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探究、交流、展示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
第四篇:《 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学设计
棠德南小学数学科 二年级备课组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提供必备的条件。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直尺画角。
3、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1、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2、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五、本单元知识框架
认识角、画角 角的初步认识 认识直角、画直角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判断哪些图形是角。
2、能准确地指出角各个部分的名称。
3、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4、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5、会用三角板画直角。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3 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
角的初步认识
1、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110.9 直角的初步认识1.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1、110.10 综合练习课110.11 单元测试及测试情况反馈 合 计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课时 《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培养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3、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活 动 引
入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2
(二)导入课题师:“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 这是角吗?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2
(三)第二次尝试:
1、(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3、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5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1 2 2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2
(四)教学效果评价
第2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4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探索新知(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10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第五篇:角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在学生对角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马上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让学生自己归纳角,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 并尝试画角。(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这个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宽是().
3、想一想.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6个面)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这6个面的一些知识.
三、教学新课.
(一)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老师先示范,学生再做)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教师明确: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1.这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2.长方体的表面积包括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每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分组讨论.
解法
(一)6×5×2+6×4×2+5×4×2
= 60+48+40
= 148(平方厘米)
解法
(二)(6×5+6×4+5×4)×2
=(30+24+20)×2
= 74×2
=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答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解法
(一)是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之和;前后面的面积之和;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解法
(二)是先算出上面、前面、左面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将解法
(一)改变成解法
(二).
四、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用两种方法计算)
2.一个长方体铁盒,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做这个铁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五、课堂小结.
通过解答例1和做一做,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结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宽+长×高+宽×高)×2
六、课后作业.
1.一个长方体的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这个木箱不做上盖呢?
2.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1)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2)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3)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
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探究活动
小小设计师
活动目的
1、理解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形式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小组设计.
活动题目
纸箱厂要用硬纸板制作立方体.用下面的六个正方形连接在一起,组成的平面图形经折叠后正好能构成立方体,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请你设计不同的立方体表面展开图.
参考答案
在立方体展开图的设计中,为了使图形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需要进行适当的分类.我们称立方体展开图中最长的一条为主干,这一条如果由四个正方形组成,就称主干为四方连,同样主干有三方连,二方连等.这样,我们把展开图分成以下几类.
(1)主干为四方连.
(2)主干为三方连.(3)主干为二方连.
【思考】立方体展开图中是否有主干为五方连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体现“立体——平面——立体”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2、通过展开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初
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
师:四川德阳的两位同学在春节的时候,给我们寄来了贺卡,我也为这两位同学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长方体的相册,里面有我们班每个同学的照片。
(出示相册)
师:我打算将这份礼物设计一件精美的外套,为了不浪费,我想请教同学们:你认为包装纸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要包装我手中的礼物
要考虑到哪些问题?(生1.包装纸的面积是多少 相册6个面的总面积是多少 相册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示课件 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前面和有侧面的面积吗?(课件)要求相册6个面的面积 这就要用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究研讨
每个物体都有表面和表面积,出示桔子 你知道桔子的表
面积指的是哪里吗?说一说。橘子皮就是橘子的表面积
老师: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 课件
学生回答
那正方体呢?
课件
板书: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得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我们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如何来求他们的表面积?现在请同学选取任意一个长方体或12张长方形(包括两张正方形)纸板,通过量一量,剪一煎,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转化为就知识,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想一想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形式不限:看那一组想的办法多,要求1如果需要测量,数据请保留整厘米数。2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区分并标识长方体的六个面和12条棱。现在同学们开始操作。哪一组到前面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拿着手中的长方体纸盒及记录到前面演示。
学生1:我自由选取的长方体,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2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先用6 ×2得到前面的面积,再乘以2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接着用6×5得到上面的面积,再乘以2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再用5×2是左面的面积,乘以2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就是6个面的面积,也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
面积。
学生演示完,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师:你思路清晰、演示准确、表达流畅,找到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有哪个组是这么想的,把成果展示出来。师:你们手中的长方体大小不一,数据也不一样,可你们为什么把
这些算式放在一起呢?
学生同过观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长×宽×2+长×
高×2+宽×高×2。
板书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生2:我是这么想的: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以把6个面分成两大份,每一份的面积相等,用前面、上面、左面的面积和乘以2就得到了长方体表面积,我们组选用的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是:(8×6+8×3+6×3)×2。
师:表达得非常简练,理由讲得很清楚。还有哪个组跟他们想的一样?
也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出来。
生:老师!这几个算式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用(长×宽+长×
高+宽×高)×2。
师:看你的概括能力多强,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板书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生3: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把这个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剪下来,剩下的四个面连成一个大长方形,再把这两部分的面积相加。
师:这种方法书上都没有提到,你们组真有创意。谁听懂了?谁上来
再给大家演示一遍。
又一名学生演示,不同的是剪下来的是左右两个面,连成的大长方形
是上下前后四个面。
黑板上又留下了两个学生的成果。
师:这种方法确实很独特,了不起!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师:小小的长方体经过你们的剪、拼、摆,通过你们的探究活动,奥秘终于被你们发现了,在这三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中,你喜欢
用哪一种?跟同桌说一说……
生5:我的长方体学具和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是上下、前后四个面的面积;用3×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师:你计算的很准确!你的长方体学具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师:小小的长方体经过你们的剪、拼、摆,通过你们的探究活动,奥秘终于被你们发现了,在这三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中,你喜欢用哪一种?跟同桌说一说……
四、迁移类推、自己发现、总结方法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
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形面
积乘以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
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师:利用正方体学具快速计算它的表面积。
生1:4×4×6,我用4×4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
就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
生2:还可以列式为: 训练反馈
长方体表积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刚才我们要知道包装一个包装盒至少要用多少包装纸就应用了这一知识。现在王红要做一个礼物盒,我们一起过去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五、深化提高,综合运用
师:谁是小博士?把一个长10m,宽3m,高2m的长方体木块分成3个小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多媒体演示)
现在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甲):沿高的方向竖分(与左右面平行,多媒体演示)增加了像左右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3×2×4=24m2。生(乙):也可以沿长的方向横分(分前后面平行,多媒体演示),增加了像上下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3×4=120m2 生(丙):沿宽的方向竖分(与上下面平行多媒体演示),增加了像前后面一样大的四个面。增加的面积是10×2×4=80m2。
师:太棒了!不愧是小博士。
总结 :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而很认真,请同学们回家后每人做个精美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礼品盒,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把你对母亲的浓浓的爱意,装在这个精美的纸盒里,献给自己的妈妈。
关于作者
刘相侠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学设计:::中国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2008-08-05 16:16:18| 分类: 默认分类 阅读11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中国小学网 点击数: 174 更新
时间:2007-3-1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6页例3。<--#endeditable-->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如果告诉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如果要求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怎样求?
2.(l)图中告诉了长方体的什么?
500)this.style.width=500;“ tppabs=”http://211.100.20.173:8009/b1002/ku/js/jx/10012.files/untitled-14.gif“> 要求前面或者后面的面积,需要用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用9厘米、3厘米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怎样求?如果要求左面或右面的面积,需要用哪两个条
件,怎样求?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2)按要求列式,不计算。
500)this.style.width=500;” tppabs=“http://211.100.20.173:8009/b1002/ku/js/jx/10012.files/untitled-15.gif”> 3.(出示长方体教具)请同学生们看,这是什么体?它有几个面? 如果没有上面,(同时去掉上面)要求它的表面积,就是求几个面的总面积?是哪5个面呢? 如果没有上、下面,(再去掉下面)又是求几个面的总面积,哪几个面? [说明:以上复习题的设计,突出了逻辑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灵活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
2.例3:粮店售米用的米箱(上面没有盖),长l.2米、宽0.6米、高0.8米,制作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
平方米?
(1)读题,说出这道题的题意(或己知条件和问题)(2)要求用木板多少平方米,就是求木箱的什么?这个木箱有几个面?少了哪一个面?
(3)怎样列式?
a.1.2×0.8×2+0.6×0.8×2+1.2×0.6
=1.92+0.96+0.72 =3.6(平方米)
答:至少要用木板3.6平方米。b.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并讲出列式思路)。
(1.2×0.8+0.6×0.8)×2+1.2×0.6(l.2×0.8+0.6×0.8+1.2×0.6)×2-1.2×0.6 [说明:教师让学生审题时,强调题中的隐含条件“上面没有盖”,抓住解答本题的关键,又从不同角度引导,加强
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小结: 通过例3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解答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问题时,首先要判断什么?然后就按照有几个面就直接求几个面的面积或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缺少面的面积的方法来解答。
4.如果原已知条件不变,再增加条件和问题,出示如果木箱外面四周都刷上油漆(底面不刷),刷油漆的面积一
共有多少平方米?(1)提问:求刷油漆的面积就是求几个面的面积,自你会解答吗?请独立完成。
(2)集体评讲。(师板书如下)1.2×0.8×2+0.6×0.8×2=2.88(平方米)(1.2×0.8+0.6×0.8)×2=2.88(平方米)(1.2×0.8+0.6×0.8+1.2×0.6)×2-1.2×0.6×2=2.88(平方米)
(1.2+0.6)×2×0.8=2.88(平方米)(3)利用教具演示,验证(1.2+0.6)×2×0.8是否正确:如果把它刷油漆的四个面展开,观察是什么形,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长方形的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说明:通过上题只改变一个问题,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变换思路,培养学生集中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当学生说出(1.2+0.6)×2×0.8时,教师给予表扬性的肯定,然后教师借助教具的演示,使学生明白刷油漆的四个面展开后与长方形的关系及计算的简洁性,利用了转化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5.看来,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不一定要求6个面的总面积。老师带来一幅图,请看,哪些物体是需要求6个面的总面积,哪些是求5个面的或4个面的总面积的?谁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500)this.style.width=500;“ tppabs=”http://211.100.20.173:8009/b1002/ku/js/jx/10012.files/untitled-16.gif“>
[说明: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求六、五、四个面总面积的物体,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数学视野,而且
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以学以致用。]
三、巩固练习1.只列式,不计算。
(1)农民伯伯要做一个不带盖的正方体水桶,底面是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要用铁皮多少
平方分米?(2)工人叔叔要做一个长方体烟卤,长宽都是3分米,高10分米,求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2.判断下列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一个火柴盒长5厘米、宽4厘米、高1.5厘米,做这样一个外盒至少要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
(1)5×4×2+4×1.5×2()(2)(4×1.5+5×1.5)×2+5×4()
(3)5×4×2+5×1.5()(4)(5×4+5×1.5)×2()(5)(4×1.5)×2×5()(4+1.5)×2×1.5对不对呢? 请同学们像图一样放置火柴盒,用剪刀沿长剪开,看看是什么图形?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长是多
少?宽是多少?(4+1.5)冬2×1.5求的是什么? [说明:老师在处理判断题时,不仅仅满足于学生说出正常的分析思路,而且紧跟一句”谁还有不同的理由也能说明这道题是错的“,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哪一种判断方法最快“,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老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去发现,相机点拨,教给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策
略。] 3.希望小学新盖了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高4米,工人叔叔要粉刷教室屋顶和四壁。除去门窗和黑板的面积20平方米。(1)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如果每平方米用涂料0.25千克,需要用涂料多少千克? 想一想在实际粉刷过程中,工人叔叔准备35千克的涂料够用吗?为什么? [说明:”在实际粉刷过程中,工人叔叔准备35千元的涂料,够用吗",看似一句无关紧要的问话,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加严密和周全的角度,这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4.一个长方体的食品盒长6厘米、宽5厘米、高10厘米,在食品盒 的四周贴上商标纸,宽度是1.5厘米,贴这样1个食品盒要用商标纸多少
平方厘米?
读题后,让学生讲什么叫接头处。独立思考,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说明:以变化激趣,在变中找不变,使学生养成多层次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最后,教师没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学生不但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而且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这一设计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发了创造性思
维。] [说明:这节课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时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产生。这样设计一是通过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发展了他们思维的独特性;二是通过简缩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二是通过联想,培养思维的变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