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六国论》这篇课文是高中鲁人版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历史坐标上的沉思中的一课。《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选修课学习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
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把文章的脉络放在首位,《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与贾谊的《过秦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代政论文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基于选修课的基本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学习并实践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论证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文言文教学把握文意,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的教学重点首先就确定为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的掌握,能够正确译文。
《课标》强调,选修课教学除了重点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外,也包括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应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严密,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式,今年高考作文也有向议论文倾斜的趋势,因此我把教学的另一个重点确定为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与贾谊的《过秦论》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苏洵,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的把握难以准确,对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难以体会,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高中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专业理论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我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是择要设计,以期学生能够一课一得。
二、教法和学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我们的学生文言基础不太好,我在文言文教学之前,经常让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书和辅助材料,先自读课文,然后调查阅读水平,像《六国论》这样难易度的课文,能够读懂80%的学生只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在教学中不首先扫除文字障碍,就超越字词教学而深入对课文进行鉴赏、挖掘,无论老师挖掘得如何深入,学生依然不过是昏昏欲睡的听众。想要使学生实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目标,我一直主张对课本中的文言文做到“字字落实”,“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课本中的文言知识要切切实实掌握。但如果使用串讲法,容易上成“满堂灌”,课堂沉闷,对于选修课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无法实现《课标》中要求的“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因此,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选择了研讨法,着重指导学生预习,指导学生首先使用朗读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等学习方法进行预习,然后组织研讨。具体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提问,让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研讨,这样更切合他们的实际。对于有一些他们以为懂了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真正懂的语句,我可以在他们提问完了之后,再提问。
在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提问法等,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促进学生思考把鉴赏引向深入。
三、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预计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用《三字经》中对苏洵的介绍,和苏洵大器晚成的求学经历故事导入,缩小学生与历史人物、文言文的疏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洵的求学经历对学生也是一种鼓励。
(二)作者介绍
苏洵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但哪怕是这些离学生比较远的知识学生也未必一无所知,我们同样应该调动学生平时的积累,师生一起交流,补充,获得相关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个内容先交给学生,然后再交流,补充。这样既避免了“一言堂”,也能够培养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在预习中注意积累,做个有心人。
(三)检查预习情况,用研讨法解决字词问题,疏通文意。
把归纳文言基础知识作为作业,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这种归纳方法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常规工作。
第二课时
在鉴赏文章时,我特别注重教学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而不是从老师的教出发,教学的思路遵循学生的欣赏思路,我努力帮助学生习得鉴赏文章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在理性认识中步步深入,逐渐拓展。而这正是《课标》对选修教材的.教学要求。
第一步,我问学生读完课文后感受到的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是对课文的最直观的感受,是感性的。因为《六国论》特征明显,不足600字的文章,不枝不蔓,脉络清楚。
第二步,我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呈现出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地特点。在交流讨论内容时,带领学生完成文章结构图,引导学生从感受出发,剥茧抽丝,一步一步有意识地感受文章的特点。让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学习这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议论范式。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着重体会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逻辑的力量。
仅仅就文本分析文章结构,往往流于肤浅,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将学生的鉴赏推向深入,第三步,我引导学生将《六国论》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等和学过的《过秦论》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后把仿照《六国论》的结构安排,用现代汉语改写《过秦论》作为作业,这样让学生不仅学习,而且实践,既加深理解,巩固成果,又把“读”与“写”沟通起来,实现选修课的教学目的。
最后,通过分析课文最后一句中四个“后人“的理解,引出写作背景,了解苏洵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在对文章的分析中板书文章基本结构,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
六国论
苏洵
提出问题弊在赂秦
分析问题赂者
不赂者
解决问题封、礼、并力
《六国论》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六国论》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XX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苏洵的《六国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关于文言文阅读欣赏,《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要钩玄,精辟地指明主要内容;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是反复朗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散文,核心词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主要从形与神的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所选文章在其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上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性文章,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文特色,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文言字句,归纳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巧设分论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的特点。
3、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拟采用诵读法、翻译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通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同时,本节课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如果出现课件打不开,突发停电等意外情况教学手段无法实现时,此时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并逐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学法上,根据新课标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学生小组讨论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通过设置一堂探究课,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激趣导入、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深入文本合作探究、走出文本走进心灵4个版块。
版块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辅助步骤,因此,我准备在上本课前给
学生布置好以下预习任务:1、读准本课字音,读不准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词典解决。2、读熟课文,结合注释思考文章语句的意思,钩玄疑难字词。
版块二:激趣导入
以苏轼智对行酒令的故事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引入主题)
版块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听视频朗读课文,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1)注意语气、字音、断句,钩玄疑难字词。
(2)找出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
2、疏通文意,找出不能理解的部分课堂讨论解决。(PPT展示重点字词句的用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结构。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出思路,在勾画圈点中锻炼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版块四: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此环节我设置了以下4个问题:
1、在第一段中找出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
2、不赂者是哪几个国家?他们为什么不贿赂秦国反而也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第四段是在前面两个分论点的基础上作一个总结,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六国灭亡的教训?
4、六国灭亡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但为什么苏洵只拿贿赂秦国这一原因来说?请大家联系苏洵所处的北宋的社会现实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4个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主旨。)本环节解决教学目标2和3
版块五:走出文本,走进心灵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的现实意义,紧跟着就设计一个拓展题:
此文给我们怎样的启迪?让学生情感讨论中达到升华、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
本着简单明了,突出主旨
六国论
赂秦:力亏
六国破灭对比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借古讽今)弊在赂秦不赂秦:盖失强援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5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六国论》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全文论述非常严密:第一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二三两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两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读背全文,领悟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新教材在文言教学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非常认同这种倾向,因为读背是“理解、内化、学以致用”的基础环节,是积累语言,澡雪精神,形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六国论》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而苏洵的《六国论》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作者正是通过论古来寄托自己的感慨,针砭宋代当时的外交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言文教学要把握文意,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新课标》和《考试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的教学重点首先就确定为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由于《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议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所以我制定的难点是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和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能力目标: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
四、教法和学法
想要使学生实现“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目标,我主张对课本中的文言文做到“字字落实”,对课本中的文言知识要切切实实掌握。因此,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选择了朗读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等进行学习。在学法上以朗读法讨论法为主。
五、教学过程这篇课文设计了四个步骤
(一)导入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我将苏洵大器晚成的求学经历故事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这样可以缩小学生与历史人物、文言文的疏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讨论,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重视积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归纳文言基础知识,可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师适时点拨解惑,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五个方面进行归纳,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这种归纳方法也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常规工作。
(三)课文内容分析
在鉴赏文章时,我特别注重教学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而不是从老师的教出发,教学的思路遵循学生的欣赏思路,我努力帮助学生习得鉴赏文章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步步深入,逐渐拓展。
第一步,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后所感受到的这篇文章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是对课文的最直观的感受,是感性的。因为《六国论》特征明显,不足600字的文章,不枝不蔓,脉络清楚。
第二步,本文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典范,我请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呈现出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的特点。在交流讨论内容时,带领学生完成文章结构图,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剥茧抽丝,一步一步有意识地感受文章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的特点。通过探求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探求文章是如何围绕论点开张评论的,感受说理的雄辩力量和艺术性,让他们从感性走向理性,学习这篇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议论文范式。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着重体会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逻辑的力量。
第三步,通过分析课文最后一句中四个“后人“的理解,引出写作背景,了解苏洵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的思想。
第四步,文本探究:思考六国灭亡的教训在当今世界形势下的借鉴意义。
(四)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将《六国论》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结构安排加以实践,写一篇小论文,这样让学生不仅学习,而且实践,既加深理解,巩固成果,又把“读”与“写”沟通起来,实现教学目标。
附板书
六国论
苏洵
弊赂秦而力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在
赂
秦不赂者以赂者丧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玛丽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高二六国论语文说课稿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