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绿色生态产业中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
在绿色生态产业中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
——小白乡万亩苗木花卉园区
小白乡的花木生产可心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适逢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开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村林业队负责养林,护林,育林苗木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在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后,体制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对于生产的积极性,而原林业生产队的一部分农民便开始尝试着自己在市场环境中培育花木,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件下,由于没有长期而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这种尝试并未形成气候和规模,在其后20年里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基础农业占据了绝对的地位,这与国家宏观经济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无疑这种尝试却成为了建国后太谷苗木产业最初的萌芽历史。从1996年起,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城市绿化和环境的改善迫在眉捷,大约在这和个时期,来自于市场的现实需求开始拉动花木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0年底,我乡苗木初步完成了由零星育苗向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的转变。由盲目育苗向部分订单育苗的转变,根据2007年山东科技报的报道,其市场影响甚至可以对整个华北形成影响,从2005年到2007年,其产值连续三年突破亿元大关,分别为1.2亿,1.5亿,1.8亿。全县农民人均育苗收入为857元(太谷政府统计数据)。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6%。至此,花木产业已成为太谷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区域经济效益明显。
在苗木产业化过程中,我乡的燕村、王村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
益。在2001年至2007年,这格局在辐射作用下又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特别是我乡的白燕及王村,被誉为“三晋苗木第一村”,涌现出了一大批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村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为农民增收产业化调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为区域经济的成长注入了活力。
下面主要就我乡白燕、王村介绍下他们的发展情况。
以我乡白燕村、王村为核心的苗木产业村,经过10年的快速成长,已经发展成为辐射华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苗木基地之一。以上述两村为核心的育苗基地,形成了以白皮松、银杏、紫叶李等特色苗木和国槐、卫矛等常规苗木都相对齐全的花木产业基地,在这个产业形态的基础上,我乡决定实施的万亩苗木示范园区,园区主要涉及上述两村并辐射周边各村,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3900万元,建设成后可在现有苗木花卉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乡苗木规模化与现代化水平,并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今后诸如生态观光及旅游等多元化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特别是今年以来,为了响应国家扩大内需的号召,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市、县经济和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四个一”重点工程建设的精神,结合我乡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决定实施建设小白乡万亩苗木示范园区。
以我乡白燕村、王村为主的苗木种植村,目前在苗木产业发展上已呈现出产品品种丰富,规格相对齐全,并初步完成了由农户零星育苗向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转变的产业形态,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苗木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我乡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并为实现农民
增收起到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并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生活环境,产生了无可估量的社会生态效益。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仍面临一系列问题,诸如由于土地流转困难极大的制约着规模化形成的速度,落后的田间道路对开发生态观光旅游示范的制约,缺乏统筹规划而造成的品种区域布局混乱等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我乡苗木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乡党委政府研究调查决定打造以白燕和王村为核心的小白乡万亩苗木示范园区。
未来将主要在园区道路建设,现代化育苗及示范基地,水利及配套设施及公共环境整治等方面着手,并适当建立若干景点休闲区等观光旅游性基础设施,为今后园区的多元化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历种种的阵痛与挫折,他们放弃传统的观念,打破固有的看似稳定的产业基础,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小白乡人民群众尝试了,做到了,许多人因此吃到了属于自己的螃蟹,许多人的腰包因此而鼓起来了。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我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他们将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小白乡人民政府
二00九年七月
第二篇:在推动产业转型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在推动产业转型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湖南省桃江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黄梦其
就目前经济欠发达的桃江,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的确发展规模偏小、发展速度迟缓,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要加快桃江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集聚“土地、资金、人才、环境”四个要素,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城建突破、发展惠民”战略,大胆探索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之路,全力推动科学跨越、建设生态桃江。
一、必须针对工业相对落后、发展相对掉后,提升传统工业,始终做到“三要”。一要实施“项目立县”战略,积极引进一批好项目。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逐步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小型企业,着力打造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商贸流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品位休闲娱乐项目,给县域经济以强劲的牵引和有力的支撑。二要培育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要举全县之力重点推进园区建设,加大投入,扩展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三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提升产业创新力。县财政要安排扶持企业创新专项基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产业项目为载体,切实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的技术合作,不断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路径。
二、必须针对规划相对滞后、文化相对排后,完善县城功能,努力实现“三化”。一是县城规划科学化。“穷”县只有“富”规划,才有机会后来居上。从县城总体规划到单项工程,都要舍得花心思、动脑筋、下血本进行高起点、大手笔规划设计,确保50年不落伍;同时做到“两个必须”:即县城建设项目必须
符合规划,凡不按规划建设的必须坚决查处,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项目建设精品化。在科学定位、高端设计县城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打造一批能够集中反映和浓缩桃江文化的标志性工程,像“天问阁”,以及一批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综合项目,像“都汇国际”,努力融桃江地方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风采于一体,彰显鲜明城市特色。三是城市文化个性化。要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桃江”主题,深入挖掘、整合盘活以跃龙塔、桃花江竹海、马迹塘“故事”、“胡呐喊”、“三棒鼓”为代表的文物旅游资源以及古今名人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展示桃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始终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抓文化产业发展,力争用3-5年时间使胡念祖艺术馆、天问阁、桃花江竹文化博物馆、桃花江美人窝等五个文化产业项目,在桃江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必须针对桃江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的现状,发展现代服务业,认真抓好“两建”。着眼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方面,要以现有园区、未来核电为依托,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要立足“电能、竹木、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五个特色工业产业,加快建设新型专业市场,不断促进产业附配件、原材料、机器设备和专业人才的汇聚,扎实推动桃江产业集群的形成;同时重点培育壮大物流中心、商业购物中心、星级酒店、连锁超市、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对桃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
第三篇:资源型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wna
资源型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wna.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by 小熊
长期以来,资源型产业对我国特别是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然而,传统的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要最终产品,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型产业自身发展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比较严重的发展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资本市场为平台,突破传统线性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生态化、低碳化发展模式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当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低碳、减排、绿色、环保正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国家乃至地区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构建生态化、低碳化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推进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资源型产业应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高效、和谐、优化原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工程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消除造成高能耗、高污染的根源,协调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集约、高效的无废、无害、无污染生产。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资源型产业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关键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自主创新为手段,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创新生产工艺,构建起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资源型产业高技术发展模式,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开采率、利用率、回采率,实现剩余物与排放物的再利用与再循环。
发展产业集群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形式。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灵活专业化生产、合作网络、自我增强、内外整合等特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这是因为,集群优势提高了资源型产业自主创新水平;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企业自主创新所需的支持网络;资源型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阶段提供支持,并使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更加迅速。因此,应积极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并将其作为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形式。
完善体制机制是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实保障。一方面,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通过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一是推进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二是稳步推进水价改革。三是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垃圾及医疗废弃物等处理收费制度,研究建立危险废弃物处理保证金制度,继续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完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抓紧研究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有效引导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by 小熊
第四篇: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
摘要: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全球行金融危机下,作为上游产品,这一龙头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现减退,同时其他省份资源开发力度的增加,出口困难等因素也影响着山西经济的发展,作者对山西省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中,金融业应注意什么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政策行和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金融;产业转型
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特别是煤炭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的资源枯竭,世界能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他省市煤炭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以及国家对能源出口的限制增加,就区域而言,山西的煤炭生产龙头地位发生动摇,因而也导致山西经济总量出现增长下降的态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首部中部蓝皮书指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显示出下降趋势,2005年中部GDP增长速度达15.45%,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04%,但是却远低于环渤海的22.73%和珠三角的35.26%。中部的具体排名是:河南GDP总量与增速均居中部首位,湖北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居中部第二位,湖南省工业增长缓慢 工业增加值居中部第三位,安徽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位 县域经济滞后成制约,山西经济发展居中下水平GDP总量位居中部第五位,江西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GDP位列中部第六位。我国的能源过分依赖于山西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说明依靠煤炭能源为主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山西必须审慎的面对自己的产业现实。
一、山西省能源生产面临的挑战和产业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调查表明,新疆的煤炭预测储量占全国的40%以上,其天然气、石油等综合能源的地位正在加强,神化集团等国家大型企业的发展定位已经把新疆作为首选战略要地,目前的国家战略也把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接替区。内蒙古煤炭储量也超过山西,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内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基地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水、天然气等资源实现 就地转化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该基地产业由清洁能源、甲醇及深加工产品、煤制 烯烃及下游产品三大产品链构成,每个产品链中包含不同的产品群,通过上下游 延伸发展,到2015年将最终形成300万吨/年二甲醚、160万吨/年煤制烯烃的生产能力,构成以清洁能源、有机原料、合成材料等产品为主干的产品结构。内蒙基地已经按照建设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原则,将能源产业建设成为规模经济、技术先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环境友好、投资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一流的大型新能源化工基地。陕西煤炭储量是168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6%,仅次于山西2654亿吨的水平。
山西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从2004―2007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21.5%、19.3%、18.3%和21%,其中重工业增速分别达21.6%、19.0%、19.4%和21.3%,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93.3%上升为2007年的94.6%,上升1.3个百分点。在一定的资本、人力、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约束下,工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使“重”字当头的产业调整难度越来越大。迄今为止,山西生产了全国所需的1/4的煤、2/5的焦、1/17的火电。全省一年消费原煤2亿多吨,约占全国的1/10。以煤炭、电力、焦化、冶金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全省工业投资的90%以上用在重工业领域,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7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94.6%,煤、焦、电、冶金、化工、建材等六大传统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渐提高到80%。2007年轻重工业比例,全国平均水平为轻工业29.5%,重工业70.5%,而山西轻工业5.4%,重工业94.6%。重工业比重高,能耗高,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2007年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2.76吨标准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十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耗占全国5.8%,而全省的GDP总量占全国的2.1%;“十五”期间,全省GDP增长85%的同时,能耗总量增长了80%。目前,工业体系的重构依旧是以煤为核心。按照山西省“十一五”规划的布局,山西的目标是形成煤炭、电力、焦炭、冶金制造、化工等五大工业体系。中国处于整个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而山西处于整个中国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山西产业调整和升级迫在眉睫。
二、从金融的视角看山西经济发展中潜在的风险
1.煤价波动需关注煤炭行业市场风险
近几年,由于煤炭的比价优势较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突出,使世界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而国内煤炭行业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带动下,投资规模迅速扩张。特别是2008年初煤炭价格快速上涨,使煤炭开采速度加快。但2008年9月份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煤炭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使煤炭行业产生市场风险。
2.煤炭企业收入下降预警煤企信贷风险
目前煤炭价格有很强的下调预期,使2008年煤炭行业的高景气趋于平淡。同时,2009年煤炭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多,煤炭增值税改革、资源税征收等政策因素将使煤炭企业开采成本增大,财务收益空间缩小,经济效益滑坡,对银行如期收回煤炭行业贷款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山西省,由于煤炭行业在当地经济中属主导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巨大,多年来一直是各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反映在贷款结构上一些煤炭企业的信用贷款占比较大。在2008年来煤炭市场行情飙升的情况下,银行资金投向不断向煤炭行业集中。从短期看尽管贷款集中于优质客户,可能提高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但当煤炭市场因素发生变化后,作为优势行业过度旺销的势头逐渐减弱,煤炭企业收入普遍下降,贷款过于集中便极易引发信贷风险的积聚。
3.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风险尤其应当防范
受地域经济的影响,山西省以煤炭为主业的关联客户众多,在保证贷款中大多由关联企业进行担保。由于相互担保多发生在子公司、分公司及集团客户成员之间,银行对关联企业资金的监控难度较大,并使风险未能有效地分散到关联企业体系之外。一量发生现实风险,产生连锁反应,银行贷款的担保就会形同虚设。而且,关联企业成员之间相互投资、连环投资的行为,会使企业产生资本虚增,容易误导银行扩充信用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家集团客户多家银行授信,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此外,一些煤炭企业搞多头投资扩张和跨地经营等,如山西煤业集团在全国较大城市诸如山东、海南、江苏等省市都设有分支机构,因此更加大了对其资金运作情况监控的难度,这些都将增加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4.煤化工产业面临较大风险
我国富煤少油的资源特点使得煤化项目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高位的背景下,石油化工生产成本的增加更变相地提高了煤化工产品的竞争力,这两年在我国掀起了一轮投资煤化工的热潮,总投资金额至少达4000亿元。然而,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使煤炭的替代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投资煤化工项目的企业可能面临“零利润’’的巨大风险,不少企业将有倒闭风险。2008年9月4日国家发展委下发的《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通知》指出,除了个别上市公司可继续从事可行性研究与开发外,“一律停止实施其他煤制油项目”。目前,煤化工的传统产业――煤焦化也面临着行业景气下行的风险。而且作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煤化工产业在环保能耗方面仍面临环保、能耗、技术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见,煤化工项目投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投资风险正进一步扩大。
总之,在当前煤炭行业整体趋势尚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采取“有保有压”的措施,适时调整信贷策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合理确定授信,继续支持符合贷款条件的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应高度关注煤炭行业和重点煤炭企业的各种潜在风险,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对已经预见的隐性风险贷款积极主动地进行压缩和退出,努力增强退出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
三、对山西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金融与对策研究
山西的金融业应该审慎地研究整个能源开发系统,并切实采取措施引导山西的产业结构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山西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
要充分发挥山西省金融办公室和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的作用,以便解决山西区域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有三:
(1)人民银行与地方产业政策制定的工作磋商、沟通交流机制还不够健全,银行信贷资金、财政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有效配置缺乏指导,也影响了货币信贷政策的发挥。
(2)缺乏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信贷风险的保障机制,政府部门要主动地出台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以便改变山西省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相对割裂的状态。
(3)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经营风险向银行信贷风险转化,而大多数商业银行在贷款时缺乏必要的公司金融分析技术加大了风险产生的概率。
因此,建立健全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信贷风险保障机制是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资源配置相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
2.要解决金融机构贷款投向过于集中的问题
山西省金融机构贷款高度集中于大企业、大项目,尤其是在贷款余额中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电力等行业,而服务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吸纳贷款的能力不强。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与金融界的沟通,缺乏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配套政策,也影响了金融支持经济建设的效果。
3.处理好全国性金融机构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问题
从2008年上半年末数据看,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中,地方金融机构2544亿元,占比21.4%,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为9331亿元,占比78.6%。贷款投放方面,地方性金融机构贷款1536亿元,存贷比例60.4%,而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贷款4288亿元,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例仅为40.2%,低于地方性金融机构20个百分点。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开户、结算等方面受到诸多政策性限制,很多财政性单位(除乡以下)都不准在地方金融机构开户。同时,重点项目贷款优先考虑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少选择地方金融机构,导致山西地方金融机构与中央性、输入型金融机构间的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金融服务无论在结算方式、经营理念、服务手段还是服务对象方面多有不足。
4.创新金融工具,实行多元化投资,分散经营风险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全国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筹资额已经占到融资的5%左右,沿海发达城市为7%,而山西目前还不到1%。所有这些都有待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清除金融支持的障碍,保证经济良性循环。山西金融机构特别是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要加强在新型信托组合、投资基金、各类金融衍生品等方面的创新,实现支持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本身发展壮大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2]白日成:《积极发挥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山西统计信息网,2009年2月.[3]王 森:《中小企业成长:融资、制度与战略选择》,《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
第五篇: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
[发布日期: 2011-07-13 ] [字号:大、中、小] [关闭窗口]
按照支柱产业提升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的思路,落实“4+8+8”产业发展规 划,即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提升电子、石化、汽车、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广电光伏、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信息通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天航空等八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商贸流通、商务服务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加快 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招商选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举办了重洽会、紫金山峰会、第三届中国服务外包大会、中央省重点企 业对接会、金秋恳谈会、台湾名品交易会,组织开展了赴欧洲、新加坡、台湾地区等一系列对外重大招商活动,中电55所江宁基地、中兴通讯三期项目、华电亿智 能电网基地、OLED项目等相继落户。2010年全市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8%。
以“千企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滚动式推进1000家成长型企业实施“六个升级”,即科技创新能力 升级、企业信息化建设升级、企业规模升级、企业管理升级、品牌质量升级和企业人力资源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2%。
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对光伏风电、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 业,进一步聚焦重点,明确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发展项目。2010年全市风电光伏等八大新兴产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308亿元,增长29%,占全市工业 比重达27%;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60%,被国家工信部授予中国首家软件名城称号;实现服务外包执行额26.5亿美元,位居全国首位,服 务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