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19-05-13 03:1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08商务33班王健学号:200818082035

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体系

与西方国家单纯重视气候问题相比,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西方的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所以西方所说碳汇主要指森林碳汇。而我国森林面积只有29.3亿亩,覆盖率只有20.36%,草原、荒漠面积为国土半壁江山,主要集中在西部。我国的碳汇概念不能照搬西方,应该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建立自己的碳汇体系、碳汇会计和碳汇交易规则,参与标准规则的制定,在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碳汇交易的国际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所以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我们的低碳经济体系。

2009年12月7日~19日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气候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而在此前的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税收、碳税等围绕低碳的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低碳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环保问题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具体应如何看待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何运用税收政策减少碳排放?是否应该开征碳税?则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研究。

生产力的不断改进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统而观之,虽然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现代化领域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随之衍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不容小视。工业化、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致使温室效应越发严重,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忧。气候条件恶化,危害严重,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独善其身绝非可能。对此,世界将以何种方式应对?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当下,虽然世界各国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但基于后果的未来性,侥幸心理仍在作祟,环境治理领域的搭便车行为与公地悲剧同时并存,各国都在从自我角度出发调整政策,制订拯救气候与环境的国际性文件成了大国政治博弈的角力点。如何权衡历史与现实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显得非常棘手。发达国家不想履行更多的国际义务为历史埋单,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的要求,在工业排放上与发达国家的现有指标又有差异。各国竞相争论,难以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低碳经济。具体而言,主要包括3方面: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一蹴而就,应渐进发展、逐步调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审视国际大趋势,对各产业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和判断。比较而言,重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要给予足够重视。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第三产业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扶持作用,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上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传统服务业占比例过大,而且没有形成稳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缺乏市场竞争力。与之并存的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在信息中介服务、高新技术供给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方式转变是核心。建设新型的低碳发展体系,既符合世界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必要从发展方式、消费理念和社会价值上进行创新,而低碳经济为这诸多层次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和路径。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与改造,更新机器设备、生产工艺,建设治污工程都需要庞大的经费投入,如何在保证生产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是个难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多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破坏了环境、耗费了资源,对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能否在发展方式上有所转变,是我国未来制胜的关键。为此,要注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发展低碳经济,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必不可少,但重点是自主创新,尤其是要在研发清洁能源上下力气。

再次,法律建设是保障。促进发展与减少排放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从法律建设上充分保障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奠定法律基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上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综合法与专项法的有效协调。二是保证法律的可执行性。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与法律的可执行性有重要关系,比较而言,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的根源之一就是环境法律可执行性差。三是注重跟踪,适时评估,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环境法律。

总之,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时尚的国际潮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致力于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方式转变,重视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低碳,着眼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要防止低碳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二、整合整个资源型产业 高碳特征明显的煤炭资源利用如何实现低碳化?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东煤化工基地(以下简称为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为这个问题作出了诠释。“神宁就是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根本,实现高碳资源利用的低碳化突围,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样的发展理念已经深深地刻在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每个职工的心中。

1.园区规划建设立足低碳化发展

眼下的宁东,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批准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6个大型煤电基地、7个煤化工基地、国家“西电东送”电源点之一,这些响亮的名头首先让人从规模上感受到它的宏大特征,而成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则进一步彰显了它引领我国煤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引领者。

该基地位于银川市东南约43千米银青高速公路东侧,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具有丰富的水、电、煤炭、土地、交通等资源优势。神宁集团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有效保护环境与资源为前提,以先进成熟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指导原则,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致力于打造技术一流、效益领先、管理精细、环境和谐的国际煤化工基地。据神宁集团组宣部部长李怀荣介绍,基地项目集群多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预计完成总投资2600亿元。

高起点建设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打造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煤化工产业的先行军,该基地在引进、利用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针对已建成和在建项目积极开展配套技术、过程优化应用研究。围绕煤炭资源高效转化以及清洁煤基础化学品生产、绿色合成和聚合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由技术的快速跟进者迅速转变为技术领先者,引领煤化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煤基烯烃项目为例,甲醇制丙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使丙烯的碳转化率达到65%,同时优化工程设计,做好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和“三废”资源化工作。包括在设计中利用工艺余热回收热量复产蒸汽、用蒸汽直接驱动大功率传动设备等节能降耗措施,采取封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空冷器、废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建设燃料气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做到清洁生产。已经运行的25万吨/年甲醇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德士古气化废锅流程产合成气,不但废水生成量极少,还可添加其他有机废水制煤浆。气化炉可以起到焚烧作用,排出灰渣呈玻璃光泽状,可用来铺路和生产各类建筑用砖。同时,利用废锅产生的高品质高压蒸汽,年可发电23280千瓦时,年节能69200吨标煤。

2.依托资源优势生产高等级产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宁东煤田已探明煤炭储量270多亿吨,发展煤化工和新的能源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将资源优势就地转化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是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

按照规划,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将以煤制气合成化工产品为重点,发展有特色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精细煤化工产品的比重。原来规划的大氮肥项目,也已经改为精细化工项目,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资源。不久的将来,基地周围也将形成以新型煤化工产品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园区,包括依托聚丙烯产品建成的塑料产业园区等,提升大宗原材料产品的附加值。

该基地计划2011年前,建成25万吨/年煤基甲醇、21万吨/年二甲醚、60万吨/年煤基甲醇、50万吨/年煤基烯烃、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并将陆续开工建设5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煤炭间接液化一期和二期、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200万吨/年煤基烯烃二期等项目。

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焦洪桥说,尽管目前国家对整个基地的碳减排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煤化工项目又是示范项目,神宁集团决心要在低碳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基地将考虑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努力做到项目与环境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将在2020年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就地转化原煤约6000万吨,煤化工产品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打造成为“技术一流、效益领先、管理精细、环境和谐”的国际煤化工基地,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神宁集团跨越式发展,再造神华、再造一个新宁夏作出重要贡献。

3.全面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项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各生产装置的工艺技术选择方面,贯彻工艺先进性、清洁性、科学性原则,提高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始终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及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培育资源高效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产业链,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固体废弃物方面,本着“综合利用和分类处置”的原则,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模式,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催化剂、废液等进行回收利用。对能够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锅炉煤渣作为铺路或建筑材料进行利用,生化污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等。对于不具备利用价值的一般固体废弃物送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千米、设计填埋库容为2085万立方米、建设投资约为7986.4万元的渣场进行安全卫生填埋。

废水方面,实行各装置预热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在各建设项目均设计、建设有一次中水回用系统,在基地建有污水处理总厂。各项目区装置产生的废水经过各系统三级预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后,再送入污水处理总厂进行集中处理,使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可用于各项目装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及基地绿化、灌溉和景观湖。

废气方面,始终坚持源头控制与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的原则,注重现代化洁净优化工程设计。25万吨/年甲醇项目采用德士古气化废锅流程工业化装置,50万吨/年烯烃项目采用德国鲁奇公司MTP装置专利技术,对产生的可燃性废气分别采取了回收作燃料气、洗涤、送火炬燃烧等多种治理措施。烟尘排放100%达标,符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两方面要求,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排放标准》。

如何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仍是目前基地面临的最大挑战。煤化工项目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燃煤蒸汽锅炉烟气排放、工艺废气燃烧排放等几部分构成。眼下,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已作出了规划,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还考虑在基地内实现不同项目原料的互补,例如将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结合。

目前,基地已形成了完备的节能减排制度,应对碳减排挑战,包括完成了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编制及考核办法,制定、修改完善了《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办法》等,严格考核,强化管理。

同时,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的神宁集团宁东煤化工基地,以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重点,坚持“兴一方经济,惠一方百姓,绿一方山川,美一方环境”的发展原则,着力强化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规划绿化总面积约608公顷、人工湖7个。目前,基地已完成总投资1851.7万元,绿化总面积达2410.5亩,其中,种植乔木10万余株、灌木27

万余株、绿化带73万余株、地被47万平方米。基地建设呈现出一座座装置星罗棋布、一排排塔林屹然挺立、一条条道路畅然伸展、一片片葱绿清新浓郁,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建设低碳厦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低碳厦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低碳作为一个环保、绿色的概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一种环境共识。2009年,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成为各大中城市积极探索和重点建设的方向,厦门亦不例外。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极度匮乏、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半岛城市,厦门没有传统的能源产业包袱,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一大优势,在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上有所作为,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值得关注。本文主要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以2009年厦门经济、能源数据为依据,对于厦门如何实现低碳的发展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寻找建设低碳厦门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 能源;低碳;节能降耗;成因分析

一、低碳的提出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气候变化的备受关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成为了当下世界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作为一个环保、绿色的概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一种环境共识。从2007年中国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2008年“两会”首度提出“低碳经济”的议题;从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中国下一阶段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正一步步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国内各大中城市积极探索和重点建设的方向。

低碳经济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最早是由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提出,旨在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极度匮乏、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半岛城市,厦门在能源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类似之处,特别是随着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及近期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厦门要紧抓历史机遇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势必需要以消耗更多能源作支撑,能源供需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要如何有效应对能源瓶颈、实现节能降耗、推动低碳厦门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关系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厦门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概况

(一)全市经济与能源概况

“十一五”以来,厦门市紧紧抓住海西建设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厦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升。特别是2009年在中央一系列以投资拉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厦门市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积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全力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使经济保持住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GDP)从2005年的1006.58亿元增加到1737.23亿元,现价增长72.6%,年均递增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9亿元,比2005年现价下降2.2%;第二产业增加值821.03亿元,比2005年现价增长48.7%;第三产业增加值895.71亿元,比2005年现价增长106.7%;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1:54.9:43调整为2009年的1.2:47.3:51.5。

表1: 2009年厦门市三次产业结构

单位:亿元比重%100056.653.443.4增加值全市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规上工业第三产业1737.2320.49821.03686.79895.71比重%1001.247.339.551.5税收(含关税)496.20.12280.64264.88215.44 3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节能降耗目标定为刚性约束指标,并逐级分解到各省市后,能源问题受到全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福建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期间的节能任务,到201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末降低12%,即每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57吨标准煤。按“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GDP增长率为15%推算,要完成节能目标,则“十一五”期间我市总节能量约为120万吨标准煤,节能降耗的任务仍然艰巨。2009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952.44万吨标准煤,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737.23亿元,实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为全省单位GDP能耗0.811吨标准煤/万元的71.4%,比上年下降3.38%,下降率较“十一五”期间我市2.52%年均计划节能率高0.86个百分点,目前厦门已完成“十一五”计划降耗任务的87.5%。

表2: 2005年-2009年厦门市单位能耗情况

单位GDP能耗指标值***82009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值(吨标准煤/万元)0.540.510.50.450.4354

单位GDP电耗指标值(千瓦时/万元)893.81878.22899.15852.52808.55上升或下降(±%)上升或下降(±%)上升或下降(±%)(吨标准煤/万元)0.650.6340.6160.60.579-2.2-2.7-2.7-3.4-5.6-2.2-10.7-3.4-1.72.4-5.2-5.16

(二)工业是厦门经济的支柱,也是厦门最大用能主体 “十一五”以来,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作为厦门经济的支柱,保增长、促出口、强财政、增就业,在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厦门工业实现增加值68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占全市GDP的比重39.5%,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

同时,工业也是厦门最大的用能主体,2009年厦门工业消耗能源489.3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43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4%。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51.4%,工业能耗水平对全市能源消费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厦门工业能源消费的品种以原煤、电力、热力、石油制品为主,以实物量计,2009年,全市工业消费原煤440.74万吨,比上年下降0.2%,原煤消费主要用于制造二次能源,其中火力发电投入和供热投入分别为361.37万吨和55.55万吨,占原煤消费总量的82%和12.6%;消费电力64.49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3%,电力是厦门工业企业生产的最主要动力,也是反映厦门工业生产状况的晴雨表;消费热力947.40万百万千焦,比上年下降10.3%;消费燃料油、柴油、汽油、液化石油气等成品油合计消费量为22.42万吨,比上年下降5.9%。工业是厦门经济的支柱,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也是最大用能主体,左右着厦门能源消费的走势,因此,推动工业节能 降耗是实现低碳经济、低碳厦门的最直接方式。

(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能耗水平低位运行

“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厦门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6.3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51.5%,成功超越二产成为我市GDP占比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共实现增加值340.0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8%;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3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水平相对较低,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该行业是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均以消耗能源为基础实现生产和运营,据初步统计,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0%,能源消费的品种主要是汽油、柴油、燃料油等石油制品,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国家对清洁石油制品的强制推广,石油制品的使用受到价格因素的钳制,近三年来厦门的石油制品消耗出现缓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大、产出高、耗能低,能够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因此,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实现低碳厦门的最优选择。

(四)全市重点用能单位是建设低碳厦门的关键点 2009年,厦门市综合能源消费总量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共153家,其中,年综合能耗超过10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有51家,年综合能耗在5000-10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45家,年综合能耗在2000-5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57家。147家终端用能单位用电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31.3%,占工业总用电量的54.8%。这153家综合能源消费总量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是厦门能源的主要消费者,也是厦门抓好节能降耗、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点。

四、厦门市实现节能降耗成因分析--建设低碳厦门进行的积极尝试

2009年厦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厦门经济最大的组成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成功实现由“三一二”向“三二一”的优化转变。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厦门的产业结构,提出要紧抓历史机遇,着力于二三产共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以消耗更多能源作支撑,届时能源供需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消费总量将随之不断扩大,能源消费速度将保持较快增长,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有可能出现反弹。

2009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单位GDP能耗的71.4%,是全国单位GDP能耗的62.7%,能源 单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难度较大。为保住当前这来之不易的节能成果,根据厦门耗能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的特点,厦门市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厦门为基本目标,多措并举、扎实有效地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

(一)完善能源制度,推动依法节能降耗

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并结合厦门实际情况推进本地的节能立法工作,先后出台《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厦门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等法规、制度,为厦门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一系列法律保障,并使节能降耗成为一项常规、长效的工作机制。此外,厦门市还精心组织编制了《节能示范项目推广案例汇编》、《节能扶持政策汇编》、《日本节能管理经验汇编》等资料,广泛分发工业企业参考学习,普及节能法规和节能知识,推广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重视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厦门市始终重视通过技术节能降耗,不断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2009年厦门市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酒店业、商贸业五大行业,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十大重点节能工作建设;并在2008年推出36个示范项目的基础上,2009年再次推出20个节能示范项目,包括锅炉蒸汽冷凝水回收项目、粉煤灰纤维纸浆项目、电机变频节能项目、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和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油锅炉项目等,既为企业带来节能效益,同时又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促进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截止2009年底,厦门市共推广节能灯108万只,仅此一项一年可节省用电约1.9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厦门市重视促进工业企业设备改造,降低中间损耗,不断提高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厦门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活动涉及三种类型:火力发电、供热、热电联产。2009年厦门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投入322.02万吨标准煤,其中,火力发电投入能源282.4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效率44.23%,与上年基本持平,比2007年提高6.61个百分点;供热转换效率82.74%,比上年提高5.42个百分点。以华夏国际电力为首的加工转换企业,平时在工作中不断细化节能管理工作,运用一系列措施进行设备维护和设备改造,如“#2汽轮机热力系统优化改造、#1—#2机组DCS数据接入SIS改造、#1—#3机组内漏疏水气动阀改型,#4机组疏水气动阀改型工作”等,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和能源的转换效率,取得较好的节能实效。

(三)加强监督指导,紧密跟踪重点用能单位

重点用能单位事关厦门的节能大局,是实现低碳厦门的关键 点。2009年,厦门市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督指导,组织重点用能单位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紧密跟踪用能动态;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电子报送系统及能源利用监测平台,加强填报规范,加大审核力度,确保能源数据的真实准确。同时,组织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小组对市级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通过‚节能工作组织领导、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节能投入和重点工程实施、节能技术进步、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行业节能目标、执行节能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节能基础工作‛等七个方面,综合评定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和节能实效。

(四)节水不忘开源,打造国家节水型城市

与大多数人口稠密的沿海港口城市一样,厦门的淡水资源相对匮乏,城市日常用水近80%取自市区外的九龙江,用水紧缺成为困扰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厦门市在高度重视城市供水工作的同时,采取多种举措加强城市节水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城市节水“三同时”的规定;二是改进和规范城市计划用水管理;三是强制推广应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四是在计划用水单位强制开展水平衡测试;五是强化环保监测,促进工业用水的循环再利用;六是利用海水交换工程,以海水作为淡水资源的有效补充,缓解淡水资源的紧张。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城市用水的效率和效益,使厦门市在2009年的评比中,‚城市节水规划、地下水管理、节水‘三同时’制度、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价格 管理‛等十多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被住建部授予第四批“全国节水型城市”。

(五)加大检查力度,从基层规范引导节能工作

一是开展专项检查,大力推动公共机构、商贸企业节能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共机构及旅游饭店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同时积极组织评选了厦门市公共机构及旅游饭店节能技术改造示范工程,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节能示范案例以及节能信息支持与交流。二是开展能源效率标识专项检查。主要对我市各大卖场、超市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节能灯等加贴能源效率标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让消费者能够更清楚、方便选取节能产品。三是开展公共建筑空调温度专项检查。根据国家关于“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的规定,组织人员对政府机构、宾馆酒店、机场码头、大型超市等44个单位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设置情况进行了专项节能监察,责令违规单位立即整改。

五、建设低碳厦门的建议

尽管厦门对低碳发展模式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要在目前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实现建设低碳厦门的目标,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后高耗能行业刚性需求的释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体系的建设与完备,国内现有低碳技术的相对落后,全社会践行低碳生活存在困难等,低碳厦门的建设尚需 时间与经验的积累。

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而环境保护又攸关子孙后代,孰为轻重难以取舍,这就需要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降耗,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需要从“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结构节能”三大节能途径入手,进一步推进厦门的节能降耗、特别是工业的节能降耗,建立低碳体系,创新低碳技术,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型能源,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建设低碳厦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加强监测管理,推进节能降耗

一要抓住关键点,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监测管理,继续强化能源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的节能管理水平。二要加大对高耗能新项目立项和投产的调控力度,坚决抑制产能已过剩的投资,坚决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投资,坚决限制规模小、耗能高的投资,提高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保证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三要加强对建筑碳排放的监管,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能耗指标,实现低碳建筑。

(二)促进低碳体系的建设,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

一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在环境和资源约束前导性指标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厦门本地能源的基本形势,建立量化的指标和评价标准,及早构建低碳经济体系;二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要加大低碳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研发低碳先进技术,研发低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推行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要善于吸收消化,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对适用技术进行吸收、消化、整合,并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引进国外先进的循环经验、技术、设备,从重大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入手,利用厦门工业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产业链的特点,使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推动能源产品更新升级 要进一步促进厦门能源结构优化,加大新型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特别是在厦门资源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方面实现突破,着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新能源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推动以清洁能源替代消耗大、污染高、热值和效率相对较低的初级能源产品,尽快实现能源产品的更新升级。

(五)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结构节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动对接台湾,力促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的高端 化发展,走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以低碳为标准的节能工业的形成。二要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扶持对能源依赖程度低的新兴服务业,如软件、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行业,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三要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促进厦门节能降耗,全面建设绿色经济。

(六)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一是加强低碳宣传工作,提高市民对节能、低碳的了解,努力营造节约能源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组织好“节能宣传周”的活动,促进依法节约能源,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增强市民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责任意识;三是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反对过度消费,禁止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使用,引导市民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节能、低碳的生活习惯。参考文献:

Ⅰ.《低碳经济参考资料》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2010年)Ⅱ.《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王建军(2009年)Ⅲ.《实现厦门节能降耗的途径》 厦门市统计局(2008年)Ⅳ.《2009年厦门市节能办工作总结》 厦门市节能办(2009年)Ⅴ.《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环境友好》 蒋益民(2009年)Ⅵ.《勇当海西龙头,构筑厦门先进制造业基地》 厦门市统计局(2009年)

Ⅶ.《能源统计工作手册》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2010年)

第三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姓名 李青 学号 2010512005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的。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了,环境污染了”,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殆尽,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过度排放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气候异常,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机。据挪威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措施大力减排温室气体,北冰洋很可能在未来60年内变成一池“死水浑汤”。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在我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国内最新研究也表明,如果大气层中CO2浓度不下降的话,中国2100年的地表年平均气温可能要上升2.2℃-4.2℃。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是一种必然选择。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因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能源需求居高不下,目前已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且,我国的能源消费不合理:能源消耗持续增加;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大;资源约束明显,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我国的石油资源过分依赖进口,受制于国际高油价,海上运输线的安全问题。为有效化解能源危机,我们除了在世界范围内拓展能源供应渠道外,更应致力于降低单位GDP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循环、再生”,同时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而发展低碳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

当今社会,我国的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仍然占了大头,在产业结构当中仍然是主体,包括钢铁等高耗能工业。调整经济结构,但是不能把这些产业全部从经济当中砍掉或者过分抑制其发展。因为,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行业的需求强度仍将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们不仅要改造和提升传统,还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而以低碳化能源发展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不仅可以为传统产业的振兴提供支撑,其自身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发展机遇。据专家估计,如果措施得当,中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将为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有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更需要全社会的自觉跟进,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一种“集体行动”。只有如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第四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大趋势。煤炭和石油的大量消耗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我国发展低碳成为共识。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进一步促使世界向低碳经济迈进。在最后的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将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总理在此前8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而建筑在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由此,发展低碳建筑成为热门话题。

一、合肥发展低碳建筑是大势所趋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合肥在以“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为主题的141城市空间布局中,更应该重视低碳的问题,因为低碳被人们看作未来城市的经济之窗。合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据《低碳地产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平方米-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增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我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产业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XX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美元-1400亿美元。

截至底,我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面积的%,且比例逐年提高。建设节能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群更是体现了低碳建筑的发展大趋势。

世博会展示的低碳建筑对合肥的城市发展具有推广意义。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有500多万人,规划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7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低碳发展的紧迫感已显而易见。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积极意义

由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再到低碳建筑的推广,这些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金融危机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条优选路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合肥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来说,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建筑切合节能减排的主题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空调能耗等)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总能耗的%,而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为发达国家的2-3倍。在发展低碳建筑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与义务解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减碳潜力巨大,更切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主题。

(二)低碳建筑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绿色建筑探索了十年,绿色化进程蹒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严峻挑战与后果。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在全社会对低碳的呼吁与共同参与中,下一个十年,低碳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低碳建筑不仅符合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缓解我国对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国际上的可持续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低碳建筑的发展,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低碳建筑有助于合肥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

随着碳强度控制时代的开启,“碳标准”的诞生,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所有经济行为都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为衡量标准,而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的特征符合低碳社会的标准,因此,推行低碳建筑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低碳建筑市场。低碳建筑技术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保障。合肥作为飞速发展的中部城市,要想赶上甚至超过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发展低碳建筑应被提到战略的高度。

(四)低碳建筑再造将促进合肥内需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安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肥这几年大建设,在加紧滨湖新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没有

放松解决老城区百姓的生活问题。投了600多亿,92%投在老城区的道路、环境、绿化、污水处理。在农村也有部分房屋改造需求,如果能将这两部分房屋转变为低碳建筑,就可能创造巨大的低碳建筑需求。这些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使用,除了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外,也为拉动合肥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寻找到关键突破口。

三、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展低碳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合肥甚至在我国要将低碳建筑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困难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低碳建筑的发展。

对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在技术和资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发能力较为不足,低碳材料造价比较昂贵,致使低碳建筑很难得到较快推广。

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房价处于高位,市场认知度低,尤其在当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导致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的动力严重不足。

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当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低碳建筑就只能成为高档住宅的尝试,而难以广泛赢得市场。

2、缺乏完善的产业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现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最大化,也影响低碳建筑的推广和拓展。

3、低碳改造中资金来源不足

目前,我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同时,我国还未成功搭建起与低碳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低碳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这使得现有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举措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的是广泛的参与和关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其中理念更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监督是重要手段。面对低碳建筑推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出台指导意见,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

在评估体系的标准制定上,坚持强制与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层面上,规定低碳建筑应达到的总要求,提高相关节能技术标准,降低最高能耗标准;在执行层面上,结合我们合肥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2、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强化社会低碳意识

在推广初期,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强化社会低碳节能意识。

省政府可积极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如与万科、绿地这样的地产大亨合作,将政府在政策推动、引导市场上的优势和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试点推出一系列受市场认可的低碳建筑产品,并逐步带动其他房企加入。

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只有当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低碳建筑方面获得实际收益,低碳建筑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当更多的用户去购买并使用节能建筑时,低碳建筑市场才能得到根本的形成。

此外,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强低碳材料与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推广。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建筑开发提供发展基金。

四、综述

低碳经济发展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股洪流背后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供给和金融流动机制,谁能把握建筑低碳经济先机,谁就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主导者,低碳经济潮流中最大的赢家。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在这当中我们不能照抄西方的道路,高耗能的道路,我们应该用比西方低得多的能源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健康的小康生活,成为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强国。就合肥而言,发展低碳建筑不仅能为国家的低碳经济之路做出积极贡献,而且能成为安徽省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的一个砝码。

第五篇: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长沙市体院北路348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张婧

发布时间:2014-07-17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范围内的金融行业依然处于低迷的状况下,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方向。这里我们所说的低碳经济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运作形式,以坚持控制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减少排放量为主,是生态环保理念下所衍生出的一种经济模式,较之前的经济发展有着最为本质的观念区别。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这这一观念的制约下,如何寻求全新的发展道路已经是摆在面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对银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理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即我国银行业必然要在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低碳经济,银行业,发展趋势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2C0922)立项人:张婧。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概念简述

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初是来自于英国。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英国推行了《能源白皮书》这一文件,里面就曾涉及到低碳经济的概念,因此这是历史上首个明确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地区。就我国而言,相关部门对于这一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还要追诉到二零零九年,针对其定义正式设定为:全新的经济系统,相较于传统经济模式更注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资源消耗的控制,且能够确保经济建设不受其影响与制约。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这一模式的实施其实就是借助先进技术的改造与运用,去避免能源消耗来实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该经济模式,相较于之前传统的经济发展而言,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较低的能源消耗量、较低的污染程度以及较低的废气排放量,另外还有较高的能源运用效率,较高的经济创收利益,在坚持这几点问题的前提下,将完成我国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切实的提升能源运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前行。站在根本性质的角度上来说,这是当前社会形势下,发展重心的根本转变,是对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响应。

二、低碳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行业运行理念的转变

从部分环境保护政策出发,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行业领域建设成立了很多相应的规定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指导银行业在平时的运作过程中自主的考虑进环境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也在发展中慢慢的意识到了当前的发展形势需求,因此就必须要在运行理念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好的顺应现代社会需求,尽可能及时的实现低碳理念的渗透。现在,在我国范围内很大一部分的银行都号召低碳环保,同时将这一观念逐渐的渗透到自身的运行工作中。这一问题在实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最为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银行正逐渐的融入相应的国际准则,同时将其落实设置成自己业务开展的指导性目标。比如说兴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和碳信息披露项目,同时还在二零零八年发展成我国范围内首位赤道银行,这是历史性的举措。随后,工商银行也慢慢的参加到国际准则碳披露项目中,招商银行等也展开了相关的活动项目。

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

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

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

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

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2011年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

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

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截止到2009年,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4.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低碳金融的顺风车,强推企业品牌建设,低碳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在人才培养、系统配置、网络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在系统配置方面,要不断丰富低碳金融文化的内涵,努力融合金融行业文化、国民传统文化与国际惯例文化,同时在银行内部实行精细化监管。在产品研发方面,以金融传信为机遇,发展低碳金融产品,拓展金融视野,推动金融经营战略转型。低碳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客观要求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作者简介:张婧,讲师,专业教师,硕士,金融学。

参考文献:

[1]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2]李平.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理论探讨,2010,(5):67-70.[3]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4):117-119.[4]颜海轶,郁漩.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华北金融,2011,(1):18-21.[5]乔海曙、张清平.发展碳金融助推“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10.《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第4期

下载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接续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党中央、xx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实际,科学分析国内外形......

    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1040202109 丁 月 摘要: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

    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学习体会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学习体会 ——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思考与体会 低碳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

    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在保障全社会资源供给的......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理论看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企业要想在此背景下谋求生存之道,就应积极探索,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如寻找低碳替代原料、研发......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低碳经济的思考(最终定稿)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低碳经济的思考摘要: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变暖,在人类自然资源和能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