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探析

时间:2019-05-13 11:3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探析》。

第一篇: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探析

**要在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上实现大的突破,必须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品牌化、旅游功能全面化、旅游客源多元化、旅游质量标准化、旅游产品特色化,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旅游休闲基地。

一、强化认证意识,推进旅游资源品牌化

充分对接国际和国内标准,彰显历史文化差异性、民间民俗神秘性和山水风光独特性,解决旅游资源认同性问题。一是加强“申遗”工作,拔高发展标杆。建立健全权威、科学、民主的“申遗”决策机制,编制文化遗产地的申报规划和重点景区的控制规划,不断密切与国家保护机构和国际保护组织的联系,学习借鉴著名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申报经验,对天柱山、浮山等国家级地质公园进行“申遗”的论证、评估和规划。二是加强“民保”工作,强势注册文化。针对区域文化资源分布于民间和理论化程度低的现实,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组织专门人员,设立专门资金对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对重要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注册,获取文化专利权和知识产权,形成注册文化,以便形成**独占性文化优势资源。重点围绕黄梅戏、岳西高腔、佛教禅宗和革命根据地革命旧址群等,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认定、申报、保护和交流传播。三是加快“创重”工作,保护自然遗产。学习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经验,大力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创建工作,大力保护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等风景资源,整体推进景区景点周围和旅游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严防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资源的低水平开发。

二、强化基础意识,推进旅游功能全面化

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推进旅游功能全面化,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解决旅游功能适应性问题。一是加快旅游大通道建设,提高入境便捷性。抓好南京-**、**-黄山、武汉-岳西高速公路开工、天柱山机场命名和跑道扩建工程,逐步开通与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省会城市和黄山、芜湖、九江等重要旅游地级市的对飞航班;争取天柱山火车站的改造升级,加快天柱山旅游经济圈、**市区各景点的直线通达工程建设步伐。同时,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便捷的交通为纽带、良好的配套设施为基础,使区域之间互为市场、互为资源、相互促进。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居舒适性。继续按照“改造旧城、建设新城、打造名城”的思路,加快推进旅游城市建设。以逐步实现**市区与高河镇的对接为主干,拉开城市骨架,实现扩容提质,提高接待能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主要景区建设集餐饮、购物、咨询、休憩、娱乐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在城市进出口改造升级一批大型旅游停车场,在城区建设美食馆、西餐厅、酒吧等一批精品店,在城市主要街道沿线配置休憩、饮水、自动售货机等设施。三是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整治力度,提高景观的协调性。对城内新建工程和建筑物改造,要做到程序依法审批、数量限量审批、风格统一规划,依法打击乱拆乱建、乱加层乱改造行为。在景区及景区附近新开商业店铺必须通过规划、环保、卫生部门和管委会的共同会审。规范发展乡村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大别山风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强化营销意识,推进旅游客源多元化

创新面向全球和国内市场的营销机制,壮大“天下**”品牌的影响力、感召力,提高境外游客比重,解决旅游客源广泛性问题。一是加强境外营销宣传。宣传与促销对于旅游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要大力夯实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旅游宣传推广中心,精心编制中长期及年度市场营销计划,组团参加国际国内知名旅展,邀请强势新闻媒体来**制播旅游宣传片,巩固扩大华东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争取开发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等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旅游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力争**成为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办好各种节庆会展。继续办好“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大别山映山红旅游文化节”、“天柱山国际网球公开赛”等一批赛事活动。出台引进重大会议和展览项目的奖励办法,争取国家旅游局和高规格的旅游组织等机构的会议在**举行。精心策划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盛事活动,邀请国际、国内政要视察**,邀请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知名专家学者和大企业、大集团ceo游览**。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全球性大事件进行营销,举办大型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在央视和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投放**旅游形象广告片,在主要办公楼宇、赛会场地设置旅游形象广告牌。三是发挥旅行社骨干作用。加快旅行社兼并、重组、整合步伐,扶优做大骨干旅行社,推进旅行社向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与国内四大旅行社总社密切合作,鼓励景区景点和旅行社在港澳、北京、上海等重点市场设立驻外营销机构。

四、强化规范意识,推进旅游质量标准化

要不断强化规范意识,提高管理素质,彰显人性化服务特色,解决旅游环境亲和力问题。一是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制度。着力推动旅游行业实行国际iso环境管理认证、iso质量认证、绿色环保认证、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积极推动旅游预警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督促指导景区景点完善相关制度和

措施,努力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游客紧急救援体系和工作方案,加入sos和medex救援体系,构建国际医疗网络。二是培育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际或国内通用的培训教材和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鼓励境内外高素质、多语种人才来**创业,制定系统性的旅游人才外派培养计划,建立起一支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业规的经营管理人才。落实窗口单位培养外语服务人员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导游人才从业资质、分等定级、执业规则等制度,发展多语种导游员、讲解员队伍,培养选拔一批国宾导游,满足境内外游客需求。三是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采用国际旅游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类制定实施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度假村、乡村旅游、旅游车船和旅游接待单位的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营造旅游大市的浓厚氛围。推动行业改革,完善旅行社和导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导游执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导游解说系统,组织编印《**旅游指南》、旅游地图,不断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

五、强化开发意识,推进旅游产品特色化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游客需求为基础,多层次,多方面分析市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通过人为的改造和现代科技的利用,挖掘其精髓,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延长其旺盛期,缩短其衰落期,适时向社会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发挥旅游产品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特色,解决旅游的内驱力问题。一是实施龙头品牌带动。区域旅游合作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一旦变成旅游产品,就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要在周边省市中独树一帜,最佳选择就是打造黄梅戏和天柱山这两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龙头品牌。**著名的戏剧之乡。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黄梅戏在全国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在全社会戏迷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继续推进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通过做强黄梅戏这个文化产业宣传**,展观**独特的文化魅力。天柱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在巩固现有的各种资源的同时进行立体式开发,将天仙河漂流、三国“二乔”故里的景点设计结合起来,扩大天柱山的魅力内涵,发挥**标志性景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二是实施精品支撑带动。**的旅游产业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没有有规划地打造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实施精品工程势在必行。要打造自然风光精品。重点打造五大旅游区,即**黄梅戏与城市休闲旅游区、潜-怀天柱胜境与古皖文化旅游区、岳-太自然生态与禅宗文化旅游区、桐-枞文学流派与火山地质旅游区、宿望山寨与雷池文化体验旅游区。对这些景观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扩大宣传,使之成为自然风光中的精品。要打造历史文化精品。深挖**文学资源资源,重点突出桐城派文学、张恨水与蝴蝶鸳鸯派文学、海子故里与海子诗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深挖**的戏剧资源,重点突出黄梅戏和京剧的发源地;深挖**的历史资源,重点突出文化遗址和革命纪念址、陈独秀陵园等,从注重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地方特色的展现去精雕细琢,推出精品。三是实施区域联动带动。加强同周边省市联系、共荣于华东旅游和长三角旅游大框架内是**旅游发展的不二选择,要统一认识,主动加强同黄山、九江、武汉、南京等景区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大范围的旅游资源,实现客源市场的共享。在旅游线路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两条既依托中心城镇、交通干线,又和旅游景区串联最优化且与周边景区资源共享的精品线路。四是实施多元投资带动。从长远来看,深层次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社会化投入和多元化融资是资本来源的主要渠道,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形成政府投入、企业开发、社会融资、品牌入股等形式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构建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协调的大旅游产业格局。

第二篇:对发展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

对发展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

——杭州滨江区长河街道开发农业旅游产业的专题调研

●来福根

一、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业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农村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闲、参与、娱乐活动,是当今世界流行面最广的一种旅游产品。通过开发农业旅游产业。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能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提高区域间的财富转移速度。农业旅游正是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身心需求发展起来,是面向城市居民开发的集参与性、娱乐性、享受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产品。农业旅游以其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独特的乡土文化气息受到都市人们的青睐,并带来了大量城市居民消费,有效地实现了区域间转移。现阶段城市居民已表现出了浓厚的近效旅游倾向,通过农业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农业和旅游两个资源优势,有利融入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有效带动三产促进一产。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客观要求推动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的建设,加快人流、信息流、观念流、文明流等环境的建设,加快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和地区资本积累,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农业旅游植根于农,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农产品直接面对消费者,其产品可以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消费者手中,同时解决了当地农业产业化中购销体制不畅等难题。旅游需求还直接增加了农产品的需求量,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再发展的机遇。三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型产业,与其直接相关的行业有几十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上百个以上,能吸收较多的劳动力就业。据旅游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农业旅游让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以一个区域范围内或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使更多就业竞争力比较弱的农民得到就业机会。

四能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对接。游客参加农业旅游是为了寻找曾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参与劳作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在农业旅游中,农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劳作的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农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参与到旅客的高品位精神追求中去,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增加农民对外界的认知程度,开放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农民对自身价值和发展也有了新的定位。通过农民与游客的频繁交流与相互促进,游客把先进的理念与意识、市场信息等通过自身的言行带到农村,而农民则通过旅游活动把淳朴的乡情传遍四方,从而促进城乡精神文明的对接,提升精神文明理念。

五能保护好原生态文化。在农业旅游开发中,农民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很快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他们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增强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农业旅游的综合环境。农业旅游的开发、生产和消费主要依靠稍加改造的现存物质基础。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行对土地资源的多种立体利用,并且其发展动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系统和生态系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的生产生活过程。

二、长河街道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与主要目标

总本归纳外部优势和内部优势。

所谓外部优势: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业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以白马湖渔村为例,双休日与节假日已经几乎满位,其次与我们周边资源基本相同的比,在农业旅游行业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大清谷、梅家坞、山里人家以及塘栖镇、乌镇、滕头村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二是从去年底杭州市委市政府已启动了“杭州旅游国际化”方案,并直接向城区推出了“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这一举措,在滨江区共有四个点,长河街道

就点了三个点,其中白马湖渔村在今年元月起作为首批命名推出,山一村生态观光农业、狮子山林休闲山庄于年底将同期命名推出,对于这样来说,由政府支持是开发农业旅游的最好机遇。

所谓内部优势:

1、有区域特有的资源。首先是涉及8个行政村,有4400余亩山林,4000余亩耕地,1000余亩水面,其次是拥有千年古镇旧址、冠山寺遗址,与萧山湘湖相连的跨湖桥文化遗址和越王城山遗址、白马湖以及近代的全球环境“500佳”山一生态村等。所有这些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开发农业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

2、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尤其是钱江四桥与高架的贯通,其便利优势更加突出。

3、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04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3.6亿元,农民人均收9457元。另据不完全统计,全街道现有农业企业12家,2004年,年创产值已达亿元以上。连接农民420户,带动基地37处。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和像白马湖观光农业有限公司带动型龙头企业,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充实的基础,有利形成比较完整的旅游圈和一条旅游线路。

主要目标:通过1-3年的努力,把杭州城市的部分社会资源转化为可供接待海内外游客的国际旅游产品,遍布城市的各个地域、各处领域、各个侧面,满足海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交流需求,展示城市化、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全面构筑一个开放的、可进入的、具有亲和力和真实感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三、发展农业旅游的对策建议

1、加强引导、有序推进。农业旅游不同于其他行业,不仅涉及行业多,且范围较广,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开发,也不是纯粹的旅游开发,所以被称作为社会资源转化旅游产品的城市农业旅游产业。为使该项新兴产业有序推进、规范管理,建议街道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做好对农业旅游开发的指导协调、立项审批、组织验收、监督管理和开展日常活动等,并在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及时协调各种矛盾,为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农业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科学规划、提升档次。按现有农业现状,自然与人文景观,着重在规划内容中发展农业旅游产业要重视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将集镇总体规划特别是集镇南片的特色农业、精神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与城市旅游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做好挖掘和参与相结合;更要积极加快引进适合休闲观光的特色渔业养殖、特种蔬菜品种、茶果、花卉盆景和其它观赏性动植物,引进现化先进技术设施等,提高科技含量。这样才能较完整凸现农业旅游产业,充分提升其档次和品位。

3、政策扶持、推动发展。为了加快农业旅游的发展,建议街道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一是被列入杭州市级示范点(园)的受牌单位,给予一次性不等数额的奖励费,给予直接扶持。二是承办对发展农业旅游产品所需土地应与农用地一视同仁。三是会同农村信用社,应把农业旅游产业的重点基地,视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优惠。四是会同电力部门,在尽力保障用电的同时,尤其对用于种养生产、冷藏保鲜、增氧、排灌等农具用电享受农用价格。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从现有各交通路网的逐渐完善,为配套农业旅游的发展,建议由街道牵头,统一格局设计公益性广告牌与宣传达室标语,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三个一点”办法,即:集体投资点、业主出资点、社会捐征点,通过规范有序的设置以及形象生动的宣传,既营造了整体氛围,也增强了外地旅客一踏进滨江长河,就能看到特色鲜明的游览内容,从而更加充分提升天堂长河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作者单位: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农技站)

第三篇: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刘世锦

2003-05-17

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杭州湾地区的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概念和现象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产销量往往以“亿” 为单位,令人惊异。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绍兴的一个新建的织布厂,年产量达上亿米布。在浙江,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据统计,浙江有5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一个零部件厂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说,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供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对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不高的产品,如袜子、领带等,则有大量成品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在其前道生产环节也有细致的分工。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是这些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优势。在珠江三角洲地区,IT、家电等产业的聚集已经形成。在这一地区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

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据介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彩电、计算机、手机等产品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而浙江“块状经济”的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可以说低到了极致,比如在北京市场上卖五六十元的布料,在当地不到十元;在外地市场上卖五六元的袜子,在当地仅几角钱。

二、形成机制与优势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过程和机制更是意味深长。在浙江,基本上是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先是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几十家、几百家乃至更多家这样的生产单位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所谓“一乡一品”、“一镇一品”。为了给这些产品找销路,便出现自发性的市场。市场出现和扩大后,促进了市场背后的生产发展,然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展。地摊式的市场形态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但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出现了。市场一旦形成并逐步成熟后,便会促成自己的合理秩序。在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形成了高效率的通达全国各地的物流系统,其他地方的客户,经常宁愿绕路也要到“中国轻纺城”发货,因为这样才能更加快捷、可靠、便宜。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有这个特点。

而在珠江三角洲,产业集聚有着多种机制。

一种是加工贸易带动。以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为例,先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成本很低,总装厂也进来,并带来了更多的配套厂家。美能达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比在日本至少低30%,人工成本仅为日本的十三分之一。在竞争压力下,美能达的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陆续进入这一地区。

另一种是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顺德的科龙、美的、格兰仕等名牌产品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厂家的发展。科龙的冰箱、空调等的外部采购率达到70%以上。

还有一种类型是OEM、ODM产品带动。顺德勒流镇的东菱公司,专为欧洲市场做小家电的贴牌生产,80%以上的零部件就近采购。仅在勒流镇,与小家电相关的生产企业有四千多家。

最重要的是,不论在广东,还是在浙江,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想,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当事人本身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回头一看发现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政府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顺势而为,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浙江几个成功的大市场,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政府作用除了积极一面外,也有“不积极”、“消极”的一面,在有些市场自发出现的初期,当地政府部门认为“乱来”、“不规范”,曾经驱散、关闭,但总是关不了,以后被迫默认,再以后态度转为积极,承认、扶持、提高。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是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关键所在。

那么,产业集聚主要有哪些优势呢?可以有如下初步的概括。

一是,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如有的日本厂商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购成本可以降低30%。这是向单个主机厂供货时所达不到的。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以某手机生产厂为例,其重要部件至少有三个供货商,各占70%、20%和10%的份额。主机厂在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依据供货质量、及时性、价格等调整不同厂家的供货比例。而在单一供货商的情景下,则可能出现由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主义倾向而引致的“要挟”行为。三是,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宁波的服装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纺织面料供货商到宁波设点销售,由于供货的批量大,成本相应降低。

四是,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类似硅谷“酒馆谈话中的技术转移”现象,在产业集聚区也普遍存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五是,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例如,宁波"L"型的十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一两千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众多企业都可分享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又如,绍兴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众多的纺织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金昌现象”。地方政府也反映,当地形成产业集聚后,政府部门也积累了许多专业性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绍兴市政府认为在为纺织面料特别是化纤面料生产企业服务方面,情况熟悉,得心应手。宁波市政府促进服装业发展方面亦有同样感受。

三、关于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几点政策性考虑

产业集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素材。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将可能产生一些很有意义的成果。这里着重提出几个从政策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某类产品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在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的电子产品,等等。欧洲、日本也大体如此。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从国内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历史看,在起步阶段也曾经历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一定阶段后,才向特定区域集中,分工协作体系逐步深化。目前已经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现了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的势头。如果说以前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度还不高的话,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这种关联度已经并将进一步增强。对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而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也会衰落下来。由此可以考虑引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

第二,讲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产业集聚概念。这是上一个判断的逻辑推论,但实践含义要更强一些。不论全国还是某个地区,产业发展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在某个具体区域。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聚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当产业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形成依赖后,区域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种新的盲目性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一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蓬勃发展,而产业中心随之转移的现象。以纺织工业为例,过去的长时期内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及内地的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不少已经破产关门。与此同时,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那么,这种增长来源在哪里呢?看看浙江绍兴等地的纺织业,答案就清楚了。中国总体上仍处在经济的较快增长时期,相当多的产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机会是否属于某个特定区域,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和目前具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区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集聚的进程是否开始,已经达到了何种水平等。对此,不少地方和企业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一些地区在规划产业发展时,往往提出“大而全”的计划,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如一个县)范围,要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要发展一系列热门产业,如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样样齐全。这种状况表明对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缺少基本认识,特别是缺少产业集聚的概念。而在产业集聚发展迅速的地区,地方政府负责人则是另外一种思路,他们能够明确地强调发展哪一类产业,甚至是某一类产业中的某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通过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逻辑。

第三,老工业基地振兴要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探寻新思路。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上面述及的产业集聚有着实质性区别。多年来,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发展装备工业来振兴老工业基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制造业的发展,装备工业有很大可能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但这种机遇是否就一定属于老工业基地,恐怕还很难说。如果老工业基地不能通过企业改革、市场发育,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由传统工业区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集聚的转变,将会与这一机遇失之交臂。在人们的印象中,浙江工业的特点是“轻”,但在宁波,已经出现了由一千多家塑料机械企业构成的产业集聚区,其中有目前国内最好、国际上竞争力相当强的注塑机生产企业。中国的装备工业有希望得到大发展,但装备制造中心,至少是部分生产基地,很可能发生区域性转移。对老工业基地来说,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利用好机遇,另一方面,也不一定把宝都押在装备工业上,因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生产基地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当地的优势,特别是这些年来新形成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形成产业集聚并且有竞争力的,也会有其他一些产业。在这方面,部分老工业基地已有了成功案例。

第四,产业集聚对流行的产业“梯度转移” 理论形成重要挑战。过去我们讲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主要是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随着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优势已不再明显,或者不复存在。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优惠政策的重要性明显下降的阶段。产业集聚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事实上,外来投资者(外商和内商)选择投资地点时,在地区和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其他方面的条件差距缩小的情况下,产业配套条件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产业集聚形成后,显著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地位。这种状况对流行的产业“梯度转移”

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原来我们所期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产业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会随着经济成长逐次向中西部转移,很值得重新研究。这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向我国进行制造业转移,主要目的是分享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其前提是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自然人流动(不难想象,如果允许这种流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产业就不会转移到中国大陆)。而在我国内部,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流动自由度是较大的。这意味着,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分享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产业集聚条件形成后,中西部地区要获得这些条件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在低成本劳动力与产业配套条件的组合中,中西部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这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没有出路了,而是说,中西部地区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集聚,而不要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上。这方面,中西部的有些地区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在西安市,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集聚已初成气候,全国最大的前十名民办高校,西安就占了一半左右。

第五,产业集聚使行政性重复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如前所述,产业集聚较成熟的那些地区,相关产品的交易和生产成本大幅度低于其他地区。这样,如果其他地区在这些产品上搞重复投资,特别是政府驱动的行政性重复投资,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失败的概率会更高,损失也会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聚对行政性重复建设是一个有力的制约因素。问题在于,相当多的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去年以来,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刺激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和准备大干快上汽车制造项目,而且重点是总装项目。汽车产业是一个对产业集聚有较高要求的产业。中国真正具备产业集聚条件的潜力的地区只能是少数。在这些地区之外的汽车制造项目,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很大的失败概率。

第六,如何有效地促进产业集聚?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显著提高以后,对一个地区来说,如何促进当地的产业集聚,就成为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对此,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提出的钻石理论,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也仅仅是参考价值,这不仅因为该理论本身是不完善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情与波特教授研究过的国家国情有显著不同。在如何促进产业集聚问题上,政府扮演什么角色是首先要搞清楚的。有的地方学浙江发展“块状经济”,由政府规定某个地方发展某个产品或产业,规定一些企业为另一些企业配套,用行政性办法人为“造市”,这类做法就将事情搞歪了,丢掉了浙江发展“块状经济”即产业集聚的精髓。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创造一个开放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好公共服务,如果本事再大一点,可以做一些提升生产要素质量的工作,如培训、提供信息等,至于能够形成何种产业集聚,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

第四篇:对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思考

对于十八大会议的心得体会

————对贵州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如何让贵州秀美的山川和多彩的文化更加闪闪发光?面对记者的提问,在11月9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贵州省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敏尔回答说:贵州要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贵州作为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一直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近些年也通过招商引资、举办旅游活动盛会、召开旅游学术论坛交流会等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贵州旅游知名度,建立贵州旅游形象,拉动了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仍清醒地看到贵州的旅游经济与世界发达区域、国内的许多旅游省份的差距非常大,就是与西部地区的一些邻近省份(如云南)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为什么贵州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旅游收入,而且在带动地方经济方面收获甚微呢?

一、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四大亮点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呈大幅增长趋势2006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其中2011年增幅达到43.5%,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省假日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统计表明在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7.22万人次,同比增长55.52%,其中入境旅游者1190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60.28%。

(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贵州境内,自然风光神秘雄奇,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悠远凝重,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旅游文化催人奋进。拥有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大溶洞、马岭河峡谷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等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花溪等61个省级风景区,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

(三)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贵州凭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2011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0.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1.5%;国内旅游人数210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6.1%;全省旅游创汇收入0.6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2.8%。国内游客主要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等77个城市;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四)旅游产品多元化

贵州省目前已形成了观光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其特点为: 红色旅游的发展迅速。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红色旅游继续升温的大红相识下,贵州省举办了贵州红色旅游的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反响热烈,效果明显,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出游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人改变单一随团队出游的旅游方式,开始日益追求休闲、舒适、轻松愉快的自助驾的旅游方式。此外,绿色自然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农村家居游发展势头良好,开发潜力很大。

二、目前制约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要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贵州提出了以旅游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口号,但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到位,没有将旅游产业视为经济产业对待,旅游业还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中无应有的地位。

第二,贵州一些地方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所以导致了地方政府虽然拥有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但却不具备资源开发规划、经济运作能力,只能进行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容易导致因缺乏规划,失去监控而引发的布局失衡和资源开发的无序状态等问题,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妨碍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思想不解放、开拓意识不强,还报着穷不死、也饿不着的官

僚思想,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开放会削弱地方政府权利,因此宁愿固守成规也不肯放手一搏。

第四,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联度高以及涉及面广的特点,其发展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贵州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没有建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供给网络,旅游行业内部各单位协作意识不强。旅行社、景区、酒店宾馆、租车公司等单位各自为阵,缺乏长期稳定的协作配合,这种公司行为个人化造成贵州旅游业整体质量不高。并且各旅游企业出现多头对外的局面,没有联合促销,导致旅游业竞低报价,旅客竞取低价,服务水平下降,旅客不满率上升,产品综合经济效益降低,为争夺客源再压低报价的恶性循环。

其次,各部门之间脱节。旅游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如交通、工商、城建、金融、林业等部门,旅游工作要做好绝对不能单纯依靠旅游部门。此外,贵州各地区资源共享、合作开发的意识淡薄,旅游宣传和营销都是分开进行,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

(二)旅游产业链短,门票经济造成发展障碍

许多旅游专家都强调一个旅游地区门票收入的比例能显示出该地方旅游市场化的程度以及旅游产业的成熟度。通过对贵州旅游经济比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虽然近年来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呈上升势头,但单一的门票经济表明了贵州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目前贵州旅游收入中2 /3以上的收入都来源于门票,许多景区过分依赖门票收入,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旅游接待人次和门票价格的提升,忽视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从2005年初,贵州省许多景区门票价格普遍都有不同程度地调整提高,此外一些原来没有收门票的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也纷纷地设门

第五篇:宜兴市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宜兴市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一、宜兴市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宜兴是无锡“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三角中心,是江苏省四个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总人口107万,下设14个镇、4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环保科技工业园)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宜兴经济开发区、江苏陶瓷产业园)。

从产业区域集聚分布来看,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三大主体园区特色鲜明。环科园、陶瓷产业园区分别凸现环保和陶瓷发展主题,聚优成势加快发展;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000亩的光电产业园成功启动。二是四大产业集群强势起步。电线电缆、化纤纺织、环保设备和陶瓷等四大产业集群跻身于“江苏省百家产业集群”,为江苏省内县级市中最多的。同时官林“中国电缆城”、高塍“中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新建“中国化纤纺织名镇”、西渚“中国亚麻纺织名镇”4个“国字号”区域品牌相继授牌;“江苏省电线电缆出口基地”正式授牌,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0个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水处理设备已占据了1/6左右的国内市场份额和1/2以上的省内市场份额,环保装备的产销规模和竞争实力在全国县市中排名第一。三是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悄然兴起。周铁镇以天乾科技为龙头的大型铸钢件生产基地正在迅速崛起,涌现出天乾科技、兴达文具、格兰特干燥设备、巨能机械等一批国内同行业颇具影响力的非化工“单 打冠军”。张渚镇注重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其电子器件行业异军突起,LED数码管生产企业已有近30家,年生产能力达10亿只,成为国内LED生产基地之一。新庄街道按照“巩固提高耐火保温行业、裂变发展灯具行业”的思路,以行业骨干企业为载体,瞄准世界知名制造商,精心组织包装,积极向外推介,其灯具产业由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延伸,为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灯具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环保装备基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为我市首家获此殊荣的产业集群;电线电缆基地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张渚LED产业基地通过省级论证。

从产业经济总量和发展结构来看,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300亿元,增长27.2%;工业销售收入2220亿元,增长30.2%;工业利税总额177.1亿元,增长15.4%。其中1189家超汇企业完成工业销售收入1944.1亿元,利税157.2亿元,分别增长30.2%和16.5%,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87.6%和88.8%。同时,琉璃瓦、化工、铸造、水泥等行业整治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工业后劲投入尤其是装备投入再创新高,全年超过60亿元。全市工业行业发展主要呈现五大特点:一是六大行业全面增长,纺工冶金增幅较高。得益于大规模的装备投入和市场价格的飚升,纺工行业后程发力,增幅从2010年上半年的第四位,一跃成为行业增幅首位,全年累计销售增幅达到39.7%,其中化纤产业的增长势头强劲,增幅达53.3%,遥遥领先其他行业。由于铜价稳步回升,冶金行业在占比高达24.3%的基础上,仍实现39%的增幅,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幅近11个百分 点。建材、轻工增势较缓,比重进一步下降。二是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转型发展步伐加快。铜材加工、化纤亚麻、机械铸件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得益于产品产量显著提升、原材料价格稳步回升、大规模后劲投入和装备改造等因素,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730.1亿元,利税47.8亿元,分别增长38.4%和29.2%,分别高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增幅8.1个和12.7百分点;所占比重分别达到37.6%和30.4%,分别比2009年提高3.2个和1.4个百分点,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三是新兴产业增势强劲,规模优势开始凸现。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25亿元,利税79.9亿元,分别增长27.6%和5.38%,所占比重分别达到52.7%和50.8%。其中高端线缆产业实现销售530.1亿元,同比增长25.2%,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龙头企业远东集团完成应税销售141亿元,增长40.6%,位列全市第一;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销售80.8亿元,增长29.9%,销售超亿元的企业有22家,比2009年新增11家,有17家企业成为全国环保百强骨干企业,整个产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54.5亿元;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8.4亿元,增长96.5%,全市光伏产能超过1500兆瓦;新材料产业实现销售332.7亿元,增长25.1%,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有3家;光电子产业实现销售53.7亿元,增长2.8%,销售超10亿元的企业有2家。四是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中坚力量逐步形成。2011年新评定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我市有2家企业入围,分别是江苏金辉集团公司、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列第444、489位;入围2011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企业分别 是江苏金辉集团公司、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天地龙集团有限公司、无锡江南电缆有限公司,分列第242、272、286、351、423位;这批企业去年全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630亿元,今年前7个月,工业应税销售近300亿元。华亚化纤总投资16.8亿元的年产30万吨直纺FDY差别化纤维项目已全面投产,标志着华亚化纤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FDY细旦丝生产企业。莱顿集团总投资6亿元的聚苯乙烯树脂三期扩能工程已正式投产,年产能达46万吨,跃居国内第一。目前我市共拥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60家,2010年实现销售853.6亿元,增长28.8%,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8.8%,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五是产业集聚水平提升,优势园区发展加快。线缆、环保、化纤、亚麻、节能灯、LED等产业均已达到了一定产出规模和竞争优势,环保装备基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为我市首家获此殊荣的产业集群;电线电缆基地被列为第二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张渚LED产业基地通过省级论证。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8条交通重点公路工程建设进度较快,集中区内外路网日臻完善,5个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工作有序推进,并启动新建了60公里污水主管网和3座污水提升泵站,集中区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2010年集中区拆迁民房超过30万平方米,腾出净地超过2500亩,创历史新高。同时,工业地产项目也在全力推进之中,将为广大中小型企业和科创型企业提供较好的投资创业平台。

二、今年以来宜兴市产业经济运行状况

1、主要指标稳步增长。1—7月份,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344.7亿元,增长32.4%;工业应税销售1486.4亿元,同比增长33.5%;利税总额108.3亿元,同比增长28.2%。随着同期基数的持续抬升,规模工业产值增幅一改连续3个月保持在33%的运行态势,增速略有放缓。

2、发展后劲稳步增强。1—7月份,在建工业项目408只,一期计划投资389.9亿元,完成工业后劲投入140.9亿元,增长12.9%,其中,完成技改投入92.3亿元,占工业后劲投入总量的67%。56只市定重点项目已有43只开工建设,完成工业后劲投入28.8亿元。

3、新兴产业稳步提升。1—7月份,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五大新兴产业完成销售收入672.7亿元,同比增长34.1%,产出份额达48.3%,比去年年底提升2.3个百分点。在建的五大新兴产业项目151只,一期计划投资217.7亿元,增长53.9%,占全市总量的56%,其中,新能源产业一期计划投资增长114%。

4、产业整治稳步推进。6台直径3米以下及手续不齐的水泥磨机全部拆除到位,50家化工、水泥、铸造企业已进入关停并转程序,对保留大象瓦企业和2012年关闭琉璃瓦企业的提标升级工作全面展开。大力开展节能竞赛活动,加快推进远东光电等9只重点节能项目,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1—6月份,我市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209吨标煤,同比下降21.65%。

三、下半年产业经济发展目标

1、进一步狠抓有效投入,努力在项目建设上掀起新热潮。始终 把项目投入作为推动发展最直接的力量,以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迅速形成新一轮大投入、大发展之势。一是抢抓进度快投入。全力抓好第一批市定工业重点项目的建设推进和第二批计划项目的排定实施,组织开展集中开工、现场观摩等活动、全面造浓项目建设氛围,确保全年工业投入超26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18%以上。二是突出技改抓投入。引导规模骨干企业强化“固本强身、抗压制胜”的主体意识,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力争年内全市装备投入超70亿元,技改投入占比达68%以上。三是优化服务促投入。建立健全“绿色通道”、“服务直通车”等制度,协调解决用电、用地、融资等突出要素制约,竭力以优良服务环境促投入、助发展。

2、进一步构筑现代产业,努力在经济转型上抢占新高地。积极构建更强现代产业体系,致力推动宜兴经济在转型提升中实现跨越发展。一是促使新兴产业集聚更快。确保全年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光电子、新材料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规模达1350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过50%。二是促使现代服务业能级更强。积极推动麦德龙落户和城东八佰伴开工,大力推进长三角金属物流园三期、国际环保城二期、万达广场建设,确保红星美凯龙一期10月开业。三是促使生态文化旅游业名气更响。精心筹办生态文化旅游节、首届两岸素食文化博览会,完成云湖景区一期建设、善卷洞景区二期改造,确保年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20亿元。四是促使现代农业效益更高。加快建设官林临津、徐舍田浪、周铁渎区、杨巷中兴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力促农业提速增效。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在借力发展上谋求新突破。全力 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力求实现高水平的借力发展。一是着力招重大项目。认真筹划“秋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集中全力主攻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力争下半年新签超亿元项目20只以上。二是着力建重点园区。深入推进环科园“园街一体化”进程,致力打造以“环保”为主题的现代一流园区。加快经济开发区科创新城建设,切实优化功能配套、促进产业集聚。三是着力推资本经营。切实抓好企业上市和股权融资工作,确保下半年5-6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年引进协议融资70亿元以上。四是着力抓战略合作。继续开展与高端主体的战略合作,吸引其投资一二三产、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不断深化创新合作,力争国家环保设备检测中心成功落户,年内新注册“530”企业超20家。

四、目前我市产业创新发展中还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1、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紧迫。传统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技术偏少,仍然是当前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尽管已达45%左右,但工业专利的70%集中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的80%又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我市近几年发展的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LED等产业虽然位居高端产业,但生产的属中低端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份额明显不足。而且一些产业中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事战略性整机产品生产的企业更少,“一个战略性整机产品”带动“一条产业链”的产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爆发力的增强。因此,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始终是促进产业转型的目标与方向之一。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任务非常紧迫。企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阶段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我市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普通较强,但总体规模较小,掌握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不多。正是因为我市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技术创新总体还处在“跟踪模仿”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致使创新能力整体不强。从我市目前列入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的1150家企业看,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近300件,企业年均产出仅0.3件,新产品开发每年100多只,企业年均产出不足0.1只。自主创新产品少、新产品贡献率低是影响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和企业爆发力增强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任务。

3、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任务非常紧迫。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进科技平台建设上总体进度较好,并依托这些平台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但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配套还不完善、聚合效应还不明显;重大企业研发机构少、研发产出效率较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重大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科技咨询、技术市场、风险投资等服务功能还不健全,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市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的战略重点。在我市创新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更应把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作为汇聚科技项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4、突破高端人才瓶颈制约的任务非常紧迫。人才是科技创新创 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但是我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应用人才的相对不足,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瓶颈制约”。对比周边可以发现,我市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明显滞后。近三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仅占江阴和无锡新区的15%左右,“530”计划项目的落户数不到江阴的一半,只及无锡新区的14%。企业引人才、留人才难度较大,全市引进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中,60%以上集中在机关单位,企业引进的“双高”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人才问题是影响我市推进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的最突出问题。加快引进科技领军型人才,必须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头等大事。

下载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药、水、游”三篇文章。面对新机遇、新形势,作为“绿色氧吧”的××如何让旅游产业乘势而上、快步跟进,实现大发展?如何为经营绿色××注入......

    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一、简述会议及种类 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它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消......

    旅游产业中低碳经济发展的调查(最终版)

    旅游业中低碳经济发展的调查 [文章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质是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最大的社会产......

    智慧旅游对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大全五篇)

    智慧旅游 发展的基本点是对旅游业发展形势的清醒认识,着眼点是形成可持续发展和更加依靠旅游信息资源发展的坚实基础、内生动力和新机制,着力点是加快基础建设,推动旅游信息服......

    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范文大全

    论文题目: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绪论:一个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对这个城市方方面面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引起一系列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变化的本质,会对城市......

    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最终定稿)

    ***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立足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产业链建设的要求,出台多项政策支......

    产业集群地区经济发展

    目录 1 产业集群的效应 ………………………………………………………1 2 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

    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浅谈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它具有显著的特点,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