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09美术2班 何锡联 0921010019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说起国富论真的是经济学当中的开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实际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教育意义.先说说这本书产生的时期。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知道英国是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时代较早,资产阶级革命也相对不够完善,实现了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妥协,议会至上,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英国还拥有着大量的封建残余,大量的封建主还拥有着土地,仍然可以在经济上和资本家一较高下。而资本家都是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仍然看不到商业的发展前景,也不知道该怎样做。从微观的资本家的角度来看既是如此,那么对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来说,商业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东南面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开辟出了新航路,而且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夺得了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绝大多数殖民地,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资本积累,东边的法国已经夺得了西欧的陆上霸权,掌握着西欧的经济命脉,而长期居住在北欧的以海牧维生的荷兰人,又霸占着国际的海路贸易。在这种四周环敌的地理位置与贸易格局之下,大英帝国如何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如何生存,在他们的面前是一片黑暗。而在这个时候,先知诞生了,他不是救世主耶稣,也不是佛祖释迦牟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在海关任职的专员,而就是他教会了英国的资本家们该怎么做,使大英帝国在百年之内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思想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先生,〈国富论〉的独家作者。
为何这本书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阅读过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本书虽然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当中的经济学思想却十分缜密,确实可以称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里面的很多思想仍为我们现在所用,经久不衰。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没有国家财富的增长,也就不可能有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这种国家财富增长所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减小的趋势。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一方面却是各种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放贷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另外,也可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取缔各种非正规民间金融、加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会尽可能地节约消费,希望依靠自身的劳动,能获得一些收入来增补这笔资财。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来源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使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深化,更利于支配和使用不同类型的资财,为后来人们树立了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是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诸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比如洗黑钱、黑势力介入、借款者被迫从事违法犯罪现象等。
斯密死后,人们把《国富论》奉为经济学的圣经,把他关于利己的人受“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社会利益的思想,作为市场经济千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却把《道德情操论》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市场经济缺少了道德,引发了许多罪恶,在个别地方甚至成为灾难。
第二篇: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这本专著的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而本书重点的地方在于亚当斯密不拘泥于经济本身而从人性上研究经济
在第一卷中,亚当斯密先提出了分工带来的效益提升,分工促使了生产力的进步,那么在最早的社会中,分工又是如何产生的?亚当斯密把它归结于人性当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而且这种分工和早期的交换也只存在于人类当中,动物并不具备这种倾向。他在国富论里列举了一个“狗追兔子”的故事。
『两只猎犬追逐同一只兔子,有时似乎是在协同行动,每一只狗都把兔子赶向它的同伴;或是在同伴把兔子赶向它时力图予以拦截。然而,这并不是任何契约的效果,而只是在某一时候出于对同一目标的欲望的偶然契合。没有人看到过两只狗用两根骨头彼此进行公平的有意识的交换。没有人看到过,一只动物用姿势或嚎叫向另一只动物表示:这是我的,那是你的;我愿意用我的交换你的。当一只动物想要从人或另一只动物得到什么东西时,它除了获得它所乞求的对方的好感之外,没有其他的说服劝诱的手段。一只小狗向母狗摇尾乞怜,一只长毛垂耳狗做出千般姿态,去吸引餐桌上主人的注意,以便从而得到食物。人对他的同胞有时也使用相同的手腕,当他无法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就百般卑颜屈节,阿谀奉承,企图博得他们的欢心。』
人在独立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需要别人的帮助,尤其是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如果我们仅仅期望别人靠善意或者怜悯来帮助我们,似乎是不太现实的。斯密告诉我们,人都是自利的,在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因该向他人表明,帮我我们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如愿以偿。我们不是去乞求别人的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不向他们谈需要,只谈对他们的好处。
这样一来,人们便开始将自己的剩余劳动通过契约进行交换。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斯密列举了猎人的案例。『一个猎人常依靠自己的猎物来交换其他的需要,衣服或者房子,为了提高效率,他更加熟练的制造弓箭,并开始用弓箭和其他的猎人交换猎物,他后来发现,他这样得到的猎物甚至比自己去打猎得到的更多。于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就把制造弓箭变成了自己的主要职业,成为一个制造武器的人。另一个人也是同样的方式制造房屋,为其他人服务。
每个人的工作出现了更加的细致化,便达成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会使得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熟练程度大幅提高,并且节约了更多的时间,机器的发明也是因此而诞生。每个机器只承担它们各自的任务,我们似乎没有见到过一台所谓的全能机器。也正是因为这样,生产力的提高也带动了一个国家的富裕。原因是,每个劳动的人民在满足他自己的劳动需求之外,会将剩余的劳动成果,进行最原始的物物交换,猎人每天太阳一升起,便要去捕获足以让他生存的各种猎物,除了尽可能的填饱肚子以外。还要把所剩的在它们变质以前处理掉。猎人会用它来向领居交换所喜欢的亚麻衣服和其他日用品。可问题是,他们家庭的剩余常常不能提供我想要的。如果想要突破这种限制,猎人只能去往更远的村落里面进行交换这种更多职业的聚集地也就是市场的雏形。
市场带来了丰富的物品类别,也扩大了物物交换的缺点,如果一家人一直以大米为生,他们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吃点肉。能为他们提供交换的劳动剩余只有大米,恰巧这天猎人也需要大米,那么交换就得以进行,可现实是,猎人并不是常常需要那么多的大米,所以很多时候,双方彼此的交换便不能达成。
这样一来,就制约了商品的顺利交换,也局限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时候,货币便由此出现。
自此开始,财富开始诞生,货币带给人的意义并不在于促进交换,而是人们可以在没有物质的情况下获得财富,即为商人,商人为追逐货币的代表可以说是本作中最无法体现人性的存在,对于商人,利益为唯一目的,至此,出现了斯密悖论,在斯密看来,人既有利己心,也同情心,但利己心具有利己动机,而同情心却没有,即人性具有二重性,这是“斯密悖论”的实质。数百年来,人的利己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构成了西方社会的立法基础,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假定前提。因此,“斯密悖论”是否成立,取决于“人的同情心”是否违反了利己性。如果没有违反,也就是说,人的同情心也是出于利己动机,那么所谓的“斯密悖论”就不成立。否则,斯密悖论就确有其事。因此,破解“斯密悖论”的关键是要弄清同情心是否具有利己动机。斯密对同情心没有利己动机的判断显得很武断,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情心是否具有利己动机只能从其行为表现——同情来加以观察和判断。
斯密将这种同情心称之为无形的手,而不是认为出自人的利己心理,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这便是我读国富论的感想
第三篇: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1
同时,让我不禁感叹,思想是自由的,只要你敢想,亚当在那个黑暗的,被宗教思想所控制的时代都敢想公平自由,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另外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并没有把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商业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同样具有道德价值。
他重申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商业的本质中也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到促进作用。我认为他的这种思想恰恰与“无奸不商”的说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符合我国的一句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由此可见《国富论》不仅仅是一本只供商人获得利息的指南,它还是一本具有思想内涵的书籍,在给予人经济学领域知识的同时,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
国富论读后感2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
国富论读后感3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达到优劣互补的效果,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中市场经济中所涉及的自主经济、竞争经济、效益经济、服务经济、网络经济、开放经济等内容都能在《国富论》中找到源头。由此可见,一本著作的影响之大,影响之广,对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诚然,再好的东西也会有局限性,最完美的作品,也会有瑕疵,《国富论》的本质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就长远来看,它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阅读,使人更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人因有思想,会思考而伟大。
窗外下着雨,思维不用撑伞,早已飞到了天际。
第四篇:《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是经济学史上的一部经典,是一部具有深远经济学思想影响的典籍,这不仅仅是亚当斯密一个人的经济学思想,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国富论》的内容是何其的博大精深,寒假过于短暂,加上自己的才疏学浅,无法用自己的文字去完全阐述其博大的思想内容。这里只根据自己对此书的愚见,做简单的文字描述。
《国富论》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简称,本书作者是亚当斯密,本书主要讲的是分工、市场形成、货币形成、经济组织建立、经济贸易产生等经济学现象产生的历史渊源,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国民消费剩余和不足产生了交换,国民各自的生产技术差异和对商品消费的偏好以及消费欲望的差异是社会分工产生的重要原因,国民为了交换的方便在寻找一种能够自由兑换任何生活需要品并且这种自由兑换品不会变质和不易磨损和使用方便的需要于是金属充当货币的现象产生了,这也是货币演进的新开端,金银的价值不在限于装饰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以一般等价物的身份登上了经济市场的舞台,正如马克思所说金属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属,国民的剩余物品和急缺物品的销售和购买从起初的一一交换的零星交换或者局部交换到后来这种交换不在适合国民生活发展或者说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速度,于是集中的市场出现了,随着分工、货币制度和市场的形成经济组织也相应建立,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生产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国内资源禀赋的差异逐渐明显日渐成为国民财富增值的制约因素,这样国家与国家
间的经济商品交换逐渐形成,于是新的经济理论也在亚当斯密的脑海里逐渐形成这种经济理论就是经济贸易框架的构建理论,也许当时他的思想还不像现在这样成熟但是他对这个经济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以及为后人对国际贸易学说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因此他对国际贸易理论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国富论》的经济思想核心就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他认为市场在国内资源甚至是国际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市场在协调着经济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市场具有内生性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能够达到人们能够接受的均衡价格,即使市场出现某种异常现象,市场也会自动调节,使其回归正常。这种经济思想核心是建立在国民利己行为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实的经济环境可能并不会按照经济学家的假设那样执行,市场商务客体是人,主体是商品,这种客体操纵主体的主要目的当然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然不会去照顾客观的经济规律,更不会去利他。他认为分工的逐渐向精细方向发展,货币制度的逐渐成熟,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经济组织的日益完善等现象的建立都要归功于市场内生性的强大力量而不是出自政府的力量,这种经济现象的分析也许能够解释当时的经济现象,但是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他忽略了人在市场中所起到的负面作用,他认为人们的利己心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可以实现对抗,双方力量的悬殊并不会严重干扰到市场的正常运行,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资本家们的垄断资本的强大力量,这也许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经济危机会周期性爆发怪圈的产生的根源。市场经济以及垄
断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他是一种经济现象,没有国别或者国体的区别,任何垄断资本对市场经济邪恶的干扰都可能会引起经济危机。
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或者是瓶颈期,从20世纪80年代放弃完全的计划经济模式,实行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当然这不能归功于市场这么简单,他是一整套或者一揽子经济计划以及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的成果,自从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非常乏力的,其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是社会分工的不健全或者说是不充分、货币体制的欠缺、上层建筑的体制弊端、以及市场中参与客体中缺乏有识之士或者说很多人没有话语权。今日的中国已经回归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学理论,而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如前所述,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就像物理学中牛顿的理论一样重要。其“看不见的手”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是亚当.斯密献给人类的伟大观念,这一观念培育出来的市场经济制度,尽管有各种不尽如意的地方,但迄今为止却是人类全部的智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成功地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我们曾经长期否定亚当.斯密的智慧,甚至把“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说成是对“私有制的公然辩护”。所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具体地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今日中国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
人性假定是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经济学的大厦就建筑在这块基石之上。计划经济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失败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本来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我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然而,都是这么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几十年都不敢或不愿意承认,连实话都不能说,怎么能行得通的力量和实践呢?我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其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依靠“看不见的手”管理经济、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1984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的,而不是由政府推动。简而言之,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而不在政府。市场需要的是“小政府”,管理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当然,市场经济并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一个知道自己界限在哪里的政府。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允许政府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职责是:(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2)尽可能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
公共制度。而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政府的设计也应当考虑引入战争。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充当的是配角,而市场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应该否定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而是应该用唯物辩证以及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去重新审视这样的经典,用“扬弃”的科学态度去解读以及应用这一理论典籍。只要我们在解决经济问题中能够像马克思解决当时的政治问题去整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得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思想那样,去研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货币通论》、萨缪尔森的货币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说才能得出自己的科学经济理论,建立起科学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系。任何经济问题都没有现成的或者唯一的答案,但是任何经济问题我想都会遵循一定的经济历史趋势,那么我们要解决好现在的经济危机或者想去解决好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我们就应该去分析之前的重大的经济决策或者经济发展框架,还要分析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只有回顾经济历史,才能得知今后的经济历史趋势。
第五篇:国富论读后感
读《国富论》有感
在一个美妙的午后,笔者有幸浏览到现代经济学之开山之作——《国富论》。于是,笔者便怀着几分激动与崇敬之情开始了这一次的神游之旅。
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亚当·斯密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引起交换,由交换而产生交换媒介——货币。再由货币解析商品价格及商品价值,以及价格的构成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进而联系整个政治经济体系,阐述其内在联系。
《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开山之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也正因为如此,它有许多发人深思之处。而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的观点尤为感兴趣。因此,本文也是笔者对于《国富论》中分工观点的有感而发。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是亚当·斯密在第一章的开头语。为了使读者更加明白分工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进而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来加以说明。由此,我们也知道因为有了分工,同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点:第一点,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分工而日渐进步。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第二点,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要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点,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从分工开始,亚当·斯密接下来谈到分工的缘由:人类的物与物交换。因为人类有物与物交换的意愿、需求,继而产生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引起更大范围的物与物交换。在这里亚当·斯密谈到“例如,在狩猎或游牧民族中,有个善于制造弓弩的人,他往往以自己制成的弓弩与他人交换家禽或兽肉。结果,他发觉,与其亲自到野外捕猎,倒不如与猎人交换。因为交换所得却比较多。为他自身的利益打算,他只好以制造弓弩为业。于是,他便成为一种武器制造者。另有一个人,因长于建造小茅房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往往被人请去造屋,得家禽兽肉为酬。于是,他发觉,完全献身于这一工作对自己有利,因而就成为一个房屋建筑者。同样,第三个人成为铁匠或铜匠,第四个人成为硝皮者或制革者。这样一来,人人都一定能够把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拿来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别人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种特定业务,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磨练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
在这里笔者注意到,亚当·斯密谈到的这种生产力分工中,分工得以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人们感到他从事这一份行业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简单的讲,即他从业于此行业,一定有劳动剩余部分同大家交换。从这里,笔者联想到当今社会青年择业的现实问题。据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折射出的择业观,我们也许能得到一种正确的引导。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其中,职业的多种多样更是充分地佐证了这一点。职业的多样性正体现了分工的精细程度。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正是其对社会生产力分工的积极参与。与分工之初人们选择的目的一样,现在,人们择业也是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生存的资料。类似的,现今人们择业也得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进行选择。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
这样说不免泛泛而谈,从而陷入泛泛论。我们不妨假想,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择他擅长的领域:物理,那今天物理学的发展会是怎样一个局面,“爱因斯坦”对于世人又是怎样一个名词。这一切让人不可想象,或许物理学较现今而言倒退百余年,又或许没有根本性的差距,或者比现今更加进步。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爱因斯坦没有选择他所擅长的物理领域,那么在现今物理学中就不存在这样一个近乎疯狂的名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成就和他对世界的贡献,这些种种无论是对于爱因斯坦又或者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伟大的成就便得益于其发展了自身擅长领域。
这里,还有一个人或许更具有说服力,那便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众人皆知的是,李白在年少时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从而入朝为官。幸而李白最终未能了愿。正是这样,他得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造就了一代诗仙。这对于李白,对于社会都是一种更好的结果。试想,如果李白顺利考取功名,并且顺利入得仕途,那么依据李白的性格或许便会被埋没在滚滚仕途之中,整日蹉跎岁月。世上也就没有“诗仙李白”一说。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就不复存在。而李白在文学上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极其重要的。幸而李白发扬了他所擅长的一面。
因此,择业对于一个人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根据分工论来择业尤为重要。以上是笔者从亚当·斯密《国富论》分工思想中感悟到的一丝拙见。诚然,从《国富论》中笔者还看到许多如星点般璀璨的思想,时时发人深思。这令笔者怀着更加崇敬之情,结束了这一次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