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义乌发展改革工作总结
2011年发展改革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思路
义乌市发展和改革局
2011年是我市发展改革工作围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上级发改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行“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和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全力争取改革攻坚破难,积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建设,努力解决发展改革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取得了新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1年度工作总结
一、把握历史机遇,推动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1.全力参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在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5月5日-6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动员会议召开,发改部门紧密沟通衔接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等部门,推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推动省发改委帮助义乌加强与国家发改委的沟通联络,协调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帮助义乌建立健全改革工作机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及相关配套监管政策已形成初步方案,预计年底前报国务院办公厅。
2.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一是在拓展发展空间方面 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深化土地管理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山林地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新模式。二是在增强发展动力方面深化改革。按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思路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不断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形成更加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城区-小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行政区划体系。同时积极开展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政府投资项目集中建设等经济领域各项改革。三是在增强城乡均衡发展方面深化改革。深化农村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启动开展了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资产股份化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城乡新社区建设模式改革等重点难点改革项目。
3.扎实开展小城市试点培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佛堂镇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按照“边编制,边落实”的原则,以项目落实推动小城市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三产服务业,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业,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动基础设施提升,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11年试点工作计划的落实,并在去年争取资金的基础上,会同镇街今年再次争取了小城市培育资金5000万元。
二、谋划重大项目,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1.开展重大项目规划编制。完成《义乌市重大项目“十二五” 建设规划》编制与报批工作。列入规划项目总数154个,估算总投资2167.3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约1883.4亿元。安排2011年重点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计划,共安排实施类重点项目139项,总投资725.6亿元,2011年度计划投资150.9亿元,包括续建项目62项,新建项目77项(A类49项,B类28项);安排重点工程和重大产业前期工作项目33项。
2.继续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今年新增省重点建设项目4项,分别为: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一期建设工程、03省道义乌段改建工程、义乌机场国际航站楼工程、义乌市中心医院二期工程,目前我市共有30个项目列入2011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9月份申报增补2011年省重点建设项目1项(浙江省义乌国际生产资料市场配套道路工程一期)。此外,内陆口岸场站等7个项目列入2011年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36项重点工程申报列入了金华市重点计划。今年申报2011年新增中央投资项目3个,2个项目分别列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工程项目2011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争取工程和产业项目补助资金2062万元。
3.扎实开展“双重”专项行动。认真梳理、汇总、上报了需要省发改委协调的重大项目20项、重大事项4项。省发改委对20项重大项目和事项作出了书面回复,我们也根据领导要求,向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进行了书面汇报,同时按照市领导要求,做好项目后续跟踪服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了《义乌市关于进一步鼓 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当前适宜推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项目进行了初步梳理,共提出了43个项目,总投资1052.7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984.2亿元
(三)着力促进产业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1.全力推进集聚区建设。今年是全省产业集聚区全面建设启动之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我们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契机,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大平台建设拓展新空间,以大产业建设提高竞争力,以大项目建设增强带动力,以大企业建设集聚新优势,扎实推进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委托义乌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编制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有关产业功能分区规划,全面开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宣传工作,在第十三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积极宣传推介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
2.上市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批复核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8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11.2亿元,并于6月9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601113)。12月5日,浙江棒杰数码针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今年2家企业的顺利上市,有效推动了我市企业增强信心、加快上市步伐。同时1家企业已进入省证监局辅导,计划明年初境内中小板IPO,2家企业进行股改并进入省证监局辅导程序,计划明年一季度报会,企业上市工作“上市一批、报会一批、辅导一批”的态势初显。
四、加强经济分析和规划管理,促进区域科学发展。1.认真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监测预测。今年我市经济基本延续去年平稳发展态势,但也面临通胀影响持续加大,资源要素日益趋紧的压力,我局坚持做好经济运行季度分析和重要情况报告,及时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行跟踪分析和预测。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影响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完成《关于发展夜间经济的建议》等调研课题,得到市领导批示肯定。
2.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力度,把握市场价格动态。今年以来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线上扬。我局通过及时深入市场、经营户了解情况,增加价格监测临时点的办法,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主动与新闻媒体沟通、交流,维护市场秩序。积极参与我市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及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等政策的制定,认真落实商品房明码标价政策。
五、规范管理服务,保证市场价格稳定和粮食安全。1.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群众价费负担。一是继续深化清费减负政策,全面实行遗体接运、火化等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策,年减负金额达400多万元,保障我市普通百姓基本殡葬需要。二是全面清理了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了税务登记证工本费和部分工商管理收费,为企业减轻经济负担每年达100多万元。三是开展民工子弟学校收费和物业服务收费规范情况调研,对我市民工子弟教育学校收费行为和物业服务费收费进行进一步明确。2.推动资源型价格改革。一是开展天然气营运成本价格听证,认真依法履行定价程序,拟定天然气营运成本监审和价格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天然气营运成本价格听证会,经过价格听证后报市政府批复,义乌市居民天然气销售价格为3.50元/m3,非居民天然气价格不高于4.50元/m3,对低保户、特困职工家庭户按2.9元/m3的优惠价格供应。二是积极开展义乌市污水收费价格听证会,制定出台义乌市自来水污水处理费。
3.积极开展价格检查。一是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价格热点问题,重点开展了教育收费、涉企涉农收费、农村电价和农网改造和市场价格收费检查。二是开展了清费减负政策落实情况及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及时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和标准。
4.强化粮食市场调控。一是抓好粮食订单签订工作,会同市财政及时研究提出下发了“关于做好2011年粮食收购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年早、中、晚稻粮食收购政策,与全市108户种粮大户签订了早稻粮食订单合同。共签订粮食订单合同4998吨,发放预购定金98.4万元。二是组织和指导市粮食收储公司认真做好市级储备粮早籼谷在网上粮食市场的竞价销售工作。
二、2012年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化两项改革、谋划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持续繁荣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市发改局2012年将坚持围绕重大决策,推进重大项目,进一步强化经济研判能力,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力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做新的贡献。
(一)深化大改革、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年行动计划,主动谋划、加强协调、深入攻坚,全面完成各项改革目标和任务。二是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环境下,加强务虚研究,深化课题调研,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和综合协调作用。市发改局将在下阶段工作中突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思路、项目推进以及“十二五”重大战略规划实施等五个重点内容,搞好经济运行分析,增强经济预测能力,并将在两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是在目前历史性发展机遇面前,在建立新型贸易方式体系、产业结构调整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集中力量开展调研,多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思路和意见;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当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增强对形势发展变化的预见性和敏锐性,综合分析资金供给、外需出口、资源涨跌、创新投资等方面的风险,鼓励引导企业进入新的行业领域,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为帮助企业脱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出谋划策。
(二)建设大平台、大项目支撑大发展
深化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努力把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项目进行运作,继续深入谋划一批推动义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产业集聚平台、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综合交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小城市培育试点等重大项目,积极培育义乌市“十二五”时期新的投资增长点。加快国内物 流中心、青口监管中心等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和项目报批工作,加强对义乌江综合整治和利用、城市轻轨等前期项目研究。积极推动中心镇改革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中心镇培育的要素保障、规划引导等支持力度。
(三)推动大转型、大统筹引领大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我们本轮机构改革新增职能,我们将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围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的有力支撑,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突出发展商贸服务等优势产业,积极争取省里有关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培育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打造浙江商贸服务业发展引领区。二是加快融入资本市场。把鼓励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企业上市、企业债券等工作,打造资本市场的义乌品牌,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三是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培育中心镇、中心村,积极培育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小城市。
(四)创新大服务、大民生,保障大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规划对促进就业、服务民生的促进作用,重点支持基层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配合相关部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价格成本监审,提高科学管价水平,深入清费治乱减负,着力规范收费行为。进一步加强收费规 范管理,不断深化清费减负,及时落实涉农涉企各项减负政策。
(五)转变作风和提高效率相结合,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开展“创新创优、提质提效” 和“商城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转变机关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振奋精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与开展为项目推进提供合力、为企业解决困难与需求结合起来,增强干部依法行政观念,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干部服务发展和改革事业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二篇:义乌电子商务发展
义乌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发布日期:2014-03-13 来源:义乌新闻发布会 作者:义乌新闻发布会 浏览次数:432
近年来,义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将电子商务定位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重点培育,把电子商务作为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来抓,全力推进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促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一、义乌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交易规模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856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内贸网购交易额334亿元,同比增长94%;内贸B2B交易额125亿元,同比增长20%;外贸网购交易额107亿元,同比增长110%;外贸B2B交易额290亿元,同比增长18%。国内快递日均出货63万票,业务量位居全国城市第6位,跨境快递日均出货25万票,其中在义e邮宝日均出货量1.3万余票,位列全国城市第4位。
(二)网商集群效应凸显。我市淘宝(含天猫)卖家账户近11.3万个,占全国总量的1.5%;诚信通会员(内贸B2B)2.7万家,占全国总量的4.5%;中国供应商收费会员(外贸B2B)3700家, 占全国总量的4.6%;环球资源网收费会员645家,占全国总量的2.5%;中国制造网收费会员559家,占全国总量的3.1%;敦煌网注册卖家15000家,占全国总量的10%。
(三)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速卖通活跃卖家1.7万家,同比增长130%,交易额45亿元,同比增长400%,交易额占全国总量15%,排名全国城市第3位;EBAY活跃卖家3500家,同比增长34.6%,交易额40亿元,同比增长60%,占全国总量的12%;自建销售网站近50家,年销售额12亿元。预计全年实现外贸零售出口106亿元,同比增长110%。义乌市场对跨境电子商务货源采购吸引力日增。目前,大龙网、米兰网等跨境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都有意向在义设立采购中心,广州、深圳等地的外贸电商行业组织的会员企业也纷纷开始入驻义乌直接采购。
(四)产业链日趋完善。快递、第三方平台、摄影、代运营、创意、推广、培训、第三方仓储等不断出现并形成规模。全市现有规模快递企业134家,四通一达、TNT、UPS、联邦快递等国内外知名快递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阿里巴巴、敦煌网、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等第三方平台在我市设立办事机构,京东商城、1号店、速卖通、eBay等在义定期召开培训班和卖家见面会,本土义乌购平台发展迅速,现日均浏览量超过120万人次。全市从事网络摄影的摄影师近千人,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摄影机构近10家。我市银行积极创新产品为电商提供服务,2013年共有12家银行为电商贷款17.9亿元。全省首家电子商务秘书企业在义乌注册。目前,全市有快递从业人员1.5万人,第三方仓储从业人员300余人,代运营从业人员500余人,培训从业人员100余人。
(五)园区建设成效明显。2013年完成市级电子商务园区的规划布局。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已落实地块,义乌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已签订协议开始升级改造,虚拟电子商务产业园落户在五区网商服务区。积极引导各镇街结合辖区内的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错位发展,规划布局和实施“一镇一品”的镇街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各镇街共规划建设10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厂房创办了4个电子商务园区。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的电子商务园区总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
(六)传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成为主流。优鲨衬衫、开拓五金、俞兆林内衣、双童吸管自建团队利用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细分领域排名前列;真爱网商、义网天下、新光饰品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服务业,规模效应显现;浪莎、欧意橱柜、梦娜袜业、棒杰内衣、怡婷针织等利用代运营方式进军电子商务。国际商贸城商户全部上线义乌购3D实景,95%的商铺上传5个及以上商品,商品信息的合格率达96.30%,家具市场、副食品市场商户全面登陆义乌购,副食品市场160家商户在淘宝网等平台开设网店。
(七)实体市场已成为网货的主供应地。义乌零售网商88.1%在市场没商位,混批企业50%的商品采购来自义乌市场,零售网商70%的商品来自义乌市场,批发网商80%以上商品来自义乌市场,亚马逊、兰亭集势等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都在义乌建立采购中心。敦煌网入驻义乌建设全球网货中心,打造一个线上虚拟仓库与线下实体仓库及物流集散中心相结合的义乌外贸货源开放库,并与国内外各大电商平台相连接实现销售。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健全电子商务管理机制。成立全市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和正科级常设临时机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电子商务研究院,承担电子商务环境下相关应用的研究工作。邀请国内18名专家成立义乌市电子商务专家组,作为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智囊团。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现有电子商务类行业协会4家、快递物流协会1家。
(二)编制发展规划修订完善扶持政策。2013年分别委托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编制了义乌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发展“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跨境电子商务高地”目标,并做好规划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充分学习借鉴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会同相关部门按照要素资源支持和财政扶持并重、突出全产业链扶持、对重大产业平台重点扶持的原则,制订出台电子商务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修订政策已于9月30日经市委市政府发文出台。
(三)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完成市级电子商务园区的规划布局。国际电子商务城一期已动工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已落实地块,义乌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已签订协议开始升级改造,虚拟电子商务产业园落户在五区网商服务区。相关镇街共规划建设了10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鼓励企业利用存量厂房创办了4个电子商务园区。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的电子商务园区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
(四)积极培育引进电子商务大项目。一是重大项目引进实现突破。与敦煌网、亿赞普公司、中国邮政、美国全球基金公司、比利时邮政、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深圳中企信星、杭州全麦等8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淘宝大学联合举办“电商大讲堂”,与阿里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义乌电子商务报告。先后与阿里巴巴国际部、京东商城、苏宁云商、凡客诚品、当当网、借卖网等第三方平台和Paypal、Globalcollect、杭州商盟、上海富有支付、北京爱农驿站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就相关合作事项进行对接洽谈,与上海大宇宙集团、比利时邮政、英国皇家邮政、东方航空、中国航空等知名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和跨境物流企业入驻义乌进行对接洽谈。二是认真做好项目招商推介。充分利用浙江省投资贸易洽谈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海贸会等大型会议和大型电商年会、论坛进行招商宣传,组织招商团队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南京等地开展针对性招商,主动对接优质目标项目,着力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三是建立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重大产业投资项目牵头成立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小组,积极对接职能部门,通过上门走访、召开现场办公会等形式落实合作内容,对项目全力支持、全心服务。对重点洽谈对接的项目实行专人跟踪联络,主动邀请来义对接考察,对已签约项目主动服务,及时掌握项目落实动态。
(五)举办电子商务展会。连续三年举办中国义乌电子商务及网络商品博览会,2013年第三届设国际标准展位826个,同比增长14.7%,意向成交额7.8亿元,同比增长24.6%,参展企业现场达成网络分销代理合作的达85.76%。计划于今年4月中旬召开中国义乌世界电子商务大会、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采用“会议论坛+展览贸易+配套活动”形式,广泛邀请业内知名机构承办分论坛活动,努力把电商大会打造成天下网商的大聚会和嘉年华。积极做好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争取筹备工作。
(六)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引进淘宝大学、阿里学院等专门培训机构,举办电子商务大讲堂,举办各类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邀请上海交大、浙大等7家大学在义乌创办电子商务虚拟大学,2013年6月启动全市三十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培训活动,力争用两年时间将义乌全部传统企业和市场经营户轮训一遍,培训内容按照理念普及、操作技能和能力提升等不同的内容分别设置。截至2013年12月底, 全市已累计开展各类电子商务培训719期22.6万人次。
(八)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为推进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多次前往深圳学习考察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先后多次召集改革办、海关、国检、外管、国税、邮政等相关部门征求意见,还组织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基础调研,结合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按照运行流程阳光化、便利化的原则拟草了整体推进方案,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实施。目前正按批准的方案积极推进。
(九)培育建设义乌购平台。不断拓展义乌购平台功能,定位为市场线上线下对应的电子商务平台,将线下7万个商铺放到线上。探索建立B2R模式(通过“互联网+仓储配送”模式将市场商品直接供应给各地零售商)。2013年5月,上线B2R平台“合众网”,1.2万平方米的北京仓储投入使用,300多家供应商的3000余种产品能在下单后24小时内到达零售商手中。9月“义乌购”推出了诚信交易保障体系;10月发布跨境电子商务平台;11月推出了金融增值服务。投入1亿元组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网络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现正在申领支付牌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全会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施“电商换市”工作举措,贯彻落实全省电子商务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最终把义乌建设成为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高地,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之都。
1.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设全国网商集聚中心。一是加快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园区、快递物流园区、义乌小商品国内物流中心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市、镇街两级电子商务园区,鼓励企业创办电子商务园区、专业楼宇和开展创业村建设。二是加强与知名平台和第三方支付等企业的合作,发展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企业,开展“城市、市场、电子商务”四位一体宣传,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招商引资,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市集聚发展。三是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三十万从业人员培训,推动传统市场和制造企业电子商务武装。四是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标杆企业和领军人物,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作用。
2.加快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融合发展,打造全球网货营销中心。一是优化网货采购环境。推进网商服务区建设,用信息化提升市场服务功能,优化网货采购服务链,为网商到市场采购提供便利化措施。二是完善网货商品服务。引导市场经营户针对网购开发产品,以新颖款式、潮流设计提升商品吸引力,支持创建网上品牌,鼓励网货品牌发展线下渠道。三是构建诚信可靠的信用管理体系。整合海关、工商、公安、商检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经营户信用评价和管理体系。四是加快义乌购等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义乌购平台功能,加快B2R项目建设,拓展布点城市,增加大型智能仓储基地和网络。加快“义支付”平台建设,争取获批第三方支付牌照。
3.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打造跨境电子商务高地。一是发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优势,借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政策做法,探索规范便利的跨境电子商务管理体制。二是探索“平台服务+通关机制+境外配送”的跨境电子商务新模式。结合义乌航空口岸开放和国际陆港城市建设,设立国际邮政互换局和交换站,加快B型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探索海外仓建设。三是建立数据信息平台。探索制定与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所涉及的第三方平台、在线通关、检验检疫、出口退税和外汇管理等相关基础信息标准和接口的规范,实现相关主体之间的标准化信息共享。
第三篇:义乌市场发展介绍
义乌市场发展情况介绍
2013年义乌市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879.49亿元,同比增长15.91%;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683.02亿元,同比增长17.76%。
一、义乌市场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义乌市场自1982年创办以来,历经五次搬迁,九次扩建,经历了从“马路市场-棚架市场-室内市场-商场式市场”的跨越,从发展过程看大致可分为五代市场,四个阶段:
一是萌芽与创建阶段(1978-198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抓住了义乌“鸡毛换糖”的商品意识,奠定了义乌市场发展的先发优势,大致经历了两代市场更替,1982年开放的湖清门、廿三里两个第一代市场是义乌市场的雏形,1984年建成的第二代市场--新马路市场,实现了由“马路市场”向“以场为市”的转变。
二是形成与发展阶段(1986-1991年):这一阶段主要抓住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短缺机遇,在经历前期萌芽发展后,义乌市场场地规模、摊位总数、商品种类、年交易额得到稳步发展,市场扩张、流通业发展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抓住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国内贸易,构建国内商品流通网络,市场总体功能逐步健全、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规模和辐射能力开始逐步超越其他市场,形成了“买全国货、卖全国货”格局。
四是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主要抓住了我国 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市场国际化进程,积极发展国际贸易,义乌市场开始步入国际化的新阶段。
(二)发展特点。通过多年培育发展,义乌市场流通业态不断创新,结构功能日趋完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商品流通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是市场体系更趋健全。义乌市场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商品市场,由国际商贸城和篁园市场组成,经营面积350余万平方米,商位5.4万个。第二层次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目前投入运营的一期市场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主要布局原材料、机械设备、新型材料等行业。第三层次为专业市场,主要有农贸城、家具市场、木材市场、物资市场、通信市场、家电市场、汽车城及城乡菜市场等。
二是市场集聚功能不断增强。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成为中国制造链接全球市场的重要门户。目前,市场汇集了20万余家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的180万种商品,拥有各类品牌总经销、总代理1万多家,设立了福建、新疆、安徽、四川等一批区域特色商品馆。
三是市场国际化程度明显加快。市场外向度达60%以上,商品出口到219个国家和地区,日均出口1700标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采购商品,有境外企业代表处近5300家。设立了进口商品馆,引进了83个国家近5万种商品入场经营。2013年全市实现外贸出口18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3%;其中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133.5亿美元;海关监管小商品出口78.2万标 箱,同比增长19.5%;入境外商超过40万人次。
四是业态和功能加速创新。义乌市场组织形态已从简陋的集贸市场转变提升为现代化、国际化的新一代市场,市场功能由单一的商品交易向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价格形成、产品创新等方向拓展,交易方式由传统的现金、现货、现场“三现”交易,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转变,行业话语权进一步强化。特别是电子商务发展态势强劲,网商队伍发展迅速,第三方平台加速集聚,虚拟与实体市场互动效应更为凸显。目前,全市集聚了6万家网商、100多家第三方平台企业,年快递业务量居全国第六位,年成交额超800多亿元。
二、义乌市场管理经验
义乌市场管理可归结为两条,一是划行归市。所谓划行归市,简单地说,就是把同类商品放在同一区块经营,这样不仅便于管理,也利于理顺行业关系。划行归市以后,同类商品放在一起,有了比较鉴别,竞争更为激烈,各个厂家都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竞争力,在质量、价格,适销对路,上档次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众多经营户集中竞争,有利于客商了解商品信息和价格水平,迫使批发商不断提高商品档交和组织货源的效率,从而促进生产基地的专业化,有效竞争还使假冒伪劣商品逐渐失去存在空间,保护了顾客的利益。目前义乌市场按行业划分为多个区块,如一区一楼是玩具,二楼为饰品,三楼为喜庆工艺、装饰工艺等。
二是政府主导。一直以来,党委、政府牢牢掌握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权,积极实施市场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和合理布 局,整合各类市场资源,提升市场整体竞争力。政府积极主动强化对市场商位、货运场站等事关市场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的管控,现在市场的商位,包括历次市场搬迁,都是政府主导,由国有公司建设并掌握市场商位的所有权,经营户只有使用权。现在的小商品城是上市公司,政府所占股份达56%。
在市场招商选商方面,政府牢牢把握调控权,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布局政策和招商方案,真正把那些知名优质商品引入市场。同时各部门各司其职,进行市场监管和服务。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相关部门都在市场设有分支机构或窗口,对市场提供一条龙服务。
此外,义乌历届党委、政府都善于抓住每一次重要机遇,把握好发展方向和大局,承担起作出战略决策的重大责任,如1982年提出了“四个允许”,1993年实行“管办分离”、“划行归市”,90年代中后期实行“贸工联动”,再到加入WTO后加快市场开放,以及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市场万里行”系列措施等。
三、当前市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第一,市场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市场 “扩内需、稳外需、转方式、促就业”的作用日益凸显。许多地方都大力发展市场,各重点市场、区域性市场正在加快改造提升,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分割明显等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区域性市场分割比较明显。
第二,专业市场面临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新型流通业态快速成长的挑战和机遇。随着通讯、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现 代商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迅猛发展,批发市场面临如何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重大挑战,面临如何有效监管和服务全新流通业态等重大课题。
第三,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专业市场肩负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目前,我国专业市场发展存在着交易方式传统、经营主体素质整体不高、国际化层次偏低等突出问题。前些年,义乌市场“先人一步”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先发优势日益衰减,一些结构性、素质性和要素性矛盾也相继显现出来,如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经营主体素质不高、来义乌外商实力不强等。
第四,现行外贸监管政策与小商品贸易的特殊性不相适应。小商品具有种类多、更新快、非标化等特点,市场交易方式呈现单笔规模较小、贸易主体众多、交易活动频繁等特征,不同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按现行一般贸易方式实施出口监管,存在归类难、核价难、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亟待改革完善。
第四篇:义乌经济开发区发展启示
义乌经济开发区发展启示
义乌经济开发区位于义乌城西南,成立于1992年8月,为省级开发区。2008年义乌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3.8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近100家,超亿元有13家,实现财政总收入7.59亿元。义乌经济开发区已成为义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极大支撑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和城市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义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一、对义乌经济开发区的基本印象
(一)产业优势明显。义乌经济开发区按照“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定位和“以工业为主,吸引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要求,自费开发,自求平衡,开拓创新,闯出了一条振兴义乌工业、实现“以工促商”的发展新路子。成功培育出了浪莎针织、伟海拉链、王斌相框、金鹰工艺、三鼎织带、百思德彩印等一大批行业规模龙头企业,形成了针织服装、工艺饰品、彩印包装、拉链等优势行业,成为义乌工业发展的龙头与战略重点。
(二)贸工联动发展。义乌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更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金名片。开发区成立后,深入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已形成人才、资金、信息、机制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和经商户利用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销售网络向工业扩展,以商促工,引商转工,工商联动,拉长产业链,发展低能耗、无污染、优势明显、市场关联度大的产业和产品,推动市场与产业、城市联动发展,形成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两者双向互动,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投入创新并重。义乌经济开发区高度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奖励创新型企业和人才资金达200多万元,开发区企业每年投入产能扩张、技术改造资金10多亿元。目前开发区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33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1家,金华市级7家,义乌市级25家,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个,省科技进步奖项目12个。开发区拥有浪莎、英雄、心上人、鑫鸿、顺时针、伟海、年年红7个中国驰名商标,浪莎、顺时针2个中国名牌,浪莎袜子内衣、顺时针针织内衣、伟海拉链、鑫昌拉链、波塞顿西裤5个国家免检产品,省著名商标、名牌、商号21件(个),金华市级著名商标、名牌、商号31件(个)。
(四)设施配套齐全。义乌经济开发区每年基础设施投入均在亿元以上,近年来相继投入建设投资约3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总面积近30公顷的园区绿化工程、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80亩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配套十分完备齐全。同时千方百计争取用地指标,除享有省厅土地指标直接分配向开发区倾斜的优惠政策外,开发区管委会将一些大项目挤进省重点工程盘子,争取“戴帽”用地指标。同时还从丽水、衢州等相邻地区购进用地指标,使项目既招得进,又落得下。2008年招商签约的13家企业已落地,吸引外资2364万美元。
(五)政府服务有为。义乌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政府的作为功不可没。近年来,义乌市不断探索、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实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对义乌市工业企业“五十强”和成长型企业给予技改贴息支持,对组建行业研发中心、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中介给予不同奖励,对中小型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按新增贷款给予一定风险补偿,对企业取得驰名商标给予一次性奖励。2008年,义乌市共拨付财政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9亿元。为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市政府专门成立上市办进行协调,开辟绿色通道,除给予税费优惠外,企业首发上市一次性奖励300万元,买壳上市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上市公司注册地迁至义乌的奖励500万元。开发区现有浪莎袜业、三鼎控股两家上市公司,还有三家公司正在策划上市。义乌市还积极推行阳光政务信息服务工程,在各部门、镇(街道)成立365便民服务站,为企业代办各种手续,网上申报或全程陪同办理。
二、义乌经验给**发展的借鉴
(一)路子要对,思想要明。一个地方要振兴求发展,发展的路子和思路是关键。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全国上下还在争论姓资姓社之时,义乌就喊出了“兴商建县”的口号,并提出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上世纪90年代初,义乌市提出“建商业城、工业镇、专业村”;1995年前后提出“以商促工,贸工联动”;2000年提出“建立商贸名城”;2002年提出“建立国际商贸城”,虽然口号有所差异,但“兴商建市”的宗旨却自始至终一以贯之。我县虽属欠发达地区,但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主攻工业,探索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子。只要我们坚持工业项目与产业基础相结合,引进战略投资者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相结合,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激活民间资本,积极搭建项目载体,发挥企业主体招商作用,激发企业创业热情,我们的民营企业、工业企业也一定能发展壮大,欣欣向荣。
(二)环境要好,服务要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义乌不但有宽松舒适、灵活变通的政策行政环境和富有活力、竞争有序的产业环境,更有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人文环境。反观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通过多年努力有了很大改观,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要改变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首先必须从人文环境入手。**的老百姓与义乌明显不同,在**随处都可听见打牌声、麻将声,茶馆、饭店等休闲场所生意十分红火;而在义乌,则处处是快餐店、马达声,到处都是快节奏、高效率。因此,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切实改变这些陈规陋习,激发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努力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谋发展、事事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要重视改善行政环境。少数部门“中梗阻”现象仍然存在,一些企业申请的合理事项,有的科股长就是不变通、不落实,极大损害了投资环境。而义乌企业办事一般通过365便民服务网站网上办理,即使部门到现场也是快办快结,而且从不接受请客送礼。
(三)政策要活,机制要顺。义乌能有今天的繁荣,离不开灵活、顺畅的政策和机制。义乌工业企业初期以小商品加工为主,家庭作坊式工厂比较多,不符合办厂的要求和条件,又无经营执照,但当地政府认为小商品生产能带来市场的繁荣,能支持义乌工业企业的发展,而让它走一步,看一步,没有一棍子打死。正因为如此,从家庭作坊中走出了伟海集团、浪莎袜业、三鼎控股等知名企业,成就了义乌市场400多亿元销售产值30%的义乌造。而我们有些单位和部门则喜欢拿条条、框框、本本讲政策法规,而不是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高度看待问题,不是让老百姓首先试试,看看发展再说,而只讲部门利益、部门政策,所以一打就中,一套就死,扼杀了老百姓的创业积极性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致使一个地方经济长期以来难以实现大跨越。
(四)人才要优,技术要新。在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义乌市委主要领导专门就如何吸引高端人才来义乌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在人才公寓建设、子女上学等方面出台专门政策,采取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进行住房、上学费用补贴,千方百计吸引高端人才来义乌工作。如浙江大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采取“定向引才”的办法招收人才,1000多名员工中,研究生以上学历22人,6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公司近几年来研制开发新药品种50多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8项,其中两项已经申报美国、欧盟专利,预计到2010年公司可成为销售超过20亿、利税超过5亿的大集团。我县多年连续开展新型劳动力培训和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已经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技术工人,特别是培养造就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思想的企业家,成为**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积极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的平台,千方百计吸引、鼓励各类人才投身**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实践,大力实施新型实用技术的转化和技术创新,以人才的引进推动**经济社会的腾飞发展。
第五篇: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附件:
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浙江省义乌市拥有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是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积极探索对外贸易新模式,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继续发挥义乌市在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现提出如下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义乌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立足于实现国际贸易由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推进国际贸易发展、市场带动和产业促进等体制改革,构建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优良、市场带动能力增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立足于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增强比较优势,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立足于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产业、市场等方面集聚、辐 1 射和带动作用,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立足于政府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推进贸易便利化,推进金融支持、区域合作、管理体制创新,完善政策环境,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有效的支持平台和制度保障。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国际贸易管理和促进体制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与国际接轨;先进展示交易平台和便捷国际贸易通道基本形成,贸易便利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义乌市场集聚、辐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区域合作和产业联动加速发展;进口、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具有知识产权、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带动国内就业2000万人以上。
到2020年,率先实现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贸易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和便利化的国际贸易体制;现代市场体系基本构筑,国际贸易的主体结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等明显优化;区域合作和产业联动发展新机制基本建立,义乌市场带动效应更加凸显,提升义乌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使义乌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
二、主要任务
(四)探索建立新型贸易方式。针对小商品生产种类多、更新快、非标准化、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和特点,以及小 2 商品交易单笔规模较小、贸易主体众多、交易活动频繁等特征,适应小商品采购出口、进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的需要,研究设立“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形成在全球组织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的新渠道和新方式。探索实施与“市场采购”等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互联网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和办法。支持义乌市在条件成熟时按程序申请设立适合小商品贸易特点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五)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含量,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推动贸易商品结构从一般小商品向拥有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的高端商品及相关服务等方面拓展。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安全技术水平,使之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及销售目的地国标准。探索贸易品种、市场业态、贸易方式、商品形态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着眼于创造品牌、创造标准、创造商业新模式、创造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全面提升国际贸易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和集聚小商品制造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同度的中介推广机构,提升新技术、新创意的开发利用水平。
(六)加强义乌市场建设。加强规划、政策和资金引导支持,加快结算、授信、信用信息、培训和法律等平台建设,提升义乌市场的软实力,推动义乌市场由单纯的商品供应者向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提供商转变。构建地方政府牵头,商务、海关、工商、质检、外汇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管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完善集质量安 3 全、公共预警、知识产权保护等于一体的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和规范义乌小商品市场及出口健康发展。完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指标体系,及时反映市场供需等情况变化,发出公共预警,防止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构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探索设立国家级小商品研发中心、国家级小商品质量检测中心等服务机构,加强中小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推进义乌市场信息化建设,扩大互联网应用范围,完善商户信用监测、监督和评价体系,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明确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的责任,探索建立适应义乌市场商品周期短、款式多、更新快等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七)探索现代流通新方式。利用现代流通技术,建立共享式市场平台,推动流通现代化,加快形成具有示范效应、辐射能力强、可复制、可推广的物联网、互联网应用示范区。创新电子商务发展管理模式,加强第三代移动通信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完善信用、交易、支付、登记、安全认证、投融资等支撑体系,促进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先进、高效运作能力的商贸流通大企业,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贸易流通对经济的先导作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发展“绿色贸易”,带动相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依托市场商品信息和采购 4 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着力推动和带动制造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业集群创新,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扶持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义乌市场与特色产业集群的合作机制,提供市场实时动态信息,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探索按省市或集群特色分区集中展示等模式,通过义乌市场创建一批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现代制造业集聚区。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义乌市现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众多服务市场的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科技兴贸基地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集聚和培育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整合提升创意设计产品展、行业流行趋势发布会、技术专利交易会,探索制造企业向“创”、“造”并举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九)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拓宽更多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渠道,为其他专业市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示范。积极开拓非洲、拉美、中东欧、中亚、中东等新兴市场,支持在义乌建设“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等进口商品展贸专区,发展进口、转口贸易。鼓励企业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抱团”形式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发展“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等特色品牌展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展览集团,探索会展产业化发展道路,创新展贸联动发展机制,全面提升义乌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力,把义乌打造成重要 5 的国家级会展平台。
(十)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到国内外重要市场建设中国小商品展示交易平台的步伐,支持义乌在全球范围复制和输出专业市场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营销服务模式。鼓励通过发挥“母市场”效应带动一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完善中国小商品海外营销渠道。健全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机制,制定举办境外展会和市场的专项扶持办法,将中小企业境外展销平台建设列入国家相关专项规划。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模式,分阶段创办境外中国商品展示中心以及订单服务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搭建中小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平台。支持建立海外市场营销网络体系、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探索通过连锁配送、建设市场分销渠道等形式,发展国际营销网络。
(十一)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强化市场准入、标准设定、信息引导等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内外贸促进体系,研究出台推进企业经营内外贸的便利化措施,形成有利于内外贸协调健康发展的环境。依托义乌市场辐射优势和高度聚集的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进一步强化对周边省市小商品生产流通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义乌建设长江三角洲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义乌纳入国家交通总体战略通盘考虑。支持义乌依托交通和市场优势,进一步降低区域内物流成本,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重要港口提供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实物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探索建立统一、协调的内外贸监管体制和工作机 6 制,健全内外贸协调的统计、监测、预警、分析和调控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
(十二)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鼓励企业运用技术性措施,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和行业自律、企业自律,主动破解和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充分发挥海关等部门的统计资源优势,加强贸易预警体系建设,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进出口贸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国别的贸易和政策预警。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互信机制,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提高中小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的话语权和谈判能力,积极通过国别预警磋商机制化解贸易摩擦。
三、保障措施
(十三)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创新国际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降低商务运行成本,提高国际贸易效率,营造高度开放、高效便利的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强化出口小商品检验检疫监管,不断完善出口小商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与进口国政府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合作,促进和规范义乌小商品市场及国际贸易发展。深入推进“跨关区快速通关”及“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分类通关”等模式改革,大幅提高通关效率。健全客商便利化出入境管理机制,深化外事审批、出入境业务管理等制度改革,强化诚信化信息管理,创新外事、公安协调配合模式。创造条件实现航空口岸开放等,建立便利国际进出的渠道,进一步促进人员往来、居留便利化,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 7 综合贸易试点信息化水平。
(十四)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布局规划、服务设施和政策体系,支持更多内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分公司在义乌集聚发展。着力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搭建民间资本服务平台,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通道。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保险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体系,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资信、会计、审计、信息发布和咨询等金融相关服务行业。
(十五)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创新为市场交易服务的信贷、结算、兑换等现代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效率和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投资管理、金融顾问、信用担保和业务咨询等金融中介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审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探索开展专业货币兑换、货币经纪等业务,使义乌成为区域性货币兑换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心。坚持有效监管,稳妥有序扩大开放,适当放宽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政策限制,落实人民币结算出口退税等政策,引导更多企业使用人民币作为进出口和转口贸易支付手段,重点推动人民币成为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结算、投资货币。
(十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执法,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依法审查和推进金融纠纷 8 案件的审理和执行,探索依法保护金融资产安全和有效维护金融秩序的新模式。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和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既要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又要防范乱集资和高风险套利等问题。加强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居民金融意识,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的激励和惩戒机制。创建金融人才服务平台,优化以人为本的金融人才环境。
(十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充分发挥义乌独特的市场优势和现代流通的先导作用,加强市场、资源、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互补合作,加快浙西南区域内各城市的交通、信息等网络化建设,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通和区域资源最优配置,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积极主动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更好地学习借鉴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融入长江三角洲整体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企业利用义乌市场平台,有序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东中西部合作示范基地。充分利用义乌市场的窗口优势,深化东中西部在产业技术交流、劳动力转移、商品信息共享等领域合作,拓展合作分工的产业链条,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协作体系,为东中西部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搭建更大平台。
(十八)构建新型公共服务体系。适应国际贸易、市场创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需要,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 9 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形成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仲裁、边防、消防、港务、金融等机构监管服务能力建设,优化机构设置和行政资源,在机构、人员编制上向口岸查验等涉外机构倾斜。加快发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社会事业,形成城乡一体的户籍、教育、就业、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进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支持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相关院校在义乌设立国际贸易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培养国际贸易急需的各类人才。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既方便外国人居留经商又能实施有效管理的新型模式。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以国际化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建立开放型城市的综合服务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海关、检验检疫、商务、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快口岸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对外贸易的单一窗口。支持建设现代物流和集疏运平台,使“义乌港”成为综合功能完备的“始发港”和“目的港”。
四、组织实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将改革试点纳入部委与浙江省合作机制,定期会商研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实现部-省-市联动,协调推进相关改革试 10 点工作。建立改革试点分阶段推进和报告制度,定期总结经验,确保改革试点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十)抓好组织实施。根据本方案,制定支持改革试点具体政策措施和任务分工,指导开展改革试点。按照改革试点确定的主要目标,抓紧组织编制重点领域的改革计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方案,明确重点改革任务和工作责任。制定阶段性行动计划,落实承担单位和完成时限,把各项任务和进度安排分解落实到有关地方和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