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培训通知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解读
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肝三科暨感染性疾病科,毛乾国
(本PTT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家俊主任惠赠,本人做了个别修改)
一、疾病概述
•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
•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呕吐、腹泻、出血和多脏器损害,病死率高,目前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病死率为53%。
•2013年12月几内亚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逐渐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并有病例输入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
•截至2014年10月8日,各国共报告病例8399例,其中死亡4033例,尼日利亚和塞内加尔分别自9月5日和8月29日之后无新发病例报告。9月初刚果共和国出现一起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共计报告71例,其中死亡43例,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起疫情与西非没有关联。病原学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lOOOnm,直径约lOO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
•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
•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
•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在室温及4°C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60°C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 5分钟即可灭活。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
•埃博拉出血热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尚未发现潜伏期病人有传染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大猩猩、黑猩猩、猴、羚羊、豪猪等野生动物可为首发病例的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和体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虽然尚未证实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乳汁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相关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流行病学特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可能与其暴露或接触机会较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关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研究较少。•埃博拉病毒具有广泛的细胞嗜性。
•病毒进入机体后,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
•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2、6、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主要病理改变
•皮肤、黏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一)初期。
•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二)极期。
•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
•病程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90%的死亡患者死于发病后12天内(7-14天)。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三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二)血清学检查。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釆用IgM捕捉ELISA法检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釆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釆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 病后2周内的患者血标本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1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Hela 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依据诊断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病原学检查
•流行病学史依据为:(21天
疫 区
暴露)
•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3.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二)病例定义。
•1.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2、3项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 •或者,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并且体温≥38.6℃者。
•流行病学史依据为:(21天
疫 区
暴露)
•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3.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二)病例定义。
•1.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2、3项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并且体温≥38.6℃者。
•2.疑似病例。(暴露+症状)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2、3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2)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3)不明原因猝死。
•3.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
•(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2.伤寒。
•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 胞增多症等。•
七、病例处置流程 •
(一)留观病例。
•1.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项的留观病例,按照确诊病例的转运要求转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采集标本,按规定在定点医院达到生物安全2级防护水平的实验室相对独立区域内进行临床检验;按规定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原学检测。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
•(1)体温恢复正常,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若发热已超过72小时,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3)仍发热但不足72小时,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72小时后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2.对仅符合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标准的留观病例,按照标准防护原则转运至定点医院单人单间隔离观察,动态监测体温,密切观察病情。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解除留观:
•(1)诊断为其它疾病者,按照所诊断的疾病进行管理和治疗; •(2)体温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者;
•(3)发热已超过72小时,而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
(三)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疗的条件。•
连续两次血液标本核酸检测阴性。
临床医师可视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其适时出院。
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补液治疗:
•有证据表明,早期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治疗,可明显提高存活率。可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
•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保肝抗炎治疗:应用甘草酸制剂。
•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
•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应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发现继发感染。一旦发生继发感染,应早期经验性应用抗生素。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必要时行血液净化治疗。•呼吸衰竭的治疗:及时行氧疗等呼吸功能治疗。
第二篇:埃博拉出血热培训总结
2014年妇幼保健院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培
训小结
根据我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通知要求,为做好我院埃博拉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有效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院于2014年9月21日在我院五楼会议室进行了埃博拉防治培训。培训会议由内科主任张小留主讲并强调了埃博拉疫情防治、防控的重要性。张小留主任从埃博拉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防治知识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院医务人员提高了对埃博拉疫情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充分认识了加强对埃博拉疫情防治、防控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掌握了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知识,提高了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诊治技能和防控水平。提高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应对传染病防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县妇幼保健院 2014年9月22日
第三篇:埃博拉出血热培训总结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及实验室生物安全
培训总结
为做好我院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我院医护人员对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知识的了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救治,减少疫情播散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根据西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埃博拉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医务科组织全院医务人员于2014年10月23日进行了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主要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参加此次培训的医护人员共100人。并于培训过后对参加培训的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了考核,考核合格率达100%。通过本次培训,使医护人员了解并掌握了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个人防护知识及处理措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我院的传染病防治奠定了基础。
2014年10月24日
第四篇: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与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ï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ô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2.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
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
以往,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4)性传播:在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后第39天、第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长期观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4.地理分布
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肯尼亚、利比利亚、中非共和国、喀麦隆等国家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突然暴发大规模出血热流行。刚果埃博拉河岸的小城雅姆布库,共发生病人318例,死亡280例,主要在医院内传播,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同时,在毗邻的苏丹南部共发生284例病人,死亡151例。
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出现于1995年,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基科维特市,为典型的院内感染造成的流行,共发生315例病人,其中医护人员43人,总病死率为81%。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该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病人输入的可能性。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埃博拉病毒。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有咯血,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后第10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在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四)病理特点。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临床早期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相当困难,因其症状无特殊性,不易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鉴别。可以参考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等进行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以下实验室结果均可确诊: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一)血清学检测。
患者最早可在症状出现后7-10天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IgM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至死也未能检出抗体,故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二)病原学检测。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与活病毒相关的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法应用也很广泛,它可从感染动物肝、脾中检测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加强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控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是有效控制传染源的关键。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交通等部门的联防,及时发现来自流行地区的输入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和蝙蝠等野生动物的检疫工作。从国外进口动物,特别是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引进动物,要严格进行卫生检疫。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和动物,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2.对前往非洲疫区的旅游者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防病知识的宣教,使其避免接触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在医院接触病人时要提高警惕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3.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动态 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尤其要高度关注曾出现过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的地区,如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和南非等国家的疫情情况。
(二)疫情控制措施。1.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行政和疾控部门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及其接触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流行。
2.医院内感染控制 ①.一般病人护理
在诊疗和护理所有患者时,不管患者现在是否已出现症状和体征,都要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措施(附录1)。这一点尤其关键,因为出血热的早期症状并不特异。手卫生是最重要措施。接触血液或体液时一定要戴手套。有任何血液、体液喷溅到面部可能性时就应该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面罩。清洁被污染的表面也是至关重要的。
②.直接病人护理(疑似或确诊的出血热患者)
a.病人安置:疑似或确诊患者要被安置到单独的隔离病房,同时要配有专用厕所、淋浴、带有自来水的水槽、肥皂、一次性毛巾、含酒精的手消液、个人防护用品、药物等,同时隔离房间要保证通风良好、窗户掩蔽、房门紧闭、限制人员进入。如果没有隔离病房,将这些患者安置在特定的封闭区域内,同时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分开安置,并保证以上所列举的隔离病房所需的物品和条件能够达到。确保病床之间的距离在1米(3英尺)以上。
b.人员分配:确保分配给出血热患者的临床和非临床人员是专属的,在暴发期间工作人员不能在出血热隔离区域和其他临床区域之间自由行动。c.禁止一切不必要的人员进入出血热病人护理区域。探视者最好停止探视,但是如果不能禁止的话,也要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仅仅只能让对患者健康和护理有帮助的人员探视,如孩子的父母。禁止其他来访者进入隔离房间/区域,保证任何想要观察病人的来访者在合适的距离进行观察(大约15米或者50英尺)。在允许出血热患者的探视者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之前,一定要筛查他们出血热的症状和体征。
③.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和其他预防措施
保证所有的探视者进入隔离房间/区域之前都能够按照以下的方法(附件2-4)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执行手卫生。确保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助手和清洁员)进入隔离房间/区域,接触患者或环境之前,都能够根据预期的风险等级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在病人区域工作时不要穿戴个人衣物,而应该穿医疗工作服。在为任何出血热患者(包括疑似病例)提供诊疗护理时,认真执行以下预防措施来避免任何对血液、体液的无防护的直接接触。a.执行手卫生
戴手套,穿着个人防护用品进入隔离房间/区域之前,为患者进行任何清洁/无菌操作之前,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或有任何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风险之后,触摸病人床旁被污染(即使是潜在被污染)的物表/物品/设备之后,脱掉PPE,离开护理区域之后。当身处隔离房间/区域时,在以上所列举的护理患者过程中的任何指征时都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同时更换手套。在护理同一个房间的病人时,最好在完全护理完一个病人之后再处理下一个病人,并在不同病人之间进行手卫生。此外,脱掉个人防护用品之后一定要进行手卫生,否则将大大削减甚至抵消使用防护用品所带来的好处。进行手卫生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也可以使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按照WHO推荐的方法正确执行。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要用肥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在任何
护理点(包括入口和隔离房间/区域内)都要安置含酒精的洗手液,这一点也要成为护理标准。如果没有含酒精的洗手液,就在任何需要洗手的时刻用流动水和肥皂液洗手。b.进入隔离房间/区域之前,在专门的换衣区域内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参考附录2所给出的顺序和说明。进入患者护理区域前穿戴好合适大小的手套(非灭菌的检查用手套,手术用橡胶手套)。在对同一个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如果手套被血液和任何其他体液严重污染后,也要考虑更换手套(脱掉手套后要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护理同一个房间中的不同病人时,离开上一个病人之后一定要立刻脱掉手套,并进行手卫生。当手套的质量太差(比如使用过程中很容易破洞或撕毁)的时候,要考虑戴双层手套。使用一次性、不透水的隔离衣覆盖衣服和暴露的皮肤。使用医用口罩和护目用具(如眼睛遮阳板、护目镜、防护面屏)防止喷溅到鼻子、嘴和眼睛。使用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子(比如橡胶靴)来避免血液、其他体液的污染,以及被污染的锐器伤害。如有没有橡胶靴,一定要使用鞋套,同时去除鞋套时必须戴手套,注意避免手部污染(附录1)。
c.当执行费力的活动(如搬运病人)和任务,而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血液和体液时(如病人出现了腹泻、出血、呕吐等症状,环境有可能会被污染时),在以上所提到的防护用品之外,还需要佩戴双层手套,如果隔离衣不是防渗透的,还需要在隔离衣外穿防水围裙,如果没有靴子,需要穿鞋套和袜子。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在任何可能导致咳嗽或者促进气溶胶产生的操作(如雾化吸入治疗、诊断性吸痰、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面罩正压吸氧)过程中都要佩戴口罩(FFP2或EN认证等效或美国NIOSH-认证的N95口罩)。d.离开隔离病房/区域之前,小心地脱掉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靴子)并妥善处理,扔进医疗废物桶内,并执行手卫生(附录1)。当脱个人防护用品时,一定要小心避免在接触到污染物品(如手套、隔离衣)后直接接触面部的任何区域(包括眼睛、鼻子和嘴)或不完整的皮肤。不要反复使用任何一次性的防护用品。但是,如果需要给护目镜和面罩去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物品必须先用水(±洗涤剂)洗净,去除所有有机物,然后完全浸泡在1000 ppm【每百万分一份】有效氯(0.5%)中至少30分钟(最好过夜)来消毒。再次使用之前还需要再用水彻底冲洗(去除次氯酸盐残留和盐沉积)。用于第一步擦拭的毛巾应被视为感染性废物处理;消毒剂可以安全地排放到水槽或下水道中。认真清洗和消毒可复用的设备(如下所描述)。
e.严格执行每个患者物品专用(如听诊器)。但是,如果不能达到的话,在给不同病人使用之间一定要消毒物品。比如,一个听诊器供不同的患者使用时,必须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将整个听诊器(包括医务人员手接触面和患者接触面)用水和肥皂液清洗去除有机物质,然后用酒精擦拭。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污物都要视为污染性废物处理(参考下文)。禁止在隔离房间/区域和医疗机构内的其他区域之间移动物品和设备,除非它们是要被丢弃或销毁。例如病人图表和记
录应保持在隔离房间/区域外面,以避免被污染。
④.注射安全、锐器管理
每个病人都应该有专属的注射器和静脉药物治疗设备,并且这些东西必须在护理点处理。注射器、针头或类似的设备禁止复用。尽可能限制针头和其他锐器的使用。将为了诊断评估和病人护理而进行的采血和实验室检查限制在最低水平。如果锐器的使用不可避免,保证实施以下防护措施:禁止回帽。禁止将用过的针头对准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要用手从一次性注射器上摘除针头,也不要用手弯曲、折断或其他方式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其他尖锐的物品丢弃到合适的,防穿刺的锐器盒中。保证防穿刺锐器盒放置的位置尽可能靠近使用锐器的地方(使用点),缩短使用和处理的距离,保证锐器盒朝上放置。如果锐器盒比较远,转运锐器过程中禁止用手直接拿锐器,而应该将它们放置在U形盘中。保证防穿刺锐器盒能有盖子覆盖,并且当装到3/4满的时候更换新的锐器盒。保证锐器盒被放置在不易被探视者,特别是小孩触摸到的位置(比如锐器盒不能放在儿童可能活动的区域的地面或者货架的低层)。⑤.环境清洁和织物的管理 a.个人防护用品
当打扫环境以及处理感染性废物的时候一定要穿防护/橡胶手套,不透水隔离衣和密封的鞋子(如靴子)。此外,当进行清洗等喷溅风险高的活动、或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触血液体液(如清洁被呕吐物、血液严重污染的物品表面,或清洁距离有症状的患者1米/3英尺以内的区域)时还要佩戴面部防护设备(口罩、护目镜、面屏),没有靴子的时候戴鞋套。b.清洗过程
被血液、其他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需要尽快用标准的医用清洁剂/消毒剂(如0.5%含氯溶液或有效氯含量为1000ppm的溶液)来清洁和消毒。应用消毒剂前应先清洁,防止有机物使消毒剂失活。如果清洁剂和消毒剂是当地配制的,那么最好每天配制。使用过程中要经常更换清洁剂和清洁设备,因为它们很快会被污染(如果可以的话按照各自医院的操作规程来做)。地面和水平的工作表面每天至少用清水和洗涤剂清洁一次。用浸湿的毛巾擦拭以避免产生颗粒而污染空气和其他物体表面。禁止使用干的扫帚清扫地面。带有灰尘的抹布不能随意抖动。禁止用干抹布擦拭物表。清洁的顺序要从干净的区域到污染的区域,避免交叉污染。禁止用消毒剂喷洒被占用的和未被占用的临床区域。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存在危险。c.织物管理
病人使用过的织物会被体液(如血液、呕吐物)严重污染,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喷溅。当从患者处收拾污染的织物时,一定要穿戴手套、隔离衣、密闭的鞋子(如靴子)和面部防护用具(口罩、护目镜或面屏)。污染的床单织物应放置在使用地所设置的标识明确、防泄漏的塑料袋或桶内。从隔离的房间/区域移动容器之前,应该将其表面进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
剂)。如果织物上沾有有任何固体排泄物,诸如粪便或呕吐物,在将织物投入容器之前应该仔细用结实的片状物体将排泄物刮掉,冲进厕所或下水道。如果这步操作需要在隔离病房/区域外进行,一定要用一个专用的容器转运被污染的织物,绝不能直接用肢体接触织物。在桶内的织物应该立刻直接被转运到盥洗区域,并马上用水和清洁剂清洗。低温清洗过程中,用水和清洁剂清洗织物,然后用0.05%含氯试剂浸泡大约30分钟。最后还需要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干燥。不提倡用手直接清洗污染的织物,但是在没有洗衣机或者没有电的情况下,在将被污染的织物取出容器后,放进装满热水和肥皂液的大鼓形容器中,保证完全浸泡。用棍子搅拌后将水倒掉,重新倒入干净的水并加入1000ppm的漂白粉,再次浸泡10-15分钟。取出织物并用干净的水冲洗。倒掉水将织物取出并干燥。尽可能避免喷溅。对于重度污染的织物,如果不能实现绝对安全地清洗和消毒,可以将织物焚烧来降低处理织物的人员感染的风险。
⑥.医疗废物的管理
当处理感染性废物(如固体污物、任何携带可见血液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即使血液是由正常无菌体腔产生的)的时候,需要佩戴防护/橡胶手套,防渗透的隔离衣,密闭的鞋子(如靴子)和面部防护用具(口罩、护目镜或面屏)。比起遮阳板,护目镜能够更好地阻挡从桶中倒出液体污物时所产生的从下往上的喷溅。处理液体污染物的时候尽量避免产生喷溅。医疗废物管理程序:医疗废物在产生的时候就要做好分类,以便能够正确安全地处理。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璃制品)和直接盛过血液、体液的试管需要被放入防穿刺的医疗废物桶中(如上描述)。这些医疗废物桶需要安置在病人护理区域内离锐器所使用的地点尽量近的地方,实验室也是如此。将所有非锐器的固体感染性废物装在防渗漏的废物袋和有盖的垃圾桶中。不要用肢体直接搬运垃圾桶(如扛在肩膀上)。医疗废物需要被埋入合适深度(如2米或者7英尺)精心设计的坑中,并填埋至1-1.5米(或3-5英尺)。当每一桶医疗废物被填埋时,都要用10-15cm深的土壤覆盖。在暴发的时候,短时间内可以使用焚化炉来处理固体废物。但是需要保证焚烧彻底。当处理可燃材料,或当有被烧伤风险而佩戴手套时需要十分小心,因为手套也可能被点燃。胎盘和解剖样本需要被埋在单独的坑内。医疗废物终末处理和处置区域要禁止动物、未经训练的人员或孩子进入。诸如粪便、尿液、呕吐物和清洗中产生的液体废物,可以冲进下水道或蹲厕中。不需要再做其他处理。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 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二)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伤寒。
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六、治疗
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一般支持对症治疗:首先需要隔离病人。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病原学治疗: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
补液治疗: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保肝抗炎治疗:应用甘草酸制剂。
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控制感染: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及时行血液透析等。
七、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八、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严格隔离疑诊病例和病人,应收入负压病房隔离治疗。对其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二)切断传播途径。
1.严格规范污染环境的消毒工作。2.严格标本采集程序。
3.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应在P4级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三)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防护装备。
(四)在接触疑似或确诊病员时以下原则需要牢记在心: 1.避免握手。
2.采访时尽量保持1米(3英尺)的距离。
3.如果能够保证在1米以上、或者采访无症状的个体(既不发烧、也不腹泻、出血、呕吐)、或者不接触被疑似病例污染的环境,则不需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4.建议给负责追踪接触者和发现社区病例的工作人员配备含酒精的洗手液,并告知如何正确执行手卫生。
附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第一版)(试行)
时间:2014-08-19 根据《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二版)》工作要求,为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防护工作,防止工作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和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调查防护
流行学调查对象包括密切接触者、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根据调查对象不同,流调人员应根据病原体暴露风险不同,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1、密切接触者
1.1 调查人员应穿戴的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1.2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3: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4:医用外科口罩 步骤5:一次性乳胶手套 1.3 脱摘顺序: 步骤1: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3:手卫生 步骤4:医用外科口罩 步骤5: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6:手卫生
2、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
2.1 调查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 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一次性连体防护服、一次性鞋套、防护眼罩。根据风险评估,必要时,加穿防水围裙、或选用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靴套或防水靴、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参考后续步骤。
2.2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步骤3: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步骤4:防护眼罩 步骤5:一次性连体防护服 步骤6:一次性鞋套 步骤7:一次性乳胶手套。2.3 脱摘顺序: 步骤1:一次性鞋套
步骤2: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3:手卫生
步骤4:一次性连体防护服 步骤5:手卫生 步骤6:防护眼罩
步骤7: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步骤8: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步骤9:手卫生 3.注意事项
3.1 进入污染区之前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进入清洁区之前脱下个人防护装备。
3.2 手套在佩戴之前做简易充气检漏检查,确保手套没有破损。3.3 一次性乳胶手套套在一次性连体防护服袖口外面。
3.4 使用后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就地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后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3.5 流调过程中避免握手等直接接触,应与被调查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 建议被调查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3.6 手卫生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要用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3.7 选用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时,应做适合性检验。3.8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后,应做佩戴气密性检查。3.9 防护眼罩经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以上,可重复使用。
二、样本采集
1.采样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防水靴(或者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鞋套)、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或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2.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
步骤3: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或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 步骤4:防护眼罩(如选择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时无需佩戴)步骤5: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6: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如使用防护面屏,则戴在防护服外;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
步骤7: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6:防水靴或防水靴套(或者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鞋套)3.脱摘顺序:
步骤1: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防水靴或防水靴套(或者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鞋套)步骤3:里层手套消毒
步骤4: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如使用防护面屏,则先行摘掉;需要时,先脱防水围裙)
步骤5:里层手套消毒 步骤6: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
步骤7: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或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 步骤8: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步骤9: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9:手卫生
4.注意事项
4.1 手套在佩戴之前做简易充气检漏检查,确保手套没有破损。4.2 一次性乳胶手套套在一次性连体防护服或防渗漏防护服袖口外面。4.3 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经用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以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可重复使用。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建议用0.2%以上浓度季铵盐类消毒剂或70%医用酒精擦拭、喷洒和浸泡消毒30分钟以上,或遵照厂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进行消毒。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清洁再消毒,擦拭用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理。
三、BSL-2实验室检测防护
1.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戴的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2.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3: 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步骤4: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5:一次性乳胶手套 3.脱摘顺序: 步骤1: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手卫生 步骤3: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4: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4: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步骤5:手卫生 4.注意事项
4.1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内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是指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不含致病性活病毒的操作。
4.2 手套在佩戴之前做简易充气检漏检查,确保手套没有破损。4.3 使用后的一次性防护用品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4.4 手卫生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要用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4.5 选用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时,应做适合性检验。4.6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后,应做佩戴气密性检查。
四、BSL-3实验室检测防护
1.实验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鞋套或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或动力送风呼吸器)、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2. 穿戴顺序: 步骤1: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步骤2: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3: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
步骤4: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和一次性鞋套或靴套 步骤5: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步骤6:防护眼罩(戴在防护服内)或防护面屏(戴在防护服外)。如选择动力送风呼吸器无需佩戴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
步骤7: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3. 脱顺序:
步骤1: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动力送风呼吸器(需要时,先脱防水围裙;无佩戴时,直接进行步骤3)
步骤3:一次性鞋套 步骤4:里层手套消毒
步骤5: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如使用防护面屏,则先行摘掉)步骤6:里层手套消毒
步骤7:防护眼罩(如使用动力送风呼吸器,此步骤省略)步骤8: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步骤9: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步骤10: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11:手卫生 4.注意事项
4.1 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样本进行病原检测等实验时,应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进行分装、灭活等实验活动。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是指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前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等操作。未经可靠灭活或固定的人和动物组织标本因含病毒量较高,其操作的防护级别应比照病毒培养。
4.2 手套在佩戴之前做简易充气检漏检查,确保手套没有破损。4.3 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套在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袖口外面。4.4 使用后的一次性防护用品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4.5 动力送风呼吸器的消毒参考厂家提供的说明书。
4.6 手卫生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要用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4.7 选用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时,应做适合性检验。
4.8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后,应做佩戴气密性检查。4.9 个人防护装备穿脱的地点应根据本实验室布局和标准操作流程进行。
第五篇:埃博拉出血热培训试题(排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试题
姓名: 单位: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关于埃博拉病原体的叙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病原体为埃博拉病毒 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C.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DNA病毒 D.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E.病毒有脂质包膜
2、埃博拉病毒对人不致病的类型为:()
A.扎伊尔型 B.苏丹型 C.本迪布焦型 D.塔伊森林型 E.莱斯顿型
3、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A.接触传播 B.性传播 C.气溶胶传播 D.消化道传播 E.蚊虫叮咬传播
4、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是:()
A.数小时-1天 B.1-3天 C.3-5天 D.2-21天 E.6-28天
5、埃博拉出血热的典型病理特点是:()
A.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 B.多器官灶性坏死 C.肝细胞点、灶样坏死 D.小包含体 E.凋亡小体
6、关于埃博拉出血热血清学检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最早可从发病后2天的患者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IgM抗体可维持数月 B.发病后7-10天可检出Ig G抗体,Ig G抗体可维持数年 C.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D.始终未能检出抗体可排除本病
E.间隔1周及以上的两份血标本IgM抗体阳转或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7、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的关键措施是:()
A.注射疫苗 B.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 C.药物预防 D.杀灭非人灵长类动物 E.杀灭果蝠
8、埃博拉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A.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B.埃博拉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超级病毒
9、埃博拉病毒对热有()抵抗力。A.微弱 B.低度 C.中度 D.高度
10、埃博拉病毒60℃需()小时灭活 A.1 B.2 C.3 D.4
11、埃博拉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A.高锰酸钾 B.次氯酸 C.漂白粉 D.漂精粉
12、埃博拉病毒分型已发现()种 A.2 B.3 C.4 D.5
13、埃博拉重症患者可出现(),如嗜睡、谵妄等症状。A.行为改变 B.神智改变
14、埃博拉出血热的确诊病例是指在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项检测阳性者。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15、早期埃博拉出血热()特殊症状 A.有 B.无
16、埃博拉病毒实验室检查包括()
A.病毒抗原阳性 B.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C.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D.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 E.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F.以上都是
17、埃博拉病毒病原学核酸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 B.一般发病后两周内可在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C.发病一周内的标本检出率高 D.以上都对
18、实验室检测中,埃博拉病毒分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 B.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C.一般发病一周内血标本病毒分离率高 D.以上都对
19、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天。A.1-3天 B.3-7天 C.8-10 D.10-15天
20、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A.2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21、网络直报的报告疾病类别()中的“埃博拉出血热” A.其他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C.肠道传染病
22、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指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生活、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等人员 B.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C.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起21天
D.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丙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E.以上都对
23、埃博拉出血热死亡患者的尸体应如何处理()
A.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不得在无严格防护的条件下擦拭、清理尸体和体液、血液等 B.尸体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焚烧或按相关规定处理
C.需做尸体解剖时,应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D.以上都对
24、埃博拉病毒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A.A B.B C.C D.D
25、埃博拉病毒培养应在()实验室进行。A.BSL-1 B.BSL-2 C.BSL-3 D.BSL-4
26、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那些()
A.病例在流行地区的旅行史 B.发病期间的活动史 C.收索密切接触者和共同暴露者 D.寻找感染来源 E.以上都是 27、8月8日,WHO总干事根据应急委员会的建议,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B.非洲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8、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监测,做好对来自疫区人员追踪、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A.3天 B.7天 C.15天 D.21天
29、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结束。A.3天 B.7天 C.15天 D.21天
3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A.县级 B.市级 C.省级 D.国家级
31、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时,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不属于医疗机构内的密切接触。A.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B.吃过的食物 C.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 D.用过的针头
32、哪项不是家庭或社区的密切接触:()A.与病例共同生活 B.病例发病期间或死亡后,接触过病例的身体,或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C.与病人有过谈话 D.接触过病人衣物、床单等物品。
33、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情形,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在飞机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 B.该病人的同行人员
C.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三人及前后座位各三人
D.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埃博拉出血热的主要临床表现?()A.发热 B.亢奋 C.出血 D.多脏器损害
35、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A.10%-20% B.20%-40% C.40%-50% D.50%-90%
36、本病于1976年在()首次发现。A.非洲 B.欧洲 C.亚洲 D.南美洲
37、哪种埃博拉病毒亚型对人不致病?()A.扎伊尔型 B.苏丹型 C.塔伊森林型 D.莱斯顿型
38、埃博拉病毒动物感染实验要求在()实验室进行。A.ABSL-1 B.ABSL-2 C.ABSL-3 D.ABSL-4
39、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死亡后,尸体应()。
A.正常土葬 B.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焚烧 C.深埋 D.正常火葬 40、WHO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防控设施我物品不足,医疗设施甚至缺少基本水电供应 B.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基层人员过度工作,出现医务人员死亡
C.医务人员被拖欠工资 D.密接追踪率低 E.社会抵触、拒绝防控 F.政府需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 G、以上全是
41、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国家的病例和接触者均()进行国际旅行 A.不应 B.可以
42、经风险评估,埃博拉出血热通过跨境旅行造成相邻地区国家传播的风险()A.低 B.高
43、与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共同乘坐交通工具感染的风险()A.低 B.高
44、鉴于WHO最新的风险评估结果,并结合已收集到的民航信息认为()输入我国的风险,但大规模扩散的风险(A.不排除 高 B.不排除 较低 C.可排除 高 D.可排除 较低
45、()为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源。
A.灵长类动物 B.果蝠 C.果子狸 D.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灵长类动物
46、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是()A.果蝠 B.猿 C.果子狸 D.鸡
47、()是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A.接触传播 B.空气传播 C.食物传播 D.垂直传播
48、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A.医疗机构和家庭 B.商场 C.浴池 D.餐饮场所
49、()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爆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A.家庭内 B.公共场所 C.医院内 D.餐饮场所 50、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A.婴儿 B.儿童 C.成年人 D.老年人
二、多选题(1-10题每题3分,11-14题每题5分)
1、关于埃博拉出血热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B.通过接触病人可造成传播
C.接触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可被感染 D.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E.目前病死率可达50%-90%、2、关于埃博拉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热有中度抵抗力 B.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C.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D.对紫外线、γ射线等敏感 E.对甲醛、次氯酸、酚类敏感
3、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源包括:()A.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 B.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锤头果蝠 C.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富氏前肩头果蝠 D.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小领果蝠 E.感染埃博拉病毒非人灵长类动物)
4、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包括:()A.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 B.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 C.发病与暴露或接触机会多少无关 D.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E.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5、埃博拉出血热出现疫情时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为:()A.医务人员 B.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人 C.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 D.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 E.以上都不是
6、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可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A.高热、畏寒、极度乏力 B.头痛、肌痛、咽痛、C.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 D.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 E.皮疹
7、重症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可出现的临床表现包括:()A.神志改变 B.出血表现 C.低血压、休克 D.心肌炎、肺炎 E.多脏器受损
8、埃博拉出血热应主要与下列哪些疾病鉴别:
A.黄热病 B.马尔堡出血热 C.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D.肾综合征出血热 E.登革出血热
9、关于埃博拉出血热病原学检测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发病后2-3周内,可在患者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原
B.可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动物和疑似病例尸检标本中的病毒抗原 C.一般发病后2周内可从病人血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D.采集急性发热期患者血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E.以上都正确
10、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可诊断疑似病例
B.流行病学史主要是21天内接触过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 C.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出血伴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及腹痛等 D.疑似病例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可以确诊 E.以上都正确
11、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和接触者管理正确的是:()A.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B.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C.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
D.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临床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 E.医学观察期间出现症状者应采集标本进行检测。
12、关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原则正确的是:()A.控制继发感染 B.对症支持治疗 C.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D.预防和控制出血 E.治疗肾、肝功能衰竭和出血等并发症
13、埃博拉出血热的个人防护要求包括:()A.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B.进出病房时,应穿戴隔离衣、无菌手套、护目镜或面罩
C.环境内有血液或其他体液暴露,应加戴双层手套、一次性鞋套、退步遮盖物 D.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应在上述基础上戴N95口罩或正压防护服 E.应在诊疗每一例疑似病例后都更换手套
14、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转运原则包括:()A.疑似与确诊病例采取隔离转运 B.选标准负压型救护车
C.疑似与确诊病例分开转运,均应一人一车
D.密切接触者可用普通救护车转运,可一车多人转运,密切接触者应戴外科口罩 E.转运疑似与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及设备必须消毒后方可再用 试题答案
单选题答案:
1、C
2、E
3、A
4、D
5、C
6、D
7、B
8、B
9、C
10、A
11、B
12、D
13、B
14、A
15、B
16、F
17、D
18、D
19、C 20、A
21、A
22、E
23、D
24、A
25、D
26、E
27、C
28、D
29、D 30、A
31、B
32、C
33、C
34、B
35、D
36、A
37、D
38、D
39、B 40、G
41、A
42、B
43、A
44、B
45、D
46、A
47、A
48、A
49、C 50、C
多选题答案:
1、A.B.C.D.E.25、A.B.C.D 69、A.B.C.D.E.1013、A.B.C.D.E.1、A.B.C.D.E.3、A.B.C.D.E
7、A.B.C.D.E.11、A.B.C.D.E.、A.E.4、A.B.C.D.E
8、A.B.C.D.E.125、A.B.D.E.、A.B.C.D.、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