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
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CO2的排放量持续增长,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进一步加剧,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相继发展低碳经济,规划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被广泛的提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和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沿海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江苏沿海各城市对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发挥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造后发优势,利用外资进行产业投资,以便促进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崛起和江苏经济的均衡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创造和谐的循环经济带。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江苏沿海利用外商进行产业选择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的选择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江苏沿海;外资;产业选择;问题及措施
1绪论
随着低碳经济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不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江苏沿海地区包括盐城、南通和连云港三个城市,地处我国沿海、沿江、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处。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低谷”,也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成长的“断裂带”。江苏沿海的“洼地”经济成为江苏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江苏省政府提出“要重新认识沿海的优势和加快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加快发展为重点,全面推进沿海开发,把沿海建设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良好的生态功能区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且如今江苏省在国家“十二五”总体规划中沿海地区把“低碳经济”确立为沿海地区开发的主要战略之一。这就要求沿海地区要对产业进行更为仔细的选择,其中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外资进行低碳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发展新型的产业,把江苏沿海建立成为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带”是沿海地区的最主要目的。低碳经济的概述和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2.1 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2.2 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2.2.1 政府引领
①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影响公众行为,促使其接受新技术,既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又确保温室气体减排;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低碳消费,还要抑制高碳消费;③从自身入手,通过采购节能型技术与产品、改造节能型建筑、实施政府机构定额标准等措施带头节能减排。2.2.2 企业主导
企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户,社会公众将低碳消费作为价值考量标准,将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革新,转向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企业生产性消费低碳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具有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投入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最终实现企业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社会组织是现代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对促进低碳消费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布广且深入社会各阶层,以其自身的布局优势比政府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家家福就“低碳世博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主题举行了知识竞赛。2.2.3 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需要关注“5A”:① Awareness,即对低碳消费的了解和认知;②Availability,即低碳消费的现实实用性和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性;③Accessibility,即低碳消费的可操作性;④Affordability,即人们是否可以支付低碳消费的经济成本;⑤Acceptance,也就是在道德价值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社会接受程度。如今,低碳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低碳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连爱情关系也不李伟。某网站发起《低碳婚恋倡议书》,低碳爱情成为新兴时尚,现在,更有不少人自喻“低碳男”、“低碳女”,开始实践各自的低碳爱情。你的爱“低碳”吗?爱情减排法其实就是减排,减少无谓的内耗。我们一方面要鼓励低碳的爱情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碳抵消措施来达到平衡,即爱情加法-碳补偿 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3.1 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沿海三市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三市开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以前,沿海三市利用外资的规模相对较小,均处于低水平引资状态。2002年以后三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有所增长,其中,南通利用外资出现大幅增长趋势。2007年南通市利用外资达到31.17亿美元,是2002年引资额的13倍。1999—2005年间盐城和连云港利用外资则处于相对较为平稳的低水平增长阶段。2005年后二市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和2007年盐城利用外资达3.25亿美元和8.1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倍和1.5倍。连云港2006年和2007年利用外资也达3.46亿美元和7.3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82%和113.30%。尽管江苏沿海三市在引资规模上取得较大发展,但从全省角度看,沿海三市的利用外资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盐城和连云港在全省外商直接投资(FDI)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在4%以下,南通2006年利用外资额最高水平也不过近全省FDI总额的15%,而仅苏州一市1999~2007年间利用外资竟高达全省FDI总额的近33%~45%。由此说明,江苏沿海三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尚需进一步提高。
3.2 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3.2.1 产业结构不合理,吸纳外资能力低
2007年沿海地区产业结构比为12.7:52.3:3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有所降低,减少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幅最小,仅增长0.6个百分点。由此说明,江苏沿海地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有逐渐加快趋势。农业的产业化程度有所下降,且降幅较大。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说明第三产业在江苏沿海地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而从沿江地区同期产业结构比3.2:57.8:39.1来看,沿江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与上年同期相比,沿江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均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说明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由此可以看出,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层次明显高于江苏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阻碍了外资的大量注入,难以吸纳更多的外资。3.2.2 利用外资规模小,外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沿海三市利用外资总量不但远低于苏州一市,且不及无锡一市的引资量。江苏沿海三市占全省实际利用FDI的比重最高仅达21.31%,最低为4.86%。而苏锡常三市引资总量占比重最高达到70.44%,最低为53.77%。可见,江苏沿海地区目前的引资状况与苏锡常相比,差距很大。
3.2.3 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从总体上看,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建设仍显薄弱和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利用更高层次的引资需要。江苏沿海地区,虽然港口众多,但规模层次不高。除连云港和南通港为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其他港口规模较小。高速公路比重小,沿海铁路和航空建设才刚刚起步;通信和电力设施建设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在投资软环境建设方面,亦需有待改善;部门办事效率较低,服务层次需进一步提高;各项引资政策和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滞后,制约了沿海地区外资的引进和产业的承接。
3.3 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的解决措施
3.3.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引资水平
沿海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的发展。由于沿海工业经济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因此沿海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以港口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培植海洋特色产业发展。要提升服务业层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江苏沿海地区在第二产业大量引资的基础上,要通过相应的外资产业结构导向政策,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外资输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3.3.2 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提高利用外资的数量和质量
江苏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我国沿江、沿海和陇兰三大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有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的综合区位优势。南通作为长三角北向拓展的枢纽,具有承南启北的作用。江苏沿海北部拥有新欧亚大陆桥东大桥头堡的连云港,是陇兰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并与环渤海经济圈紧紧相连。连云港可借助其港口优势加快接轨长三角,同时在联动山东半岛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江苏沿海东部与一海之隔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距釜山港、长崎港只有400多海里。沿海西部的扬州和泰州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很显然,江苏沿海经济带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中的优越区位条件和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3.3.3 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为吸引外资打好基础
投资环境建设是外资注入的重要平台。环境建设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外资引进和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由于多种原因,沿海地区硬环境与苏南地区相比较落后。近几年,江苏沿海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沿海铁路、沿海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打通了沿海通道,提升了江苏沿海地区的区位价值,促进了沿海地区融入长三角的进程。江苏沿海地区还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信、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层次。3.3.4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江苏沿海地区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带
在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经济时,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大型石化、冶金、造船、汽车、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另一方面,则是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考虑到沿海三市自身优势,在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中,连云港将重点打造新材料和新医药产业基地,盐城则主导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南通则建设海洋工程产业基地。
4.结 论
江苏沿海地区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相对于苏南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在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而为沿海地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随着苏南和长三角资源的短缺,国际资本有从长三角沿海北上的趋势,这为江苏沿海吸纳国际资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将拉动江苏的经济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和苏南产业梯度的转移,将为江苏沿海经济的快速起飞带来良机。因此,江苏沿海地区要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收更多的外资集聚。完善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经济,建设和谐环境,发展新型产业,提高自身水平,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参 考 文 献
[1] 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发展〔J〕.科技导报,2008(07).[2] 赵卫,城市化对区域生态足迹供需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01).[3] 张坤民,低碳经济论.经济报,2008.[4] 喻定权,陈群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5] 郭万达,刘艺娉.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开放导报,2009(6).[6] 王守,中国金融,2009(24).[7] 杨金贵,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北京财经周刊,2010.
第二篇: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08商务33班王健学号:200818082035
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体系
与西方国家单纯重视气候问题相比,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西方的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所以西方所说碳汇主要指森林碳汇。而我国森林面积只有29.3亿亩,覆盖率只有20.36%,草原、荒漠面积为国土半壁江山,主要集中在西部。我国的碳汇概念不能照搬西方,应该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建立自己的碳汇体系、碳汇会计和碳汇交易规则,参与标准规则的制定,在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碳汇交易的国际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所以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我们的低碳经济体系。
2009年12月7日~19日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气候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而在此前的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税收、碳税等围绕低碳的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低碳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环保问题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具体应如何看待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何运用税收政策减少碳排放?是否应该开征碳税?则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研究。
生产力的不断改进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统而观之,虽然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现代化领域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随之衍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不容小视。工业化、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致使温室效应越发严重,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忧。气候条件恶化,危害严重,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独善其身绝非可能。对此,世界将以何种方式应对?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当下,虽然世界各国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但基于后果的未来性,侥幸心理仍在作祟,环境治理领域的搭便车行为与公地悲剧同时并存,各国都在从自我角度出发调整政策,制订拯救气候与环境的国际性文件成了大国政治博弈的角力点。如何权衡历史与现实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显得非常棘手。发达国家不想履行更多的国际义务为历史埋单,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的要求,在工业排放上与发达国家的现有指标又有差异。各国竞相争论,难以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低碳经济。具体而言,主要包括3方面: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一蹴而就,应渐进发展、逐步调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审视国际大趋势,对各产业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和判断。比较而言,重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要给予足够重视。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第三产业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扶持作用,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上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传统服务业占比例过大,而且没有形成稳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缺乏市场竞争力。与之并存的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在信息中介服务、高新技术供给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方式转变是核心。建设新型的低碳发展体系,既符合世界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必要从发展方式、消费理念和社会价值上进行创新,而低碳经济为这诸多层次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和路径。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与改造,更新机器设备、生产工艺,建设治污工程都需要庞大的经费投入,如何在保证生产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是个难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多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破坏了环境、耗费了资源,对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能否在发展方式上有所转变,是我国未来制胜的关键。为此,要注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发展低碳经济,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必不可少,但重点是自主创新,尤其是要在研发清洁能源上下力气。
再次,法律建设是保障。促进发展与减少排放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从法律建设上充分保障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奠定法律基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上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综合法与专项法的有效协调。二是保证法律的可执行性。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与法律的可执行性有重要关系,比较而言,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的根源之一就是环境法律可执行性差。三是注重跟踪,适时评估,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环境法律。
总之,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时尚的国际潮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致力于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方式转变,重视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低碳,着眼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要防止低碳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二、整合整个资源型产业 高碳特征明显的煤炭资源利用如何实现低碳化?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东煤化工基地(以下简称为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为这个问题作出了诠释。“神宁就是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根本,实现高碳资源利用的低碳化突围,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样的发展理念已经深深地刻在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每个职工的心中。
1.园区规划建设立足低碳化发展
眼下的宁东,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批准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6个大型煤电基地、7个煤化工基地、国家“西电东送”电源点之一,这些响亮的名头首先让人从规模上感受到它的宏大特征,而成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则进一步彰显了它引领我国煤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引领者。
该基地位于银川市东南约43千米银青高速公路东侧,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具有丰富的水、电、煤炭、土地、交通等资源优势。神宁集团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有效保护环境与资源为前提,以先进成熟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指导原则,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致力于打造技术一流、效益领先、管理精细、环境和谐的国际煤化工基地。据神宁集团组宣部部长李怀荣介绍,基地项目集群多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预计完成总投资2600亿元。
高起点建设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打造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煤化工产业的先行军,该基地在引进、利用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针对已建成和在建项目积极开展配套技术、过程优化应用研究。围绕煤炭资源高效转化以及清洁煤基础化学品生产、绿色合成和聚合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由技术的快速跟进者迅速转变为技术领先者,引领煤化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煤基烯烃项目为例,甲醇制丙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使丙烯的碳转化率达到65%,同时优化工程设计,做好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和“三废”资源化工作。包括在设计中利用工艺余热回收热量复产蒸汽、用蒸汽直接驱动大功率传动设备等节能降耗措施,采取封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空冷器、废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建设燃料气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做到清洁生产。已经运行的25万吨/年甲醇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德士古气化废锅流程产合成气,不但废水生成量极少,还可添加其他有机废水制煤浆。气化炉可以起到焚烧作用,排出灰渣呈玻璃光泽状,可用来铺路和生产各类建筑用砖。同时,利用废锅产生的高品质高压蒸汽,年可发电23280千瓦时,年节能69200吨标煤。
2.依托资源优势生产高等级产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宁东煤田已探明煤炭储量270多亿吨,发展煤化工和新的能源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将资源优势就地转化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是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
按照规划,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将以煤制气合成化工产品为重点,发展有特色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精细煤化工产品的比重。原来规划的大氮肥项目,也已经改为精细化工项目,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资源。不久的将来,基地周围也将形成以新型煤化工产品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园区,包括依托聚丙烯产品建成的塑料产业园区等,提升大宗原材料产品的附加值。
该基地计划2011年前,建成25万吨/年煤基甲醇、21万吨/年二甲醚、60万吨/年煤基甲醇、50万吨/年煤基烯烃、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并将陆续开工建设5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煤炭间接液化一期和二期、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200万吨/年煤基烯烃二期等项目。
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焦洪桥说,尽管目前国家对整个基地的碳减排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煤化工项目又是示范项目,神宁集团决心要在低碳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基地将考虑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努力做到项目与环境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将在2020年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就地转化原煤约6000万吨,煤化工产品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打造成为“技术一流、效益领先、管理精细、环境和谐”的国际煤化工基地,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神宁集团跨越式发展,再造神华、再造一个新宁夏作出重要贡献。
3.全面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项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各生产装置的工艺技术选择方面,贯彻工艺先进性、清洁性、科学性原则,提高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始终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及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培育资源高效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产业链,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固体废弃物方面,本着“综合利用和分类处置”的原则,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模式,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催化剂、废液等进行回收利用。对能够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锅炉煤渣作为铺路或建筑材料进行利用,生化污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等。对于不具备利用价值的一般固体废弃物送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千米、设计填埋库容为2085万立方米、建设投资约为7986.4万元的渣场进行安全卫生填埋。
废水方面,实行各装置预热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在各建设项目均设计、建设有一次中水回用系统,在基地建有污水处理总厂。各项目区装置产生的废水经过各系统三级预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后,再送入污水处理总厂进行集中处理,使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可用于各项目装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及基地绿化、灌溉和景观湖。
废气方面,始终坚持源头控制与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的原则,注重现代化洁净优化工程设计。25万吨/年甲醇项目采用德士古气化废锅流程工业化装置,50万吨/年烯烃项目采用德国鲁奇公司MTP装置专利技术,对产生的可燃性废气分别采取了回收作燃料气、洗涤、送火炬燃烧等多种治理措施。烟尘排放100%达标,符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两方面要求,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排放标准》。
如何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仍是目前基地面临的最大挑战。煤化工项目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燃煤蒸汽锅炉烟气排放、工艺废气燃烧排放等几部分构成。眼下,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已作出了规划,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还考虑在基地内实现不同项目原料的互补,例如将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结合。
目前,基地已形成了完备的节能减排制度,应对碳减排挑战,包括完成了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编制及考核办法,制定、修改完善了《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办法》等,严格考核,强化管理。
同时,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的神宁集团宁东煤化工基地,以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重点,坚持“兴一方经济,惠一方百姓,绿一方山川,美一方环境”的发展原则,着力强化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规划绿化总面积约608公顷、人工湖7个。目前,基地已完成总投资1851.7万元,绿化总面积达2410.5亩,其中,种植乔木10万余株、灌木27
万余株、绿化带73万余株、地被47万平方米。基地建设呈现出一座座装置星罗棋布、一排排塔林屹然挺立、一条条道路畅然伸展、一片片葱绿清新浓郁,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大趋势。煤炭和石油的大量消耗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我国发展低碳成为共识。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进一步促使世界向低碳经济迈进。在最后的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将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总理在此前8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而建筑在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由此,发展低碳建筑成为热门话题。
一、合肥发展低碳建筑是大势所趋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合肥在以“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为主题的141城市空间布局中,更应该重视低碳的问题,因为低碳被人们看作未来城市的经济之窗。合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据《低碳地产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平方米-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增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我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产业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XX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美元-1400亿美元。
截至底,我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面积的%,且比例逐年提高。建设节能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群更是体现了低碳建筑的发展大趋势。
世博会展示的低碳建筑对合肥的城市发展具有推广意义。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有500多万人,规划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7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低碳发展的紧迫感已显而易见。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积极意义
由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再到低碳建筑的推广,这些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金融危机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条优选路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合肥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来说,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建筑切合节能减排的主题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空调能耗等)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总能耗的%,而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为发达国家的2-3倍。在发展低碳建筑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与义务解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减碳潜力巨大,更切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主题。
(二)低碳建筑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绿色建筑探索了十年,绿色化进程蹒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严峻挑战与后果。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在全社会对低碳的呼吁与共同参与中,下一个十年,低碳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低碳建筑不仅符合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缓解我国对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国际上的可持续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低碳建筑的发展,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低碳建筑有助于合肥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
随着碳强度控制时代的开启,“碳标准”的诞生,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所有经济行为都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为衡量标准,而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的特征符合低碳社会的标准,因此,推行低碳建筑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低碳建筑市场。低碳建筑技术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保障。合肥作为飞速发展的中部城市,要想赶上甚至超过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发展低碳建筑应被提到战略的高度。
(四)低碳建筑再造将促进合肥内需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安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肥这几年大建设,在加紧滨湖新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没有
放松解决老城区百姓的生活问题。投了600多亿,92%投在老城区的道路、环境、绿化、污水处理。在农村也有部分房屋改造需求,如果能将这两部分房屋转变为低碳建筑,就可能创造巨大的低碳建筑需求。这些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使用,除了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外,也为拉动合肥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寻找到关键突破口。
三、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展低碳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合肥甚至在我国要将低碳建筑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困难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低碳建筑的发展。
对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在技术和资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发能力较为不足,低碳材料造价比较昂贵,致使低碳建筑很难得到较快推广。
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房价处于高位,市场认知度低,尤其在当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导致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的动力严重不足。
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当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低碳建筑就只能成为高档住宅的尝试,而难以广泛赢得市场。
2、缺乏完善的产业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现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最大化,也影响低碳建筑的推广和拓展。
3、低碳改造中资金来源不足
目前,我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同时,我国还未成功搭建起与低碳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低碳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这使得现有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举措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的是广泛的参与和关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其中理念更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监督是重要手段。面对低碳建筑推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出台指导意见,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
在评估体系的标准制定上,坚持强制与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层面上,规定低碳建筑应达到的总要求,提高相关节能技术标准,降低最高能耗标准;在执行层面上,结合我们合肥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2、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强化社会低碳意识
在推广初期,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强化社会低碳节能意识。
省政府可积极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如与万科、绿地这样的地产大亨合作,将政府在政策推动、引导市场上的优势和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试点推出一系列受市场认可的低碳建筑产品,并逐步带动其他房企加入。
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只有当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低碳建筑方面获得实际收益,低碳建筑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当更多的用户去购买并使用节能建筑时,低碳建筑市场才能得到根本的形成。
此外,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强低碳材料与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推广。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建筑开发提供发展基金。
四、综述
低碳经济发展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股洪流背后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供给和金融流动机制,谁能把握建筑低碳经济先机,谁就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主导者,低碳经济潮流中最大的赢家。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在这当中我们不能照抄西方的道路,高耗能的道路,我们应该用比西方低得多的能源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健康的小康生活,成为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强国。就合肥而言,发展低碳建筑不仅能为国家的低碳经济之路做出积极贡献,而且能成为安徽省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的一个砝码。
第四篇: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长沙市体院北路348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张婧
发布时间:2014-07-17
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范围内的金融行业依然处于低迷的状况下,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方向。这里我们所说的低碳经济其实指的就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运作形式,以坚持控制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程度,减少排放量为主,是生态环保理念下所衍生出的一种经济模式,较之前的经济发展有着最为本质的观念区别。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这这一观念的制约下,如何寻求全新的发展道路已经是摆在面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主要针对低碳经济背景下对银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理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即我国银行业必然要在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低碳经济,银行业,发展趋势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2C0922)立项人:张婧。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及概念简述
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初是来自于英国。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英国推行了《能源白皮书》这一文件,里面就曾涉及到低碳经济的概念,因此这是历史上首个明确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地区。就我国而言,相关部门对于这一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还要追诉到二零零九年,针对其定义正式设定为:全新的经济系统,相较于传统经济模式更注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及资源消耗的控制,且能够确保经济建设不受其影响与制约。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低碳经济这一模式的实施其实就是借助先进技术的改造与运用,去避免能源消耗来实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该经济模式,相较于之前传统的经济发展而言,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较低的能源消耗量、较低的污染程度以及较低的废气排放量,另外还有较高的能源运用效率,较高的经济创收利益,在坚持这几点问题的前提下,将完成我国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切实的提升能源运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前行。站在根本性质的角度上来说,这是当前社会形势下,发展重心的根本转变,是对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响应。
二、低碳经济形势下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行业运行理念的转变
从部分环境保护政策出发,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行业领域建设成立了很多相应的规定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要指导银行业在平时的运作过程中自主的考虑进环境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也在发展中慢慢的意识到了当前的发展形势需求,因此就必须要在运行理念上发生转变,从而更好的顺应现代社会需求,尽可能及时的实现低碳理念的渗透。现在,在我国范围内很大一部分的银行都号召低碳环保,同时将这一观念逐渐的渗透到自身的运行工作中。这一问题在实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最为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银行正逐渐的融入相应的国际准则,同时将其落实设置成自己业务开展的指导性目标。比如说兴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和碳信息披露项目,同时还在二零零八年发展成我国范围内首位赤道银行,这是历史性的举措。随后,工商银行也慢慢的参加到国际准则碳披露项目中,招商银行等也展开了相关的活动项目。
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
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
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
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
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2011年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
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
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截止到2009年,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4.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借助低碳金融的顺风车,强推企业品牌建设,低碳银行进行必要的准备,在人才培养、系统配置、网络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多管齐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低碳银行”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在培训、引进、储备、交流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低碳银行”建设的基础。在系统配置方面,要不断丰富低碳金融文化的内涵,努力融合金融行业文化、国民传统文化与国际惯例文化,同时在银行内部实行精细化监管。在产品研发方面,以金融传信为机遇,发展低碳金融产品,拓展金融视野,推动金融经营战略转型。低碳银行作为一项全新的模式,客观要求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金融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方式,提高参与国际业务的议价技巧,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断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
作者简介:张婧,讲师,专业教师,硕士,金融学。
参考文献:
[1]韩琳慧.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2]李平.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理论探讨,2010,(5):67-70.[3]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4):117-119.[4]颜海轶,郁漩.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华北金融,2011,(1):18-21.[5]乔海曙、张清平.发展碳金融助推“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2010.《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第4期
第五篇: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低碳化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对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吴邦国委员长2009年视察安徽时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全球变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天灾增多、冰川融化、疾病肆虐,甚至会因洋流改变而再次进入冰河期。
2、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 由于地球化石能源资源有限,随着消费量的剧增,全球能源形势日趋严峻。从世界能源储量看,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储量十分有限。从能源分布看,据统计,约38%的可采石油储量分布于中东,17.3%和16.5%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欧洲不足4%,分布十分不均。此外,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于此同时,人类使用开采化石能源的速度呈现递增趋势,1985-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近2%的速度增长,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全球各经济区域中,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最快,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在世界已探明储量中,石油仅占2.7%,天然气0.9%,煤炭15%,呈现“缺油、少气、多煤”的状况,但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却分别高达4.2%、1.5%和33.5%。高速发展的经济导致石油大幅进口,我国自1993年起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高达40%,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速仅为1.67%,供需缺口逐年拉大,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
3、美英等发达国家摆脱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需要新引擎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英等发达国家受冲击大,经济衰退程度深。随着多国联合应对金融危机初步取得成效,世界经济形势在近期趋向缓和,但美英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靠虚拟经济拉动增长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美英经济复苏需要新引擎。为此,美国、日本、英国等国提出了所谓的“绿色新政”,希望通过此举重振实体经济,同时加紧占领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4、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呼声更强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受冲击程度相对较小。经历危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不断缩小和发达国家差距的信心增加,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话语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未来世界经济复苏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发展中国家巨大的需求拉动。G20峰会逐渐成为各国国际交往的最重要的平台。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希望通过本轮调整,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
5、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孕育
技术革命催生经济飞跃,历史上每一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是由技术革命推动的。当前,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技术革新对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仍然存在,但作用力在减弱,而且面临来自“动力”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低碳新能源是继人力、畜力、蒸汽和电力之后的又一次“动力革命”。从当前世界技术发展趋势看,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孕育中。
(二)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概念源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但不仅仅是减排,而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和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外延十分广泛,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内涵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事物和发展模式。
1、低碳经济包含的内容和相关术语(1)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低碳产业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助于减少、替代、存储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类产业,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低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新能源产业、节能减排装备和服务产业、节能材料产业、环保设备产业、节能照明、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业、节能交通物流业、低碳农业、碳汇林业等。广义的低碳产业还包括三次产业体系中,低能耗、低(零)排放的产业形态,如旅游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
(2)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支撑。低碳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如电力、交通、建筑、建材、冶金、化工、石化等,在这些领域为节能和提高能效而采用的技术都是低碳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林业碳汇等领域,开发的一些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低碳技术。
(3)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在于提倡与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树立“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控制或者减少个人及设备的碳排量。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宽泛的低碳生活概念还包括低碳饮食、居住面积适中的节能环保型住宅、少开车、开小排量车、开简短的会议、多植树等。
(4)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是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模式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大量使用碳替代能源,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目标尽可能协调统一。我国提出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低碳发展的集中体现。
(5)碳足迹
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它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总的来说“碳足迹”就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6)碳交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起因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简称碳交易。碳交易基于《议定书》框架下的三个机制,分别是国际排放贸易(1ET)、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基于以上机制形成了两类全球碳交易市场:一类是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为代表的基于配额的交易,另一类是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交易。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全球碳交易规模为60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60倍,交易量攀升至27亿吨。另据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于2009年6月19日发布的预测报告,全球二氧化碳交易市场到2020年将达3.5万亿美元的规模。
2、低碳经济的实质和核心问题(1)低碳经济实质
低碳经济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建立低碳技术体系、低碳产业结构和低碳能源系统,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最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核心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