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世界:人生而不平等。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身高体重,不同的外貌特征,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颜色的衣服,从事不同的工作。这些都是在胚胎时候就安排好了的。忘了说了,这里的人们不是由母亲——在他们的文明社会,母亲是一个淫秽的词——生下来的,而是是由工人在孵化中心批量地从瓶子里面生产出来的,以至于他们最受欢迎的歌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小瓶子,能比得上我那个可爱的小瓶子》这样一首古老名曲!不同的胚胎针对不同的职业进行针对性的条件设定,采用不同加工方式来培养。最低等级的人甚至连思想都是没有的,只是一种由一个卵子通过复杂方法分裂成的几十个甚至几千个被称为半傻子的侏儒,而最高等级的人,则是由一个卵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会担任一定的职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大家长成人之后就开始早先定好了的工作,每天准点上下班,按时按量领取唆麻——一种集各种毒品的好处于一身,却没有一点不好的类似于致幻剂的好东西。下班可以用唆麻治疗自己的愤怒、忧伤、烦闷等,可以和不同的异性约会——但是你不能长期和一个异性交往,更不能产生持久的感情,可以看体验真实的体感电影,没有孤独——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属于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没有压迫,没有不开心,人们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是都能青春永驻,一切都那么美好富足,完美无缺。一个孤僻不合群的研究员从保留区——资源匮乏,不值得被文明化的地区——带回一个野蛮人约翰。约翰的母亲琳达是孵化室的员工,由于一次意外跌入该保留区,并在那里生下了他。约翰的父亲是该孵化室所属的孵化及控制中心的现任主管。在保留区,约翰被当作外来者而不被接纳,不能和同龄人玩耍和成长,还经常被欺负。来到文明社会,他又被这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所困扰。约翰的到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带他回来的研究员伯纳德因而名声大噪,跻身名流,伯纳德在不断膨胀的虚荣心的驱使下跟这个社会讲和,并乐在其中。在文明社会各种观念的冲击下,作为野蛮人的约翰开始拒绝见人,致使刚刚扬眉吐气的伯纳德瞬间身败名裂,回归从前。恰逢琳达病危,约翰赶到医院,在目睹了文明社会的死亡教育、琳达的逝世、医院员工的麻木不仁之后,他彻底崩溃并开始暴发。反抗招致他及朋友伯纳德和亥姆霍兹补捕。最后伯纳德和亥姆霍兹分别被发配边远岛屿,约翰选择离群索居以求净化自己身心,却在多事的记者和好奇的民众的夹击下自缢身亡。文明社会一切如故。读完全书心里久久难平。这样的幸福不要也罢,这样的秩序和稳定不要也罢。但是它也给我这样的启示:凡事总是有代价的,幸福、平等和自由都是妥协的结果。没有限制和制约,就没有稳定的社会和繁荣的发展,但是太多的限制又会导致自由的丧失。但是幸福,则是一种很主观的个人感受,任何制度下——比如书中文明社会,人们就很幸福,虽然在我看来,他们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都有幸福的人,也都有不幸的人,主要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追求。
第二篇:《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1
看完整个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代序的那个问题:你还要些什么?
这个美丽新世界,人人在可控范围内幸福着,从小被剥夺了种种权利:自由独立的人格,自主选择人生,拥有情感,激情,欲望以及生而平等的权利。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被禁止,他们就像经过调控,有序的机器,来维持福帝社会稳定的运作。他们只需要一点嗦麻就能工作、生活、享受限定范围内的幸福。
而纵观现代社会,他们缺少的那些,我们都没有被剥夺,但我们有好到哪里去吗?
当社会产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沦为了维持社会运作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由,但能有多的自由?有思想,一个人的力量能走多远?有意志,又有谁想奔着受苦受难去?越是认清这个社会与现实就越学会妥协忍耐。
这是骨子里刻着的奴性与顺从。从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但是所有人又都遵循着一系列的规则,自我意愿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忍受与妥协的.基础之上,仿佛生来就要这样。
那些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高声反对之歌的苦行僧注定孤独。往往被无知的人,怯懦的人,冷眼旁观的人当成了异类。
你愿意这样吗?你还要些什么?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2
有这样一个世界,阶层分明人们在里面各司其职,除了自己的本分工作以外享受自己的方法就是磕药和性生活,每个人都从出生开始都接受一定的条件设置,里面的人一旦有除了快乐以外的想法就来一粒嗦麻,没有现在所有的道德约束,似乎每个人都是幸福快乐的,每个人都是属于他人的没有自我的存在。
直到出现一个失误有了一个被上流社会排挤被下流社会轻视的,会思考这个世界的人,他生性还是胆小怕事,但是总是以一副大义凛然的表现面对着一切,一开始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可是当野蛮人出现的时候,两者思想上的差距便显现出来,一个是感受痛苦感受世界的不同想要争取文明之外的野蛮,一个是得意忘形享受文明带来的高高在上,终究认清到那个失误只是带来了一个被排挤的自卑的大众而不是一个享受过不同而做出改变的英雄,在接受过条件设置以后每个人都不能逃离。
正如总管和野蛮人辩论的,痛苦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成为一个人,在没有痛苦的社会所有的欢愉都是只追求本质欲望的欢乐,人一旦只追求本质欲望那么和之前我们没有进化成人时的`欢乐又有什么不同的呢,我们渴求的事不只有欢乐还有孤独享受痛苦的自在,社会不只是一个体系更是一个让人认清自己自由的磨刀石,什么都有存在的意义苦难更是如此,找到人生价值的只能是苦难而不是一味地幸福,文化存在于痛苦的社会。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3
在《美丽新世界》里,人从受精开始就被命运预设员“限定”了,精子和卵子在试管里被调制好,不健康的胚胎被“限定”出局,健康胎儿在孵化器里长大。
从婴儿养育室开始,孩子们一路被“限定”得厌恶书籍和自然,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同时被“限定”得热爱集体,热爱消费,热爱滥交。
这个世界里的人被分为五个等级,Alpha被限定得聪明漂亮,而Epsilon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批量生产。
虽然人有等级贵贱之分,但是却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他们都被“限定”得一样幸福——无论哪个等级,其接受的“睡眠教育”都会告诉他,他所在的等级是最美好最幸运的,他所生存的世界是最完美和谐,稳定富足的。
在这里,人们不愁吃穿,青春永驻,这里没有夫妻关系,没有亲情血缘,因为“人人彼此相属”。所有人都拥有被程序预设的思维,被统一制造的'外貌,被共享使用的身体,每个人都有很多伴侣,对伴侣有忠实的情感却是令人羞耻的事情。
对于新世界的人来说,痛苦成为了幻觉,欲望与情感的流动是最奢侈的东西,人们靠吞食嗦麻来摆脱幻觉,进入那个由幸福与欢愉构成的不可亵渎的精神世界。
荒诞是戏剧的主角,可是做为真实生活中“野蛮人”的我们,这个美丽的新世界你想去吗?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4
书中描绘了一个科学无限发达、秩序极度稳定的乌托邦——人类的幸福是精英治国下的科学工程,人类的出生由“孵化和设置中心”用试管和器皿在流水线上精确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秽词汇;人在出生前,被设定成五个从高到低的等级、不同等级人类将在出生后担任辛苦程度递增的工作,但无论被设置的条件好与坏,每一个人都乐于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因此感到庆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没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驻,没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属;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万一出现了不良情绪,也不需要担心,吞几片对身体无害的'药物便能立即忘记烦恼——人民热爱集体、热衷于消费,被设定为“永远幸福”。
这个世界被设定得“完美”,没有痛苦,没有冲突,没有求而不得的忧虑,没有面对困境的忍受或抗争——没有强烈的情感,没有闪耀的思维火花,没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这个“完美”世界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
人类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过个人创造、情感体验、艺术和美的追求来获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拥有一切。
刘瑜在序里问,“你还要些什么”,她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整本书也通过用反讽意味十足的笔触来描绘出的可怕乌托邦,来证明,真实的自由的人生虽然伴随痛苦,但因此获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过去近百年,事实证明乌托邦正在慢慢实现,反乌托邦文学的预言性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啊。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5
魔幻现实主义,虽然书中是虚构的世界观,然而仔细想想这完全就是现实啊,让人细思极恐、非常压抑。
书里描述的那个完美的社会,不就是我们自己渴望的吗,满足人的本能欲望,人们幸福快乐满足,不知道什么是空虚和痛苦,舒服的过完美好的一生。但大家又不喜欢有人预设你的初始设置,可是现实中,从你出生到拥有自我意识,也是一种预设的初始设置,基因、家庭、环境、国家、制度、宗教、意外等为你做了初始设置;你以为你独一无二,从思维层次上来说,其实你和其他人也没什么本质不同,和书中的量产人有什么差别呢。统治者压制自我的觉醒,但你真的`自我觉醒后,也并不会怎么样你啊,会把你送到一个独立的世界,让你可以做自己,还能有同类的伙伴,甚至允许你舍弃部分自我留在完美世界。
可是真正看不透想不清楚的我们自己啊,仇视完美世界,但又依赖完美世界,无法抗拒完美世界的诱惑。所以,不是世界不完美和充满矛盾,而是我们内心充满了矛盾,无法做出要哪个小世界的决定。我们的思维中,来自各个世界的价值观无法自洽,无法坚定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所以面对诱惑会逃避痛苦自我折磨,走不出“自我”的怪圈。
男主约翰最后的结局没看明白,但真心觉得这本书是披着魔幻现实主义外衣的现实。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6
首先,随着生物学科的发展,对于世间万物的解释,人文的色彩在渐渐消褪,科学和规律握有知识体系的话语权。而人文主义,神论宗教和传统礼俗,这些缺乏理性或者说和科学逻辑不符的知识在为人所遗忘。但换个角度想,倘若现代科学和古代宗教同为对万物的'解释,假设未来有更高级的逻辑来解释世界,那科学就如宗教般也要躺入历史坟墓。对于绝对规律和永恒,我是报怀疑的态度。马哲的社会物质和精神反作用和独立性论断,我还是赞成的。
其次,对于幸福一说,自由主义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共产主义对人类集体幸福的追求,都是追求。但幸福是什么呢?对于丰富物质的享受,对于自我欲望的满足,还是对于自由选择的欣喜。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幸福观。想要找到人类无数个体幸福的公因数,很难。美丽新世界中让无知成为幸福的起点,作为有认知独立思维的我们则不怎么认为。约翰把人类以往的痛苦和磨难视为幸福的部分,但前提是他是出生于保留地,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故而在那种环境中才选择自杀。脱离社会是不可能的,古贤遗世独立终究留下万载华章。
不做幸福的猪,做人。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7
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里,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已被安排得妥当,妥当得不像一个人,更像一个又一个的机器。
五个阶级的社会,和现实情况没多少区别。条件预设之下,人人都感到幸福,这样的社会看似美好,但能不能算是社会这一点很值得怀疑。更像是一个幸福大机器。
大机器里的`小机器,人人都幸福。野蛮人的极端反抗,愚蠢又动人。难道证明我们独立思想的唯一手段就是痛苦?可我们却想逃离痛苦追求幸福?这不是太讽刺太矛盾了吗!
现实中的条件预设实则不少,只不过都有个度。比如给你一个标准,标准之上是好,标准之下是次,标准存在的意义是给不会自主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一个心安的环境和体系,只有在那样的体系之下,他们才不会胡作非为。
而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有的主动,自主选择,于是成为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有的人被告知,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凌驾于标准之上,引发骚乱。
痛苦始终都是社会立足之本,革命是因为痛苦,改革是因为痛苦,前进是因为痛苦,人类基因里的趋利避害,害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动力。
何时才能因为极致而极致,恐怕得等到我们摆脱了这沉重的躯壳,成为单纯的精神之体的那天才有可能吧。
但那时人类也已不是人类。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8
“美丽新世界”是一个充满永久和平的世界,却与奴役联系在一起,统治者消灭了一切不愉快、不确定的变数,创造了稳定运转的社会体系。从技术上它打破了固有的“生而平等”、“人定胜天”、“人生实苦”等信念,因为它从根源上使人放弃了改变自己的一切尝试,因为你并不属于你自己。
你没有独立的思想、激荡的灵魂与痛苦的情绪,你只是被社会安放在某个位置,使用着组织批量制造的身体,连你依靠苏摩得到的欢乐也是出于组织的恩赐。你在社会中行动,其实是从一条传送带走到另一条上。你因不会衰老也不会给周围带来任何感伤的因素,就像橱窗中完美展示的商品,是当内部损旧就被下架、替换的工具而已,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而象征着稳定、统一与积极。
从基因培育、睡眠教育到苏摩,组织通过对人的全面掌控,实现了无呐喊、无拯救、无不平、无解决、无苦痛、无意义的“美丽新世界”,差异得到众人承认,工作从不会使人疲惫,危险的'情感早被隔绝,而欢乐从未延迟,苏摩触手可及。
阿道司·赫胥黎
对家眷恋、对爱忠诚、对死恐惧、对生命敬畏,对不如己意的一切抱有怀疑,对难测不定的命运痛苦感伤……那一切使人生而为人的理由,已被扭曲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我主福特的英明指引下,这些都不再需要,一劳永逸。
因为工作能创造价值,创造能带来欢愉,欢愉则出于我主福特的赏赐,人民将永远保持对主的热情与感激。基因培育从根本上抹平了人的差异,它微弱的多样性仅服务于组织对阶层和工种的设置,而灭绝了个性,在培育的过程中加强或减损智力、体力等指标加以区分三六九等。
通过胚胎分裂技术制造波卡诺夫斯基多胞胎,他们分享着同样的面貌、体格和有限的姓名,而他们日后将进入同一家车间,在劳动后领得同等剂量的苏摩。因培育过程会注入各种疫苗以远离任何疾病,所以他们的生命进程也亦无二致,不会受意外因素的搅扰。在死亡时孤身一人,无亲无朋,或许还参与进另一组波卡诺夫斯基的死亡教育,向孩子们示范平静的死亡方式。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9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有了些许混乱。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沉浸在欲望之中,这些欲望包括对物质财富的渴望,对不再经历生老病死的折磨的希望以及对多位伴侣的向往等等。但在新伦敦社会中,这些问题你都无需担心。在这里,你不用经历出生,也不会生病,你的自然寿命很长,死亡也只会在睡梦中突然降临;你不用担心你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更不用担心你会因为缺乏物质财富而被社会排除在外;你不用担心你会找不到适婚对象及婚后的生育问题而被长辈唠叨或者会因为复杂的男女关系受到社会谴责。我想这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眼里的确算的上是一个美丽世界了。但如果将这个大部分人平移放到这个社会中,我想新伦敦的社会稳定有很大可能会被打乱。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人应该是自由的。而他们从睡眠时期就被灌输着追求稳定的观念。当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用我们的观念来看新伦敦社会时,将我们的认知套在他们的世界上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太妥当的。一个社会的好坏究竟如何,应该是由当世的人决定的`,而不是那些并不存在于那个社会的人所能评判的。
在许多看客眼里,新伦敦世界是不自由的。书中的约翰也这么认为。约翰是来自所谓的野蛮人保留地,他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和我们相似。最初,他也十分向往母亲口中描述的新伦敦社会。但当他真正生活在其中时,他感到了压抑与不快乐。新伦敦的人接受的教育与他不同,他们来自两个社会。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惶惑,我们每个人都过着自以为快乐且正确的生活,为社会发光发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的和谐美好。但正如林达所言,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峰,它也许只露出了一角。新伦敦社会的睡眠教育让我想到: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自由”“思辨”是否也是教育后的产物呢?究竟是人在改造世界还是世界一开始就把我们限定在一个范围内再任由我们去“玩耍”呢?人类之所以有着不同,根本原因是否是因为受到的环境教育不同呢?如果我们也像新伦敦社会一样,从婴儿时期便同时同地接受着教育,我们会不会是一模一样的?胚胎技术及医疗技术等等的发达让我想到:科技进步的意义在于解放人们的双手,给予人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如果最终,它会成为奴役人的工具,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继续发展呢?以及像新伦敦这样的社会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安全、稳定,井然有序,不用担心任何东西。如果有人产生新思想新观点,便会被送往另一个岛屿继续生存。这本书一直被认为是反乌托邦经典著作,但它难道不是乌托邦本身吗?《美丽新世界》之所以美丽,不在于它有新世界,而在于它还有“野蛮人保留区”。你爱“自由”和“痛苦”的话,可以选择去保留区;爱“幸福”和“稳定”,可以选择留在美丽新世界。还有很多困惑到嘴边却又说不出来,这本书留给人思考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对于这些个问题的解答,还需要慢慢思考体会。也许在某一天就会醍醐灌顶。
《美丽新世界》读书笔记10
这个“美丽新世界”,难道不是人们一直心心念念向往的生活吗?难道不是社会发展正在努力实现的宏愿吗?———“世界稳定,人民幸福(不必为土地和主权争论不休了,没有了战争)。人们要什么有什么(不必为生存发愁了)。决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富足、安全(每个人都无条件相信自己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会生病,不害怕死亡(解决了人类终极难题)。对激情和衰老一无所知(永葆青春、性无禁忌,丝毫不用压抑本性了)。没有父亲、母亲的烦恼事,没有妻子、孩子或爱人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免去了多少人七情六欲的枷锁)。如果有问题,有嗦麻帮忙(不必再为坏情绪苦恼了,分分钟到达“彼岸”)”。———伟大的作者啊,将人类的理想国、乌托邦,用文字勾勒出来后,所有人都不淡定了。这个美丽新世界,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割据之战,世界便成了君主的城池,人们则沦为了玩物任人摆布;没有了生存压力、没有了欲望,便失去斗志,亦然体会不到拥有的快乐;没有了激情澎湃的心潮、没有了对青春永驻的向往,没有了提防和忍耐的'病痛、也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至于情感,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我一边看着文章…一边打着寒颤,因为我觉着我们已经走在新世界的路上了……
向文末自杀的野蛮人致敬,敢于坚守做自己的人都是胜利者。像极了当今社会那些拥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认命,敢于活出真实的自己,当然也要能背负的起相对的责任。最近特别火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这个信念:“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口碑一路飙升,说明人的潜意识是渴望独立自主,掌控命运的。无可奈何,大多数人只能在心里澎湃一番,回归现实依然无力改变。
回顾这本书,突然感觉我身上所有的缺点,像失散多年的老友,庆幸它们还在,至少能让我感觉,自己还活着;庆幸现在的世界,有纷争、有欲望、有激情、有爱…才有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时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点没错!
第三篇: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在我的心中有一片绿地,可以说是一方净土,让我毫无约束地感受世界的美丽。而走过了的14个春秋,也再次炫耀在我的眼前„„
————题记
我并不是指这个世界的所有,因为它也有羞涩而且丑陋的一面。我所钟爱的是那一片纯粹的色彩绚丽的世界———因为它的几分纯粹而显得格外绚丽。
曾经有人说:“有一种安尉,叫倾诉;有一种感动,叫注视;有一种长飞杨,叫重生;有一种幸福,叫寻找。而我恰恰在寻找让我如此钟爱的四姐妹——春夏秋冬” 带来的神秘色彩。它们洋溢着爱的气息,渗透着阳光的魅力,奔放着辛勤的汗水。无时无刻不在变换着他的容颜,但从不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是出苍老。它美丽的一面永不褪色。
春之恋
我喜欢碧水之绿,一丝清凉沁人心脾,它代表着稳当、沉着、平静、安逸。它象征着春天的新意。的确,春天总是很短暂。她不经意地来,又不经意地去。她的脚步是轻轻的。寒冷的冬天还没有完全消逝,在你还被裹在冬天的怀抱里的时候,她早巳站在你的身旁了。她会用温暖的气息提醒你,提醒你走出冬季的寒冷。然而当你发觉她巳站在你的身旁,当你想伸手挽住她时,她又笑着走开了。有首诗说道:“她”像一只孤独的蝴蝶,坠落了,死了;“她”像一滴温热的泪液,冷了,又醉了;忧伤是平静的,平静的忧伤是希望,而希望——是对她深深的爱。我想这就是一种对春的眷恋,一种平静而又忧伤的爱。
秋之韵
如果问我“四姐妹”中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秋。那秋的斑斓,秋的含蓄,秋的富有,无一不使我感到惊喜,温馨与痴迷„„
当我透过纱窗,向外观望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延伸的,深褐色的枝干,像是沉睡了千年的古铜,泛出了淡淡的绿色的光泽。树叶儿翻着,仰着,俯着。微风一拂,轻轻地飘落在地,犹如天空中飞舞的彩蝶,翻飞
飘零之中,让人感觉到宁静和谐的自然美。
秋天更是收获的季节,枝间绽出苹果的笑脸,叶下散发出枯枝的幽香,菜篮中盛着硕大的白菜,田野里站着害羞的稻谷„„它是富有的。]
梦之绚
当然也好喜欢青蓝的夏,银白的冬。
美丽新世界在这一刻正绽放着光彩,它在我眼里永远美丽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的娇媚容颜在我心中永不褪色,我要珍惜每分每秒的时光,不要给将来留下的只有后悔。
我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当我驾舟行于记忆的海洋中时,能载着这段美好的世界所谱写的壮美乐章直到永远!
美丽新世界她毫无保留的绽放着五彩的光芒,她娇媚的容颜在我心中永不褪色!
——后记
第四篇:《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须知参差多态,乃知幸福本源
——读赫胥黎《美丽新世界》有感
让我们来建立一个完美的新世界。基于对乌托邦的最完全理论,社会各个环节分工做到最为明确合理,社会流程达到最为精准洗练的程度,然后我们住进那里,可这看似无懈可击的完美集合是否是我们生活的理想状态?
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在他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美丽新世界》中,就为我们虚构了这样一个世界:福特纪元632年即公元2532年的社会,每个人自出生开始就沦落为基因公司的试验品,为了消除由于社会地位而引起的痛苦,人类被分为了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爱普西隆五个阶级,类似于中产阶级的贝塔阶层会被灌输做阿尔法阶层太辛苦,做伽玛、德尔塔又太愚蠢的理念,而从事低级体力劳动的爱普西隆阶层接受的则是做前四种高种姓阶层都太辛苦的教育。每个阶级的人都各安其命,而这所谓乌托邦的祥和宁静,其实是用高端科学和心理学控制人们思维这种卑劣的手段制造出来的。在睡眠教学和精神麻醉药以及种种快乐福利的“护佑”下,淳朴而悲哀的基因试验品们乐知天命,安分守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们在各自的阶层上喜气洋洋的生活,甚至无视已经恶劣到极点的阶级剥削。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各种科学几近饱和,秩序以一种软性国家暴力手段去维护,基因试验品,创造了发达的科学文明,却反被科学文明奴役。而这种变相奴役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没有人觉得这是不妥的,没有反抗。
零反抗。听起来这似乎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层都渴望的理想状态,没有反抗,那么一切社会资源都可自由流动,耕者种,织者纺,世界大同,统治地位无人撼动。首脑们如此渴望着顺理成章的对我们进行思想奴役,我们也焦虑着朝不保夕的工作和世界大乱的那一天,极度渴望着太平盛世。大家一起共同为之努力,保不齐哪天这种设想就真的实现了。赫胥黎的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和警示作用。它特别描述了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这些生命科学在未来对人类身上的应用。并指出未来最大的变革并不是在物质文明、军事、经济等外部世界,而是在人类自身的灵肉上进行。乌托邦的统治者正是利用这种对人类本身的基因革命使得社会从无政府主义的崖边拉回到一个虽不算真正和平,但毁灭性受到限制的有限战争时代。而这个妥协了的理想社会,将由高度集中的集权主义政府来管制。谁也说不准十年、二十年之后,在那不久的未来,社会混乱频率升级,生命科学发展到神乎其神的地步,某几个政府首脑一激动就拍板决定用极端手段去维护统治秩序,那么美丽新世界也就成为我们的后代要生存的世界了。
叔本华说过,“人的一生只是在不断重复着两件事。一件是产生欲望,一件是满足了欲望之后快速厌倦。”在美丽新世界里,衣食无忧,性观念开放到混乱的程度,一生被安排,不必费心力。这样的世界,相比当下一平米三万元的房价你还有什么不满足? 最能代表这种矛盾情感的大概就是教情绪工程课的赫姆霍尔兹。他因为给学生念了一首关于孤独的诗与
领导起了激烈的冲突。“似乎有什么东西像我走来了。”什么东西?是作为一个人应有的自由意志,是自己去体验人生悲欢的权利,是对想要的生活想要的爱情想要创造的事业产生欲望的本能,是现在看来最为低级但是当真正失去了就变成行走的空壳的一个基本过程——渴望和满足渴望,以及结尾的心酸抑或幸福。
所以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知幸福本源。”
在《黑客帝国》里,Smith面对Matrix的景色对孟非斯说:“你有没有好好看过Matrix?去惊叹它的美丽与神奇,几十亿人民生活在里面,完全无知。第一个Matrix是被设计师成完美的人类世界,在那里,没有人遭受苦难,每个人都十分快乐,但那是个灾难,没有人接受这种程序。”但其实我很疑惑,如果真的有了这样一个美丽新世界,难道所有人都真的是如此华丽丽的被幸福被不幸了吗?我不是和尚,不知道和尚念经时的快乐。我不是在新世界里像宝宝一样被喂养的人,也不会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不知快乐。有一句话说的对,“很多政治哲学上的意义放在真理性角度去考虑,只是更偏好奶油口味还是巧克力口味的问题罢了。”乌托邦的统治方式,对某类人而言,未尝不是一种简单的幸福。对另一类像野人John一样的人而言,没有莎士比亚的世界,不疯狂不成活的人生,不自己去亲身体验直到鼻青脸肿的人生,就不是真正的人生。就好比悬崖上的百合遥望玻璃花房的蔷薇。不是每种花都爱惊险爱刺激,百合也就不要鄙夷蔷薇的娇弱弱。
一个自由意志被抹杀却物质极大丰富的有序社会是否要高于一个自由意志得到允许但又动荡不安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社会? 在这个依然“路有冻死骨”的时代,我不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自由意志。毕竟,所有的悲伤都抵不过面包。我想堂吉诃德这个人物本身就象征着自由意志和惨淡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吧。
若要我去选择,我还是要做那种在幸福面前难以取悦的人。看着童话长大,相信白马王子。长大了看新闻联播,依然相信世界和平。看到社会的虚假丑陋,却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世界,并想尽自己哪怕那么渺小的一份力量,去把它变得更好。曾经靠不吃饭来努力变瘦,眼巴巴的看着爸妈吃饺子“啪嗒啪嗒”往下砸眼泪,才知道能吃东西的时候是那么幸福。也曾经因为成绩,把头发剪短,每次照镜子的时候才会想长头发的时候自己是那么幸福。曾经被一个承诺伤害,才会发誓遇到一个真心待自己的人要倍加珍惜。某天去自习,路上听一女生对其男友说:“他说,得了癌症之后才明白打拼那么多年什么意义都没有,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哑然失笑,得了癌症才懂珍惜,有什么用呢。
行走于世,我不求名垂青史。只求带给身边的人幸福,有血有肉,可疯狂可混沌,可笑可哭。我今天写下的话,做过的事,我不求有谁铭记在心甚至把它写进书本里,我只求自己知道自己为何这样说,这样做。因为这是我想说的话,我想写的感想,我要过的生活。
因为一个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的人,即使活着,也已经死了。
这也是赫胥黎的担忧,在新世界里,只要人们了无生趣,政府就会提供唆麻,唆麻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海洛因一样的东西。小时候我们常疑惑,为什么有的大人会吸毒?毒品有肯德基好吃吗? 毒品有蜡笔小新好看吗? 现在才懂,在绝大多数成人的世界里,肯德基不好吃,连煎鹅肝也不好吃。蜡笔小新不好看,连盗梦空间都不好看。他们因为升学就业升职家庭孩子的压力不停的抱怨抱怨抱怨,什么都不好吃,什么感情都靠不住,什么工作都无聊,什么
电影都是垃圾。这样的人,人生只有无边无际的空虚空虚空虚。
空虚和毒品哪个更可怕?《门徒》里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该怎么回答。
赫胥黎将这个问题从新世界里投射到了当今世界。唆麻的作用就是去遗忘这种没有止境的空虚。在这个几十年后的乌托邦世界里,人们在没有欲望没有情感的生活中觉察出孤独和空虚之始,就遗忘了它们。麻痹自己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一个有灵有肉的人。这样一比,空虚是不是比毒品要好一些吗?起码你会孤独,会痛苦,会挣扎,甚至会让思想化作蝴蝶,冲破这座巨大的潜水钟。最为关键的是,遗忘不会改变任何事情,而空虚可以让人渐渐清醒,可以让人产生改变的冲动。
在这个无聊经济大行其道的年代,大部分人选择的是麻痹。用垃圾娱乐麻痹眼睛,用垃圾音乐麻痹耳朵,用垃圾文学麻痹心灵。崇拜迈克尔杰克逊的一代人被崇拜快女的一代人拍死在海岸上。艺术被伪艺术取代,伪艺术快被伪文艺取代,伪文艺被装腔作势取代。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我能做什么?我只能去努力做一个主动追求幸福的人,做一个单枪匹马闯世界的人,做一个孤独的人,一个随时可以疯狂的人,一个勇敢去深爱或憎恨的人。做一个看到被车压倒的小女孩,跑过去把她抱在离心最近的地方,然后拿个板砖把落跑的车砸个粉碎。做一个长人心不长猪心的人。
如果我这么做了,你也这么做了。人人都这样做了。那么,未来的世界,也就真的可以成为Brave new world 了。
39113115
王玉蕾
第五篇:《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1
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里,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已被安排得妥当,妥当得不像一个人,更像一个又一个的机器。
五个阶级的社会,和现实情况没多少区别。条件预设之下,人人都感到幸福,这样的社会看似美好,但能不能算是社会这一点很值得怀疑。更像是一个幸福大机器。
大机器里的小机器,人人都幸福。野蛮人的极端反抗,愚蠢又动人。难道证明我们独立思想的唯一手段就是痛苦?可我们却想逃离痛苦追求幸福?这不是太讽刺太矛盾了吗!
现实中的条件预设实则不少,只不过都有个度。比如给你一个标准,标准之上是好,标准之下是次,标准存在的意义是给不会自主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一个心安的`环境和体系,只有在那样的体系之下,他们才不会胡作非为。
而意识到标准存在的人,有的主动,自主选择,于是成为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有的人被告知,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凌驾于标准之上,引发骚乱。
痛苦始终都是社会立足之本,革命是因为痛苦,改革是因为痛苦,前进是因为痛苦,人类基因里的趋利避害,害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动力。
何时才能因为极致而极致,恐怕得等到我们摆脱了这沉重的躯壳,成为单纯的精神之体的那天才有可能吧。
但那时人类也已不是人类。
ps:这本书里的东西,就是大刘缺的。不是文笔,而是对未来人文的深刻思考。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2
看完这本书,心情颇为复杂。这是一个没有痛苦忧愁的世界,人人幸福社会稳定的美丽世界。但这又是一个自我幻灭的世界,没有好奇没有艺术没有情与爱的丑陋世界。
你很难说它好,但也太难说它坏。从宏观上来说,它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尽管这种幸福是虚假的是被设定的,但是幸福本就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一辈子都在这种虚假的幸福里又何尝不是真实的幸福了一辈子呢?但就个人而言,大多数读者是断然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世界,我要是我自己,而不是被设定好的机器,我要生命中有忧愁有孤寂有变幻的'命运和命运迷人的不确定,而不是在日复一日欢乐蜜糖里享受永恒的喜悦而无所欲求。
然而,尽管被设定这个概念在书里读来如此可怕如此天方夜谭,但在现实生活里,我们何尝不是被家庭,被学校,被选择性的教育,被新闻书籍的审查所设定?我们以为的自由的选择,实际上真的不是一种被设定下的自然而然的选择么?所幸,我们还可以热烈的相爱,偏执的相属,痛苦的追逐理想,为荒谬无用的艺术和诗歌荒度人生。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3
因为网上的推荐,我翻开了《美丽新世界》这本书,说实话我其实没有太懂。整本书前期花费了许多篇幅介绍世界观,这个世界观非常奇特,人由瓶中出生,从出生就开始被设定,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工种都没有选择,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就已经被定好,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世界,却被用幸福快乐来包装。
在美丽新世界里,人就像产品一样被批量生产,各司其职,除了他们的职责以外什么都不会,遇到问题不会解决只会嗦麻逃避,就像是社会机器上的每一颗没有思想的螺丝钉,行尸走肉一般地幸福着。
后来,野蛮人约翰的到来才是本书的高潮部分,约翰原本应该不应该出生,他的母亲是新世界的人,不被允许怀孕生子,这打破了新世界的规定。但是他的母亲流落在野蛮人区域,无法回到新世界,只能生下了他。他在原始的环境中成长,热爱着莎士比亚,对新世界的.思想完全无法理解。他喜欢列宁娜,但是列宁娜完全是一个新世界的人,就跟他母亲一样。思想道德的碰撞,矛盾的激化使他痛苦却毫无办法。他无法适应新世界的生活,就如同他的母亲无法适应野蛮人的生活,从小的教育、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彼此无法理解,无法适应,造成了最后的悲剧。
然而孰是孰非,我心中却没有答案,文明的急速进步和人性的自由发展究竟如何能够达成平衡呢?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4
美丽新世界,多么值得深思的书的名字啊!美丽如果换了一个时代,美丽是否还是我们所认知的美丽?
阿道司赫胥黎,其祖父是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由于长期熏陶个和培养,作者的.生物知识功力不浅,书中可见。
作为一本预言性小说,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在现代社会都或多或少出现了。比如嗦麻(现代叫百忧解),《人类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里面也有提到书中关于约翰和主管争论的环节更显出作者对当时和后世的思考。约翰这个人物,虽野蛮但是和文明反而更来带给我们长久…长久的思考。书中论点,时隔久远,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为阅读理解小说,里面的故事线过于混乱,人物出场极少,有些甚至过于片面,甚至约翰这个角色后面的行为举止觉得…怎么说,有些过于累赘。不是说不理解约翰的举止,是说那么去描述太浪费章节了。另外,一些主要场景,东西展开的不够,看得云里雾里。
总之,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欢。但是为作者眼盲坚持写作,甚至还为人类预见未来的方向致以崇高敬意。
诚挚感谢作者,诚挚感谢出版社,又一次震撼心灵之旅。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5
看完整个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代序的那个问题:你还要些什么?
这个美丽新世界,人人在可控范围内幸福着,从小被剥夺了种种权利:自由独立的人格,自主选择人生,拥有情感,激情,欲望以及生而平等的权利。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被禁止,他们就像经过调控,有序的机器,来维持福帝社会稳定的运作。他们只需要一点嗦麻就能工作、生活、享受限定范围内的幸福。
而纵观现代社会,他们缺少的那些,我们都没有被剥夺,但我们有好到哪里去吗?
当社会产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沦为了维持社会运作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由,但能有多的自由?有思想,一个人的`力量能走多远?有意志,又有谁想奔着受苦受难去?越是认清这个社会与现实就越学会妥协忍耐。
这是骨子里刻着的奴性与顺从。从没有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但是所有人又都遵循着一系列的规则,自我意愿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忍受与妥协的基础之上,仿佛生来就要这样。
那些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高声反对之歌的苦行僧注定孤独。往往被无知的人,怯懦的人,冷眼旁观的人当成了异类。
你愿意这样吗?你还要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