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短文(原文、注释、翻译)
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原文〗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①。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②。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⑤,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⑥,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⑦,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⑧。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⑨,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⑩,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注释〗
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中子,就是次子。
②盍:何不。
③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④叩马:勒紧马缰绳。叩,通“扣”,拉住,牵住。
⑤爰:于是,就。干戈:古代常用兵器。干,盾。戈,戟。此处引申为战争。
⑥弑: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⑦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⑧薇: 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⑨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易:换。⑩于(xū)嗟:叹词,表示惊异。徂(cú):通“殂”,死亡。〖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2、程门立雪
《宋史•杨时传》 【原文】
程颢与弟颐①讲孔、孟绝学②于熙、丰之际③。河、洛之士翕然④师之。时⑤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⑥,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注释】
⑪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宋代著名的理学家。
⑫绝学:失传了的学问。
⑬熙、丰之际:熙,熙宁;丰,元丰,都是宋神宗的年号。
⑭翕然:不约而同的。
⑮时:杨时。
⑯瞑坐:坐着小睡。〖翻译〗
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舍我其谁
《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①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②。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③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①路问:在路上问。
②若有不豫色然:似乎有不高兴的样子。
③尤:责怪。
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论年数,已超过了五百;论时势,现在正是出现圣君贤臣的时候。
〖翻译〗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4、天下无敌
唐•李肇《唐国史补》 【原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⑪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⑫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⑪棋:下棋,这里作动词。
⑫复:复盘。〖翻译〗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
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
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
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5、终身食鱼
西汉•刘向《新序•节士》 【原文】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⑪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⑫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⑬,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注释】⑪或:有人。
⑫以:因为。
⑬禄:俸禄。〖翻译〗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
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6、庄善死君
西汉•刘向《新序•义勇》 【原文】
白公之难⑪,楚人有庄善者,辞其母将往死之,其母曰:“弃其亲而死其君,可谓义乎?”庄善曰:“吾闻事君者,内⑫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身安得无死乎!”遂辞而行,比至公门,三废⑬车中,其仆曰:“子惧矣。”曰:“惧。”“既惧,何不返?”庄善曰:“惧者,吾私也;死义,吾公也。闻君子不以私害公。”及公门,刎颈而死。君子曰:“好义乎哉!” 【注释】⑪白公之难:白公,名胜,楚太子建之子。胜怨楚逐其父,于是发难将弒惠王。
⑫内:通“纳”。
⑬废:跌下。〖翻译〗
白公之难,楚人有庄善者,辞其母将往死之,其母曰:“弃其亲而死其君,可谓义乎?”
庄善曰:“吾闻事君者,内其禄而外其身,今所以养母者,君之禄也。身安得无死乎!”
遂辞而行,比至公门,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矣。”
曰:“惧。”“既惧,何不返?”
庄善曰:“惧者,吾私也;死义,吾公也。
闻君子不以私害公。”及公门,刎颈而死。
君子曰:“好义乎哉!”
7、周处自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⑪。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⑫,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⑬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注释】⑪剧:厉害。
⑫或浮或没:一会浮出水面,一会又沉没。
⑬患:担心。〖翻译〗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8、二者必居其一
《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⑪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⑫。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⑬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出处】选自
【注释】⑪兼金:好金,其价兼倍于常者,故称为兼金。
⑫赆:财礼。
⑬货:贿赂,收买。之:代自己。货之,即收买我。
〖翻译〗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
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
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
若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9、吐哺握发
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原文】
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①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②代成王摄行政当国。„„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③,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注释】①强葆,即“襁褓”。葆,小儿被也。
②践阼:登上帝位。阼,本指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因称帝位为阼。
③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洗一次头发,要几次握住头发,吃一顿饭,要几次吐出嘴里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士人)。〖翻译〗
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10、网开三面
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 【原文】
汤见祝网者①置四面②,其祝③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禽(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罞⑤作网罟,今之人循序。欲左者左⑥,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
【注释】⑪祝网者:用网捕捉禽兽的人。
⑫置四面:四面都张了网。⑬祝:捕捉禽兽的人祝告。
⑭尽之矣:谓张网太严密了。
⑮蛛罞:蜘蛛。
⑯欲左者左:这几句意谓让鸟兽自由来去,只有那些不听从命令的,才入网。〖翻译〗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禽(罹)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
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
“昔蛛罞作网罟,今之人循序。
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
11、暮夜却金
范晔《后汉书•杨震列传》 【原文】
(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⑪,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⑫。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注释】⑪之:到。
⑫遗:送。〖翻译〗
(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12、有若似孔子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原文】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①,师之如夫子时也②。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③,俾滂沦矣④。昨暮月不宿毕乎?⑤’他日,月宿毕,竟不雨⑥。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⑦。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⑨。’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注释】⑪相与:相互、共同。
⑫师之:师从他。此指师从有若。夫子:指孔子。
⑬离:通“丽”,依附,附着。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因形状像毕网而得名。
⑭俾:通“比”,从,随。滂沱:雨下得很大的样子。
⑮宿:住,在。
⑯竟:最终,结果。
⑰取:通“娶”。室:妻室。
⑱无:通“毋”,不要。
⑲丈夫子:男孩子。〖翻译〗
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
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
月离于毕,俾滂沦矣。昨暮月不宿毕乎?’
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
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
‘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
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
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13、郭伋守信
范晔《后汉书•郭伋列传》 【原文】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⑪”。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⑬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注释】⑪曹:辈。
⑫讫:完毕,结束。
⑬计日:计算日子。〖翻译〗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第二篇:《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叶公好龙》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yè【sh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作品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作品注释
1、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2、子高:叶公的`字。
3、钩:衣服上的带钩。
4、写:画。
5、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6、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7、“文”通“纹”。
8、以:在。
9、闻:听说。
10、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11、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12、牖(yǒu):窗户。
13、施(yì):延伸,同“拖”。
14、堂:厅堂。
15、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
16、走:逃跑。
17、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18、是:由此看来。
19、好:喜欢。
20、夫:这,那。
21、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作品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词语辨析
叶公好龙是指表面很喜欢,实际上不喜欢,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含义用反,下面的例句就是使用错误:
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成语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好:喜好。
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成语用法
示例:~,好其是而非者。★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有什么两样!”
借事喻人,用叶公式的人比喻社会的现象。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丰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第三篇:《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作品原文
谢太傅⑴寒雪日内集⑵,与儿女⑶讲论文义⑷。俄而⑸雪骤⑹,公欣然⑺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⑻?”兄子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公大笑乐⒀。即公大兄无奕女⒁,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注释译文
⑴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⑼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凭借。
⒀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
⒁即:是。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白话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作品鉴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名家点评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范子烨:本文塑造了鲜明的聪慧才女谢道韫的形象,作者着意刻画的魏晋新女性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后世影响
宋代苏轼在他的《谢人见和雪夜诗》中写道:“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道出了对谢道韫比喻的称赞和对“渔蓑”佳句的赞美。谢道韫有了一个别名:“咏絮女”。之后,“咏絮女”成为才女的代名词。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样的判词,其中“咏絮才”指的就是谢道韫,也是借指《红楼梦》中的才女。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第四篇:《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此句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
作品注释
1、生:长,长到。
2、凛然:稳重的样子。
3、如:像。
4、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5、闻:听。
6、《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给《春秋》作注的.一部史书。
7、之:它,文中指《左氏春秋》。
8、退:回去。
9、了:清楚。
10、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11、自是:从此。
12、释:放下。
13、至:甚至。
14、戏:玩耍。
15、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大缸。登瓮:站在大缸上。
16、足跌:失足。
17、没:沉没。
18、皆:全,都。
19、去:离开。
20、迸:水涌出。
作品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故事介绍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作品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其词仅存三首。
第五篇:《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楚人贫居(2),读《淮南子》(3),得“螳螂伺(4)蝉自障叶(5)可以(6)隐形”,遂⑦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8)。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9),问其妻曰:“汝见我不(10)?”妻始时恒(11)答言“见”,经日(12),乃厌倦不堪(13),绐(14)云“不见”。嘿(15)然(16)大喜,赍(17)叶入市,对面取人物(18)。吏(19)遂(20)缚诣(21)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作品注释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
(2)【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
(3)【《淮南子》】:一种讲医学的书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不堪】:不能忍受。
(14)【绐(dài)】:哄骗。
(15)【嘿】:(同“默”字)
(16)【然】:……的样子。
(17)【赍(jī)】:携带。
(18)【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9)【吏】:指县里的公差。
(20)【遂】:立刻。
(21)【诣(yì)】:到……去。
多音/通假字注:
①不:同“否”。
②绐:读dài,哄骗。
③嘿:同“默”。
④鄣:同“障”。
作品译文
楚国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县官知道后,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县官听,县官大笑,放他走了。
作品启示
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任何理论都不能盲目追崇,要看清事物本质。
作品意义
批评了那些死读书,完全相信书本而自己却不动脑、没有主见的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作品简评
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隐形》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荒唐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
《楚人隐形》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
作品总结
楚人是一个愚蠢、自私、总想不劳而获的人。
我们不要向他学习,要脚踏实地,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品出处
《笑林》古笑话集。三国魏邯郸淳撰。三卷。所记都是俳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原书已佚,今存二十余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较完备。
作者简介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给事中。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载其篆书师法曹喜,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并认为蔡以嘲讽愚庸的笑话故事见长,其一些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该书已亡佚,现仅存29则。后世的一些笑话书,是我国最早一部笑话集,都受《笑林》一书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笑林》祖师。邯郸淳,善篆书,有名。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邯郸淳的书法成就很大,《魏略》言其“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可惜其墨迹早巳不传。博学多才,精通训诂,善写“虫篆”与八分隶书。曾得曹操器重。魏黄初(222)中,官为博士、给事中。因其著《投壶赋》工巧精密,得魏文帝赏赐。著《笑林》3卷,被宋代人增添至10卷。原书今已不见,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