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小说丛刊》

时间:2019-05-15 09:4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本小说丛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本小说丛刊》》。

第一篇:《古本小说丛刊》

《古本小说丛刊》

第1輯1|唐三藏西游釋厄傳|(明)朱鼎臣編| 第1輯2|生花夢|古吳娥川主人編|才子佳人小說

第1輯3|才美巧相逢宛如約|惜花主人批評|才子佳人小說 第1輯3|斬鬼傳|煙霞散人撰|鍾馗故事

第1輯4-5|舒元煒序本紅樓夢|(清)曹雪芹撰|《紅樓夢》早期抄本

第2輯1-2|水滸忠義志傳|施耐庵編輯| 第2輯2|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不詳|屬《水滸》簡本系統

第2輯3|两漢開國中興傳誌|(明)黃化寧校正|主要記劉邦、劉秀事

第2輯4|包龍圖判百家公案|(明)安遇時編集| 第2輯5|鍾馗全傳|不詳| 第2輯5|幻中真|煙霞散人泉石主人編次|夫妻、父子悲歡離合故事

第3輯1-3|三國志傳|羅貫中編次| 第3輯4|郭青螺六省聽訟新民公案|(明)吳遷(?)撰|郭子章故事 第3輯5|一片情|(清)撰人不詳|書名若改爲《一片慾》,會更貼切。

第4輯2|桃花女陰陽鬥傳|不詳|寫周公、桃花女鬥法故事。第4輯1-2|唐書志傳通俗演義|(明)熊鍾谷編集|主要記李世民事。

第4輯3|國朝明公神斷詳刑公案|(明)歸正寧靜子輯| 第4輯4|章台柳|不詳|寫韓翊、柳姬故事 第4輯4|皇明中興聖烈傳|(明)樂舜日述|魏忠賢事 第4輯5|三教偶拈|(明)馮夢龍編|收小說三篇,分記王守仁(儒)、濟顛(佛)、許旌陽(道)故事。

第5輯1|剪燈餘話|(明)李昌祺編撰|與《聊齋》同類 第5輯1|八仙緣|不詳|說唱體小說,寫七仙度何仙姑故事。第5輯2-3|全漢志傳|(明)熊鍾谷編次|兩漢故事

第5輯4|近報叢談平虜傳|(明)吟嘯主人撰|明朝袁崇煥時代事 第5輯4|鬼谷四友志|(清)杨景淐評輯|記鬼谷子四弟子(孫臏、龐涓、蘇秦、張儀)事。

第5輯5|醒夢駢言|(清)菊畦主人輯|由《聊齋》改編 第6輯1-3|列國志傳評林|(明)余紹魚編集余象斗評|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故事

第6輯3|飛英聲|憨憨生選輯|短篇小説集 第6輯4|皇明諸司公案|(明)余象斗編述| 第6輯5|俗話傾談俗話傾談二集|(清)邵彬儒評輯|短篇小説集 第7輯1|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題(明)李春芳編次|海瑞故事 第7輯1|三分事略|不詳|《三國演義》故事

第7輯2|盤古至唐虞傳|(明)題鍾惺編輯馮夢龍鑒定|盤古至舜之帝王故事

第7輯2-3|有夏志傳|(明)題鍾惺編輯馮夢龍鑒定|夏朝故事 第7輯3|療妒緣|(清)静恬主人撰|夫妻故事

第7輯4-5|遼海丹忠錄|(明)平原孤憤生草鐵崖熱腸人評|敘明末遼東之役,而于毛文龍事獨詳。

第7輯5|再團圓|步月主人編|短篇小說集,選自《今古奇觀》。第8輯1|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明)沈孟柈敍述|濟公故事 第8輯1-2|醋葫蘆|(明)西子湖伏雌教主編、且笑广主人等評|夫妻故事

第8輯3|承運傳|不詳|明成祖事

第8輯3-4|善惡圖全傳|(清)惜陰堂主人編輯| 第8輯5|山水情|(明)撰人不詳|婚姻故事 第9輯1|四巧說|(清)梅庵道人编輯|短篇小説集

第9輯1|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明)余象斗编|道教故事,後輯入《四遊記》,改名爲《北遊記》。

第9輯2-4|隋史遺文|(明)袁于令撰、評|寫秦瓊等瓦崗寨英雄故事,乃《隋唐演義》之前身。

第9輯5|繡鞋記警贵新书|(清)烏有先生訂|寫一高官因作惡而得報應。

第10輯1-4|七十二朝人物演義|(明)撰人不詳|子路、公冶長等人故事。

第10輯5|晉代許旌阳得道擒蛟鐵樹記|(明)鄧志謨編|道教故事

第10輯5|五代薩真人得道咒棗記|(明)鄧志謨編|道教故事 第10輯5|唐代呂純陽得道飛劍記|(明)鄧志謨編|道教故事 第11輯1-3|鼓掌絕塵|(明)古吳散人編永興清心居士等評校|短篇小説集

第11輯3|警寤鐘|(清)嗤嗤道人編著|短篇小説集 第11輯4|大明全傳繡球緣|不詳|雪冤報仇及姻緣故事 第11輯4|人間樂|(清)天花藏主人著|婚姻故事 第11輯5|鬼神傳終須報|不詳|短篇小説集

第11輯5|瓦崗寨演義全傳|(清)梁朗川撰|寫秦瓊等瓦崗寨英雄故事。

第12輯1-3|水滸志傳評林|不詳| 第12輯3-4|情夢柝|(清)安陽酒民著灌菊散人評|戀愛、婚姻故事

第12輯4-5|清風閘|(清)浦琳撰|發財致富,然後伸冤。第12輯5|繡屏緣|(清)蘇庵主人編次|戀愛、婚姻故事 第13輯1-4|拍案驚奇|(明)凌濛初撰|短篇小説集,即《三言二拍》中之《初刻拍案驚奇》。

第13輯4-5|《昇仙傳》|(清)倚雲氏主人撰|修道成仙故事 第14輯1-5|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撰|短篇小説集 第14輯5|東漢演義評|(清)清遠道人重編| 第15輯1|續英烈傳|(明)空谷老人編次|演明初建文、永樂間事

第15輯1|石頭記殘本(存第23、24回)|(清)曹雪芹撰| 第15輯5|五鼠鬧東京|不詳|寫五鼠精作怪,包公收妖。第15輯2-5|續西遊記|(明)撰人不詳真復居士評|寫唐僧師徒取經東還事。

第16輯1|醉菩提|(清)天花藏主人編次|濟公故事

第16輯1|觀音傳|(明)西大午辰走人訂著朱鼎臣編輯|寫妙善修道而成觀音菩薩之故事。于佛典無據。第16輯2|飛花艶想|樵雲山人編次|才子佳人小說 第16輯2|警世選言|不詳|短篇小説集

第16輯3|合浦珠|(清)徐震(烟水散人)編次|文士戀愛,俠客仗義。

第16輯4-5|爭春園|不詳|俠客故事

第17輯1-2|鐵花仙史|雲封山人編次一嘯居士評點|文士戀愛,神仙除妖。

第17輯2|三國因|醉月山人編次|寫司馬貌陰間斷獄。因劉邦殘殺功臣,其報應導致魏、蜀、吳三國。

第17輯3-4|說呼全傳|(清)半閑居士批點|寫呼家將故事,背景爲宋仁宗時代。

第17輯4-5|雙鳳奇緣|(清)雪樵山人撰|寫王昭君、王賽昭君姐妹故事。

第18輯1|征播奏捷傳|(明)棲真齋名衢逸狂演義|明代征播州事

第18輯2|英烈志傳殘本(存1卷、15節)|(明)撰人不詳|記明太祖事,乃《英烈傳》改編本。

第18輯2|照世杯|酌玄亭主人編次|反映世態之短篇小說集 第18輯3-5|艶史|(明)齊東野人編演不經先生批評|隋煬帝事 第19輯1|忠義水滸傳殘本(存4卷、18回)|施耐庵撰| 第19輯1-2|夏、商合傳|(明)題鍾惺編輯馮夢龍鑒定|夏朝、商朝故事

第19輯3-5|禪真後史|(明)清溪道人編次沖和居士評校|續《禪真逸史》而作。寫道者行道救世,最終成仙。第19輯5|聽月樓|不詳|愛情、婚姻故事

第20輯1-2|連城璧全集|(清)李漁撰杜濬評|短篇小說集 第20輯3|連城璧外編|(清)李漁撰| 第20輯3|幻中游|(清)步月齋主人編次|寫明代一清官之子受魏忠賢迫害,最終立功而享榮華富貴。

第20輯4-5|南史演義|(清)杜綱編次許寶善批評譚載華校訂|演南朝事,由晉至隋。

第21輯1-3|三國志傳|羅貫中撰李祥重訂| 第21輯3-4|列國志輯要|(清)楊庸輯|東周列國故事 第21輯5|白圭志|(清)崔象川輯|戀愛、伸冤 第22輯1-3|三國志傳|羅貫中編次| 第22輯4|石郎駙馬傳|不詳|五代石敬瑭事 第22輯4|包龍圖公案詞話|不詳|收8種詞話。第22輯5|白牡丹|(清)洪琮編次|明武宗南遊事 第23輯1-2|三國志傳評林|羅貫中撰| 第23輯2|三國志傳|羅貫中編次| 第23輯3|花關索傳|不詳|關羽之子關索故事

第23輯4|金雲翹傳|青心才人編次|寫王翠翹之悲慘遭遇。翠翹後與妹翠雲共嫁金重。

第23輯4|兩交婚|(清)步月主人著|才子佳人小說 第23輯4-5|粉妝樓|托名羅貫中|英雄故事 第24輯1-5|鍾批水滸傳|(明)鍾惺批评| 第25輯1|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傳殘本(存卷15-19)|不詳| 第25輯1-3|二奇合傳|(清)艺香馆居士輯|《拍案驚奇》、《今古奇觀》選本

第25輯4|春柳鶯|(清)南軒鶡冠史者編石盧拌飲潛夫評|婚姻故事

第25輯4-5|慈雲走國|不詳|演宋徽宗(慈雲太子)事 第26輯1|薛仁貴征遼事略|不詳|《永樂大典》本 第26輯1-3|狄青初傳|(清)李雨堂撰|英雄故事 第26輯4|最娛情|來鳳館主人選|短篇小说集

第26輯4|痴人福|(清)撰人不詳|改編李漁《奈何天》傳奇。第26輯5|百煉真|(清)墨浪仙主人編輯|烈婦故事

第27輯1|幻中真(附鴛鴦譜)|煙霞散人編次泉石主人評訂《鴛|鴦譜》爲才子佳人故事。

第27輯1-5|希夷夢|(清)汪寄撰|寫宋代二人夢中居海島五十年,中國已歷三百餘年。

第28輯1-2|唐書志傳題評|不詳|李世民及諸將故事 第28輯3|廉明公案|(明)撰人不詳| 第28輯3-5|紅樓幻夢|(清)花月痴人撰|接《红樓夢》第97回而作。

第29輯1|三祥報|(清)陶炳南著|稿本,體裁在彈詞與小說之間。

第29輯1-5|忠烈俠義傳|(清)石玉崑述|即《三俠五義》 第30輯1-5|醒世恒言|(明)馮夢龍輯可一居士評墨浪主人校|《三言》之第三種

第31輯1-4|古今小說|(明)馮夢龍輯綠天館主人評次|即《喻世明言》,《三言》之第一種。

第31輯4-5|英雲夢|(清)九容樓主人松雲氏撰|婚姻故事 第31輯5|鴛鴦配|(清)烟水散人編次|婚姻故事,穿插俠客、道者事。

第32輯1|明鏡公案殘本存卷(1-4)|(明)吳沛泉彙編| 第32輯1-4|警世通言|(明)馮夢龍輯可一居士評無礙居士校|《三言》之第二種。

第32輯5|醒風流|(清)隺市道人編次|才子佳人小說 第33輯1|張于湖傳|不詳|演張孝祥及陳妙常、潘必正事 第33輯1|三遂平妖傳|羅貫中編次|神怪小說

第33輯2-4|天許齋批點平妖傳|羅貫中編(明)馮夢龍增補張無咎校|神怪小說

第33輯4|剪燈新話句解|(明)瞿祐著滄洲訂正垂胡子集釋|與《聊齋》同類

第33輯5|飛花詠|(清)撰人不詳|婚姻故事 第34輯1-3|南北兩宋志傳題評|不詳| 第34輯3|走馬春秋|不詳|演樂毅伐齊事

第34輯4|龍會蘭池錄|不詳|愛情故事,演蔣世隆、黃瑞蘭事,與戲曲《拜月亭》、《幽閨記》情節相同。

第34輯4-5|韓湘子|(明)雉衡山人(楊爾曾)編次泰和仙客評閱|演韓湘子修道成仙事。

第35輯1-2|鼎峙三國志傳|羅貫中撰| 第35輯2|引鳳簫|(清)楓江半雲友輯鶴阜芟俗生閱|姻緣故事 第35輯3|擁爐嬌紅|(明)不詳|戀愛故事

第35輯3|杜騙新書|(明)張應俞著|關於各種騙術之故事 第35輯4|杜麗娘慕色還魂|(明)撰人不詳|寫杜麗娘、柳夢梅戀愛故事,與湯顯祖《牡丹亭》題材相同。第35輯4|醒名花|(清)墨憨齋編|才子佳人故事

第35輯5|施案奇聞|(清)不詳|公案小說,以施公(施仕倫、施不全)爲主角。

第36輯1|跨海征遼|不詳|薛仁貴征遼東故事 第36輯1|英武傳|(明)不詳|記明太祖開國事,爲《英烈傳》最早刊本。

第36輯2-4|西游記|(明)吴承恩撰華陽洞天主人校| 第36輯4|人中畫|不詳|《今古奇觀》選本

第36輯5|婆羅岸|不詳|寫蛇精因淫婦女而受報應,後皈依佛門而得解脫。

第37輯3-4|忠烈全傳|不詳|演姚夢蘭、顧孝威事。第37輯5|詳情公案殘本(存卷2-4)|(明)不詳| 第37輯5|天妃傳|(明)吴還初編余德采校|道教故事,寫女仙玄真下凡除妖。

第38輯1|富貴孝義傳|不詳|佛教說唱文學,宣揚孝義可得善報。

第38輯1|鶯哥孝義傳|不詳|佛教说唱文学,寫小鶯因孝順母鶯而爲觀音所度。

第38輯1-3|大宋中興演義|(明)熊大木编辑|演南宋中興諸將事,而以岳飛爲主。

第38輯4|劉生覓蓮記|不詳|姻缘故事

第38輯1-4|片璧列國志|不詳|演周至秦之故事。第38輯5|剿闖小說|懶道人口授|記李自成始末。

第38輯5|呂祖全傳|(清)汪象旭重訂|以自傳口吻寫呂洞賓事。第39輯1|東游記|(明)吴之秦著凌之龍校|八仙故事 第39輯1-2|無聲戲|(清)李漁撰杜濬評|短篇小說集 第39輯3|雙卿筆記|不詳|二女事一夫之故事

第39輯3|巧聯珠|(清)烟霞逸士編次|一文士與二妻一妾之婚姻故事

第39輯4|炎涼岸|(清)娥川主人編次青门逸史點評|婚姻故事 第39輯4-5|三下南唐|(清)好古主人撰|寫宋平南唐事,然是神怪小說而非歷史演義。

第40輯1|花神三妙傳|不詳|寫一男與三女之情緣。第40輯1-5|陳眉公批評列國志傳|(明)余邵魚撰陳繼儒重校|演周至秦之故事。

第40輯5|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殘本(存卷1-8,卷13-16,卷25-28)|(清)曹雪芹撰| 第41輯1|鍾情記|不詳|姻緣故事

第41輯1-5|綠野仙踪|(清)李百川著|主要为道者行道成仙故事。

第二篇:大学古本序

大学古本序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1】。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2】。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3】。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4】。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5】。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6】。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7】。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8】,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9】。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10】;格物者,致知之实也【11】。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

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12】。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13】;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14】;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15】。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16】,补之以传而益离【17】。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释,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注释:

【1】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传习录》129条:“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2】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

《传习录》129条:“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工夫总是一般”。

《大学问》:“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

《大学》所谓“至善”,即《中庸》之“至诚”。从心体上说是“至善”,以仁民爱物之“用”而言,即是“明明德于天下”,下文所谓“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3】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

“诚意”是“止于至善”之功夫,故“止至善”之则,即“诚意”之则。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说:“然意之所发,有善有恶,不有以明其善恶之分,亦将真妄错杂,虽欲诚之,不可得而诚矣。故欲诚其意者,必在于致知焉”。《大学》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中庸》则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大学》之“诚意”,即孟子所谓“反身而诚”。一“反”,自然知善知恶且为善去恶。此外,孟子也说扩充四端之心,向外扩充与向心性上“自反”,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与配义与道涵养浩然之气,其义一也。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4】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 “正心,复其体也”,“中”为大本之“体”;“修身,著其用也”,“和”为达道之“用”。《传习录》88条:“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正心,复其体也”,可参阅《传习录》119条:“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修身,著其用也”一句吃紧。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践形”与“四体不言而喻”,唯有阳明先生才识其微言大义。

【5】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系辞传》:“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6】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

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系辞》:“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传习录》114条:“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不迁怒、不贰过,此是孔子称赞颜子“好学”之语。应以《系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来解“不迁怒、不贰过”。颜子有未发之中,才能做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复”包括知(知不善)、行(去不善)两个环节。有未发之中,才能实现“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以及“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故未发之“中”即是阳明先生所谓“知行的本体”,有未发之“中”才能有本体之“知”,也才能有率性之“行”。【7】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

《传习录》6条:“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8】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善”与“不善”,是从心上说的,“动无不善”之“和”,此为“尽精微”,其实也是“致广大”,《大学问》所谓“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传习录》317条:“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9】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

《传习录》133条:“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

《大学问》:“然欲致其良知,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10】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

阳明先生说“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似乎与《大学》“知至而后意诚”一句不符。按照《大学》八条目的顺序,“致知”应是“诚意”的功夫,“致知”在前,“诚意”在后。《传习录》129条阳明与学生蔡希渊正是讨论这个问题。阳明以“致良知”来解“致知”,其涵义是:“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唯有如此,“格物致知”才是“始条理也”,“始条理”才能“终条理”。否则“格物”成了“逐物”,“致知”则为告子“义袭而取之”。

【11】格物者,致知之实也

《传习录》317条:“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12】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

朱子作《大学章句》,定《大学》为经文一章,传文十章,改“亲民”为“新民”,认为“旧本颇有错简”,重新编排前几章传文,并为“格物致知”增补传文。【13】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

《传习录》317条:“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

【14】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

昔有人问先生:“能养得此心不动,即可与行师否”?先生曰:“也须学过,此是对刀杀人,岂意想可得?必须身习其事,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盖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15】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格物不同于逐物,“格”由心体发出,格物即致其良知于事事物物,涵养扩充此心。致知功夫有物我内外之别,有能知与所知,知至而后意诚,诚者,不贰,实现物我内外的通透。【6】合之以敬而益缀

《传习录》129条:“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若须用添个‘敬’字,缘何孔门倒将一个最紧要的字落了,直待千余年后要人来补出?正谓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

小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割裂为二。大程子曰“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居敬即是穷理。二程夫子之“学”已有细微差别,流传到后来就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立。

【17】补之以传而益离

《大学》首章经文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而下面传文没有解释“格物致知”的文字,以至于后世学者对“格物”的注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儒刘蕺山先生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大学》传文跳过了“格物致知”而直接解释八条目之“诚意”。朱子认为“有阙文”,并根据程子之意增补此章传文。其实,这正印证了阳明之言:“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

第三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1

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把王阳明先生上边的说法倒过来说,就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你起码有良心。你的动机起码是良好的,你的动机好,你的`行为将会是规范的,将会是符合法律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每一个家庭和睦了,形成了家和万事兴的大好局面。那么国家在千千万万个和睦的家庭支持下就会会兴旺发达。

我们的企业也一样,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很好的心性,很好的道德品质,都有很好的工作态度,那还愁企业不能发展吗?

如果身为老板不休心,老搞歪门邪道,你自己都不正,怎么能影响你的员工,怎么能让社会信任你,最后你的企业不垮才怪呢。

现在我们共进塾,每一个老板、每一个干部,以及每一个员工都在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实际上也是一个修身的过程。老板修身,员工修身,企业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扬光大。毫无疑问。

坚持两不一善:

不说一句负面的话语

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

日行一善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3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第四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7月22日从宝华二楼会议室学习《大学古本序》,从中可以看出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通过政府自身建设的完善,“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的古训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管理人员一定会更加赢得员工的信任。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拿出诚意对待每位员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解决和处理好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

陈雪华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中一篇重要著作,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阳明先生以“致良知”解《大学》之致知,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深得孟子之心传。致良知,此知非袭义而取,而是本性之知,直承孟子性善说。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爱孝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王羽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他指出朱熹的《大学》改本有“支与虚与妄”之病,旨在恢复自认为正确的古本。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王西宇

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宋士强

读后感

“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为什么是”亲民“而非”新民“,阳明讨论问题的又一个特点是引经据典,这与他在龙场时的学风一以贯之。在这段话中,中心思想突出且集中,又可依以下几个要点来加以理解:

其一,”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不能互为解释依据。所谓《大学章句》第三章(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中有”汤之《盘铭》曰:‘苟曰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尚书·康诰》此处”作新民“之意,为激励人们焕发新的风貌,与《大学》首章”三纲领“之”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之”在新民“完全不是一个意思,用”作新民“来证明所谓”在新民“的合理性,显然是站不住脚,”此岂足为据“?

其二,既然古本中的”作新民“不能用来支撑”在新民“中”新“字之改的正当性,”作“字却又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那么将”在新民“之”新“还原为”亲“则是理所当然。在阳明看来,”亲民“与”新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亲民“是惠民、养民义,而”新民“则只是单纯的教化、革新之义。阳明举《大学》中大量原文来加以论证,举所谓”烈文“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又举所谓”齐家·治国“章”如保赤子“,所谓”治国·平天下“章”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作为自己主张”亲民“正当性的根据,认为这些实实在在地”皆是‘亲’字意“.”亲民“与”新民“虽一字之差,实为两种截然不同之执政理念,前者于惠民、养民中爱民,后者于教化革新中治民;前者着实体现了原始儒家”亲亲仁民“的仁爱观念与仁政理想,后者则单方面强调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如果说”亲民“与”新民“所体现的都是儒家的外王之道,那么阳明显然倾向于古本大学中所体现的孔子早期儒家立场,即所谓”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百姓不和睦,舜就让契担任司徒,”敬敷五教“,用来使他们互相亲近。为了维护圣人之意,阳明对于朱子之改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更何况,”亲民“中原本就包含了教化养育的意思,”说‘亲民’便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朱熹的”新民“说明显褊狭了。

其三,”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大学古本序读后感读后感、观后感

”明明德“与”亲民“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明明德“自然有”亲民“含于其中,无”亲民“即无所谓”明明德“,无”明明德“则哪来所谓”亲民“之存在。阳明举《尧典》说法,其说”克明俊德“就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这些都是早期儒家的思想,属圣人之意。又比如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之”己“,是先圣所指的大人,”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己若不修,如何”安百姓“,如何”亲民“?在阳明看来,所有这些儒家的宝贵思想,又岂是朱子之”新民“的褊狭观念所可囊括?

再说,”作“与”亲“相对应,但并不是”亲“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以下讲到”治国“、”平天下“等处,都对”新“字没有发表阐述。

正如郑珍感叹的,由于朱子之猵狭,致使”六七百年学者之心不能泯然,亦遂争新角异,而《大学》日多矣“.郑珍于是表彰道,王阳明”复古之功不可没也“.刘昌盛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这次学习大学古本序对诚意之极,至制善而已矣,有了深刻的了解,诚意就是教导我们为善去恶,在以后的工作中踏踏实实去干,提高我们自身修养,改正自身错误,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大学古本序中”至善者,明德、亲民“告诉我们,当我们真正达到至善的时候,就恢复我们心本来的状态,这个过程叫明德,亲民告诉我们遇事要有担当,多关心员工生活、工作,释放出他们的压力,相互帮助、相互成就,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发挥各自的正能量,去掉工作中的负能量,要勇于担当责任,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严格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去人欲存善念,创造出更好的业绩。

刘晓东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读阳明先生讲的《大学》我们要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人生没有目标和方向,就没有为之奋斗的意义,人活着就没有精神源泉,所以自我正心修身是我们做万事之本。

《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古本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这也是前段时间我们集团公司要求学的致良知的根本,用空阔的思想让我们心灵回归最初的自己,用心踏实的为善。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正如我们现在团队当中,所有的工作伙伴就如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每天都在相爱相杀,但却从来不离不弃。用诚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工作伙伴,对待我们的客户。

《大学古本序》中一个关键词: ”诚意“.抓住这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用诚心换来不一样的效益,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在公司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成就更大事业,真正的体现自我价值。

谢敬茹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这篇《大学古本序》又是王阳明先生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著作。此篇虽简短不易懂,却讲出了心理论的重要思想。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缺德的成就恩泽亲人 朋友公司等,从而使人人都倒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民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奋斗的理想方向。确定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干扰,就会矢志不渝的去追求,去努力达到目标。

我们都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是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本文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完美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郭万美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李胜杰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

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阳明先生为何如此看重《大学》?在先生心中,《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立平、志川、海峰三位老师将带我们翻开这篇《大学古本序》,感受大人的学问,向着圣贤的境界,垂直攀登。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宋朝理学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和朱熹认为古本有错,便对其进行了重新编排,命名为”大学新本“.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后,心感古本才是最合圣人原意,所以专门为古本作了此序。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王东

示弟立志读后感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人在世上必须树立一个终生奋斗的目标,你所有的行为了都会围绕这一生目标,才能心无杂念,可以抵制个人的懒惰的心,忽心,燥心,嫉妒的心,贪心,骄傲的心,小气的心,等等的心生起就反思志向不立。放到现在社会就是正确人生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员工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就等于天天混日子,那么他将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干部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目标让更多的人为之奋斗,那么这个团队也将不会有大的发展。人,这一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守候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总有一天会实现梦想,成为自己想做的那个人。

刘梅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通过学习《大学古本序》,明白一个道理: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管理好自己团队,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可以提升团队得战斗力,拿出诚意对待每位员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解决和处理好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员工成就感和归属感,根据员工们的特长、爱好及业务能力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加强综合营销服务技能的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职业素质。

李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爱是付出也是回报,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实为害人。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

张干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成就。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文贵金

第五篇: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他认为“经”是孔子所说,由曾子所记述的;而“传”是曾子所说,门人记录的,所以就把《大学》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后经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地位突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成为士人应举的必读书。

自《大学》受到重视开始,对它版本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他一直伏读精思,怀疑朱熹的《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他认为圣人之学本来就简易明白,其书就是一篇,无经传之分,更无经可补。于是写下这篇反映他心学思想的《大学古本序》。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为《大学》之要,把“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故注重对外界一事一物的探究。在这篇《大学古本序》中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王阳明认为是《大学》是“诚意”为要。他把“格物致知”和“明明德”、“亲民”都解释为“正心”、“致良知”,“物格则知致、意诚”.“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他指出朱熹的《大学》改本有“支与虚与妄”之病,旨在恢复自认为正确的古本。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黎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现代标新立异的产物。我则认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上天赋予每个人一样的品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很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只有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变命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说明了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产生、演变、衰退,任何事物都不能打破这个规律,就像蚕宝宝生来就会吐丝一样,鱼儿生来就会在水中游。每个事物都有本和末之分,有始与终之别。自然界就好像一个天平,两边重量相等,才能保持平衡,哪一边过重或过轻,就会导致整个自然界发生改变,失去规律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不可替代,人的本质没有好坏之分,区别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所在环境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的境遇不同。

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一个地方,在当今这个个性鲜明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个性'在张扬个人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没有上进心的人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致使很多人走上了歧途。古人对于自身完美的追求也许很少实现,但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高尚品质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努力实现的一个远大目标。

吴兰振

《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宋义阔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作为企业家,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戚德杰

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他认为“经”是孔子所说,由曾子所记述的;而“传”是曾子所说,门人记录的,所以就把《大学》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为其“补格物致知传”,又把传文中对“诚意”的解释后移,置于解释“正心”之前,形成“三纲”、“八目”、“三纲释文”、“八目释文”的完整文本结构,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大学古本序读后感。后经朝廷功令,朱熹的《大学章句》地位突显,对后世影响很大,后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成为士人应举的必读书。

自《大学》受到重视开始,对它版本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王阳明1508年在贵州龙场的时候,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朱熹不同。他一直伏读精思,怀疑朱熹的《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他认为圣人之学本来就简易明白,其书就是一篇,无经传之分,更无经可补。于是写下这篇反映他心学思想的《大学古本序》。

在这篇《大学古本序》中王阳明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王阳明认为是《大学》是“诚意”为要。他把“格物致知”和“明明德”、“亲民”都解释为“正心”、“致良知”,“物格则知致、意诚”.“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

王阳明在文中说道:《大学》“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事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纪凡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修身正其心,心正则中,身修则和额,特别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正心修身更是尤为重要,无论是一名员工,还是干部,在对待工作上,对待同事上,对待客户方面,如果心中不正,那么在我们的工作中将会出现种种的问题,甚至于自毁前程。正如: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身为远通集团的一名干部,在对待客户、员工、同事,如何的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需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断的充实自己、努力学习圣贤,才能扩充良知,诚意即涵摄在其中。对待客户要诚心诚意,客户就会对我们服务认可,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回报;对员工诚心诚意,那么我们的员工才会与我们交心,让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只有对员工有诚意,我们的各项流程制度才会得到更好的执行落实,我们的客户满意度才能得到更快的提升,我们的各项工作才会开展的更加流畅,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要做一名合格的干部,必须时常反躬自省,坚守”要做事,先做人。人不正,事必败,人若正,事半则功已“的道理,在喧嚣与繁杂中,时刻坚守”正心、修身“, 为自己点一盏心灯,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坚持不断学习创新,努力完成集团交给的各项任务。

王洪雷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指”大人之学“,王阳明先生在《大学古本序》中给我们指出了通达”大人之学“的路径,即:《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

”诚“为善,”意“为行,要想”诚意“就要”行善“,就要”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去恶存善、去恶为善,这样才能致知,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充满正能量的内心逐渐呈现出来。

工作亦是如此,与岗位无关、与职务无关。认认真真办事,踏踏实实做人,不管是对人、对事,还是对顾客、对领导、对同事,以善为纲,不撒谎、不埋怨,这是”诚“.生活琐碎,在乎每一个细节,尊重每一滴汗水,珍惜每个绽放的花朵,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去恶存善,去恶为善,这是”意“.我们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了才能共赢共享。

以上为读《大学古本序》时的初感。天气炎热,给心灵洗一个澡,与大家共勉!

张培芬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文章开始就强调诚意,可见诚意的重要性,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在工作中就是不撒谎、不推诿和埋怨,认真对待工作,尊重领导、同事,重视他人,做好榜样和带头作用。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致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就是要找到一条回归到这种状态的路径,就是公司现在倡导的回归原点。

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文章中说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就是充满正能量

张永排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这篇《大学古本序》和他后来讲授《大学》的记录本《大学问》都包含了他的哲学中心思想,是他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多次强调圣人之心无须外求,至善在于吾心,格物即格心,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王阳明的讲学,以及与当时学者的这些论争,使得王阳明对《大学》格物的认识,愈来愈清楚,对当时的知识界造成了明显冲击,朱熹学的权威大大削弱,《大学》之研究呈多样化趋势。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朱熹等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陈文忠

下载《古本小说丛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本小说丛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范文模版)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

    “家庭、家教、家风”征文:勤是治家万古本

    “家庭、家教、家风”征文:勤是治家万古本 因为家族世代为农的缘故,我家至今没有成文的家风家训,但是,父辈们用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影响着整个家庭。 小时候,父母给我的印......

    小说名言

    65.顾夜白 ——《路从今夜白》 有一回 你说 你配不上我 其实 是顾夜白配不上你。 你爱一个人,你宁愿放手,情愿一个人痛苦。 我爱一个人,我一定要拥有,情愿两个人折磨。 56.占南......

    诗歌散文小说

    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体裁,在考试中比较少见。因为小说的主旨很难把握,所以,在考试中不建议学生选做小说。 诗歌知识点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一......

    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教学方法新探 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呆板的教学方法会束缚思维,影响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

    小说标题

    小说标题 始终围绕小说的要素理清思路全面组织答案 1. 2. 3. 4.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气氛) 5. 6. 7. 8. 标题的一般作用 ①交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交代小说的主要对象(人......

    推荐小说

    推荐小说 仙侠奇缘之花千骨 十世转生 天魔 蓝寰之旅 艾因之风语 青见月和他的狐狸 流光夜雪 飞烟(作品:绝色倾城,夜凝夕1,2 等); 匪我思存(来不及说我爱你,佳期如梦 等); 辛夷坞(浮世......

    小说写作技巧

    小说写作技巧曾经我很愿意帮助一些新人。 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我和起点的主编说过一句话:市场越大越强,这个平台越稳固,我们的饭碗才能保住。如果起点有一天只剩下几个大神在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