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时间:2019-05-14 01: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第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张国

(中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摘要: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主要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创新理论知识和技能,树立起进行创新活动的信心,并能够与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成果。低碳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两种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确当前开展创新教育的重点所在,从而推动高校做专业方面的调整工作。同时,创新教育富有成效的开展也需要同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要努力创建相应的校园文化环境。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创新教育的水平,整合校内外的创新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成立创造教育研究中心,也是必须尽快落实的工作。

关键词:低碳经济;大学生;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标注

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积极应对世界气候和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我国也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工作。而高校作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只有培养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方能在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创新教育方面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在此,仅就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加以粗浅的分析,与学界的同仁交流和分享。

一、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简要阐发

简而言之,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研究发现,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的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撰写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就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极力呼吁全球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在2007年9月8日,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为世人所瞩目。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真正地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彻底抛弃经济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观念,同时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而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特别到位外,还必须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较高,才能够完成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因此,高校在做好对大学生的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抓好对他们的创新教育工作。

二、传统工业社会与低碳经济社会高校创新教育的不同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应当搞清它同传统工业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具体而言,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面临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凸现、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受到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后者是人类社会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当时传统的工业正在快速地发展。其二,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和科学技术方面,前者的重点在高污染、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和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方面。其三,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人类逐步摆脱自身所面临的气候、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危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后者就是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通识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调查中发现,在不少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尚未开展起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方面的能力偏低。针对这种状况,应当尽快地弥补通识教育中这方面所存在的欠缺,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在校内外聘任专职教师开展好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最好应当将该课程作为低年级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来开设和讲授。

在已经开展这方面通识教育的高校,当前应当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际,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成效,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其一,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态度。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和态度,同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有很大程度的差异。显然,以这种思想和态度来面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效果就会有所下降。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作为教师,都应当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搞好教学工作。其二,在具备敬业精神和态度的前提下,教师只有对课程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把握,能够紧跟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沿,并根据教学的规律来授课,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应当对传统工业背景下与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异同开展研究。这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明确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点所在,才能做好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引导大学生将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在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方面,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作为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对此,下面还有更深入的分析。其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应当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对互动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去,而不是教学的旁观者。在授课中间,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内容就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四,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使得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其五,必须创新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简单的知识型的考核方式是应当避免的,考核必须走向多模块结合的综合性的考核,从知识、能力,乃至素质提高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效果体现的复杂性,考核的不完全性是应当考虑到的。其六,进行创新教育要有助于增强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自信心。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缺乏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创新只是科学家们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缺乏创新所必需的信心的情况下,开展创新活动就很难经受住多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就会更容易放弃。因此,无论是通识中的创新教育,还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都不能忽视对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信心的培养,磨练他们进行创新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此,榜样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校内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子应当成为其他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二是专业课程方面的创新教育。两者应当实现很好的结合,但各自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通识教育所侧重的是基本的创新理论、创新的技能与技巧,虽然其中也有相应的创新实验操作;而专业课程所侧重的则是创新的实际训练和操作,即大学生将在通识教育中所学到 3 的创新理论和技法运用到实际的创新实践中去。在研究中发现,一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和开展研究的意识,一般是重在课程内容知识的系统传授。毕竟,一个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要在本专业内生存和发展,专业领域内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因此,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意识亟待提高。同时,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开展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必须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高校现有专业的逐步调整问题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的创新教育涉及到高校现有专业的调整问题,特别是老牌的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更得增强这方面的忧患意识,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对本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应当进行适度的调整。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高校应当逐步缩减同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直至取消这些专业。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逐步设立起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并扩大招生的人数。最终,实现通识教育中创新教育同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教育的有效对接。

(四)创造教育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师资的配备

实际上,这是对能够开展通识性的创新教育的高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是进一步整合校内进行创新教育的资源,并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来提升本校创新教育水平的需要。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相关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研究中心成立后,就可以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本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水平。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做好本专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普及工作,应当引进一批专职教学和研究人员,并聘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从事教学工作。在引入人才的同时,必须确保给他们以良好的待遇,以激发他们投身创新教育的热情。

(五)创新教育的课程学习同参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侧重的是创新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则是进行具体创新实践的过程。特别是重点大学正在推行的研究型本科教学同此有比较一致的宗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去,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身创新的能力,也可以巩固专业学习的效果。而到了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这方面的训练更是培养教育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对博士而言,做出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则成为培养的关键所在。对此,科研方面突出的专家、教授应当定期为大学生开设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夯实大学 4 生在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提高他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意识,自觉地投入到创新的实践之中去。

(六)学校积极创建有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无疑,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努力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同时,要积极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展创新学型学习活动的内部文化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建立需要以下相关活动的开展来保障和体现:其一,办好本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当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当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和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开展,力争在办出自己特色的同时调动普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取得好的效果。其二,学校相关的部门要组织好在读学生积极参加专利申报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辅之以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定期出版学生专利、发明方面的书籍,展示创新教育的最新成果,发挥该项活动的持久影响。其三,加强宣传的力度,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中去。这也是检验本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机会,从中可以看到自身同兄弟院校的差距,也可以同他们交流创新教育方面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教育水平。其四,学生组建创新发明方面的协会,推动大学生日常的创新实践活动得以正常进行。通过定期地开展活动,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在创新方面的心得体会,通过集体的探讨来推动个人创新实践的深入进行,起到大学生开展自我创新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同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吸取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觉从事创新和创造活动的成效。

(七)创新教育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当引导好大学生将所学的创新理论、知识、技能同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效果,并通过对专业内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增强自己的实际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利用好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的专业实习机会,深入到社会中去,利用自身所学创造性地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也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毕竟,他们在毕业后要担负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前期的尝试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1]谢迪斌.把培养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15—18.[2]巩喜云,鲁萍.刍议高校创新教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151—154.[3]陈剑锋.低碳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新变革[J].求实,2010年2期,52—55.[4]詹碧华,祝世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年11期,49—50.5 [5]周建华,赵义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104—106.[6]王艳花,陆胤.创新能力教育的取向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年9期,153—155.[7]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4期,122—123.[8]余祥庭,李晓锋.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年10期,92—93.[9]李崇志,吴伟.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标教育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130—134.[10]黄晓波,陆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8年3期,14—17.[11]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年1期,122—127.[12]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48—51.[13]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期,131—132.[14]刘平,李雪琴.当前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3期,15—16.[15]解振华.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式[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第1期,14.[16]孙恒.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7期,71—73.[17]陈武,李云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策略[J].中国矿业,2010年2期,4—8.[作者简介] 张国:(1)(197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在读博士,中北大学讲师,主要社会兼职为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理事、山西省心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学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联系方式:(1)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学院路3号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邮编:030051;(3)电子邮箱:zhangguo03@yeah.net;(4)电话:***。

第二篇: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上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上)

2012年11月08日 11:26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作者:任月君 杨琳琳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当气候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时,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但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和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任重道远。传统工业企业对环境重视与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低碳经济理念出发,阐述了企业环境成本确认、计量、披露的相关理论,着重研究分析了与低碳经济关系密切的碳成本及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成本,碳成本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促使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使得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热带雨林锐减和极端气候频现等等。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步入21世纪,世界将目光聚焦到了全球气候变暖上。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开始进入普通人的视野,成为全民倡导的经济发展理念。我国也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50%的承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发展低碳经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做好传统工业企业的低碳发展。作为企业经济的核算者和监督者,会计则需要将企业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环境活动产生的成本费用纳入核算体系,这就是环境成本会计。目前的环境成本会计存在着许多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所以,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一、环境成本分类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环境会计准则对环境成本进行定义。国内外学者和组织分别从不同角度定义了环境成本,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形成统一观点。作者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承担社会责任,预防、控制、治理环境污染及承担污染带来的损害而发生的一切支出或代价。

由于对环境成本概念认识不同,导致了环境成本分类的不同。环境成本按空间可以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按时间分为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和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和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按功能分为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支出和维护环境现状支出、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支出[1]。肖序提出的环境成本分类方法包括:一是以环境流转平衡为基础将环境成本分为事后环境保全成本和事前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和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二是以降低环境负荷的影响因子为基础分为生产过程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和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销售及回收过程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企业环保系统的研究开发成本、企业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和其他环保支出[2]。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环境污染类型及防治措施存在很大差别,环境成本分类则更要突出行业特色。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环境成本分为单项环境成本和综合环境成本。单项环境成本用于核算企业针对某一具体污染源带来的损失以及针对该污染采取的预防、控制和治理成本。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背景,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环境要素,可以将单项环境成本细分为碳成本、①大气环境成本、水环境成本、土壤及地下水环境成本、固体废气物污染成本、噪音及震动污染成本、放射性污染成本、生物及地貌环境成本、其他环境成本。这种分类有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使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企业因处理具体环境问题而对其财务业绩产生的影响,提高环境成本核算的实用价值。综合环境成本用以核算与具体污染源无直接关系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管理费用、企业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其他相关费用,如员工环保教育成本及环保系统维护费用。

二、环境成本确认与计量

1.环境成本确认

环境成本确认与传统会计对成本的确认条件相似,都要判断导致环境成本发生的事项是否存在,发生支出是否与环境相关是判断环境成本事项的关键。但是由于环境成本内容广泛,影响因素众多,并不是每种环境成本都可以准确地进行货币计量,因此,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合理估计即可进行确认。然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环境成本较传统的环境成本不同,它的内容分类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并且更侧重于碳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以适应低碳经济对气候变暖的关注。由于本文的碳成本概念建立在传统工业企业自身活动导致的且排放源来自企业自身的碳排放上,影响因素较普通的环境成本减少,其确认条件可以与传统成本相似:一是判断导致环境成本的事项已经发生;二是金额能够合理计量。

已经确认的环境成本可以考虑资本化或费用化。一项环境成本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立足点及判断标准不同导致国内外对其划分存在着很大分歧,目前的判断原则有两种:一是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EITF)为代表的观点。EITF认为只要环境成本被认为是为未来利益支付的代价,那么无论其是否带来经济利益增加,都应予以资本化。二是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为代表的观点。这一观点对资本化条件的设置较为严格,符合资产的定义,具体表述为只有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环境成本才可以资本化。这两种观点分别从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判断了环境成本应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资本化或费用化的判断标准也应服从上述原则,本文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中,只有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碳成本才可以资本化。例如,在传统行业中,企业的碳基替代成本、碳基技术改造成本等,由于在未来降低了碳排放,减少了企业碳排放支出,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增加,这些成本可以资本化;而碳税、有关碳排放的罚款以及企业的综合环境成本等,不会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增加,应予以费用化。

2.环境成本计量

环境成本计量是对环境成本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成本计量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环境成本中碳成本的计量应根据企业生产阶段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温室气体产生之前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量的预防控制措施成本的计量,即内部碳成本计量;二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后的损害治理交易成本计量,即外部碳成本计量。

内部环境成本有多种计量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预防控制措施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假设企业为降低碳排放而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由于清洁能源的成本较石化能源高,那么企业因采用清洁能源而多支付的这部分成本即可确认计量为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碳基替代成本采用的是差额计量法。差额计量法主要用于环保资产的投资和环保材料的采购。在差额计量法下,可以按支出总金额减去没有环保功能的同类投资支出的差额进行计量[3]。碳减排技术无论是企业自主开发还是购买,以及减排设备的安装,其全部支出都是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因此这部分支出可以采用全额计量法,将全部支出金额列入环境成本中的碳成本。全额计量法是针对某一环境问题而发生的专门支出,会计上将其金额全部计人环境成本。这两种方法都是从维护成本的角度考虑的,都符合马克思再生产补偿理论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此外,还有恢复费用法、防护费用法、政府认定法、法院裁决法、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和调查评估法等。

低碳经济背景下外部环境成本中碳成本计量不同于内部环境成本依赖于所消耗或转移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代价,而是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4]。如果能够准确计量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则可以计算出企业因此而承担的碳成本,从而达到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目的。那么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量方法有哪些?我国大部分的测算研究都来源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没有对碳排放量进行直接监测。借鉴气候变化政府专家组提出的全球变暖影响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②,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公式可以表述如下:

Di=K×αi×Qi(1)

其中,Di为第i种污染物排放的环境成本,K为某一特定污染物的单位排放成本,αi为第i种污染物转化系数,Qi为第i种污染物排放总量。

计算Q,以二氧化碳为例,碳的分子量为12,二氧化碳的分子量为44,则1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3.67吨二氧化碳。那么:

Q=44/12×E×A×R(2)

其中,E为能源消耗总量,A为单位能源含碳量,R为氧化率。

E=β×E0(3)

其中,β为能源折算系数,E0为能源消费实物量。

三、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1.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现状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政策的逐步完善使得企业开始逐步承担原来由社会承担的相关环境成本,政府的许多政策也向节能减排领域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业企业是否能完成国家节能减排所规定的任务,是否背离国家环保政策等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问题。但目前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意见稿》中要求发布环境报告的火电、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16类重污染行业中随机选取了30家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0的年报为研究内容,分析了我国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具体见表1和表2所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因为国家加大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监管力度,因此样本企业年报或多或少都涉及了环境信息,但披露信息的内容和模式存在着随意性和不完整性。有些企业年报虽然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及节能减排等环保相关信息,但是关于碳减排的具体信息没有列示;有些企业虽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在建工程明细”、“其他非流动负债明细”、“管理费用明细”、“政府补助明细”或“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的某一个项目中涉及部分环境信息,但内容笼统,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另外,企业对外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虽然100%包含环境信息,但这些环境信息都是以文字描述的形式披露,披露模式不统一,不便于查找环境信息,而且每个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大多是企业采取的环保措施、取得的环保成果,没有涉及取得成果、采取措施而发生的成本。这说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实用价值不大。30家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披露碳成本的相关信息,即便有节能减排的成本也没有明确细分是属于碳成本还是水环境成本或者其他环境成本。这说明目前没有企业针对碳排放导致的碳成本做详细的记录核算。

第三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大趋势。煤炭和石油的大量消耗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我国发展低碳成为共识。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进一步促使世界向低碳经济迈进。在最后的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将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总理在此前8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而建筑在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由此,发展低碳建筑成为热门话题。

一、合肥发展低碳建筑是大势所趋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合肥在以“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为主题的141城市空间布局中,更应该重视低碳的问题,因为低碳被人们看作未来城市的经济之窗。合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据《低碳地产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平方米-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增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我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产业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XX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美元-1400亿美元。

截至底,我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面积的%,且比例逐年提高。建设节能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群更是体现了低碳建筑的发展大趋势。

世博会展示的低碳建筑对合肥的城市发展具有推广意义。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有500多万人,规划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7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低碳发展的紧迫感已显而易见。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积极意义

由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再到低碳建筑的推广,这些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金融危机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条优选路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合肥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来说,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建筑切合节能减排的主题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空调能耗等)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总能耗的%,而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为发达国家的2-3倍。在发展低碳建筑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与义务解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减碳潜力巨大,更切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主题。

(二)低碳建筑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绿色建筑探索了十年,绿色化进程蹒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严峻挑战与后果。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在全社会对低碳的呼吁与共同参与中,下一个十年,低碳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低碳建筑不仅符合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缓解我国对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国际上的可持续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低碳建筑的发展,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低碳建筑有助于合肥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

随着碳强度控制时代的开启,“碳标准”的诞生,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所有经济行为都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为衡量标准,而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的特征符合低碳社会的标准,因此,推行低碳建筑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低碳建筑市场。低碳建筑技术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保障。合肥作为飞速发展的中部城市,要想赶上甚至超过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发展低碳建筑应被提到战略的高度。

(四)低碳建筑再造将促进合肥内需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安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肥这几年大建设,在加紧滨湖新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没有

放松解决老城区百姓的生活问题。投了600多亿,92%投在老城区的道路、环境、绿化、污水处理。在农村也有部分房屋改造需求,如果能将这两部分房屋转变为低碳建筑,就可能创造巨大的低碳建筑需求。这些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使用,除了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外,也为拉动合肥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寻找到关键突破口。

三、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展低碳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合肥甚至在我国要将低碳建筑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困难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低碳建筑的发展。

对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在技术和资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发能力较为不足,低碳材料造价比较昂贵,致使低碳建筑很难得到较快推广。

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房价处于高位,市场认知度低,尤其在当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导致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的动力严重不足。

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当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低碳建筑就只能成为高档住宅的尝试,而难以广泛赢得市场。

2、缺乏完善的产业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现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最大化,也影响低碳建筑的推广和拓展。

3、低碳改造中资金来源不足

目前,我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同时,我国还未成功搭建起与低碳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低碳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这使得现有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举措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的是广泛的参与和关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其中理念更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监督是重要手段。面对低碳建筑推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出台指导意见,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

在评估体系的标准制定上,坚持强制与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层面上,规定低碳建筑应达到的总要求,提高相关节能技术标准,降低最高能耗标准;在执行层面上,结合我们合肥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2、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强化社会低碳意识

在推广初期,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强化社会低碳节能意识。

省政府可积极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如与万科、绿地这样的地产大亨合作,将政府在政策推动、引导市场上的优势和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试点推出一系列受市场认可的低碳建筑产品,并逐步带动其他房企加入。

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只有当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低碳建筑方面获得实际收益,低碳建筑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当更多的用户去购买并使用节能建筑时,低碳建筑市场才能得到根本的形成。

此外,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强低碳材料与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推广。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建筑开发提供发展基金。

四、综述

低碳经济发展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股洪流背后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供给和金融流动机制,谁能把握建筑低碳经济先机,谁就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主导者,低碳经济潮流中最大的赢家。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在这当中我们不能照抄西方的道路,高耗能的道路,我们应该用比西方低得多的能源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健康的小康生活,成为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强国。就合肥而言,发展低碳建筑不仅能为国家的低碳经济之路做出积极贡献,而且能成为安徽省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的一个砝码。

第四篇: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长沙市体院北路348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张婧

发布时间:2014-07-17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范围内的金融行业依然处于低迷的状况下,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方向。这里我们所说的低碳经济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运作形式,以坚持控制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减少排放量为主,是生态环保理念下所衍生出的一种经济模式,较之前的经济发展有着最为本质的观念区别。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这这一观念的制约下,如何寻求全新的发展道路已经是摆在面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对银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理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即我国银行业必然要在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低碳经济,银行业,发展趋势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2C0922)立项人:张婧。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概念简述

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初是来自于英国。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英国推行了《能源白皮书》这一文件,里面就曾涉及到低碳经济的概念,因此这是历史上首个明确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地区。就我国而言,相关部门对于这一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还要追诉到二零零九年,针对其定义正式设定为:全新的经济系统,相较于传统经济模式更注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资源消耗的控制,且能够确保经济建设不受其影响与制约。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这一模式的实施其实就是借助先进技术的改造与运用,去避免能源消耗来实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该经济模式,相较于之前传统的经济发展而言,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较低的能源消耗量、较低的污染程度以及较低的废气排放量,另外还有较高的能源运用效率,较高的经济创收利益,在坚持这几点问题的前提下,将完成我国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切实的提升能源运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前行。站在根本性质的角度上来说,这是当前社会形势下,发展重心的根本转变,是对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响应。

二、低碳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行业运行理念的转变

从部分环境保护政策出发,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行业领域建设成立了很多相应的规定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指导银行业在平时的运作过程中自主的考虑进环境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也在发展中慢慢的意识到了当前的发展形势需求,因此就必须要在运行理念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好的顺应现代社会需求,尽可能及时的实现低碳理念的渗透。现在,在我国范围内很大一部分的银行都号召低碳环保,同时将这一观念逐渐的渗透到自身的运行工作中。这一问题在实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最为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银行正逐渐的融入相应的国际准则,同时将其落实设置成自己业务开展的指导性目标。比如说兴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和碳信息披露项目,同时还在二零零八年发展成我国范围内首位赤道银行,这是历史性的举措。随后,工商银行也慢慢的参加到国际准则碳披露项目中,招商银行等也展开了相关的活动项目。

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

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

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

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

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2011年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

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

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截止到2009年,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4.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低碳金融的顺风车,强推企业品牌建设,低碳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在人才培养、系统配置、网络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在系统配置方面,要不断丰富低碳金融文化的内涵,努力融合金融行业文化、国民传统文化与国际惯例文化,同时在银行内部实行精细化监管。在产品研发方面,以金融传信为机遇,发展低碳金融产品,拓展金融视野,推动金融经营战略转型。低碳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客观要求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作者简介:张婧,讲师,专业教师,硕士,金融学。

参考文献:

[1]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2]李平.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理论探讨,2010,(5):67-70.[3]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4):117-119.[4]颜海轶,郁漩.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华北金融,2011,(1):18-21.[5]乔海曙、张清平.发展碳金融助推“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10.《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第4期

第五篇:大学生和低碳经济

大学生和低碳经济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据国外气象学家考证,在最近的200年内,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5℃。科学家预言,如不采取必要措施,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再升高1.5℃—4.5℃。如果这些变化果真发生,将直接影响到目前生活在沿海60公里范围内的10多亿人口,世界上30%的大城市,将受到海潮的威胁。世界气候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经济”的理念已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1997年在日本京都,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就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同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至此,“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虽然是个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但是目前,我国的碳排放量是世界第一。联合国正在推动减少碳排放的国际合作,并规定每个国家允许的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迹象表明,碳排放量将来可能替代纸币成为未来的货币。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也都开始直接跟“排碳量”挂钩。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是一种能力,而是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有的人坚持不喝瓶装水。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生活。这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更需要普遍民众,特别是莘莘学子的广泛参与。作为中国青年,作为大学生,我们承担着社会责任、肩负着历史使命,应该为缓解气候变暖做出我们的努力。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全国各地百所高校的环保社团同时在全国16个城市开展节能和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倡导低碳生活,以引人们对于节能减排的关注,进而采取行动。

在大学校园中,悄悄出现崇尚环保绿色生活方式的“低碳一族”,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减碳,也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用不同方式感染周围的人。他们立志要做“环保主义者”,执意要过一种低碳生活。一切与钱无关,只是价值观问题。早餐时食堂用一个大胶袋只装一只小面包很不环保,便自带饭盒吃早餐;平时拿到的宣传单,会收集起来当草稿纸,用完后再拿去废品回收站;每天随身携带筷子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污染大,尽量不打包、不叫外卖;和朋友出去聚餐,吃多少点多少绝不浪费;有时连一张纸巾也分成四份用;平时尽量减少吃零食、少喝饮料,坚决不买不必要的衣服。还有一些同学,甚至一周只吃一次肉,鸡蛋也尽量少吃,原因是肉类生产会消耗更多的粮食,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低碳一族”还提出了“校园十大低碳生活方式”:

1.书籍传递和旧书籍再次使用、不定期捐赠旧杂志衣服。

2.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买水果的塑料袋循环使用。

3.每天食物以满足需求即可,可节约资源,又健康,倡导低碳饮食。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如大米、意大利面、面包、水果等)的摄入量。

4.集体去教室学习,教室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扇停,空调开时门窗关闭。

5.宿舍的饮水机在白天上课和晚上睡觉时关闭,用时才开。

6.杜绝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木筷、一次性塑料杯等。

7.多用电子邮件等无纸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传真机。

8.接收到的传单看完后做稿纸,再放进回收箱。

9.上学多走路和骑单车。

10.买棉布衣服不买化纤衣服,尽量选择本地的、季节性的、包装简单的产品。

其实,“低碳生活”要从“细枝末节”做起。加强危机意识、节能意识与环保意识,真正了解“低碳经济”对国家及个人的意义。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减少“碳排放”,积极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宣传“低碳经济”的意义,共同创造人人关心资源节约、人人身体力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

下载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低碳经济背景下服装绿色消费体系构建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服装绿色消费体系构建研究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概念阐述 2.1 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 2.2 低碳(绿色)消费的相关概念 2.3 低碳服装的概念 3.服装一生的碳排放分析 4.......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论文

    摘要: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理财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从传统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浅谈低碳经济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摘要: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本文首先论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其深层含义;其次概述了低碳......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建筑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探讨我国发展绿色建......

    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08商务33班王健学号:200818082035 一、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体系 与西方国家单纯重视气候问题相比,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保......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论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1 摘要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建筑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探......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论文

    引言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浪潮。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构生态文明成为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