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在保障全社会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十分必要。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越来越清晰,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低碳经济,2011年1月,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发布了国内首个《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2010年12月,工信部确定“十二五”期间工业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争取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降低16%”。作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资源型城市应积极承担责任,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探索低碳转型之路,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为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朔州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产业格局具有明显的高碳性。近年来,在低碳经济的引领下,朔州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城市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以朔州市为例,探讨发展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路径。
一、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研究现状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即打破原有的资源自循环机制和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完全是资源枯竭造成的,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范围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资源型城市转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保障能源资源供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普遍性。目前,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有以下五种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替代及产业替代模式、科技创新模式和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引领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型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等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并控制能源需求,优化提升产业结构,选择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建筑、交通、消费模式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单
一、但能够低碳发展的城市状态。目前,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城市如表1所示。
从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一是长期发展的特殊性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欠债很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短期内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产业结构根深蒂固,仅从发展困境的某一方面进行改造不具有可操作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和外延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矛盾,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发展困境。
(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金乐琴等在《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分析了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潜在优势,提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即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任菊香在《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朔州市为例》中基于对朔州市发展中的分析,就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煤炭城市应积极推进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课题组在《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提出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原则、策略及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的重点方向以及今后转型的战略要点[7],指出山西资源型城市应做好加快进行土地塌陷治理工作,推进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一体化,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人才优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倪外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中分析了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核心内容,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建立低碳管理与制度体系等方面阐述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付允等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中提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方式低碳和支撑低碳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在低碳经济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都展开探讨研究,但是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典型案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提出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
二、基于典型案例的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研究
朔州市以“煤电之都”著称,煤炭是最主要的优势能源,全市煤炭储量约425.26亿吨(2009),占山西省储量的1/6。煤电产业占GDP的份额高达70%,第二产业中煤电的比重占到80%以上,产业格局具有明显的高碳性,生态环境状况堪忧。朔州城市转型主要依靠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实现低碳转型。
朔州市经济的转型,就是煤炭产业的转型。近年来,朔州市通过输入端减少碳源、转化端提高能源效率、输出端减少碳消费、全过程增加碳吸收四条途径,采用节能减排、延伸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植树造林等措施,构建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全市GDP能耗逐年下降,取得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三赢效果,促进黑色经济绿色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朔州市在能源产业领域致力于低碳发展的积极尝试,被低碳经济专家称为“朔州途径”。
2009年,朔州市碳汇量达4128.05万吨CO2/a,CO2总排放量为4648.21万吨,碳强度达到8.28吨CO2/万元。主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258.86万吨标准煤,其中一次化石能源消费1100.24万吨标煤。从结构上看,优势能源煤炭的消费量一直占绝对比重,平均占到95%以上。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的消费量达到16万吨,煤气的消费量达到6813万立方米,天然
气消费量达到400—500万立方米。目前,朔州市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多元化、低碳化的变化。
从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单位GDP能耗来看,朔州市能源效率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底,万元GDP综合能耗水平达到2.01吨标煤/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27%。
目前,全市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还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中上游。究其原因,与朔州市的特殊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历史选择有着密切的关联。朔州市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接替产业、创建最佳宜居城市等措施,改变产业格局,破解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怪圈,煤炭产业转型获得突破发展,全市低碳转型取得突破发展。
本研究在参考中国社科院公布的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专家,对照全国平均水平,将朔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评价等级标准相比较,定性判断朔州市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采用德尔斐法(Delphi),通过多方相关咨询专家意见,参考任福兵等专家研究成果—《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010),综合确定本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用以评价朔州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按低碳城市标准综合评价,朔州市2009年低碳经济实现程度为71.615%,低碳经济水平处于形成阶段。朔州市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立足资源承受能力,强化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将传统黑色工业经济转化为绿色循环经济,是一次绿色转型,对其他资源型城市有借鉴作用。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路径
朔州市的低碳转型对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不能一概而论,结合不同城市、不同资源,每个资源型城市都有其特殊性,总体而言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主要如下。
(一)判断资源型城市所处阶段,制定合理转型路径
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所依赖资源的生命周期分析本地区如能源生产及消费情况、碳排放、碳汇核算等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进而制定合理的转型路径。对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制订合理的开采计划,提高资源采收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资源开采开始衰减的城市,应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好各种共、伴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重视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为本地资源型企业寻找后备基地,同时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选择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二)培育新兴低碳产业,打造低碳产业体系
资源储量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将长期保持以高碳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工业格局。在传统工业不断进行低碳产业升级的同时,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积极嵌入节能利废和新能源利用要素,构建新型低碳工业体系。推进低碳型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低碳产业园区和低碳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低碳产业。降低高耗能行业及其产品的比例,加大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打造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鼓励三次产业间融合发展,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
(三)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构建城市低碳能源利用体系
首先加快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低碳、无碳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以低碳化为开源,建立以原煤、煤气、煤层气、天然气、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相互竞争的多元化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其次推动能源供应结构多元化发展。分别从煤炭能源生产过程、电力生产和电网输送实现低碳化发展,促进煤炭能源产品清洁化,推进高碳能
源低碳化发展。加强高碳能源的高效化、清洁化利用,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大型电力企业购并重组,加大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比例。
(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因地制宜建立碳汇体系
首先,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产生的碳汇价值,以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宣传发动、经济政策鼓励等手段为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碳汇体系的建设。其次,在保护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合理保护耕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城市绿地和灌木等生态系统的建设。确保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通过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功能规划、扩增生物碳汇、建设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增加碳汇潜力,建立符合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汇体系。
(五)广泛开展低碳活动,构建全民低碳生活模式
一是促进低碳理念融入区域规划,构建以紧凑混合布局模式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以联系便捷的城市圈网络建设为导向的区域规划层面和以扩大碳汇为导向的多样化生态体系。二是通过完善整体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运输节能管理、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机械工具等方式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三是积极采取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发展绿色建筑、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和建筑节能产品的监管体系、扩大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等措施构建低碳建筑体系。四是推行绿色照明、绿色交通,构建城市静脉体系,提倡社会生活的低碳消费方式。
四、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低碳经济的简要分析,得出低碳经济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指出方向,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应从制定转型路径、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利用体系、碳汇体系、低碳生活模式方面全方位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其他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附件:
低碳经济基本知识
低碳经济的定义: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属性:一是经济性,包括两层含义:①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②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下降。二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三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①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②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③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碳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称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
碳生产率:是指经济产出(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比值,即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量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碳生产率”最关注能源的产出效率。一个企业是否属于低碳企业,不是看它使用能源量小、温室气体排放量小,而是看这个企业是否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同时,碳生产率达到了一定标准的低碳企业,应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享受贸易便利待遇。
能源强度:单位GDP的能源用量,称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主要反映技术水平、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产业不同,其能源强度不同;行业不同,其能源强度也不相同。
碳关税:是指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其争议源于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征收进口产品的“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企图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美国此举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可以说,碳关税是以往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新变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能力的新设想,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是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或本地范围内征收碳税。
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或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碳源,它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
第二篇: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08商务33班王健学号:200818082035
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体系
与西方国家单纯重视气候问题相比,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西方的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所以西方所说碳汇主要指森林碳汇。而我国森林面积只有29.3亿亩,覆盖率只有20.36%,草原、荒漠面积为国土半壁江山,主要集中在西部。我国的碳汇概念不能照搬西方,应该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建立自己的碳汇体系、碳汇会计和碳汇交易规则,参与标准规则的制定,在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碳汇交易的国际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所以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我们的低碳经济体系。
2009年12月7日~19日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气候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而在此前的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税收、碳税等围绕低碳的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低碳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环保问题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具体应如何看待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何运用税收政策减少碳排放?是否应该开征碳税?则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研究。
生产力的不断改进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统而观之,虽然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现代化领域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随之衍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不容小视。工业化、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致使温室效应越发严重,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忧。气候条件恶化,危害严重,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独善其身绝非可能。对此,世界将以何种方式应对?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当下,虽然世界各国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但基于后果的未来性,侥幸心理仍在作祟,环境治理领域的搭便车行为与公地悲剧同时并存,各国都在从自我角度出发调整政策,制订拯救气候与环境的国际性文件成了大国政治博弈的角力点。如何权衡历史与现实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显得非常棘手。发达国家不想履行更多的国际义务为历史埋单,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的要求,在工业排放上与发达国家的现有指标又有差异。各国竞相争论,难以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低碳经济。具体而言,主要包括3方面: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一蹴而就,应渐进发展、逐步调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审视国际大趋势,对各产业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和判断。比较而言,重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要给予足够重视。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第三产业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扶持作用,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上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传统服务业占比例过大,而且没有形成稳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缺乏市场竞争力。与之并存的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在信息中介服务、高新技术供给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方式转变是核心。建设新型的低碳发展体系,既符合世界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必要从发展方式、消费理念和社会价值上进行创新,而低碳经济为这诸多层次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和路径。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与改造,更新机器设备、生产工艺,建设治污工程都需要庞大的经费投入,如何在保证生产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是个难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多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破坏了环境、耗费了资源,对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能否在发展方式上有所转变,是我国未来制胜的关键。为此,要注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发展低碳经济,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必不可少,但重点是自主创新,尤其是要在研发清洁能源上下力气。
再次,法律建设是保障。促进发展与减少排放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从法律建设上充分保障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奠定法律基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上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综合法与专项法的有效协调。二是保证法律的可执行性。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与法律的可执行性有重要关系,比较而言,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的根源之一就是环境法律可执行性差。三是注重跟踪,适时评估,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环境法律。
总之,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时尚的国际潮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致力于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方式转变,重视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低碳,着眼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要防止低碳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二、整合整个资源型产业 高碳特征明显的煤炭资源利用如何实现低碳化?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东煤化工基地(以下简称为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为这个问题作出了诠释。“神宁就是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根本,实现高碳资源利用的低碳化突围,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样的发展理念已经深深地刻在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每个职工的心中。
1.园区规划建设立足低碳化发展
眼下的宁东,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批准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6个大型煤电基地、7个煤化工基地、国家“西电东送”电源点之一,这些响亮的名头首先让人从规模上感受到它的宏大特征,而成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则进一步彰显了它引领我国煤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引领者。
该基地位于银川市东南约43千米银青高速公路东侧,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具有丰富的水、电、煤炭、土地、交通等资源优势。神宁集团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有效保护环境与资源为前提,以先进成熟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指导原则,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致力于打造技术一流、效益领先、管理精细、环境和谐的国际煤化工基地。据神宁集团组宣部部长李怀荣介绍,基地项目集群多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预计完成总投资2600亿元。
高起点建设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打造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煤化工产业的先行军,该基地在引进、利用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针对已建成和在建项目积极开展配套技术、过程优化应用研究。围绕煤炭资源高效转化以及清洁煤基础化学品生产、绿色合成和聚合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由技术的快速跟进者迅速转变为技术领先者,引领煤化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煤基烯烃项目为例,甲醇制丙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使丙烯的碳转化率达到65%,同时优化工程设计,做好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和“三废”资源化工作。包括在设计中利用工艺余热回收热量复产蒸汽、用蒸汽直接驱动大功率传动设备等节能降耗措施,采取封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空冷器、废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建设燃料气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做到清洁生产。已经运行的25万吨/年甲醇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德士古气化废锅流程产合成气,不但废水生成量极少,还可添加其他有机废水制煤浆。气化炉可以起到焚烧作用,排出灰渣呈玻璃光泽状,可用来铺路和生产各类建筑用砖。同时,利用废锅产生的高品质高压蒸汽,年可发电23280千瓦时,年节能69200吨标煤。
2.依托资源优势生产高等级产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宁东煤田已探明煤炭储量270多亿吨,发展煤化工和新的能源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将资源优势就地转化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是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
按照规划,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将以煤制气合成化工产品为重点,发展有特色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精细煤化工产品的比重。原来规划的大氮肥项目,也已经改为精细化工项目,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资源。不久的将来,基地周围也将形成以新型煤化工产品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园区,包括依托聚丙烯产品建成的塑料产业园区等,提升大宗原材料产品的附加值。
该基地计划2011年前,建成25万吨/年煤基甲醇、21万吨/年二甲醚、60万吨/年煤基甲醇、50万吨/年煤基烯烃、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并将陆续开工建设5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煤炭间接液化一期和二期、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200万吨/年煤基烯烃二期等项目。
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焦洪桥说,尽管目前国家对整个基地的碳减排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煤化工项目又是示范项目,神宁集团决心要在低碳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基地将考虑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努力做到项目与环境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将在2020年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就地转化原煤约6000万吨,煤化工产品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打造成为“技术一流、效益领先、管理精细、环境和谐”的国际煤化工基地,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神宁集团跨越式发展,再造神华、再造一个新宁夏作出重要贡献。
3.全面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项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各生产装置的工艺技术选择方面,贯彻工艺先进性、清洁性、科学性原则,提高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始终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及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培育资源高效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产业链,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固体废弃物方面,本着“综合利用和分类处置”的原则,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模式,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催化剂、废液等进行回收利用。对能够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锅炉煤渣作为铺路或建筑材料进行利用,生化污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等。对于不具备利用价值的一般固体废弃物送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千米、设计填埋库容为2085万立方米、建设投资约为7986.4万元的渣场进行安全卫生填埋。
废水方面,实行各装置预热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在各建设项目均设计、建设有一次中水回用系统,在基地建有污水处理总厂。各项目区装置产生的废水经过各系统三级预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后,再送入污水处理总厂进行集中处理,使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可用于各项目装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及基地绿化、灌溉和景观湖。
废气方面,始终坚持源头控制与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的原则,注重现代化洁净优化工程设计。25万吨/年甲醇项目采用德士古气化废锅流程工业化装置,50万吨/年烯烃项目采用德国鲁奇公司MTP装置专利技术,对产生的可燃性废气分别采取了回收作燃料气、洗涤、送火炬燃烧等多种治理措施。烟尘排放100%达标,符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两方面要求,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排放标准》。
如何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仍是目前基地面临的最大挑战。煤化工项目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燃煤蒸汽锅炉烟气排放、工艺废气燃烧排放等几部分构成。眼下,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已作出了规划,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还考虑在基地内实现不同项目原料的互补,例如将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结合。
目前,基地已形成了完备的节能减排制度,应对碳减排挑战,包括完成了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编制及考核办法,制定、修改完善了《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办法》等,严格考核,强化管理。
同时,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的神宁集团宁东煤化工基地,以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重点,坚持“兴一方经济,惠一方百姓,绿一方山川,美一方环境”的发展原则,着力强化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规划绿化总面积约608公顷、人工湖7个。目前,基地已完成总投资1851.7万元,绿化总面积达2410.5亩,其中,种植乔木10万余株、灌木27
万余株、绿化带73万余株、地被47万平方米。基地建设呈现出一座座装置星罗棋布、一排排塔林屹然挺立、一条条道路畅然伸展、一片片葱绿清新浓郁,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城市发展要向低碳经济转型
城市发展要向低碳经济转型
2011-03-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理事长潘家华指出“城市发展要向低碳转型”。他表示,告别高碳时代,需要理性设计低碳指标和标准,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告别高碳时代,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城市则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去年8月,国家低碳省市试点工作启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首批低碳试点省和低碳试点市。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这个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如何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潘家华表示:构建低碳城市要从低碳交通、低碳政策、低碳指标体系、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理念、低碳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全面涵盖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向,制订总体的节能减排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低碳城市是全面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调整、观念引导等措施,实现降低碳排放。他指出,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一进程中,城市需要立足于低碳消费,将实现低碳与发展的双赢,提高碳生产力作为基础。要实现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规定的全球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力度全面提高建筑能效,还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更需要国民转变消费方式,提升消费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第四篇: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
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绿色崛起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就是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实践表明,物质资料再生产、人的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的统一是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大量资源耗费和环境成本为代价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出路在于走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通过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
产业生态化改造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对特定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实现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化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微观层面上要通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切实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从而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中观层面上要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等,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循环利用,降低CO2等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减轻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宏观层面上要形成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管理立法,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产业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经济功能空间布局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特点、经济发展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的主体功能定位,构建生态经济主体功能发展区划。建议把全省统筹规划为碳排放控制区、减碳引导区、零排放发展区、生态碳汇区四种类型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四类区域内按照主体功能有选择、有区别地构建包含产业链、生态链和价值链互补共生、具有循环功能的空间产业集群布局;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域分别实施不同的产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产业活动的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构建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减少产业发展以及相应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空间的占用,提高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不断增加绿色、无污染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全新生活方式。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需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破解“资源与责任不对称性同构”难题。科学确立资源环境产权的归属权、份额以及对产权相关权利的分割或分配、产权人获得收益的制度保护体系,平衡环境外部经济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的机制。主要包括 “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支撑、公众参与”协同推进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有效矫正生态环境保护或破坏行为主体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实现生态外部性内部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评价生态功能价值以及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等。
建立科学的发展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GDP、收入、物价是政绩,平安和谐是政绩,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建议试行绿色GDP核算模式,建立配套的产业生态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政策体系。在统计指标中除了常规的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外,增加“森林、草地、湿地面积比例”“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达标率”“碳汇”“生态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金”“新兴产业”等反映自然生态现状、改善或损害的指标,使有关统计指标能够反映绿色发展的要求。
在政府目标考核中,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发挥好考核评价的硬约束作用。施本植院长充满建设性的发言,无疑为解决云南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施本植,男,云南大学经济(会计)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云南省政府金融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昆明市政府咨询委员。曾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宣讲组成员,云南省委组织部联系专家。教育部世贸组织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是云南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与贸易。1992年-1993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学习,2003年和2010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加州大学研修。云南大学经济学博士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级特色专业带头人之一。1999年被遴选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后备人才,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7年被授予云南省“五个一批” 理论创新人才称号。
第五篇:低碳经济加快盘县煤炭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加快盘县煤炭产业转型
【摘要】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公布了自己的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标志我国已经开始发展“低碳经济”,所以作为以煤炭为支柱的盘县,一直走的是高能耗、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的传统发展路线,其转型是否成功,“低碳经济”是否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盘县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具体阐述了盘县的煤炭产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深入分析了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并提出了转型的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产业;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是伴随着GDP的成倍增长,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这在经济发展还很落后的盘县来说,体会尤为深刻。
一、盘县煤炭产业现状
煤炭产业是盘县的支柱性产业,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及其附属产业,经济结构非常单一。
一是煤炭产业是盘县的支柱。凭着煤炭产业这单一的经济结构盘县2005年以前每年平均GDP的涨幅均达到了12%,煤炭及其附属产业收入占全县GDP的80%以上,煤炭产业为盘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是小煤矿大量无序开采,使煤炭资源严重浪费。一些非法开采和技术落后、缺乏安全条件的小煤矿遍地滋生,缺乏先进的开采技术,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盘县共有小煤矿150多座,具有“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多年来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三是煤炭产业所带来的污染是触目惊心的。在高碳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盘县的环境质量之差在全省也是“闻名遐迩”,2005年以前在全省重点地区城市空气质量考核中,盘县被列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黑色县”。四是产业结构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环境下,盘县走着“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盘县传统的经济结构已不能适应全国宏观发展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成为盘县保持迅速发展的重点。
放眼世界,和盘县有着极其类似经历的德国鲁尔老工业区却依旧焕发着蓬勃的朝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经济结构单一的重工业地区的发展弊端,果断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鲁尔地区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型。由此可以看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是传统工业区得以生存并发展的根本方法。
二、“低碳经济”的界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低碳经济的实质内容对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
如今,在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国,已经开始加大力度降低“C”排放。而盘县作为中国江南煤都煤炭能源重点县,如何诠释低碳概念,形成环境与经济共赢发展的良好局面,是现发展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盘县实现煤炭产业转型的建议
(一)煤炭产业转型的优势
不可否认,以高碳产业应对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低碳生活,盘县将面临更大制约和更高门槛,比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更大,内涵更广,任务也更为艰巨,压力更大。虽然对盘县而言,无碳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非常低,但却有着丰富的低碳能源供应经验并具备了相当规模的供应基础设施体系,开展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研究是未来的主导方向。首先,盘县有着丰富的焦炉煤气、煤层气(也就是俗称的瓦斯)气资源。其次,盘县境内对外的输送供应基础设施正在建设当中。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完整的输送体系之后,将为盘县焦炉煤气、煤层气的输送提供保障基础。基于这些,盘县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大有可为的。
(二)煤炭产业转型对策
1.盘县为煤炭产业转型所要做的努力。一是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近年来,盘县政府相继出台了《盘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盘县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办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电力能源供应结构,提升电能转化和输送效率、淘汰焦炭等行业落后产能、开发利用煤层气、提高环境绿化率,维护自然的碳汇能力等。二是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四化”建设。2009年盘县在六盘水市率先开始了煤矿兼并重组,矿井企业减少了很大一部分,告别“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告别一煤独大对经济发展的桎梏,形成煤炭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能耗。到2010年,全县将形成1个年生产能力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 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11个年生产能力1 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集团。对全县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拉开了煤炭产业转型的序幕,为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结构迈出了重要一步。
2.煤炭产业的转型方向。从目前的能源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可能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等层面看,盘县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盘县拥有全市50%以上的煤炭开采量,全市GDP的80%全是由煤炭及其附属产业所产生的,短时间内抛弃煤炭等高碳产业并不现实,所以盘县首先要在“多元化、低碳化、科技化”上下工夫,逐步形成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重点培育以清洁煤气化技术为龙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鼓励发展清洁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推动产业格局的转型与升级。延伸煤炭产业链条,从单一的煤炭产品延伸到新型、环保、低污染的清洁煤气化产品,发展煤炭下游产业,提高资源加工深度;扩宽技术体系,综合利用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产生新的效益,构建“资源-产品-废物-废物再利用-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能源利用率高、资源利用充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低碳”产业结构,最终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链条。其次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并努力争取自己研发。注重培育和扩大煤炭科技的人才的培养,提升科研力量,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全力推广清洁煤气化和清洁煤技术,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和煤炭开采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大
投入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经济增长点,达到煤炭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效果,为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要利用税收杠杆,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优化税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企业发展转型,提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效率,促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盘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煤炭行业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盘县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圣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09,(12)
[2]丁丁.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