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16:4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小编推荐]》。

第一篇: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小编推荐]

目 录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必然选择..........................3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要求发展低碳经济................3

(二)国内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要求发展低碳经济............3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现状及不足....................4

三、低碳经济法律保障的建议.............................5(一)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立法.............................5

(二)积极落实低碳经济相关政策..........................9 结语.................................................11 参考文献.............................................11

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

济的法律保障

中文摘要: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各国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对策。本文首先确定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必然选择、其次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现状及不足,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建议。本文作者对于低碳经济法律保障的建议,是以完善低碳经济相关法律的立法为着力点,兼谈低碳经济相关政策,两者共同为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低碳经济; 法律现状 ;法律保障

Abstract:Low-carbon economy is a hot topic in today's world.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 warming, countries tends to regar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s a major solution of climate changes.This thesis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 the first part, we will know why it is necessary and inevitable for China to develop the low-carbon economy.The second part is the place where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 and the weak point are analyzed, and finally some proposals of constructing the law protection of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are putting forward basing on all the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 above.The author’s legal protection for the low-carbon economy,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legislation of relevant laws of the low-carbon economy, and talk about some low-carbon economy policies, both together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the legal status;legal protection

低碳经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被定位为“所有市场的母体”,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不亚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因为这一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少发达国家政府在最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都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1 ]。那么,低碳经济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以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如何保障,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为基本特征,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等,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2 ]。世界环境日2008年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目的是为使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将低碳经济共识纳入到政府决策之中。2009年12月7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是将“低碳经济”推向高潮。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人们认识到能源的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还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其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近百年来(1908年-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从1986年已经连续出现了21个全国性暖冬,气候事件、极端天气与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国内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要求发展低碳经济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 3 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10.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2 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3 ]。数字显示,2005年我国的 GDP 是 1.6 万亿美元,占全球 GDP 的3.9%,但是我国石油的消耗占全球石油消耗总量的31%、煤炭生产消耗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 41%、水泥消耗占全球水泥消耗总量的 36.8% [ 4 ]。2008 年6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已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5 ]。可见,我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经

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

在未来的30年,我国仍将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地位,处于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一步深入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能源、资源使用量快速增长的阶段。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继续剧增,在经济、外交、生态等领域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这种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现状及不足

人类的各种活动产生碳排放,低碳经济的实施即意味着某种程度上人类现有生存方式的自觉或强制性改变。低碳革命是人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任何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强制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考察世界各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政策与法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家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2008年英国政府颁布实施了《气候变化法案》,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的长期框架。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政府宣布从2012年起将对美国的排污、排放收费,同时大力开发包括风能、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资源,并投入巨资进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旨在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澳大利亚政府于2008年7月发布了《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具体设定了碳排放企业的排放上限,并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2008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标志。可见,世界各国虽然采取的手段各异,但却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才能得以确立[ 6 ]。

当前,我国在法律领域制定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其中《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从节能减排、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对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同时,我国还在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规划与政策,如《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2000~201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等。

从总体来看, 我国低碳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足:法律制度建设上有差距;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也处于薄弱的状态。首先,我国并没有完善的立法体系,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还存在着法律空白。而且有些问题存在已久,但仍没有及时建立解决问题的法制规范,造成法律法规上供给滞后,跟

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天然气、石油、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其次,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不少法律规范文字表达不严谨、不明确,法律规范内容空洞、模糊,与实际相距较远,弹性较大,这也是导致中国目前环境执法效果不佳、环保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原因 [ 7 ];另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市场,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未能构建,导致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导致我国在国际上受到“碳关税”等阻碍。因此,为了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低碳经济法律保障的建议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如果没有合理完备的法律环境,市场就难以成为有效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在全球化时代,不仅是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更是国家之间法律、制度和规则的竞争。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一种更高层级、更透明的、更为公平的法治经济。

(一)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立法 1.完善气候变化立法体系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的环境,有利于各国的高速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制度建设。针对气候变化加强国内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并由此规范和加强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趋势。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尚有缺陷:一是缺乏规范性法律文件;二是政府相关部门职责权限不清;三是缺少必要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加上国家更加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应当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部基本法和修改现有立法的基础上,采用环境法中常见的“伞状立法”结构,建立一个以“气候变化应对法”为统领的多层次法律体系 [ 8 ]。

第一,立法构建“伞状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实施了一系列部门性、行业性的法律,如《电力法》、《煤炭法》、《气象法》等,虽然对推动环境保护等行业性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部门分割的弊端。而应对气候变化是个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各个部门联合起来,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发挥自己的专长,构建“伞状法律体系”以此来应对气候的变化。伞状法律体系是以“气候变化应对法”为龙头,主要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理念、基本制度和基本措施予以规定,应亟需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包括两个方面:减缓和适应,二者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因此在“气候变化应对法”之下,分别是“缓解气候变化法”和“适应气候变化法”两个大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只是伞状法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环节,并不一定需要单独的成文立法支撑,其内容完全可以在基本法中得以体现。在缓解气候变化这一方面,又可以分为碳源控制法和碳汇促进法。所谓碳源控制,就是限制二氧化碳等造成全球气候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该部分包括能源法等,如已经出台的《电力法》、《煤炭法》等;而碳汇促进,就是鼓励种植大量吸收温室气体的绿色植物,该部分包括森林法、草原法等。在适应气候变化这一方面,法律主要调节农业、水利、公共卫生、生态保护和气象服务这几个方面,以期新制定或修改的法律能够促进人们更快地适应已发生的气候变化。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就构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伞状法律体系(如图1所示)。

第二,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

要构建伞状法律体系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制定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在立法原则方面,我国首先应当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9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的气候变化立法不仅要涉及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必须考虑到对民生的实际影响,我国不可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采取超出其责任和能力的措施。

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因为我国目前没有强制性的总量减排义务,且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结构是长期难以改变的现状,在还没有成熟的政策基础时,不应该在基本法的立法中对碳排放等作出规定。另外,由于我国已经出台了促进经济绿色增长的立法,如《循环经济促进法》,在立法内容上需要回避气候变化基本法已经提出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大量重复。参考国外的立法模式,我国采用类似菲律宾的政策宣言型立法比较符合需要,不仅不会招来额外的责任,而且可以避免对现有立法进行大量修改。我国应对气候的基本法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构及其职责。建立应对气候基本法的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制定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法律,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因此立法的第一部分就应包括这一部分,明确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与公民的责任,如我国于2007年成立的“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就需要基本法明确其地位;第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规划,如我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颁布的《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第三,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制度措施;最后根据我国已加入的国际条约,对技术支持和国际合作等内容作概括性地规定。

第三,立法规定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多种措施

在伞状法律体系中,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作为兑现基本法的法律,虽然不需要单独制定“减缓气候变化法”和“适应气候变化法”,但必须明确其内容,以便下属的部门法立法能更好地融入法律体系。

减缓气候变化立法侧重于事后补救,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加强植树造林、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政府监管的手段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还需要引入市场化工具,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我国应把重点放在构建自愿减排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规范相关的交易场所的运作,并建立相应的自律规则。总之,在设计减缓气候变化相关制度时,应更多地侧重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考核制度、碳税制度等相关制度。

适应气候变化立法侧重于预防性适应,重点领域是农业、水利、生态保护和气象防灾减灾,因此立法内容中也要体现这些行业或部门。在农业方面,立法需考虑,生物能、新型农业种植制度的推广以及如何支持忍耐和抵抗能力强的品种研究等方面。《水法》、《水资源保护法》的修订需考虑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承载力问题,如何增强水利工程的淡水调蓄功能以及在全社会提倡节约用水等方面。近几年,气象灾害频发且强度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在防灾减灾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气象法》的完善,应以规定减轻和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战略规划为着力点,加强综合应对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减灾能力。

2.完善能源法律规则体系

众所周知,日本是经济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然而,日本也是能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能源安全是影响其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甚至生死存亡的重大因素。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完全依靠自身的能源资源来完成本国工业化进程的, 更何况日本是一个能源十分贫乏的国家。正是因本国能源匮乏的国情,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遭受了两次严重的能源危机,加速了日本调整其过于依赖石油的能源政策,通过制定正确有效的能源政策和与相配套能源法律制度,并严格实施。这让日本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能源短缺与安全问题,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奠定了基础,而且还让日本摆脱了依赖石油型的传统能源政策的束缚,逐步发展成能源多样化的国家。日本富有特色的能源政策和构建能源法律制度中的许多经验,对我国制定有效的能源政策和构建完善的法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完善的能源法律规则体系是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日本能源利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健全和完善能源立法。其早期规制对石油、天然气等开发和利用,制定了诸如《石油业法》、《天然气事业法》等一系列能源专门法。与此同时,为了保障能源专门法的实施,日本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的法规。此后,日本为了配合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和能源业的发展, 制定了《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础。这样,日本能源立法形成了《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与《天然气事业法》、《节约能源法》、《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等能源专门法相结合的能源立法模式,构建了以《日本能源政策基本法》为指导,《天然气事业法》、《节约能源法》等能源专门法为主体,《天然气事业法施行令》《促进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令》等关系法为配套的金字塔式能源法律 [ 10 ]规则体系。

我国能源法律法规主要以专业性单行能源法规为主,虽然目前已出台《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等单行法,但是这些单行法都不是综合性的能源基本法, 并未涵盖所有的能源问题,只是对能源问题的某些方面加以规定。这些能源单行法具有计划经济色彩浓厚、部门立法特点突出,配套的法规

相对不完善等特点。能源基本法的缺失,是导致能源领域中能源与环境的协调、能源安全保障、能源规划战略、能源管理体制、能源结等综合性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这使得能源基本法承担的调整能源立法低碳化价值位移与制度走向的功能无从发挥。在严峻的能源形势下,我国应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来调整与能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用法律的形式将国家的能源战略和长期能源政策、能源安全保障措施和能源管理体制等固定下来,从而克服过去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重政策轻法律、重部门管理轻综合调控的弊端,使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宏观调控有确定的法律依据。能源基本法应是能源其他单行法的上位法,为其他单行法的创制和修订提供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填补能源法律体系的空白和漏洞,为能源立法、司法解释、能源诉讼案件提供基本依据,还应起到协调能源法律体系与其他法律关系的作用 [ 6 ]。

另外,我国应借鉴日本能源立法上的成功经验,在重点展开制定具有能源基本法性质的《能源法》的同时,完成我国能源专门法相关的立法和修改工作,如尽快制定《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尽快修改《煤炭法》、《电力法》等,以完善我国能源专门法的体系和内容。此外,我国还应加强能源基本法和专门法的贯彻实施工作,详细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的实施细则和相关关系法规,确保能源法和能源专门法的贯彻实施。最终,我国能源立法能够形成以《能源基本法》为基础,《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石油天然气法》、《原子能法》等能源专门法为主体,各种能源实施细则和相关关系法为配套的金字塔式能源法律规则体系。

3.完善碳交易法律机制

为达到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特别是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学者和官员提出了种种建议措施,碳交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市场机制。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而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举世闻名的《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正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的第一个附加协议。《议定书》对碳交易做了如下定义:对于二氧化碳排放,不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享有不同排放数量和排放规模,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关于它的交易就是碳交易。这堪称是解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实际操作中,合同的买方向卖方支付对价,从而获得获得温室气体排放额,并将购得的排放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

要借由市场的力量推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碳交易”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制度。其原因在于,想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本质上必须通过科技技术革新与实体经济的优化转型,如此方能真正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形成低碳经济。但这个过程,不能只凭企业和个人的努力,更要引入市场机制。碳交易正属于这类可以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连接起来的“桥梁”,前者的力量通过它引导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 11 ]。

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由发改委进行管理,而我认为,要构建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必先建立独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低碳经济和碳交易将在我国未来经济,乃至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此种背景下,应设立一个独立的行政主管部门,它的主要职权和工作在于:科学确定我国环境容量、初始分配碳排放权、处理碳排放权申报登记以及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进行统一监管等工

作。依惯例,该部门总部设在北京,而在直辖市和各省级行政区域内设立下属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及主管部门的授权,分管辖区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工作。此外,碳交易市场机制全面铺开前,有鉴于我国地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此机制的新颖性,为了更好地实施该制度,建议先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和不同行业选取样本进行试点,有了一定经验之后再行推广。举例来说,电力、石化行业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是初期试点的“重头戏”,对于其中规模较大者,更负有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节能减排之义务。至于对配额如何进行初始分配,我认为应当采取在公平公正原则下无偿分配为主,拍卖和固定价格获得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模式。注意,这个模式必须配合有强大的监督力度,防止出现无偿分配所带来的零成本套利现象以及企业为获得较高配额对政府相关有权部门、个人进行寻租行为所导致的初始分配不公正等弊病。作为碳交易的主体,特定的交易场所和CDM机制是企业进行碳交易的主要场所与方式,对于主要凭借自身力量完成减排任务的,政府还应给予一定补贴以示鼓励,但必须不构成不当

[ 12 ]补贴。最终,政府有权统一将经过核证的减排量拿到国际市场上出售。

除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之外,碳排放交易机制法律方面的保障也要立刻跟上。碳平衡的理念需要立法来体现和倡导,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有赖于立法来明确和规范,加强立法是碳交易的根本保障。较为可惜的是,当前我国在碳交易等绿色经济领域的立法处于相对缺失状态。2005年,国家出台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但这仅仅是部门的行政规章,法律地位较低。而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对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双方的权利、法律责任和义务以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优先领域、技术转让、防止核证减排量交易价格恶性竞争、清洁发展项目操作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没有规定 [ 13 ]。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建立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情有可原,但必须加快脚步,借鉴国外立法先进经验和条文,结合本国国情和市场发展趋势,尽力早日完善。我们在现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待碳交易运行机制逐步成熟以后,再制定专门《碳排放权交易法》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许可、分配、交易、管理,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详加规定 [ 14]。最终形成绿色法律之网,为我国未来发展保驾护航。

(二)积极落实低碳经济相关政策

1.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就十分有必要。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说,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低碳经济虽然在中国起步晚,但是建设“低碳中国”是战略上的长远目标。为建设“低碳中国”,政府应向社会大众表明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和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认识要超前,谋划要细致,应对要积极,行动要适时,特别是对低碳经济建设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

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15 ]。要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 16 ]。

2.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健全财政投入政策,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是促进发展低碳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财政预算安排中,应该重视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低碳产业发展的投入,形成稳定且又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继续加大对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加快推进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优化;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支持新能源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发展;要加大对我国十大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节能环保工程建设的支持,推进大型公共建筑和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要加大对已设立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专项资金能够保持合理的增长,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深入。

其次,充分运用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企业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有效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之一。通过财政补贴,补偿生产企业在环境治理上所花费的费用并且保护稀缺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对清洁生产、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等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对污染治理、低碳产业等项目,在贷款利率、还贷条件和折旧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使用清洁能源实行价格补贴;用《反补贴协定》对农业提供科研服务和结构调整;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另外,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地方政府在公交、出租等领域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以及鼓励节能环保产品使用和消费。

3.实施各种绿色政策

发展绿色信贷——低碳金融是目前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备内容[ 17 ]。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是低碳金融的首要目标。低碳经济目前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稳定性,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担保条件。但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不可能小视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前景。我们应当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 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 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18 ]。

实施绿色税收政策——我国应进一步健全现行税制,调整税收政策,加快研究开征环境税、碳税等新的环保税种,确保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一是要增设使用后可能污染环境的产品的消费税税目。提高征税标准,按稀缺程度不同相应提高单位税额,对非再生、稀缺性强的资源要课以重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二是研究开征碳税。开征碳税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发展有明显作用,应抓紧研 究,在适当时候开征碳税。三是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国家应从有利于环境治理的技术进步,有利于环境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设计开征环境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9 ]

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我国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

府采购对环保节能产品的支持力度。一是完善政府采购的立法及实施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采购对环保产品的扶持,规范采购实施过程;二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环保产品采购的评价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中,强制政府对环保产品的采购;三是要扩大政府绿色采购产品的范围,增强政府环保产品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绿色消费活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19 ]

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时髦的概念,它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是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可以也必须践行的现实行动。通过完善气候变化立法、完善能源立法、完善碳交易法律机制的三个方面,可以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却也不局限于此,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政府的激励性财政政策、各种绿色政策等措施都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使中国向低碳社会迈进。我们需要意识到,只有低碳社会才是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一项短期、局部和简单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和不断开拓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将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制度给予原则性、纲领性的规范,并为各种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提供法律依据,且辅以配套的法规政策,以实现低碳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周嗣辉,宋涛,韦博蔓.低碳经济——中国的必然选择[J]青年文学家,2010,15:264.[ 2 ] 邵玲,胡少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须尽快出台[J].金融与经济,2009,9:4-5.[ 3 ] 徐薇.我国能源消费变动趋势及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究,2006,1:40-42.[ 4 ] 陈永昌.全面准确地把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十一五”规划的几点思考[EB/OL].(2008-12-21).http://.[ 5 ] 王利.低碳经济: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之基础[J].池州法学院报,2009,23(2):17-22.[ 6 ] 武雁萍.低碳经济的法律路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58-62.[ 7 ] 赵磊.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法律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0,6:152.[ 8 ] 徐寅杰,林震.应对气候变化的伞状法律体系建设[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22(5):18-23.[ 9 ] 秦天宝.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109.[ 10 ] 吴志忠.日本能源安全的政策、法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法学评论,2008,3:117-125.[ 11 ] 白洋.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1):86-90.[ 12 ] 任捷,鲁炜.关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想[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3 ] 李静云,别涛.清节发展机制在中国实施的法律保障[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14 ] 孙良.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构建[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5.[ 15 ]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12):1-7.[ 16 ] 周宏春.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J].经济察,2009:13-15 [ 17 ] 邵玲,胡少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须尽快出台[J].金融与经济,2009,9:4-5.[ 18 ] 孔令磊,商凯.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对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8,1:14-17.[ 19 ] 冯瑾.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法制与经济,2010,1:92-93.

第二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建筑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探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方式和途径。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ment of Green Building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ow-carbon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in China′s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the urgencyof theneed for, and from olicy and technical asects ofour develomentofgreen buildingmethods andmeans.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Building energy,Green building 1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1]。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绿色建筑体现在室内布局设计方面应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亲近自然、和谐、舒适的良好生活感受。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2 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其核心问题是绿色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背景。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总量的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逐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许多科学家所证实。在2007年12月的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定了各成员国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的决议,并制订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 ~40%。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向世界承诺,我国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着下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104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108m3 [3]。

2009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言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3]。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25日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在发布会上说:“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3]。为此,应该大力推进建设低碳城市,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其规模大、能耗高、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因而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要求,并对我国总体节能战略实施影响深远。因此,在低碳经济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 我国建筑能效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 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新建建筑规模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达420×108m2并继续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单位建筑能耗比西欧发达国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污染高出国际标准2~5倍[4]。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楼、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是周而复始的。有资料反映,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另外,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伴随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和废弃物也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 kg的CO2。我国的火力发电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 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4]。房屋建造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108t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108t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地保护了其他资源。目前,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中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我国建筑钢材的消耗占世界总产量的50%,建筑能耗占国民总能耗的30%。这与上述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尖锐的矛盾。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筑节能条款写入了法律文件中。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由此,为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提倡绿色建筑提供了法律依据。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之一。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正日益增加。节能建筑将成为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推广应本着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即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引起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广泛关注,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从小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从小使学生培养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加大对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推进绿色建筑科学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地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把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成为大众化的经济、节能、环保、舒适、健康,并被全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高品质产品,而不仅是一种时尚的仅为少数人追求的奢侈品。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方面推广的内容如下。4.1 尽可能地节约能源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节能的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利用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改善室内的温、湿环境。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布置形式及总体布局,减少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设计时应系统地考虑建筑在建造、使用、维护和报废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4.2 推广应用绿色能源

在设计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条件和用户的功能使用特点,考虑尽可能考虑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和地冷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碳排放能源的使用和依赖。4.3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尽量选用当地生产或天然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如在规划设计时同时考虑节约水资源的措施,在住宅小区内设置中水收集处理系统,做到使水资源能合理循环利用。4.4 大力提倡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观设计要尽可能与建筑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建筑的形态、色彩、布局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融合。尽量做到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5 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

5.1 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如冬暖夏凉的延安窑洞,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它的造价并不高,可以将它进行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新疆某地有一种建筑,墙壁材料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混合建成,保温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这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进行推广,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再如一些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空调、节水马桶等,用户一旦采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8年之内就可以把增加成本收回来。这样的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老百信才容易接受,才容在中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5.2 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

如果将绿色节能建筑定位为高端化和贵族化就难以推广、普及,也不符合我国国情。事实证明,绿色建筑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适用技术式的绿色建筑才是中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弯路,仅将智能建筑停留在安保和音响控制等方面,将线路设计得十分复杂,工程造价非常高,但建成后耗电量却居高不下,运行成本很高[5]。所以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节省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比如用手机来控制家里的智能开关,冬天出门时把家里的暖气或空调关掉,回家之前半小时,用手机遥控启动家中的供热或空调开关,当到家里时,房间里就正好达到使人舒适的温度。据统计,如能做到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家中不供暖,就可节省1/3的供暖能源。夏季在南方,室内40%热量是来自太阳辐射[5]。可以设计一个很小的智能感应装置,当太阳辐射较强时,控制百叶窗或遮阳帘自动调节室内的辐射量,减少太阳辐射造成室内的热效应,从而达到节约空调能耗的目的。象这样的智能建筑才可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智能建筑。5.3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目前,由于绿色建筑标识的内涵不明确,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提高房价或推销其产品,常常就滥用“绿色建筑”的概念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建议应规范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这一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室内环境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这些具体指标给出量化的标准值,让绿色建筑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定可测量的量化的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对达到标准的授予“绿色节能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建筑”就会原形毕露,没有市场。

5.4 老旧建筑节能改造纳入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发展绿色建筑不能只局限于新建筑。近年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相对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国家建筑节能的标准。然而,大量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却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老旧建筑仍是耗能大户。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北方地区仍有63×108m2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其建筑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6]。由于老旧建筑未采用分户计量的供热方式,有些人打开窗户开放暖气,能源浪费非常大。目前,我国平均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折合标准煤约为20 kg/m2•a,是北欧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仅在供热时不开窗户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主人不在家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打开,约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就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104t煤,或相当于减排1 000×104t的二氧化碳气体。仅这一项节能改造措施,就可以达到可观的减排效果。对于旧建筑的节能改造难的问题建议采用政府补助、企业资助、住户适当出资的形式推广。如东北有一家德国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资3 000元,住户出资2 000元,国外援助2 000元,共计一户投资7 000元。对建筑进行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门、窗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1年所减少的开支达3 000元以上,看到效益后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使用这些技术。5.5 大力做好宣教工作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

民众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因此推广绿色建筑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而应该让全体民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新建住宅在设计和建造时对建筑节能大多作了充分的考虑,可部分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体的保温层拆除,或者换掉节能窗,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保温节能性能。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节能意识,对总体的节能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今家用电器设备保有量非常庞大,家电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状态的10%左右;使用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可节约70%电能;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可节电20% ~30%[7]。这些节能意识和习惯看似细小,如长期坚持却能节省可观的能源。因此,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全社会和个人、对现在和长远都是惠及自己功及子孙的好事,而且效果显著。

5.6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全方位推广应用

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时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而应该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让绿色和节能融入普通百信的日常生活。如果老百姓人人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自己使用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注意到使用绿色节能建筑对个人、社会及未来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好的建筑节能政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但仍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参考文献: [1] 《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2]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 2005,(9): 11.[3]彭 飞,安 妍.倡导绿色建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 2009,(23): 268.[4]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6]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 1-4, 9.[7]梁保钢.浅议建筑节能[ J].山西建筑, 2006, 32(17): 210.

第三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论文: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摘要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节能建筑现状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探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

Low Carbon Econom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ment of Green Building

Abstrac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ow-carbon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in China′s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in China and the urgencyof theneed for, and from olicy and technical asects ofour develomentofgreen buildingmethods andmeans.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Building energy,Green building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2 1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4 2 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5 2.1低碳经济.......................................................................................................................................................5 2.2全球气候变暖...............................................................................................................................................5 3 我国建筑能效现状..............................................................................................................................................7 3.1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7 3.2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能源耗能是巨大的............................................................................................7 4 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设计理念..............................................................................................................................9 4.1 尽可能地节约能源.......................................................................................................................................9 4.2 推广应用绿色能源.......................................................................................................................................9 4.3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9 4.4 大力提倡回归自然.....................................................................................................................................10 5 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11 5.1 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11 5.2 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11 5.3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11 5.4 老旧建筑节能改造纳入绿色建筑发展规划.............................................................................................12 5.5 大力做好宣教工作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12 5.6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全方位推广应用.................................................................................................13 参考文献...............................................................................................................................................................14 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1]。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绿色建筑体现在室内布局设计方面应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亲近自然、和谐、舒适的良好生活感受。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2.1低碳经济

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其核心问题是绿色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2全球气候变暖

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背景。全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总量的急剧增加,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逐已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许多科学家所证实。在2007年12月的印尼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确定了各成员国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举行谈判的决议,并制订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 ~40%。

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向世界承诺,我国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增加森林碳汇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着下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104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108m3 [3]。

2009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发言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3]。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25日在纽约总部发布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在发布会上说:“中国在过去30年中的城市化速度极快,超过了其他国家。”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3]。为此,应该大力推进建设低碳城市,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其中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其规模大、能耗高、相关产业链广、寿命周期长,因而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要求,并对我国总体节能战略实施影响深远。因此,在低碳经济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建筑能效现状

3.1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 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新建建筑规模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达420×108m2并继续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单位建筑能耗比西欧发达国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污染高出国际标准2~5倍[4]。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楼、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是周而复始的。有资料反映,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3.2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能源耗能是巨大的

另外,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伴随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和废弃物也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 kg的CO2。我国的火力发电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 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4]。房屋建造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108t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108t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地保护了其他资源。目前,建筑业已是国民经

济中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我国建筑钢材的消耗占世界总产量的50%,建筑能耗占国民总能耗的30%。这与上述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有尖锐的矛盾。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首次将建筑节能条款写入了法律文件中。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由此,为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提倡绿色建筑提供了法律依据。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及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之一。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正日益增加。节能建筑将成为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推广应本着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即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引起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广泛关注,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从小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从小使学生培养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加大对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推进绿色建筑科学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地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把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成为大众化的经济、节能、环保、舒适、健康,并被全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高品质产品,而不仅是一种时尚的仅为少数人追求的奢侈品。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方面推广的内容如下。

4.1 尽可能地节约能源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节能的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利用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改善室内的温、湿环境。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布置形式及总体布局,减少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设计时应系统地考虑建筑在建造、使用、维护和报废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4.2 推广应用绿色能源

在设计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条件和用户的功能使用特点,考虑尽可能考虑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和地冷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碳排放能源的使用和依赖。

4.3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尽量选用当地生产或天然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轻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如在规划设计时同时考虑节约水资源的措施,在住宅小区内设置中水收集处理系统,做到使水资源能合理循环利用。

4.4 大力提倡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观设计要尽可能与建筑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建筑的形态、色彩、布局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融合。尽量做到和谐一致、动静互补,让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

5.1 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如冬暖夏凉的延安窑洞,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它的造价并不高,可以将它进行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新疆某地有一种建筑,墙壁材料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混合建成,保温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这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进行推广,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再如一些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空调、节水马桶等,用户一旦采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8年之内就可以把增加成本收回来。这样的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老百信才容易接受,才容在中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5.2 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

如果将绿色节能建筑定位为高端化和贵族化就难以推广、普及,也不符合我国国情。事实证明,绿色建筑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适用技术式的绿色建筑才是中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弯路,仅将智能建筑停留在安保和音响控制等方面,将线路设计得十分复杂,工程造价非常高,但建成后耗电量却居高不下,运行成本很高[5]。所以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节省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比如用手机来控制家里的智能开关,冬天出门时把家里的暖气或空调关掉,回家之前半小时,用手机遥控启动家中的供热或空调开关,当到家里时,房间里就正好达到使人舒适的温度。据统计,如能做到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家中不供暖,就可节省1/3的供暖能源。夏季在南方,室内40%热量是来自太阳辐射[5]。可以设计一个很小的智能感应装置,当太阳辐射较强时,控制百叶窗或遮阳帘自动调节室内的辐射量,减少太阳辐射造成室内的热效应,从而达到节约空调能耗的目的。象这样的智能建筑才可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智能建筑。

5.3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目前,由于绿色建筑标识的内涵不明确,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提高房价或推销其产品,常常就滥用“绿色建筑”的概念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建议应规范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这一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室内环境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这些具体指标给出量化的标准值,让绿色建筑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定可测量的量化的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对达到标准的授予“绿色节能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建筑”就会原形毕露,没有市场。

5.4 老旧建筑节能改造纳入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发展绿色建筑不能只局限于新建筑。近年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相对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国家建筑节能的标准。然而,大量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却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老旧建筑仍是耗能大户。据建设部统计,我国北方地区仍有63×108m2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方式,其建筑面积约占全国总量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6]。由于老旧建筑未采用分户计量的供热方式,有些人打开窗户开放暖气,能源浪费非常大。目前,我国平均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折合标准煤约为20 kg/m2·a,是北欧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仅在供热时不开窗户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主人不在家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打开,约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就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104t煤,或相当于减排1 000×104t的二氧化碳气体。仅这一项节能改造措施,就可以达到可观的减排效果。对于旧建筑的节能改造难的问题建议采用政府补助、企业资助、住户适当出资的形式推广。如东北有一家德国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资3 000元,住户出资2 000元,国外援助2 000元,共计一户投资7 000元。对建筑进行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门、窗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1年所减少的开支达3 000元以上,看到效益后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使用这些技术。

5.5 大力做好宣教工作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

民众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因此推广绿色建筑不应只是政府的职责,而应该让全体民众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新建住宅在设计和建造时对建筑节能大多作了充分的考虑,可部分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体的保温层拆除,或者换掉节能窗,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保温节能性能。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节能意识,对总体的节能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今家用电器设备保有量非常庞大,家电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

般为其开机状态的10%左右;使用节能灯比普通白炽灯可节约70%电能;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可节电20% ~30%[7]。这些节能意识和习惯看似细小,如长期坚持却能节省可观的能源。因此,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应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广大群众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到,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对全社会和个人、对现在和长远都是惠及自己功及子孙的好事,而且效果显著。

5.6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全方位推广应用

要让绿色建筑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节能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时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而应该让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让绿色节能建筑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让绿色和节能融入普通百信的日常生活。如果老百姓人人都能关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自己使用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注意到使用绿色节能建筑对个人、社会及未来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就有了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好的建筑节能政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措施,但仍需要政府去大力推动和实施,需要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参与和监督。

参考文献

[1] 《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2]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 2005,(9): 11.[3]彭 飞,安 妍.倡导绿色建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 2009,(23): 268.[4]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6]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 2008,(9): 1-4, 9.[7]梁保钢.浅议建筑节能[ J].山西建筑, 2006, 32(17): 210.

第四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论文

引言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浪潮。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构生态文明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文化建设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如何解读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文化新内涵、建构生态文化发展的推进体系、探寻生态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现状与问题分析

区域实践层面,到目前为止,全国有福建、浙江、辽宁、天津、海南、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广西、四川、山西、河南、湖北等16个省正在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县、生态乡镇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在各地的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成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创建示范工作成绩显著,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因为生态文化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演变性特征没有被关注,在具体实践层面上缺少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系统化研究,各地区存在生态文化建设“认知不足”、“体系缺失”“、主体缺位”的情况。

(一)认知不足

据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度不高,呈现“了解率较高、准确率较低”的特点。另外,经济与文化水平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的知晓度、践行度要比中西部高,但认同度不如中西部;被调查者文化程度越高,知晓度越高,但认同度、践行度却不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高于农民。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是导致生态文明意识传播不畅的重要原因。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专家研究的专业词汇,生态文化并没有本土化、规范化、通俗化,导致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

(二)体系缺失

区域生态文化的发展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建设体系。根据各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的经验,生态文化的理念与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的融合度并不高,没有一套成熟的实践体系,将生态文化的培育内嵌到具体的生态建设中,对于生态文化的引导与文化自觉性的培育意识不足。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化的培育并非是孤立的,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必须按体系逐步推进。

(三)主体缺位

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这也间接反映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多元参与机制尚未形成。政府、企业、NGO是生态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参与者,目前,生态文化培育的主导者偏重于政府,企业、NGO在生态文化的传播与培育中尚未发挥应用的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建议

(一)萃取区域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文化自觉

如何使公众深入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确立生态文化理念,从而内化为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是生态文化建设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生态文化的界定将为强化区域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导向。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特征的显现,生态文化理论应从最初的人类学角度研究逐步关注生态文化的时代演变、区域差异特征。为了使公众对新时期的生态文化进行有效认知,生态文化的内涵应融入这两种特征。基于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内涵界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萃取区域生态文化特色。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如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提炼区域内被广泛认知、公众易于接受的生态文化。二是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在萃取区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文化基础。三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进行生态文化理念的整合,提升生态文化自信和自觉,增强生态文化的引导力。在具体操作方法层面,还要力求通俗化与规范化。通俗化要求集聚生态文化的集体智慧,创新公民参与的机制,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生态文化的萃取研究,规范化要求生态文化细化为易懂、易记的规范性道德操守,便于政府、企业、公民强化生态文化与自觉行为的一致性。

(二)建构低碳实践体系,融入生态文化培育

在与浙江省相关部门进行的生态文化合作研究中课题组曾提出,在实践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用“生态文明阶梯”来表示,分为四个层次———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处于生态阶梯的最高层,并作为其他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护栏。生态文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是实践的过程。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以以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为载体,融入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态文化在低碳背景下不断内化。生态安全层面,气候变化涉及到生态安全,全球变暖,已经逐渐开始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影响生物安全问题。生态安全处于生态文明阶梯的最底层,关乎公民切身利益。在生态安全领域融入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的影响,普及生态文化,会极大地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生态产业层面,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有绿色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科技服务业等。在低碳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强化生态文化的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等,可以有效提升生态文化的普及效率。生态景观层面,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景观体现出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发展目标的追求。可持续的环境伦理贯穿于景观构成环节,能够在城市景观布局、生态文化塑造、低碳行为引导上最大限度的与公众的生态文化意识提升相契合。结合区域发展,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公众了解生态景观知识、参与生态景观保护的热情,最大化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认知与保护、生态景观对生态文化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如建设低碳生态旅游产业、低碳休闲度假基地等。

(三)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实现群组互动协同

发挥群组作用是《21世纪议程》的重点内容,亦是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循路径。这些群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按照不同的角色又可细分为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社区、学校、家庭、妇女、农民等。以往区域生态文化建设中侧重于对传统群组、单一群组的集聚宣传、培训教育,相关部门已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在某些区域已取得丰厚的实践经验,更多的关注到了“点”的集聚。但是,如何更有效的发挥群组辐射作用,架构畅通、有序的生态文明意识之“网”,迫切需要关注、群组互动的协同效应两个关键问题。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表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与NGO组织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环保NGO组织是传播生态文明重要的群组。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创新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环保NGO品牌,使其成为区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在民间资本活跃、参与热情高、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具有发展环保NGO的良好环境和基础,切实加以引导,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使环保NGO组织尽快找到自身的作用空间,将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加大群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将成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政府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简化审批手续等措施,激活环保NGO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发挥群组互动协同效应。群组具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意识形态,是生态文明意识集聚、传播、提升的关键节点。点点成线,线线交互,发挥不同人群或组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是架构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网络的根本路径。建立政府、企业、NGO、民众的生态文化互动体验交流机制,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互动平台,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如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增强公众参与程度等。

第五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大趋势。煤炭和石油的大量消耗给我国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我国发展低碳成为共识。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进一步促使世界向低碳经济迈进。在最后的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将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总理在此前8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而建筑在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由此,发展低碳建筑成为热门话题。

一、合肥发展低碳建筑是大势所趋

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合肥在以“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为主题的141城市空间布局中,更应该重视低碳的问题,因为低碳被人们看作未来城市的经济之窗。合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据《低碳地产研究报告》统计,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亿平方米-20亿平方米左右。每年新增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据悉,到2020年,我国用于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至少达到万亿元,而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产业以60%的速度增长。据美国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报告中的预测,XX年低碳建筑的产业规模将达到目前的3倍,即906亿美元-1400亿美元。

截至底,我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亿平方米,占城镇建筑面积的%,且比例逐年提高。建设节能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群更是体现了低碳建筑的发展大趋势。

世博会展示的低碳建筑对合肥的城市发展具有推广意义。据统计,目前合肥市常住人口有500多万人,规划2020年全市总人口为71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低碳发展的紧迫感已显而易见。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积极意义

由低碳经济,引出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再到低碳建筑的推广,这些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力推行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时代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金融危机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一条优选路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合肥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来说,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建筑切合节能减排的主题

目前,建筑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空调能耗等)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社会第一能耗大户,占总能耗的%,而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为发达国家的2-3倍。在发展低碳建筑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节能”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每个行业都有责任与义务解决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建筑节能减排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减碳潜力巨大,更切合全球“节能减排”的发展主题。

(二)低碳建筑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绿色建筑探索了十年,绿色化进程蹒跚起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严峻挑战与后果。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再到低碳建筑,可以看到对建筑“可持续”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在全社会对低碳的呼吁与共同参与中,下一个十年,低碳建筑将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低碳建筑不仅符合当前金融危机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措施,缓解我国对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国际上的可持续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从而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低碳建筑的发展,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产业等,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低碳建筑有助于合肥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

随着碳强度控制时代的开启,“碳标准”的诞生,意味着未来社会的所有经济行为都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为衡量标准,而低碳建筑的节能减排的特征符合低碳社会的标准,因此,推行低碳建筑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低碳建筑市场。低碳建筑技术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和相对较小的国际差距,将成为支撑我国新能源革命,抢占全球经济制高点的有力保障。合肥作为飞速发展的中部城市,要想赶上甚至超过沿海城市的发展速度,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发展低碳建筑应被提到战略的高度。

(四)低碳建筑再造将促进合肥内需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安徽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肥这几年大建设,在加紧滨湖新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没有

放松解决老城区百姓的生活问题。投了600多亿,92%投在老城区的道路、环境、绿化、污水处理。在农村也有部分房屋改造需求,如果能将这两部分房屋转变为低碳建筑,就可能创造巨大的低碳建筑需求。这些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使用,除了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外,也为拉动合肥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寻找到关键突破口。

三、发展低碳建筑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发展低碳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低碳建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但在合肥甚至在我国要将低碳建筑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还有一些困难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

目前,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低碳建筑的发展。

对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没有激励机制,在技术和资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发能力较为不足,低碳材料造价比较昂贵,致使低碳建筑很难得到较快推广。

对于开发商而言,由于成本造价相对较高,利润空间有限,加之房价处于高位,市场认知度低,尤其在当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导致开发商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的动力严重不足。

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会转化为用户的负担。当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增加额时,低碳建筑就只能成为高档住宅的尝试,而难以广泛赢得市场。

2、缺乏完善的产业相关技术标准

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体系侧重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内容,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使用的舒适性,不利于实现包括开发商和建筑使用者利益在内的绿色效应最大化,也影响低碳建筑的推广和拓展。

3、低碳改造中资金来源不足

目前,我国对民用建筑节能在补贴、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节能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同时,我国还未成功搭建起与低碳建筑项目相关的融资平台,包括从政府层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对部分低碳建筑项目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等。这使得现有存量建筑低碳节能改造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

(二)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举措

发展低碳建筑需要的是广泛的参与和关注,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其中理念更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监督是重要手段。面对低碳建筑推广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出台指导意见,规范低碳建筑评估体系

在评估体系的标准制定上,坚持强制与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层面上,规定低碳建筑应达到的总要求,提高相关节能技术标准,降低最高能耗标准;在执行层面上,结合我们合肥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2、启动低碳公共建筑,强化社会低碳意识

在推广初期,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强制执行低碳建筑标准为示范,强化社会低碳节能意识。

省政府可积极与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合作,如与万科、绿地这样的地产大亨合作,将政府在政策推动、引导市场上的优势和房地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试点推出一系列受市场认可的低碳建筑产品,并逐步带动其他房企加入。

3、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政府应出台对低碳建筑各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开发商、建材制造商、消费者等各方的积极性,形成鼓励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只有当开发商、建材制造商在生产和销售低碳建筑方面获得实际收益,低碳建筑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只有当更多的用户去购买并使用节能建筑时,低碳建筑市场才能得到根本的形成。

此外,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强低碳材料与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开发、应用以及推广。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建筑开发提供发展基金。

四、综述

低碳经济发展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股洪流背后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资金供给和金融流动机制,谁能把握建筑低碳经济先机,谁就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主导者,低碳经济潮流中最大的赢家。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在这当中我们不能照抄西方的道路,高耗能的道路,我们应该用比西方低得多的能源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健康的小康生活,成为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强国。就合肥而言,发展低碳建筑不仅能为国家的低碳经济之路做出积极贡献,而且能成为安徽省抢占国内经济制高点的一个砝码。

下载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长沙市体院北路348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张婧 发布时间:2014-07-17摘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范围内的金融行业依然处于低迷的状况......

    形势与政策作业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和定义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

    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

    论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苏沿海利用外资的产业选择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发展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碳基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CO2的排......

    低碳经济要求下的建筑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低碳经济要求下的建筑业发展 作者:万良秋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 要:低碳建筑不仅仅是能耗降低、提供舒适活动空间及......

    低碳经济下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低碳经济下关于房地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我国房地产行业走低碳经济之路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业的影响,然后对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房......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低碳经济的思考(最终定稿)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我国低碳经济的思考摘要:随着全球气温逐渐变暖,在人类自然资源和能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我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走......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转型

    加快推进低碳经济下我国产业转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剑婷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让“低碳经济”一下子成为妇孺皆知的字眼。尽管会议之中分歧争论不断,但毋庸置疑,节能减排、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