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时间:2019-05-12 12:35: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第一篇: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一、简述会议及种类

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它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会议特别是国际性会议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市政建设、创造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其种类如下:

⒈股东大会

决定公司的最高执行方针,选出董事、监事人选

审议股份公司的重要报告、方案和对公司的重大业务事项进行决议

修改股份公司章程

每年至少一次

⒉董事会议

由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董事监事构成,是股份公司的常设领导机构,是股东大会和股份公司章程所赋予业务的决策机构。

会议主要决定举行股东大会的时间,代表董事的选任,新股发行等重要事项。⒊董事会常务会议

——董事长、副董事长、常任董事、常务董事、常勤董事等参加

是决定公司业务执行上最高方针的重要会议,如公司专业计划、人员配置等具体方案的提出。

⒋部长会议(部门经理会议)

⒌部门类别会议

⒍经营协议会议

为改善、提高使用者与劳动者的经营活动而举行的协议会议。

⒎委员会议

——机动组织 “研究会组织”

为解决特定课题所产生的强力组织。

⒏谈判会议

⒐与业务有关的会议

新产品发布会、记者招待会、顾客招待会、创立纪念会等

⒑与财界有关的会议

工商会、经济同友会、经济团体联合会、工业会

⒒与社交活动有关的会议

服务社交团体活动、亲善性的协会成立会议

⒓与文化活动有关的会议

各种娱乐性、联欢会性、比赛性会议

二、简述会议产业

会议产业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产业社会的高速发展,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通过国家间的信息交换,为使自国的利益和相互协力的国际交流而发展成长的产业。进入1990年之后,随着GATT、UR、WTO等组织的出现,加速了全球化、开放化、信息化的趋势,因此大型的国际会议日益频繁,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与博览会达4000多个,这使会议产业转变成了旅游产业的核心部分。大型的国际会议不仅带动航空、宾馆、旅游及其他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举办大型会议,还可以向世界宣传举办国的民俗文化,并活跃地区经济,引来大量的游客,增加外汇收入。从而,各国在设立大型会议中心,培养会议专业人员等方面下足了力气来争办各种大型的会议。由于多种原因,中国的会议产业的发展相对其他国家较晚。但近几年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惊人。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后,在北京召开的有外宾超过千人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就有数十次之多。中国的国际会议产业虽然走出起步阶段,进入了成长阶段,但是由于相关会议设施及专业人员的不足,相关产业的小型规模,体系化国际会议培训计划的薄弱,民、政间协力体系的不足,阻碍了国际会议产业的发展。因此,本文的目的是,从理论上分析会议产业的目的和价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会议产业的重要性,并通过大量的资料,调察会议产业出现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方案,集思广益,探索出会议产业发展的战略方案。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每次召开大型国际会议,就能把大量的旅游客人吸引举办国的大门,加上参加会议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其国家的政治、经济要员,所以对推广举办国的信誉度方面大大有利,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消费水准远远超过普通游客,平均能达到他们的2.2倍以上。因此,可称为高附价值产业的会议产业的前途是惊人的,研究和分析此产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会议产业发展的障碍

首先,对会议产业的认识存有偏差。会议产业或者会议经济并不是传统意义的会展产业或会展经济,从严格意义上讲,会展业只是会议产业的低端,而会议产业则是以高质量会议设计和品牌推广为核心的产品,展示、旅游、酒店服务、餐饮等只不过是会议产业的外围产品。但直到目前,我们对会议产业内涵的挖掘还不够,认识上也不到位,致使把发展会议产业视作盖酒店、盖宾馆、盖会议场所等。

第二,对企业会议和社团会议的扶持力度不足。按主办单位划分,会议包括企业会议、社团会议和政府会议三种类型。目前,上海有影响力的会议品牌大多是政府会议,如陆家嘴论坛、第三届中国中小企业节、第六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等。相对而言,社团会议和企业会议的知名度偏低。主要原因是,政府专项补贴不足,立法条例不够清晰,产业发展政策不够突出。

第三,会议人才缺乏,归口管理错位。会议服务人才是专门从事会议策划、推广、销售、协调、组织,以及相关联的招商、贸易、税务、投资、法律、翻译等的人才。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真正的专业人才还不到从业人员的1%。仅从原因上讲,主要是此类人才的专业教育、培训以及引进等方面相对比较滞后;从根源上讲,主要是和目前的会议产业归口旅游部门管理有关。

第四,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致使会议产业难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上海要发展会议产业,需要和北京错位,即不走以政府会议为中心的运作模式,而是大力促进企业会议和社团会议的发展。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多数会议都是政府、大型国有企业或者研究机

构亲力亲为、包揽一切,他们所考虑的是会议的社会效果,很少考虑或者基本不把经济效益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即便考虑到经济效益,也不想着去利用市场力量,借用专业人才、专门机构去运作,结果导致会议数量不少,但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会议质量,都上不了一个大的台阶。

四、探讨中国会议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及未来基本走向

近些年来,我国会议产业发展很快,成绩显著,会议组织者正走向专业化,会议策划与组织的效果越来越好;会议中心与会议酒店硬件设施快速改善,服务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作为第三方的专业会议公司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综合来看,我国会议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本文的目的是,从理论上分析会议产业的目的和价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会议产业的重要性,在此,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从而突出会议产业对我国的重要性。问题是:我国会议产业近几年发展很快,怎么看待我国会议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会议市场的基本走向?

中国会议产业的发展始于2000年,至今已经历了11年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纵观会议市场的发展,我认为会议产业之所以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发展势头,与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的交融以及学术交流活动增多等有关。首先,从会议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讲,会议产业从沿海城市、一线城市发展并逐渐蔓延至地市级城市,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五星级酒店的建造以及一定的市场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投资商们都看中了会议市场的巨大利益,从而使得五星级会议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在中国会议市场如火如荼发展之际,更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一个问题:在全国各地建造体量巨大的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型酒店时,会议需求市场的发展远没有跟上硬件设施建设的步伐。实际上,一些二三线城市并没有太多的会议市场需求,更不用说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了。第二,会议产业的高速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包括各个领域的文化、经济、学术等的交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很多国际会议也随即落地中国,促进了我国会议产业的发展。第三,当地政府对会议产业的大力支持也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器之一。会议本身能够带来了众多商业机会,带动当地多个产业如商贸、人才、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各地商务酒店发展成为会议型酒店是会议产业发展最明显的标志。各地政府部门都看到了会议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四,细分市场渐渐模糊。目前五星级酒店都有强大的会议功能,酒店的商务、会务、旅游的功能已经界定不清。用会议带动酒店的发展模式已成为酒店创收、盈利的一种商运营业模式。之前,会议酒店1元带来5元的商业模式,即1元会场收入带来2元的客房收入及3元的餐饮收入。如今市场的发展,供大于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1元会场收入可能只带来2元不到的客房收入和2元左右的餐饮收入,比如客房在会议所在地多了,房价下跌了,部分餐饮不在酒店消费等。鉴于此,我呼吁各地不要建造过多的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型酒店。毕竟国际会议的数量有限,并且二三线城市硬件条件包括交通、设施等条件不具备,易导致场馆很多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要符合抛物线定律,会议产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10年后,未来会议经济需要政府有效引导、适度发展、有所控制,从量变做到质变,要做精品会议。

五、总结

总之,我国会议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会议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我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议产业理论和市场研究的推动以及经营和参会者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契合。可以说,中国会议产业的成长已经成为独立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增长潜力。

第二篇:浅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浅论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港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优势,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乘数效应

港口发展的乘数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港口业本身的乘数效应。“据初步测算,我国沿海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的GDP和2000多人的就业机会。”港口产业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创造一定的国民收入,而且带动了为港口建设提供原材料和港口机械的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又会带动为其提供原材料、机械、服务等其它行业的发展等等。港口运输业需要金融、邮电、通讯、餐饮等行业提供服务,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港口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沿海港口城市是先进产业最先登陆的地区,无论是依靠雄厚的资金发展起来的资金密集型还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都会逐渐在港口城市形成支柱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使沿海港口城市的社会规模越来越大。

二、港口发展将直接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一个区域的总产出受道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影响显著,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之间存在着一个正相关关系。港口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对道路、港口等公共设施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大量外来投资、技术和人才,推动与基础设施有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

三、港口发展拉动了区域的产业集聚

就现代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4;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在国内,凡是临港工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都呈现或采取产业集聚态势。以青岛港为例,物流、临港服务、修造船等关联行业发展迅速,港口经济集聚效应明显,世界500强和众多国际著名企业相继到青岛投资发展,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向青岛及周边区域集中,形成了大量外部投入,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成为青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四、港口发展带动了区域的技术升级

一是沿海港口城市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通道。西方工业革命出现的三次技术革命,均发生在沿海国家,欧洲沿海国家首先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受益者,继而向亚洲、拉丁美洲渗透。在亚洲,日本及“四小龙”是该地区最大的受益者,亚洲的新加坡、香港、泰国等沿海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地区新技术革命植入与成长最快的地区。二是港口发展可为区域引进先进技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很快在沿海港口城市登陆,首先在我国东南沿海与香港交汇点的深圳,80年代以后,新技术开发区逐渐扩展到沿海开放的各个城市。沿海港口城市,往往成为跨国公司聚集的区域,跨国公司的聚集不仅带来了资金和大量的物流,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区域的技术升级,促进了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港口的繁荣。

五、港口发展促进了区域的产业优化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拥有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具有利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独特优势,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现代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既可降低各种资源运输成本,又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

六、港口发展带动了腹地经济发展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七、港口为开辟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

世界发达国家为加强与各国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发展对外贸易,都先后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自由港就是在港内装卸、储存和转运的绝大部分货物可免除关税及海关程序,自由进出,外商可对商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及其它各种技术处理,然后自由销售。由于自由度大,港口可以吸引国际贸易商云集,迅速形成国际贸易中心。自由贸易区的免税范围较自由港要小,海关可有不同程度的监管。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自由港,600多个自由贸易区。

第三篇:以党建促进经济发展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商家镇以党建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商家镇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作大局,以“兴村富民”为目标,以创建党建示范点为宗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建责任片区的带领下,扎扎实

以先进性建设为导向,以质量建党为目的,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对责任片区进行任务分解 落实,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协调责任制和督查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为将这一民心工程办好,确保群众得实惠,该镇对工程质量高度重视,成立了《王营镇重点工程招投议标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加大对城市背街小巷、农村公路、安置房建设、桥涵水渠、沼气池、农贸市场摊位建设等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每个项目都实行专人负责、全程监督,如在背街小巷改造时,该镇为确保建设质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聘请沿线居民为义务监督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背街小巷的改造质量。

在为民办实事过程中,该镇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和“工作倒逼法”,采取时间倒逼进度,进度倒逼工期,工程倒逼人员的方法,挂图作战,坚持“早六晚九”、“五+二”作息时间,狠抓落实,确保项目推进与实事落实“一竿到底”。同时,镇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强化监督与督查检查,每季度通报一次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决不放空炮”。

政府办实事,农民得实惠。随着一条条农村通村公路的建设、延伸,帮助村民搭建了致富奔小康的“绿色经济通道”;一个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成使用,彻底解决了村民饮水健康问题;一口口沼气池则将村民们从烟熏火燎中解脱出来,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晓 冬 业 石)

团结和带领广大村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解决村民富裕劳动力就业安置,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开展全民创业活动,走出了一条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共

同发展的新路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建强支部,凝聚民心

一是精心组织安排好“践行科学发展、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美好新家园”主题教育,组织在村的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争一促”为抓手,努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通过以会代训、现场观摩、参加县、镇党校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党支部一班人管理、创业能力水平,村“两委”班子成员有80%参加了县镇培训,支部书记鲁世俊同志参加了市委组织部组织的村干部外训班和全省村支部书记轮训学习。强化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各支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把具备“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能力和素质的干部选入村班子,相互交流意见、沟通思想、协调步伐,办事公平、公正、公开。其次是从抓党员队伍入手,常年坚持三会一课和党员冬训、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全村党员每两年参加一次党员活动日,进农户、进贫困户、进科技致富带头户、进党员贫困户,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积极开展定岗定责和帮扶活动。近几年,有20名党员先后领取了卫生监督岗、政策宣讲岗、民事纠纷调解岗等岗位,有22名党员与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已帮助13户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子,吸收12名致富能人加入了党组织,在致富路上,党员走在了群众前头,全村55名党员,被群众称为一面旗帜,把党支部称为火车头。并在基层党建中完善了

“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的党员先锋曲,唱响了“发挥模范带动、协调服务互动、组织群众联动、投资投劳主动”的党群互动歌。

二、群策群力,发展经济

村党支部强化发展意识,把加快发展列为“两委”班子的任期目标。认真组织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依托正大集团养殖技术,引导党员群众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目前已建有标准化生猪养殖场3处,全村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达150余户,成立生猪养殖协会1个,会员380人,全村年出栏生猪21000多头,已成为兰州市较大规模特色产业基地。全村仅生猪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3000多元。同时,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成立了“马莲滩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玉米1200余亩,逐年扩大亩数;成立了“永登河桥惠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养猪、科学化养猪、信息化养猪;引进新疆薄皮核桃种植技术和苗木,建成“马莲滩核桃示范园”,亩数1200多亩;建成马莲滩标准化屠宰点一处,保证了肉食品安全。

三、发展公益事业,推进和谐建设

近年来,完成道路硬化6.3公里,全村主道、巷道均已硬化,出行方便通畅;建成小型提灌泵房一座;新建32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阵地一处,有效地改善了基层组织的办公条件。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文化室、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每年定期举办青年篮球比赛,社火表演、联谊会、邀请赛、合唱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健康向上的活动竞赛,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氛围、激活了信心、振奋了精神。目前,村规民约不断完善,民风淳朴友善,村民秩序良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和谐稳定。

马莲滩村多次被河桥镇党委评委党建先进集体、全民创业先进集体;2007年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年末评为市级文明村;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村”;农村党建事迹上了“永登党建网”,鲁世俊书记多次被评为县镇先进个人和创业之星。

第四篇: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刘世锦

2003-05-17

十六大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前一段时间对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杭州湾地区的调研,就产业集聚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概念和现象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的,含义大体相同。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产业集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产销量往往以“亿” 为单位,令人惊异。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绍兴的一个新建的织布厂,年产量达上亿米布。在浙江,这类产业集聚被称为“块状经济”。据统计,浙江有52个“块状经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浙江有56种以“块状经济”方式形成的产品居全国第一。在珠江三角洲,彩电、计算机等产品的产量也占到全国的较大份额。例如,目前全国最大的四家彩电企业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几家计算机企业的生产基地都设在珠江三角洲。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通常以“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在这里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一个零部件厂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容易到达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说,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供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对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不高的产品,如袜子、领带等,则有大量成品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在其前道生产环节也有细致的分工。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是这些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优势。在珠江三角洲地区,IT、家电等产业的聚集已经形成。在这一地区一百公里左右的范围内,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采购得到。

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据介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彩电、计算机、手机等产品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而浙江“块状经济”的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可以说低到了极致,比如在北京市场上卖五六十元的布料,在当地不到十元;在外地市场上卖五六元的袜子,在当地仅几角钱。

二、形成机制与优势

这种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过程和机制更是意味深长。在浙江,基本上是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先是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几十家、几百家乃至更多家这样的生产单位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所谓“一乡一品”、“一镇一品”。为了给这些产品找销路,便出现自发性的市场。市场出现和扩大后,促进了市场背后的生产发展,然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展。地摊式的市场形态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但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中,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出现了。市场一旦形成并逐步成熟后,便会促成自己的合理秩序。在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形成了高效率的通达全国各地的物流系统,其他地方的客户,经常宁愿绕路也要到“中国轻纺城”发货,因为这样才能更加快捷、可靠、便宜。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有这个特点。

而在珠江三角洲,产业集聚有着多种机制。

一种是加工贸易带动。以东莞的美能达打印机、复印机为例,先是来料加工,以后发现成本很低,总装厂也进来,并带来了更多的配套厂家。美能达在东莞的生产成本比在日本至少低30%,人工成本仅为日本的十三分之一。在竞争压力下,美能达的主要竞争对手佳能、理光也陆续进入这一地区。

另一种是内源型品牌企业带动。顺德的科龙、美的、格兰仕等名牌产品带动了一大批配套厂家的发展。科龙的冰箱、空调等的外部采购率达到70%以上。

还有一种类型是OEM、ODM产品带动。顺德勒流镇的东菱公司,专为欧洲市场做小家电的贴牌生产,80%以上的零部件就近采购。仅在勒流镇,与小家电相关的生产企业有四千多家。

最重要的是,不论在广东,还是在浙江,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想,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当事人本身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回头一看发现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政府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顺势而为,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浙江几个成功的大市场,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政府作用除了积极一面外,也有“不积极”、“消极”的一面,在有些市场自发出现的初期,当地政府部门认为“乱来”、“不规范”,曾经驱散、关闭,但总是关不了,以后被迫默认,再以后态度转为积极,承认、扶持、提高。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是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关键所在。

那么,产业集聚主要有哪些优势呢?可以有如下初步的概括。

一是,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如有的日本厂商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购成本可以降低30%。这是向单个主机厂供货时所达不到的。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以某手机生产厂为例,其重要部件至少有三个供货商,各占70%、20%和10%的份额。主机厂在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依据供货质量、及时性、价格等调整不同厂家的供货比例。而在单一供货商的情景下,则可能出现由于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主义倾向而引致的“要挟”行为。三是,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例如,宁波的服装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纺织面料供货商到宁波设点销售,由于供货的批量大,成本相应降低。

四是,有利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类似硅谷“酒馆谈话中的技术转移”现象,在产业集聚区也普遍存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五是,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性,使这些服务业或配套设施具备了经济上的合理性。例如,宁波"L"型的十公里左右的地域内,集中了一两千家服装企业,一年一度的服装节,受益面宽,等于做了一个集体大广告,积累了众多企业都可分享的无形资产;同时,如此多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上支持这种大型活动。又如,绍兴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众多的纺织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形成了“金昌现象”。地方政府也反映,当地形成产业集聚后,政府部门也积累了许多专业性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绍兴市政府认为在为纺织面料特别是化纤面料生产企业服务方面,情况熟悉,得心应手。宁波市政府促进服装业发展方面亦有同样感受。

三、关于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几点政策性考虑

产业集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素材。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将可能产生一些很有意义的成果。这里着重提出几个从政策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工业发达国家,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采取集聚的方式,某类产品与某个城市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在美国,底特律的汽车,西雅图的飞机,硅谷的电子产品,等等。欧洲、日本也大体如此。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聚区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从国内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历史看,在起步阶段也曾经历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一定阶段后,才向特定区域集中,分工协作体系逐步深化。目前已经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现了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的势头。如果说以前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度还不高的话,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这种关联度已经并将进一步增强。对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而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也会衰落下来。由此可以考虑引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

第二,讲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产业集聚概念。这是上一个判断的逻辑推论,但实践含义要更强一些。不论全国还是某个地区,产业发展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在某个具体区域。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聚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当产业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形成依赖后,区域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种新的盲目性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一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蓬勃发展,而产业中心随之转移的现象。以纺织工业为例,过去的长时期内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及内地的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不少已经破产关门。与此同时,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上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那么,这种增长来源在哪里呢?看看浙江绍兴等地的纺织业,答案就清楚了。中国总体上仍处在经济的较快增长时期,相当多的产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机会是否属于某个特定区域,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和目前具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区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较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些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集聚的进程是否开始,已经达到了何种水平等。对此,不少地方和企业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一些地区在规划产业发展时,往往提出“大而全”的计划,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如一个县)范围,要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要发展一系列热门产业,如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样样齐全。这种状况表明对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规律性缺少基本认识,特别是缺少产业集聚的概念。而在产业集聚发展迅速的地区,地方政府负责人则是另外一种思路,他们能够明确地强调发展哪一类产业,甚至是某一类产业中的某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通过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逻辑。

第三,老工业基地振兴要与产业集聚结合起来探寻新思路。老工业基地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形式上看一个区域内集中着大批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这种形态只能说是一种企业集中区,与上面述及的产业集聚有着实质性区别。多年来,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发展装备工业来振兴老工业基地。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制造业的发展,装备工业有很大可能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但这种机遇是否就一定属于老工业基地,恐怕还很难说。如果老工业基地不能通过企业改革、市场发育,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由传统工业区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集聚的转变,将会与这一机遇失之交臂。在人们的印象中,浙江工业的特点是“轻”,但在宁波,已经出现了由一千多家塑料机械企业构成的产业集聚区,其中有目前国内最好、国际上竞争力相当强的注塑机生产企业。中国的装备工业有希望得到大发展,但装备制造中心,至少是部分生产基地,很可能发生区域性转移。对老工业基地来说,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利用好机遇,另一方面,也不一定把宝都押在装备工业上,因为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生产基地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当地的优势,特别是这些年来新形成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形成产业集聚并且有竞争力的,也会有其他一些产业。在这方面,部分老工业基地已有了成功案例。

第四,产业集聚对流行的产业“梯度转移” 理论形成重要挑战。过去我们讲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主要是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随着交通信息条件的改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优势已不再明显,或者不复存在。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优惠政策的重要性明显下降的阶段。产业集聚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事实上,外来投资者(外商和内商)选择投资地点时,在地区和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其他方面的条件差距缩小的情况下,产业配套条件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产业集聚形成后,显著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优势地位。这种状况对流行的产业“梯度转移”

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原来我们所期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产业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会随着经济成长逐次向中西部转移,很值得重新研究。这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向我国进行制造业转移,主要目的是分享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其前提是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自然人流动(不难想象,如果允许这种流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产业就不会转移到中国大陆)。而在我国内部,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流动自由度是较大的。这意味着,东南沿海地区可以分享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产业集聚条件形成后,中西部地区要获得这些条件的难度就大大增加。在低成本劳动力与产业配套条件的组合中,中西部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这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没有出路了,而是说,中西部地区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集聚,而不要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上。这方面,中西部的有些地区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在西安市,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集聚已初成气候,全国最大的前十名民办高校,西安就占了一半左右。

第五,产业集聚使行政性重复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如前所述,产业集聚较成熟的那些地区,相关产品的交易和生产成本大幅度低于其他地区。这样,如果其他地区在这些产品上搞重复投资,特别是政府驱动的行政性重复投资,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失败的概率会更高,损失也会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聚对行政性重复建设是一个有力的制约因素。问题在于,相当多的地方政府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去年以来,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刺激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和准备大干快上汽车制造项目,而且重点是总装项目。汽车产业是一个对产业集聚有较高要求的产业。中国真正具备产业集聚条件的潜力的地区只能是少数。在这些地区之外的汽车制造项目,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很大的失败概率。

第六,如何有效地促进产业集聚?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度显著提高以后,对一个地区来说,如何促进当地的产业集聚,就成为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对此,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文中提出的钻石理论,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也仅仅是参考价值,这不仅因为该理论本身是不完善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情与波特教授研究过的国家国情有显著不同。在如何促进产业集聚问题上,政府扮演什么角色是首先要搞清楚的。有的地方学浙江发展“块状经济”,由政府规定某个地方发展某个产品或产业,规定一些企业为另一些企业配套,用行政性办法人为“造市”,这类做法就将事情搞歪了,丢掉了浙江发展“块状经济”即产业集聚的精髓。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创造一个开放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好公共服务,如果本事再大一点,可以做一些提升生产要素质量的工作,如培训、提供信息等,至于能够形成何种产业集聚,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

第五篇:对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探析

**要在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上实现大的突破,必须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品牌化、旅游功能全面化、旅游客源多元化、旅游质量标准化、旅游产品特色化,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旅游休闲基地。

一、强化认证意识,推进旅游资源品牌化

充分对接国际和国内标准,彰显历史文化差异性、民间民俗神秘性和山水风光独特性,解决旅游资源认同性问题。一是加强“申遗”工作,拔高发展标杆。建立健全权威、科学、民主的“申遗”决策机制,编制文化遗产地的申报规划和重点景区的控制规划,不断密切与国家保护机构和国际保护组织的联系,学习借鉴著名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申报经验,对天柱山、浮山等国家级地质公园进行“申遗”的论证、评估和规划。二是加强“民保”工作,强势注册文化。针对区域文化资源分布于民间和理论化程度低的现实,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组织专门人员,设立专门资金对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对重要文化遗产进行申报注册,获取文化专利权和知识产权,形成注册文化,以便形成**独占性文化优势资源。重点围绕黄梅戏、岳西高腔、佛教禅宗和革命根据地革命旧址群等,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认定、申报、保护和交流传播。三是加快“创重”工作,保护自然遗产。学习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经验,大力推进国家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创建工作,大力保护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等风景资源,整体推进景区景点周围和旅游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严防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资源的低水平开发。

二、强化基础意识,推进旅游功能全面化

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推进旅游功能全面化,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解决旅游功能适应性问题。一是加快旅游大通道建设,提高入境便捷性。抓好南京-**、**-黄山、武汉-岳西高速公路开工、天柱山机场命名和跑道扩建工程,逐步开通与上海、杭州、武汉、南昌等省会城市和黄山、芜湖、九江等重要旅游地级市的对飞航班;争取天柱山火车站的改造升级,加快天柱山旅游经济圈、**市区各景点的直线通达工程建设步伐。同时,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便捷的交通为纽带、良好的配套设施为基础,使区域之间互为市场、互为资源、相互促进。二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居舒适性。继续按照“改造旧城、建设新城、打造名城”的思路,加快推进旅游城市建设。以逐步实现**市区与高河镇的对接为主干,拉开城市骨架,实现扩容提质,提高接待能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主要景区建设集餐饮、购物、咨询、休憩、娱乐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在城市进出口改造升级一批大型旅游停车场,在城区建设美食馆、西餐厅、酒吧等一批精品店,在城市主要街道沿线配置休憩、饮水、自动售货机等设施。三是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整治力度,提高景观的协调性。对城内新建工程和建筑物改造,要做到程序依法审批、数量限量审批、风格统一规划,依法打击乱拆乱建、乱加层乱改造行为。在景区及景区附近新开商业店铺必须通过规划、环保、卫生部门和管委会的共同会审。规范发展乡村生态游、农业观光游、大别山风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

三、强化营销意识,推进旅游客源多元化

创新面向全球和国内市场的营销机制,壮大“天下**”品牌的影响力、感召力,提高境外游客比重,解决旅游客源广泛性问题。一是加强境外营销宣传。宣传与促销对于旅游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宣传就没有市场。要大力夯实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旅游宣传推广中心,精心编制中长期及市场营销计划,组团参加国际国内知名旅展,邀请强势新闻媒体来**制播旅游宣传片,巩固扩大华东市场,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争取开发港澳台、日韩和东南亚等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旅游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力争**成为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目的地。二是办好各种节庆会展。继续办好“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大别山映山红旅游文化节”、“天柱山国际网球公开赛”等一批赛事活动。出台引进重大会议和展览项目的奖励办法,争取国家旅游局和高规格的旅游组织等机构的会议在**举行。精心策划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盛事活动,邀请国际、国内政要视察**,邀请体育明星、影视明星、知名专家学者和大企业、大集团ceo游览**。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全球性大事件进行营销,举办大型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在央视和东方卫视、安徽卫视投放**旅游形象广告片,在主要办公楼宇、赛会场地设置旅游形象广告牌。三是发挥旅行社骨干作用。加快旅行社兼并、重组、整合步伐,扶优做大骨干旅行社,推进旅行社向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与国内四大旅行社总社密切合作,鼓励景区景点和旅行社在港澳、北京、上海等重点市场设立驻外营销机构。

四、强化规范意识,推进旅游质量标准化

要不断强化规范意识,提高管理素质,彰显人性化服务特色,解决旅游环境亲和力问题。一是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制度。着力推动旅游行业实行国际iso环境管理认证、iso质量认证、绿色环保认证、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认证。积极推动旅游预警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督促指导景区景点完善相关制度和

措施,努力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游客紧急救援体系和工作方案,加入sos和medex救援体系,构建国际医疗网络。二是培育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际或国内通用的培训教材和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鼓励境内外高素质、多语种人才来**创业,制定系统性的旅游人才外派培养计划,建立起一支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熟悉国际旅游业规的经营管理人才。落实窗口单位培养外语服务人员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导游人才从业资质、分等定级、执业规则等制度,发展多语种导游员、讲解员队伍,培养选拔一批国宾导游,满足境内外游客需求。三是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采用国际旅游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类制定实施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度假村、乡村旅游、旅游车船和旅游接待单位的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营造旅游大市的浓厚氛围。推动行业改革,完善旅行社和导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导游执业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导游解说系统,组织编印《**旅游指南》、旅游地图,不断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

五、强化开发意识,推进旅游产品特色化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以游客需求为基础,多层次,多方面分析市场,对现有的旅游资源通过人为的改造和现代科技的利用,挖掘其精髓,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延长其旺盛期,缩短其衰落期,适时向社会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发挥旅游产品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特色,解决旅游的内驱力问题。一是实施龙头品牌带动。区域旅游合作是资源导向型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一旦变成旅游产品,就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要在周边省市中独树一帜,最佳选择就是打造黄梅戏和天柱山这两块文化与自然景观的龙头品牌。**著名的戏剧之乡。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黄梅戏在全国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在全社会戏迷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继续推进黄梅戏的市场化运作,通过做强黄梅戏这个文化产业宣传**,展观**独特的文化魅力。天柱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在巩固现有的各种资源的同时进行立体式开发,将天仙河漂流、三国“二乔”故里的景点设计结合起来,扩大天柱山的魅力内涵,发挥**标志性景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二是实施精品支撑带动。**的旅游产业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没有有规划地打造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实施精品工程势在必行。要打造自然风光精品。重点打造五大旅游区,即**黄梅戏与城市休闲旅游区、潜-怀天柱胜境与古皖文化旅游区、岳-太自然生态与禅宗文化旅游区、桐-枞文学流派与火山地质旅游区、宿望山寨与雷池文化体验旅游区。对这些景观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扩大宣传,使之成为自然风光中的精品。要打造历史文化精品。深挖**文学资源资源,重点突出桐城派文学、张恨水与蝴蝶鸳鸯派文学、海子故里与海子诗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深挖**的戏剧资源,重点突出黄梅戏和京剧的发源地;深挖**的历史资源,重点突出文化遗址和革命纪念址、陈独秀陵园等,从注重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地方特色的展现去精雕细琢,推出精品。三是实施区域联动带动。加强同周边省市联系、共荣于华东旅游和长三角旅游大框架内是**旅游发展的不二选择,要统一认识,主动加强同黄山、九江、武汉、南京等景区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大范围的旅游资源,实现客源市场的共享。在旅游线路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两条既依托中心城镇、交通干线,又和旅游景区串联最优化且与周边景区资源共享的精品线路。四是实施多元投资带动。从长远来看,深层次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社会化投入和多元化融资是资本来源的主要渠道,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形成政府投入、企业开发、社会融资、品牌入股等形式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构建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相互配套协调的大旅游产业格局。

下载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会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业带动就业 推动经济发展

    创业带动就业 推动经济发展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关于泗县以创业促就业的思考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抓好创业带动就业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

    三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中农民是根本,只有农民富了,农村经济才能够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才能够上新的台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政策上要走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强对农村固定......

    以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以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章来自方圆水木规划设计院 转载请注明 十七大国家将“以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制定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来,方圆水木凭借多年来政策解读落实,行业......

    宜兴市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宜兴市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一、宜兴市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宜兴是无锡“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三角中心,是江苏省四个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中心......

    关于对x区“地摊经济”的就业带动效应调研报告

    关于对x区“地摊经济”的就业带动效应调研报告20xx年全国两会以来,“地摊经济”在政策话语中被赋予了更多功能。曾经被污名化为“脏乱差吵”的“地摊经济”,在国家领导人的讲......

    研讨发言:消费带动产业转型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研讨发言:消费带动产业转型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平衡消费原则变化,推动商业模式转向文创、创意。过去,大家收入水平很低,消费注重性价比。现在大家的消费理念发生了变化,要......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发挥优势,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近几年,东宁县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源,推进由农业弱县向工贸强县转型升级,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一)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深挖林木、果菜和......

    经济发展带动中国艺术品市场走高

    经济发展带动中国艺术品市场走高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国内艺术品市场迅速的发展,近年来,艺术品市场风头强劲,呈整体攀升的态势,尤其是这两年,艺术品收藏已成为房产和证券市场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