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应关注一下方面。
一.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做任何事都要适度适宜、合理节约。
二.解决潜藏在空间格局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费问题。有效的节能减排必须以工业相对集中为前提,工业相对集中才能产生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节省能源;同时催生集群创新,不断产生新技术、新工艺,从而减少物质消耗。
三.培育静脉产业,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民众对循环经济体系的理解目前还处于表层,基本理解为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系统一样,如果把工业制造系统比作人体的动脉系统,那么,我们使用过的工业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则应如人体的静脉系统一样。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静脉”产业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产业。
四.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解决自主创新成果和人才的匮乏问题。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低碳消耗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服务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巨大的财富,同时避免了能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六.从我国能源结构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率。
七.低碳经济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国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关键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第二篇: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仍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据调查,2012年就有57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699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
设立省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建设创业项目资源库,推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方面招聘活动,积极动员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增加人才储备,同时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
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重视不可言喻,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要做到人尽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的。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业,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防止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这几年我国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在某些投资领域,随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过热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
3.1%。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尤其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因为他们经不起物价上涨的冲击。所以我们一定要设法来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3%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前普遍国民感叹物价天天涨,手中工资不涨反跌。物价上涨总有一些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使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此很多人反映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提高存款利率。此外,信贷投资过多、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
从长期看,要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
第二,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以稳定物价。违法占地,既违背国家的土地政策,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耕地的减少。
第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的防灾抗灾复产政策,增加农产品,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加。每逢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价格急剧飙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
第四,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这样既保证技术进步的需要,保证原材料供应,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
第五,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可谓老生常谈,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机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不难发现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方面,我国更多还得依赖外国进口,自身掌握的核心专利少,调查发现,我国近半数高端技术专利发明申请来自国外,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10%。
为此,我们要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组织作用。
其次,继续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强规划引导,更好地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实施自主创新的统筹部署,制定和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规范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和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的首购政策和定购制度。依托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与制造,定期发布禁止和限制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目录,防止盲目重复引
进。健全法律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知识产权的产生与转移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支持以我为主形成重大技术标准。发展循环经济
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此,要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社会增强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改变过去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三重三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制定符合资源节约、环节友好、有利于发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重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重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
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建立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有具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运作流程和阶段目标;有实际效果的考核评估并将其纳入政府各级考核体系,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从以上四个方面谈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从如何保障民生、社会稳定、政府廉洁等方面进行研究。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主席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朱镕基总理在会见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中外委员时强调:“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二、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
第四篇: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是指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除可提供大量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外,还可以发挥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重要作用。林业经济学是研究林业部门物质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以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范畴,紧密结合林业的自然、技术和经济特点,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各方面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中,探求其发展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林业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对于人民对于国家长远发展有益的公益事业。能否实现中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中国人民今后能否有更好的生活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日益加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如何更好地保持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经济就成为了我国当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林业经济作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林业经济是整合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经济形态,对于改善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大作用。
首先,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质量下降;其次林业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东南部发展速度最快,中西部次之;第三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最后管理水平低下和经营规模小。
二、如何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 更新观念,加快林业经济转型
要转变林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单一的发展林业经济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林业经济处于生产链的最低端,在经济领域来说,林业经济只是负责森林培育,木材采集和运输,侧重点主要在木材生产方面,而其他产业基本上都是处于副业的层面。这就会导致林业经济的产业链小,结构单一,企业布局重复。对于国有林区,由于单一的发展独木经济也丧失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过度的采伐也导致了森林资源损失严重,林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在社会领域,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存在计划经济体制,这就导致了森林工业企业肩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多重任务,一方面企业要以有限的利润去应付巨大的营业外支出,出现林区公共服务难以顾及、基础设施欠账多、职工生活环境差、林区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另一方面林区职工生活水平过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四险”统筹收支缺口巨大,林区大量富余人员急需妥善安置。再次,在生态领域。传统林业经济不顾及森林资源的消长平衡,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
2.2 只有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开发林业景观资源,将原本的经济用林运用到生态旅游中去,减少对林业资源的采伐和破坏,做到以林为本,不破坏开发,将长白山等优质森林景观全面构建森林生态旅游区;第二步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短期森林工业原料的种植,种植果类产品,速生丰产林;三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要走出原本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地位,要向前跨进,加大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四是调整经营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解决原本林业经济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三、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3.1 林木及其产品市场分析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现在植树造林,到成材出售之时,必然要赶上木材价格坚挺之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必将增加对人工林的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将逐渐增加,世界上的主要木材生产国又确实面临着森林资源日渐减少的窘迫局面,所以从大的范围说来讲,森林作为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一旦面积减少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木材的供给情况将出现问题,在全世界都已保护自然为口号的大环境之下,全世界的木材今后将逐年降低产量,木材的价格经过阶段小幅升高后,将要逐年大幅度上涨。
3.2 林业政策分析
在我国国务院和党中央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恢复祖国的大好山河,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下,我国林业发展已进入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新阶段。同时自然灾害频发,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肆虐横行,给国家领导及我们人民敲响了警钟,要始终坚持把发展林业作为维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许多发展林业的优惠政策,从林业政策层面上,是允许鼓励全社会参加植树造林,切实保护广大林农的利益,树立科研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思想。
3.3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要将林业经济生产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因林业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因此,普及科技知识,抓好示范,及时推广成功经验,都是确保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法制建设,依法治林,以之保护林业资源
4.1 提高依法治林意识
依法治林首先要提高依法治林的意识,提高维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4.2 建立依法治林岗位责任制
林业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群众性和政策性,要切实加强领导和监督,第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
脱胶后得汉麻精干麻的梳成率可提高7%~9%;精梳麻粒少而小,纤维整齐度高,短纤、短绒率低。生物脱胶后的精干麻外观、手感及物理性能测试中均优于化学脱胶,特别是在纤维手感及光泽上。生物脱胶后精干麻的伸长率(用于表示纤维柔软度指标)比化学脱胶精干麻提高了15%左右,且其纤维强度也有所提高,达到4.0cN/D以上。通过纺纱测试,其纤维制成率提高了4%~7%,麻条不匀率下降了1%左右,成品质量较好[4]。
通过筛选、育种、脱胶试验,优选了汉麻韧皮纤维生物脱胶菌种――嗜碱性革兰阳性菌种HXM一09,具有生长及繁殖能力旺盛、抗污染、适应能力强、可重复使用、易灭活脱、脱胶效率高等特点,菌株在14h~18h内脱胶率可达60%~80%。以此为基础发明了韧皮纤维液下生物――高温漂洗联合脱胶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了温控简单、湿度恒定、给氧均匀、循环使用的目标,克服了传统生物脱胶由于在空气中温度、湿度、供氧难以控制而引起的脱胶不均匀的难题。采用高温漂洗,可有效脱出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杂质。所处理纤维更均匀,所用碱浓度仅为常规化学脱胶的10%,取代了传统的浸酸――碱煮化学脱胶方式[4]。
“机械+生物+高效漂洗”三位一体脱胶技术首次实现麻类韧皮纤维连续机械化加工。由于能耗、化工原料投入及污水排放的减少,加上脱胶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消耗了部分有机物,生物脱胶工艺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无机及有机污染物排放。生产lt精干麻所产生的高中浓度生物脱胶废水76t左右,废水COD在2200mg/L ~2500mg/L(单纯化学脱胶15000mg/L~20000mg/L),BOD可降低到200mg/L(单纯化学脱胶350mg/L ~500mg/L)以下,色度为1800~2300倍,污水排放量降低30%,蒸煮时间比常规缩短4倍,提高了工作效率。故生物脱胶废水易于处理达标,从而减轻污水处理构筑物负荷,节省污水处理费用。
3.3 汉麻纤维生产节能减排技术
采用原始创新发明的分纤水洗和漂洗柔软工艺和设备,实现了汉麻韧皮纤维带状连续处理,结束了韧皮纤维分纤水洗手工或半机械化加工的历史。将传统敲麻、柔软、漂白、水洗等手工或间歇操作连续化,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节约了用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打出胶质单独通道排出,后工段的排水简单过滤回用到前工段,实现了大幅度降低用水量,比常规处理节省3倍左右用水。大幅度减少了用水和污染排放;连续顺直处理,保证了纤维的平直程度,减少纤维损耗和损伤,提高了纤维利用率;可控连续敲打和水洗,保证了分纤和洗涤的均匀,使脱胶更均匀,提高了纤维分裂度,从而提高了分纤加工的效果,为汉麻高支精细加工奠定了基础。由于分纤漂洗柔软设备的生产使得牵切纺成为可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采用开松机、梳麻机所带来的麻粒多、纤维损伤严重的问题,提高了纤维得率,提高了纤维分裂度,使得汉麻高支纺纱成为可能。
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与工艺,在分纤水洗工序使用污水处理中水生产,可以大大减少生产中废水的产生量,对环境友好。试验表明使用污水处理中水与用自来水分纤水洗后的纤维的分裂度和硬条基本一致,残胶分别为2.61%及2.35%,可见使用中水分纤水洗对纤维有一定影响,但只要在一遍分纤水洗采用中水,二遍分纤水洗使用自来水,不仅对纤维影响很小,还能实现资源重复利用。所以采用中水回用分纤水洗基本可以满足现阶段生产需求。
四、研究展望
汉麻是一种优良的生态性、资源性和低碳性植物,汉麻纤维具有优秀的吸湿性能、抗菌保健性能、耐热耐晒性能等,在人类越来越推崇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下,汉麻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是由于汉麻身份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一度严禁种植,停止了对其的科研投入,导致许多研究有待发展。经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深入改善汉麻织物的柔软性、提高汉麻织物的服用性能奠定了基础。汉麻如果想要走得更远,需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
(1)发展汉麻的综合利用技术。因为汉麻全身是宝,提高汉麻整个种植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加强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
(2)改善汉麻织物服用性能。汉麻纤维存在麻类纤维共同的缺点,纤维长度不匀率较高,毛羽多、硬、长.以及汉麻纤维中的果胶和木质素等杂质,都使得汉麻纤维弯曲和扭转刚度大,而且汉麻单纤维长度较短,目前还没有与之适应的纺纱系统,需以工艺纤维形式纺纱,导致汉麻织物刚性大,服用性能差,穿着时有刺痒感等各类问题。应当进一步研究汉麻织物的柔软整理工艺,刺痒感处理技术,减少毛羽纱的加工技术,开发高支汉麻纱技术等。
(3)增加汉麻产品的附加值。在如今的高科技时代,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是越来越快,想要在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附加值。汉麻产品除了要发挥自身原有的各种优势外,还可以研究开发更多的功能性汉麻产品,如研制医用汉麻产品、汉麻非织造产品、环保型汉麻复合材料等。
(4)提高汉麻产品生产的环保性。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已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标。但是纺织品生产的污染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虽然汉麻纤维是一种优异的可降解环保绿色产品,但是在其生产、开发过程中,依然需要使用大量的酸、碱等化学试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研究如何使汉麻的脱胶、染色、后整理等工艺更环保,减少染化料助剂的使用,或者研制环保型的生物处理技术等等,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讨[5]。
>参考文献:
[1]潍坊齐荣纺织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汉麻机织物节能环保印染工艺研究[C].杭州:2009东方能源杯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9.[2]张华,张建春.汉麻纤维加工技术研究及在针织行业的应用[J].针织工业,2007,(3):20-24.[3] 张建春.汉麻纤维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前景[C].北京:中国天然纤维论坛,2009.[4] 郝新敏,高明斋,杨元,等.汉麻生物质低碳环保加工技术[C].常州:2011传化股份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2011.[5] 倪燕.汉麻织物柔软整理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第五篇: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郭尔楚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6/1 10:35来源: 经济日报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行动,更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放眼当今,绿色经济在全球方兴未艾,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在政策上突出绿色理念和内涵,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2008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绿色新政倡议,呼吁各国政府重视绿色投资在经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今年6月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也将绿色经济列为主题之一,重点研究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何以备受青睐?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极大进步,然而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急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既面临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的艰巨任务,又深受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绿色经济不仅可以节能减排,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且能够扩大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促进发展和保护环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知易行难,发展绿色经济任重而道远。发达国家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弥合这种分歧与差距?
关键是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有责任携手努力,共同发展绿色经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要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对现状承担不同的历史责任。发展绿色经济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尊重各国国情、发展模式和自主选择,给予各国充分的政策空间。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绿色经济模式,更不宜推行统一标准或强制性指标。
首先,发达国家需要率先采取行动,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走绿色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作出表率和示范。同时,还要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包括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培养能力、扩大市场准入等。
其次,发展中国家也应制定并实施符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结合。同时,制定全面就业增长计划,辅以有效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人人享有体面工作和稳定收入来源,确保普通民众特别是脆弱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
里约大会提出的绿色经济是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既面临消除贫困、调整经济结构和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艰巨任务,又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消除贫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目标,也应成为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向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要警惕以发展绿色经济为由搞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对外援助的条件。这种做法是对绿色经济的曲解,损人而不利己,更无益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事业。
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的自主选择。2000多年前,中国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从古绵延至今。今天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建设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用占世界不足7.9%的耕地和6.5%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中国坚持植树造林,建成的人工林已达62万平方公里。过去6年中国淘汰了8383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中国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世界上水电、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14%。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主行动,更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有一句名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应当抓住绿色经济发展的契机,减少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国际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