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学案

时间:2019-05-15 10:4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国论复习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国论复习学案》。

第一篇:六国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早读学案

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①六国:指战国时代的燕、赵、韩、魏、齐、楚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文章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②兵:兵器,武器。

③战:动词作名词,指打仗的事。

④弊在赂秦: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⑤而:表因果的连词 ⑥力亏:力量亏损。⑦道:方法,原因。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够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而亏损了自己的实力,这是灭亡的原因。第二段: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①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②互丧: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③率:都,皆(古义)。率领,轻率(今义)

④耶:疑问语气词,吗。

⑤者:代词,„„的国家。⑥以:因为

⑦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译文:有人说:六国彼此都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别国)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第三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①以:介词,用。

②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攻,攻占。取,取得。

③则:就。

④邑:小城镇。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者:大城池。

译文:秦国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土地)之外,(还受六国贿赂),小的就获得县邑,大的就得到城市。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①较:比较。

②之:两个”之“都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

③所得:得到的土地。所,„„地方。

所亡:所失去的土地。④而: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结果。

⑤其实:它的实际数目(古义);实际上,事实上(今义)。

译文:比较秦国(受贿)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那数量实际上多一百倍;(六个)诸侯国(贿赂秦国)失去的土地同作战失败丧失的土地(相比),那数量实际上也多到一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②则:那么。

③之:两个“之”都是取消独立性。

④欲:想要的。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

⑤所大患:最担心的事情。

⑥固:本来

译文: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担心的,本来不在于战争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①思:想,考虑。

②厥:其,他,他们的。

③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祖父,祖辈和父辈(古义)。爷爷(今义)

④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难。

⑤以有尺寸之地:才有了一点儿土地。以,连词,表结果,才。之,助词,的。视:对待,看待。之:代词,指土地。

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然后:这样以后 夕:晚上。

译文:想想列国的先公先王,冒着霜露,砍断荆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们对待这些土地很不爱惜,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得到一个晚上的安睡。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①起视四境:起身看四周的边境。②而:表承接。

③然则:然,既然这样。则,那么。④厌:同“餍”,满足。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送给他东西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的各国。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译文:(第二天)起身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这样,那么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六国送给秦国东西越多,(秦国)侵略他们就越厉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故,连词,所以,因此。

①判:决定。

②至于:以致,以至于(古义);表示另提一事。(今义)。③颠覆:灭亡。

④理固宜然:按道理本来应该这样。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固,本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苏代谓魏王曰:“„„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又见《战国策·魏策》孙臣语。以,用。事,侍奉。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译文:所以不用作战而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达到灭亡,按道理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犹如抱着柴禾去救火,柴禾用不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第四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①未尝:不曾。未,不。尝,曾经。

②终:终于,最后。

③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④何哉:为什么呢?哉,语气助词,呢。

⑤与嬴:亲附秦国。与,结交,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译文:齐国人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因为齐国)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①既:已经

②始:副词,起初。

③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④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译文:五国灭亡后,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护他们的人土地,坚持正义不去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①是故:因此 ②而:表转折。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就是使用武力(抵抗)的效果。斯,这。

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是下文提到的“刺客”。速,招致。始,才。

译文: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然而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五战为虚设之辞。秦赵交战不止五次,各有胜负,无法确切指出哪次为哪五次。语出《战国策·燕策》苏秦说燕文侯曰:“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②者:语气助词,停顿。再,两次(古义)。又,又一次(今义)③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④洎牧以谗诛: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洎,等到。以,因为。诛,被诛杀。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它。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邯郸成为了(秦的)城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没能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楚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

②智力:智谋、力量(古义)。理解事务的能力(今义)。

③孤危:孤单,形势危急。

④战败而亡:交战失败而灭亡。⑤诚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诚,实在,的确。不得已,没有办法。

⑥向使:以前假使。向,先前。

不行:不前行(古义),不可以,不中用(今义)

⑦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数,运数。理,理数。皆指命运。当,同“倘”,如果。易量:容易判断。

译文:况且燕、赵两国处于秦国几乎(把其他国家)消灭完尽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力量孤单,形势危急,交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假使(当初)三个国家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容易判定。第五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①封:封赏。

礼:名词作动词,礼遇,侍奉。

②并力西向:合并力量向西(对付秦国)。西,西边,指秦国。向,面向,朝着。西向,即是“向西”,指抗秦,秦在函谷关以西,六国在东。

③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之,取独。下,名词作动词,下咽。④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⑤劫:胁迫,挟持。

⑥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为:治理。

译文:唉!(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异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会寝食不安,内心惶恐。可悲啊!有像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形成的威视所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夫:发语词。

①下: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

②故事:旧事、前例(古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今义)

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他的形势。如果凭着拥有天下的大国,自取下策而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下了。

第二篇:六国论复习导学案

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金榜题名,舍我其谁?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六国论》导学案

高三语文组

王黎明

2014.12.18 复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

以谗.诛()革灭殆.

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

(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加点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始速祸焉)

9.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2)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3)事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 犹抱薪救火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始 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7)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8)得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7)至丹以荆卿为计(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4)(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⑶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举以予人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名句默写

1.六国破灭,。2.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至于颠覆。

4.古人云:“以地事秦,。”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

6.有如此之势,,以趋于 亡。!【素材积累】

(一)课内素材积累

(1)写作素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角度点拨: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②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

(2)写作素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角度点拨:①善始还要善终;②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 【运用示例】

素材一:贪欲之害,小则害己,大则误国。苏洵曾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被秦各个击破,赂秦可谓一大忌。但看古之兴衰,我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就如苏洵所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就是因为贪欲使合纵人心不齐,各国君主心怀私欲和猜忌。也是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赵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最终六国破灭。“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素材二: 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一个国家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机会,甚至被他国吞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但要想治理好国家,当权者还要仁者爱人,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求发展,吸取历史教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惜地爱民,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素材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满了王昌龄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坚定信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洋溢着辛弃疾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包含着林则徐年既老而不衰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他们无论身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凭着这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新时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坚定地承担起为国为民的使命!

素材四:

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凝聚民族信念和力量

根据安排,12月13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我国通过一系列公祭活动的举行,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77年前,南京城破,30万同胞惨遭杀戮,血腥屠杀震惊世界。77年后,我国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深切悼念死于日寇侵略者屠刀下的遇难同胞,在回望沉痛历史中汲取血的教训,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凝心聚力。30万不是一个冰冷抽象的数字,它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及其背后的幸福家庭。国破家亡的经历教训不断咬噬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痛苦的同时变得更加清醒。

如今,77年过去了,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持续。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管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逝者、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让国人的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体现的是捍卫历史的坚定决心,体现的是中国在向世界宣示,历经侵略战争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公祭更是对妄图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有力回击。

公祭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国家公祭日不是简单的一堆人聚在一起献花默哀,也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警醒人民莫忘历史,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大屠杀、大悲剧、大惨案,使人类永远和平相处、共生共存共发展。毕竟,缅怀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迎接明天。

【写作训练】

:请以“忘记与铭记”为题,仿照上面的示例,写100--200字的主体段,要求运用所积累的素材,观点鲜明。

第三篇:《六国论》教学案二

《六国论》教学案

(二)【目标导学】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理解:与、义、速、再、却、殆、当等词语的意义。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

②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自主领悟】

1、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

【自主领悟】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⑵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原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

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

3、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原文】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2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2)以弱天下之民(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⑴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⑵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之疏,而②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你认为苏辙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⑶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

【原文】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自我检测】

1、下列没有古今异义选项是()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而①不免于灭亡。常为之②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

第四篇:六国论导学案教师

《六国论》导学案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编者:王继山

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1、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顾

《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字明允,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4、课文注音

赂秦()

思厥()

暴霜露()

暴秦()

草芥()洎()

邯郸()

殆尽()

易量()

苟()

学习探究

方法指导:请同学们用点译和滑译的方法疏通第一段并能解决以下问题

一、研读第一段

1、重点词语 非兵不利

弊得赂秦

盖失强援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古今异义

非兵不利

古:

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

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

5、问题探究

A.第一段中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B.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提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第二部分

二、研读第二段

1、重要词语

小则获邑

其实百倍

固不在战矣

....诸侯之所亡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

举以予人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

2、古今异义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

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 思厥先祖父

古:

今:父亲的父亲

3、词类活用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句式

举以予人

()

5、翻译句子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

6、问题探究

提问: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

明确: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提问: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明确:⑴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⑵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⑶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⑷“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⑸“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的对比。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4.提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5.提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随堂训练

课外延伸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1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下面句子中的“去”和“去饥寒犹远”中的“去”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故国思念家乡,担忧沉迷于安逸的生活畏惧讥讽和谗言)

B去死肌,杀三虫(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C西蜀之去南海

D得钱千五百,乃去

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第五篇:《六国论》教师导学案版

江苏宝应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张广勇审核:吴正洪 包科人:严强 2011-11-10 《六国论》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号: 评价: 学习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准确翻译文章;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2、能够准确翻译文章;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1、古文翻译方法。

2、探究式合作学习。知识链接: 1.文章解题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作者先论证六国的灭亡,由于赂秦,然后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读这篇文章,应该知道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A级)江苏宝应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张广勇审核:吴正洪 包科人:严强 2011-11-10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赂秦()

率赂秦耶()

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洎牧以谗诛()()

日削月割()....抱薪救火()革灭殆尽()或未易量()邯郸()().....

2、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霜露(“暴”通“曝”,冒着)(2).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3、指出句中的活用字并解释: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指出句中的活用字并解释: ①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② 思厥先祖父:

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③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至于: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表示由于上文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致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④ 后秦击赵者再:

再:古义:两次;今义,表示又一次。⑤ 而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古义,智谋、国力;今义,智慧。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4)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江苏宝应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张广勇审核:吴正洪 包科人:严强 2011-9-10(5)举以予人 省略句(6)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定语后置句

6、解释下列加多义词

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丢失).为:以荆卿为计(作为).邯郸为郡(成为).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被).

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

始速祸焉(才).

终:终继五国迁灭(最终)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故: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得:较秦之所得(得到)

此言得之(对,正确)

诚不得已(能)暴:暴霜露(冒着)

暴秦之欲无厌(残暴)虽有槁暴(晒)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治理)(被)..灭:六国破灭(灭亡).薪不尽,火不灭(熄灭).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并力西向(面对).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犹如).良将犹在而(还).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还)

7、重点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 假使韩、楚、魏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江苏宝应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张广勇审核:吴正洪 包科人:严强 2011-9-10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8.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通过评论六国对付秦国政策的得失,指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要一味纳币输银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抗,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9.请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全文共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两个方面在道理上加以简单论证。这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

第二部分为二、三自然段,以六国破灭的史实论证中心论点。可分两层。第一层(第二段),以韩、魏、楚三国赂秦而灭亡的史实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层(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终于灭亡的史实论证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此部分论述有正有反,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告诫北宋朝廷,点明写作意图。可分两层。第一层(第四段),综合上文对史实的分析作出论断。第二层(第五段),将六国与北宋的情况作类比,点明讽谏北宋王朝的本意。

三、检查反思

10.谈谈文章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1)借古讽今(以史为例):

文章依据史实,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文末巧妙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主旨:虽为论史,实为鉴今。

(2)对比论证(举例说明略)(3)引用论证(举例说明略)

11.学习本文,为我们今天处理外交关系有哪些借鉴,说说你的看法?(略)

下载六国论复习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国论复习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

    《六国论》复习教案(共5篇)

    《六国论》复习教案 上课时间:10.11 总课时:36-37课时(两课时) 复习目标: 1、能写出“暴、当、厌、无” 四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 2、能写出“其实、祖父、至于、智力、故事、......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执笔:沈爱琼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

    六国论 教案

    六国论 苏洵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学习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但......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国论》(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对本......

    3-4复习学案

    3-4复习学案 机械振动 一.简谐运动中引入的概念:不变量:振幅、周期、频率 矢量:振动位移、回复力、速度、加速度 标量:动能、势能 步调:振动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势能与速度、动......

    第二课复习学案

    惠民二中2012级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文化生活第二课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轮复习导学案 02 编写人:刘莹 审核人:李茹娟 2014年11月19日 一. 高考课......

    桃花源记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2、 3、 知识与能力:复习本课知识,了解常识,积累文言词句,阅读理解,比较阅读,背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