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莲说》复习学案
《爱莲说》复习学案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作者(),字(),号(),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时著名的()。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二、字词积累
1、解释词语 蕃(fán):()
染:()
独:()濯:()清涟:()
涟:()
妖:()
不蔓(màn)不枝:()
蔓:()
枝:()香远益清:()
益:()
亭亭净植:()亭亭:()
植:()亵(xiè)玩:()亵:()
隐逸:()
君子:()
噫(yī):()菊之爱:()
鲜(xiǎn)有闻:()宜:()宜乎众矣:()
2、重点虚词
“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花之君子者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四、默写句子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内容理解
1、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了衬托的写法,用“菊” 作正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5、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6、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述理由。答:(1)同意周敦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2)同意孟子: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与一种人接触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中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接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正如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7、《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8、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9、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五、中考链接
文段一: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陶后鲜有闻()..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无丝竹之乱耳 ..D.濯清涟而不妖
康肃笑而遣之 ..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
文段二:【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A]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B]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⑥体:体悟。⑦虚受:虚心接受。⑧贞:坚贞。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亵:()(2)固:()2.解释下列语句。(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2)竹似贤,何哉?
3.【乙】段中[A][B]两句,哪一句中的“树”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用法相同?请把字母A或B填入后面的横线上。()(1分)4.【甲】文从莲的()()()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5.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2分)表现手法: 表现方式:
文段三:【甲】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李渔《芙蕖》)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D.及花之既谢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 译文:
5.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 ”)的特点。(4分)
文段四: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爱莲说学案答案
文段一答案: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却)②陶后鲜有闻(少)2.D 3.C 4.(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共3分。文段二答案:1.(1)亵:亲近而不庄重(2)固:牢固
2.(1)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娇媚。(2)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B 4.【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 文段三:1.D 2.C
3.D
4.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淸澈的水波的洗涤却不妖艳。5.托物言志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说明 可目 文段四:1.(1)沾染(污秽)(2)美丽而不端庄(3)耸立的样子(4)认为
2.(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3.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2分)
第二篇:《爱莲说》学案
《爱莲说》学案
张晓芬
导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写作的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一、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净 ......
亵玩焉噫鲜 ....
3、解释下面词语。
蕃染濯清涟妖蔓
枝植亵玩谓隐逸君子鲜宜乎噫
4、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课堂讨论
(一)内容探究: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赞扬了莲花哪些品质?
2、文章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借莲花表达了自己什么志向?
(二)写法归纳:
本文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三、课后拓展练习
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例如“我爱梅”、“我爱竹”、“兰花赞”等。
第三篇:《陋室铭》《爱莲说》学案
八年级语文
陋室铭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流程:
一.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二. 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带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随之有: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爱莲说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二..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整体感知:
八年级语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
“可爱者甚蕃”者: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而: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3. “我”爱莲花什么呢?
4.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5.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6.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
答案: 石室联中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
八年级语文
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八年级语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
八年级语文
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牡丹反衬莲花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7
第四篇:爱莲说导学案
合 峪 中 学 高 效 课 堂
《爱莲说》导学案累计课时()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审核人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文言判断句式;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一、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阅读时要掌握好“物”与“志”的内在联系。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3.积累写莲名句,整理读书笔记。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山花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或回忆学校池塘里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写出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交流引读: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 1
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独()盛()染()濯()
清涟()蔓()枝()亭亭()植()
亵玩()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
体态:
香气风度: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设置问题情景二:
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设置问题情景三:
1.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2.谁爱菊花?
3.谁爱牡丹?
4.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2、归纳主题: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写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课后反思:
第五篇:《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
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文言判断句式;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具有的美好品质。
一、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阅读时要掌握好“物”与“志”的内在联系。
(4)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3.积累写莲名句,整理读书笔记。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山花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背诵。
归园田居赏牡丹
晋·陶渊明唐·刘禹锡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庭前芍药妖无格,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池上芙蕖静少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惟有牡丹真国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花开时节动京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自主互助(10分钟)
1.课前预习检查。
◎步骤方法:
(1)检查背诵《归园田居》和《赏牡丹》。
(2)动手答题,同桌互查。
检查内容:
(1)齐背《归园田居》和《赏牡丹》
(2)给加点字注音。
周敦颐甚蕃出淤泥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鲜有闻噫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步骤方法:
(1)教师示范读。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范读时的重读、停顿、语气和语速。
(2)生生合作读。组内A站立读给B听,C站立读给D听。
(3)全班一起读。组与组展开评比。
3.疏通文意。
◎步骤方法:
(1)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动笔记出翻译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2)在组长带领下解决组内的疑难问题。
4.阶段练习。
◎步骤方法:
(1)动笔答题,后同桌互查。
(2)班内展示、矫正。
练习内容:
(1)翻译句子。(B号准备抢答)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解释文中“之”字的用法。(C号准备抢答)
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朗读课文。
◎步骤方法:各组内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同学,这些同学一起朗读,展开评比。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步骤方法:
(1)在组长带领下,小组内讨论下面问题,组长简单地记出要点,并质疑。
(2)组际合作,交流疑难。组长携带本组质疑的问题到其他小组寻求帮助,小组两两互助,1组与2组,3组与4组,5组与6组 ┅┅
讨论问题:
问题一:陶渊明为何独爱菊?这对写周敦颐爱莲有什么作用?(单号组推荐发言人准备抢答)问题二:“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盛”字能否删去?这对写周敦颐爱莲有什么作用?(双号组推荐发言人准备抢答)
问题三:“莲”是君子的象征,请你说一说,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D号准备抢答)
问题四:小组内还有哪些质疑和新发现?(组长集中质疑)
四、展示反馈(5分钟)
1.展示讨论问题一(单号组推荐发言人抢答)
2.展示讨论问题二(双号组推荐发言人抢答)
3.展示讨论问题三(D号抢答,老师归纳)
4.背诵文中写莲美好品质的句子。(计时准备一分钟,齐背,展开评比)
五、精讲点拨(5分钟)
1.表现手法。2.本文主旨。3.问题释疑。
六、巩固拓展(10分钟)
◎步骤方法:
(1)动笔做第1题,完成后由组长检查。
(2)动笔做第2题,完成后组内互相参阅,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班内展示。
(3)第3题,计时准备两分钟,然后小组之间展开评比。
拓展训练:
1.填空默写。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是鲁迅七律《莲蓬人》中的诗句,其中“濂溪”即宋代哲学家,课文中最能体现君子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2.说君子。学了《爱莲说》,你对君子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写一段话,可议论,可记叙,不少于50个字。(提示:可参考“师生共勉”中的内容。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准备班内展示。3.背诵全文。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3、归纳主题:
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7、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8、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9、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