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跟我的前妻谈恋爱》观后感:珍惜眼前人
从昨天中午吃完饭就钻在被窝里看电视剧《跟我的前妻谈恋爱》,一看就想把它看完,于是一下子看到今天凌晨5点多才算是看完,一共22集,应该说是一部喜剧,看着马勇和俞晓红两个人斗嘴,笑的我肚子疼,7年的夫妻离婚后一见就是吵,互相把对方损的没有样子。虽然两个人离婚了,可看的出来俞晓红还是很爱马勇的,马勇只是不知道自己也是很爱很爱俞晓红,就像马勇劝姐夫不要离婚时讲的那样,离婚不是玩笑,只有真正离过婚的人才能理解,每当想起是心尖在痛,而这种痛也只有自己能够明白。他内心深处还是后悔与俞晓红离婚的,互相没有给对方缓冲的时间,更多的是冲动。也只有他马勇才知道俞晓红喜欢什么样的浪漫,喜欢什么样的男人,平时有什么坏毛病,喜欢---虽说是是张琪在和俞晓红谈恋爱,其实是他自己在谈,每一步都想着怎么才能让俞晓红开心,马勇也是一特幽默的人,她会在俞晓红生气的时候逗她开心,确实只有俞晓红懂他,或者说当所有人都不相信他的时候也只有他前妻俞晓红相信他,相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种信任。
俞晓红在遇到困难是想到的第一个肯定是马勇,虽然吵架的时候损的难受,而马勇不论在干什么肯定会来帮俞晓红,他什么事情都可以替俞晓红抗,像马勇自己讲的那样我就是贱,呵呵,这话让人温暖。
还是相信那句话人以群分,也只有他们互相理解对方,看一下表情也就知道对方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马勇的一些笑话也只有俞晓红才会笑,而刘惠却感觉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是不能当笑话来讲的。于是最后,美好的结局,复婚了,最后一集感动的让我哭,为他们的爱而哭。
往往最爱自己的人就在身边,只是看自己能不能发现,会不会珍惜,有的一旦错过了就永远没有交点。
往往在追求中女孩子过程中做的比什么都好,什么都能替对方想到,可是一旦属于自己就开始放任甚至不屑于顾,这应该是男孩子的通病吧!~
很不错的电视剧,正在谈恋爱的,或者已经结婚的都可以看看,感情需要双方一起来维护,需要彼此的包容与爱护,只有这样才能永久。
第二篇:珍惜眼前人
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然而,等待中,那一抹容颜的老去;等待中,那一缕现实的无奈。看尽繁华三千,终是花飞叶落随泥土,谁能将青春留住? 小桥还是那个小桥,流水还是那个流水,伊人却已作人妇为人夫。花开花落,缘起缘灭,再回首已是沧海变桑田。多少人败给了等待,多少情败给了似水流年? 若说没奇
缘,今
生
偏
又
遇
着
他。
花开的时候最珍贵 花落了就枯萎 错过了花期花怪谁 花需要人安慰
阅文者,生活中,别抱怨幸福总是和我们擦肩而过,人生,就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途,珍惜眼前人。不解释~ 过有爱有痛不凑合的日子
:“每天最少八件事!我们的宗旨是:永远不嫌事儿多,永远不怕事儿大。”
1.反思:当初应该把秀幸福的功夫,用去抓那锦袍背面的虱子。真正的好婚姻,是不会被外力攻破的。2.依然做个好父亲,尽力相伴,永远港湾。3.把虚荣和骂名都像蛛丝一样抹去。冷暖自知。未来还长。
2.我一直以为,我还喜欢着,我突然发现,原来住在我心里的,是回忆中的她,而我——忘不
24.去爱吧,像不曾爱过一样;跳舞吧,像没有人观看一样;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生活吧,像每天都是世界末日一样;赚钱吧,像不是为了钱一样。
3.15.能让你生气的敌人,说明你没有胜他的把握;能让你生气的朋友,说明你仍在意她的友情或者是爱情12.这世界上,没有能回去的感情。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也会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是存于心底的记忆。是的,回不去了,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往前。13.把痛苦和悲伤留给自己,不要通过伤害你所爱的人来发泄心中的苦痛。永远的掉的是我对
她
付
出的感
情,而
不
是
她
!经 典《把悲伤留给自己》!
4.一个人太相信自己,或是太相信/依赖某个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都一股脑寄托在她身上,最后伤及你的人往往就是你认为最相信/看重/依赖/放不下/在乎的人或是事。10.乍临人生,你在哭,爱你的人在笑。生命终结,你在笑,爱你的人在哭
第三篇:请珍惜眼前人
请珍惜眼前人
最近的一些事情大家也都看到了,面对大自然,人类的生命就像一粒尘埃。世事无常,谁都不敢保证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世间有谁能够证明我们曾经来到过这个世界上?无非是亲人,朋友,爱人。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在眼中是那么的高大,母亲是那么慈祥,每天晚上都会偷偷赖在父母被窝里,想一辈子和父母在一起。但是,不知道从某一天开始,我们告别了家乡,赚了钱,有了自己的生活,不再依赖父母的时候,父亲变成了死板的老头子,母亲成了唠唠叨叨的老太太。节假日,宁可泡在酒吧里也不愿意回家。父母不要求孩子给他们买大房子,买高档补品,他们只想孩子能在家里安安静静吃顿饭,和他们讲讲最近的生活,但是我们总是太忙。父母最大的感伤莫过于看着孩子生活的迹象从家中一点点消失,卫生间里少了他的洗漱用品,卧室里不再有乱七八糟的物件,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有人在身后喊爸妈回头却只是茫然张望,总有一天他们会老去,越来越不能理解年轻人的世界,所以请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像小时候他们对我们那样。
曾经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随着各自的发展,一些在大城市里混的风生水起,另一些在家乡默默无闻。当年在寝室里,我们可以彻夜打扑克、卧谈、畅想未来,也说过“苟富贵,勿相忘”这样的话。今天,有的人富贵了,但是有想到当年的好友么?也许,我们觉得自己是迅哥儿,他们成了我们眼中的闰土,朋友之间仿佛有一道屏障,觉得自己无法和那时的朋友沟通了。有多少次,为了所谓的事业,推掉了朋友聚会的邀请。我们成了他们聊天时候的骄傲,他们成了我们眼中“以前认识的人”。朋友也许不能赚钱,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在心神疲惫的时候能和自己唠唠嗑,谈谈心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不会很多,一辈子能就有几个就不错了。
当年那个大学刚毕业一起挤8平米分割房,每天早上给男人早饭,做晚餐的女孩已经成了一个唠唠叨叨,家长里短的中年妇女,男人不愿意和她多说一句话。男人把他的幽默感都放在了公司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夜店里认识的黑丝妹、微信上摇到的女白领身上,每天编着俏皮话把他们逗得哈哈大笑,但是男人有想过么?这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可以和他打情骂俏,甚至可以和他上床,但是她们能和他挤出租屋,给他洗衣做饭么?一辈子的爱人,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是什么山盟海誓,而是当所有人都质疑你的时候,只有TA在默默陪伴着你;当所有人都在赞赏你的时候,只有TA会微微一笑,仿佛在说我早知道。不要因爱人的平凡和不解风情而郁闷,因为时间会证明,越是平凡的陪伴才会越长久。
人一辈子只有一次,世上也没有后悔药,错过就是一辈子。不要等到失去他们的那一天,再追悔莫及。如果懂得珍惜,会发现你获得的越来越多,如果一昧去追求,为了自己的追求,不顾一切,不去注重珍惜,会发现你失去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离不开供我们吃喝,教我们做人道理的双亲;离不开不为名利能和自己交心的朋友;离不开一个在深夜里为你热好饭菜的爱人,请珍惜你的眼前人吧。
第四篇:珍惜眼前人诗歌
是因为我不够好还是对你太好了你不习惯?
是因为我不够认真还是太随意?
是因为我说话不注意分寸还是太刺?
曾经孤单加上孤单是爱火,燃烧过你和我如今沉默加上沉默,更沉默
我知道我都知道,是我不够好
我知道你装成听不到
我也能知道我的你都不要
你对我的好都来不及回报
你知道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计较
有谁知道我的神魂颠倒
至少值得你背着我偷笑
你说你想要记录美好
难过的时候用回忆治疗
我当时还不知道
回想那一天你的微笑
原来想要说遇见你真好
你总是和我闹,我都去包容,无论什么情况下
我曾说过,你的一切我都会包容因为男孩等于大男人,女孩等于小女人
无论你是对是错我都包容你。
亲爱的,我们要一辈子好好的挚爱的,我们要一辈子暖暖的我的悲伤,你是看不到的,就算看到,你也不会懂得,就算懂得,你也不会抚慰,就算你会抚慰,你也不会在意,你也不会为我的伤悲而伤悲。我的悲伤是属于我本人的,我不希望我爱的人为我感到悲伤,所以我也不奢望不爱的人为我悲伤。
思念是糖,甜到哀伤,每当我想你的时候,就45°角仰望天空,这样就不会轻易的泪流满面了,你对我的好我永远都会记得,珍惜眼前人。
第五篇:珍惜眼前人作文500字
珍惜眼前人作文500字
篇一:珍惜身边的每个人
珍惜身边的每个人
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与一个人檫肩而过的几率是十万分之一,与一个人成为朋友的几率却只有一千万分之一。”茫茫人海,为何不好好珍惜眼前人呢?
又听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他不明白何是缘,他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儿说,缘是命,命是缘。此人听得糊涂,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世的修炼。那人不解自己前世如何,便去问佛祖,佛无语,用手指向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于是领悟:缘不可求,缘是风,缘是云,云聚也是缘,云散也是缘。
天底下哪有不散之宴席呢?世上多事可求,唯缘不可,原本在一起的那些好朋友要分离了,与其伤感,不如转念放宽。
从诞生的那天起,谁是你的父母,谁是你的姐妹,这种亲情缘是上天注定的,以至于后来的老师同学,跟走马灯似的在你眼前流动,那也是缘,你可以选择,但十有八九因缘而聚,因缘而散,有的你选择对了,成了你的好朋友,但更多的却只能与你檫肩而过,跳出你的视野,成为陌路人。
缘分需要呵护,他是无言的默契,是心灵的呼唤,你能看到我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种缘呢!
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挥一挥手,又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抛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又难说再见。篇二:珍惜那份简单的幸福
珍惜那份简单的幸福
他们说过最美的话就是伴你渐渐长大,我承诺过最真的话便是陪你们慢慢变老。——————题记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听着熟悉的老歌,凝视着桌上一张泛黄得刺眼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儿没有白发,没有皱纹,只有绽放着年轻气息的笑容。心突然似有铁锤般抨击着。
有人说星星很美,我说它美不过母亲的眼睛;有人说大树很高,我说它高不过父亲的身影;有人说天空很蓝,我说它蓝不过父母陪伴在身边幸福的日子。
当你的梦想被风雨淋湿,总有一个人撑着伞为你挡风遮雨,为你拭去眼角的泪水,轻声温柔的哄着你回家,这个人叫母亲。当你在成长的路上感到刺骨无助,总有一个人挺出高大的身躯为你把风霜严寒驱赶,为你扛下生活的重担。他们像太阳一般给予了人们万千的光茫与温暖,却独自承受着难忍的炽热,像树一样奉献了累累的硕果却凋零了一树的葱老与美丽,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啊。
父母的生活匆匆如时针一般,只知无休止的围着我们转,为我们而忙碌奔波,却从不懂休息与享乐。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厨房中噼噼啪啪的声音中倒映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当父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映入眼帘,它额上落的汗珠如烈焰般炊伤了我的眼睛。目睹着银丝悄悄爬上了曾经乌黑的头发,皱纹布满了那曾经年轻的脸庞,心突然一震,父母真的老了。而我们呢?大抵便是在挥霍时间,游手 好闲罢了。当他们挥汗如雨的时候,我们或许正坐在游戏厅中玩得不亦乐乎;他们筋疲力尽,饥饿难忍的时候,我们或许正吃着心爱的零食,喝着解渴的饮料;他们工作得直不起腰时,我们或许正视钱如粪土,一脸的玩世不恭罢了……
人生是短暂的,父母为我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该是我们长大懂事的时候了。很喜欢那句话————珍惜眼前人。是啊!趁你正年轻,趁我们的父母都还在,为他们捶捶背,捏捏肩;陪他们讲讲话;为他们递上一杯溢满清香的热茶……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那徐徐清风带来着阵阵七里花的芬芳,耳畔边传来着父母亲切的呼唤。炊烟袅袅,岁月静好。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温馨。突然有了种莫名的感动,就这样默默地陪着父母,享受着简简单单的幸福多好!
窗外的微风徐徐而过,温柔得像老友,清香得像老酒。好好珍惜时光,好好珍惜眼前人吧,别待到微风逝去,故人不在才捂着心口说着后悔。
东坂中学八年(2)班 杨琳萍
指导老师:戴凤珍
*** 篇三:袁苏妹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袁苏妹从没想过,在自己漫长的生命中,也有可能站在舞台中心。2009年9月22日,当香港大学向她颁发荣誉院士那一刻,这个82岁的老太太,“看起来神气极了”。
她被安排压轴出场。这一天与她同台领奖的,有汇丰银行曾经的行政总裁柯清辉、香港富豪李兆基的长子李家杰,以及曾获铜紫荆星章的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与这些政商名流相比,这位老人的履历显得异常单薄:学历,没读过小学,除了自己的姓名,她当时还不会写其他字;工作经历,从29岁到73岁,在香港大学的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
这场历年完全以英语进行的典礼,此刻因她破天荒地使用了中文。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用英语宣读了写给这位老人的赞辞,接着又以广东话再次致辞。直到此时,从未受过教育的袁苏妹才听懂,颁发院士的荣誉,是为了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
如果不是那一身黑绒红边的院士袍,她看上去实在是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太太。她走路很慢,弓着背,一副典型的老态龙钟的模样。然而在港大人眼里,这个矮小的女人形象“高大”得近乎“一个传奇”。
有人开始称她为“我们的院士”,但她显然更喜欢另外一个称呼——“三嫂”。因为丈夫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三嫂这个称谓被港大人称呼了半个多世纪。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很多宿舍旧生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出这句话。当然,就像描述自己母亲时总会出现的那种情况,这些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旧生,能回忆起的无非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今年70岁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行政主席梁乃鹏还记得当年考试前“半夜刨书”,三嫂会给他煲一罐莲子鸡汤补脑。已经毕业15年的律师陈向荣则想起,期末考试前夕高烧不退,三嫂用几个小时煎了一碗凉茶给他,“茶到病除”。
时常有学生专门跑到饭堂找她聊天。男孩子总会向她倾诉自己的苦闷,诸如不知道如何讨女友欢心之类。女孩子也会找到三嫂,抱怨男孩子“只顾读书,对她不够好”。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每年毕业时分,都会有很多穿着学士袍的学生特意跑来与她合影留念。
就连大学堂球队的比赛结果,三嫂也常常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输赢都好。”她乐呵呵地说。迎接球队的总是她最拿手的菜远牛河或马豆糕。
然而自从上世纪70年代安装心脏起搏器以来,三嫂再也无法继续在厨房工作了,这位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从此转做清洁工。男生们历来喜欢在饭堂开派对,每每狂欢到凌晨两三点,尽管这早就过了三嫂的下班时间,但她总是等到派对结束,再独自进去清理地板上的啤酒、零食和污渍。
那个在凌晨的饭堂里独自拖地的驼背老人背影,让许多学生总“不敢忘记”。这些有关三嫂种种琐碎的“好”,事隔若干年仍然潜伏在旧生们的记忆中。三嫂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好在哪里”。在她看来,“拎出个心来对人”,人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在宿舍工作时,她自己的大儿子正在美国读天文学专业,她只是用“母亲的心”去照顾这群同样在外读书的孩子。
如今她早已经退休了,但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学堂。
这位从没摸过教材的老人,压根儿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大学堂“迎新教材”的一部分。在名为“宿舍历史”的课程中,每年新生都要学习宿舍之歌:“大学堂有三宝,旋转铜梯、四不像雕塑和三嫂。”
更特别的荣誉出现在2009年6月。一天,三嫂突然收到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寄给她的信,邀请其“接纳香港大学之名誉大学院士衔”。她事前毫不知情,此前,旧生会多次向学校提议给她颁发荣誉院士衔。直至2009年1月,周兆平副校长亲自作出提名。而在此之前,只有“社会名流”才有可能进入这份提名名单。
“我相信三嫂是没有争议的。”这位提名者说。事实证明,三嫂的提名“全票通过”。
3个月后,“不知道院士是什么”的袁苏妹前去参加典礼,坐在面对600多人的台上,她一直试图记住前面的人“走哪条路、何时戴帽、怎样行礼”,生怕“忘记了整个程序”。
她坦承,直到走上台前,“袍子里面的腿一直在抖”。直到听到周伟立提到她曾经因为逃难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时,她感到一阵“辛酸”,最后“糊里糊涂地”接受了副校监的颁授。
当时,观众中20多名“头发都白了”的旧生,兴奋地跳起来鼓掌喝彩,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我的生活没什么变化。”三嫂一如往常淡淡地说。她仍然居住在北角区一幢建于12年前的公共屋邨,因为家里没有足够高的衣柜,她只能将红边黑底的院士袍和软呢院士帽叠起来,小心翼翼地收藏到盒子里。
大学堂旧生会为庆祝她荣获荣誉院士衔,特意在饭店里摆了30桌酒席,300多个旧生到场祝贺。而她能回赠的,只是一张张自制的、只有手掌般大小的卡片。由她口述、女儿打印的祝福文字,每一字都再普通不过:“读书口既,学业进步!”“做工口既,步步高升!”“做生意口既,生意兴隆!”“揸车、坐车口既,出入平安。”
只是,这个本来只会写自己名字的“院士”,足足用了两天时间又学写了两个新字。她一笔一画、签了300多张感谢卡——“三嫂”。
82岁的香港大学宿舍服务员“三嫂”袁苏妹,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三嫂”履历平平无奇,只会写5个字,港大却在颁奖词中赞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大学宿舍灵魂”。
反观我们身边,是否有过“三嫂”这样的人,他们是否也曾得到过这样的关注和尊重?我们的教育中,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不做平凡的“袁苏妹”,争当“成功者”、“人上人”。这样的目标,是否让我们在奋斗中失去了对普通人的敬重,异化了人生更为重要的一些内容?
本期“时事观察”,我们与人民网观点频道合作,听普通网友议港大“三嫂”、忆身边“三嫂”,重新审思人生价值,寻找教育的真谛。
身边的“三嫂”,可曾道一句“谢谢”?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着的人,为什么我们甚至从未想过问一问他们的名字?为什么我们难以与食堂师傅、校园保安形成情谊?为什么他们觉得自己与我们不一样,我们也觉得与他们相异趣?
大学时,我们楼的管理员“楼长”,经常出小黑板报,说说天气,评评新闻,发布寻物启事失物招领,非典期间,还每天公布疫情,提醒我们勤洗手、多运动……看到“三嫂”的新闻,想起大学的楼长,才发现自己连他叫什么都不知道,无从说一声“感谢”,更不用说“不敢忘记”了。
(网友IP:58.68.145.)
“三嫂”教给学生的,是生存的常识、生活的智慧,而这些正是那些即将融入社会的学子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的小道理,总是因为琐碎浅薄,而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平凡中的伟大,往往难以被发现,而一旦发现,平凡也就不再平凡。
(网友IP:123.235.40.)
我是一名北京高校的学生,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像袁苏妹一样的工作人员。去食堂打饭,卡里没钱了,师傅会说:“没事,下次再刷”;丢了东西,保洁阿姨拾到后会物归原主;学校的后勤主任,竟然是一位在读博士。很感谢这些“袁苏妹”们,他们让我们感到了生活在校园中的温暖与幸福。
(网友IP:59.66.139.)
我是一名体育教师,很少被学生及家长重视。我很想做一名袁苏妹那样的人,尽我所能上好每一节课,看到校园里的纸屑我会把它拣起来,看见水龙头没有关紧我会去关好,用行动证明自己、影响学生。(网友IP:202.100.93.)
教育的精神,如何补“尊重”一课?
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们的答案,可能是考大学、找工作。艰难的应试之路,往往强化了学习的“功利目的”。我们应该如何补上“理解、尊重和欣赏身边普通人”这重要一课?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三嫂精神”的核心是敬业奉献、务实爱生的社会关怀精神,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褒奖“三嫂精神”,尤为必要。
(丁弋IP:202.108.251.)
“三嫂院士”会鼓舞很多人,会使大家深深明白,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而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普通人的价值以尊重,而不是教人“高人一等”。
一个人只有真正理解各层面的人,才更能体会人性之美、世情之美。社会急需这样的人:有做一个普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天生的人上人。以这种自然的“低姿态”,才能使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命里,发掘生命的本真。
(雨IP:121.14.235.)
我们现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太强,民主、平等、敬业的现代氛围还不浓,我们身边不乏“三嫂”,但“三嫂院士”却只能是特例。我们不能以此攻击“精英教育”,不能幻想我们的社会上全是平凡澹定、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谦谦君子。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既有培养拔尖、高素质人才的“精英教育”,但也并不缺乏对普通大众平凡人生的承认和敬重。
(网友IP:61.163.30.)
有人说,“三嫂院士”是作秀。但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形成,在于学习正确地看待社会和人生。所以即使是作秀,这也是一场好“秀”。媒体还报道,重庆一名校长当着1200名师生和家长跪下给母亲洗脚,也引来“作秀”争论。这样的行为,之所以会被说成“作秀”,正是因为在教育中,只认可传授知识的“常识”,而忘记了形成人格才是“核心”。(笔锋IP:222.246.137.)
成功的边界,可否容得下“平凡”?
“三嫂”让人感动,“三嫂”的路,却非大部分人所选。我们对成功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如何看待在金钱与名利之外,默默奉献、爱人爱己的“三嫂”式人生?
名利二字,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它。如果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开心顺心,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能给他人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名利也就真的“于我如浮云”了。
(网友IP:222.141.52.)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有钱有权才是成功,孰不知,快乐、充实、有价值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我们的教育往往会忘记这一点,陷入功利主义的困局: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快乐,但每个人又都绝对不能输。
(云外客IP:220.181.54.)
“三嫂”默默奉献、默默坚守的美德,也在内地无数代课老师身上熠熠生辉。他们一如“三嫂”,以自己的生命影响着学子的生命,以德行与智慧之光照耀贫瘠的乡村,照耀着知识稀缺的角落。他们不想当院士,也不能当院士,但希望等待他们的,也不要是各地传来的“清退”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