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案例分析5篇

时间:2019-05-15 09:5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班幼儿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班幼儿案例分析》。

第一篇:中班幼儿案例分析

中班幼儿案例分析:东西不见了

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贝贝的书包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贝贝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贝贝的身上,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一 跟踪观察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贝贝的行为,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贝贝“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贝贝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贝贝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二 行为分析

结合对贝贝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贝贝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贝贝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贝贝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贝贝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贝贝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贝贝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三 应对策略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贝贝,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1.制定分享玩具的集体规则

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2.开展整理书包的集体游戏

为了保护贝贝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垃圾桶。

3.让教室里的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

我觉得,拿走一个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个随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发现,而且当教室里的各类物品被随便放置时,没有人明确知道教室里有什么东西。于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橱柜上都贴上标签和标记,让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摆放的位置,这样,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重要,而且容易发现缺少了什么。

4.给予贝贝相应的支持

看到贝贝在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对他说:“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的玩具,马上就还给他了,对吗?”在我的提示下,贝贝会把玩好的东西还给别人。看到贝贝在整理玩具的时候,我会马上表扬他、鼓励他:“谢谢你帮助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扬强化了贝贝的正确行为。

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时,家长可能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我和贝贝的爸爸妈妈作了交流,和他们一起寻找合适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里再也没有幼儿说东西不见的情况了。

第二篇:中班幼儿案例分析3

中班幼儿案例分析:大家一起玩

案例:

自由活动时,大家都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玩具,最近比较“流行”爆龙机,几乎每个男孩子手里都有一个。这时一边出现了争吵声“你给我玩一会,我的跟你的交换好吗?”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宝宝和浩浩他们两个人在抢爆龙机,谁都不肯让步。最后宝宝还是抢不过浩浩,啪嗒一下摔在了地上,不停地哭着,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玩具呀,你还给我!”

分析:

鉴于宝宝的这一系列表现,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个性看宝宝是个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相对同龄儿童要落后一点。同时,说话拘谨、不愿与同伴交往、性格孤僻,依赖性较强,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与人合作上,采取的孤立;交流上,采取的缺乏亲近感,积极性。再次从家庭环境看浩浩家是典型的“溺爱型”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浩浩的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培养都是由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要什么给什么,他的一切要求爷爷奶奶都会依他。他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如果一发生特殊情况,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由于胆小,他不敢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包括玩具,别人有的,他也要有,但是就是不肯和别人交换。

方法:

针对宝宝的状况,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亲子交往

引导家长经常的询问、倾听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经常的给孩子提供语言环境,并不时的鼓励孩子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

(二)家园合作

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合作,家长可以将自己在教育中的困惑和老师进行交流,大家一起来解疑,共同分享教育经验,达到一致的教育目标。

(三)榜样示范

在班级中挑选会分享玩具的孩子作为榜样,以身示范,引导宝宝向他学习,鼓励他将玩具带来幼儿园与他人分享并以一定的奖励来刺激宝宝的分享行为。经常用正面刺激的方式,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发展。循序渐进,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一天一样

引导宝宝每天带一个玩具来,在同伴面前大胆交流自己的玩具,让他去关注其他孩子带来的玩具,并引导他主动去和他人交流交换,使他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儿歌:《玩具带到幼儿园,高高兴兴大家玩》 小小玩具花样多,每件都是我喜欢,一人独玩真没劲,大家分享才有趣,玩具带到幼儿园,你交换来我交换,大家都来换一换,高高兴兴大家玩。

新冶路幼儿园 孟学珍

2013年10月10日

第三篇: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场景: 一天,我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童心迎奥运”美术活动,要求每八人一组,共同在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绘画纸上,通过画、剪贴、折纸多种形式组画合作而成。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正在我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我走过去了解情况: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他指着自己画的奥运五环,哭着说。

同组的徐畅把头凑过来说: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转头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对施施说: “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

但施宇施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弄成这样了!”

我见状轻抚着施施,建议: “施施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弯曲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

我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徐畅想出了办法:“可以再涂大一点,把它修圆。”崔浩宇却说:“老师,我来折一只信鸽贴在那儿,表示信鸽来报信,告诉我们北京要开奥运会了”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好吗?”

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崔浩宇在那里贴了一只信鸽,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要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首要条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

所谓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不需要他人及环境的鼓励和支持。儿童在注意到周围环境后,往往就直接采取行动,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品质。主动性是人的自主性在人体自身特征方面的体现,心理主动性的培养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幼儿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可能也在于这两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出来什么。相应的,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幼儿早期表现出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的出现,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再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削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了解决者的角色。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上插手帮助其解决问题。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因而出现在遇到问题时,等待成人来解决的现象。

此案例的现象在幼儿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心理主动性,使其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呢?就教师而言,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从而正确理解幼儿的自主性要求。三四岁是幼儿的第一反抗期,其显着表现是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如果成人过于压制孩子的反抗,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主动性。2.教师要对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师幼关系,关注和尊重幼儿的需要。无论在教学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以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很自然地产生自己解决的意识。3.注意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了自主性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方法。如果儿童在自己的尝试中,能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利用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想出好办法来的。

4.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立即反应出解决方法并实施。逐渐习惯于自己解决事情。比如,案例中教师在建议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时说:“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这就是给予幼儿的提示,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方向。5.做好家园联系和交流工作,确保教师与家长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心理主动性的培养不是一事一时就能见效的,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而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两者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必然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对的,如果两者不能一致,那么其影响有可能也会相互抵消。

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创设出各种符合幼儿身理、心理特点的活动,从小抓孩子的自主创新,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能培养好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用自主、创新这样一条主线来带动孩子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等都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幼儿案例分析。中班的时候

幼儿案例分析(中班)

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老师)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老师)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贝贝的书包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老师)我的眼里,贝贝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贝贝的身上,(老师)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贝贝的行为,(老师)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贝贝“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贝贝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贝贝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老师)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老师)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老师)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为了保护贝贝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每个星期五让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老师)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垃圾桶。拿走一个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个随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发现,而且当教室里的各类物品被随便放置时,没有人明确知道教室里有什么东西。于是(老师)在每一件玩具和橱柜上都贴上标签和标记,让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摆放的位置,这样,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重要,而且容易发现缺少了什么。

看到贝贝在玩别人的玩具时,(老师)就会对他说:“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的玩具,马上就还给他了,对吗?”在(老师)的提示下,贝贝会把玩好的东西还给别人。看到贝贝在整理玩具的时候,(老师)会马上表扬他、鼓励他:“谢谢你帮助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扬强化了贝贝的正确行为。

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时,家长可能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会有反效果,所以要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来改正孩子的行为。就像这位老师提出的这种方法,让贝贝在游戏中纠正了自己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里再也没有幼儿说东西不见的情况了。

结合对贝贝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贝贝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贝贝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贝贝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贝贝对那些

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贝贝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贝贝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贝贝,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学前081班曹远

第五篇:幼儿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 “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 “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 “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答案;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A、B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22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 “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

(2)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 “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比如: “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

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比如: “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下载中班幼儿案例分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班幼儿案例分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中班个案分析

    幼儿中班个案分析:不乱扔垃圾 观察对象: 陈欣怡 观察目的: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 观察记录: 活动课后,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分上个小面包,等小朋友吃的差不多的时候。 我发现只有......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 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贝贝的书包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幼儿的嫉妒心理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幼儿的嫉妒心理 一、个案对象基本资料 璇璇是我们班(中班)一个5岁的小女孩,活泼聪明,好胜心强。语言能力很强,能说善辩。由于父母忙于生意她一直由姥爷带。入......

    幼儿问题案例分析

    幼儿行为习惯及心理(十个案例分享) 一、如何让小班小朋友安静下来 午睡前,要求孩子们解完小便后安静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可总有一些孩子站得东倒西歪的,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什么,......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专题测试试题姓名分数1、《这一次比上一次说的更清楚了》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2、《春天的颜色》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幼儿安全案例分析

    幼儿安全案例分析 背景 黄欣怡是小班的一个小女孩,不要看她小,她可勇敢了,而且胆子也很大。做事情和男孩子一样,摔一跤也不会哭的。 事件 记得欣怡刚来学校没几天,就在午睡时发生......

    幼儿 体育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体育活动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 晨间体育活动开始了,活动前我要求孩子们在指定的区域玩游戏,如玩圈的和玩布制玩具的小朋友在塑料跑道上玩,跳绳的在中间。活动开始了孩子们......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