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古代的“三从四德”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的“三从四德”
如今人们一说到三从四德,便认为那是不好的封建礼教,是对妇女的不尊重,是严重的重男轻女和男尊女卑。不过要是问他们到底何为三从四德,三从四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恐怕不会有很多人说得出来。反正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三从四德是应该摈弃的封建思想,对于现代的开放时代和男女平等的制度下,三从四德早已不复存在了。那么到底什么是三从四德呢?三从四德是不是真的如人们说的那样是不好的应该摈弃的封建礼教呢?我认为这个还有待商榷。
我们知道“三从四德”已经是一个成语,从它的解释: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道德标准,是人们公认的,当然包括妇女在内。有人会说在那样的封建社会里,社会的高层阶级和掌管礼教制定的人压迫着人们,妇女们有被迫的成分。当然这个毋庸置疑,肯定是有的。不同社会就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那么“三从四德”这个道德标准到底合不合理呢?我们来看看何为“三从”、何为“四德”。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礼仪。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为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如果对古文不是很了解,或者对儒家礼仪不清楚的人对三从的理解可能就会出现很打的误差。比如人们可能会这样理解“三从”:“就是还没有出嫁的时候一切都要听从父亲的意愿,嫁了之后一切都要听从或者跟从丈夫意愿,如果丈夫死了,一切都要听从儿子的意思。”其实人们的理解就是妇女完全没有自主权,什么事情都听从男人的。其实这样理解“三从”的意思就出现了很多误差,人们把里面的“从”就单纯的理解为“听从”或者“跟从”甚至是“服从”,其实这里的“从”字应该是具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那么“未嫁从父”就是说女子未嫁时应该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的反驳家长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既嫁从夫”就是说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夫死从子”就是说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抚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子女的生活理念。所以这里“从”不是单纯的“服从”而是有“从事”的工作性质。这样的“三从”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可以说的上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再来说“四德”,“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指:妇德,妇容,妇言,妇工。意思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就是说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妇言就是说说话要讲究辞令,不能粗言粗语,与人交谈时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妇工,指女工意思是说作为女子应该有基本劳动本领,比如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班昭认为,“专心纺绩,不好嬉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工”。这样看来,“四德”意在规范妇女的品德,希望妇女能够做到贤妻良母,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即使对于今天的女子这样的要求也是不为过的。只是在古代,在那样的封建社会有强制的倾向,而在于今天没有明确的要求女子必须做到这些,而在无形当中我们一直都在希望着。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客观、正确和全面的理解我们的“三从四德”。在如今完全男女平等的制度下,似乎解放了妇女,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弊端,比如三姑六婆,泼妇骂街等等的不良社会现象。对于今天我们如果能把古代的“三从四德”加上时代的新内容,岂不是有颇多的借鉴之处?
第二篇:论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合理性
论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合理性
摘要: 现代社会崇尚的是男女平等,而对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的认识已经渐渐模糊了。说道三从四德,很多人就会想起二千年封建社会的种种制度对古代女子的压迫,“三从四德”因此也已经成为了人们批判封建社会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但是通过近几年的积累,我个人认为“三从四德”还是有可取性的。
关键词: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可取性
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合理性。
一、对“三从”的理解
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我们先来谈一下未嫁从父,古代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也就是说父母对儿女的婚事是有决定性权利的,在古代这种做法是默许的。我国现在的女子法定结婚年龄是二十岁,而古代女子的正常出嫁年龄应该是12-16岁。试想一下12-16周岁的女孩子,放在现在的话,就算是谈恋爱也是早恋,更不用说去决定自己的终身,更重要的是她们是不轻易出闺房的。在诗经的中有部分的“怨妇”诗,其中的一部分《氓》和部分诗歌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上“未嫁从父”是合理的,其利远大于其弊。再说说现代的社会,虽然现在可以自由恋爱,但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结婚时两个家庭的事,决定两个人到底结不结婚,子女还是要遵循父母的意见,父母到底生活阅历比我们多,要是没有考虑父母的意见,我想以后的家庭生活也不会很幸福。但如果两个人真的是真心相爱的爱,也许可以不顾父母的反对。
再说既嫁从夫,也许你会说这显然是不平等的,我先聊几个古代的社会现象:一,古代女子文化程度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落后于男子的,可能是由于社会风气或者是经济资源造成的,但这就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古代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的出处。”)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有两种说法1.妇女无须有才能,只需顺从丈夫就行。2.女子有才能,但不在丈夫面前显露,而是表现得谦卑,柔顺,这才是女子的德行所在。可见女子的文化程度比男子低。二裹脚,较普遍地认为女子缠足始于南唐。,三,古时的部分朝代未婚的女子不能随随便便“走南闯北”的,在未嫁之前一直待在闺房中,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女子的体质弱加上交通不便,就算是允许,男子的活动范围也是远远大于女子的。通过以上三点,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男子的对社会了解程度,自身的文化程度都是高于女性。因此我认为在家庭的重大决策是例如“未嫁从父”中女儿的出嫁问题,以及家庭的发展方向上,“既嫁从夫”是必须得,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最佳选择。
三从的最后一条“夫死从子”,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而非后世有人把“从”解释为“跟从”、“遵从”之意,历来只有儿子孝奉父母的,不存说是,父亲一旦死了,母亲就要听儿子的事情的。而且,儿子“遵从”母亲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二十四孝的例子就不去说了,比如:汉文帝刘桓在代王的时候,就很孝顺自己的母亲,当上皇帝后,也常常恭敬的咨询母亲的意见;宋太祖赵匡胤因为自己母亲的话,把皇位都让给自己的弟弟了。除了在第二点谈到的原因,还有一个我认为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对家庭权力的平衡。古代的帝王将相很多是以孝治天下,最典型的当属魏晋。说到这里,还得再说一个社会现象,自古至今古代女性寿命均高于男性的,所以当家庭中父亲角色去世,母亲的地位在家庭中是很高的,所以就有了媳妇熬成婆一说。说到这你也就明白了“夫死从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中和母权的权力过大,然而他们又都是相互平衡的。这个跟现在的美国三权分立制度是一个意思。因此,夫死从子也是三从中不可或缺的。
对“三从”进行一个小结,三从是古代特殊的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不管它是古时人们客观的提出还是单纯的从男尊女卑的思想下提出的,三从的提出是必须的,其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我们不能单纯的把它当成女性受压迫的“工具”,它也有其有利之处。
二、对“四德”的理解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四德”语出《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汉朝班固的妹妹班昭写了个《女诫》,做出了比较完整的解释:“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四德,是指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功”,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通过对四德的解释就可以和明显的看出四德只是社会对理想女性提出的标准,其实现在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女性。难道有男子不愿娶一个“四德”俱佳的女子吗?古时对男性的也是有约束的,像《易经》中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有类似的“君子爱财取值有道”,以及对男性服饰的要求,其标准并不少于女性。总的来说,像四德这样的对男女的标准,很多在当今社会都是延续和提倡的。
就算是当今世界,女子也要遵守“四德”的,这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建设。试想想,妇德,就是对女子的道德提出的要求,没道德行吗?天天和父母、长辈吵架,这对吗?妇言,要是一个女的太牙尖嘴利了,到处得罪人是很不好的。妇容,穿衣打扮要有个穿衣打扮的样子,至少干净得体,要是穿戴不整齐,不仅自己没脸面,还会影响市容。妇功,最好了,要有个一技之长。
这些,没有是对妇女的鄙视、压迫、镇压。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自汉儒以后,特别是宋明理学发达了之后,一些儒家人物确实是因为种种原因,甚至是因为荣华富贵而甘做刀笔吏,有意无意的将“三从四德”进行曲解。这使现代社会对女子的三从四德的认识理解错误的重要原因。
三、“男尊女卑”的思想对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影响
其中虽然有特殊封建社会背景下的无奈,但不能掩盖这种封建思想的弊端。但单单从“三从四德”这一点来说,其存在显然是合理的。
综上可知,古代女子三从四德还是有合理性的,我们应该从中看出她的有利之处,不能一味的批判这一文化现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中的一些有利于人类和社会发展分成分,传承和发扬下去,把不利之处剔除,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发展更迅速。
参考文献:《周礼、天官、九嫔》
清·张岱《公祭祁夫人文》
《周礼•天官•九嫔》
《女诫》
《易经》
第三篇: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定稿]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自夏传》)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三从四德(男人版)
(作者:哈哈笑)
女朋友出门要跟“从”;
女朋友命令要服“从”;
女朋友讲错要盲“从”;
女朋友化妆要等“得”;
女朋友花钱要舍“得”;
女朋友生气要忍“得”;
女朋友生日要记“得”;
第四篇:新版的“三从四德”
新版的“三从四德”
新三从四德是老婆出门要跟“从”,老婆命令要服“从”,老婆讲错要盲“从”。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生气要忍“得”,老婆生日要记“得”,这个也太离谱。不管现在的社会怎么追求独立自由,那也不能搞成这样,男人活得也太窝囊了吧。我们只能说崇尚自由,平等,和睦的生活,夫妻之间能做到赤诚相待,互相忍让,相濡以沫,夫唱妇随,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 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
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 天官 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子夏传》)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功,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功”,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第五篇:现代三从四德
现代三从四德
老婆三从:从不洗衣; 从不做饭;从不拖地。老公四得
老婆化妆要等得; 老婆花钱要舍得; 老婆发脾气要忍得; 老婆生气要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