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组织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执行尚不到位等,因此,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势在必行。
本期,应知版将就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为读者进行解读。
1什么是生态旅游?
定义
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的旅游。注意力主要放在自然和文化资源,如风景区、化石产地、考古或历史遗迹以及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等。
生态旅游特别强调对观赏对象的保护。20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时,担心旅游资源随旅游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即可持续旅游的意思。
生态旅游并不反对通过旅游获取经济收益,但当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者的数量与景点的自然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应坚决服从后者。
特征
生态旅游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第二,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
第三,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第四,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
2如何规范生态旅游业发展?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多头管理、环境和资源被破坏、旅游基础设施生态兼容性差、相关环保法规与环境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由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日前发布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一是要紧密结合现行的旅游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相关法律规范与认证标准,规范发展生态旅游;二是要构建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旅游的指导与服务;三是要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四是要鼓励建设环保与低碳化基础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各类解说方式,以实现游客的最佳体验;五是要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六是要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七是要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3生态旅游资源和产品类型有哪些?
(一)资源分类
1、山地型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
2、森林型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等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3、草原型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草甸类型。适于开
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等。
4、湿地型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指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包括江河出海口。适于开展科考、观鸟、垂钓、水面活动等。
5、海洋型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包括海滨、海岛。适于开展海洋度假、海上运动、潜水观光活动等。
6、沙漠戈壁型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活动。
7、人文生态型指以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态与其生境为主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适于历史、文化、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适当的特种旅游项目及活动。
(二)产品分层
1、大众生态旅游产品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市场而开发形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保单位、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生态资源中进行的游览、观赏、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2、示范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资源独特,旅游开发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经营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文保单位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行的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3、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鸟、观察野生动物迁徙、沙漠探险、自然生态考察等。这部分产品数量少、品位高、容量低,是中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品牌。
学习借鉴
国外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美国
美国是最早设立国家公园的国家。1872年,美国划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后又逐渐发展形成了包括国家公园、国家保护区、国家纪念地、国家游憩区等22种类型、600多个自然保护区、近400个公园在内的国家公园旅游对象体系,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0%。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美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例如公园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对环境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测,以严格的立法保障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等。
肯尼亚
肯尼亚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目前,生态旅游业已经成为肯尼亚国民经济主要创汇行业。
肯尼亚政府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要顾及当地居民的利益,以此推动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在每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成立了居民服务协会,通过这个组织给予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以实质的帮助。其次,积极鼓励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众参与到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提供餐饮或制作纪念品及表演等,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获利,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安全的庇护所。第三,制定“生物多样区保护计划”,协助当地居民找到合适的工作,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全国生态旅游战略》,其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和管理的主要问题;制定一个全国性的纲领,来指导生态旅游经营者、国家资源管理者、规划者、开发商以及各级政府来发展生态旅游;制定政策和开展项目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战略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确定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方法;规划和控制;自然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评估和监控;市场营销;行业标准;行业认证;生态旅游教育;为土著人提供发展机会;解决自然资源分配和管理中的公平问题等。这一战略成为澳大利亚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名词解释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按其风景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3级。
国家公园
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普和供公众旅游娱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由于旅游功能比重较大,所以公园的面积都很大,世界上正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1200多个有特色的国家公园,其中很多属于自然保护区性质,但又有可游览的部分。为保护园内的自然景观不因游览受到损害,经各方专家共同研究,规划分区。国家公园一般可分为5个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娱乐区和服务区。摘自《环境科学大辞典》
第二篇:《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以接受。没有积极的体验,旅游者就不会再来;经济上不可靠,旅游者所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就没有人提供,生态旅游对提供者和当地人的潜在经济收益也就无法实现;如果环境没有得到保持,就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就很难得到当地人的支持,他们甚至会对旅游产生敌意,加以抵制。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兹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几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只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新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发展。[1]
根据《中国林业“九五”计划和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旅游事业的总体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特色旅游为重点,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国森林公园将发展到2000处,面积达到1900万庆,使森林公园真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是较短,目前尚未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的观念还比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时,粗放式的开发。开发种种开发,请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黄龙还划地一开始退化,面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胡将会过早衰亡。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旅游冬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已发现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1-
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东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了冬天景物老化。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不乱杀,有的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惜品种濒临灭绝,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爱护野生动物,应成为生态旅游的得一项重要而给予重视。[2]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3]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今天,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都面临着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的问题,正是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4]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旅游放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所谓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有:
(一)、树立“完善的自然保护与高效的自然资源利用并举”的“双赢”观念
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只讲保护,不讲利用,回避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功能,把发挥经济功能等同于破坏资源,这种观念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应当摒去。另一个极端是不理解生态旅游的深刻内涵,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发展,胡乱开发,竭泽而渔。
(二)、完善规章制度,促进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目前,我国对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所立的法规有《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各级地方根据法规的有关精神,制订更详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条例,使水污染防治、烟尘、粉尘的控制、噪声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无污染的环保能源的使用推广等各项细节工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环境保护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制定发展计划和生态旅游规划,加强旅游环境配套设施建设
生态旅游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的双向促进的特殊旅游形式。因此,首先必须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并编制各级生产旅游规划,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生态旅游活动应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所以在自然保护区内发展生态旅游不要大兴土木,而应以俭朴的、临时性的、与环境相协调的小型和简易建筑为主体;在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各种类型的建筑与各个景点的建设、各条路线的开发等都必须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坚决不能上。生态旅游规划应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旅游产品和旅游设施等都必须生态化。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5]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的素质
在全社会进行多方位宣传,普及旅游知识和环保意识。许多森林公园也可通过开办青少年绿色营、发放垃圾袋、组织市民认养风景树等活动,宣传自然科学知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把观赏与教育融会于生态旅游之中,使游客能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四、结论
发展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旅游需要通过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完善制度、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寻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美景的享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和同步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6]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篇:关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意识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1)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2)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三、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主要措施: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
2、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
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有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参 考 文 献
⑴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J],《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日
⑵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年3月??
⑶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J]《江淮论坛》1998年1月??
⑷郑北鹰:“破坏森林犯罪行为仍很严重”[J],《光明日报》,1999年1月15日??
⑸李丹:“风景名胜区警惕建设性破坏”[J],《光明日报》,1999年1月19日■
第四篇: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途径。本文通过对国内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论述,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我国对生态旅游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认识。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对策
目 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真正内涵„„„„„„„„„„„„„„„„„„„1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1
(二)显著的特征„„„„„„„„„„„„„„„„„„„„„„„2
1、态性„„„„„„„„„„„„„„„„„„„„„„„„2
2、味性„„„„„„„„„„„„„„„„„„„„„„„„3
3、重性„„„„„„„„„„„„„„„„„„„„„„„„3
4、可持续性„„„„„„„„„„„„„„„„„„„„„„3
5、自然趣味性„„„„„„„„„„„„„„„„„„„„„4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4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5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6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6
三、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7
(一)公平性原则„„„„„„„„„„„„„„„„„„„„„„7
(二)可持续性原则„„„„„„„„„„„„„„„„„„„„„8
(三)共同性原则„„„„„„„„„„„„„„„„„„„„„„8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8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8
(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9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9 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1
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
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为:
1.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以接受。没有积极的体验,旅游者就不会再来;经济上不可靠,旅游者所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就没有人提供,生态旅游对提供者和当地人的潜在经济收益也就无法实现;如果环境没有得到保持,就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就很难得到当地人的支持,他们甚至会对旅游产生敌意,加以抵制。
2.是生态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从包容关系来看,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的一个子集,但不是所有的自然旅游都是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而生态旅游则侧重于对它的保护,强调可持续的价值观,同时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当地人的需要等;自然旅游强调旅游动机和单个旅游者的行为,因此并不必然是可持续性的,而生态旅游则侧重于综合性,包含了社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3.是生态旅游不是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的一种典型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更不是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本身。实际上,所有的旅游活动,尤其是占主流的大众旅游,都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其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
(二)显著的特征:
1.态性
生态旅游本质是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氛围,追求人和地的和谐。本质决定了其功能必然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协调和平衡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其规划原则、开发方式、活动内容、产品设计等生态旅游的一系列环节,无不与生态学原理息息相关。
2.味性
旅游本身首先,是一种审美和愉悦的精神享受,生态旅游则更具有高品味的特性。回归大自然,追求原汁原味的自然情调和文化享受是其目的,更是其特点,只有旅游者置身于生态旅游中,才能真正体味到人地合一、忘却自我的旅游审美。其次,生态旅游的高品味还体现在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生态意识水平,能自觉地维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再次,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旅游者可以获取各种科学知识,认识大自然的奥秘和历史文化内涵。
3.重性
生态旅游包括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首先,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使人类感悟大自然魅力所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能够实现人类灵魂的升华,同样可以实现旅游的和谐美。其次,不仅自然生态旅游地需要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任何一个文化旅游地也都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构成一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存在和面临生态环境问题。
4.可持续性
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就生态旅游功能而言,就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生态旅游不破坏旅
游资源,也不降低旅游资源的价值,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方式。
5.自然趣味性
任何一个生态旅游区都是由一定的地位、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文化气息组成的一个科学知识体系,它通过登山、探险、森林浴等生态旅游形式以及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来体现。游客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可以进一步了解各自然要素如何发生、发展,如何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生态系统,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享受自然和历史文化赋予的自然乐趣。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截至1997年底,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932个(列为国家级的124个),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
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有的地方为了大量揽客,在风景区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
老化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风景区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公平性原则
指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含意:
1、本代人的公平性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
2、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3、公平分配有限资源。联合国
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宣言》,指出“各国拥有着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与开发本国资源的主权,并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并且这一原则现已上升为国家间的主权原则。
(二)可持续性原则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度应考虑资源的临界限,没有限制的发展不能实现可持续。该原则强调可持续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三)共同性原则
虽然世界各地、各国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该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就是要促进全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主要措施:
(一)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森林公园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
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切实
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结束语:
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实现方式——为旅游者提供积极的体验,同时做到经济上可靠、环境上适宜、社会文化上可以接受。没有积极的体验,旅游者就不会再来;经济上不可靠,旅游者所需要的设施和服务就没有人提供,生态旅游对提供者和当地人的潜在经济收益也就无法实现;如果环境没有得到保持,就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不是文化上可以接受,就很难得到当地人的支持,他们甚至会对旅游产生敌意,加以抵制。
生态旅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从包容关系来看,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的一个子集,但不是所有的自然旅游都是生态旅游。自然旅游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
用,而生态旅游则侧重于对它的保护,强调可持续的价值观,同时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当地人的需要等;自然旅游强调旅游动机和单个旅游者的行为,因此并不必然是可持续性的,而生态旅游则侧重于综合性,包含了社会目标的设定和实现。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刘 曦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3.3.19 【2】 周凤翠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网。2007.01.30 【3】 吴楚材 吴章文 郑群明 胡卫华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4】 洪 贺 《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国环境生态网 2005.12.27 【5】 彭希喜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国际市场》。【6】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2008.5.23 【7】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国际市场》。2008.【8】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证“《江淮论坛》。2006.【9】郑北鹰:“破坏森林犯罪行为仍很严重“,《光明日报》。2006.1.15.
第五篇:第六章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生态旅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生态旅游资源。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
重 点 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难 点 对生态旅游的理解。
关 键 了解并掌握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分析 小组讨论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三课时(一二课时新授,第三课时背诵抽查)
第一、二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案例导入,形象地开展所学课程 同学们,你们在过去的旅游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景区的问题呢?晓东是个细心 的同学,他把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信给当地政府,你如何评价晓东 的做法呢?
根据教材的导入案例,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晓东有必要写这封电子邮件吗?为什么?
2、怎么样写,阅信人会更容易接受?
3、晓东说的这个地方的旅游业滑坡的症结在哪里?
4、“发展”和“环保”,哪方面须优先?
分析教材中的导入案例,根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回答
【课堂探究】
生态旅游以期对旅游资源破坏程度轻、对环境影响小而为广大旅游界人士所 著中,为广大旅游者所追求,目前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无论是从旅游资 源保护角度出发,还是从顺应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生态旅游都将成为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狭义:是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对生态学知识有强烈兴趣或较多的了解的人们,到偏僻、人迹罕至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探险或考察的专项旅游。
广义: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游览、观赏、休闲、度假,在此过程中愉悦身心、增加生态及相关知识。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天然性。
2、保护性。
3、知识性。
4、高层次性。
5、参与性。
那么,学习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我们还需要对生态旅游了解些什么 呢?
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因
1、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的普遍关注。
2、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动机的转变。
3、传统旅游呈现的弊端促使人们寻求新的旅游方式。
(二)生态旅游的原则
1、少而精原则。
2、保护原则。
3、严格管理原则。
4、“双赢”原则。
(三)生态旅游资源
1、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 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各种因 素和现象的总和。
2、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二、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课堂检测】
1、“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可追溯至________年;________年加拿大学者克劳 德.莫林在他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________年墨西哥 专家塞勃罗斯.拉斯柯瑞在文献中使用了“生态旅游”一词;这一名词的正式 确认是在________年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保会议上。
2、生态旅游与普通旅游的根本区别并不是__________的不同,而是___________ 的不同。生态旅游是在观赏__________的同时又对__________进行保护的一 种旅游形式,是一种________的旅游形式。
3、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两大类型。
4、试分析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因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
【回扣目标】生态旅游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游览、观赏、休闲、度假,在 此过程中愉悦身心、增加生态及相关知识。其具有天然性、保护性、知识性、高 层次性、参与性的特点。掌握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对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 重要的作用。
【布置作业】
1、什么叫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的特点有哪些? 【教学后记】
课 题第六章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生态旅游的现状与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生态旅游类型。掌握中外生态旅游的现状和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 重 点 掌握生态旅游的类型、现状和意义。难 点 对生态旅游现状的把握。关 键 了解并掌握生态旅游的现状。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分析 小组讨论法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三课时(一二课时新授,第三课时背诵抽查)
第一、二课时、【导入新课】
检查复习:
1、什么是生态旅游?
2、生态旅游的特点有哪些?
3、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课堂探究】 如何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在旅游 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地所在社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 心,并落实到行动中。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旅游的类型。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任何旅游行为都不得破坏生态,而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原则。这
里的生态可分为三 种形态。
1、原生态。是指基本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生态环境,如原始森林。其认识和利用的 原则是少而精。
2、次生态。是指受到人类活动较大影响但又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如天然次生林和人工 林。对于次生态,其目标要达到多而精。
3、泛生态。包括广义和狭义泛生态。那么,生态旅游现在在世界各地究竟是怎样一个发展态势呢?
二、中外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1、目前,4%、7%、25%~30%。
2、起步不长,势头良好,亚太地区正着力发展。
3、近年来,方兴未艾,推行主要为发达国家及原始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区。
4、客源地主要集中在欧美及亚太的经济发达国家,接待地多为经济相对比较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持续热点。
5、2002“国际生态旅游年”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受到重视。
2、1999“生态环境游”与“世界环境日”。
3、起步晚,发展势头明显。
(三)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发展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保护区和旅游 地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1、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2、明显的经济效益。
3、良好的社会效益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的类型
二、中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三、生态旅游的意义
【课堂检测】
1、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型。
2、生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旅游的客源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生态旅游的接待地则集中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中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回扣目标】 生态旅游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游览、观赏、休闲、度假,在 此过程中愉悦身心、增加生态及相关知识。其具有天然性、保护性、知识性、高 层次性、参与性的特点。掌握生态旅游的相关知识对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 重要的作用。
【布置作业】
1、什么叫生态?生态有哪些类型?
2、生态旅游的意义有哪些? 【教学后记】
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重 点 难 点 关 键 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课 型】 【课 时】
题第六章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理解。了解并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新授课 六课时 第一、二课时 第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形象地开展所学课程
1、生态都包括哪几个类型?
2、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在哪里?
【课堂探究课堂探究 20 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 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为了兼顾当代和后代利益,人类必须遵循新的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为宗旨的全球性绿色浪潮在旅游业中的反映。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如何定义的。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人类需要、资源限制和公平三个要素。具体包括:
1、强调首先要发展;
2、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性;
3、强调发展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4、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整体协调性;
5、强调建立和推行一种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6、强调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观念转变。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达到旅游发展 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第三、第三、四课时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课堂探究】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资源不受污染和破坏。
2、满足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和阅历的需要。
3、实现强持续性效率。
4、建立一套旅游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
5、建立人与自然多方面的协调关系,保护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6、保护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旅游地文明的公平发展。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三统一的原则。
2、适度、合理、科学地开发资源,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
3、合理分区、有序确定、积极探索和开发。
4、实施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
5、遵守原则,制定标准和规法。
6、科学确定旅游容量。
7、启动示范工程。
8、加强环境管理,增强环保意识。
9、制定生态旅游环境规划。
10、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那么,为了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课堂探究】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
(二)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
1、政府引导。
2、制定标准。
3、形成示范。
4、加强协调。
5、制度创新。
6、科学管理。
(三)创建新型的绿色体系
1、绿色观念。
2、绿色开发。
3、绿色产品。
4、绿色营销。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概述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课堂检测】
1、可待续发展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追求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核心思想是健 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
2、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要素。
3、1992 年 6 月,联合国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两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 要口号,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简答题: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哪些?
【回扣目标】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以资源和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为基础,以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标准,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达到旅游发展 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目标的发展思想和发展道路。实现旅游可持续 发展应建立完整的产品体系、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创建新型的绿色体系。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旅游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什么?
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教学后记】