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19-05-13 16:4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第一篇: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而大学生则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沉重的使命,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的来源有很多方面,比如个人压力、家庭压力以及国家发展的压力。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教育界非常重视的内容。同国外相比,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还较为落后,在实践中,未能够起到很好在理论指导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入手分析,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简要阐述,并为完善其教育途径提出笔者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心理健康一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着明显的特色。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一般的学科有很大的不同,其具有基础性、复杂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以及在生活中对自身心理健康内控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同大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具体目标。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主要运用到的知识是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并结合其他学科理论,通过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完善对应的心理调节功能,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越来越完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建设不够完善,目前仍然没有出台相关具有操作性的规范。如有的大学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但是这些机构没有完善的设备也没有规范性的领导组织与领导章程,在工作过程中常常无法可依。又如,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多大学都是以心理咨询室作为主要教育场所,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其次,由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时期比较晚,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逐渐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毕竟时间比较短,我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从研究的人才来看,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由于时间不够,各大高校还不能够培养出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现行队伍中的人才表现为学历较低、专业性以及职业性不足。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还不是很广。

最后,应试教育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以及发展,很多时候产生的负面的效果,同样也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困境。一直以来,成绩都是我国衡量大学生的重要标准,学生在追求成绩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认识偏差,认为只有好成绩才能够带来好就业。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自己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内虽然已经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没有充分重视,往往流于形式,大学生很难从这些课程上,学到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不用说对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与内化。

三、新形势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加强宣传,使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学生了解。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针对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着更为专业的知识与人员,因此,其在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更加具有优势。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发挥起作用,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由于学生心理知识的缺乏,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功能与作用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比如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室等,要使这些机构能够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应当进行大力宣传。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将会对这些机构有着一定的信赖感,也更加愿意接受心理辅导。根据相关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调查资料显示,有些学校里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机构有所了解的大学生人数不到百分之五十。因此,学校应当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比如积极利用学校的传媒以及心理教育课程,还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宣传。从而创造出较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促进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同于私人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等,其有两个很明显的特性,一是趣味性,二是开放性,这两种特性都十分受大学生的欢迎。同时心理讲座还有深入浅出的特点,在心理讲座上,老师将较为深奥、难以理解的心理知识,通过较为浅显的语言表示出来,在这种氛围之下,大学生对心理知识更加具有接纳性,更加愿意去思考与面对自己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心理知识达到了内化的效果,使得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上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学校应当多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广大的大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创造一个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符晓航,符晓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0(20)

[2] 刘建中.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综述[J].职业时空.2009(10).[3] 裴学进,王雄杰,周瑶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启迪[J].中国高教研究.2009(09).[4] 易雪媛.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08).[5] 毕爱红,何慧星,杨卫华.试析“平行渗透”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3).[6] 房超,王艳.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7] 肖燕,左文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效应[J].教学与管理.2010(36).[8] 吕伟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心理咨询[J].学习与探索.2010(06).[9] 朱忠发.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9).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为当前基础教育注入了一股活力,也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主要从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三方面着手,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和做法进行阐述,以探讨和思考符合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改革从一开始,便以贴近时代气息的目标理念倍受人们的关注。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故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生命活力的同时,也因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一致的理念,如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重视课堂的开放性、形成师生的合作观等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契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广阔平台。

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同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关注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自己;新课程重视课堂的开放性,提出了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因此,强化“学生适应性”与“学生的自我体验”,主张实行具有拓展意义的开放性课堂模式;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注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反对传统的“师授生受”的简单化教学关系,主张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一样,新课程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让不同类型、不同状况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促进自身良好个性的形成等等。因此,我认为这些相一致的目标理念使得新课程改革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作为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课改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教育实践,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氛围,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

1、创造能使师生心情舒畅、心理健康的环境条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创造能使学生心情舒畅、心理健康的环境条件,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努力实现校园的“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和“三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并通过黑板报、宣传窗的布置,校园音乐的播放等,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学校师生行走、生活其间便能感觉到学校的浓浓气息。

2、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另外,要因地制宜,定期办好心理健康专栏,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教设备向全体师生经常性地进行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3、抓好“四风”建设。

抓好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建立“心理健康”平台,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能力明显较差,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心理健康”的平台,使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健康成长。如何建立“心理健康”橱窗,将每次活动中记录学生或班级超越自我的精彩照片展示出来,时刻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发展。还可以在每个班级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苦闷和不如意,用书信的形式写给“知心姐姐”,再由班主任归纳整理提炼出普遍性问题对症解决。还可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由心理辅导教师做个别辅导,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5、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建立家校沟通渠道,优化家教“心育”环境。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在家校沟通联系过程中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同过家教知识的广泛宣传,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新课程理念最终目标落实于学生身上,而实现这种落实的关键则是教师。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理念是行动的灵魂。任何一种理念要被接纳并转化成行动,都需要一个融合过程。新课程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是一场对现行教育体制所进行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没有专家的理论探讨,新课程改革无法获得充足的理论依据。缺乏广大一线教师的参与与实践,新课程改革同样无法达成真正的改革目的。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如何缩短理念与实践的距离,使其先进理念化为实际行动,这不应只是专家的任务,同样需要发动广大一线教师,不仅需要他们的热情参与与执行,更需要他们的主动研究与探讨。新课程改革必须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实施,以实践促进理论的完善。

因此,各级领导要落实心育工作,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这当中,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

1、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认识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因此,我们应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教育,让广大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理论和方法,从而在各自的工作中能自觉实施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意保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避免由于教师原因而引发的“师源性”心理问题及其负面效应的产生。对全体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目的在于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同时还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力量得到整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再是孤军作战,从而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并避免产生教育效果相互抵消的情况,更能有效杜绝课堂上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

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可以从领导及教师两个层面进行。从领导层面上看,首先,学校领导应进一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国外许多研究发现,学校领导的帮助与支持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部分,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的支持与关心能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次,领导应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学校领导应改善教师评价体系,重拾教师评价的诊断功能与改进功能,重视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积极性的反馈,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而从教师层面来说,要促进自身心理健康,教师同样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学。教师是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不断深化对新课程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理解,提高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养。二是集训。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校都必须十分重视对教师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至少要使每个教师都具有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最基本的操作能力,从而保证与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从教人员具备较强的心理健康理论素养和辅导理论。比如美国,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大学文凭和教师合格证书,要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系统学过有关的心理学课程。而在我国却远非如此。在我们目前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中,科班出身的相对来说还比较少,大多数是兼职,他们大多是担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或者是较有经验的班主任,或者是学校的校医等等。有些心理教育工作者既没有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思想性和技术性都很强,有着自身独特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因而,对于从业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要求都比较高。所以,第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素养问题。

对现有教师,包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新课程培训,与从高校专业领域人才的引进相结合,不断地提高师资队伍的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能力,从而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过程中的师资问题。

三、学科教学中广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有序性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对各年级的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培养:低年级学生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克服自卑心的教育;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自强心等。同时,要做好各年级的衔接,使学生的心理逐步平稳地循序渐进地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2、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3、创设民主、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民主、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机会,使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争论,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等,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凸显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实践准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性。二者都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强调教育面对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意志的培养,关心学生对所处生活学习环境的适应。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更需要全体教师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

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新课程改革,是关注我们每一代孩子的成长,是关注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与兴旺。为此,我们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第四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学院

经管学院

;学号

20131004118)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调查分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寻求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供求分析 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的形势分析

(一)当前国内整体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关乎到千家万户(公众)的根本利益。从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

1)国内整体就业形势

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中国在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从体制改革加快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原有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净下岗和失业人员累计达到5000万以上,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也造成了数百万人的精简,农村劳动力离农寻找工作的人口更达到1.3-1.5亿左右。再加上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竞争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

图1-1-1 2007-2011城镇人口数及失业率(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网络

2)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3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2013年,每8个大学生中,就有2个找不到工作。他们也许能力并不差,比如冷门专业优秀生,师范学校的同学,但这就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图1-1-2 22009-20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二)大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

1)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就业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促进就业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社会建设任务的第二大任务,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都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当成了中心任务,各级政府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来促进就业。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2)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回落态势,经济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趋势,增长持续下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年经济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着增长动力整体偏弱、财政金融风险隐患增多、房地产市场矛盾复杂和环境污染趋于恶化 等问题。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国内外总体环境有所改善,但经济发 展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全年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经济增长7.8%,价格上涨3%。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

图1-2-1 2001-2011国内GDP及增长速度(GDP按2000年为不变价格计算)

数据来源:网络

3)就业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有利。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2008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更是把就业工作提到了法律的高度,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矛盾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矛盾

1)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图2-1-1 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网络

2)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 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3)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然 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

三、新形势下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决于产品需求,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一)宏观层面

1)加大增量与存量调整力度

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因此,加大增量与存量调整力度,扩大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之道。经济增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基本保证,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又在于积极的创业活动。因此,国家应提倡创业精神,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创业,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最有价值的是,大学生创业将有效提升我国创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

在积极促进增量就业的同时,应当鼓励政府、企事业等单位制定更为积极的大学生吸纳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的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不高,加之知识更新的要 求,我们迫切需要增加年轻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生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较快的形势下,从理论上讲,我们应当是用较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来替换目前较低学历程度的在职人员。问题是怎样实现这种增加和替换。一是可以考虑提高在职人员队伍更新的速度,以消化和吸收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二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科学地研究组织规模和人员需求,明确就业需求总量。此外,要在稳定就业和调控失业上下工夫,帮助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励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

2)专项政策调节就业市场

在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层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学生自身努力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只能伴随着经济的好转而慢慢好转。在这个时候,政府政策的投入将会产生积极的放大效应。

3)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

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可以建立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这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4)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人力资源市场的效率损失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对信息的有效运用程度不够。大学生就业匹配政策的核心就在于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实施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要建立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让他们能够将职业规划战略融入其终生规划之中;高校要重视实习制度,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供需伙伴关系,以形成稳定的就业基地。建立职业顾问队伍,建立职业顾问资格注册体系,强化职业顾问的培训,使之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的素质;高校要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之中,并给予学分;建立一套 有利于各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心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水平和程度。

(二)微观层面

1)先就业再择业,为职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本。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 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2)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我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如果各个大学或学院能够注重校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这将对大学生寻找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继续深造度过就业困难时期

从微观选择来看,大学生可以尝试继续深造以错过职场风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机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机这一段时期内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需求减少,工作岗位不理想,因此,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一点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也能够避过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时期,期望在两三年之后能够 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过,这样做同样是有风险的,因为未来的市场预期并不明确。而且,这个行动还取决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

4)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结语

总之,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金融危机赋予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种新的视角,如果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多头并进促进高校就业工作,这对于应对未来的大学生就业,无疑是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培刚 李开兵.大学生就业的难点与出路[J].人才开发 2005.5.[2] 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1.[3] 张素云 张彦波 张萌物.基于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物价

2009.2. [4] 谢丹.如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J].时代教育2009.2.

[5] 章茂山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分析[J].江苏高教.2004.2。[6] 吴克明、朱慧丽.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7] 刘文勇、李国栋 以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 “大学生就业难”与 “民工荒”现象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A].2005.6。

[8] 孙绪平优化教育投资结构[J].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管理科学.2005.3。[9] 楼红平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投资及其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商业.2007.21。[10] 唐永红 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11]冯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一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熊卓 求索与创新(清华大学学生工作论文集-第十三集)[A]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risi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has accelerated,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to “popular” the pace of change,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es rapidly,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increasing.08 years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orld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uffered from the impact, the job marketis one disaster after another, bring enormous pressure to 09 session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more optimistic.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seek the effective way to reliev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significant.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emand and supply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第五篇:挫折教育视阈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挫折教育视阈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李学昌(菏泽学院资源与环境系,274015)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来自校内外的压力,如情感、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对在校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显得异常的重要。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探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提高90后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能力,使其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麦灵格尔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不仅在生理上要健康,而且在心理上必须是健全的。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我定位模糊。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对于上大学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如何往前走等问题的思考使他们一度迷茫,充满疑惑。

2、爱情挫折承受力弱。大学生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如果个体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比较好地给予应付,如果所受到的挫折超过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少数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恋早婚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歌德因为得不到其初恋情人绿蒂的感情回报,而一度陷入了感情的危机,但他后来因此而写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用文学的创作来表达其受挫的情感,使自己的情绪得以升华。

3、就业压力大。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对目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心理压力,也使部分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作为心理品质“高危人群”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是有普遍性的,这既不利于就业,也严重威胁到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联系

1、挫折教育是大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需要。90后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逐渐形成需要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当前,90后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他们不是努力思考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而是采取消极回避或者过于激进的行为,此时往往消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不当处理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要全面提高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生受挫能力的培养。我国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讲授轻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受挫能力不强,导致毕业后走上社会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也是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造 1

成的结果。因此,加强和提高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能力,是形成健康心理,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抗挫能力,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态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技巧充分发掘自身心理潜能,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性情,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保持自信、乐观、真诚、豁达和坚忍不拔的心理品格。培养大学生抗挫能力要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教育的结合和他人帮助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三、透过挫折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培养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首先,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所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显得就尤为重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还应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遭遇挫折,比如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就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要学着自我调节,适度地宣泄或者控制情绪。

3、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为了减轻甚至摆脱受挫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虑和痛苦,恢复心理平衡,避免行为失常,应当引导90后大学生合理利用心理防卫机制。一是有意识地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有的大学生因失恋极度悲伤,甚至萌发轻生念头,经疏导后,专心于学习,成为佼佼者,也可视为升华作用。我们平时说的“化悲痛为力量”,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升华。如一个不擅长吹拉弹唱无法在晚会上一展风采的学生,可以刻苦攻读,成为品学兼优者来赢得同学们的敬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东方不亮西方亮。二是当遇到挫折,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不妨采用合理化机制,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是最典型的两种合理化机制。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受挫的90后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建议受挫学生通过心理热线、个别谈话、意见征求会等方式,给其提供宣泄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把受挫的经过和目前的心境讲述出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道之.心理医生[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吴江皓.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C].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3]从玉华,徐宏.社会应普遍开展心理门诊[N].中国青年报,2003-03-11(2).

下载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研究 张国 ( 中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 摘要: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主要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范文大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

    信息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范文]

    信息背景的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白利芹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很微妙,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2范文合集

    中南大学 读后感 彭志文(土建1106班)学号:1208110609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项目......

    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

    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研究 摘 要:文章以高校大学生创业环境现状分析,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育体系提出不足并进行对策研究。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创业教育......

    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大全)

    经济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如何应对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问题。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很快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