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全球业界探讨可持续的普惠金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全球业界探讨可持续的普惠金融
发布日期:2013-09-26
“世界储协邮政银行论坛”在北京举办
9月26日,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承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邮政储蓄银行论坛”(简称:世界储协邮政银行论坛)在北京召开。
世界储蓄与零售银行协会、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等国际性组织以及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金融等机构代表,齐聚北京,围绕论坛主题“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展开探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中国银监会监管四部主任沈晓明等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行长吕家进向全球业界分享了本行探索普惠金融的历程和成功经验。
据介绍,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近年来大力推行的一种理念,是指一个能有效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鉴于大中型企业和富裕人群已经拥有了金融服务的机会,建立普惠型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广大低收入群体获得金融服务。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充分肯定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选择、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表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公司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建立完善了财务会计核算和信息报告体系,进一步促进了监管效率的提高;资本实力不断增强;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刘明康指出,世界邮政储蓄和零售银行要走好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道路,应做好以下三点:改革是根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历史是关键;要真正地做好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吸收新鲜血液是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中国政府一方面要致力于包容性的增长,一方面正在做持续不断的扶贫工作。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有关金融普惠发展的活动,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也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信贷政策的指导,促进金融机构的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二是在涉农的和小微企业信贷方面推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的配合;三是创新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贷款、助学贷款等面向城乡居民的、包容性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大力进行推广,努力使金融在就业、扶贫、助学等民生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切实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红利,为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五是加强金融社会权利保护,致力于加强公民金融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教育。
刘士余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6年来取得的各项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并指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两个系统的重要性。一是金融稳定当中的系统重要性。从金融领域角度讲,在中国银行业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规模最大、资产规模位居第七位、居民个人账户数量庞大、县域地区的网点覆盖率已超过98%,因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流动性管理,直接关系到中国金融稳定的大势,具备金融稳定当中的系统重要性。二是促进包容性增长方面的服务重要性。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直在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也是政府期盼的,立足于服务城乡居民,立足于服务小微企业,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在县域以下的网络在当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具有促进包容增长方面的服务重要性,这也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银监会监管四部主任沈晓明指出,建立普惠金融体系有利于实现经济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金融体系要为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意义重大。他希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继续探索,大胆创新,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要积极探索解决各类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问题,同时加大普惠金融产品、市场、机构、流程、系统、制度等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和商业可持续能力。他表示,中国银监会将积极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灵活利用监管政策工具,把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支农支小要求嵌入监管体系之中,实施战略导向监管和信贷投向监管,建立健全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发挥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行深度调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银行类金融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积极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必将激活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迫切需要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广大城乡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中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移动金融、网络金融等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对银行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能够更好地运用科技成果,发挥实体网络优势,把握时代脉搏,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全球邮政储蓄银行共同面临的全新课题。“普惠金融”的属性在客观上决定了相关金融业务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回报率相对较低,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6年来的实践,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在开展普惠性金融业务和追求商业可持续之间平衡的特色发展之路。
李国华说,“作为世界储协的会员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对发展普惠金融进行了长期探索与实践。在2007年成立之初,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对中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环境及自身的问题和优势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分析研究,确定了普惠金融的战略定位。”他表示,自成立以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秉承“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精神,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依托独特的网络关系、地缘优势和品牌效应,紧密结合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积极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模式,充当起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建设者、小额信贷的主要提供者、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和实现国家战略使命的坚定推动者,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普惠金融模式下的商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介绍了该行探索普惠金融的具体做法。一是做好小额贷款,支持农户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坚持把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长期、核心的战略性业务,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本行实际,探索小额贷款技术,成功破解农户融资服务难题。六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累计发放小额贷款7600多亿元,解决了600多万农户家庭的融资问题。二是创新经营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广大中小企业联系紧密,将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科学设计产品、建立专营机构、推动产品创新、注重商业模式升级、将“融资”和“融智”相结合,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行特点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之路。截至2013年8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1400多万笔、金额达1.7万亿元,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做好社区金融,改善社区居民金融服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致力于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8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累计发放消费贷款近3700亿元,其中在城镇地区累计发放消费贷款1200多亿元,占全部消费贷款的33%,对培育县域地区消费意识、改善消费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做好普惠金融,还得益于两点:一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自 2009 年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将选拔、培养对普惠金融有经验、有热情、有能力的扎根农村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本行的人才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这些人才熟悉农村情况、了解农民金融需求和信用状况的优势,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二是建立控制风险的IT系统。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发的信贷系统实行全国大集中,实现了贷款业务交易、资金调拨、会计核算和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贷款运作流程标准统一,贷款利率参数灵活设置,系统具备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功能,总行可以实时地监控每笔业务的具体情况,了解各地业务的发展数据和风险状况,能很好地满足贷款产品风险控制的需要,大大提升了贷款业务的服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
结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普惠金融的实践和经验,吕家进就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倡议:一是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以普惠金融为方向,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健全风险分散、补偿和转移机制。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宜农期货、期权衍生品创新,为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普惠金融体系。三是探索设立普惠金融服务基金。要借鉴国际电信、邮政行业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的经验,设立普惠金融服务基金,通过一定比例补贴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四是制定差别化监管政策。提供普惠金融的机构具有种类多、差异大、风险高、盈利能力弱等特点,可以通过“宽严相济”的差异化监管,如适度降低最低注册资本、存款准备金率等监管要求,适当放宽服务对象的担保要求和担保品范围,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主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五是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区域信用评价体系,努力推进社会信用建设,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据悉,世界储蓄银行协会是一个重要的非官方、非赢利性国际金融组织。目前,世界储协在90个国家拥有112家会员机构。自1998年开始,世界储协每年下半年举办邮政银行论坛,围绕相关议题,为邮政银行类会员机构提供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分享改革与发展经验。本届论坛围绕“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这一主题,由与会各方共同讨论邮政银行发展大计,不仅传承和体现了协会一贯的服务宗旨和理念,也是新形势下破解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有益尝试,对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维护世界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861年,英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邮政储蓄,而中国邮政储蓄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19年开办的邮政储金业务和专设的邮政储金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前身正是邮政储蓄。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原邮政储蓄业务的基础上成立,自觉承担起“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现已发展成为一家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截至2013年8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拥有营业网点3.9万多个,是全国网点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服务客户数量最多的商业银行;资产总资产规模达到5.46万亿元,居中国银行业第七位;个人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45万亿元,居全国银行业第四位。
第二篇:可持续路径下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实践与思考
可持续路径下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 要:建设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是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面、便利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商业可持续问题。本文从可持续路径出发,分析了政府化建设模式和市场化建设模式的特点,提出基于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是欠发达地区推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可持续路径,并以陕西铜川宜君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为例,总结梳理了近年来站点建设的实践做法,并据此提出完善相应协调机制、着力保持供需平衡、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强化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等相关政策建议等。
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综合服务站;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8)-0042-04
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是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关键。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相对较少且居住分散等先天劣势,导致金融成本过高、金融市场不活跃、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为此,通过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能够有效延伸金融服务的半径,带动当地群众主动参与金融活动,共享现代金融改革成果,推动县域金融市场发展,充分释放金融扶贫的“红利”,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但同样受欠发达地区金融欠发达的影响,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存活”问题尤为突出,建成后能否具有可持续性值得思考。
一、可持续性路径下两种模式的分析
欠发达地区发展普惠金融面临商业可持续性的问题,并由此引发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两种争议。基于此,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也面临政府化模式和市场化模式两种模式的选择。
(一)政府化建设模式
由政府主导推进建设,主要依靠出台政策、财政补贴等统筹各类行政资源,采取行政手段管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府机构的乡村延伸。其典型特点为:从目标意义来说,更侧重体现公平性,兼顾广大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贫困弱势群体的可获得性,因此在偏远地方布点可能性较大;从建设管理来说,属政府行为,由政府全资建设,依靠政府行政手段管理,站点工作人员多为乡村干部兼职;从服务功能来说,结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更侧重加载物流、电商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功能,较少考虑金融功能,特别是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二)市场化建设模式
由市场主导推进建设,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积极措施引导市场,但不干预市场,尊重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其典型特点为:从目标意义来说,更侧重体现盈利性,在金融扶贫的政策背景下,虽可容忍“薄利”,但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方向,偏远地点布点可能性较小;从建设管理来说,属市场行为,多由金融机构出资建设,可视为金融机构的网点,依靠市场化手段管理,站点工作人员多为公开招聘人员,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高;从服务功能来说,由于建设方多为金融机构,因此更侧重加载金融功能,特别是盈利性较高的金融业务,注重考虑金融交易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三)基于成本收益的两种模式的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两种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实践均有利有弊。《??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普惠金融的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这一定义出发,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本文从政府、金融机构、当地群众、第三方平台(电商、物流等)进行比较,具体比较见表1。
基于上述比较,政府化建设更能体现普惠金融本身的政策性和公平性等社会功能,站点较易建成且广覆盖,但缺乏市场竞争检验,且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站点建成后的存续性、活跃度等不稳定。市场化建设会因为金融机构的逐利性而牺牲部分贫困弱势群体利益,在经济人口先天条件不佳、政府基础性投资和补偿机制缺失、金融机构内部追责机制严格等影响下较难实现覆盖面、便利性的提升,但站点建成后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强。因此,笔者认为,就欠发达地区而言,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不能走单一的政府化模式或者市场化模式,必须运用政府“有形的手”弥补市场失灵,在政府行为的引导下实施市场行为,促进站点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模式的探索实践
陕西铜川宜君是人民银行确定的欠发达地区首个、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在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上进行了积极实践,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便利性。
(一)“政府平台、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
政府负责站点建设,包括提供经营场所、完成标准化设计、面向社会统一招聘站点工作人员等。金融机构、物流和电商可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是否进驻站点开展业务,若开展则必须按照统一的制度布放金融机具、宣传资料等,承担部分经营费用。这一管理模式通过运用一定行政资源、有效降低机构成本先建设,再推向市场检验,让服务站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提高运作能力。
(二)“中心村(乡)的村(乡)中心”的选址原则
“中心村(乡)”指选址必须首先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总量相对较大、交通相对便利的乡村,“村(乡)中心”指选址必须在上述乡村中人流量较大的核心地段,有效确保站点建成后辐射更大范围、服务更广人群,同时依靠高业务量实现盈利。根据这一原则,宜君县首批在下辖9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率先建成首批,随后按照人口密集度和经济活跃度递减原则逐步延伸至村级。对于人口低密度、经济总量较小的偏远村,从成本效益出发不单独建站,依托原有“惠农支付服务点”升级改造,加载金融服务“全功能”。
(三)“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的服务功能
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的主要功能包括:农村金融服务站、信息采集服务站、农村电商服务站、农村商超服务站、农村物流服务站(简称“五站统建”)。通过加载电商、商超、物流职能将金融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紧密连接,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通过拓展服务站“经营范围”增加站点工作人员“收入来源”。具体站点功能见表2。
(四)“普惠金融教育培训基地”的有效补充
受经济、交通、人文等多方面影响,农村地区群众金融知识普遍缺乏,亟待通过教育引导其积极参与金融活动,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更好地扩大金融需求、活跃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稳定,进而增强站点的可持续性。为此,依托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同时成立“普惠金融教育培训基地”,搭建延伸至村级的教育培训实体网络体系,面向当地村民提供日常金融咨询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
(五)“五大措施”的配套保障
资金补贴,包括政府财政每月给付站点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经办金融业务由金融机构按比例给付手续费、站点水电等物业费用由进驻金融机构承担;业务集中,整合区域内金融服务站点,金融机具全部集中在站点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站点人员可在站点内经营商超、电商、物流业务,自负盈亏;岗位培训,由政府、人民银行共同组织,对站点人员开展金融业务培训,加强业务技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数字金融,大力推进新型移动支付工具,有效补充服务站辐射不到的“盲区”,与服务站共同形成“一静一动”金融服务实体网络体系。
三、推动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建议
健全完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需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站点本身,包括站点功能、站点风险等;二是配套措施,包括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等。
(一)完善相应协调机制
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涉及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需要建立多方?f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力量共建共享。政府依托行政资源优势,在政策出台、财政补贴、资金投入、第三方平台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人民银行依托金融管理优势,在业务开办、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方面给予倾斜;金融机构依托信贷资金优势,提升业务办理手续费、精简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积极推进。
(二)着力保持供需平衡
可持续问题就是站点本身的供需平衡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解决长期供需关系问题,在市场化效应下,只有达到长期供求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化运作。为此,需要从当地群众和市场需求出发,加载站点服务功能、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站点功能,如金融服务站功能,建立“金融产品超市”,将适合当地群众的银行、保险产品都在站点现场办理。
(三)切实防范各类风险
安全风险。由于站点多距离城区较远,防范措施和防范力量较为薄弱,随着站点功能的不断完善,业务机具、现金数量等增加,安全风险加大,需完善监控设施和联防机制。诈骗风险。服务站是整个金融服务场所中最薄弱的环节,站点工作人员金融专业能力相对较低,容易被金融诈骗钻空,需加强站点人员业务能力。道德风险。站点工作人员因不属于金融机构人员缺乏相应制约,在代办金融业务、采集个人信息过程中,面对利益利诱,有可能侵害金融机构、信息主体等的利益。
(四)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市场化路径具有逐利性,受成本收益影响,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在偏远地区设点。为此,在站点建设的同时,需要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弥补站点覆盖不到的地区,通过优化移动支付环境、推广新型支付方式(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开通银行流动服务车等措施,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性。
(五)不断强化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站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金融市场的活跃度,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是活跃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反之,站点也是面向当地群众开展金融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为此,需要依托站点持续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当地群众主动学习金融、了解金融、懂得金融、运用金融,营造良性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胡滨.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J].中国金融,2016,(22):58-59。
[2]贾晋,肖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J].中国金融,2017,(1):70-75。
[3]李铀.村镇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金融,2012,(16):81-82。
[4]刘运涛,曹楠.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5,(8):141-146。
[5]徐华荣.普惠金融目标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研究,2016,(2):60-72。
第三篇:普惠金融与金融教育关系研究
普惠金融与金融教育关系研究
摘要:金融排斥使得部分群体无法获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克服金融排斥、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加强消费者的金融教育。金融教育可以帮助个体获得金融知识、技能和信息,从而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改变金融行为,改善弱势群体的金融福利,促进经济增长。金融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精心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强调客户导向,兼顾长期性和灵活性,也需要事前调研、事后评估等配套设施的跟进。
关键词:金融排斥;普惠金融;金融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1A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日益多样化,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无法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为克服金融排斥,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平等机会和权力的普惠金融已经获得各国的普遍重视。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通过金融教育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高个体的金融素养。
一、金融排斥的原因
金融排斥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个人或企业无法获得满足其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虽然可以获得金融服务,但支付的价格较高,受到诸多条件和条款的限制,使其实际被排斥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
金融排斥的对象总的来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包括低收入者、年轻人、老年人、妇女、自由职业者等。虽然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金融资源和机会,但他们的目标往往是一致的,衣食住行、子女教育、未来计划等等。这一类群体由于缺乏相关的金融基础知识和信息,面对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金融产品和市场,往往很难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和获取需要的金融服务;另一类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需要金融服务管理企业,促进业务发展,但是它们由于缺乏适当抵押物、财务状况不明晰等原因,通常难以从传统金融媒介获取融资。虽然银行将其视为公司类客户,但小微企业缺乏大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通常享受不到消费者保护的好处。
金融排斥的原因有很多。从供给方面(金融机构)来看,有些群体信用记录不良或缺失,贷款时需要支付更高利息;在犯罪率高发地区,投保的人需要支付更高的保险费;银行对某些基本账户收费高,设置开户障碍,只针对有限的特定群体开展营销等等,都使得部分群体无法获得充足的、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需求方面(消费者)来看,有些家庭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住处附近有银行营业网点或自主机具(如ATM),宗教或文化信仰使得主流金融产品不适合其需求,由于教育程度低、语言障碍等不了解金融市场和产品的基础知识和信息等原因,使得部分群体无法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
为了克服金融排斥,世界各国都开始大力推广普惠金融,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取现代金融服务的权利。而金融排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部分群体缺乏金融知识,无法对自己的储蓄、支出、借款等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和推广金融教育来解决。
二、金融教育的重要性
金融知识普及(Financial Literacy)和金融教育(Financial Education)是两个非常近似的概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解释,金融知识普及克服是指做出合理的金融决策并最终获得金融福利(Financial well being)所必备的金融认知、金融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组合。金融知识普及可以帮助人们熟悉和理解金融市场的产品,特别是风险和回报,以便做出理性的、明智的决策。金融教育是指获取金融知识和技能的一个过程,它可以使人们做出更有效的金融决策,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建立信心。有的学者认为,金融知识普及是金融教育的初级阶段,金融教育的范围包括从金融知识普及到对金融产品、服务、市场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金融知识普及是帮助人们了解储蓄、投资、保险、银行贷款等基础知识,而更高层次的学习者要对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这里,我们统称为金融教育。
金融教育是施行和促进普惠金融的一个根本基础,其核心内容包括预算、储蓄、债务管理,也涉及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如保险、汇款、如何使用银行服务等。金融教育的益处既有微观层面的,也有宏观层面的。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教育能够帮助家庭更好地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使得家庭资金在储备、借款、投资方面配置更加合理。其次,金融教育可以帮助家庭更好地制定退休计划。中国现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逐步减弱甚至消失。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素养后,家庭可以从更长期的视角来安排人寿保险和养老金计划,这会改善个人退休后的福利状况。此外,对家庭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教育,有助于识别、控制和管理金风险,降低家庭和中小企业的借款违约概率。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教育既会影响总供给,也会影响总需求。在总供给方面,当人们普遍具备基本的金融知识和金融素养时,也会提高经济体的储蓄率,从而减少对国外资本的依赖,促进本国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另外,储蓄等长期存款也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储蓄率提高也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行业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总需求方面,家庭通过金融教育会更容易获得信贷,从而增加消费。消费的增长意味着企业销售额增加,企业销售增加会进一步扩大投资,从而总需求增长。
综上所述,金融教育会影响到家庭、企业、金融机构、总需求、总供给和经济增长,它不仅会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更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
三、如何实施金融教育
(一)设计金融教育项目
设计金融教育培训项目必须从了解目标市场开始,即要了解目标群体的金融基础以及最适合的传播渠道。不同的目标群体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各异,对金融教育的需求会有差异。例如,对于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可以从最基础的金融常识入手,介绍一些简单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如何获取小额贷款等等。只有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才能使金融教育的内容有的放矢,使金融教育取得有效的成果。此外,提供金融教育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比如,人??首次开立银行账户时,初创企业时,现代科技手段引入银行服务时等等。选择适当时机提供金融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实际需要,而且还可以适时改变人们的金融行为,做到学以致用。
(二)选择金融教育的渠道
什么是提供金融教育的最好渠道?这个问题没有一定之规,主要取决于目标群体、培训资源及培训目标等因素。大众传媒(如电视、无线电、剧院、海报等印刷资料)渠道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适于向低收入、金融基础程度较差的群体传递金融基础知识和主要信息。中央银行或监管机构更希望保护消费者免遭金融欺诈,可以发起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教育项目。而金融机构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多地使用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考虑将金融教育项目与营销活动整合起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社区组织希望帮助低收入者改善生活、增加资产,可以选择将金融教育与健康教育、创业、延伸服务等结合起来。而消费者保护组织会把金融教育项目作为社会营销、社区培训、一对一债务顾问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在每个金融教育项目里,培训者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对面的培训和咨询会给参与者提供生动的实际经验;课堂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教与学的互动和沟通;小组讨论可以提供参与者平等交流的机会;手机、电子渠道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增加培训的实效性,提高培训的效率。总而言之,选择什么样的渠道,要看金融教育提供方的资源、成本和受众的需求。
(三)将金融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
一个人对货币的认识以及消费习惯是从童年时培养起来的。父母对子女的金融素养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学校教育是培养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些国家非常重视金融教育,已经将金融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例如,英国将金融教育作为学校的必须科目,金融教育课程涵盖了公民课程和数学课程。针对11-14岁的学生,公民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货币的功能和使用、预算的重要性及实践、风险管理等;针对14-16岁的学生,公民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收入和支出、信用和债务、保险、储蓄、养老金计划、常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公共资金的募集和支出等。数学课程旨在让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具备管理个人财务所需的数学技能。英国的学习还和当地金融机构(如信用联盟、银行等)合作,由金融机构对金融教育提供支持,提供授课教师或帮助开发教师资源。在现代社会,资金管理是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通过学校的金融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具备管理财务和资金的能力。
(四)金融教育要进行顶层设计
金融教育的实施应该由国家设计和制定自上而下的总体战略,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环境进行适当的顶层设计。一个有效的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应包含四个基本要素:一是金融教育的各方利益相关者要协调统筹,包括监管机构(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教育机构(中?W、高等教育机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只有这些机构协调统筹,才能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范围广的金融教育体系,避免重复培训,浪费资源;二是金融教育要强调客户导向,既要解决需求侧的问题,也要兼顾供给侧的问题。金融教育项目和培训内容的设计必须契合目标群体的真实需要,能够提高其金融素养、丰富其金融知识,从需求侧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也能够提供更多的金融信息,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从供给侧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三是根据可利用的资源,既要保证金融教育的广度,也要兼顾弱势群体(妇女、年轻人、老年人、低收入人群、中小企业等)的需求;四是金融教育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但同时也要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做出及时应对和调整,兼顾长期性和灵活性。
除此之外,金融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配套设施的跟进。比如,从国家层面对金融教育目标群体开展调研,了解其金融基础知识的程度、融资情况、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等,这样才能掌握其对金融教育的需求和金融教育面临的难题,才能更好地设计金融教育项目和内容。金融教育项目完成后,还需要后续的跟踪和评价,以便了解金融教育的实施效果,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是一个难题,目前世界各国并没有一套评价金融教育效果的完善指标体系,数据的收集难度较大,实证研究也较为稀缺,有待智库、大学、科研机构跟进。另外,金融教育的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政府的财政支持并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需要私人机构(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的积极参与。金融教育提升了消费者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也会更多地使用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双赢。
第四篇:致力于做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珠海市分行成立五周年发展综述
践行普惠金融给力幸福珠海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珠海市分行成立五周年发展综述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珠海市分行成立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金融工作局、市人行、银监分局等相关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蓝色珠海、科学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按照珠海金融“十二五”规划的部署,积极履行好国有大型银行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以服务民生事业为基础,以“支持百姓创富”为主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大众金融”发展道路。
填补服务空白,做珠海普惠金融服务的先行者
珠海金融“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市的宏伟蓝图。围绕这一规划,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珠海市分行从自身特色出发,重点在建设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金融协调发展、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专注小微贷款,做支持农业生产的灌溉机。
从着眼于扶植微小企业,到立足于协助政府进行地区金融产业升级,成立五年来,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5.98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13.57亿元,支持创业客户3万多户,带动就业18多万人,“小额贷款专家”、“阳光信贷”等企业文化也逐步深入人心。“十二五”期间,珠海市分行计划对珠海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融资贷款投放超过50亿元,成为珠海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珠海市分行按照“连锁店+作坊”模式,走出了一条“大银行聚焦小贷款”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建立“便民信贷”、打造“专家信贷”、开创“特色信贷”、树立“阳光信贷”,构成了微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把融资服务送到农民身边。
(二)搭建了面向微金融的发展助力平台。自去年年初获批开办小企业贷款业务以来,我行高度重视,视小企业贷款为长期重要战略业务,两年来,全行新增贷款的80%投向了小微企业。邮储银行积极参与珠海市政银企信息交流会暨中小企业融资产品供需见面会,市委、市政府领导连续两年专程莅临我行展位巡视,并详细了解了邮储银行服务三农、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情况。
为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自2010年起,我行连续三年面向全市举办“百姓创富大赛”珠海赛区的各项赛事活动,为广大的个体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品牌宣传、技术指导、商业模式交流“四位一体”的综合助力平台,为推动珠海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 筹发展作出了贡献。
扎根民生金融,打造政府公共服务落地的主平台
长期以来,邮储银行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点网络、先进的计算机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在民生服务领域一直承担着重要角色。重点项目有:
(一)助农取款,打造农民身边的“提款机”。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打造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强势平台,自2011年开始,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在珠海市全面开展了助农取款服务。2011年,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在香洲、斗门和金湾区共挑选20个金融空白行政村设臵“邮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进行了成功试点。2012年7月19日,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珠海市中心支行主办,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珠海市分行承办的珠海市银行卡助农取款全面推广仪式在斗门区白蕉镇白石村隆重举行。目前,珠海市分行已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55个金融空白行政村“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全覆盖,并在万伶仃岛、东澳岛、万山岛建设布放共计4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将现代的支付便利延伸到包括海岛在内的广大偏远乡村,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及时、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形成“政府满意、人行支持、农民受益、银行
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小额贷款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百姓致富创业。借助邮政“便民服务站”平台,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把信贷网络进一步深入乡村。通过信贷员主动上门服务,更延伸了服务范围。一是“方便”,农户在村里就可以提交资料;二是“服务好”,信贷员主动上门为小微企业服务,也给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吹进了一股“新风”。邮储银行的小额贷款产品也成为唯一入选者获得“珠海银行业最佳信贷产品”称号。
(三)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文明标准服务。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近年来,珠海市分行全力推进营业网点的装修改造,并在全省邮储系统中率先完成文明标准服务导入。五年来,网点数量从成立之初的28个增加到现在的34个,今年,全新打造的梅华西支行、湖心路支行、珠海大道支行、拱北口岸支行、迎宾路支行等五个新网点陆续迎来开业,网点形象和社区金融服务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预计至2013年末,还将有七个全新支行对外营业。同时,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以文明创建为契机、行风评议为载体,在全辖网点实现了志愿者服务常态化,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我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中。
打通城乡金融服务鸿沟,为经济转型升级加油
(一)送优质金融产品下乡,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一直高度重视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积极尝试将城市地区成熟的优质金融产品移植到农村以及农民工等群体。例如,在基金理财服务上,适时投放了一批起点金额小的理财产品和基金定投产品,较好地满足了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在香洲、斗门等地推广面向外来工的保险产品,受到了广大外来工的欢迎。
(二)建设支付结算示范市场。为推动城乡商品流通,近年来,邮储珠海市分行在一些商贸市场铺设了一批电话转账服务终端,有效地提高了这些市场的非现金结算水平,积极发展“华商联盟”业务,为相关客户提供结算手续费减免的优惠。近年,邮储珠海市分行积极推进城乡支付结算示范市场的建设,探索出一条面向中小商户的综合金融服务之路。
(三)参与大型项目融资,强力助推横琴新区开发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分行探索了将履行社会责任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形成了具有“普惠金融”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此举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并于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京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结成了“十二五”战略合作伙伴。
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认真落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力支持珠海地方经济建设,通过与珠海其他商业银行协议存款方式,返还地方资金20亿元,并直接参与珠海大型项目建设融资,如为珠海汇畅集团提供2亿多的银团贷款、为港珠澳桥大桥建设项目提供超过20亿银团贷款等,有力支持了珠海地方经济发展。今年10月中旬,邮储银行总行姚红副行长率团在珠海实地调研横琴开发情况,姚红副行长表示将推动总行、省行、市行三级协调,积极为横琴开发建设提供及时、快捷、有效的金融支持。目前,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在横琴选址设点项目日前已获审批通过,开业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金融支持横琴开发上邮储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润耕天下,普惠百姓。成立五年来,邮储银行珠海市分行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不渝地践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理念,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领域,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为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理念做出了别样的阐释。
第五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服务转型与升级
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高举普惠金融大旗,做好“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881.55亿元。比2012年底新增2003.35亿元。为更好地做好“三农”服务,邮储银行将坚定不移地做好以下工作。
做好对重点领域重点客户的支持
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持续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以农业部确定的6600多个农村专业合作示范社、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内6000多个家庭农场为突破口,采取“一对一”服务,适度引入“三权”抵押,在额度、期限、利率、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支持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重点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上下游客户。坚持“零售撬动批发,批发带动零售”的开发思路,以产业链中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中心,通过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下游,上游对着产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下游对着经营商和农户,把上下游作为切入核心企业的抓手,实现“总对总”的对接。优先选择辐射能力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行业内具有强势市场地位的龙头企业通过标准化基地建设、创新流通方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通过“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的方式,在为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为其上下游的企业或农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流通领域。一是优先支持竞争较为薄弱的县域以及城乡接合部客流量较大、现金流充裕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二是针对现代农业中的农机使用群体,继续推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贷款,创新补贴资金质押、农业机械抵押等担保方式。三是围绕农村商品流通企业上下游的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支持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行业的信贷资金需求。
重点支持县域小微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注重落实好产品科学设计、专营机构设立、产品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升级、“融资”和“融智”相结合等措施,逐步从以抵押类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弱担保、信用贷定制化产品转变,从单纯的线下操作模式向线下线上并行的“O2O”模式转变,从单纯的信贷业务模式向综合金融服务模式转变,从只提供直接融资产品服务向提供直接、间接综合融资服务转变。
重点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一是加大对农民新建房屋、旧房改造等方面的信贷支撑力度。二是切实保障好农民创业资金需求,稳步推进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等业务,解决好农民创业中抵质押物缺乏的实际难题。三是创新消费类信贷产品,提升与城镇化配套的金融服务能力。着力加大对城镇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土地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城镇生态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国家及地方政策扶持对象。及时向政府部门沟通汇报,了解各级政府对特殊群体客户的支持政策和扶持力度,掌握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主动与中央政府部门建立“总对总”合作,充分对接地方政府各级部门。通过推动银政合作,重点服务政策扶持的特殊群体客户,推动政府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对接。
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小额贷款是服务“三农”的基础性业务,是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的一面旗帜,是一个品牌,已经走出了一条“大银行聚焦小贷款”的特色发展道路。截至2013年底,小额贷款累计放款超过8100亿元。下一步,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小额贷款业务的再发展。
重点打造平台模式。一是打造银政合作平台。与农业部、人社部、共青团、林业厅、畜牧局等加强联系,开展合作。二是打造银协合作平台。推进与个私协、农技协、中小企业协会等的合作。三是打造银担合作平台。小企业贷款深化与担保公司合作,尝试小额贷款业务引入担保公司。四是打造银企合作平台。与全国性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总对总”营销,推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成果的落地。
重点推进批零联动模式。以存量公司和小企业客户为抓手,推进“公司+农户/商户”贷款产品,并形成“公司”的准入标准、主要业务模式、授信额度测算模型、合作范围内容等,以及相应的管理流程与机制。与核心企业在客户推荐、增信担保、销售流转、日常监控和贷款清收等几大方面开展合作,对农业产业基地、农业流通领域中的各类主体进行授信。
推进“三农”贷款产品创新
准确把握产品创新方向。产品创新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展开。在创新方向上,以现代农业、非标准抵质押物、第三方担保主体等方面为基础,采用“跟踪同业+自主创新”的思路,重点是增加各类担保措施,降低风险敞口。把握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信贷机会,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政策跟踪研究。
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产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品创新力度,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紧制定产品方案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生产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中,选择树立一批典型,将金融要素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结合,积极探索服务新型经营主体的做法。
探索“三权”抵押类产品。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灵活的、与林业抵押贷款相匹配的产品要素;针对依法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关系清晰的客户,试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跟踪政府配套政策的落实情况,在法律政策明确、市场条件适宜的地区,审慎探索农房抵押贷款。
推进“三农”贷款产品创新试验区建设。根据“产品升级、客户升级、商业模式升级”的总体思路,以“小额贷款综合创新”、“金融支持现代农业”、“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银政合作推进小额贷款”、“‘三农’金融营销模式创新”等作为“三农”金融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树立“三农”金融服务典型。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电子渠道建设
打造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电子渠道,坚持电子银行优先发展策略,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借力农村地区普及手机使用的契机,改善农村地区的电子设备,开发适合农户使用的手机银行产品及服务功能。
邮储银行的“三农”金融业务已跳出小额贷款即服务“三农”的旧思维,发展到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企业、公司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这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后“三农”金融服务的升华和拓展,邮储银行将举全行、全员之力,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金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