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低碳厦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低碳厦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低碳作为一个环保、绿色的概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一种环境共识。2009年,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成为各大中城市积极探索和重点建设的方向,厦门亦不例外。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极度匮乏、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半岛城市,厦门没有传统的能源产业包袱,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一大优势,在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上有所作为,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值得关注。本文主要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以2009年厦门经济、能源数据为依据,对于厦门如何实现低碳的发展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寻找建设低碳厦门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 能源;低碳;节能降耗;成因分析
一、低碳的提出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气候变化的备受关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成为了当下世界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作为一个环保、绿色的概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一种环境共识。从2007年中国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2008年“两会”首度提出“低碳经济”的议题;从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中国下一阶段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正一步步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国内各大中城市积极探索和重点建设的方向。
低碳经济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最早是由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提出,旨在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极度匮乏、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半岛城市,厦门在能源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类似之处,特别是随着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及近期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厦门要紧抓历史机遇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势必需要以消耗更多能源作支撑,能源供需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要如何有效应对能源瓶颈、实现节能降耗、推动低碳厦门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关系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厦门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概况
(一)全市经济与能源概况
“十一五”以来,厦门市紧紧抓住海西建设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厦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升。特别是2009年在中央一系列以投资拉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厦门市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积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全力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使经济保持住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GDP)从2005年的1006.58亿元增加到1737.23亿元,现价增长72.6%,年均递增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9亿元,比2005年现价下降2.2%;第二产业增加值821.03亿元,比2005年现价增长48.7%;第三产业增加值895.71亿元,比2005年现价增长106.7%;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1:54.9:43调整为2009年的1.2:47.3:51.5。
表1: 2009年厦门市三次产业结构
单位:亿元比重%100056.653.443.4增加值全市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规上工业第三产业1737.2320.49821.03686.79895.71比重%1001.247.339.551.5税收(含关税)496.20.12280.64264.88215.44 3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节能降耗目标定为刚性约束指标,并逐级分解到各省市后,能源问题受到全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福建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期间的节能任务,到201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末降低12%,即每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57吨标准煤。按“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GDP增长率为15%推算,要完成节能目标,则“十一五”期间我市总节能量约为120万吨标准煤,节能降耗的任务仍然艰巨。2009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952.44万吨标准煤,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737.23亿元,实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为全省单位GDP能耗0.811吨标准煤/万元的71.4%,比上年下降3.38%,下降率较“十一五”期间我市2.52%年均计划节能率高0.86个百分点,目前厦门已完成“十一五”计划降耗任务的87.5%。
表2: 2005年-2009年厦门市单位能耗情况
单位GDP能耗指标值年度***82009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值(吨标准煤/万元)0.540.510.50.450.4354
单位GDP电耗指标值(千瓦时/万元)893.81878.22899.15852.52808.55上升或下降(±%)上升或下降(±%)上升或下降(±%)(吨标准煤/万元)0.650.6340.6160.60.579-2.2-2.7-2.7-3.4-5.6-2.2-10.7-3.4-1.72.4-5.2-5.16
(二)工业是厦门经济的支柱,也是厦门最大用能主体 “十一五”以来,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作为厦门经济的支柱,保增长、促出口、强财政、增就业,在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厦门工业实现增加值68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占全市GDP的比重39.5%,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
同时,工业也是厦门最大的用能主体,2009年厦门工业消耗能源489.3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43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4%。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51.4%,工业能耗水平对全市能源消费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厦门工业能源消费的品种以原煤、电力、热力、石油制品为主,以实物量计,2009年,全市工业消费原煤440.74万吨,比上年下降0.2%,原煤消费主要用于制造二次能源,其中火力发电投入和供热投入分别为361.37万吨和55.55万吨,占原煤消费总量的82%和12.6%;消费电力64.49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3%,电力是厦门工业企业生产的最主要动力,也是反映厦门工业生产状况的晴雨表;消费热力947.40万百万千焦,比上年下降10.3%;消费燃料油、柴油、汽油、液化石油气等成品油合计消费量为22.42万吨,比上年下降5.9%。工业是厦门经济的支柱,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也是最大用能主体,左右着厦门能源消费的走势,因此,推动工业节能 降耗是实现低碳经济、低碳厦门的最直接方式。
(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能耗水平低位运行
“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厦门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6.3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51.5%,成功超越二产成为我市GDP占比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共实现增加值340.0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8%;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3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水平相对较低,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该行业是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均以消耗能源为基础实现生产和运营,据初步统计,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0%,能源消费的品种主要是汽油、柴油、燃料油等石油制品,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国家对清洁石油制品的强制推广,石油制品的使用受到价格因素的钳制,近三年来厦门的石油制品消耗出现缓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大、产出高、耗能低,能够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因此,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实现低碳厦门的最优选择。
(四)全市重点用能单位是建设低碳厦门的关键点 2009年,厦门市综合能源消费总量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共153家,其中,年综合能耗超过10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有51家,年综合能耗在5000-10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45家,年综合能耗在2000-5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57家。147家终端用能单位用电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31.3%,占工业总用电量的54.8%。这153家综合能源消费总量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是厦门能源的主要消费者,也是厦门抓好节能降耗、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点。
四、厦门市实现节能降耗成因分析--建设低碳厦门进行的积极尝试
2009年厦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厦门经济最大的组成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成功实现由“三一二”向“三二一”的优化转变。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厦门的产业结构,提出要紧抓历史机遇,着力于二三产共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以消耗更多能源作支撑,届时能源供需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消费总量将随之不断扩大,能源消费速度将保持较快增长,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有可能出现反弹。
2009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单位GDP能耗的71.4%,是全国单位GDP能耗的62.7%,能源 单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难度较大。为保住当前这来之不易的节能成果,根据厦门耗能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的特点,厦门市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厦门为基本目标,多措并举、扎实有效地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
(一)完善能源制度,推动依法节能降耗
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并结合厦门实际情况推进本地的节能立法工作,先后出台《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厦门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等法规、制度,为厦门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一系列法律保障,并使节能降耗成为一项常规、长效的工作机制。此外,厦门市还精心组织编制了《节能示范项目推广案例汇编》、《节能扶持政策汇编》、《日本节能管理经验汇编》等资料,广泛分发工业企业参考学习,普及节能法规和节能知识,推广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重视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厦门市始终重视通过技术节能降耗,不断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2009年厦门市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酒店业、商贸业五大行业,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十大重点节能工作建设;并在2008年推出36个示范项目的基础上,2009年再次推出20个节能示范项目,包括锅炉蒸汽冷凝水回收项目、粉煤灰纤维纸浆项目、电机变频节能项目、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和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油锅炉项目等,既为企业带来节能效益,同时又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促进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截止2009年底,厦门市共推广节能灯108万只,仅此一项一年可节省用电约1.9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厦门市重视促进工业企业设备改造,降低中间损耗,不断提高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厦门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活动涉及三种类型:火力发电、供热、热电联产。2009年厦门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投入322.02万吨标准煤,其中,火力发电投入能源282.4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效率44.23%,与上年基本持平,比2007年提高6.61个百分点;供热转换效率82.74%,比上年提高5.42个百分点。以华夏国际电力为首的加工转换企业,平时在工作中不断细化节能管理工作,运用一系列措施进行设备维护和设备改造,如“#2汽轮机热力系统优化改造、#1—#2机组DCS数据接入SIS改造、#1—#3机组内漏疏水气动阀改型,#4机组疏水气动阀改型工作”等,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和能源的转换效率,取得较好的节能实效。
(三)加强监督指导,紧密跟踪重点用能单位
重点用能单位事关厦门的节能大局,是实现低碳厦门的关键 点。2009年,厦门市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督指导,组织重点用能单位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紧密跟踪用能动态;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电子报送系统及能源利用监测平台,加强填报规范,加大审核力度,确保能源数据的真实准确。同时,组织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小组对市级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通过‚节能工作组织领导、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节能投入和重点工程实施、节能技术进步、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行业节能目标、执行节能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节能基础工作‛等七个方面,综合评定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和节能实效。
(四)节水不忘开源,打造国家节水型城市
与大多数人口稠密的沿海港口城市一样,厦门的淡水资源相对匮乏,城市日常用水近80%取自市区外的九龙江,用水紧缺成为困扰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厦门市在高度重视城市供水工作的同时,采取多种举措加强城市节水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城市节水“三同时”的规定;二是改进和规范城市计划用水管理;三是强制推广应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四是在计划用水单位强制开展水平衡测试;五是强化环保监测,促进工业用水的循环再利用;六是利用海水交换工程,以海水作为淡水资源的有效补充,缓解淡水资源的紧张。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城市用水的效率和效益,使厦门市在2009年的评比中,‚城市节水规划、地下水管理、节水‘三同时’制度、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价格 管理‛等十多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被住建部授予第四批“全国节水型城市”。
(五)加大检查力度,从基层规范引导节能工作
一是开展专项检查,大力推动公共机构、商贸企业节能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共机构及旅游饭店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同时积极组织评选了厦门市公共机构及旅游饭店节能技术改造示范工程,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节能示范案例以及节能信息支持与交流。二是开展能源效率标识专项检查。主要对我市各大卖场、超市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节能灯等加贴能源效率标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让消费者能够更清楚、方便选取节能产品。三是开展公共建筑空调温度专项检查。根据国家关于“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的规定,组织人员对政府机构、宾馆酒店、机场码头、大型超市等44个单位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设置情况进行了专项节能监察,责令违规单位立即整改。
五、建设低碳厦门的建议
尽管厦门对低碳发展模式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要在目前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实现建设低碳厦门的目标,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后高耗能行业刚性需求的释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体系的建设与完备,国内现有低碳技术的相对落后,全社会践行低碳生活存在困难等,低碳厦门的建设尚需 时间与经验的积累。
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而环境保护又攸关子孙后代,孰为轻重难以取舍,这就需要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降耗,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需要从“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结构节能”三大节能途径入手,进一步推进厦门的节能降耗、特别是工业的节能降耗,建立低碳体系,创新低碳技术,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型能源,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建设低碳厦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加强监测管理,推进节能降耗
一要抓住关键点,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监测管理,继续强化能源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的节能管理水平。二要加大对高耗能新项目立项和投产的调控力度,坚决抑制产能已过剩的投资,坚决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投资,坚决限制规模小、耗能高的投资,提高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保证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三要加强对建筑碳排放的监管,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能耗指标,实现低碳建筑。
(二)促进低碳体系的建设,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
一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在环境和资源约束前导性指标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厦门本地能源的基本形势,建立量化的指标和评价标准,及早构建低碳经济体系;二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要加大低碳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研发低碳先进技术,研发低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推行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要善于吸收消化,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对适用技术进行吸收、消化、整合,并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引进国外先进的循环经验、技术、设备,从重大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入手,利用厦门工业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产业链的特点,使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推动能源产品更新升级 要进一步促进厦门能源结构优化,加大新型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特别是在厦门资源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方面实现突破,着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新能源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推动以清洁能源替代消耗大、污染高、热值和效率相对较低的初级能源产品,尽快实现能源产品的更新升级。
(五)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结构节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动对接台湾,力促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的高端 化发展,走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以低碳为标准的节能工业的形成。二要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扶持对能源依赖程度低的新兴服务业,如软件、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行业,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三要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促进厦门节能降耗,全面建设绿色经济。
(六)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一是加强低碳宣传工作,提高市民对节能、低碳的了解,努力营造节约能源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组织好“节能宣传周”的活动,促进依法节约能源,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增强市民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责任意识;三是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反对过度消费,禁止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使用,引导市民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节能、低碳的生活习惯。参考文献:
Ⅰ.《低碳经济参考资料》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2010年)Ⅱ.《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王建军(2009年)Ⅲ.《实现厦门节能降耗的途径》 厦门市统计局(2008年)Ⅳ.《2009年厦门市节能办工作总结》 厦门市节能办(2009年)Ⅴ.《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环境友好》 蒋益民(2009年)Ⅵ.《勇当海西龙头,构筑厦门先进制造业基地》 厦门市统计局(2009年)
Ⅶ.《能源统计工作手册》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2010年)
第二篇:加快建设低碳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森将加快建设低碳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的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的梦想。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因此,惟有主动出击、因地制宜、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长。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大力构建低碳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建议对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要重视能源规划的制定与落实,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类专项规划,把能源开发的区域和时限进行有序安排,适时微调和修正,严格按规划稳步推进,以综合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应充分发挥国家工业生态园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
开展科技创新、加大新能源开发,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要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要在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求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技术。不单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可燃冰、水电、核电等清洁和新能源本身,也包括能源传输方式如超高压、智能电网等。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既有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履行减排义务的现实考虑,更有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开拓经济发展空间的长远打算。当前,我们应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以及对外合作,将我国的低碳社会计划稳步推进。
第三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姓名 李青 学号 2010512005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的。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过度排放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气候异常,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据挪威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措施大力减排温室气体,北冰洋很可能在未来60年内变成一池“死水浑汤”。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国内最新研究也表明,如果大气层中CO2浓度不下降的话,中国2100年的地表年平均气温可能要上升2.2℃-4.2℃。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是一种必然选择。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能源需求居高不下,目前已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且,我国的能源消费不合理:能源消耗持续增加;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大;资源约束明显,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我国的石油资源过分依赖进口,受制于国际高油价,海上运输线的安全问题。为有效化解能源危机,我们除了在世界范围内拓展能源供应渠道外,更应致力于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循环、再生”,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而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
当今社会,我国的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仍然占了大头,在产业结构当中仍然是主体,包括钢铁等高耗能工业。调整经济结构,但是不能把这些产业全部从经济当中砍掉或者过分抑制其发展。因为,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行业的需求强度仍将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们不仅要改造和提升传统,还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而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据专家估计,如果措施得当,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将为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全社会的自觉跟进,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只有如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第四篇: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1040202109 丁 月
摘要: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有中国特点的适用性强的减排模式。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人类向往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
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德国则希望在2020年,国内的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须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障碍中,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在短期内难以超越,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是可以通过实施恰当的政策措施来克服的。因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建立涵盖战略规划、财政税收、金融扶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适应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尽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工作,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三,用低碳理念指导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我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择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探索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提高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进入标准,从源头上控制新建产能的碳排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降低单位GDP的碳强度。
五,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从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节能,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六,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七,强化科技支撑,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现有低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技术转让,积极引进世界先进低碳技术。
八,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九,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保护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GDP 可持续发展
引文: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涨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不断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模式发展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及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欧国家大多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
各国对低碳经济模式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如下特点:(1)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含碳气体排放脱钩,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废气排放;(3)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手段;(4)开发与利用新型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作为重要举措;(5)围绕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新型清洁能源进行相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低碳经济,就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继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控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起源于环境保护,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战术。
三、绿色GDP的概念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言之,即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绿色GDP意义重大。首先,它迎合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施绿色GDP核算,将经济发展导致的自然资源消耗价值和环境损失扣除,客观地反映经济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从而更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结果,对我国经济的建设很有价值。其次,引用绿色GDP,必然激发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种经济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积极性,促使其自觉地将经济活动从高碳型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且正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等方面上形势严峻。由于目前中国的低碳科技并不成熟,出于对大型工业项目的发展、GDP总量的考虑,大多数城市并不愿践行低碳经济。事实上,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人民生活的质量。低碳经济并不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是提高碳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能源。那么,敢问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之路在何方?
首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举足轻重。例如,在我国的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项目,加大对风能、太阳能、海洋潮汐能、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加紧对核能、海底新能源的研究和使用等。
其次,正确引导经济发展行为将立竿见影。例如,在经济发展中,推广使用绿色GDP的概念。对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征税,迫使其节省资源,以最小的消耗力争最大的收益。
随后,加强对低碳经济人才的培养、加大低碳经济的科研力度迫在眉睫。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本资源,更离不开人才资源。高校是人才集中之处,也是新技术,新方法的主要产地。政府应于这一新兴学科加大对高校支持力度,例如:加拨科研经费,设置更多的交流和比赛平台,鼓励高校学生发奋创新等。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好方法。尽管发展中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低碳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受到限制、遭受贸易壁垒,但低碳是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只有紧跟潮流,不断面对新的挑战,才能在挑战中迎来机遇,发展自己。而且,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此起步早,投入大,积累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通过加强国际交流,谋求人类共同发展之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将受益良多。
【参考资料】 《什么是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生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