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2023-0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即将离世的岁月,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将是会产生多么令人神性的人生哲学和思考,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另一位是曾经的优秀学子,如今的一位成功电视工作者,一个深陷社会各种纷扰的青年,他们两个人在前者的最后时光重逢,既能让老人的智慧有了个最好的方式来表达散发,也使青年更懂得了人生,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

语文学的不好,不能很好的来表达和过度衔接各个感悟,索性就像列公式一样生硬而独立但清晰地一一陈述出来把。

首先,由于读的匆忙,并不能多么细心留意和体验书中的哲学,这本书是属于那种要至少再读一遍的,由于只是读了一遍,只能算了解内容,只有不错的几个感触,那些多少让我还能至今记得的。

第一便是莫里老人说的,现在的人们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这一点最先让我有感触,我们总是在压力感情,情绪。不论是对人的喜爱,不喜欢,或是高兴,忧郁,痛苦。我们都在成长中受到礼教,伦理的约束而压抑感情。当我们的表情越来越麻木的时候,人们说我们开始成熟了。当我们装的宠辱不惊的时候,也就登峰造极了。这个方面,让我想起来初中时候的一件事,一次考试,班里的一位女生进步很大,班主任就“狠狠的”夸了她一番,那时还设有奖项,就让她上前去领奖,照平时,按照我们手的教育就是宠辱不惊,随时要谦逊,不管心里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多么骄傲也不能太表现出来,最好要努力装出一副无奈,不情愿,愁眉苦脸的去领奖,不能太嚣张,最多也就是微微笑,领了奖回到座位上才能偷偷乐。结果这位女生不然,很大方,很自然,很开心地走到前面,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开心,笑的很灿烂,很自然,满心的欢喜,内心中的骄傲开心自然而大方的流露在她爽朗的笑声中。很不一般,领完奖下去,班主任也很开心,特意的说,看这位同学多好,大家就该这样,高兴就要表现出来嘛,不要有太多神马顾虑,我很喜欢这样。估计是我们老班受够了我们这一帮小小年纪就装深沉的孩子,今天难得有这么一位天真无邪的,所以就此又夸了半天。还有书中写道作者跟莫里老人到后来就经常握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种敢于表达且喜欢表达感情的一个现象,这又让我想起在高中时有一天在学校食堂,当时上高二,偶遇一位初中同学,他本来在南校区,我不知道他搬到了北校区,这次突然碰面,很激动,我们两个一见面,就是不约而同的,握手!颇有领导人会晤的风范,呵呵,读后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这个不善于表达感情是个人现象,却更是一个社会现象,礼数和对表达程度的把我也是个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因为这些情感类的举止取决于心,以一颗纯真无邪的心去拥抱任何人多不是非礼,气场不同。。

第二是感情第一,不止一次地见到哲人们说人生来不是为了物质活的,而是为了活的情感的愉悦,比如吃饭,对吧,饿了半年喝一口玉米粥就很开心,获得的满足感比戴着枷锁吃山珍海味要大得多,例子举得不是很贴切,总之我还是比较信奉这个人们活着是为了心情愉悦的。莫里老人对金钱的不屑很明显。金钱这个东西其实也不是人类社会不可分离的必需品,但它是个象征,我们说一个富翁腰缠万贯,金钱满仓,富翁很开心,哦,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富翁是个暴发户,人品什么的都不怎么的。但是我们说,甚至是教材里学,农民陈焕生(《陈焕生进城》)自从国家改了政策,脱掉了漏斗户的帽子,晚上躺在被窝里想想,家里粮仓里的粮食慢慢的,院子里的牲畜也很多,心里就不觉得美滋滋的。我们看到这个就要赞扬农民同志的辛勤简朴,并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仔细想想,这就奇怪了,富翁和农民的情况不都一样嘛?!钱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等同于粮食和牛羊。我们为什么对持有大量金钱的人不怎么看好,对粮仓殷实,牲畜兴旺的农民就不断称赞呢?这个应该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在历史上钱就充当了比较多的邪恶角色,而且也是因为金钱本身的优点——方便携带和广泛的通用性。行贿,都是直接塞给对方银票,而不会拉一大车同价的大米到对方家里,土匪抢什么?有钱肯定先抢钱,因为金钱,多少人家破人亡。所以人们对钱多没有什么好态度。钱多了可以买很多东西,粮食不行。再想,国人的仇富心理是怎么个起源?嫉妒?会不会是和讨厌与自己喜欢的女生在一起的男生一样的心理?自己喜欢的事物得不到,比如钞票等,就会反而会有即对那个事物的喜爱和对其拥有者的讨厌的双重心理?对金钱的讨论数不胜数,共产主义社会不需要钱。莫里老人一点也不在乎金钱这个“细枝末节”的东西,因为他快死了,剩个几千块钱就够了,他会不会因为即将去世而对金钱的不看重更加严重了?这个,再说吧。我们需要金钱,但绝对不能沦为它的奴隶,够一家人幸福安康平常生活就行了,那个不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是担心有突发情况没钱了,或者钱不够用,那就去买保险嘛,保险公司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伟大产物,毁誉参半。但就这个角度想,保险还是有用的第三,是作者的一个变化,一个不大的变化,但是足以让人思考。作者自从在莫里老人那里听了几个星期后,本身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却开始突然不喜欢曾经爱看的娱乐八卦周边新闻了,还有一次碰见一大群记者们扛着设备紧张而急迫的奔向以为体育明星,其中一位记者神色慌张的向前拥挤的时候不小心踢了他一脚,这位记者一边继续向前进攻,一遍说着对不起时,他突然产生了很大的厌恶之心,每个人脸上都是写满了争抢,匆忙,不安和惶恐,他感到难受,我觉得作者在这时已经变了,说高雅点,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再高雅点,就是开始享受孤独和寂寞了,这是很难的的,我们在生活着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逃避孤独和寂寞的,比如不停的玩游戏,出现习得性无助,用各种无聊没有营养的东西去填充内心空虚,其实一旦停下来,更大的空虚和恐慌就会袭来,所以不敢出来,出现网瘾,各种瘾,大学就这样,所以人们为了规避不安心理,本能地去寻求愉悦,去沉沦。因此我认为,当一个大学生,尤其是河工大的以为学生开始不喜欢呆在宿舍玩游戏,上网,而是喜欢坐在自习室里,并且享受这段时光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我称之为开始享受孤独了,关于孤独和寂寞是参阅了网上一个视频——《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一堂课》,才开始有了这个概念。虽然目前仍然不能做到享受自习室,但是正在努力

没了吧,总结一下主要的三个感悟:我们要尝试更自然更加无拘束的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时为了追求感情的认同和心情的愉悦而生活的;要学;会享受孤独。

下载相约星期二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相约星期二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这个暑假没什么事做,就打算像老师说的开始来沉淀自己。起初,拿到《相约星期二》,应该在必然之中吧,因为它在网上被评为教师必读的书籍之一。 我特意选了......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相约星期二》的名著,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编写的,它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大学教授莫里·施瓦茨在罹患肌萎性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南湖职校徐素琴 读完《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又看了两遍同名改篇的电影,看完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时光飞逝,只有面临即将离世的时候才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也许是人生的卷轴刚刚翻开的缘故吧,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我活着,有的人却死了?”这是......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什么是最困难的? “与生活讲和。” 这是一个老教授一生中的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二,他和他最喜欢的学生来讨论生活的意义。比如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和死......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相约星期二》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翁是一个叫莫里的老教授,年迈之时得了绝症后,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因为这是失去自理能力的最后界限:得有人替我擦屁股,但我在努力适应它。我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 “享受?” “是的。不管怎么说,我又要当一回婴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