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评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评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新闻,也是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篇新闻,下面我对刘飞老师的这节课做如下点评:
一、导课自然,激发民族自豪感。上课前播放歌曲《东方之珠》,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导课采用香港回归的视频,让学生回到了当年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激发民族自豪感,也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本节课首先复习新闻知识,再引出如何学习新闻,得出学习新闻的方法,从“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三个方面入手,提炼信息,把握观点,课堂紧紧围绕三方面展开,设计紧凑、合理。
三、合作交流,重视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问题很具体,学生讨论热烈,学习气氛较浓厚,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课件制作,图文并茂
课件链接了歌曲,视频,并且插入了大量图片,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受到现实场景,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师又搜集到一些报纸图片,让学生联系实际,容易理解。
还有一下几点值得商讨:
一、学生预习做的不够好。“新闻知识”“重要场景”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熟悉,在课前教师要检查预习情况,这样就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工作,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运用鼓励性语言,恰当的启发、引导,采用同伴互助,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在这方面有待提高。
三、整节课安排有点前松后紧。
本节课前半部分的整体感知,复习占时过多,导致后半部分时间有点紧张,本来设计的环节有点仓促,学生思考时间过少,教师也有点紧张,但作为初上高中讲台的青年教师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经过不断打磨,不断反思,积极学习,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第二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析特写场景
⑶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新大纲》要求:一分钟阅读600个字。)
⑵
学习新闻写作。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 地方吗?(“东方之珠”——香港!)
二.分析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旧题新用
意味深长。
活用毛泽东 《别了 , 司徒雷登》 的题目。
本文活用此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 “不
列颠尼亚”
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
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
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 的殖民统治。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 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
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
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
一语双关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
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015年研究生考试大纲解读 备考攻略
2015考研政治 2015考研英语 2015考研数学 2015考研专业 考研报名指导
三、回顾历史
在学习文章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是如何被英国侵占的原因、经过以及回归 的历程。让学生根据根据历史知识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来介绍一下。(同
学介绍后,教师视情况作一总结
。)
.
历史反思、不忘国耻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秦代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香港行 使主权。
从18世纪末起,英国把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1840年,由于清政府
下令查禁鸦片,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1月26日,英国未经
中国政府同意,即派军武装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同中国签订了不平等的 《南
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
1856年,英国又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
月,英军以“找寻住宿地”为借口,进驻九龙半岛尖沙咀一带。同年10月,英 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趁西方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借口说俄国的
势力要南下,以抵制俄国势力南下为借口,强迫清政府签订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附近200多个岛屿(后来统称为新界),租
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自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
但在旧中国,国力衰微,无力解决香港问题。.
《七子之歌·香港》
香港被占领后,很多有识之士感到痛心,其中还有一些人写下了纪念的诗篇,例
如闻一多于 925年写的《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是一组诗,“七子”指当时被外国侵占的澳门、香
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
香港回归谈判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经过:
1979年,香港总督麦里浩访问北京,商谈1997年7月1日以后的香
港问题,邓小平没有明确表态,只说到时候会提出解决办法。此后,经过研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路。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主要还是商谈香港问题。撒切 尔夫人首先提出延长99年的租借期,邓小平坚决地说,主权问题不能讨论,1
997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还包括香港岛和九龙。撒切尔夫人又提出主 权归还中国,但由英国继续管理香港,小平同志又说,收回香港不是讨论的问题,现在要讨论的是用什么方式收回香港; 如果谈判,必须在1984年9月之前完 成。并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4年9月,中英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年12
月正式签署,确定了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从此,香港进入了回归的过渡期。
在香港回归局势明朗之后,开始组织起草 《香港基本法》,1990年4月,正式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5年12月,组织了香港特别行政 区筹备委员会,1996年1月筹备委员会开始工作。1996年12月,董建
华被推选和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4.写作背景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 《别
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 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 156 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
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复习新闻知识.什么是特写新闻?
明确: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特写新闻,也称新闻
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 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
息文体。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 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 现在读者面前。
.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⑴
when :何时。⑵
where :何地。⑶
who :何人。
⑷
what :何事。⑸
why :何因。⑹
how :何果。.新闻的特点:针对性、及时性和真实性
.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标
题
可分为引题、主题和副题。
导
语
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 辟议论组成。
主
体
是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
景
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
语
用来小结、展望、评价、激励等。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新闻的结构特征,理清思路: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一)分析课文结构.导语:(第 段)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港,这标志着长达15 6年的英国统治的结束。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
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
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 “不列颠尼亚” 号
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 定了基础。.主体:(第 2 - 11 段)
: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背景:港督府变迁。7段、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 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
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 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
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
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
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
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
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 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二)构思创意 :
描述现实场景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借鉴价值:极强的实录性
清晰的可视性
第一层(第2~3段):
场景一港督降旗
彭定康离开港都府
下午 4 ∶ 分,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 4 ∶ 30 分,降旗。4 ∶
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
场景二添马舰东面的告别仪式
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
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
场景三“威尔士军营”降旗,交接仪式上的易 帜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
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 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
场景四“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零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 号离港。
象征意义
: 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
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
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
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 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 25 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 在
„日落余音‟ 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
„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 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 号
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
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
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
生动的可听性(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旗落
雨声
讲话声
乐曲声
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
第三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读后感
别了吧,“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第四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廖连亚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并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1)诵读课文,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教学难点在于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三、说学生情况
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以清晰地可视性、生动的可听性、鲜明的色彩感、清新而富有动感的语言来如实的记述了香港回归的盛况。阅读的时候激动人心,更能深刻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
新闻阅读准确的反应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过新闻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法、问题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来教学,并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堂课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四年。高一学生记忆不会深刻。因此,授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②阅读全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导语三个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主体部分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③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文中写三次降旗的意义,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探究港督府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场景的自然过渡与以总督府的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
④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以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形式,认识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⑤课堂小结。针对今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个知识总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在于它的新闻性,本文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同时,穿插史料的写法增添了文章厚重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们在查询一些新闻的写法,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一篇通讯。
七、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道真中学
2013年
第五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课文 “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1.视频导入:播放香港回归的纪录短片,再现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2.历史背景介绍:同学自己谈谈对香港回归这一段历史的相关认识、了解,教师视情况做适当补充。
3.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以文字的形式,通过“新闻”这一体裁将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大盛事记录下来的。
二、文体知识
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新闻专指“新闻”,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新闻、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2、新闻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因
how:何果
3、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简明性:语言简明扼要。时效性:报道迅速及时。
4、新闻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新闻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新闻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结语: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新闻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三、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结构:按照刚才所学习的新闻的结构,找出课文中它所对应的各个段落。
导语:第1段;主体:2——10段;结语:第11段。
2.把握课文内容:按时间顺序给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分层,并归纳它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第一层(第1~3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分,降旗。4∶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6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7~8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9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
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3.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哪些是现实场景,哪些是背景材料。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四、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例如:
①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②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第一课件网www.xiexiebang.com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③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3.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
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教师只作适当引导补充。主要想由此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小结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特别的。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向世人宣告了中国主权的回归。正如课后所说:“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在祖国华诞60周年的今天,这一历史让我们倍感自豪,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六、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比较分析这则新闻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