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兴市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宜兴市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一、宜兴市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宜兴是无锡“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三角中心,是江苏省四个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总人口107万,下设14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环保科技工业园)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宜兴经济开发区、江苏陶瓷产业园)。
从产业区域集聚分布来看,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三大主体园区特色鲜明。环科园、陶瓷产业园区分别凸现环保和陶瓷发展主题,聚优成势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000亩的光电产业园成功启动。二是四大产业集群强势起步。电线电缆、化纤纺织、环保设备和陶瓷等四大产业集群跻身于“江苏省百家产业集群”,为江苏省内县级市中最多的。同时官林“中国电缆城”、高塍“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新建“中国化纤纺织名镇”、西渚“中国亚麻纺织名镇”4个“国字号”区域品牌相继授牌;“江苏省电线电缆出口基地”正式授牌,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0个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水处理设备已占据了1/6左右的国内市场份额和1/2以上的省内市场份额,环保装备的产销规模和竞争实力在全国县市中排名第一。三是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悄然兴起。周铁镇以天乾科技为龙头的大型铸钢件生产基地正在迅速崛起,涌现出天乾科技、兴达文具、格兰特干燥设备、巨能机械等一批国内同行业颇具影响力的非化工“单 打冠军”。张渚镇注重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其电子器件行业异军突起,LED数码管生产企业已有近30家,年生产能力达10亿只,成为国内LED生产基地之一。新庄街道按照“巩固提高耐火保温行业、裂变发展灯具行业”的思路,以行业骨干企业为载体,瞄准世界知名制造商,精心组织包装,积极向外推介,其灯具产业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延伸,为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灯具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环保装备基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为我市首家获此殊荣的产业集群;电线电缆基地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张渚LED产业基地通过省级论证。
从产业经济总量和发展结构来看,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300亿元,增长27.2%;工业销售收入2220亿元,增长30.2%;工业利税总额177.1亿元,增长15.4%。其中1189家超汇企业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944.1亿元,利税157.2亿元,分别增长30.2%和16.5%,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7.6%和88.8%。同时,琉璃瓦、化工、铸造、水泥等行业整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工业后劲投入尤其是装备投入再创新高,全年超过60亿元。全市工业行业发展主要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六大行业全面增长,纺工冶金增幅较高。得益于大规模的装备投入和市场价格的飚升,纺工行业后程发力,增幅从2010年上半年的第四位,一跃成为行业增幅首位,全年累计销售增幅达到39.7%,其中化纤产业的增长势头强劲,增幅达53.3%,遥遥领先其他行业。由于铜价稳步回升,冶金行业在占比高达24.3%的基础上,仍实现39%的增幅,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幅近11个百分 点。建材、轻工增势较缓,比重进一步下降。二是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转型发展步伐加快。铜材加工、化纤亚麻、机械铸件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得益于产品产量显著提升、原材料价格稳步回升、大规模后劲投入和装备改造等因素,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30.1亿元,利税47.8亿元,分别增长38.4%和29.2%,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幅8.1个和12.7百分点;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7.6%和30.4%,分别比2009年提高3.2个和1.4个百分点,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三是新兴产业增势强劲,规模优势开始凸现。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25亿元,利税79.9亿元,分别增长27.6%和5.38%,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2.7%和50.8%。其中高端线缆产业实现销售530.1亿元,同比增长25.2%,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龙头企业远东集团完成应税销售141亿元,增长40.6%,位列全市第一;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80.8亿元,增长29.9%,销售超亿元的企业有22家,比2009年新增11家,有17家企业成为全国环保百强骨干企业,整个产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54.5亿元;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8.4亿元,增长96.5%,全市光伏产能超过1500兆瓦;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332.7亿元,增长25.1%,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有3家;光电子产业实现销售53.7亿元,增长2.8%,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有2家。四是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中坚力量逐步形成。2011年新评定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我市有2家企业入围,分别是江苏金辉集团公司、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列第444、489位;入围201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企业分别 是江苏金辉集团公司、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地龙集团有限公司、无锡江南电缆有限公司,分列第242、272、286、351、423位;这批企业去年全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630亿元,今年前7个月,工业应税销售近300亿元。华亚化纤总投资16.8亿元的年产30万吨直纺FDY差别化纤维项目已全面投产,标志着华亚化纤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FDY细旦丝生产企业。莱顿集团总投资6亿元的聚苯乙烯树脂三期扩能工程已正式投产,年产能达46万吨,跃居国内第一。目前我市共拥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60家,2010年实现销售853.6亿元,增长28.8%,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8.8%,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五是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优势园区发展加快。线缆、环保、化纤、亚麻、节能灯、LED等产业均已达到了一定产出规模和竞争优势,环保装备基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为我市首家获此殊荣的产业集群;电线电缆基地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张渚LED产业基地通过省级论证。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8条交通重点公路工程建设进度较快,集中区内外路网日臻完善,5个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工作有序推进,并启动新建了60公里污水主管网和3座污水提升泵站,集中区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2010年集中区拆迁民房超过30万平方米,腾出净地超过2500亩,创历史新高。同时,工业地产项目也在全力推进之中,将为广大中小型企业和科创型企业提供较好的投资创业平台。
二、今年以来宜兴市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1—7月份,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44.7亿元,增长32.4%;工业应税销售1486.4亿元,同比增长33.5%;利税总额108.3亿元,同比增长28.2%。随着同期基数的持续抬升,规模工业产值增幅一改连续3个月保持在33%的运行态势,增速略有放缓。
2、发展后劲稳步增强。1—7月份,在建工业项目408只,一期计划投资389.9亿元,完成工业后劲投入140.9亿元,增长12.9%,其中,完成技改投入92.3亿元,占工业后劲投入总量的67%。56只市定重点项目已有43只开工建设,完成工业后劲投入28.8亿元。
3、新兴产业稳步提升。1—7月份,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五大新兴产业完成销售收入672.7亿元,同比增长34.1%,产出份额达48.3%,比去年年底提升2.3个百分点。在建的五大新兴产业项目151只,一期计划投资217.7亿元,增长53.9%,占全市总量的56%,其中,新能源产业一期计划投资增长114%。
4、产业整治稳步推进。6台直径3米以下及手续不齐的水泥磨机全部拆除到位,50家化工、水泥、铸造企业已进入关停并转程序,对保留大象瓦企业和2012年关闭琉璃瓦企业的提标升级工作全面展开。大力开展节能竞赛活动,加快推进远东光电等9只重点节能项目,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1—6月份,我市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209吨标煤,同比下降21.65%。
三、下半年产业经济发展目标
1、进一步狠抓有效投入,努力在项目建设上掀起新热潮。始终 把项目投入作为推动发展最直接的力量,以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迅速形成新一轮大投入、大发展之势。一是抢抓进度快投入。全力抓好第一批市定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和第二批计划项目的排定实施,组织开展集中开工、现场观摩等活动、全面造浓项目建设氛围,确保全年工业投入超2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18%以上。二是突出技改抓投入。引导规模骨干企业强化“固本强身、抗压制胜”的主体意识,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力争年内全市装备投入超70亿元,技改投入占比达68%以上。三是优化服务促投入。建立健全“绿色通道”、“服务直通车”等制度,协调解决用电、用地、融资等突出要素制约,竭力以优良服务环境促投入、助发展。
2、进一步构筑现代产业,努力在经济转型上抢占新高地。积极构建更强现代产业体系,致力推动宜兴经济在转型提升中实现跨越发展。一是促使新兴产业集聚更快。确保全年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光电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规模达1350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过50%。二是促使现代服务业能级更强。积极推动麦德龙落户和城东八佰伴开工,大力推进长三角金属物流园三期、国际环保城二期、万达广场建设,确保红星美凯龙一期10月开业。三是促使生态文化旅游业名气更响。精心筹办生态文化旅游节、首届两岸素食文化博览会,完成云湖景区一期建设、善卷洞景区二期改造,确保年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20亿元。四是促使现代农业效益更高。加快建设官林临津、徐舍田浪、周铁渎区、杨巷中兴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力促农业提速增效。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在借力发展上谋求新突破。全力 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力求实现高水平的借力发展。一是着力招重大项目。认真筹划“秋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集中全力主攻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力争下半年新签超亿元项目20只以上。二是着力建重点园区。深入推进环科园“园街一体化”进程,致力打造以“环保”为主题的现代一流园区。加快经济开发区科创新城建设,切实优化功能配套、促进产业集聚。三是着力推资本经营。切实抓好企业上市和股权融资工作,确保下半年5-6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年引进协议融资70亿元以上。四是着力抓战略合作。继续开展与高端主体的战略合作,吸引其投资一二三产、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不断深化创新合作,力争国家环保设备检测中心成功落户,年内新注册“530”企业超20家。
四、目前我市产业创新发展中还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1、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紧迫。传统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技术偏少,仍然是当前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尽管已达45%左右,但工业专利的70%集中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的80%又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我市近几年发展的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LED等产业虽然位居高端产业,但生产的属中低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份额明显不足。而且一些产业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事战略性整机产品生产的企业更少,“一个战略性整机产品”带动“一条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爆发力的增强。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始终是促进产业转型的目标与方向之一。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非常紧迫。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阶段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我市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普通较强,但总体规模较小,掌握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不多。正是因为我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技术创新总体还处在“跟踪模仿”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致使创新能力整体不强。从我市目前列入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的1150家企业看,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近300件,企业年均产出仅0.3件,新产品开发每年100多只,企业年均产出不足0.1只。自主创新产品少、新产品贡献率低是影响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和企业爆发力增强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任务。
3、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任务非常紧迫。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进科技平台建设上总体进度较好,并依托这些平台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但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配套还不完善、聚合效应还不明显;重大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产出效率较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重大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科技咨询、技术市场、风险投资等服务功能还不健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市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的战略重点。在我市创新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更应把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作为汇聚科技项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4、突破高端人才瓶颈制约的任务非常紧迫。人才是科技创新创 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应用人才的相对不足,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瓶颈制约”。对比周边可以发现,我市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明显滞后。近三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仅占江阴和无锡新区的15%左右,“530”计划项目的落户数不到江阴的一半,只及无锡新区的14%。企业引人才、留人才难度较大,全市引进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中,60%以上集中在机关单位,企业引进的“双高”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人才问题是影响我市推进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突出问题。加快引进科技领军型人才,必须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头等大事。
第二篇: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立足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产业链建设的要求,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以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粮食行业品牌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企业增效。我区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强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产业经济布局更加合理,粮食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粮食产业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一、政策支持有力
我区先后出台《加强粮食行业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粮食产销合作的指导意见》、《***粮油商标品牌总体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我区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相关的政策支持,我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稳定向好。
二、产业经济成效
(一)优质粮食工程建设
1、区粮油质量监测站项目
我区投资***万元建设粮油质量监测站,目前项目已经完工通过验收,报省局备案后挂牌成立。项目建成后,质量监测站检验技术、检验手段将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具备国家标准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品质测报和监测能力。能够有效协助与支持省、市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承担下乡、进企业扦样和原始样品转送。具备检验主要粮食质量指标、主要品质指标和主要安全指标快检筛查的能力。
2、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我区是江苏省第一批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单位,因地制宜地做好规划编制,国有、民营企业,分别在**西北、东南两个交通要地,顺势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目前我区2家产后服务中心全部完工,累计投资***万元。产后服务中心建成后能够有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发展,建立“自主决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利益共同体,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形式,提高烘干机的使用效率。不断完善从田间到仓库“低成本、不落地、规模化、高效率”的清理、干燥、运输、入库一体化连续作业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3、“**好粮油”示范县建设
*年*月份省财政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下达2018年“优质粮食工程”奖补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对我区中国好粮油项目进行批复。项目投资**万元,省级补助资金**元。截止目前累计投资**万元。占项目总金额的*%。
我*以“**好粮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立足本地小麦产业规模优势,通过加强***产业园粮食交易市场功能建设,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初步改变当前我区小麦产业大而不强、经营粗放等现状,初步形成集生产研发、品质监测、品牌营销、现代物流、网上交易等功能更加完善的一体化现代服务体系,推动我区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实现量质齐升。
我区在“**好粮油”示范县一期工程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统筹谋划,科学编制,近期准备申报“**好粮油”示范县二期工程,拟投资**万元。
4、**省级物流园申报
根据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组织申报2019“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的通知》文件精神,**粮食物流产业园集粮油及食品加工、粮食仓储、中转、电子商务等功能,符合国家、省、市粮食物流产业园规划布局,并积极参与我区“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为构建高效、顺畅、节约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基础,通过实地考察、资料审核、论证分析,充分发挥粮食物流产业园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申报**粮食物流产业园为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
(二)优质产品推介和品牌建设
为推动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粮食企业品牌水平,推进粮食区域品牌建设,更高的发挥品牌引领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我区粮食高质量发展,我区先后组织粮食及农产品企业参加“十五届粮食产销协作福建洽谈会”、“(武汉)优质农产品推介会”、“(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合作恳谈暨农产品品牌发布会”、“2019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巩固和发展粮食产销关系,促进粮食经贸合作,推广粮食加工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9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其中我区占*家,其中:**500强中第*名,上榜江苏企业中排名第2名,上榜企业第1名;
**实业股份有限公司500强中排名*名;
江苏**有限公司500强中排名*名。
(三)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全区粮油加工年总设计生产能力*吨,产业规模达*吨,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销售收入*万元,实现利润*万元。
第三篇: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
目录产业集群的效应 ………………………………………………………1 2 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2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2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3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3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3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3 4 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4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4
4.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4
4.4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4 参考文献..……………………………………………………………..……
5摘要: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支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更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考察,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壮大,对
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加快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竞争力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始终扮演着经济增长助推器的角色。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集群经济战略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发展途径。在当前的“十一五”规划制定中,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建设也成为各地政府首要关注的问题。对于经济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企业的创新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1.产业集群的效应
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互补性,可形成协同效应;产业集群的集散效应可汇集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可以促使集群内企业拥有稳定的学习、交流、创新和进步的共生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创新效应;产业集群还可发挥区位群体效应,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更主要的是,集群制造不同于大规模制造,集群制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以往工业化道路上的弊端,具有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良性互动的特征,也必然大大推进城镇化进程。
可见,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其发展能够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
近几年,民族地区经济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集群化趋势皆初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
2.1.1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地区龙头企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2.1.2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畜产品资源优势充裕,在肉类加工工业、乳类加工工业、蛋类工业和皮革毛绒工业等各类加工工业中表现突出。
2.1.3能源、化学工业产业集群。近年来,各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煤、电、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
2.1.4金属冶炼制造业集群。民族地区资源富集,许多资源不但储量大而且开发条件好,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2.1.6旅游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集中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中新疆、广西近年来发展较快,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
2.2.1丰富的资源禀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基础。资源优势有利于培育构建以此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2.2.2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拉动产业集聚。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依托“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项目及其他国家重点工程,促进了生产要素集聚,加快了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2.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集团开拓了市场,创出了品牌,不断带动基地建设,引领其他相关配套企业的成长、壮大。
2.2.4特色产业多集中于初级产品市场。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产量大,质量高,但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却有限。
2.2.5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在产业分布上,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规模到数量都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几个高科技园区。
总体来讲,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启始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在产业集聚阶段,有的还仅仅是个雏形。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明显之处在于鲜明的民族性。其二,民族地区具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对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三,在各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历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存在差异,发展产业的形式与结构各不相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使得各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也相应呈现出差异性。当前,对于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决策和规划都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由此树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缺少沿海经济起飞时好的商业环境(沿海区位优势、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短缺、国际产业大量转移等),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要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抓好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的建设,促进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应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位品牌”,不仅要使物质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还要使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被整合到产业集群的体系之中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民族地区各地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4.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待开发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跨入现代工业化的门槛,就必须把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等和区内条件结合起来。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调产业政策;逐步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金融支持;营造产业载体,吸引企业聚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入沿海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弥补本区集群内部的产业缺口。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民族地区在特色农业、畜产品、能源开发、旅游业、边境贸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潜力可挖。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特色产品和资源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现有产业集群要以现有的主导产品为基础,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逐步完善产业的整体功能。
4.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民族地区应利用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配套,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4.4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当前,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从事的是加工业。这些产业集群凭着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规模经济等优势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影响。但是,这些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等并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持久优势;强化内生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开发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民族地区应在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的基础上,推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培育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集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对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如此,民族地区才能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积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参考文献:
[1]廖佳敏.建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与管理.2006,(3)
[2]徐承红.论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企业活力.2005,(10)
[3]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5,(5)
[4]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青岛出版社.2005
[5]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李靖靖.发展壮大内蒙古产业集群研究.内蒙古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6
[8]陈德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创新网.2006-9-8
第四篇: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需要解决,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应对新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好莱坞,中国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卓有成效的实例。
集群本意为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某地集中出现,早在20世纪70年代或更早的时间,就有国外学者将集群引入到经济学,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1990年美国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重新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并用产业集群的方法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从此,产业集群的概念得到学者的普遍接受并风靡一时。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
首先,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一般来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中国纺织集群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西安高新区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华为、中兴、西电捷通、宇龙等企业为代表,3G技术为支撑的通讯产业集群,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5亿元;以德国英飞凌、美国爱尔、美光、应用材料、西岳电子等4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005年产值超过35亿元。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还包括上下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以及提供专业化基础结构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技术标准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等,很多产业集聚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产业群成员的其他集体组织,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第一,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区域内企业数量众多,单个企业并不大,但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效率极高,产品向区域外的市场扩散,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促进了集群同类企业之间实现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节约了资金成本。
第二,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和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地理位置邻近,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集群区内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企业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第三,学习与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当地高级顾客的需求,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至区内的其他企业,这种创新的外部效应是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产业集群也刺激了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企业的不断诞生。
但随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
第一,集群整体意识的淡薄。“聚而不群”现象普遍存在,在我国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无论大小,基本都是“五脏俱全”,即各自独立完成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
第二,开发设计能力弱、技工和人才严重短缺、质量提高缓慢、创新能力弱、产品雷同与企业同质化现象突出、同业无序竞争和内耗严重、缺乏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落后、融资环境差、支撑服务体系欠缺、环境污染加剧等等问题在目前多个产业集群试点中普遍存在。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
如目前全国的摩托车产业普遍没有跳出仿制的窠臼。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仍然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车型虽然不少,但同质化问题突出,仿制车型多,创新产品更少,总体上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开发的体系和能力。
第三,价值链整合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企业集群是价值链整合的产物,但在形成企业集群过程中,有些同类企业不是自发集聚形成的,而是各地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市场主体、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靠政府行政命令聚集在一起,但实际企业之间并不存在高度关联性,不是价值链自然衍生而成的企业集群,企业间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相链接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导致企业产品单
一、缺乏协同效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想提升产业竞争力,一定要改变产业集群的现状,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制定适当的产业指导规划,使现有或新建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相辅相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对已有中小企业集群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建立,对新建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形成集群来安排项目,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配套体系中,使之改变独立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方式,多生产中间产品,并在同大企业合作过程中享有技术外溢效应,提高其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
二是转变集群集中于制造环节的现象,实现产业服务化,将集群提升与产业链完善结合起来。加快企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优化企业集群生存环境,要大力培育各种规范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服务,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和人才培训。在企业集群发展中要选择关联度高,存在价值链整合效应的产业进行优先扶持。注重原材料、零部件及各种包装储运方面的整体配合的一贯性,从而提高企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是加强产学研的互动和一体化,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深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著名大学合作建立虚拟大学园,近5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深圳成立产学研基地,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近80所、博士后工作站39个,孵化科技企业2200多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由初期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点对点分散式合作,逐步扩展到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标志着产学研合作网已具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由此可见,产学研一体化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宜兴市财政局
宜兴市财政局 文件 宜 兴 市 教 育 局
宜财行„2010‟2号
宜教计„2010‟3号
★
关于下发2010年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支出定额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各街道办事处: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经费保障方面,有些地方政府投入责任不够落实、经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从完善机制入手认真加以解决。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苏政发[2007]27号)精神,为进一步编制好各镇教育经费预算,落实好学校的各项经费,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现将2010《宜兴市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支出定额》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地应根据本镇教育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
1入。要广开经费渠道,积极组织经费来源,切实做到“三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并按规定比例统筹职工教育经费,保证教育所需资金,同时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及群众捐资办学。各镇学校必须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的核算制度,并合理安排好各项收支。
附:宜兴市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支出定额标准。
宜兴市财政局
宜兴市教育局
二○一○年三月四日
抄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洪雅副市长抄送:各镇中、小学拟稿:徐岳军核稿: 蒋国平签发:叶毅平、王占芳共印:60份
2010年宜兴市中小学教育经费预算支出定额标准
一、人员支出定额标准:
人员支出定额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工资、奖金、社会保险缴费、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其他等。
1、基本工资
指国家工资政策规定的在职职工工资标准。
事业人员包括技术职务(称)工资、津贴工资、浮动工资和工人工资,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2、津贴工资
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在职职工各类工资性、福利性、公务性的津贴或补贴标准。
实行绩效工资人员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含班主任津贴、骨干教师津贴、校长津贴),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市财政承担,奖励性绩效工资由镇、街道(园)承担。实施绩效工资后,按照国家现定发放的教龄津贴、特级教师津贴、特殊教育津贴、政府特殊津贴等仍按现行政策执行,原省、市规定的津补贴,只保留原市规定的医疗补贴(6元/人月),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未实行绩效工资人员包括基础津贴(35元/人月)、职务(岗位)津贴、综合物价补贴(165元/人月)、夏季清凉饮料费(320元/人年)、午餐补贴(60元/人月)、医改补贴(6元/人月)、特殊岗位补贴(上级文件规定的特殊职业津贴)、地方岗位津贴、其他补贴(45元/人月)等。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3、奖金
指上级及本市规定发给未实行绩效工资在职职工的各类奖励金。奖金标准为19800元/人年,经费由镇(园)、街道承担。
4、社会保险缴费
指按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规定由单位为职工个人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费用。
包括养老保险费(计提基数×23%)、医疗保险费(计提基数×10.8%)、失业保险费(计提基数×2%),有关计提基数按劳动社保部门的规定执行,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就业补助费。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实有人员497元/人年,扣除3.3万/残疾人测算,经费由镇(园)、街道承担。
5、福利费:在职人员每人每月20元,其中公办及大集体人员的福利费由市拨款(市财政下达在镇预算基数中)。
6、工会费:公办、大集体教职工的工会费由市直拨学校。
7、编内合同、代课人员工资每人每年5000元由市财政拨款,差额由镇财政负担;其余代课、产病假代职人员经费由各镇、街道负担。
8、民办定补人员工资、生活补助费和每人每月40元医药费,由各镇、街道负担;公办、大集体教职工死亡遗属补助每人每月440元由各镇、街道拨款。
9、搭伙费:按小学公办教职工总编制人数定额160元计算,由中心小学拨给农村小学,专项用于聘请炊事员的劳动报酬,由各镇、街道拨款。
10、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
(1)离休费。包括离休金(包括职务岗位工资、级别薪级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历年增资)、离休人员增发1-2个月工资、交通费40或60元/人月、护理费700-900元/人月、参观疗养费200或300元/人年、特需费500元/人年,以上费用由参保单位的养老保险费负担;离休人员的生活补贴和工作年限补贴、福利费(20元/人月)、电话费补贴(50或100元/人月)、配偶无工作生活补贴150元/人月、离休干部遗属生活补助费50元-550元/人月。镇(园)、街道承担离休人员生活
补贴及工作年限补贴的30%,其余由市财政承担。
(2)退休费。已实行绩效工资的退休人员退休费包括退休金及生活补贴,福利费(20元/人月)、退休人员活动管理费(260元/人年)等。镇(园)街道承担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的30%,其余由市财政承担。
未实行绩效工资的退休人员退休费包括退休金、退休人员补贴(福利补贴37元/人月、综合物价补贴165元-230.5元/人月、午餐补贴30元/人月、其他补贴15或20元/人月),以上费用由参保单位的养老保险费负担;生活补助费(9900元/人年)、福利费(20元/人月)、退休人员活动管理费(260元/人年)、地方岗位津贴。镇(园)、街道承担退休人员生活补贴,其余由市财政承担。
(3)住房公积金。指按房改政策规定由单位为职工个人缴纳的住房公积金(计提基数×10%,计提基数按房改部门规定计算)。经费由市财政承担。
(4)独生子女费。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发给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金(20元/人年)。按在职公办教职工总人数的40%计算,由各镇(园)、街道拨款。
(5)幼托管理费。按规定由单位负担的职工子女幼托管理费(500元/人年)。经费由学校解决。
(6)助学金:初中按学年初年报学生数,人年定额1元由各镇、街道拨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中生发放政府助学金,标准为1000元/生.年,经费由市拨款。
(7)超支医疗费:教职工超支医药费单位负担部分,由镇、街道财政拨款。
(8)其它:如女职工生育医药费、困难职工年终补助等,由各镇、街道拨款。
二、公用经费:
1、学校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
每年为650元(已包括免杂费补贴经费以及爱国主义电影教育费20元/生),学校应全部用于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市拨款按小学每生每年450元,初中每生每年575元,直接补贴到学校,为保证规模偏小学校正常运转,市财政在下拨学校公用经费时,对公用经费总额中心级小学不足15万元的按15万元,初中不足20万元的按20万元的保底数下拨;镇、街道财政补贴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0元,初中每生每年75元。
2、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年标准为:小学生600元、初中生750元,经费由市拨款。
3、义务教育寄宿生寄宿费:年标准为200元/生。
4、师资培训费:中小学教师培训费按教职工编制每人每年100元计算。由各镇、街道拨款。
5、校舍正常维修费:按学年初年报校舍建筑面积,按每平方米不低于7.5元计算,由镇、街道财政拨款。
6、设备购置费(教学仪器、课桌凳更新费等):小学每生11元/年、中学每生12元/年,由各镇、街道财政拨款。
三、基建及专项经费:
1、学校新建校舍和改扩建工程,根据各镇实际情况列入预算,由镇、街道财政拨款。
2、学校添置微机、多媒体、校园网建设,由镇、街道财政拨款。市对多媒体设备购置予以适当补贴。
四、成人教育经费:
按各镇总人口(含外来常住人口)人均1元用于成人教育的公用经费,由各镇、园区、街道财政拨付镇、园区和街道成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